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渭川田家》赏析
王绩《野望》与王维《渭川田家》之比较

王绩《野望》与王维《渭川田家》之比较1. 引言1.1 介绍王绩《野望》与王维《渭川田家》的背景王绩《野望》与王维《渭川田家》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两首名篇,分别由南北朝时期的王绩和唐代大诗人王维所创作。
王绩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其作品多描绘自然风景和人生哲理。
《野望》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和理想的追求,展现了他的豪迈气概和对未来的憧憬。
而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擅长以清新淡雅的笔触描绘大自然的美景和田园生活的宁静祥和。
《渭川田家》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美好的田园风光,展示了诗人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平淡生活的赞美。
这两首诗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诞生,各自表达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人生观的独特理解,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在接下来的比较中,我们将对这两首诗的主题、写景手法、情感表达、艺术技巧、意境和氛围进行细致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之处以及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2. 正文2.1 王绩《野望》与王维《渭川田家》的主题比较王绩《野望》与王维《渭川田家》的主题比较主要体现在两首诗的意境和情感传达上。
王绩的《野望》主要表现了一个怀才不遇、志向高远却受到现实局限的诗人内心世界。
诗中描绘了壮志未酬、梦想难实现的心情,展现了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思考和挣扎。
而王维的《渭川田家》则展现了一种安静淡然、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场景,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爱。
两首诗的主题相比较而言,王绩的《野望》更加富有现实主义色彩,强调了诗人对于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思考;而王维的《渭川田家》则更注重唯美主义色彩,强调了对于自然、恬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对比两位诗人的不同主题表现,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他们各自的创作格局和情感倾向。
2.2 两首诗的写景手法对比王绩的《野望》和王维的《渭川田家》是两首经典的田园诗作品,在写景手法方面有着一些明显的区别和联系。
王绩在《野望》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对比,展现了自然界的壮美景象。
王维《渭川田家》古诗赏析及翻译注释

王维《渭川田家》古诗赏析及翻译注释《渭川田家》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的作品。
此诗描写的是初夏傍晚农村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一系列宁静和谐的景色,表现了农村平静闲适、悠闲可爱的生活。
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家生活图景也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反映,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全诗语言朴素,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体现出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渭川田家王维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诗文解释】夕阳照着村落,深深的巷子里牛羊已经回来。
老人惦念着牧童,拄着拐杖在柴门前等候。
野鸡在鸣叫,田里麦苗已经吐穗,蚕开始休眠吐丝,桑叶已经稀少农夫们扛着锄头归来,相遇时亲切地聊起了天。
多么羡慕这悠闲的农家生活啊,不由得怅然吟唱起《式微》。
【词语解释】墟落:村落。
穷巷:深巷。
野老:村野老人。
倚杖:靠着拐杖。
荆扉:柴门。
雉:野鸡。
蚕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像睡眠一样。
荷:扛着。
即此:指上面所说的情景。
式微:用《诗经》"式微、式微,胡不归″语,有归隐田园之意。
句解: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夕阳映照着安静村庄,深巷里归来成群牛羊。
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
老人惦念着放牧小儿,倚着杖棍在门口眺望。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麦苗开花野鸡啾啾啼,春蚕休眠桑叶已采光。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田夫们扛着锄头回家,相见时依依说短道长。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我多么羡慕农家安闲,不由得把《式微》歌吟唱。
【评点】本诗是一首田园诗。
诗人用白描手法描写了初夏傍晚宁静和谐的景色,表现了农村生活的闲逸自得。
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家生活图景也是诗人闲适心境的反映。
渭川,即渭水,又称渭河。
