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典籍选读》课试卷题库
佛教哲学历年考题整理王雷泉

佛教哲学历年考题整理王雷泉缘起四阶段:业感缘起赖耶缘起如来藏缘起法界缘起四弘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无上菩提誓愿证填空5’per1五乘佛法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2五蕴色受想行识3四依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4印度大乘佛教的两个派系唯识学派中观学派1、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2、六度/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3、五位百法五位者: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
百法者:心法八心所法五十一色法十一不相应行法二十四无为法六4、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5、XXX三菩提的意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即最高的智慧觉悟。
1三宝佛宝、法宝、僧宝2三论宗所尊经典3按照佛教我们现在在什么劫4完全继承自印度佛教的宗派是三论宗1、四谛的关系2、业力因果论3、般若无分别的智慧4、五蕴色受想行识1、龙树是哪一派的中观学派1、四谛的关系2、业力因果论3、般若无分别的智慧4、五蕴色受想行识1、四圣谛苦集灭道2、业由意志引导并能产生相应后果的生命活动简答15’per1若此有则彼有那四句话翻译阐释2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在家》“以罪怼为刑罚,使惧而后慎;以天堂为惩赏,使悦而后动。
”这几句话属于什么理论,并简述其宗教意义世间论3、缘起论和因果论的关系。
4、般若思想论述30’论述“真俗二谛”方法论的意义论述缘起法的佛学意义考的最多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时的那些相对朴素一点的理论。
比如缘起论的意义。
就提示来说,重点还是小乘的理论业感缘起世间一切现象与有情的生死流转,皆由众生之业因所生起。
以阿赖耶识为业感缘起之根本。
业理论和缘起论的关系。
其实两个关系他的ppt中貌似都有。
自我发挥写篇关于佛教因果对现在社会有什么意义的文章。
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复习专题:03 古代印度及佛教 (含答案解析)

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复习专题:03 古代印度及佛教一、单选题1.阿育王在位时,孔雀王朝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
按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应该属于()A. 婆罗门B. 刹帝利C. 吠舍D. 首陀罗2.某班级以话剧的形式再现古印度的历史,下列台词不正确的是()A. 我拥有万贯家财,我可以用巨额财富买个官职B. 我是一个祭司,位于本国第一等级婆罗门C. 刹帝利对婆罗门毕恭毕敬D. 我国是佛教的起源地,释迦摩尼曾是我国的王子3.小明同学假期去江南名刹灵隐寺游玩,了解到:“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开山祖师为印度僧人惠理和尚,清代时扩建,其规模之宏伟跃居东南之冠”,你认为供奉在大雄宝殿正中的佛教创始人是()A. 济公B. 弥勒佛C. 释迦牟尼佛D. 观音4.某班同学以话剧的形式再现了古代印度历史,涉及“种姓制度”时,有一句台词是不正确的。
它是()A. “本国王把持军政大权,国家唯我独尊”B. “别看我只是一个武士,但我和国王同属刹帝利”C. “我是一个拥有万贯家财的大商人,却屈居第三等级”D. “我很苦恼,我爱上了一个上一等级的姑娘,但我们不能步入婚姻的殿堂”5.崇尚佛教,把佛教定为古代印度的国教的阿育王属于种姓制度中哪个中()A. 婆罗门B. 刹帝利C. 吠舍D. 首陀罗6.有人说:阿拉伯数学成就就是用阿拉伯语研究的数学。
下列图片与其相符合的是()A. B.C. D.7.下列示意图能够反映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是()A. B. C. D.8.古代印度产生不同的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
战国时期,假如燕国的国王来到古印度,你认为他属于( )A. 婆罗门B. 刹帝利C. 吠舍D. 首陀罗9.某班级以话剧的形式再现古印度历史。
