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攻略诗词鉴赏对策1

合集下载

最新高考语文复习攻略诗词鉴赏对策

最新高考语文复习攻略诗词鉴赏对策

最新高考语文复习攻略诗词鉴赏对策(一)阅读鉴赏诗词十法高考《考试说明》在“古代诗文阅读·鉴赏评价”能力中提出了两点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两点要求虽然也涉及到古代散文阅读,但主要是针对诗词鉴赏而言的。

由此可见,古代诗词鉴赏主要考查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应该包含在思想内容中。

这四个方面也是诗词鉴赏的主要命题方向。

虽然知道了这些,但还不够。

要想作好诗词鉴赏题,首要的是阅读理解。

只有阅读理解了一首诗或一首词曲,才能有针对性地作出答案。

因此,诗词鉴赏的关键是阅读理解。

那么,怎样去阅读理解、分析鉴赏诗词呢?下面作一下简单阐述。

一、诗词阅读十口诀:从题目抓住题材,从关系分析技巧,从褒贬辨别倾向,从辞色把握风格,从冷暖体味悲喜,从细节解读形象,从转换弄清思路,从背景联想意图,从尾句了解主旨,从整体品评意境。

二、解说:1、从题目抓住题材:题材即写的是什么。

主要有:爱国爱民,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思亲怀人,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思慕田园,隐逸山水,行役戍边,参禅说理,人民疾苦,劳动生活。

……有不少诗词——当然,词需有题目,不能仅看词牌——题目反映出诗词的题材。

如:张敬忠的《边词》:“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这首诗的题目是“边词”,应属边塞诗,行役戍边之作。

诗歌首句是全篇总冒,以下三句即对春色之来迟进行具体描绘。

第二句用本该桃红柳绿,春光烂漫的二月,而边地的垂柳却仍在凛烈的寒风中摇曳着光秃秃的枝条这一典型景象,表现五原的荒寒景象。

三四两句仍紧扣“迟”字,通过五原与长安不同景物的对照,进一步突出强调北边的春迟。

再从辞色上看,全诗充满了冷色调的词语。

这样,进一步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不难发现,全诗虽然没有写到人,但在这样荒凉寒冷的环境中,戍边的将士会怎样呢?所以,它寓含了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对帝京长安的怀念。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的解题技巧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的解题技巧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的解题技巧根据平时的训练和学生高考信息反馈,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等原因,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偏低。

为此,我们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分析研究高考试题,认为古诗鉴赏有规律可循,有一定的解题技巧。

一、紧扣原诗标题。

诗文标题都是对诗文内容的概括。

从1994年以来,高考古诗文鉴赏都有标题。

《春夜洛城闻笛》(20xx年)、《过香积诗》(20xx年)、《征人怨》(04年江苏卷)、《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05江苏卷)、《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06江苏卷)。

从诗歌的标题可以大致分析出所咏内容类别和常见的表现手法。

是山水田园诗还是咏物诗,是写景抒情诗还是咏史怀古诗,这些都是标题暗示的信息。

如山水田园诗(写景诗)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般都是寄情山水,抒发闲适恬静的情怀或书写政治失意的孤寂伤感情怀;表现手法往往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就是一首写景诗。

景中的情怀是什么呢?在了解这首诗的背景之后,便不难发现,该诗是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借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寄托自己孤傲不羁的情感,抒发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和愤恨,所以它既是写景诗,也是深沉而含蓄的政治抒情诗。

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

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

鉴赏这类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然后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这类作品如果扩而大之的话,几乎可以涵盖所有的抒情诗。

其内容包括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致等,我们要重视思乡诗和送别诗,这类诗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

如20xx年高考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诗人的故园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的悠扬,再写故园之思的深浓,"事"和"怀"结合紧密,自然熨帖。

高考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技巧

高考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技巧

高考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技巧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是高考语文考试的重点内容。

在备考过程中,掌握古诗词鉴赏的技巧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考语文古典诗词鉴赏的技巧,帮助考生提高鉴赏能力。

一、形式和格律掌握古诗词的形式和格律是古典诗词鉴赏的基础。

首先需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形式,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等。

