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七章针灸基础之经络学说

合集下载

针灸 经络学说

针灸 经络学说

三、经络的分布与循行
1、四肢部:四肢内侧面为阴,分布阴经;外侧面为 阳,分布阳经。
手太阴肺经 前 太阴 足太阴脾经 手厥阴心经 三阴经 中 厥阴 内踝上8寸交叉变为厥阴在前,太阴居中
足厥阴肝经 手少阴心经
后 少阴 足少阴肾经
手 三 阴 经
足 三 阴 经
手阳明大肠经 前 阳明 足阳明胃经 手少阳三焦经
六、各经论述
手 太 阴 肺 经
手 阳 明 大 肠 经
足 阳 明 胃 经
足 太 阴 脾 经
手 少 阴 心 经
手 太 阳 小 肠 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手 厥 阴 心 包 经
手 少 阳 三 焦 经
足少阳胆经
足 厥 阴 肝 经
任脉
督脉
冲脉
带脉
阳跷脉
阴跷脉
阳维脉
阴维脉
经络
十二经别
十五络脉
内 脏腑
经脉外部分支
经络所归属
二、经络的名称
手三阴经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手三阳经 十二经脉 足三阳经
足三阴经
奇经八脉
名称: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阳维 脉、阴维脉、阳跷脉、阴跷脉
4、奇经八脉的分部与循行
任脉
督脉
冲脉
带脉
阳跷脉
阴跷脉
阳维脉
阴维脉
四、经络的作用
1、联系内外 2、运行气血 3、抗御病邪 4、传导感应 网络全身 协调阴阳 反映症候 调整虚实
五、经络的临床应用
a、分经切脉 1、经络诊法 b、分部诊络 c、压痛点检查 a、头痛辨证 2、分经辨证 b、腰痛辨证 3、循经取穴 4、药物归经

第七章-针灸基础之经络学说课件

第七章-针灸基础之经络学说课件

手 太 阴 、 手 阳 明 经 别 图
十二经别表
(五)十二经筋
• 十二经筋(twelve muscle regions)
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 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手 太 阴 经 筋 图
十二经筋表
(六)十二皮部
• 十二皮部:(twelve cutaneous
regions)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
奇经八脉的特点
• 无所络属的脏腑,无表里配偶的经脉关系。
• 除任、督二脉外,不直接参与十二经的循环,
而是别道异行。 • 奇经八脉行于十二经脉之间,以调节溢蓄正 经之脉气。 • 除任、督二脉有所属腧穴外,其余六经的腧 穴均寄附于十二正经。
奇经八脉的作用
• 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 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 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 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十二经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总的走向规律:手三
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
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 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流注示意
十二经循行图
十二经分布规律
十二经络属脏腑器官
(二)奇经八脉
• 与十二正经不同的“别道奇行”的经脉。 •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 维脉、阴蹻脉、阳蹻脉。
3、感应传导;
4、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四个方面。
1、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气血是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必须通 过经络才能输布周身,以温养濡润各脏腑、 组织和器官,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2、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机体由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 肉筋骨等组成,它们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 能。只有通过经络的联系作用,这些功能才

针灸知识点总结归纳

针灸知识点总结归纳

针灸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历史起源针灸起源于古代中国,据史书记载,针灸学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其中《灵枢》一书详细记载了针灸的理论和实践。

到了西汉时期,针灸学经历了飞跃的发展,后来传入韩国、日本等国家,成为国际通行的疗法。

二、理论基础针灸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经络学说、腧穴学说、气血津液学说和五行学说。

经络学说是指人体经络系统,认为人体内部有十四条经脉、十五条络脉和奇经八脉共主十八条脉络。

经络贯穿于全身,贯通脏腑组织,形成了生物信息传递通道。

腧穴学说则是指人体上有一些特定的穴位,人们可以通过在这些穴位上施以针灸治疗以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气血津液学说是指人体内部的生命活动是靠气、血、津液等维持的,只有气血津液的平衡,人才能保持健康。

五行学说则是指五脏六腑和人体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调理方法。

三、临床应用针灸疗法在临床上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包括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皮肤疾病、眼耳鼻喉疾病、骨伤科疾病等。

同时,针灸还可以用于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人体的免疫调节,有助于健康保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四、安全性针灸疗法是一种相对安全的疗法,但是在实践中还是需要重视安全问题。

首先,需要严格控制针灸器具的消毒和无菌操作;其次,需要树立正确的针灸操作观念,严格遵循有关的标准化操作规程;最后,对于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需要进行全面评估,在临床实践中因人而异,有机差异,不能一概而论。