本诗的核心为一个“归”字。
诗人一开篇,首先描绘了夕阳映照村落的景象,渲染出苍苍暮色的浓烈氛围,作为全诗的总背景。
随后,诗人用一个“归”字,描写了牛羊缓缓回到村里的情景,让人不禁想起《诗经》中的几句诗:“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出自唐代王维的《渭川田家》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斜阳一作:光)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1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赏析人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虽
都是平常事物,却表现出诗人高超的写景技巧。
全诗以朴素的白描手法,写出了人与物皆有所归的景象,映衬出诗人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渴望有所归,羡慕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心情,流露出诗人在官场的孤苦、郁闷。
夕阳西下、夜幕将临之际,夕阳的余辉映照着村落(墟落),归牧的牛羊涌进村巷中。
老人惦念着去放牧的孙儿,拄着拐杖在柴门外望他归来。
在野鸡声声鸣叫中,小麦已经秀穗,吃足桑叶的蚕儿开始休眠。
丰年在望,荷锄归来的农民彼此见面,娓娓动情地聊起家常。
这美好的情景使诗人联想到官场明争暗斗的可厌,觉得隐居在这样的农村该是多幺安静舒心;惆怅之余不禁吟起《诗经》中“式微,式微,胡不归?”(意即:天黑啦,天黑啦,为什幺
还不回家呀?)的诗句,表明他归隐田园的志趣。
王维精通音乐、绘画、书法,艺术修养深厚;苏东坡评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上面这首诗就可以说。
《渭川田家》古诗原文及赏析

《渭川田家》古诗原文及赏析
【诗句】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出处】唐·王维《渭川田家》。
【译注】雉:野鸡。
雊(gou):野鸡叫声。
句意:野鸡鸣叫,麦子秀穗,蚕眠四次,要吐丝作茧了,桑叶已经稀略。
写农村初夏景象,颇富乡土气息。
【全诗】
《渭川田家》
[唐].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赏析】
作者是唐代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一生所写田园诗多且好,这首诗便是其中著名的一篇。
首句“斜光照墟落”,描写夕阳西下斜照村庄的景象,作为大背景笼罩全篇。
一幅夕照暮归的画图呈现在读者眼前:“牛羊归”即意味着“牧童”归,自然引出“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一位须发苍白的老人,拄着拐杖立在柴门外,等候着牧牛羊的小孙儿归来,他们又要团圆了!下面二句写野鸡啼鸣(雉雊)求偶,桑叶已稀蚕儿作茧自缚,都在寻找各自的归宿。
最后是“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农民肩扛锄头归来,途中相遇,絮语依依,充满无穷的乐趣。
诗人耳闻目睹这一切,禁不住感慨万分:“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云:“式微,式微,胡不归。
”作者取其意表示归隐田园。
这最后二句是诗人写作这首诗的本意,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是这首诗的灵魂和主旨。
全诗写景与抒情交相辉映,纯用白描手法,不加
修饰,不用雕琢,笔意简淡,天趣自然,显示出冲淡天然的艺术情味。
王维《渭川田家》古诗原文及鉴赏

王维《渭川田家》古诗原文及鉴赏【诗句】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出处】唐·王维《渭川田家》。
【译注】老叟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
【鉴赏】黄昏时候,牛羊都回家了,村野的老人家想念着还未归来的牧童,拄着手杖在柴门边等候。
此二句诗描写村野傍晚落日时的农家情景,充满着安详闲逸的情趣,美丽而动人【全诗】《渭川田家》[唐]王维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赏析】这是一幅恬静、美妙的田家晚归图。
金色的落日余晖洒满村落,茫茫的暮色即将临近,这是一个祥和、忙碌的时刻。
看:牛羊开始成群地走向村子,慢慢没入长长的小巷。
一位慈祥的老人正倚着拐杖,于柴门外翘首期盼,他在静静地等待放牧归来的孩子的可爱身影。
可以想象,经过一天的放牧生活,孩子也正兴奋地向家的方向奔走。
在那里,有慈爱的爷爷为他准备了无尽的关爱! 田野里,青青的麦丛中野鸡正卖力地鸣叫,深情地呼唤着自己的配偶;桑林里桑叶的日渐稀少换来了满眼的金色或银色,蚕儿们已为自己营造了一个个美丽而温暖的小“家”。
农夫们三三两两地扛着锄头从地里归来,偶尔相遇在田间小道,便亲切地絮絮小语,似有说不完的话儿与人分享。
对这样和谐、美妙的图景来说,诗人不是“此中人”的身份,他只是羡煞这种生活的旁观者。
诗人在仕途中几历沉浮,偶尔经过这一村隅,他看到的是一切皆有所归的情景,联想到自己的彷徨无依,不由感慨地微微低吟:“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其实,农民的生活并不像诗人想象的那样闲适安逸。
但诗人略去了其间的'辛酸与苦涩,选取倍具泥土气息的田园生活一隅,用这里的温馨恬适与官场的欺诈险恶对比,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意志。
《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篇什,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这里,王维借诗言志,将他所有的心绪都倾注在对《式微》的吟唱中了。
从“斜光照墟落”的景物描摹,到“怅然吟《式微》”的情感抒发,诗人用一个“归”字统领主题,一切皆有所归,唯自己孤单无依。
【古诗文阅读】王维《渭川田家》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王维《渭川田家》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