每种形式都有其特定的字数和韵律规定,考生要牢记这些规则。

其次,要熟悉古诗词的韵脚和押韵方式。

古诗词中的韵脚有平声、仄声之分,而押韵方式主要有单韵、双韵和交叉押韵等。

通过对形式和格律的掌握,考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鉴赏古诗词的美。

二、注重词义理解和意境描绘古诗词的意蕴和意境是鉴赏的重点。

在阅读古诗词时,考生应注重对每个词语的词义理解。

古代词语的含义往往较为隐晦,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古代文献常识,以便更准确地理解诗词的意思。

同时,考生还应注意古诗词意境的描绘。

古诗词通常通过描写山水、描绘人物等来表达情感和观点。

考生可以通过对意象和比喻的解读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并加深自己的鉴赏体验。

三、注重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古诗词是一种具有浓厚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的文学形式。

考生在鉴赏古诗词时,应注重了解古代社会背景、历史事件以及相关的文化知识。

这样,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特别是对于一些经典的古诗词作品,考生应深入了解其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这有助于理解其创作意图和作品的独特之处。

通过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考生能够更好地鉴赏古诗词。

四、注重韵律感受和节奏把握古诗词以其独特的韵律给人以美的享受。

通过欣赏古诗词时,考生应注重对韵律的感受和节奏的把握。

要注意语调抑扬顿挫,善于体会古诗词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同时,要注重句子的呼应和平衡。

古诗词的每个句子都经过精心的设计,考生应注意句子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体味其中的韵律之美。

通过对韵律感受和节奏把握的训练,考生能够更好地欣赏古典诗词。

五、积极参与课外阅读和练习古诗词鉴赏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练习。

高考备考中的诗词鉴赏技巧

高考备考中的诗词鉴赏技巧

高考备考中的诗词鉴赏技巧高考备考是每位高中生都会经历的一段重要时期,而语文科目中的诗词鉴赏是一项需要掌握的重要技巧。

在高考中,诗词鉴赏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因此,在备考阶段,学生需要掌握一些诗词鉴赏的技巧,以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效率。

下面,将从背景知识的了解、诗词形式的分析和诗意表达的理解三方面介绍高考备考中的诗词鉴赏技巧。

一、背景知识的了解在备考阶段,了解诗词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和作家的生平背景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背景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作品的内涵,并在鉴赏时能更加准确地把握住作品的核心意义。

此外,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和背后的文化背景,也能够帮助学生在做题时更好地捕捉到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二、诗词形式的分析诗词作品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等。

在备考中,学生需要通过对诗词形式的分析,了解每种形式的特点和规律。

比如,五言绝句通常以四句为一首,每句五个字,而五言律诗则是根据韵律要求,以八句或十句为一首。

对于这些形式的掌握,可以让学生在做题时更加准确地判断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三、诗意表达的理解在诗词鉴赏中,最重要的还是理解诗意表达。

每首诗词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学生需要通过仔细阅读和细致思考,准确捕捉到其中所蕴含的意境和情感。

在备考过程中,可以通过大量阅读和思考,培养自己对不同主题和情感的敏感度,并学会分析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只有理解了诗意的核心,学生才能够在作答时准确回应问题,避免对作者意图的误解。

综上所述,高考备考中的诗词鉴赏技巧涉及到背景知识的了解、诗词形式的分析和诗意表达的理解。

在备考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多阅读和思考来培养自己的鉴赏能力。

同时,备考阶段还要注重做题的训练,通过对真题的分析和模拟答题,提高自己的答题准确性和效率。

只有全面掌握了鉴赏技巧,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因此,学生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刻苦备考,不断提高自己的诗词鉴赏能力,为高考取得好成绩做好充分准备。

高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一)

高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一)

高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一)提前准备在高考前,应该提前准备一些古诗词的鉴赏技巧。

首先,多读古诗词,熟悉作者、时代、流派、诗词体裁等相关知识。

同时,也要充分了解每种诗体的特点和要求,建立自己的诗词库,掌握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另外,还要练习做一些真题,熟悉考点和考试形式。

阅读理解题阅读理解题是高考古诗词鉴赏中的难点之一,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在做此类题目的时候,要先读题并理解题意,通过找定位句或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断和判断。

同时,也要注意文本中的情感、色彩、形象等细节,把握作者情感变化和意图。

诗歌解释题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对所给的诗句进行解释,需要考生具备对古诗词的敏感度和深入解读能力。

