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案

合集下载

《沁园春长沙》(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沁园春长沙》(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沁园春长沙》(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沁园春长沙》(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沁园春·长沙》(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引言:《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在1925年夏天写的一首诗,为纪念他在长沙的革命活动而作,这是一首有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感人诗篇,成为了一代人的情感记忆,也成为了教育者传播毛泽东思想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本篇文章即将以《沁园春·长沙》为引子,分析其种种丰富内涵,进而设计高中必修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诗篇背景诗中所提到的沁园,指的是1925年夏天毛泽东在长沙居住的房子,该房屋原名沁芳阁,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如今已经成为陈毅故居里的一部分,备受游客欢迎。

二、诗篇内容《沁园春·长沙》共五十四句,由四十多个平行结构的片断组成,抒发了作者对革命信念、人民疾苦、国家前途、民族与国家命运的无比热爱和坚定追求。

其中,每一句都描绘了长沙的美景和人民的艰辛生活,以及他们对革命的热切期望。

整篇诗歌以沁园为主线,融合了对政治、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回忆和思考,抒发了作者对新生事物的困惑和向往,可谓是一篇感人肺腑、别开生面的诗篇。

三、教学目的作为一名文学教育者,我们的目的首先是让学生读好这首诗,然后再让他们了解其中丰富的内涵,最后引导他们通过分析、理解和感悟,深入探讨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在此基础上,教学目的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背景和创作原因,深入理解诗歌形式和风格特点;2.让学生掌握诗歌中的政治、历史、文化等多重内涵,从而增强他们对科学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理解和感悟;3.让学生通过阅读、比较、讨论、解释等方式,加深他们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理解和思考,明确自己的思想信仰。

四、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教学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毛泽东的生平及其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创作、发展和意义;2.讲解诗歌形式和意义:详细讲解诗歌的韵律、结构、语言和形式特点,配合诗歌的具体分析,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语言技巧,加深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3.分析诗歌内涵:对每一句诗歌进行分析,挖掘其中的政治、历史、文化等多重内涵,让学生了解毛泽东思想的深刻含义,从而加深他们对社会时代和人民疾苦的认识;4.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讨论,启发学生思考现代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加深他们对和谐社会、民族复兴、文化传承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8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8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8篇)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毛主席的博大情怀和豪情壮志,教育学生要胸怀人民、充满豪情。

教学重、难点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革命的豪情壮志;2、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所形成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环节一、导入:当代诗人任泽键写道:你是最了不起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全不在话下,谈笑间,钟山风雨一派豪情,你看重,战地的黄花。

这首诗中的你就是毛主席,他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同时还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二十世纪的中国有出现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词人--毛主席,现在,就让咱们充满激情地追寻着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二、整体感受:1、师范读,正音。

舸寥廓峥嵘遒遏找一个学生读,师点评。

(点拨:上片看字和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

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找第二个学生读,或学生齐读,师点评。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其突出特点就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词,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动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板书)通过朗读全词咱们可以知道,词的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表现作者青年时代精神和理想。

三。

具体鉴赏1、鉴赏前三句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

那么,这三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什么呢?(提问学生)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沁园春长沙教案8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8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沁园春长沙教案(一):沁园春长沙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能掌握诗中陌生的字词,同时能熟练地背诵整首诗。

②.潜力目标:体会雄浑阔大的秋的意境,能够运用一些意象来摹写现代诗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提高形象思维潜力。

③.情感目标:能够把握作者寓秋于景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毛泽东为了国家统一和名族团结的远大抱负和理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①.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透过阅读,能够体会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诗句。

②.教学难点:抓住作者内心的情感,同时把握作者是怎样运用比较的手法来体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和革命情怀的。

三、教学方法①.朗诵法②.合作探究法③.提问法四、课时安排:两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①.导入新课一提到深秋,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秋天的萧瑟。

如战国楚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如被尊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描绘了一幅秋郊黄昏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但也有人发出不同的声音。

唐刘禹锡《秋词》中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作者另辟蹊径,一反文人悲秋的伤感情调,赞秋气、吟秋色,唤起人们冲破云霄凌空直上的勇气;更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用心向上的精神。

