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毒理学复习题
食品毒理学复习题

食品毒理学复习题食品毒理学一、名词解释1.损害作用:指使机体的正常生长形态、生长发育过程收到严重影响,寿命缩短,功能容量或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降低,维持稳态能力下降,对某些其他环境因素不利的影响的易感性增高的作用。
非损害作用:指不引起机体机能形态、生长发育和寿命的改变,不引起机体某种生理功能容量的降低,也不引起机体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的损伤的作用。
2.毒效应谱:毒效应的性质与强度的变化构成的谱图。
3.靶器官: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后可以直接发挥毒性作用的器官或组织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4.毒物: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
5.基因突变:一个或几个DNA碱基对的改变。
6.毒性: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
包括损害正在发育的胎儿(致畸胎)、改变遗传密码(致突变)或引发癌症(致癌)的能力等。
7.阈剂量:即最小有作用剂量。
指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是某项灵敏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使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
8.毒作用:又称毒效应,是外源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
9.毒作用带:指阈剂量作用下限与致死剂量上限之间的距离,它是一种根据毒性和毒性作用特点综合评价外来化合物危险性的常用指标。
包括急性中毒作用带、慢性毒作用带。
10.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允许正常成人每日由外环境摄入体内的特定外源化合物的总量。
11.变异:物种的个体和各代之间出现的种种不同程度的差异。
12.Ⅰ相反应:指机体内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
13.Ⅱ相反应:又称为结合作用,是毒物原有的功能基因或由Ⅰ相反应引入的功能基因与内源性辅因子反应。
14.突变:遗传物质的一种可遗传变异。
15.半数致死剂量(LD50):指能引起一个群体50%死亡所需的剂量,也称致死中量。
16.危险性:表示外源化学物质对人群健康引起的有害作用。
毒理学

食品毒理学复习题第一章1,什么是毒物、毒性、毒作用和毒作用剂量?答案:毒物: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性质。
毒性: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也可能简称为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条件下损伤生物体的能力。
毒作用:是指外源化学物引起机体发生生理生化机能异常或组织结构病理变化的反应。
毒作用剂量:既可指机体接触化学物的量或在试验中给予机体受试物的量,又可指化学毒物被吸收的量或在体液和靶器官中的量。
2,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有哪些?答案:(1)致死剂量:是指某种外源化学物能引起机体死亡的剂量。
{1,绝对致死剂量(LD100):指能引起一群集体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2,半数致死剂量(LD50):指能引起一群个体50%死亡所需的剂量,也称致死中量。
3,最小致死量(MLD或LD01或LD min)指在一群个体中仅引起个别发生死亡的最低剂量。
4,最大耐受量(MTD或LD0)指在一群个体中不引起死亡的最高剂量。
}(2)阈剂量:也称最小有作用剂量,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经与机体接触,并使某项敏感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使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
