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BCD3F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早期脑卒中风险

合集下载

ABCD3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卒中风险的临床研究

ABCD3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卒中风险的临床研究

ABCD3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卒中风险的临床研究张素琴;孟祥茂;杨茜【期刊名称】《临床荟萃》【年(卷),期】2013(028)007【总页数】2页(P808-809)【关键词】脑缺血发作,短暂性;脑血管意外;超声检查;预测【作者】张素琴;孟祥茂;杨茜【作者单位】保定市第三中心医院,内二科,河北,保定,071051;保定市第五医院,外科门诊,河北,保定,071051;保定市第三中心医院,内二科,河北,保定,071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类型,同时也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既往研究显示,在TIA后卒中发生率很高。

因此,TIA被视为神经科急症。

如何预测TIA后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是学界关注的焦点。

风险评估预测模型对于临床工作至关重要。

本研究对收治的96例病历资料完整的TIA患者采用ABCD3 (年龄、血压、临床症状、持续时间和糖尿病)评分进行评估,探讨其对于TIA患者的短期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

1.1病例选择 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保定市第三中心医院内二科收治的96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能获得完整病史资料,进行详细神经科查体,并完善生化全项、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颈部血管彩色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心电图、胸片等必要的辅助检查。

入选标准:①突然发生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在24小时内完全消失;②头颅CT和(或)MRI未发现责任病灶。

排除标准:①其他原因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②头颅影像学检查有新发梗死灶者。

入选病例共96例,男62例(64.5%),女34例(35.5%),年龄41~84岁,平均(64.8±19.1)岁。

1.2方法 96例患者入院后采用ABCD3评分法进行评估,住院不足7天患者出院后通过随访完善资料。

评分标准:①年龄>60岁为1分;②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 Pa)和(或)舒张压>90 mm Hg为1分;③单侧肢体无力为2分,不伴肢体无力的言语障碍为1分,其他症状为0分;④症状持续>60分钟为2分,10~59分钟为1分,<10分钟为0分,糖尿病1分;双重TIA发作(7天内至少发作2次)2分。

ABCD3-I 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脑卒中风险

ABCD3-I 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脑卒中风险

ABCD3-I 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脑卒中风险李丽君;孙戈【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年(卷),期】2015(000)033【摘要】目的:探讨 ABCD3-I 评分法对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脑卒中风险的价值。

方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20例,分别采用 ABCD2、ABCD3、ABCD3-I 评分法对患者进行评分,并观察患者7 d 内出现脑梗死的几率。

结果ABCD3-I 评分法的95%CI、ROC 曲线下面积以及 OR 值的预测情况均明显优于ABCD2和 ABCD3评分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7 d 内出现脑梗死的几率为20.83%。

ABCD3-I 评分下低危、中危和高危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几率分别为0、9.10%和33.33%,该评分与脑梗死发生率呈正相关(r=0.51)。

结论 ABCD3-I 评分法与其他评分法相比,能够更有效的预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早期脑卒中出现的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总页数】2页(P87-88)【作者】李丽君;孙戈【作者单位】110121 沈阳市沈北新区中医院内科;110121 沈阳市沈北新区中医院内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用ABCD3-I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展为早期脑梗死风险的效果分析[J], 潘俊亮;宋卫2.ABCD3-I 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早期脑卒中复发风险的价值 [J], 樊宇;姜长春;刘国荣;王宝军;张京芬;李月春3.ABCD3-I 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脑卒中风险 [J], 邵荣;刘澄英4.ABCD3-I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卒中风险的临床价值 [J], 路文革;张建平;代允义;赵明5.ABCD2评分法结合房颤改良评分法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早期脑梗死风险预测中的价值 [J], 王黎萍;朱仁洋;董芬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应用ABCD2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短期卒中事件发生风险

应用ABCD2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短期卒中事件发生风险

应用ABCD2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短期卒中事件发生风险宋林;魏衡;许康;周瑞;郭珍立;杜继臣【摘要】目的:探讨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 d内发生脑梗死(CI)的预测价值。

方法:纳入115例TIA患者,依据发病7 d内是否发生CI,分为CI组33例和非CI组82例。

记录所有纳入对象的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及ABCD2评分。

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分析2组间相关危险因素及ABCD2评分的差异性。

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ABCD2评分预测TIA后7 d内发生为CI的预测价值。