剧情讲述的是古印度一个理发师的儿子(首陀罗)爱上了一位刹帝利的女儿,结果因某种制度的干扰,有情人没成眷属。
理发师的儿子在绝望中忧郁而死。
此种制度为()A. 民主制度B. 种姓制度C. 封建制度D. 独裁制度10.你看过获得奥斯卡最佳外国语片奖的印度电影《阿育王》吗?他在位时,孔雀王朝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
佛教美术考古_西北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佛教美术考古_西北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早期的马图拉佛教造像有的自铭()答案:2.笈多时期的马图拉佛教造像受了()的影响答案:3.将自己国家的战象施舍给婆罗门并被其父王驱逐的事情,是()中的故事答案:4.下列故事那些属于佛传故事()答案:蓝毗尼园诞生_阿私陀占相_鹿野苑初转法轮5.佛教中所说的三种净肉是指()之肉答案:不疑为己杀_不见杀_不闻杀6.下列故事中,相传发生在犍陀罗地区的有()答案:7.下列的()属于佛的“三十二相”答案:8.关于佛像的产生,现在大都认为是在()时期,时间大约是公元1世纪末,最初的诞生地是犍陀罗地区答案:贵霜帝国9.下列那些石窟属于古龟兹区()答案:10.关于敦煌莫高窟的开始修建年代,目前有三种说法,其中比较通行的说法是()答案:11.佛经中将释迦牟尼的悟道成佛形象地称为()答案:12.龙门石窟中模仿云冈石窟的昙曜五窟,采用马蹄形、穹隆顶的草庐形式,最为典型的是()答案:13.摩诃摩耶夫人与刚刚诞生的太子乘大象回到迦毗罗卫城之后,有个仙人前来对太子进行占相,这个仙人是()答案:14.犍陀罗造像的坐佛像中有一种坐像,其特征为瘦骨嶙峋,面部两眼眶深陷,腰部显得细瘦,整体形象憔悴无力,这种造像一般称为()答案:15.释迦牟尼悟道成佛之后,帝释天请佛至忉利天,为其母摩诃摩耶夫人说法。
三个月后返回人间,佛经中将这一故事称为()答案:16.下面不属于云冈石窟昙曜五窟的石窟是()答案:17.在中原地区早期的佛教寺院布局中,()是最为典型的寺院布局样式答案:18.关于佛像最初的诞生地有三种假说()答案:犍陀罗_犍陀罗和马图拉同时分别发生_马图拉(秣菟罗)19.《佛国记》的作者是()答案:20.中心柱窟,也称为塔庙窟,这类石窟的功能主要是()答案:21.坐高座而双腿自然下垂的坐姿是()答案:22.释迦牟尼涅槃前接收的最后一位弟子()答案:23.在莫高窟隋代洞窟壁画中,出现了具有外来文化因素的联珠圈,它受了()文化的影响答案:24.敦煌莫高窟现存最早的石窟开凿于()答案:25.最早来敦煌莫高窟开窟造像的僧侣是()答案:26.佛像头顶部有一较高的凸起,这一凸起部分被称为()答案:27.《大唐西域记》的作者是()答案:28.五百强盗成佛因缘故事中,五百强盗眼睛复明后扔掉拐杖,拐杖竟然落地生根,并长成了树林,被人称之为()答案:得眼林29.燃灯佛授记故事中的“授记”意为()答案:预言30.下列故事那些属于佛本生故事()答案:萨埵太子舍身施虎_燃灯佛授记_尸毗王割肉贸鸽31.《广弘明集》的作者是()答案:32.佛教第一次结集大会的主持人是()答案:33.《续高僧传》的作者是()答案:34.佛教在中国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其中一个阶段是创宗立说期,这一时期在()答案:35.龙门石窟中,唐代初年开凿的石窟是()答案:36.龙门石窟中,()助脂粉钱两万贯开凿了奉先寺卢舍那大佛摩崖造像答案:37.云冈石窟中,最早开凿的石窟是()答案:38.《长安志》的作者是()答案:39.孔雀王朝的()广建八万四千塔,供养佛舍利答案:40.在8世纪中叶,在恒河中下游建立了割据的波罗多王朝,()成为佛教的主流。
最新印度文化概要-MOOC-全章节测验答案

第一章一、单选题 (共45.00分)1.(单选题)请问《印度的发现》这本书的作者是哪位?()A.拉马昌德拉B.兰密施C.尼赫鲁D.戒日王满分:15.00 分得分:15.00分你的答案:C正确答案:C教师评语:--2.(单选题)“印地秦尼,帕依帕依”的意思是( )。
A.中印人民是兄妹B.中印人民是兄弟C.中印人民是亲戚D.中印人民是姐妹满分:15.00 分得分:15.00分你的答案:B正确答案:B教师评语:--3.(单选题)“印度则交通自古,贻我大祥,思想、信仰、道德、艺文无不蒙贶,虽兄弟眷属,何以加之”出自哪位作家的作品?A.章太炎B.鲁迅C.玄奘D.尼赫鲁满分:15.00 分得分:15.00分你的答案:B正确答案:B教师评语:--二、多选题 (共25.00分)1.(多选题)胡适将印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归为以下哪三大贡献?A.佛寺禅门成为白话文、白话诗的重要发源地B.对中国文学体裁的巨大影响C.歌舞剧的传入D.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是印度文学影响的产儿满分:25.00 分得分:25.00分你的答案:A B D正确答案:A B D教师评语:--三、判断题 (共30.00分)1.(判断题)印度医生志愿者柯棣华曾受印度国大党委派奔赴我国抗战前线支援。