下面是一首唐诗。
完成问题8-9。
渭川田家王维斜光照墟落,
牛羊在贫瘠的小巷里归来。
老人读《牧童》,
倚杖侯荆扉。
雉雏①麦苗秀,
蚕睡觉时桑叶很少。
田福和锄地,
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
带着遗憾背诵“衰落”②. [注]① 野鸡(gòU):野鸡哀鸣。
②《式微》是《诗经》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8.这首
诗首联中的“归”字是关键字,全诗围绕“归”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9.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举例分析。
(5分)答案:8.(6分)围绕“归”字描绘了三幅画面:④夕阳斜照村落,牛羊归巷;②柴门外,野老拄者拐杖等
候牧童;③农夫们下地归来,亲切絮语。
(1点1分,意思对即可)表现诗人对田园生活
的喜爱、向往和归隐田园的愿望。
(3分)
9.(5分)使用对比技术。
(2分)例如:“贫民巷的牛羊归周田,丈夫锄地”。
动
物和人类已经回归,并乐于回归,这与他们没有什么可回归,也没有什么可隐藏的忧郁形
成了鲜明对比。
(3个点,例如1个点,2个点用于分析)或:使用线条图。
(2分)如果有;《野性老人读牧童的故事,倚着棍子等荆门》描绘的是一幅老人等牧童回家的画面,
没有渲染,亲切而简单。
(3分,举例1分,分析2分)。
古诗渭川田家翻译赏析

古诗渭川田家翻译赏析《渭川田家》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
古诗全文如下: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前言】《渭川田家》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的作品。
此诗描写的是初夏傍晚农村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一系列宁静和谐的景色,表现了农村平静闲适、悠闲可爱的生活。
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家生活图景也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反映,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全诗语言朴素,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体现出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注释】渭川:一作“渭水”。
渭水源于甘肃鸟鼠山,经陕西,流入黄河。
田家:农家。
墟落:村庄。
斜阳:一作“斜光”。
穷巷:深巷。
野老:村野老人。
牧童:一作“僮仆”。
倚杖:靠着拐杖。
荆扉:柴门。
雉雊(zhìgòu):野鸡鸣叫。
《诗经·小雅·小弁》:“雉之朝雊,尚求其雌。
”蚕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像睡眠一样。
荷(hè):肩负的意思。
至:一作“立”。
即此:指上面所说的情景。
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
【翻译】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
老叟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
雉鸡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已经薄稀。
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恋恋依依。
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
【赏析】诗中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虽都是平常事物,却表现出诗人高超的写景技巧。
全诗以朴素的白描手法,写出了人与物皆有所归的景像,映衬出诗人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渴望有所归,羡慕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心情,流露出诗人在官场的孤苦、郁闷。
夕阳西下、夜幕将临之际,夕阳的余辉映照着村落(墟落),归牧的牛羊涌进村巷中。
老人惦念着去放牧的孙儿,拄着拐杖在柴门外望孙儿的归来。
渭川田家古诗带拼音

渭川田家古诗带拼音渭川田家唐·王维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词句注释】1.渭川:渭水,源于甘肃鸟鼠山,经陕西,流入黄河。
田家:农家。
2.墟落:村庄。
斜阳:一作“斜光”。
2.穷巷:深巷。
3.野老:村野老人。
牧童:一作“僮仆”。
4.倚杖:靠着拐杖。
荆扉:柴门。
5.雉(zhì)雊(gòu):野鸡鸣叫。
《诗经·小雅·小弁》:“雉之朝雊,尚求其雌。
”6.蚕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像睡眠一样。
7.荷(hè):肩负的意思。
至:一作“立”。
8.即此:指上面所说的情景。
10.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
【白话译文】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
老叟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
雉鸡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已经薄稀。
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恋恋依依。
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
【创作背景】此诗未编年,可能作于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年—741年)后期作者隐居蓝田时,是作者游览渭水两岸的农村有感而作的一首诗。