结果:CI组年龄、ABCD2评分均高于非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或<0.01)。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CI组中年龄≥60岁、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单侧肢体无力、症状持续≥60 min的患者比例均高于非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0.05),CI组中症状持续10~59 min的患者比例低于非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

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CI组中年龄≥60岁、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症状持续≥60 min的患者比例亦均高于非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0.05)。

ROC分析表明,以ABCD2评分=4.5分作为预测TIA短期发生为CI的界点,其灵敏度为57.6%,特异度为78.0%,曲线下面积为0.73。

结论:ABCD2是一种预测TIA短期发生CI的简单、有效的工具,ABCD2评分≥5分对预测TIA短期发生CI可能有重要价值。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BCD2 score in predicting transformation of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into cerebral infarction (CI) within 7 days. Methods:Accordingto occurrence of CI 7 days after TIA, 115 TIA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I group (n=33) and non-CI group (n=82). Risk factors of cerebrovasculardiseases and ABCD2 scores were documented. Single factor and multivariate analysis have been used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in risk factors and ABCD2 score cont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 analysis was used to explore the efficacy of ABCD2 score as well. Results:The age and ABCD2 score in the CI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non-CI group ( <0.05or<0.01). On single factor analysis showed that, in the CI group, th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older than 60 years,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higher than 140 mmHg and/or diastolic pressure higher than 90 mmHg, unilateral limb force weak, duration of symptoms longer than 60 mi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on-CI group ( <0.05). In addition, in the CI group, th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hose symptoms persisted for10~59 min was much less than that in the non-CI group ( <0.05).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e same results. ROC analysis showed that ABCD2 score of 4.5 was promised point in predicting TIA evolving into CI within short-term. The area under curve was 0.73 with sensitivity of57.6%and specificity of 78.0%, Conclusion:ABCD2 score was a simple and effective tool to predict whether TIA will evolve into CI in short-term. ABCD2 score above 5 might have an im-portant predictive value.【期刊名称】《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4页(P122-125)【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ABCD2评分;预测价值【作者】宋林;魏衡;许康;周瑞;郭珍立;杜继臣【作者单位】湖北省新华医院神经内科武汉 430015;湖北省新华医院神经内科武汉 430015;湖北省新华医院神经内科武汉 430015;湖北省新华医院神经内科武汉430015;湖北省新华医院神经内科武汉 430015;航天中心医院北京大学航天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北京 100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1;R741.04;R743.3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发病机制与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相似[1]。

ABCD评分法对神经内科住院头晕患者脑卒中诊断的临床价值对比分析

ABCD评分法对神经内科住院头晕患者脑卒中诊断的临床价值对比分析

ABCD评分法对神经内科住院头晕患者脑卒中诊断的临床价值对比分析目的对比分析ABCD评分法对神经内科住院头晕患者脑卒中诊断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于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头晕患者200例,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ABCD评分法进行分析评分,并根据评分结果分为低、中、高三个风险等级组,比较3个风险组脑卒中的发生率。

结果经过ABCD评分法评定低组共25例,中组70例,高组105例,高组年龄,吸烟和饮酒史以及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和脑卒中史相比低组均有统计学差异,而中组在年龄、吸烟史、冠心病时和脑卒中史等资料与低组有统计学差异。

低、中、高组脑卒中发生率为4.0%、34.3%和76.2%,高组脑卒中发生率显著高于低组和中组(χ2=8.963,5.821),中组脑卒中发生率显著高于低组(χ2=5.532)。

结论ABCD 作为临床评估头晕患者脑卒中发生风险的工具,能够有效预测患者脑卒中的发生,进而提前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标签:ABCD评分法;头晕;脑卒中;诊断头晕症状是临床十分常见的脑部功能性障碍的一种,主要表现为头昏、脑胀、眼花和头重较轻等[1]。

引起头晕的原因多种多样,如睡眠不足、高血压、感冒等都可能引起头晕,总的来说大部分头晕并不是由于严重的疾病所致,但却有少部分头晕是有严重疾病甚至致命疾病临床上的主要症状,需要及时诊断并治疗[2-3]。