{包括急性阈剂量(Lim ac)和慢性阈剂量(Lim ch)(3)最大无作用量(MNEL)是指某种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或途经与机体接触后,根据现有认识水平,哟美好最为灵敏的试验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对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最高剂量,也称为未观察到损害作用剂量。
(4)毒作用带{包括急性毒作用带(Zac)和慢性毒作用带(Zch)}(5)作用水平:[1] 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某种有害改变的最低剂量或浓度,此种有害改变与同一物种、品系的正常机体是可以区分的。
食品毒理学试题与答案

食品毒理学试题与答案一、选择题1. 食品毒理学研究的是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常见的食品中毒原因?A. 食品中的细菌和病毒B. 食品中的重金属污染C. 食品添加剂的滥用D. 食物中未洗净的农药残留2. 食物中各种污染物质的摄入,可能会引起不同的毒理作用。
以下哪个食物中毒与汞中毒相关?A. 食物中的细菌感染B. 食物中的塑料添加剂C. 食物中海产品中的汞含量过高D. 食物中的重金属含量过高3. 食品毒理学试验可以通过以下哪种途径进行?A. 人体试验B. 无动物使用的体外试验C. 动物试验D. 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4. 食物中的添加剂是指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延长保质期、增加食品的可食性等目的,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添加的物质。
以下哪种选项中的物质属于食品添加剂?A. 自然产生的维生素CB. 食品中的碳水化合物C. 食品中的蛋白质D. 食品中添加的人工甜味剂5. 某公司最近推出的某种饮料宣称具有降血压和减肥功效。
你认为这种宣传是否违反食品安全法规?A. 是,因为该饮料的功效是虚假宣传B. 否,只要添加剂符合规定,宣传效果不影响安全性C. 是,未经相关机构的严格审查和批准D. 否,因为该饮料在市场上得到了广泛认可二、简答题1. 请简述食品中毒的常见症状以及处理方法。
食品中毒的常见症状包括腹泻、呕吐、腹痛、发热、头痛、恶心、乏力等。
处理方法包括及时服用解毒药物,大量饮水以促进毒素排出,就医治疗等。
2. 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食品添加剂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例如某些人对某种添加剂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导致皮肤瘙痒、呼吸困难等症状。
另外,长期食用含有过多防腐剂的食物可能对肝脏和肾脏造成负担,导致健康问题。
3. 请阐述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性以及目标。
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性在于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其目标是确保食品经过科学合理的生产加工,不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并且通过严格的监管措施,避免食品中的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食品毒理学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食品毒理学试题及答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一、简答题1、什么是细胞内钙稳定?答:细胞内的钙有结合钙和离子钙两种形式。
只有离子钙才具有生理活性。
离子钙又分为细胞内Ca2+和细胞外Ca2+。
正常情况下细胞内的钙浓度较低(10-8~10-7mol/L),细胞外浓度较高(10-3mol/L),内外浓度相差103~104倍。
