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
掩耳盗铃解释词语意思

掩耳盗铃解释词语意思掩耳盗铃掩耳盗铃是一种形容词语,用来形容在明知不可为而偏要去做,不听劝告的人的行为。
掩耳盗铃的意思来源于一则古希腊的寓言,故事中一只狒狒偷取铃铛却不知道如何摆脱铃铛的声音,于是掩住自己的耳朵,不去听铃铛的声响,从而自己陷入被自己愚弄的行为中。
这启示人们不要只看到表面,而掩盖了真实情况,进而导致错误而严重的后果。
掩耳盗铃是一种相当常见的人行为,常常出现在人们对于问题和事物的看法上。
有时,人们在进行某些行动时,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难以接受他人的意见或建议,便不听取别人的声音,坚持自己的意见。
“掩耳盗铃”往往是一种由于情绪而引起的倔强行为,往往会造成最终的失败。
当人们一味地坚持自己的意见时,这往往会导致事情的局面变得不可收拾。
所以,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思想,谦虚地听取诸多不同的意见,多加思考和学习,做出最明智和最正确的判断。
掩耳盗铃还常被用于描述一个人的盲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些人可能在某些方面很强,而在其他方面很弱。
对于这一点,在业务上,例如投资、运营管理等方面,往往容易出现错误判断,导致自己受到损失。
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总是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不肯听别人的意见,这样的人很容易轻易地做出错误决策。
所以,我们要有批判性的思维来避免掩耳盗铃行为。
而在国际关系和政治生活中,掩耳盗铃现象也非常常见。
在肯定其存在铺天盖地的另一面,尤其是当关于性别、种族、宗教信仰等议题讨论时,掩耳盗铃就会在同样的背景下出现。
各种群体几乎总会对自己的观点充满自信,任何反驳都会被筛选和拒绝,并偏离正轨,最终往往会导致谋略前后不一、理性波动和无效的沟通等问题。
掩耳盗铃的存在将导致多种观点之间无法对话,各方都坚持自己的立场,这在政治协商、经贸合作和国际承认上将成为真正的障碍。
因此,在国际关系中,认识和尊重各方的观点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处理涉及到敏感议题时尤为重要。
抛开个人情感和思考,开放的态度才能使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们更容易沟通和交流,化解紧张关系,避免出现自相矛盾的重大错误。
掩耳盗铃词语解释

掩耳盗铃词语解释掩耳盗铃是一个形容词性短语,意思是自欺欺人,故意掩耳不听,盗铃不鸣。
这个词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故事,故事中有一个人偷了铃铛,但是他不想让别人知道,于是他掩耳不听铃声,以为别人也听不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欺欺人只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困境。
掩耳盗铃这个词语在现代社会中也有很多应用,下面按照不同的类别进行解释。
1. 政治类在政治领域中,掩耳盗铃通常指政府或者政治家故意掩盖真相,不愿意面对问题。
例如,某些政府官员可能会掩耳盗铃地否认某些不利于政府的消息,或者故意掩盖某些不好的政策后果。
这种行为不仅会让政府失去公信力,还会让人民对政府失去信任。
2. 教育类在教育领域中,掩耳盗铃通常指学生或者教师故意回避问题,不愿意面对现实。
例如,某些学生可能会掩耳盗铃地否认自己的错误,或者故意掩盖自己的不良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会让学生失去自我反省的机会,还会让他们陷入更深的困境。
3. 社会类在社会领域中,掩耳盗铃通常指人们故意回避社会问题,不愿意面对现实。
例如,某些人可能会掩耳盗铃地否认社会问题的存在,或者故意掩盖某些社会问题的真相。
这种行为不仅会让社会问题得不到解决,还会让社会陷入更深的危机。
4. 个人类在个人领域中,掩耳盗铃通常指个人故意回避自己的问题,不愿意面对自己的现实。
例如,某些人可能会掩耳盗铃地否认自己的缺点,或者故意掩盖自己的不足之处。
这种行为不仅会让个人失去自我反省的机会,还会让他们陷入更深的困境。
总之,掩耳盗铃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它只会让人们陷入更深的困境。
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现实,勇敢地承担责任,这样才能走向成功的道路。
掩耳盗铃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掩耳盗铃的成语故事及解释掩耳盗铃的成语故事及解释掩耳盗铃:原为掩耳盗钟。
掩:遮盖;盗:偷。
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会听不见,比喻自欺欺人。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掩耳盗铃的成语故事及解释,欢迎阅读。
掩耳盗铃的成语故事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
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
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
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
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
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
“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
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
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掩耳盗铃详细释义【解释】:掩:遮蔽,遮盖;盗:偷。
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出自】:《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示例】:硬把汉奸合法化了,只是~的笨拙的把戏。
◎闻一多《谨防汉奸合法化》【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掩耳盗铃造句1、如果不去努力,只会用谎言自欺,就是掩耳盗铃。
2、妄想把不法行为合法化,只不过是掩耳盗铃把戏罢了。
3、这种一手遮天的做法,正是掩耳盗铃,欺骗不了大家。
4、这样做犹如掩耳盗铃,除了自己欺骗自己外,还有什么用呢?5、硬要将违法的搜括说成是合法的'借贷,岂不是掩耳盗铃的做法?6、别以为自己聪明,可以掩饰所做的坏事,其实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掩耳盗铃解释词语意思