在做此类题目的时候,要注意诗句的意境和意义,关注诗句所表现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同时,也要结合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修辞手法等进行分析,准确理解诗句的内涵。

学术判断题此类题目要求考生根据古诗词的语言特点、文化内涵、风格特色等进行判断和分析,需要考生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审美能力。

在做此类题目的时候,要注意诗歌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注意文本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确定作者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同时,也要考虑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流派特征,准确把握古诗词的艺术地位和价值。

总结高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需要考生具备熟练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深入的文化理解能力。

在答题时要注意细节,区分不同类型的题目,注重词汇和语言的理解,准确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意图。

同时,也要注重实战练习,熟悉考试形式和考点,积累一定的经验和技巧。

小结•提前准备:多读诗词、建立自己的诗词库、掌握诗词的特点和要求、练习做真题。

•阅读理解题:先读题并理解题意、找定位句或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断和判断、关注作者情感变化和意图。

•诗歌解释题:注意诗句的意境和意义、关注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结合作者生平和修辞手法进行分析。

•学术判断题:根据古诗词的语言特点、文化内涵、风格特色进行判断和分析、关注诗歌的艺术特点和价值、确定作者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语文复习攻略诗词鉴赏对策

语文复习攻略诗词鉴赏对策

语文复习攻略诗词鉴赏对策语文复习攻略诗词鉴赏对策城郊李卫全语文复习攻略诗词鉴赏对策体悟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诗词中会运用各种各样的表达技巧,但表达技巧是形式,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而内容就是诗词的思想感情。

诗词思想感情的鉴赏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题材。

即写的是什么。

主要有爱国爱民,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思亲怀人,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思慕田园,隐逸山水,行役戍边,参禅说理,人民疾苦,劳动生活。

……如唐朝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此诗是干谒诗,属表达自己心怀壮志、想建功立业之作。

首联、颔联写景,把洞庭湖写得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澎湃动荡,充满活力。

颈联、尾联抒情。

诗人面对浩浩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

于是他向张丞相发出呼吁: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

这几句话,诗人用比喻,又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不露痕迹,把那种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求援引,出来做一番事业的心情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

二、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第一句中“中断”一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成为东西两山。

在笔下,楚江仿佛有了巨大生命力,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高考复习诗词鉴赏之技巧与方法

高考复习诗词鉴赏之技巧与方法

2022高考复习----诗词鉴赏之技巧与方法一、思路明晰1.了解古典诗歌的发展变化: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变化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及其特点,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既要对各个时期的诗歌总体风格有所了解,还要对各个时期的(特别是唐宋时期)、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2.掌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因此,分清诗歌类别往往是理解和鉴赏诗歌内容的一个突破口。

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风(古体诗)、格律诗(近体诗);按字数,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即事咏怀诗、咏史诗等。

而词按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婉约派等。

3.把握诗歌的主要特征:即诗歌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4.强化格律意识:古代诗歌,多数讲究格律,所以必须强化格律意识,对诗词的平仄、对仗、韵脚、词牌等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5.熟悉古典诗词鉴赏常用名词术语⑴评价主旨类: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等。

⑵分析手法类: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直抒胸臆、托物言志、象征、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寄寓、寄托、衬托、烘托、渲染、侧面描写、对比、起兴、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3)语言特点类:勾勒、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惟妙惟肖、体物入微、穷形尽态(相)、富有哲理、淋漓尽致、行云流水、形神兼备、简洁、浅显、明快、明白、通畅、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词藻华丽等。

(4)风格类沉郁顿挫、豪放、雄浑、旷达、沉郁、苍凉、冲淡、低沉、悲慨、苍劲、舒缓、悲凉、俊爽、等。

(5)文章结构:做铺垫、埋伏笔、呼应、浑然天成等。

(6)行文技巧类:虚实相生、水乳交融等。

高三诗歌鉴赏一轮复习攻略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高三诗歌鉴赏一轮复习攻略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高三诗歌鉴赏一轮复习攻略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高三的同学们的第一轮复习已经开始一段时间了,对于一些复习中的要点也有一定的掌握了。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诗歌鉴赏复习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1诗歌鉴赏复习解题指导总体要求
一、在诗歌鉴赏的复习中,首先要看清诗歌标题,有些标题就显示或暗示了诗歌的内容或诗人主要思想感情;还要看看作者是谁,熟悉的可以通过他的其它诗来帮助读解。