在细胞静息状态下细胞内游离的Ca2+仅为10-7moL/L,而细胞外液Ca2+则达10-3moL/L。
当细胞处于兴奋状态,第一信使传递信息,则细胞内游离Ca2+迅速增多可达10-5mol/L,此后再降低至10-7mol/L,完成信息传递循环。
故将Ca2+称为体内第二信使。
Ca2+浓度的这种稳态状的变化过程称为细胞钙稳态。
2、影响外来化学物毒作用的因素是什么?答影响外来化学物毒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化学物因素、机体因素、化学物与机体所处的环境条件及化学物的联合作用3、毒物是如何在体内贮存的4、毒物进入人体内,经过一定时间不均匀地分布于某些器官,呈现蓄积状态,有些重金属毒物可长期贮存于骨、肝、肾、脑等等组织中,但并不出现毒性,当毒物的吸收停止后,已蓄积的部分则开始排出,持续时间很长,血液酸碱度的改变,可影响毒物的蓄积,当人的健康状况低下时如患病、过劳、饮酒、情绪波动时,毒物可变为可溶性的状态进入血液,引起中毒和急性发作,这种现象在长期停止接触毒物后,偶尔发生。
还有机能蓄积:当毒物侵入人体后,即排出或转化,但其毒性作用是积累的,以后当少量毒物不断进入人体,毒作用将继续加深,到一定程度却出现严重和中毒现象,此时毒物在体内已无蓄积,如过敏性物质的生漆、青霉素、致癌物质的煤烟、砷等等。
4、毒物是怎样被排泄出体外的?答:毒物及其代谢产物从机体排出的主要途径是经肾脏随尿排出和经肝、胆通过肠道随粪排出。
其次,可随各种分泌液如汗液、乳汁和唾液排出。
食品毒理学复习题

1常用实验动物的给药方法和给药量,经口(消化道)染毒是急性动物毒性实验中最常用的染毒途径,其染毒方法有哪些?小鼠:1灌胃法2皮下注射3肌肉注射4腹腔注射5尾静脉注射给药量:(一)小白鼠:灌胃法(0.1-0.3ml/10g)皮下注射(0.1-0.3ml/10g)腹腔注射( 0.1-0.2ml/10g)(二)家兔:灌胃法(≤20ml/只)皮下注射(0.5-1.0ml/kg)腹腔注射(0.5-1.0ml/kg)静脉注射(0.5-1.0ml/kg)肌肉注射(0.5-1.0ml/kg)经口(消化道)染毒的方法:1自由进食2灌胃3吞咽胶囊2.毒理学试验的基本原则:在实验动物中产生的作用,可以外推与人;实验动物必须暴露于高剂量;成年的健康的(雄性和雌性未孕)实验动物;与人的暴露途径相同基本假设为:①人是最敏感的动物物种;②人和实验动物的生物学过程包括化学物的代谢,与体重(或体表面积)相关。
毒理学试验的局限性:实验动物和人的敏感性不同;主观感觉无法表述;剂量设置过大;动物数量有限实验动物物种的选择原则:在代谢、生物化学和毒理学特征与人最接近的物种;易于饲养和试验操作的物种;自然寿命不太长的物种;经济并易于获得的物种3实验动物的遗传学分类、微生物分类、实验设施分类遗传学分类:近交系、杂交群、封闭群、突变系动物、转基因动物微生物分类:无菌动物、悉生动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和普通动物实验动物设施的分类:开放系统;屏蔽系统;隔离系统4生物转运: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生物转化:化学毒物的代谢变化过程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被动转运:简单扩散、易化扩散、滤过;主动转运;膜动转运: 胞吞:吞噬、胞饮;胞吐影响转运的主要因素:外源化学物本身结构;分子量大小;脂-水分配系数;带电性;内源性物质的相似性外源化学物的主要贮存库:血浆蛋白质;肝和肾;脂肪组织;骨骼组织;体内重要的生物膜屏障:血-脑脊液屏障;胎盘屏障;血-眼屏障;血-睾丸屏障化学毒物在体内生物转化的主要器官:肝脏化学毒物主要经那些途径排出体外:毒物主要经肾脏(尿)、经粪便和经肺(呼气)排出。
食品毒理学考试复习题

食品毒理学考试复习题第一章绪论1、食品毒理学是研究(D)的一门科学A.食品中微生物毒素的产生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B.食品中功能性成分作用机制从而保护人类健康C.食品中多环芳烃毒作用机制及其防护措施D.食品中的外源化学物的不良作用及机制,并确定其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2、机制毒理学关注的是(D)A.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B.分子病理学C.毒性鉴定D.化学物对生物体产生毒作用的细胞、生化和分子机制3、管理毒理学主要任务是根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定(B)并付诸实施,以确保化学物、药品、食品等进入市场足够安全,达到保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目的。