掩耳盗铃解释词语意思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源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夜晚偷盗了一只钟,为了不被钟声吵醒,他用手掩住了自己的耳朵。
然而,他却没有察觉到自己的行为会引起钟声,结果被发现并受到惩罚。
从这个故事中,人们总结出了“掩耳盗铃”的成语,用来形容故意回避事实,掩盖真相,自欺欺人的行为。
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用来形容那些明知道结果不好,却仍然选择无视现实,不去面对问题的人。
这样的行为往往是出于恐惧、不愿意面对困难或者逃避责任的心态。
这种行为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不明智的,因为不论我们是否选择去面对现实,事实都不会因此而改变。
掩耳盗铃只会延缓问题的解决,甚至还可能带来更大的麻烦。
在个人生活中,掩耳盗铃可能表现为人们对于自身健康问题的忽视。
很多人在身体出现不适的时候,会选择忽略或者掩盖症状,不去看医生,这样的行为可能会造成病情的恶化,甚至带来严重的后果。
同样,在人际关系中,有些人可能选择忽视自己的问题,不愿意面对冲突或者困难,这样的行为只会导致问题的积累和无法挽回的后果。
在社会层面上,掩耳盗铃的现象也比较普遍。
政府或者企业可能选择掩盖问题,不愿意公开承认错误或者面对困难。
这样的行为不仅会损害公众的利益,还会导致信任的破裂,进一步加剧社会的不稳定。
在历史上,很多政府因为掩耳盗铃的行为而最终导致了崩溃和灭亡。
掩耳盗铃的行为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带来一些安慰,但长期来看,它只会加重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
面对现实,虽然有时候会带来痛苦和困难,但只有勇敢面对,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掩耳盗铃不仅是一种逃避,更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不负责任。
只有勇敢面对现实,承担责任,我们才能真正成长和进步。
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

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
【成语】:掩耳盗铃
【拼音】:
【解释】:
原为掩耳盗钟。
掩:遮盖;盗:偷。
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会听不见,比喻自欺欺人。
【出处】:
【举例造句】:
硬把汉奸合法化了,只是掩耳盗铃的笨拙的把戏。
【成语典故】:
“成书不出姓名,以避近民之讥,此与掩耳盗铃之见何异?”——选自《答江德功书》寓故事
春秋时候,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
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
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
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
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
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
“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
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
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掩耳盗铃_掩耳盗铃的意思_成语词典

