2019级高一统编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课时教学案设计: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和文化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

⾼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明⾄清中叶的经济与⽂化教学设计第15课明⾄清中叶的经济与⽂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选⾃新教材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临的挑战》中的最后⼀课。
在教材中,它位于中国古代史的结尾,具有总结中国⼏千年古代历史和开启近代史的重要作⽤。
课标要求: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临的危机。
本学习内容的要点有两个:⼀是了解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变化,包括经济和⽂化领域;⼆是认识变化和危机相伴相⽣。
关于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变化可以运⽤地图资源和⽂献资料来认知,对于明清时期社会的变化与危机相伴相⽣与上⼀课内容密切相关,要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性。
⼆、学情分析本课学习内容是学⽣在⾼中中国古代史学习的最后⼀课,需要做好古代史的“收官之战”,同时为开启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学习内容庞杂,对学⽣⽽⾔具有⼀定的学习难度,但是明清时期经济与⽂化的相关史实学⽣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有⼀定的知识储备,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同时运⽤丰富多彩的史料,多样化的形式也能帮助学⽣初步感知历史学科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等核⼼素养。
三、教学⽬标1、知识与能⼒:通过⽟⽶、⽢薯推⼴种植图和明清⼈⼝统计表等史料,能够了解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化领域的重要变化,培养史料获取的多元化途径意识。
2、过程与⽅法:分析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化的变化,探讨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逐步认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上⼀课所学知识和世界环境,体会明清时期经济与⽂化的变化中蕴含着危机,培养学⽣懂得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变化难点: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与思想⽂化变化之间的辩证关系五、教学流程【新课导⼊】《⽔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部⽤古⽩话⽂写成的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说,讲述了108位梁⼭英雄反抗压迫的故事。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5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课教学设计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5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课教学设计第15课《明清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北京市第九中学罗宁城一、设计思路新课标要求: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封建专制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第4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重点是要说明:明清是繁荣与危机并存,本课第15课讲明清的经济与文化一方面侧重于经济文化科技等出现新的变化,在归纳梳理新变化的基础上,利用唯物史观的方法对这些新变化的原因以及阻碍新变化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提炼信息、归纳观点、分析原因,从历史情境分析评价历史问题。
另一方面利用时空的横向联系,乾隆盛世与欧美大事对比,思考明清时期的中国面临的挑战,以此在完成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二、学情分析优势: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半学期的中国古代史,经常在电视上看到明清的历史剧,对明清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所了解;有强烈的求知欲,对知识敢于质疑、善于思考,探究历史问题的热情较高。
劣势:对明清历史只是碎片化的,没有建立一个中国古代历史的知识结构,另外,对中外历史的联系也是割裂的,不容易理解18世纪中后期中西历史潮流。
三、教学目标通过地图、文献史料的研读,了解明清经济领域的新变化,在明确史实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分析明清阻碍新经济发展的因素,对明清新经济因素的缓慢发展进行合理解释;在了解明清思想的基础上,分析史料,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对思想界提倡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进行合理解释;在了解明清文学艺术成就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对明清市民文化的繁荣原因进行合理解释;通过了解明清科技著作、历史典籍以及世界地图等,分析史料,对比中西方对外来思想和科技的态度,利用时空的横向联系,乾隆盛世与欧美大事对比,思考明清时期的中国面临的挑战,对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进行合理解释。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5课明清的经济与文化教案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5课明清的经济与文化教案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设计第15课明清经济与文化(三)变化的原因: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2、商品经济发展,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
3、市民工商业阶层的壮大三.小说和戏曲(一)小说(二)戏曲学习明清小说与戏曲,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四、科技(一)科技著作科技呈现特点:1.从内容看:总结性巨著,集大成之作;2.从价值和影响看:虽无突破、创新,但仍处在世界领先地位;学习明清科技著作,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并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呈现的特点与封建国家的发展特点密切相关,引导学生树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下半期世界形势与中国外交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图文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论题:冷战环境下新中国成立初期推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冷战政策,并对中国实行外交封锁,中国只能倒向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一边。
其结果是中国与苏联等国建交,并与苏联签订同盟互助条约,成功突破外交封锁。
“一边倒”与独立自主并不矛盾,它的最终目的是捍卫独立和主权;倒向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并不意味着盲目顺从苏联而不维护国家利益。
它也存在局限性,例如在对西方国家外交等问题上的自主性,受到一定的牵制和约束。
总之,新中国成立之初,鉴于美国的冷战政策和对中国的封锁.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政策”“两极格局形成”“美苏争霸”和“执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外交方针”等信息,可以确定论题“冷战环境下新中国成立初期推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根据材料中的“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潮流”“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奉行‘无敌国外交’”“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等信息,可以确定论题“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变化”。
人教(2019)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5课 明知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案

呈现出农业的什么变化?
农业:新的农作物引入中国;
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变在农业品种及经营方式
材料: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 ...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观“变”:明至清中叶之社会
(二)思想之变?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
——《王文成公全书》转引自《中外历史纲要》(上)101页
根据材料概括王守仁的思想核心?