A.正确B.错误满分:10.00 分得分:10.00分你的答案:A正确答案:A教师评语:--2.(判断题)章太炎认为:“东方文明之国,辈辈大者,独吾与印度耳。
言其亲也,则如肺腑,察其势也,则若辅车。
”意思是印度文明程度强于中国。
A.正确B.错误满分:10.00 分得分:10.00分你的答案:B正确答案:B教师评语:--3.(判断题)印度人种繁多,堪称人种博物馆。
A.正确B.错误满分:10.00 分得分:10.00分你的答案:A正确答案:A教师评语:--第二章一、单选题 (共20.00分)1.大部分印度人最基本的世界观是以下哪个关键词?(单选题)A.万物有灵B.万物有情C.梵我一如D.天人合一满分:20.00 分得分:0分你的答案:A正确答案:C教师评语:--二、多选题 (共20.00分)1.佛教认为世界的空间分为色界、_____界、_____界。
佛教文化考试试题参考以及答案

1.佛教:佛教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社会现象,是包括教主、教义、教徒组织、清规戒律、仪轨制度和情感体验等复杂内容的综合体,也是由佛教徒及其组织、佛教思想文化和佛教仪式制度三种基本要素构成的系统结构。
佛教既是一种信仰实践,又是一种社会力量,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佛教文化:是随着佛教发展而形成的历史积淀,是一种历史积淀的宗教文化现象。
2.四吠陀:①《梨俱吠陀》:含有1017篇长短不一的祭祀圣歌,其中仅十分之一是关於一般世俗的,十分之九皆是宗教的,尤以“礼敬太阳神歌”为最重要,乃为婆罗门僧侣朝夕祷颂的一首。
其内容成立的时代不一,最迟则为西元前一千年顷编集而成,此一《吠陀》乃为考察雅利安人最古状态的唯一资料。
②《莎摩吠陀》:计收圣歌1549首,为婆罗门僧侣於酒祭时所唱者。
③《夜柔吠陀》:此与《莎摩吠陀》大致相同,是教导如何施行祭礼者,所不同的,大部分为《梨俱吠陀》中,尚未出现的独创祭词。
④《阿闼婆吠陀》:内容分二十卷,包括731首圣歌。
此系雅利安人与印度原居民族接触之后,吸收其若干信仰的要素而后集成,故其多属神咒,为控制神鬼之法,仅少数为歌颂上帝之诗,所以多含迷信色彩。
3.五戒十善:五戒:不杀生戒、不偷盗戒、不邪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
十善:它是以三种身业、四种语业及三种意业所组成的。
又称十善道、十善业道、十善根本业道或十白业道。
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4.三武一周: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周”。
北魏时佛教都十分兴盛,大批田产及劳动都佛寺管理,国家的财富大批流入佛寺之中。
北魏太武帝在位期间锐志武功,统一长江以北。
他初崇佛教,后因受道士寇谦之等的影响,转奉道教,并亲受符箓,于440年改年号为太平真君。
认为佛教系“西戎虚诞”,“为世费害”。
北周武帝时期僧徒滥杂,寺庙多币,蛊害百姓社会。
北魏末年,佛徒人数有二百万,寺院三万余所,占北魏人口十五份一,佛徒侵占农田,不劳而获,又可逃避租税力役。
部编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3课古代印度课时练

部编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3课古代印度课时练一、选择题1.某《民法典》规定:“刹帝利辱骂了婆罗门要罚款100帕那(银钱单位),吠舍骂了要罚款150到200帕那,首陀罗骂了,要用滚烫的油灌人他的口中和耳中。
”这一规定反映的是古代印度的()A.种姓制度B.津贴制度C.封建制度D.福利制度2.如图。
大约于公元前1500-公元前900年间陆续写成的《梨俱吠陀》手稿,记录了古代雅利安人生活状况。
我们可以借助它来研究()A.种姓制度的状况B.金字塔的修建技艺C.佛教产生及传播D.印度河最早的文明3.为顺应大城市的发展需求,古印度法律制定了“顺婚”和“逆婚”原则。
“顺婚”指高种姓男子娶低种姓女子,“逆婚”指低种姓男子娶高种姓女子。
法律允许“顺婚”,但禁止“逆婚”。
这表明古印度()A.城市发展突破种姓制度B.阶层流通完全固化C.种姓制度受到法律保护D.血缘关系决定等级4.种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普遍存在的一种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其中以印度最为严重,又称贱籍制度。
下列有关种姓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A.高种姓和低种姓几乎都隔离而居B.婆罗门不会从首陀罗手中接过食物和酒水C.各种姓实行内部通婚D.下一等级能从事上一等级所从事的职业5.(2分)成书于公元前2﹣2世纪《摩奴法典》,是古印度国家的法律文献。