【作品赏析】《渭川田家》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描写的是初夏傍晚农村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一系列宁静和谐的景色,表现了农村平静闲适、悠闲可爱的生活,流露出诗人在官场孤苦郁闷的情绪。
开头四句,写田家日暮时一种闲逸景象;五、六两句,写农事;七、八两句,写农夫闲暇;最后两句,写因闲逸而生羡情。
诗人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虽都是平常事物,却表现出诗人高超的写景技巧。
全诗以朴素的白描手法,写出了人与物皆有所归的景象,映衬出诗人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渴望有所归,羡慕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心情,流露出诗人在官场的孤苦、郁闷。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渭川田家》赏析
渭川田家
唐朝: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渭川田家译文及注释
【译文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
老叟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
雉鸡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已经薄稀。
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恋恋依依。
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
】
【注释⑴渭川:一作“渭水”。
渭水源于甘肃鸟鼠山,经陕西,流入黄河。
田家:农家。
⑵墟落:村庄。
斜阳:一作“斜光”。
⑶穷巷:深巷。
⑷野老:村野老人。
牧童:一作“僮仆”。
⑸倚杖:靠着拐杖。
荆扉:柴门。
⑹雉雊(zhìgòu):野鸡鸣叫。
《诗经·小雅·小弁》:“雉之朝雊,尚求其雌。
”⑺蚕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像睡眠一样。
⑻荷(hè):肩负的意思。
至:一作“立”。
⑼即此:指上面所说的情景。
⑽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
】
渭川田家鉴赏
诗人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虽都是平常事物,却表现出诗人高超的写景技巧。
全诗以朴素的白描手法,写出了人与物皆有所归的景像,映衬出诗人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渴望有所归,羡慕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心情,流露出诗人在官场的孤苦、郁闷。
夕阳西下、夜幕将临之际,夕阳的余辉映照着村落(墟落),归牧的牛羊涌进村巷中。
老人惦念着去放牧的孙儿,拄着拐杖在柴门外望他归来。
在野鸡声声鸣叫中,小麦已经秀穗,吃足桑叶的蚕儿开始休眠。
丰年在望,荷锄归来的农民彼此见面,娓娓动情地聊起家常。
这美好的情景使诗人联想到官场明争暗斗的可厌,觉得隐居在这样的农村该是多么安静舒心;惆怅之余不禁吟起《诗经》中“式微,式微,
胡不归?”(意即:天黑啦,天黑啦,为什么还不回家呀?)的诗句,表明他归隐田园的志趣。
王维精通音乐、绘画、书法,艺术修养深厚;苏东坡评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上面这首诗就可以说是一幅田园画。
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
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
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诗经》里的几句诗:“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人痴情地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
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
这种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
顿时间,他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
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呢;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
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
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
自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
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旁徨中路,不能不既羡慕又惆怅。
所以诗人感慨系之地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
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闲逸之感。
《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
读完这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
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
如果以为诗人的本意就在于完成那幅田家晚归图,这就失之于肤浅了。
全诗不事雕绘,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
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