五、文化意义针灸不仅是一种疗法,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中国,针灸疗法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和认可,在全国各地成立了众多的针灸医院和临床部门,疗效显著。

同时,由于针灸的独特魅力和神秘感,吸引了很多外国人学习和研究,为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六、现代研究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现代医学界对针灸的疗效进行了深入研究。

从理化学角度、生物学角度和医学实践角度等多方面,对针灸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也出现了许多基础针灸学、临床针灸学和针灸治病疗效等相关研究成果,为针灸疗法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在《奇经八脉考》中对此提出的解释是“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这些事实说明,
古代医家在医疗实践中,对上述的大量感觉传导现象进行过长期观察和探索,逐步认识到人
体内部存在着复杂而有规律的气血运行通道,从而提出经络分布的轮廓和基本活动规律,并
经逐步充实、发展,渐趋完善。
(二)腧穴疗效的归纳总结
的称谓,并详考其循行分布,补充各经腧穴,指出经脉是体表与脏腑联系的通路,络脉是本
经的旁支而与他经相交,经脉之气通过“经脉传注,周流不息”,从而对气血在经络系统中
的循环机理作出了新的发挥和阐释。明代李时珍著《奇经八脉考》,详考奇经八脉循行路线
及有关腧穴,论奇经与十二经脉气相通径路,和奇经作用与病候及其治法,突出了奇经八脉
经络学说形成以后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并在历代医家的医疗实践中得到不断
的引申、补充而渐趋系统化、完整化。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中所载有关经络的内容,可反映经络学说雏形阶段的
概貌。其主要特点是:(1)只有十一条脉而无“经”字,只言灸而未言针。(2)以足臂命名
的十一条脉的循行均由四肢末端起始而止于头身,而以阴阳命名的十一条脉的循行已有分
在长期的针灸临床实践中,古代医家发现,主治范围相似的腧穴往往有规律地排列在一
条路线上。例如分布于上肢外侧前缘的腧穴都能治疗头面病症;分布在上肢内侧前缘的腧
穴,虽与上述腧穴距离很近,但却以治疗肺、胸、咽喉病症为主。古代医家通过长期观察、
比较和总结,把主治功效相似的腧穴归纳分类、串联而逐步形成经络的连线。
识气血流注和经络有一定的启发。
综上所述,古人在漫长的医学实践中通过多方面、多种途径获得了有关经络的各种现象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 上下内外的通路。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 意思;络,有网络的意思。经脉大多循行于较深的 部位,有一定的循行经路。络脉大多循行于较浅的 部位,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家畜畜体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就是 因为经脉和络脉将机体内所有的组织器官、孔窍以 及皮肉筋骨等联结组合在一起的结果。
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 合成六对“表里相合”的关系。
后肢太阳与后肢少阴,前肢太阳与前肢少阴, 后肢少阳与后肢厥阴,前肢少阳与前肢厥阴, 后肢阳明与后肢太阴,前肢阳明与前肢太阴。
表里关系的两经循行特点是:
都在四肢末端交接; 都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两个侧面的相对位置; 都分别络属于互为表里的脏腑。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 脏。
抗御外邪,护卫机表。
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的因素,经络之所 以能够抗御外邪是因为经络中的十二皮部是一个抗御外邪的屏障, 如果经络之气(正气 卫气)不足或不利,则皮部抗邪的屏障作 用减弱,就容易遭受外邪的侵犯而发病。
经络系统
经脉:正经
十二经脉 十二经筋 十二经别 十二皮部
奇经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
阴跷、阳跷、阴维、阳 维
络脉:别络
浮络 孙络
经络的系统组成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
经脉
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其又可 分为正经和奇经两大类。
正经
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及其附属部分 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十二经脉是前肢三阳经和前肢三阴经以及后 肢三阳经和后肢三阴经,这十二条经脉是机体气 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纵行分支,有 加强十二经脉中互为表里两经之间联系的作用。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连属于筋肉系统的部 分,具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 的部分,是经络之气的散布所在。