A.遗传毒理学试验B.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C.流行病学调查D.人体观察4、公元前2650年所著的( A )成为大多数中医药著作的基础。
A.《黄帝内经》B.《皇帝内经》C.《炎帝外经》D.《皇帝外经》5、食品毒理学原是(D)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现代食品毒理学的先驱和倡导者。
A.WTO、FAO和FDAB.物理学和食品卫生学C.药理学和食品工艺学D.毒理学和食品卫生学6、神农被誉为(B),公元前2735年,编辑完成了40卷“本草”典籍,其中包括(D)365种以及药物265种。
A.金属毒物、植物毒物、矿物毒物B.中医、草药和农业之父C.现代毒理学之父D.有毒植物目录、有药用价值的植物7、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377) 他强调了(A)的重要性,并认为过多过少的饮食同样有害,健康是体液平衡的结果,( C )均能影响健康。
A.营养/饮食B.天气、四季、动物、植物等环境因素C.空气、水、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D.运动饮食8、Mithridates米塔拉达梯六世(公元前131~前63)可能是系统研究(C)的第一人,因而被认为是( D )创始人A.人体试验B.法医毒理学C.人体毒物D.临床毒理学9、医学教授Pertus(1250~1316) ——( B )书中将毒物分为(D)三大类,并列出了所有已知毒物的中毒症状和治疗方法。
食品毒理学复习题

判断:1. 食品毒理学的研究对象是食品中的外源化学物。
外源性化学物质都是有毒的.2. 所有的物质包括食用蛋白都可能是毒物.3. 体内试验多用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急性毒作用的初步筛选/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研究.4. 归因危险度为表示接触组发生的有害效应的危险度是非接触组的10倍.5. 什么叫实质等同原则1.蛇毒不是药物,是毒物。
2.毒物按其毒性作用分为、、、、等五类。
3.吸收系数是和之比。
4.什么叫生物半减期5.毒物对不同的生物或组织器官具有选择性的原因6.毒性作用分为、、、、、等六类。
7.外来化合物在体内消除的速度变慢是一种损害作用。
8.镉中毒会导致尿中β2-微球蛋白的出现,β2-微球蛋白是一种接触性标记。
9.什么叫毒效应谱10.生物学标志物包括、、。
11.质反应用于表示引起某种毒效应的发生比例。
12.什么叫ADI和RfD1.外源化学物主要通过、、吸收。
2.什么叫首过效应3.有机酸(碱)主要在哪里被吸收为什么4.胭脂红通过转运方式进入小肠小皮细胞。
5.气体进入肺泡后以转运方式进入血液。
6.影响气溶胶吸收的重要因素是和。
7.脂水分配系数低的外源化学物易经皮肤吸收。
8.什么叫贮存库贮存库具有什么意义9.人体的贮存库主要有哪几种10.影响外源化学物分布的最关键因素是和。
11.胎盘屏障不能阻止脂溶性高的外源化学物质透过。
12.排泄有哪几种途径13.尿的pH一般低于血浆pH,这种pH的分配利于(酸/碱)排泄。
1.什么叫生物转化2.通过生物转化,外源化学毒物的毒性降低。
3.生物转化主要在肝脏中进行。
4.生物转化的对象是非营养物质.5.I相反应包括、、.6.经过代谢活化生成的活性代谢产物可分为、、、。
7.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又称或。
此酶系由、、三部分组成。
8.细胞色素P-450酶系的功能包括、、三种,其主要功能是。
9.简述细胞色素P-450酶系的催化机制。
10.写出P-450催化氧化的总反应式。
食品毒理学复习题完整版

食品毒理学复习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食品毒理学复习题一、填空1 毒物与非毒物之间无严格的(界限),(条件)。
(计量)的不同二者可相互转化。
2 毒物按其用途和分布可分为(8)种。
3 急性毒物实验为1次或24小时对实验动物(高)计量染毒。