”致良知“
“良知”就是“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实行,以达到圣贤境界。
评价:
变在手工业经营方式
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美洲等地的自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安徽南部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吴承恩《西游记》,吴敬梓《儒林外史》;
曹雪芹《楼梦》。
戏曲
传奇,明代汤显祖、清代孔尚任;
昆曲,舞台演出;
京剧。
变在体裁,小说和戏曲;
变在内容,进一步走向市民阶层、世俗社会。
(四)科技之变?
李时珍《本草纲目》
徐光启《农政全书》
宋应星《天工开物》
徐宏祖《徐霞客游记》
变在内容,对传统的总结,对西学东渐成果的吸收
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教学立意明清时期随着棉花的推广种植,在经济、思想文化领域上出现了新的变化,引发了中国“棉花革命”,然而在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下,明清时期的“棉花革命”失败了,并没有引发社会变革。
教学背景分析(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统编版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的第三课,主要囊括了明至清中叶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变化,同时暗含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为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的教学奠定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明清的经济与文化,但是对此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对于思想领域的变化缺乏认识,对经济文化繁荣背后的危机缺乏理解。
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认识明清时期经济的新变化与思想文化新变化之间的联系,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2.史料实证:通过图片、文字史料相结合认识明清时期经济上出现的新变化,初步培养图文互证的历史意识。
3.家国情怀:通过中西对比,认识到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落后,意识到社会的发展往往与危机并存,培养学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明清时期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二)教学难点明清社会所面临的危机,阻碍社会转型的因素。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图片、文字史料,多媒体(二)教学方法讲授法、史料教学法、对比法板书设计明清时期的“棉花革命”一、识明清棉花革命的社会表现1.明清经济之变2.明清思想之变二、探“明清棉花革命”失败的原因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呈现棉花图片,讲述棉花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入最近时事热点新疆棉事件,提出问题棉花是中国本地作物吗?结合世界地图讲述棉花传入中国路径图,介绍学者“棉花革命”的观点从而引入本课。
说出棉花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用学生熟知的棉花以及新疆棉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新疆棉转入介绍棉花的传入路径以及发展,让学生认识到棉花在明清时期的重要性,提出“棉花革命”,紧扣本课教学立意,从而导入本课。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3.能够分析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与文学、艺术、科学的发展之间的联系。
4.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对后世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分析明朝至清朝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特点。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如通过比较不同朝代的经济发展状况,让学生探讨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之间的关系。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组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研究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或问题,如“明朝农业的发展”、“清朝商业的繁荣”等。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特点认识不足,难以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与文学、艺术、科学的发展之间的联系。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案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明朝至清朝中叶的经济发展特点,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情况。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播放相关的历史短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料,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明朝至清朝中叶的经济发展与文化氛围。
2.利用历史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展示明朝至清朝中叶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以及文学、艺术、科学发展的地域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途径收集资料,如查阅书籍、上网搜索等,并进行整理分析,形成研究报告。
3.组织小组成果展示,鼓励学生相互评价、交流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历史研究能力。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教案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课程标准: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上承明清政治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下启晚清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内容,是古代中国由盛转衰的重要节点。
本课通过学习明清时期经济、文化的生机与危机,帮助学生认识明清这一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出现的新经济与新思潮。
但由于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这些新变化逐渐丧失了它的生机,失去了发展机遇的中国,正一步步走向百年危机。
总体而言,明清时期经济思想等领域的新变化并没有推动社会的进步和转型,整个社会仍然处在专制统治之中,与世界大势相比,表现出艰难转型的困境。
学情分析:本课的新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明清的经济与文化,但是对此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对于思想领域的变化缺乏认识,对经济文化繁荣背后的危机缺乏理解。
此外,思想领域新增的如陆王心学、离经叛道的思想等的理解和把握也较为困难。
因此在教学时做好主题引领,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避免统一知识简单重复,加深学生对明清知识体系的建构。
教学目标:通过史料研习、图片等形式,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探究明清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论从史处的意识。
通过中西对比,认识到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落后,归纳明清社会未能实现社会转型的因素,意识到社会的发展往往与危机并存,培养学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明清时期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新特点及相互关系教学难点:明清社会所面临的危机,阻碍社会转型的因素教学方法:讲授法、史料教学法、合作探究教学过程导入部分:教师展示《盛世滋生图》乾隆年间宫廷画家徐扬所做,简单介绍该图,让学生观察图中苏州斜桥商市繁华的场景,设问:从《盛世滋生图》我们感受到了清朝时期怎样的发展情况?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以图片导入新课,吸引学生兴趣。
高中历史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教学设计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以课标为纲,运用教材信息,涵养学科素养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是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的第三课教学内容。
本单元前两课为《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和《清朝的鼎盛与危机》,概述了明清时期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现代中国版图逐渐定型的相关史实。
本课则从经济文化的角度对这一时期做一个小结。
从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中华文明在该时期达到新辉煌;从世界历史的发展对比来看,中华文明在该时期出现危机。