针灸学课件-经络总论

针灸学课件-经络总论


概述
概念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
外、贯串上下的通路。
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脉:是经络的主干部分,以上下纵行为主 络脉:是经络的细小部分,从经脉中分出侧行
经 纵丝
大而直行
深而在里
贯通上下 沟通内外
经络系统的 主干
络 网络
小而横斜
浅而在表
纵横交错 遍布全身
经络别出的 分支
经络学说:即阐述人体经络的循行分布、生理
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关系
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脏腑有表里相合关 系,故十二经脉与脏腑形成了属络表里关系
阴经为里,属脏络腑 阳经为表,属腑络脏。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经络总论
针灸推拿学院 卢老师
教学目的
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 的作用。
熟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的概 念及作用,经络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了解本课程主要的内容及学习目的和方法。
目录
Contents
1 概述
2 经络的发现 3 经络系统的组成 4 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5 经络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肝经 胆经 三焦经
肺经 中焦
大肠经 胃经
脾经
心包经 肾经
心经
膀胱经
小肠经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在体内,十二经脉除了与脏腑有特定的配属关系外,还与 相关脏腑发生联系;在头身,十二经脉与其循行分布部位 的组织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络 。
奇经八脉
概念: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 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8条, 故统称奇经八脉。Leabharlann 少阴阳明前 外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的基础理论之一,它是指人体经络系统的形态、分布、功能和调节机制的学说。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经络学说是贯穿始终的重要理论,对于中医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经络学说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古代经络学说,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经络系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系统,它是由经络组成的,经络是连接器官、组织和组织之间的通道。

经络不仅在表面运行,同时也在深层组织和脏腑之中。

人体的经络系统相当于一个复杂的通信网络,贯穿全身,并进行信息传递、物质运输和调节功能。

按照经络学说,人体有十四条正经,包括三阳经、三阴经和八奇经。

其中三阳经包括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三阴经包括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和手少阴心包经;八奇经包括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和手少阳胆经。

每一条经络都与一定的脏腑相对应,通过经络可以传输血液、气、营养物质和信息,并调节身体的生理功能。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一个能量场,通过经络可以感知和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情况。

正常情况下,经络系统中的气血运行畅通,维持着我们身体的健康状态。

然而,当气血运行不畅时,就会导致经络的堵塞和疏通不畅,从而引发疾病。

中医的治疗方法通常是通过调节经络系统,使气血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根据经络学说,中医治疗一般采用针灸、推拿、中药等方法来调节经络系统。

针灸是将针刺入特定的穴位,通过刺激经络系统的气血运行来恢复身体的平衡;推拿是通过按摩身体表面的穴位,刺激经络系统,增强气血运行;中药则是通过服用草药来调节气血的流动,恢复人体的正常功能。

经络学说的研究对于中医的治疗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们不仅可以解释中医的一些疗效,也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经络学说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些疾病的本质和产生的机制,为中医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中医的经络学说与针灸疗法

中医的经络学说与针灸疗法

中医的经络学说与针灸疗法导语: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学说和针灸疗法一直被视为其独特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探讨中医经络学说的基本原理以及针灸疗法的应用,以期对读者加深对中医学的认识。

一、经络学说1. 经络的定义根据中医经络学说,人体的经络是物质和能量在体内传输的通道。

它们分布于全身,将生理和病理信息传递到相应的组织和器官,维持着人体的正常功能。

2. 经络的分类和特点根据经络学说,经络可以分为主要经络和络脉。

主要经络有十二经络和八脉,分别对应着人体的十二个主要脏腑和八个脏腑组织。

络脉则是次要的经络网络,分布在全身各个部位。

3. 经络的功能经络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传输能量和营养物质,还在信息层面上调节体内的生理过程。

通过经络,人体的气血运行顺畅,促进了身体健康和自愈能力。

二、针灸疗法1. 针灸的原理针灸疗法是中医经络学说的一种具体应用方式。

它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调节和平衡体内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2. 针灸的分类根据治疗方式和方法不同,针灸可以分为经络针灸、穴位刺激和灸疗。

其中,经络针灸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它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经络,恢复身体的平衡。

3. 针灸的应用领域针灸疗法在中医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但不限于疼痛管理、内科疾病、妇科疾病、皮肤病、精神疾病和康复治疗等。

它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应用。

4. 针灸的科学解释尽管针灸在科学上的解释仍存在争议,但现代医学研究已经证实了针灸的一些生理和生化效应。

例如,针刺可以促进内源性疼痛抑制系统的激活,释放内啡肽等天然止痛物质。

结语:中医的经络学说和针灸疗法是中医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学说给予我们对人体的全新认识,而针灸疗法则是将这种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的重要手段。