4 积蓄性的大小决定与化学物(进入机体)的速度与其从机体内(消除)速度的比较5外源化学物既包括(在食品生产,加工中人类使用)的物质,也包括(食物原料本身生长中存在)的物质6 食品毒学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急性和慢性毒性,特别应阐明致(突变),致(畸),致(癌)和致(敏)等特殊毒性7毒理学实验可采用(整体动物。
(游离的动物内脏),(组织),(细胞)进行8亚慢性和慢性毒性实验为教长时间对动物反复多次(低)计量染毒9毒性物质按其(用途及分布范围)可分为工业、环境、食品有毒成分、农用、医用毒性物质。
10“所有物质都是毒物,没有不是毒物的物质,只是(计量)决定他是毒物还是药物。
11多数外源化合物的急性染毒与教长时间染毒的毒性表现不同,一般前者(迅速而剧烈),后者则(相对平缓)12外源化学物既包括有一定毒性的化学物,也包括(毒性很小)通常不称为毒物的化学物,以及有潜在有益作用的化学物13毒性物质主要通过(化学损伤)使生物体受其伤害。
14危害性用来(定性)表示外源化学物对人群健康引起的有害作用15化学致癌物为凡能引起动物和人类(肿瘤),增加其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化合物。
16环境污染物在食品中的存在,有自然和人类两大因素。
其中,无机环境污染物在一定程度上食品产地的(地质地理)条件所左右。
但是更为普遍的污染原则主要是工业,采矿,能源,交通,城市排污及农业生产等带来的。
17各种类型的致癌物都可以与DNA作用,产生(碱基损伤),链断裂,链铰联等不同形式的损伤。
18在一定条件下,较小(计量)既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映的外源化合物称为毒物19直接致癌物在体内不需要经过(代谢活化)即可致癌二、名词解释1 生物半衰期:某一物质在一定生物系统内由于代谢,排泄,灭活声生物过程而减少一半的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常用实验动物的给药方法和给药量,经口(消化道)染毒是急性动物毒性实验中最常用的染毒途径,其染毒方法有哪些?小鼠:1灌胃法2皮下注射3肌肉注射4腹腔注射5尾静脉注射给药量:(一)小白鼠:灌胃法(0.1-0.3ml/10g)皮下注射(0.1-0.3ml/10g)腹腔注射( 0.1-0.2ml/10g)(二)家兔:灌胃法(≤20ml/只)皮下注射(0.5-1.0ml/kg)腹腔注射(0.5-1.0ml/kg)静脉注射(0.5-1.0ml/kg)肌肉注射(0.5-1.0ml/kg)经口(消化道)染毒的方法:1自由进食2灌胃3吞咽胶囊2.毒理学试验的基本原则:在实验动物中产生的作用,可以外推与人;实验动物必须暴露于高剂量;成年的健康的(雄性和雌性未孕)实验动物;与人的暴露途径相同基本假设为:①人是最敏感的动物物种;②人和实验动物的生物学过程包括化学物的代谢,与体重(或体表面积)相关。
毒理学试验的局限性:实验动物和人的敏感性不同;主观感觉无法表述;剂量设置过大;动物数量有限实验动物物种的选择原则:在代谢、生物化学和毒理学特征与人最接近的物种;易于饲养和试验操作的物种;自然寿命不太长的物种;经济并易于获得的物种3实验动物的遗传学分类、微生物分类、实验设施分类遗传学分类:近交系、杂交群、封闭群、突变系动物、转基因动物微生物分类:无菌动物、悉生动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和普通动物实验动物设施的分类:开放系统;屏蔽系统;隔离系统4生物转运: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生物转化:化学毒物的代谢变化过程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被动转运:简单扩散、易化扩散、滤过;主动转运;膜动转运: 胞吞:吞噬、胞饮;胞吐影响转运的主要因素:外源化学物本身结构;分子量大小;脂-水分配系数;带电性;内源性物质的相似性外源化学物的主要贮存库:血浆蛋白质;肝和肾;脂肪组织;骨骼组织;体内重要的生物膜屏障:血-脑脊液屏障;胎盘屏障;血-眼屏障;血-睾丸屏障化学毒物在体内生物转化的主要器官:肝脏化学毒物主要经那些途径排出体外:毒物主要经肾脏(尿)、经粪便和经肺(呼气)排出。