有的注释也不容忽视。

二、研读诗作,整体感知,透过意象、意境揣摩诗人所抒之情。

不管题干有没有问这方面的问题,这一思考步骤是少不了的。

因为它是解答其他鉴赏问题的前提和入门。

如果是比较熟悉的诗人的作品,还须知人论世:通过诗人的生平和诗风,类推诗人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三、在诗歌鉴赏复习中,要审读题干,弄清要求,认真细分鉴赏要点,要求答什幺就答什幺。

抓准答题的角度和切人点。

直奔鉴赏中心话题。

作答时一定要扣紧诗句,适当摘录诗中词句作答,才会既简洁、又充实。

答题格式类型
1.先观点后理由,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

2.先分后总式,答题时,先分说后总
3.先总后分式,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

4.分点作答式,答题时,分成几点,列出答案。

1高三答诗歌鉴赏题目的技巧1、在诗歌鉴赏题型的复习中需要学会分析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复习攻略诗词鉴赏对策1高考语文复习攻略诗词鉴赏对策(一)阅读鉴赏诗词十法高考《考试说明》在“古代诗文阅读·鉴赏评价”能力中提出了两点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

这两点要求虽然也涉及到古代散文阅读,但主要是针对诗词鉴赏而言的。

由此可见,古代诗词鉴赏主要考查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观点态度应该包含在思想内容中。

这四个方面也是诗词鉴赏的主要命题方向。

虽然知道了这些,但还不够。

要想作好诗词鉴赏题,首要的是阅读理解。

只有阅读理解了一首诗或一首词曲,才能有针对性地作出答案。

因此,诗词鉴赏的关键是阅读理解。

那么,怎样去阅读理解、分析鉴赏诗词呢?下面作一下简单阐述。

一、诗词阅读十口诀从题目抓住题材,从关系分析技巧,从褒贬辨别倾向,从辞色把握风格,从冷暖体味悲喜,从细节解读形象,从转换弄清思路,从背景联想意图,从尾句了解主旨,从整体品评意境。

二、解说1、从题目抓住题材题材即写的是什么。

主要有爱国爱民,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思亲怀人,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思慕田园,隐逸山水,行役戍边,参禅说理,人民疾苦,劳动生活。

……有不少诗词——当然,词需有题目,不能仅看词牌——题目反映出诗词的题材。

如张敬忠的《边词》“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这首诗的题目是“边词”,应属边塞诗,行役戍边之作。

诗歌首句是全篇总冒,以下三句即对春色之来迟进行具体描绘。

第二句用本该桃红柳绿,春光烂漫的二月,而边地的垂柳却仍在凛烈的寒风中摇曳着光秃秃的枝条这一典型景象,表现五原的荒寒景象。

三四两句仍紧扣“迟”字,通过五原与长安不同景物的对照,进一步突出强调北边的春迟。

再从辞色上看,全诗充满了冷色调的词语。

这样,进一步揣摩的创作意图,不难发现,全诗虽然没有写到人,但在这样荒凉寒冷的环境中,戍边的将士会怎样呢?所以,它寓含了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对帝京长安的怀念。

特别要注意的是一些咏物之作,要联想到有关背景,思索它是否是借物咏怀或托物言志的作品。

2、从关系分析技巧关系即诗文中材料和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

因为诗词讲究简洁、凝练,又受诗句长短限制,所以,在诗词中,材料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

这种关系就是写作技巧,即表现方法。

仍然以《边词》为例,诗歌三、四句“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虽然时间没变化,但是描写的地点、景物都有变化,三句写的是五原边地的景象,四句写的是长安京城的景象,一迟一早,两个材料性质不同,组合在一起就构成对比,突出强调北边的春迟。