掩⽿盗铃
掩⽿盗铃
拼
⾳
yǎn ěr dào líng简拼yedl
近
义
词
⾃欺欺⼈、弄巧成拙反义词开诚布公
感
情
⾊
彩
贬义词成语结构连动式成
语解释掩:遮蔽,遮盖;盗:偷。
偷铃铛怕别⼈听见⽽捂住⾃⼰的⽿朵。
⽐喻⾃⼰欺骗⾃⼰,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掩盖。
成
语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春秋·⾃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则钟⼤不可负。
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
恐⼈闻之⽽夺⼰也,遽掩其⽿。
”
成
语
⽤
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例
⼦
硬把汉奸合法化了,只是掩⽿盗铃的笨拙的把戏。
(闻⼀多《谨防汉奸合法化》)英
⽂
翻
译
play the ostrich
谜
语
聆
成语故事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
有⼈趁机跑到范⽒家⾥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吊着⼀⼝⼤钟。
钟是⽤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
⼩偷⼼⾥⾼兴极了,想把这⼝精美的⼤钟背回⾃已家去。
可是钟⼜⼤⼜重,怎么也挪不动。
他想来想去,只有⼀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成语故事掩耳盗铃

成语故事掩耳盗铃【成语故事】掩耳盗铃【拼音】 yan er dao ling【解释】掩:遮住;盗:偷。
捂着自己的耳朵偷铃铛。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知自己做错事情还要自我安慰。
【出处】战国·楚·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掩耳而来,曰:‘我欲闻声也’;张目而视之,曰:‘我欲见形也’,东西南北,亦然矣。
此谓市朝之过也!古时候有个人偷了邻居家的一只羊,怕别人发现就用苇子编了个小筐把那只羊装起来放在怀里。
当他走到大街上想卖掉它是,由于路途遥远没法骑马便叫同伴帮忙看管可以给点钱财,谁料忘记带上主意让伙计代为照顾却找回去拿金银珠宝换酒喝结果全部招供。
很多年后生病死亡留下遗嘱说儿孙三日内归还失物最终十五年都无法将本息收齐实际早已丢弃。
【举例造句】 1、该工厂领导者并未及时加强对员工教育与培训或纠正其荒唐行径; 2、因为你总喜欢听谎话,所以等待你的始终是欺骗;3、虽说天下乌鸦一般黑但如何避免苍蝇飞进篮子呢?老祖宗传授好妙方---隐瞒真象!埋头苦干吧!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聪明反被聪明误”的道理。
其中体会颇深啊~~从字面上讲,掩饰即盖覆耳朵;盗窃即偷窃东西。
指不承认犯过错误。
《庄子集释》引刘文典云:“取譬甚近而合旨。
然人君常患掩目而捕影,饰非而责备。
《淮南子》(卷二)载‘宋人有涉黄河者,其妻必涕泣曰:我必为清议所活。
’人皆笑之。
今试使亲昵,不知当若何?夫鲁哀公杀公子纠,召戎而问焉…遂囚杀之。
秦穆公怒将伐之……晋文公起兵救郑,师至滑而秦救至,晋军罢。
……白圭曰: '秦弗能绝晋,秦必重劳臣。
【相关歇后】楚王问孔子曰:‘巧诈不如拙诚,惟先生何以教我哉?’孔子曰:‘善哉,尔有其一,未睹其二。
昔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盟津人曰: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参戎乘驹,载死如生。
自死不可得,其孰能不伤?君奚不乘驹乎?'今此人徒欲效力於秦而恶闻其过,且又罔极恶名称,直鸡鸣狗盗耳!…鱼朝恩、杨志廉辈可汗颜否耶?"翻译:孟子说:“搞花言巧语不如忠厚朴实的态度。
掩耳盗铃的意思和道理