法典中规定“首陀罗只应娶首陀罗女子为妻;吠舍可在奴隶种姓或本种姓中娶妻;刹帝利可在上述两个种姓和本种姓中娶妻;婆罗门可以在这三个种姓和僧侣种姓中娶妻。
”这一规定的意图在于()A.打破种姓制度的隔阂B.宣扬法律的至上权威C.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D.维护高种姓贵族特权6.“言印度社会必言种姓,言印度人的行为方式和文化心理必言种姓,言印度的过去和现在都必言种姓。
”这说明印度的种姓制度()A.不利于国家内部的团结B.成为统治阶级的政治基础C.有利于维持统治和社会安定D.对印度社会产生重大影响7.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东方许多古老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古代东方文明。
印度测试题及答案

印度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其人口数量仅次于哪个国家?
A. 美国
B. 中国
C. 巴西
D. 俄罗斯
2. 印度的官方语言是什么?
A. 英语
B. 印地语
C. 孟加拉语
D. 泰米尔语
3. 以下哪个节日是印度的主要节日之一?
A. 圣诞节
B. 春节
C. 排灯节
D. 感恩节
二、填空题
4. 印度位于亚洲的______部,东临______洋,西临______洋。
5. 印度的国花是______,国鸟是______。
三、简答题
6. 简述印度的宗教信仰多样性。
7. 描述印度的经济发展特点。
四、论述题
8. 论述印度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情况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答案:
一、选择题
1. B. 中国
2. B. 印地语
3. C. 排灯节
二、填空题
4. 南;印度;阿拉伯
5. 荷花;孔雀
三、简答题
6. 印度是一个宗教信仰非常多样化的国家,主要宗教包括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锡克教、基督教等。
7. 印度经济发展特点包括:服务业发展迅速,尤其是信息技术和商务流程外包领域;农业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工业基础较为薄弱,但近年来制造业有所发展。
四、论述题
8. 印度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情况表现为软件外包服务的全球领先,特别是在班加罗尔等城市形成了IT产业集群。
印度的IT行业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为全球企业提供成本效益高的软件开发和维护服务,推动了全球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同时也为印度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外汇收入。
佛教文化考试试题参考以及答案

1.佛教:佛教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社会现象,是包括教主、教义、教徒组织、清规戒律、仪轨制度和情感体验等复杂内容的综合体,也是由佛教徒及其组织、佛教思想文化和佛教仪式制度三种基本要素构成的系统结构。
佛教既是一种信仰实践,又是一种社会力量,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佛教文化:是随着佛教发展而形成的历史积淀,是一种历史积淀的宗教文化现象。
2.四吠陀:①《梨俱吠陀》:含有1017篇长短不一的祭祀圣歌,其中仅十分之一是关於一般世俗的,十分之九皆是宗教的,尤以“礼敬太阳神歌”为最重要,乃为婆罗门僧侣朝夕祷颂的一首。
其内容成立的时代不一,最迟则为西元前一千年顷编集而成,此一《吠陀》乃为考察雅利安人最古状态的唯一资料。
②《莎摩吠陀》:计收圣歌1549首,为婆罗门僧侣於酒祭时所唱者。
③《夜柔吠陀》:此与《莎摩吠陀》大致相同,是教导如何施行祭礼者,所不同的,大部分为《梨俱吠陀》中,尚未出现的独创祭词。
④《阿闼婆吠陀》:内容分二十卷,包括731首圣歌。
此系雅利安人与印度原居民族接触之后,吸收其若干信仰的要素而后集成,故其多属神咒,为控制神鬼之法,仅少数为歌颂上帝之诗,所以多含迷信色彩。
3.五戒十善:五戒:不杀生戒、不偷盗戒、不邪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
十善:它是以三种身业、四种语业及三种意业所组成的。
又称十善道、十善业道、十善根本业道或十白业道。
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4.三武一周: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周”。