3、从褒贬辨别倾向褒贬即思想感情倾向。

这一点从词语的褒贬中流露出来。

如胡世将的《酹江月·秋夕兴元使院作,用东坡赤壁韵》“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

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

塞马晨嘶,胡笳夕引,赢得头如雪。

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

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

阃外何人,回首处、铁骑千群都灭。

拜将台欹,怀贤阁杳,空指冲冠发。

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

”胡世将是南宋排和议而主恢复的主将之一。

这首词开始用“沉陆”一词,表现中原沦陷的悲愤之情。

接着用“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与下面“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对比,“一范一韩”指的是北宋时驻守西北边境的范仲淹与韩琦。

这既表达他希钦和追慕先贤的感情,也在深慨当代没有这样的人物。

“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

”汉家三杰,就是辅助刘邦夺取天下的张良、萧何与韩信。

用“往事”,用“只数”,含蓄地表现出“时无英雄”的感慨。

下阙写到“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以鲜明的态度反对屈辱的和议。

“拜将台欹,怀贤阁杳。

”是在怀念韩信和诸葛亮,但用一“欹”一“杳”,再次暗寓“时无英雄”之慨,所以,感叹“空指冲冠发”。

最后,写到“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

”显示他内心忧愤既巨且深,再也无法平复了。

这首词就是用了这些褒贬分明的词语,鲜明地表达出反对和议力主恢复中原的志向。

4、从辞色把握风格辞色即词语传达出来的各种色彩。

包括感情色彩,像褒贬(赞美、批评)、冷暖(悲喜)等。

性格色彩,像显隐(明快、含蓄)、直婉(直抒胸臆、委婉)、刚柔(豪放、婉约)、庄谐(严整、幽默)等;语体色彩,像文白(文采绚丽、文朴实)、散整(句式错落有致与整齐有力)等。

风格即由选材、表达、语言等方面综合形成的艺术特色,如雄浑、旷达、豪放、俊逸、朴实、冲淡、沉郁、悲凉、清新、婉约等。

褒贬在第三点“从褒贬辨别倾向”中已经做出阐述,冷暖将在下面第五点“从冷暖体味悲喜”中做出阐述。

要把握风格,特别要注意词语的性格色彩和语体色彩。

如王维的《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这首小诗描绘初冬时节山中景色。

但主要用白描,全诗不见雕凿之气,又注重调配色彩,如用“红、翠”等词语,辞色既有“显”的一面。

又有“文”的一面。

风格清新而不失俊逸、绚丽。

所以,虽然写的是初冬之景,却不带任何清冷虚无色彩,流露的感情与美学趣味都很健康。

5、从冷暖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七情。

”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所转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

冷色调词语转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转达出来的多为喜悦。

当然,词语表达感情多因境而变,婉转曲折,风情万种,阅读时应深加体味。

如薛逢的《宫词》“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

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

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

”宫怨是唐诗中屡见的题材。

这首诗,从望幸着笔,刻画了宫妃企望君王恩幸而不可得的怨恨心理,情致委婉,有其独特风格。

仅“锁衔金兽连环冷”中的一个“冷”字,既写出铜质门环之冰凉,又显出深宫紧闭之冷寂,映衬出宫妃心情的凄冷。

再与“长”字相映,刻画出她昼长难耐的孤寂无聊的心境。

6、从细节解读形象诗词中很难像记叙文、小说那样对人物形象展开描写,多是通过细节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如李端的《拜新月》“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罗带。