掩耳盗铃是一个成语,比喻自欺欺人的行为,即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还想方设法地掩盖,并以为自己可以欺骗他人,最终却只是欺骗了自己。
这个成语的来源是一个古代的故事,讲的是一个人去盗取铃铛,但当他碰到铃铛时,铃铛就会“叮当叮当”响,他害怕被人发现,于是他捂住自己的耳朵,以为自己听不到,别人也听不到。
这个行为显然是徒劳无益的。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不要自欺欺人,要正视现实,面对问题。
如果自己无法解决问题,不如承认自己的不足,向他人寻求帮助,或者等待时机,问题总会得到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括主题
《滥竽充数》讲的是南郭先生 不会吹竽却混在乐队里充数,后 来混不下去了,只好偷偷溜走的 故事。讽刺了那些没有真 才实学,蒙混度日的人。
写法点拨
什么是“对比手法”
对比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
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
行比较。
写法点拨
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运用对比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
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
队就有三百人。
课文详解
他常常叫这三百
人一齐吹竽给他
“三百人一齐”
说明吹竽的人多, 场面宏大、壮观。
听。
课文详解
齐宣王给他很高 的待遇,把他编 在吹竽队里。其 “其实”写明了 真相,与“很高
的待遇”形成对
比,有讽刺色彩。
实,南郭先生不
会吹竽。
课文详解
演奏的时候,他 就鼓起腮帮捂着 竽眼儿,装腔作 刻画了南郭先生 装腔作势的丑态。
势,混在队里充
数。
课文详解
听到这个消息, “只好”写出了南
南郭先生只好 郭先生的无奈; 走时的狼狈样子。
偷偷地溜走了。 “溜”表现了他逃
图解结构
掩 耳 盗 铃
掩耳
伸手
偷铃 自欺 欺人
碰到
铃响
发现
图解结构
滥 竽 充 数
一起吹
充数 要有真 才实学
挨个吹
溜走
概括主题
《掩耳盗铃》讲的是一个人掩 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大门上的 铃铛而被发觉的故事。告诉我们: 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 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 是自己害自己。
不会后悔。
随堂练习
3
帮小明写作业。
(1)加标点。
a.不是就听不见了吗( ? ) b.南郭先生偷偷溜走了( 。 )
随堂练习
(2)改写句子。
齐宣王把他编在吹竽队里。 改成被字句: 他被齐宣王编在吹竽 队里。
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
和感染力。
写法点拨
课文中的“对比手法”
《滥竽充数》中齐宣王时,南郭 先生可滥竽充数;后写齐宣王时, 南郭先生只能溜走。这前后对比 的手法说明:没有真才实学的人 没有好下场。
拓展提升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叶公好龙 刻舟求剑 惊弓之鸟 亡羊补牢
拔苗助长 井底之蛙
守株待兔
杯弓蛇影
这句话是心理描
写,表现了偷铃 铛的人自欺欺人 的可笑心理。
如果把耳朵藏起
来,不是就听见
了吗?
课文详解
于是,他掩住 这是动作描写,
了自己的耳朵, 写出了偷铃铛的 伸手去偷那个 人掩耳盗铃的滑 铃铛。 稽可笑的样子。
课文详解
滥竽充数
战国时期,齐宣
王喜欢听吹竽,
又喜欢讲排场,
他手下吹竽的乐
“讲排场”写 出了齐宣王的 性格特点。
滥竽充数: 指没有真正的才干。
预习检查
1.《掩耳盗铃》讲了个什么故 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2.《滥竽充数》讲了个什么故 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课文详解
掩耳盗铃
从前有一个人,
看见人家大门
上挂着一个铃
铛,想把它偷
走。
交代了故事发 生的时间、人 物、和时间的 起因。
课文详解
他想:“响声要
用耳朵才能听见,
寓言二则
资料宝袋
吕不韦 战国末卫国 人。曾命宾 客编著《吕 氏春秋》
资料宝袋
韩非 战国末哲学家。 法家代表人物, 著有《韩非子》
资料宝袋
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
韵文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
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
寓 言
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
也可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
为惩恶扬善,多这两则寓言中的人,一个自 欺欺人,另一个欺骗他人。他们 一个可笑,一个可悲。在现实生 活中确实也存在自欺欺人或滥竽 充数 的人。我要首先要做一个 诚实的人、有用的人。
随堂练习
1 把成语补充完整。
盲(人)摸(象)
(狐)假(虎)威
对牛(弹)(琴) 守株(待)(兔 )
随堂练习
2
用“只要……就……”写一 句话。 只要你努力过,就
yù 寓
会 认 字 dào 盗 zòu 奏 qiāng 腔 āi 挨 liū 溜
字词乐园
写 字 能 手 shù 数 qí 齐 pái 排 biān 编
字词乐园
写 字 能 手 yǎn 演 gǔ 鼓 chéng 承 gǎi 改
字词乐园
词 语 解 释
装腔作势: 故意做作,装出某种情态。 掩耳盗铃: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