本课包括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思想领域的变化、小说和戏曲、科技四个条目,内容较多且缺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对教材对恰当取舍和整合。
三、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一新生,虽然经过初中的学习和前面14节高中历史课的知识积累,但面对纲要型教材容量大、进度快的特点,大部分学生仍然会感觉吃力。
因此教师在做设计的时候,要对教材做好取舍和整合,以适应和培养此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习惯及学习习惯。
四、教学目标本课内容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大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叙述,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定为:1.能够从教材相关论述及补充的文字、地图等材料中,概括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2.通过史料分析与恰当的历史逻辑推理,理解明清经济领域出现的一些新因素对思想文化领域的影响。
3.分析明清时期的相关新变化未能促使社会转型的原因,感受世界意识、开放意识的重要性。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明清时期经济的重要变化及其影响。
难点:明清时期经济领域的新因素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六、教学设计思路从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中华文明在该时期达到新辉煌;从世界历史的发展对比来看,中华文明在该时期出现危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级高中统编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课时教学案设计
默
写
过
关
当
场
检
测
【体系构建】
高效训练不练不讲高效训练、不练不讲——知识题目化、能力具体化
当场训练、同步测控:
一.选择题
1.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出现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B.民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D.“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
2.明代李鼎在《李长卿集》中记载:“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明朝时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B.北方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C.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现象出现
D.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达
3.下面的资料卡片是对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这一时期是()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案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一】答案:明清时期影响经济新型经营手段发展的因素
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民贫困,无力购买商品;地主和商人大量买房置地,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政府众设关卡,征收重税;“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根源: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
【合作探究二】明清时期进步思想的特点
(1)反传统、反权威。
(2)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但由于当时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阶段,他们还没有提出推翻封建制度的时代要求,本质上仍属于封建儒家思想的范畴,因此不能等同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高效训练】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D项正确;A、B、C三项不属于变异的体现。
排除。
2.【答案】A
3.【答案】D【解析】[明清时期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如徽商、晋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在江南手工业部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4.【答案】B。
【解析】。
材料关键信息是“募旁邑民为拥”“一夕作,佣直二铢而赢”。
石门镇油坊主为了满足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雇用旁邑人,每日付给其酬劳,他们之间形成了雇佣关系,这表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故选B项。
材料反映的是私营手工业,故A项错误;
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5.【答案】D。
【解析】由材料“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可知,明朝中后期海外贸易一度发达,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间海外贸易,并未提及朝贡贸易,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实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故B项错误;“闭关锁国”是清朝的对外贸易政策,故C项错误。
6.【答案】D【解析】材料“商人不再是追名逐利的投机分子”说明商人形象逐渐趋于正面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引发了对商人认识的变化,故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不是叙事方式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善良、正直、慷慨、讲义气”与理学的仁义礼智信相符,故B项错误;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政府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
7.【答案】A。
【解析】[王守仁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恢复良知的本性,A项正确。
]
8.【答案】B。
【解析】围绕王阳明“圣人之道,吾性自足”“龙场悟道”,判断王阳明“求理”的途径。
9.【答案】A。
【解析】明清时期反对传统礼教的小说增多,与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界的活跃有关。
10.【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为主的章回小说蓬勃兴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满足广大市民的娱乐需求的新的文学形式产生了。
故答案为C项。
11.【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出白银在明清时期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反映出当时货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租佃制是封建社会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农民,从而剥削、奴役农民的制度,与材料中白银应用广泛无关,故B项错误;货币经济发展直接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达,与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关联不大,故C项错误;经济近代化是指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12.【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明清时期小说蓬勃兴起和发展是因
为市民阶层逐渐壮大。
故选C项。
13.解析:第(1)问,据材料信息“山泽连接”“远民习俗”“赋税”“存活”“营生”可以概括为自然条件适宜、习俗传统、满足交纳赋税及日常生活之需。
第(2)问,“主要依据”由“晋”“徽”可知是按地域划分。
“特点”由“(武夷)茶叶均系西客经营”可知晋商垄断了武夷茶叶外销;由“每家资本约二三十万至百万”可知晋商经济实力较强;“在湖北大量植茶、制茶主要是以出售为目的”可知集种植、加工、运销一体化;由运销地区可知其兼顾国内外贸易。
答案:(1)影响因素:自然条件适宜;具有种茶传统;种茶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或纳税和生活的需要)。
(2)依据:籍贯(地域)。
特点:垄断武夷茶叶的外销;经济实力较强;种植、加工、运销一体化;经营范围广;国内外贸易相结合。
14.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信息从商品经济发展、市镇特点、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关系及生产关系等角度归纳。
第(2)问第一小问状况,据材料二从内阁制度发展趋向、内阁权力等方面概括;第二小问新态势,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方面归纳。
答案:(1)特点:处于多个村庄的中心地带;商品经济活跃;出现专业化市镇;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生联系;自由雇工增多。
(2)状况:内阁制度趋向完善;内阁权力扩大,但受司礼监牵制。
新态势:出现新的生产关系萌芽,君主专制日益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