目前临床上鉴别头晕症状仍缺乏有效的手段,对此笔者在我院神经内科采用ABCD评分法对头晕住院患者进行鉴别评分,并比较其不同评分等级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取得了满意的结果,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4年6月~2015年6月间收治的头晕患者200例,其中男性88例,女性112例,年龄33~86岁,平均年龄(60.16±13.82)岁,经过临床排查,所有患者临床症状为头昏眼花等,均有完整的临床病史资料,入院后均经过颅脑CT检查。

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卒中风险的评估

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卒中风险的评估
Co nc l u s i on s Th e p r e d i c t i v e a c c u r a e y of ABCD2 i s s i g n i ic f a n t l y h i g h, ABCD2 c r i t e r i a i s e f f e e t i ve t o p r e d i e t t h e o c c u r r e n c e o f c e r e b r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i n s h o r t —
i n t h e p a t i e n t s w e r e 3 %w i t h a l o w A B C D 2 s c o r e( 0 ~3 ), 3 2 %w i t h t h e mo d e r a t e s c o r e( 4 ~5 ), a n d 6 4 %w i t h t h e h i g h s c o r e ( 6 ~7 ) ( P<0 . 0 5 ).
大约 1 / 3 的短暂 性脑缺血 发作 ( t r a n s i e n t i s c h e mi c a t t a c k ,T I A)患 者 会 ,因I  ̄ L T I A成为了脑卒 中的最有 力的预警信号 。同时 I  ̄ T I A 继发为 脑 梗死得 患者 ,大约2 / 3 发生在 7 d 之 内 ] ,因而如果 能够 在早 期对T I A 患 者按 照 危险 系数进 行分 层进 行治 疗是 非常 尤其 重要 的 。早在 2 0 0 5 年 ,R o t h w e l l 等提 出了A B C D 评 分 ,即基于年 龄 、血 压 、临床特 征和 症 状等指 标进行 的的六分 评分系 统 ,其 主要用 于预测脑 卒 中在 T I A 后 短 期 内的发生 ] 。随后 ,许多 学者通 过积极 的改 I  ̄ A B C D评分 ,并弓 1 入 了糖尿病等评 价因素 ,被称为A B C D 2 评分 。在临床实践 中 ,我们通 过 分析 1 1 0 例T I A 患者 的临床资料 ,以探 讨A B C D 2 评分对 T I A近期脑梗 死 发生的预测价值 。

联合ABCD3评分和头颈CTA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近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

联合ABCD3评分和头颈CTA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近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

联合ABCD3评分和头颈CTA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近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林守华;张旭;汪银洲;陈兴泳【摘要】目的探讨ABCD3评分结合头颈CT血管成像(CTA)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136例TIA患者临床资料和CTA检查结果.按ABCD3评分法进行评分,分为低危(0~3分)、中危(4~5分)、高危(6~9分)三组;按CTA结果分为血管轻度(狭窄<50%)、中度(狭窄50%~69%)、重度(狭窄>70%)狭窄,观察TIA后7d内脑梗死发生率.结果29例(21.3%)患者在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低危组与中危组、高危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0.2%、22.5%、4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狭窄的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者TIA后7d内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轻度动脉狭窄的患者(x2=27.827,P=0.000).ABCD3评分≥4分、颅内外动脉狭窄≥50%组患者7d内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ABCD3评分<4分、颅内外动脉狭窄<50%组(P <0.001).预测TIA后7d内脑梗死风险时,ABCD3评分和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的AUC分别为0.752和0.779(P <0.001).结论 ABCD3评分法是预测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有效方法,进一步结合头颈CTA检查能提高预测的准确性.【期刊名称】《内科》【年(卷),期】2015(010)002【总页数】4页(P139-142)【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ABCD3评分;CT血管成像【作者】林守华;张旭;汪银洲;陈兴泳【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学院/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内科,福州市350001;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学院/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内科,福州市350001;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学院/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内科,福州市350001;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学院/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内科,福州市3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临床上常见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最新的定义是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不伴急性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1],约1/3的TIA患者进展为不可逆性脑梗死。

ABCD3模型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早期卒中风险的开题报告

ABCD3模型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早期卒中风险的开题报告

ABCD3模型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早期卒中风险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脑缺血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死因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每年有1500万人患有缺血性脑卒中,并且该疾病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缺血性脑卒中前的一种症状,可能预示着患者具有更高的早期卒中风险。

因此,早期识别高风险患者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将有助于降低卒中的风险和改善预后。