我们应该进一步研究和发展中医学,以充分利用经络学说和针灸疗法在现代医学中的价值。

注:本文为中医经络学说与针灸疗法的介绍与探讨,不构成医学建议,如需治疗,请咨询专业医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阴维脉、阳维脉:维,有维系之意。阴维脉 的功能是“维络诸阴”;阳维脉的功能是 “维络诸阳”。
(三)十五络脉
•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躯干部 的任脉络(身前)、督脉络(身后)及脾之 大络(身侧),总为十五络脉(fifteen collaterals)。
络脉及络穴表
(四)十二经别
• 十二经别(twelve divergent meridians)是十二正经离、入、出、 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 分支。
奇经八脉的循行特点
• 除带脉是横向循行外,均为纵向循 行,纵横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 脉之间。
任脉
• 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其脉多次 与手足三阴及阴维脉交会,能总任 一身之阴经,故称:“阴脉之海”。 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妊娠有关, 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督脉
• 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 经及阳维脉交会,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称 为“阳脉之海”。督脉行于脊里,上行入脑, 并从脊里分出属肾,它与脑、脊髓、肾又有 密切联系。
• 督脉可调节全身阳经脉气,故称为“阳脉之 海”;
• 任脉可调节全身阴经脉气,故称“阴脉之海”; • 冲脉可涵蓄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
海”,又称“血海”。
一源三歧(图)
十四经
• 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的腧 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
• 十四经均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主治病候及 所属腧穴,是经络系统中的重要部分。
十二经名称及命名
十二经表里关系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十二经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总的走向规律:手三 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 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 经从足走腹胸。
经络总论
兽医学院 石达友
主要内容
关于经络概念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 经络的临床运用 经络的现代研究
一、概念
经络 经络系统 经络学说 经气
经络
经络: 机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机体联络脏腑、沟通内外和支行气 血、调节功能的通路,是动物体组织 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二经流注示意
十二经循行图
十二经分布规律
十二经络属脏腑器官
(二)奇经八脉
• 与十二正经不同的“别道奇行”的经脉。 •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
维脉、阴蹻脉、阳蹻脉。
奇经八脉的特点
• 无所络属的脏腑,无表里配偶的经脉关系。 • 除任、督二脉外,不直接参与十二经的循环,
而是别道异行。 • 奇经八脉行于十二经脉之间,以调节溢蓄正
冲脉与带脉
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 成为气血的要冲,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 “十二经脉之海”,又称“血海”。(同 妇女的月经有关)。 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 身一周,如腰带,能约束纵行的诸脉。
阴阳跷脉与阴阳二维脉
• 阴跷脉、阳跷脉:跷,有轻健跷捷之意。有 濡养眼目、司眼睑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
1、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气血是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必须通 过经络才能输布周身,以温养濡润各脏腑、 组织和器官,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手 太 阴 、 手 阳 明 经 别 图
十二经别表
(五)十二经筋
• 十二经筋(twelve muscle regions) 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 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手 太 阴 经 筋 图
十二经筋表
(六)十二皮部
• 十二皮部:(twelve cutaneous regions)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 表的部位,也是络脉的之气散布之所在。
六 经 皮 部 分 部 图
六经皮部表
六经 太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 厥阴
名阳

皮部 关 害蜚 枢持 关蛰 枢 害肩
名枢

经络系统组成
• 十二正经 • 奇经八脉 • 十五络脉 • 十二经别 • 十二经筋 • 十二皮部
三、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
生理功能 中医把经络的生理功能称 为“经气”。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 1、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2、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3、感应传导; 4、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四个方面。
经络与血管
《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 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 发长。谷(饮食)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经络” 的概念已远远超过了解剖意义上的 (血管)内涵。它是一个多方位、立体、交叉、 综合的概念。
经络理论的基础
解剖知识; 针灸、按摩的感应规律; 气功导引规律的总结; 临床经验规律的总结; “人与天地相应”观点的指导作用;
经之脉气。 • 除任、督二脉有所属腧穴外,其余六经的腧
穴均寄附于十二正经。
奇经八脉的作用
• 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 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 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 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十二经脉如江河,奇经八脉则犹如湖泊。
一源三歧
• 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 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 和腹部两侧,故称为“一源三歧”。
“人与天地相应”指导下的经络系统
《灵枢.五乱》说:“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 十二月者,分为四时;四时者,春、秋、冬、夏, 其气各异……”
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 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
彼此衔接,将机体的组织器官、四肢 百骸联络成一个有机整体的体系。
经络学说
就是研究阐述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 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 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学问。
经气
经气 就是经络中运行之气。
“针感”
二、关于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 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 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 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经络系统组成示意图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twelve meridians)系 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 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