多少年后,有位诗人在长沙奏出了同样的一首秋之壮歌。

这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让我们走进诗人的内部世界,领悟他对秋的所思、所想,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②.介绍作者生平及其著作和写作此诗的社会背景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三篇】

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三篇】

这⾸词作于1925年,当时⾰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罢⼯相继爆发,湖南、⼴东等地农*动⽇益⾼涨。

⽑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战线已经确⽴,国民⾰命政府已在⼴州成⽴。

这年深秋,⽑泽东去⼴州主持农*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洲,写下了这⾸词。

⼩编整理了⼈教版⾼⼀上册语⽂沁园春长沙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沁园春长沙教案 1第⼀课时教学⽬标:①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②感受⽑泽东博⼤的情怀和⾰命的壮志。

重点及难点:①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的境界。

②从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

授课⽅法:语⾔品读法,点拨法,⽐较法。

⼀、导⼊古代有才学之⼠、有抱负之⼠,⼀旦登上⾼处眺望远⽅,必定⽣出很多感慨。

曹操登上碣⽯⼭,⼤发诗兴,写下《观沧海》。

“⽇⽉之⾏,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

”这⼏句表现出诗⼈吞吐宇宙的博⼤胸怀。

陈⼦昂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见古⼈,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泣下。

”感叹宇宙之寥廓,⼈⽣之苦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

那么,⽑泽东重游橘⼦洲时⼜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

(板书:题⽬、作者)⼆、写作背景⽑泽东是中国⼈民的伟⼤领袖,伟⼤的⾰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杰出的⽂学家。

这⾸词作于1925年,当时⾰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罢⼯相继爆发,湖南、⼴东等地农*动⽇益⾼涨。

⽑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战线已经确⽴,国民⾰命政府已在⼴州正式成⽴。

这年深秋,⽑泽东去⼴州主持农*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洲,⾯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活和⾰命⽃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词。

三、关于词的知识。

1、定义:词,⼜称长短句,产⽣于唐代,流⾏于宋代。

最初称为“曲词”或“曲⼦词”,是配⾳乐的,后来逐渐跟⾳乐分离,成为诗的⼀种,所以⼜称为“诗余”。

《沁园春长沙》5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沁园春长沙》5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沁园春长沙》5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沁园春长沙》5 教案教学设计1《沁园春长沙》5 教案教学设计近年来,文化课的教育越发严谨细致,随着语文学科的普及,学生们逐渐学习到文化背景、语言魅力与诗意抒发的标准。

而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沁园春长沙》这首作品,不仅是学习语文知识,更是在历史和诗歌方面的积累和研究。

那么,如何制定一份全面的教案,让学生们在了解到具体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的同时,也能理解到这首诗歌的内涵?下面是一份针对《沁园春长沙》的中学语文教学设计,从以上的研究出发,让学生们在探寻诗歌背景的同时,更好地领会到其中的文化内涵。

一、教学目标1.了解《沁园春长沙》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人民对国家的深爱和关怀;3.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学习如何感受和抒发情感;4.提高阅读能力,深化学生们的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课堂导入(10分钟)通过简单的渐进式问答(如:“你最喜欢的城市是哪里?”“为什么?”等),激发学生们对于故乡的思考和情感。

并通过引入诗歌的标题和作者,为后续的文本分析打下基础。

2.了解作者的背景与诗歌的历史背景(10分钟)介绍作者毛泽东,以及诗歌中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和背景。

通过图片、新闻报道等多种方式,为学生们构建一个大背景,使之更深入地体认这首诗歌的价值。

3.学习诗歌的意向和意象(10分钟)通过学生的朗读和教师的点评,学习最初的百姓和军人的抗战故事和情感体验。

同时,讲解诗歌的文学特色,探讨其中的比喻和隐喻等词语,为学生们突破表观的字面意义,更好地理解诗歌抒情和叙事的特点。

4.分组探究诗歌内容(20分钟)将诗歌分成小组,每组四至五人,让学生们在阅读课文时,重点关注人物、动作、场景等诗句,并进行讨论和解释。

并尝试着讲述诗人的感受和叙述,感受其中深刻的抒情之意。

5.师生互动呈现(20分钟)请每组选出其最为生动的一段,进行口头表述或舞台表演。

这一环节,不仅鼓舞了学生们的创造力,同时也能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核心内涵。

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8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8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8篇《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篇一教学过程:一、请一位同学上台讲故事。