”诗人驾驭文字,举重若轻,而形往神留,艺术造诣极深。

“即便”二字,于虚处传神,为语气、神态、感情之转折处,一以见人物的急切神态,二以示人物的微妙心理。

“细语”二字,维妙维肖地状出少女娇嫩含羞的神态。

少女内心隐秘,本不欲人闻,故于无人处,以细声细语出之,诗人亦不闻也。

而“北风吹罗带”看似客观描写,但人物内心之思绪荡漾,却从罗带中断续飘出,使人情思萦绕,如月下花影,拂之不去。

诗歌全用素描手法,以线条勾勒轮廓,隐秘处仍归隐秘,细节处只写细节。

通过娴美的动作、轻柔的细语和亭立的倩影,人物一片虔诚纯真的高尚情感跃然纸上,沁人心脾。

7、从转换弄清思路转换即诗词的脉络。

具体说,就是一首诗词是如何开头、展开、变换、衔接、结尾的。

如皮日休的《馆娃宫怀古(其一)》“绮阁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

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

”这是皮日休《馆娃宫怀古五绝》的第一首。

第一句“绮阁飘香下太湖”,从正面着笔写吴王如何迷恋声色,不能自拔。

第二句转到对越军出其不意进袭,爬上姑苏台的情景的描写,说是“乱兵侵晓上姑苏”。

前二句揭示了吴越的不同表现一个通宵享乐,一个摸黑行军;一边轻歌曼舞,一边短兵长戟,在鲜明对比中,蕴含着对吴王夫差荒淫误国的不满。

然而从三、四句看,诗人不去指责吴王,却把矛头指向了越王。

批评勾践只送去一个美女,便赚来一个吴国,“大有堪羞”之处。

这是很有意思的妙文。

难道吴越的兴亡真就是由西施一个女子来决定的么?显然不是。

但写诗忌直贵曲。

所以诗人故意运用指桑骂槐的曲笔。

他的观点,表面上看似批评越王打败吴国太容易了,只靠一个西施。

但仔细玩味全篇,是在说,越国只靠一个西施,怎么能够打败吴国呢?可见,打败吴国的,只能是吴王的荒淫腐败而已。

这种转换,是在有意造成错觉,明嘲勾践,暗刺夫差,使全诗荡漾着委婉含蓄的弦外之音,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8、从背景联想意图背景包括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时的思想背景,前者是“文为世”的反映,后者是“诗言志”的表现。

所以,要很好地理解一首诗词,一定要联系有关背景。

如张炎的《清平乐》“采芳人杳,顿觉游情少。

客里看春多草草,被诗愁分了。

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

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

”张炎(1248-1319)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

张俊六世孙。

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

宋亡时,年二十九,家产籍没,至以卖卜为生。

至元二十七年(1290),曾北游大都,次年春后南归。

晚年落魄纵游于金陵、苏杭一带。

卒于元延祐四年后,年七十馀。

这样的身世决定了他的词以“悲情”见长,万般情怀皆见愁绪。

而这愁绪中充满了亡国之情,破家之痛。

本词用对比、比兴。

今昔物是人非的强烈对比渗透词中,借“燕子”比喻自己飘荡无依,借“夜雨”比喻摧花折绿的残暴的元兵。

由景到人,由人到物,由物到情,层层深入,又层层翻新。

表现出国破家亡的悲痛。

9、从尾句了解主旨许多诗词,往往在最后一两句升华,较为鲜明地表达出主题来。

所以,强调注意末句,从末句把握诗词的主旨。

如蔡松年的《相见欢》小序云“九日种菊西岩,云根石缝,金葩玉蕊遍之。

夜置酒前轩,花间列蜜炬,风泉悲鸣,炉香蓊于岩穴。

故人陈公辅坐石横琴,萧然有尘外趣,要余作数语,使清音者度之云闲晚溜琅琅。

”词云“泛炉香。

一段余川松菊瘦而芳。

人如鹄,琴如玉,月如霜。

一曲清商人物两相忘。

”这是蔡松年退隐山林之后作出的一首小令。

即使不知道的生平背景,只从末句“一曲清商人物两相忘”一句,可使人感到清新、淡雅,陶醉于纯朴清澈的自然中,超脱出纷乱烦杂的世界,也能看出追求的正是那种陶渊明式的精神境界。

10、从整体品评意境意境是指由情、景、意、言和谐统一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情、景、意、言都是豪迈雄壮的,所以整体风格显得雄浑壮美。

因为意境涉及到情、景、意、言等多方面,所以要从整体上加以把握。

三、举例赏析近试上张水部(唐)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赏析】可以从题目抓住题材。

诗人用新娘梳妆完毕马上要见公婆,来隐喻自己即将参加进士考试。

新娘顾影自怜的情态,和诗人自恃才学又怕不能考中的心情很相象,诗作显得巧妙自然。

汴河怀古(唐)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赏析】可以从转换弄清思路。

诗歌先说众人评论隋亡的原因是“为此河”,转而指出此河仍在发挥作用,“至今”“赖通波”,三句三转,用假设,指出隋亡的真正原因,“水殿龙舟”腐化之事,四句又转,说不是奢侈腐化,修汴河的功劳可以和大禹治水的功劳相提并论。

道出了隋灭亡的真正原因是奢侈腐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