北魏时佛教都十分兴盛,大批田产及劳动都佛寺管理,国家的财富大批流入佛寺之中。
北魏太武帝在位期间锐志武功,统一长江以北。
他初崇佛教,后因受道士寇谦之等的影响,转奉道教,并亲受符箓,于440年改年号为太平真君。
认为佛教系“西戎虚诞”,“为世费害”。
北周武帝时期僧徒滥杂,寺庙多币,蛊害百姓社会。
北魏末年,佛徒人数有二百万,寺院三万余所,占北魏人口十五份一,佛徒侵占农田,不劳而获,又可逃避租税力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简释(每题5分,共30分):
1.三毒
2.戏论
3.十恶
4.六趣
5.三界
6.三宝
二、阐明含义(每题10分,共30分):
1.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2. 若诸法不空,无作罪福者,不空何所作!以其性定故。
3. 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
三、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
1. 龙树的主要思想。
2. 中观派对涅槃与世间关系的看法。
一、简释(每题5分,共30分):
1.五阴
2.五逆
3.六尘
4.四大
5.四果
6.修多罗
二、阐明含义(每题10分,共30分):
1. 已去无有去,未去亦无去。
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
2.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3. 诸法不可得,灭一切戏论,无人亦无处,佛亦无所说。
三、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
1. 中观派的理论特色。
2. 《中论》中的二谛观念。
一、简释(每题5分,共30分):
1.三业
2.三受
3.涅槃
4.摩诃衍
5.四向
6.三宝
二、阐明含义(每题10分,共30分):
1.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2. 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
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
3.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三、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
1. 中观派对涅槃与世间关系的看法。
2. 中观派的理论特色。
一、简释(每题5分,共30分):
1.六尘
2.三界
3.阿毗昙
4.缘缘
5.四果
6.五逆
二、阐明含义(每题10分,共30分):
1. 已去无有去,未去亦无去。
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
2. 诸法不可得,灭一切戏论,无人亦无处,佛亦无所说。
3. 若无有自性,云何有他性?离自性他性,何名为如来?
三、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
1. 《中论》对“生”的观念的破除。
2. 龙树的主要思想。
一、简释(每题5分,共30分):
1.六趣
2.三业
3.戏论
4.五阴
5.四大
6.三界
二、阐明含义(每题10分,共30分):
1. 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
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
2.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3.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三、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
1. 中观派对涅槃与世间关系的看法。
2. 《中论》中的二谛观念。
一、简释(每题5分,共30分):
1.四大
2.三宝
3.修多罗
4.四果
5.涅槃
6.六尘
二、阐明含义(每题10分,共30分):
1. 若无有自性,云何有他性?离自性他性,何名为如来?
2. 若离于色因,色则不可得;若当离于色,色因不可得。
3. 已去无有去,未去亦无去。
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
三、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
1. 龙树的主要思想。
2. 《中论》对“生”的观念的破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