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ABCD3模型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早期卒中风险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ABCD3模型评估,预测患者在后续7天内出现卒中的风险,并探讨该模型在临床应用中的适用性和优越性。

3. 研究方法3.1 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和急诊科中选取符合以下标准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年龄大于等于18岁;(2)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标准;(3)具备较完整的临床资料和随访信息。

3.2 数据收集在入组时,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临床评估,包括基本信息、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结果等。

使用ABCD3模型评估患者的卒中风险,并将患者分为低风险组、中风险组和高风险组。

随访时间为7天,对患者的卒中事件和死亡情况进行收集和记录。

3.3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主要包括描述性统计、多元Logistic回归、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等方法。

通过比较ABCD3模型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等评价指标,探讨其评估早期卒中风险的适用性和优越性。

4. 研究意义本研究对于提高早期卒中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应用ABCD3模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可以预测患者后续7天内的卒中风险,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降低卒中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此外,该研究还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卒中预测工具。

ABCD2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的临床价值

ABCD2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的临床价值

ABCD2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梁雪梅【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14(000)021【摘要】目的:探讨ABCD2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CI)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择TIA患者114例,以发病7 d作为观察终点,根据7 d内是否发生CI分为CI组27例、非CI组87例。

依据AB-CD2评分将患者分为低危33例、中危68例、高危13例,观察发病7 d内各组CI的发生率。

结果 CI组ABCD2评分各指标均高于非CI组(P均<0.05)。

TIA发病7 d内低危、中危和高危患者的CI发生率分别为6.1%、29.4%、53.8%,高危患者的CI发生率高于低危、中危患者(P<0.05)。

结论 ABCD2评分是一种临床预测TIA患者早期发生CI的简便、有效方法。

【总页数】2页(P47-48)【作者】梁雪梅【作者单位】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天津3001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3【相关文献】1.hs-CRP联合ABCD2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短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 [J], 魏衡;余勇飞;尹虹祥;周瑞;杜继臣;杨旭2.ABCD2评分法对8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在早期发生脑梗死风险的有效性[J], 张继霞;王琳3.ABCD2评分预测颅内动脉狭窄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意义[J], 冯欣;黎罗明;邹达良;周映彤;李华文;司徒富江4.ABCD2评分法对8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在早期发生脑梗死风险的有效性[J], 张继霞;王琳5.ABCD2评分联合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早期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 [J], 郗红艳;司志华;李家承;朱建国;闫海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ABCD3F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早期脑卒中风险【摘要】目的探讨ABCD2、ABCD2F、ABCD3及ABCD3F评分法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按照ABCD2、ABCD2F、ABCD3及ABCD3F评分法评分,观察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

结果117 例TIA 患者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22.2 %。

ABCD2、ABCD2F、ABCD3及ABCD 3F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0.71、076和0.84,且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ABCD3F评分法可能优于其他三种评分法。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ABCD3F;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类型,是脑梗死的特级警报,因此,早期对TIA患者进行转归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其风险预测模型有ABCD2评分法及在其基础上衍生的ABCD 2F评分法和ABCD3评分法等[13]。

本研究通过对117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来比较这三种预测法的有效性,并探讨更好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4年1月至2008年9月间在我院治疗的117例以TIA 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其中男74例,女43例,年龄32~83岁,平均63.7岁。

纳入标准:①由颅内血管病变引起的一过性或短暂性、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

②可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15 min,多在1 h内,不超过24 h,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

③结构性影像学(CT、MRI)检查无责任病灶。

1.2 资料收集及评分标准对所有入选患者收集以下资料:年龄,性别,TIA 的症状,包括症状的持续时间,发作次数,有无偏身无力和语言障碍;患者的既往史(高血压史和糖尿病史等)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等。

严格按照ABCD2、ABCD2F、ABCD3及ABCD3F评分法(表1)对每名患者进行评分。

1.3 脑梗死的判断方法以病程第7天为终点事件观察时间点,由神经科专科医师的判断是否发生脑梗死,所有进展为脑梗死的诊断均按照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4],并有影像学证据。

1.4 统计学方法全部数据采用SPSS 13统计软件进行统计, 两种评分法的临床价值比较应用ROC曲线,计数资料组间分析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早期脑梗死的发生情况117例TIA 患者7 d内进展为脑梗死者26例,占总病例数的22.2%。