影响外源化合物毒作用的主要因素:1毒物因素:化合物的结构,理化性状;2机体因素:种属、品系和个体差异;年龄、性别;营养和健康状况;遗传和精神心理因素;3环境因素:联合毒性作用(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独立作用);4、物理因素:温度、湿度、气压、噪声机体因素与毒性的关系:1种属、品系和敏感性:代谢差异;结构差异2年龄:幼龄组织器官的未发育成熟;老龄代谢解毒能力和排泄降低3性别:体内性激素水平影响代谢酶活性4营养:抵抗力、代谢酶活性5健康状况:肝脏疾病-毒性增强;肾脏疾病-毒物排泄能力下降6遗传因素:先天性代谢异常、特异性体质7精神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和毒作用的关系:1联合毒性作用:相加作用:各自单独作用的总和;协同作用:大于各自单独作用的总和;拮抗作用:低于各自单独作用的总和;独立作用:彼此无影响,各自单独作用的总和2物理因素:温度、湿度、气压、噪声化合物的联合作用:一非交互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二交互作用(协同作用,加强作用,拮抗作用)拮抗作用的类型:化学拮抗,受体拮抗;转运拮抗;功能拮抗毒物在体内转化的两个步骤:I相反应 II相反应毒物——代谢物——结合物(氧化、水解、还原等)(结合)毒物经生物转化后,其结局如下:①灭活、毒性降低极性增加;②产生毒性代谢物ADME过程:吸收(Absorption)生物转运分布(Distribution)吸收、分布与排泄代谢(Metabolism)生物转化排泄(Excretion) 代谢变化表观分布容积: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根据与体内毒物量(D)血毒物浓度(C)的比值,表示毒物以血毒物浓度计算应占有的体液容积,单位用L或L/kg表示。
由于它并不代表真正的容积,故称为表观分布容积,用于推测毒物在体内分布范围的广窄。
Vd=D(体内毒物量)/C(血毒物浓度)或Vd=D0(静注毒物量)/C0(零时毒物浓度) Vd=血浆容量,说明毒物只分布在血液中,Vd=体液总量,说明毒物在体液中分布均匀;Vd>体液容量,说明组织摄取量大、毒物与组织蛋白结合或对药物有特殊亲和力,药物贮存于某些特定组织中。
消除速率常数:表示体内消除毒物的快慢,可以单位时间内体内毒物被消除的百分率表示,其单位为h-1。
Ke值大,说明消除速率快。
房室的划分取决于毒物在体内转运速率。
当毒物在体内转运速率高,体内分布迅速达到平衡时,可将机体看成单一房室模型。
如果毒物在体内不同器官被认为是中央室,血流量少而穿透率慢的器官,不能立即与血液中毒物达到平衡,被认为是周边室,可把机体设想为二室或多室模型。
I相反应包括水解、还原和氧化反应。
Ⅱ相反应包括葡萄糖醛酸化、硫酸化、乙酰化、甲基化、与谷胱甘肽结合和与氨基酸结合。
7三段生殖毒性实验要点及观察指标;致畸试验的物选择注意事项观察指标:受孕率(%):反映雄性动物生育能力以及雌性动物受孕情况正常分娩率(%):反映雌性动物妊娠过程是否受到影响幼仔出生存活率(%):反映雌性动物分娩过程是否正常幼仔哺育成活率(%):反映雌性动物授乳哺育幼仔的能力性别比生育指数:受孕雌鼠/同笼雌鼠除上述指标外,还应该注意出生幼仔是否有畸形存在,对死亡的幼仔应进行畸形检查,可为下一步致畸试验提供参考实验要点:动物选择及数量:最好大鼠,建议16-20窝;交配:交配比例最好为1:1,交配过程应保证可同时确认各窝的父母代动物,交配期一般为2-3周。
持续给药其间:一般推荐交配前雄鼠给药4周,雌鼠2周。
染毒应持续至雄性动物交配结束后处死,并且至少到雌性动物的整个着床期,评价对雄性的生殖和雌雄交配行为的影响。
解剖:雌性动物可在妊娠中期之后的任意时间点解剖(第15天以后),雄性动物可在交配后任意时间解剖,但在已能肯定受孕成功后再解剖。
观察指标:试验进行中,每天记录有关症状及死亡,至少2次/周称重及纪录体重变化,交配期每天记录阴道分泌物以确定其是否交配及受试物对性周期的影响及其他相关指标。
发育毒性的具体表现的4个方面;生长迟缓;致畸作用;功能不全或异常;胚胎或胎仔致死作用8急性毒性实验设计、主要操作过程、LD50的计算及结果判定。
急性毒性试验的主要步骤:健康动物的选择;动物称重、编号和分组;剂量设置;受试物的配制;染毒;中毒体征和动物死亡情况观察;LD50的计算LD50的计算方法:改进寇氏法;霍恩法;序贯法;Bliss法改进寇氏法:M=Xk-i(∑p-0.5) Sm=i(∑pq/n)1/2M:㏒ LD50 i:相邻两剂量组之对数差值Xk:最大剂量的对数值;q:存活率∑p:各组死亡率之和; n:每组动物数序贯法:LD50 = (∑x f)/nn: 使用的动物总数;X:每个剂量组的剂量f : 每个剂量组使用动物数9蓄积毒性分类、蓄积毒性强弱的判定及主要试验方法物质蓄积:实验动物反复多次接触化学物后,用化学分析方法能够检测到机体内存在该化学物或代谢产物功能(机能)蓄积:有的化学物在长期接触后,机体内虽不能检测到机体内存在该化学物或代谢产物,却出现了慢性毒性作用。