一个女生上台讲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故事。

有一天,苏氏在学校园散步,发现了一个小女孩摘了花房里的一朵玫瑰。

如果被一个教师发现,可能会大声斥责:你是哪个班的,为什么要做小偷。

但是苏氏并没有这样做,他轻轻地问女孩子,你摘这朵玫瑰花送给谁。

小女孩说奶奶病得很重,她想摘花给奶奶看,告诉奶奶她没有说谎,学校里有很大的玫瑰花。

苏氏在花房里摘了两朵花,一朵送给小女孩,奖励她懂事,一朵让小女孩送给她的妈妈,奖励她培养了一个好孩子。

这可能就是李老师说的“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李老师简单地讲了一下苏氏和他的学校。

苏氏在学校门口的校训是“要爱你的妈妈”。

希望我的同学向李老师一样,也会尊敬苏氏。

她曾经给女儿写了一组信,我们以后要读的。

二、解决遗留问题。

先拿出一张纸,默写《沁园春长沙》,写上姓名,一会儿要交上来。

(学生默写)凡是我看不清楚的字,就算你写错了,所以要注意书写。

把名字写上,后面要登记成绩。

某某同学,李老师不点名了,不要再交头接耳了。

你知道李老师在说你。

写上名字撕下来。

现在一定要一切行动听指挥,听李老师的安排。

临近的两个同学互相交换。

好了,我现在宣布扣分标准。

写错写掉一个字扣一分。

不算标点。

有学生交换错了,(批评,你们这一块纪律不好,李老师提出批评)一会儿我根据多数同学的进度就要收上来了。

(看一个同学在批分数,一百分啊,了不起。

要把批改人的姓名写上)要写:阅卷人:某某某。

而且,要把分数标上。

(有学生在下面议论)有问题跟我说。

还没有批改完的同学举手。

(一部分同学举手)看自己的,不要看别人的。

我马上就要收了。

现在,个别同学没改完的,继续改。

叫两个同学收两边。

其他同学听李老师讲。

(下面有议论声,李老师在等)抓紧时间。

还有个别同学没交上来,一会儿给我。

在阅卷中批一百分的举手。

(举手的寥寥无几)同学们能不能就李老师的突然袭击谈一谈感受。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沁园春长沙教案1.这首词描绘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画面各加上小标题吗四幅画面;独立寒秋、湘江秋景、峥嵘岁月、中流击水(小标题概括准确即可)2.全词中有几个字可以把这几幅画面串联起来,你认为是哪几个字,并简要口述理由.答:“立”——“看”——“怅”——“问”——“忆”——“记”前人为何悲秋毛泽东为何颂秋悲秋:科举秋闱、乡土情结、人生迟暮颂秋:少年伟人气象、革命形势3.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内在联系答: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面对充满生机之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侧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肩荷着历史的重任,主宰着民族的命运,指点着祖国的江山,豪情满怀,壮志凌云。

同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

上阕写景是下阕抒情的基础,下阕抒情则是上阕含蓄情感的直接再现、升华。

全词借景抒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

第二课时知识链接关于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1.“意象”,所谓“意象”是指在诗歌中,融人了词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枯藤、老树”等11个意象,“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什么感情色彩,但是它们在作品上被诗人的情感“剪辑”在一起时,就表现出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读一首诗:《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你知道本是谁所作吗?毛泽东。

看看毛泽东的情怀,想想我们现在考进华理大附中(许多人一副落丧的样子)的心态吧,我们不一定都具备毛泽东那样的领袖气质,但至少要自信啊!顺便再看一首毛泽东的诗:《立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引入到《沁园春·长沙》。

二、齐读全词。

正音。

三、了解大致背景。

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诵读欣赏①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②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表明地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独”“立”“洲”。

关键词句:上片“看”字、下片“忆”字。

“万类霜天竞自由”。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等。

有表现力的词句:上片“万”“遍”“漫”“争”“击”“翔”。

下片“挥斥”“指点”“激扬”“粪土”等。

2、整体感知思考:本词描述了几幅画面?试根据内容给各幅画拟出小标题。

讨论、明确: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160;湘江霜天图峥嵘岁月图#160;中流击水图五、再诵诗歌,品味鉴赏1、写壮景,抒豪情①独立寒秋图:注意“独”字。