2.2 4个评分法预测TIA在7 d发生脑梗死的结果比较7 d内的ROC曲线显示,4种方法的P值均小于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但是从ROC曲线下面积上看,ABCD3F评分法优于其他3种方法预测(表2)。

3 讨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短暂性、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症状多在1 h内完全缓解,最长不超过24 h。

2009年美国卒中协会在Stroke 上发布了TIA的新定义: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无急性脑梗死的证据并需进一步加强紧急干预[5]。

鉴于常规采用组织学标准诊断不具有操作性,同时考虑到与国际上、既往流行病学研究数据的可比性和延续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国专家共识组建议仍采用上述24 h定义,诊断为临床确诊TIA[6]。

TIA是脑梗死的超级预警信号,继发脑梗死的风险很高。

Giles[7]等一项对10126例TIA患者的Meta分析认为TIA患者7 d卒中的平均比例为5.2%。

而本研究TIA 后7 d内进展为脑梗死者26例,占总病例数的22.2%;这高于国外研究报道,但与国内文献报道7 d内脑梗死发生率为相近[8,9]。

这可能与国内多以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病情相对较重有关。

因而,对TIA患者进行分层评价和处理非常必要。

目前常用ABCD2评分法进行TIA后继发脑梗死的风险预测。

此系Johnston等[1]提出,他们认为在评分≥5分的患者中,TIA 后7 d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为27 %,而评分<5分者仅为0.4 %。

但Fothergill等[10]发现,在7 d内发生脑梗死的TIA患者中,仍有25%的患者ABCD2量表评分≤4分。

为能提高ABCD2评分法敏感性,近年来有很多研究对其进行了改良。

限于我国国内目前情况,临床上比较易于操作有ABCD3评分和ABCD2F,前者增加双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即本次发作前7 d 内有1次早期发作),后者增加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

本研究表明,无论是ABCD3评分还是ABCD2F,ROC曲线下面积(0.76、0.71)均高于ABCD2评分法(0.69),虽其95%CI有重叠。

ABCD3评分法仅根据临床检查和病史,其与操作人员的掌握程度及患者的配合程度有关,难免存在一定差异,通过与Fib联合应用,可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判断TIA预后。

本研究验证了这一观点,结果显示ABCD3F评分法的ROC曲线下面积(0.84)均高于ABCD3(0.76)和ABCD2F评分法(0.71),虽然其95%CI有重叠。

本研究表明ABCD3F评分法优于其他方法,可更好地帮助医生鉴别高危患者,以便采取最佳的卒中预防措施。

但仍需大样本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1]Johnston SC, Rothwell PM, Nguyen Huynh MN,et al. Validation and refinement of scores to p redict very early stroke risk afte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Lancet,2007, 369(9558): 283292.[2]王为强, 任明山, 杨毅. 应用ABCD2评分法和纤维蛋白原预测TIA 后短期脑卒中风险. 卒中与神经疾病,2009,16(2):98101.[3]Merwick A, Albers GW, Amarenco P,et al.Addition of brain and carotid imaging to the ABCD 2 score to identify patients at early risk of stroke after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 a multicentre observational study. Lancet Neurol, 2010,9(11):10601069.[4]中华神经科学会.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 :279.[5]Easton JD, Saver JL,AIhers GW, et al.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Stroke Council; 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surgery and Anestbesia;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Radiology and Intervention; 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Nursing; Interdisciplinary Council on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Definition and evaluation of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a scientific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Stroke Council;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Surgery and Anesthesia; Council Cardiovascular Radiology and Intervention; 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Nursing;Interdisciplinary Council on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affirms the value of this statement as an educatioml tool for neurologists. Stroke,2009,40:22762293.[6]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国专家共识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中国专家共识更新版(2011年).中华内科杂志,2011,50(6):530533.[7]Giles MF RothwellPM. Risk of stroke early after transientise haemie attack: a systematie review and meta ncet Neurol,2007,6:10631072.[8]赵宗友.用ABCD2评分法预测11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卒中风险.中国实用医药,2009, 4(6):4849.[9]朱立菁,孙家兰,辛晓瑜,等.采用ABCD 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卒中与神经疾病,2007,14(3):144146.[10]Fothergill A, Christianson TJ, Brown RD Jr, et al. Validation and refinement of the ABCD2score, A population based analysis. Stroke,2009,40:266926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