蓄积毒性强弱的判定:通过试验求出蓄积系数K蓄积毒性试验方法:(一)蓄积系数法:蓄积系数是多次染毒使半数动物出现效应(或死亡)的累积剂量[ED50(n)]与一次染毒使半数动物出现相同效应(或死亡)的剂量[ED50(1)]的比值,即:K=ED50(n)/ED50(1);K=LD50(n)/LD50(1)1固定剂量法:2剂量递增法3剂量固定的20天蓄积法(二)生物半减期法10亚慢性、慢性毒性实验过程、观察指标及注意事项亚慢性毒性试验试验步骤:试验动物及分组(一般要求选择两种实验动物,实验动物的年龄应较小,动物数>80只);染毒剂量(高剂量组死亡率<10%,低剂量组不引起任何中毒反应);染毒途径;指标观察慢性毒性实验过程分组:3-4个剂量组,1个对照组,每组40-100只,雌雄各半染毒剂量:根据亚慢性毒性试验NOAEl来确定,以其1/5-1/2为高剂量组,1/50-1/10为中剂量组,1/100为低剂量组。
如无亚慢性毒性试验资料,1/10 LD50为高剂量组,1/100 LD50为中剂量组。
实验期限:6-24个月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合理营养;对照组;饲料及饮水检查;防止疾病;保证研究结果的实用性观察指标:1.一般综合性观察指标:外观体征、行为活动、体重、食物利用率2. 一般化验指标:3. 系统尸解和病理学检查:(1)脏器湿重、脏器系数(脏/体比值)(如肝/体比,即(全肝湿重/体重) 100 )(2)病理学检查4.特异性指标:5.恢复性观察11何谓选择毒性?产生选择毒性的原因。
生物学标志的定义和分类;MTD、MLD、LD100、LD01、LD50、阈剂量、LOAEL、MNL、NOAEL、ADI、MAC、RfD的含义;Zac、Zch的含义及计算公式。
选择毒性: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毒作用。
原因:(1)物种和细胞学差异(2)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3)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亲和力的差异(4)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所致损害的修复能力的差异生物学标记或生物标志物是指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可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和易感性生物学标志三类。
绝对致死剂量(LD100)是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全部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最小致死剂量(MLD或LD01):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
最大耐受剂量(MTD或LD0):化学物质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
半数致死剂量(LD50):化学物质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又称致死中量。
在表示LD50时,必须注明动物种属、性别和接触途径。
阈剂量: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又称为最小有作用剂量(MEL)LOAEL:观察到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NOAEL:未观察到损害作用的剂量最大无作用剂量(ED0):化学物质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用现代的检测方法和最灵敏的观察指标不能发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急性毒作用带(Zac):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Zac=LD50/Limac慢性毒作用带(Zch):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Zch=Limac/Limch每日容许摄入量(ADI):允许正常成人每日由外环境摄入体内的特定化学物质的总量。
最高容许浓度(MAC):劳动环境中,工人工作地点的空气中某种化学物质不可超越的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