②湘江秋景图:抓住“看”字。

注意视角、用词、手法。

品味明确:远眺:万山红遍#160;#160;#160;层林尽染#160;#160;(静)近观:漫江碧透#160;#160;#160;百舸争流#160;#160;(静、动)仰视:鹰击长空#160;#160;(动)俯瞰:鱼翔浅底#160;#160;(动)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教学目的: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2.背诵全词。

教学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

教学时间:3课时。

学法指导: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教具准备:1.投影片2.录音带:范读带、配乐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初步感知诗歌,诵读鉴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

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

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

(板书课题)2.简介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有词牌,又称词调。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

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二、诵读鉴赏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①播放范读录音磁带,听范读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②生齐读,熟悉内容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

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入手,理清思路。

①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②理清思路:(见预习提示)明确: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了上阕的提问。

③初步概括形象特征:(外观其行,内察其心)明确:独立深思,忆旧言志。

④自由朗读,试行背诵。

(记关键词顺着思路背)检查背诵,若不能背,说明原因可能是没有进入意境;若能背,指出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3.鉴赏评价理清了思路,初步感受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后,我们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①联想设疑,制造悬念: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臵前,‚独立‛这个词,好像不符合毛泽东豪迈、潇洒的个性,是不是降低了词的格调?增强了表现力。

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

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在‚寒秋‛的氛围中,联系‚长沙‛、‚湘江‛,我们会想见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湘江北去,诗人南下——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参见P171注释①背景说明),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深情要深入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情方式常识。

(参见练习三提示: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

)就《长沙》的内容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抒情。

那么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借景抒情、哪些地方是直抒胸臆、哪些地方是怀人忆事抒情?明确: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

A.‚看‛统领的借景抒情写到哪些景物?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体会到怎样的意境?讨论提示:红叶、绿水、鸟飞鱼跃,这些景物单独看上去也很平常,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诗文名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吴均《与朱元思书》)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

(从唐僧玄览诗中化出的名句,见初中课文《鸟飞鱼跃的联想》)但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

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

如果让你用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毛泽东眼中的秋景的特点,应该怎么说呢?(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美不胜收)明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水流无情,逝者如斯;黄叶飘零,生命终结;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

(板书:诗人、关怀天下)朗读提示:要想象画面,进入意境,读出关注热爱的积极情感。

(板书:读出关注)B.‚怅‛、‚问‛直抒胸臆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蓄积的情感终于爆发为直白的发问,升华为哲理的思索。

这时候,站在我们面前的已不是一般的游人,也不是普通的诗人,而是一个关怀天下的哲人。

(板书:哲人)朗读提示:要读出深思。

(板书:读出深思)C.‚携‛、‚忆‛、‚记‛怀人忆事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继续分析诗词教学过程: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讨论:‚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

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板书)。

朗读提示:要读出情志(板书)。

三、整合小结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鉴赏方法:诵读入境,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

依据朗读提示,朗读全词,读出感情。

四、赏读结束放投影片毛泽东诗词手迹,听配乐朗诵带。

请朗诵水平好的同学朗读全词,要求读出感情五、练习1.全诗的"诗眼"是什么?明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2.炼字炼意(体会下列词句中加点字的好处。

)①、独立寒秋"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②、层林尽染"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③、鹰击长空"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④、鱼翔浅底"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⑤、万类霜天竞自由3.背诵这首词。

体味词中的思想感情、精妙词句和开阔意境。

附:板书设计沁园春〃长沙毛泽东读出形象——立——造像写意——游人独立深思读出关注——看——借景抒情——诗人关怀天下怅读出深思——问——直抒胸臆——哲人忆旧言志携读出情志——忆——怀人忆事——斗士主宰沉浮记诵读关键词?思路?抒情方式第三课时教学目标:学习练习册教学过程:检查并讲解练习册再别康桥徐志摩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

3.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

课时安排:3课时教具使用:相关视频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掌握背景初步感知课文教学过程: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

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储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