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最新版)

合集下载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最新版)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最新版)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本组教材以“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古诗两首》《西门豹》《女娲补天》,略读课文《夸父追日》,选读课文《除三害》和一个语文园地。

本单元主题内容浅显易懂,可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增加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对于这些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学生以前有所了解,但对于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和常识性知识理解上有些偏颇。

教师在教学时,要酌情给学生提示一点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的知识,特别是对神话传说,要让学生明白,它们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过去人类不能科学解释世界和自然现象,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1、师生共同搜集相关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开展故事会,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2、与文本充分对话,通过朗读、讨论和复述课文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逐步提升人文素养。

1、认识16个生字,会写35个字;2、通过复述和表演把握课文内容,积累生动的语句;3、收集相关资料;4、写单元读后感等。

相关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学习本组课文之前,教师可布置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搜集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一方面激发学生读文学文的积极性,同时也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朗读默读课文,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组内研讨,组际交流等方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在情感上受到熏陶。

2、通过复述、排演课本剧、故事会等语文活动,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及口语表达能力。

(一)《古诗两首》1、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后面提供的注释,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教师不要串讲诗句。

2、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收集民间故事,也可以让长辈们给自己讲一些民间故事或传说,开展故事会。

(二)《西门豹》1、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重点抓住人物对话理解课文内容。

(完整版)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完整版)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主题:有趣的故事二、教材解析(一)课文内容本单元围绕“有趣的故事”这个专题编写。

由单元导读、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略读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5部分内容组成。

单元导读明示了本单元以故事为专题,明确了本单元的两个学习目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根据提示,展开想象,尝试编童话故事。

四篇课文四个故事,有的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有的以心理描写的形式展开,其中有两篇是根据民间故事整理的,但它们都有三个共同的特点:题目的阅读期待性很高,故事的趣味性很强,儿童化的色彩浓厚。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通过急性子顾客与慢性子裁缝对服装的四次不同要求及反应,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结果令人意想不到的有趣故事。

《方帽子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大人们坚守的“从不改变的方帽子店”被孩子们创新的“各式各样的帽子店”取代的故事。

《漏》则围绕老夫妇雨夜说“漏”,老虎和贼怕“漏”为线索,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想象奇妙、情节奇特、趣味十足的民间故事。

《枣核》则讲述了枣核借助自己特殊的身材和聪明才智挽救了乡亲们的财产,惩处了县官的故事。

口语交际“趣味故事会”,对讲述人和听者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习作则要求根据文字信息结合画面,选一种动物,大胆想象其相反的特征,编一个童话故事。

语文园地既有单元知识的整理与巩固,又有知识的拓展运用与积累。

整组教材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学时,要注意创设学生积极参与体验的教学活动,充分感受故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力,整理和积累复述的方法。

将两个单元目标落到实处。

(二)教学目标1. 认识47个生字,会写25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

2.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不同的语气、神态来体现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及内心情感。

3.借助表格或示意图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会复述故事。

4.感受故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5.讲故事要自然、大方,表达要清楚。

6.听故事要认真,能清楚地交流和表达。

7.选取一种熟悉的动物,抓住它的反向特征,大胆想象,编一个童话故事。

语文三下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语文三下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复习课》教材分析一、教材简析: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是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古诗两首》由《乞巧》和《嫦娥》两首古诗组成。

这是两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

选编这两首古诗的意图:一是通过阅读古诗,了解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这两个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二是从中感受牛郎、织女、嫦娥这三个神话中的人物。

三是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的兴趣。

《西门豹》选编目的:一是学习运用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体会人物品质。

二是使学生受到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的教育。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西门豹是如何巧妙破除迷信的,难点是理解西门豹办法妙在那里。

《女娲补天》选编目的:一是了解神话传说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二是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教学难点是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夸父追日》选编目的是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增加中华传统文化的积累。

这是本学期的最后一组教材,除仍然围绕专题、注重整合外,还带有总结全册、盘点学习一组课文收获的任务。

如《夸父追日》课文后面安排的小伙伴说“我想写一写读了这组课文的感受”,就提示学生,本组的学习,必须统览全组,融入感情,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一吐为快,才能更好地完成本组的学习任务。

二、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写35个生字,会认16个生字。

2.正确读写生词,积累好词佳句。

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1、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文中词句的含义。

2. 抓住重点词句感受神话的想象和神奇,体会课文中人物精神的可贵。

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以及传说的丰富的想象和神奇。

3.学习神话传说中大胆神奇的想象,写一篇习作畅想“我会变”。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主题是“童话故事”,全单元主要包括《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方帽子店》、《漏》和《枣核》四篇课文,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故事,复述故事。

2.本单元重点:
(1)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

读完《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学生要填写表格,根据表格复述故事更容易。

复述《方帽子店》时,可以真正戴着帽子,隔岸观火不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下记忆会更深。

《漏》课后有示意图,借助文字提示来复述故事会轻而易举。

《枣核》讲了一个让人开心和振奋的故事,复述时要抓住不同人的性格特点。

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根据提示或者联系课文内容复述故事。

(2)根据提示,展开想象,尝试编童话故事。

本单元安排了习作《这样想象真有趣》,要求我们选一种动物为主角,大胆想象,编一个童话故事。

3.单元教学建议: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根据提示,联系课文内容复述故事。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评价分析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评价分析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评价分析教案。

一、教案优点1、融入现代教学理念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充分融入了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各种多媒体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体现因材施教的思想教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差异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由探究、互助合作,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同时也考虑到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引导学生自学的方法。

3、知识点明确,教学内容完整教案中的知识点明确,教学内容也比较完整,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深入了解,知识扎实。

二、教案不足之处1、教学策略单一教案中的教学策略较为单一,除了有多媒体课件和小组互助学习之外,没有更多的拓展方法,没有针对学生的个性化教学举措。

2、评价方式单一教案中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只有观察数据的记载和师生沟通反馈这两种方式。

评价方式过于简单化,不能充分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而且考虑到学生个性评价和优化教育过程也是必要的。

三、教案改进建议1、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教师可以选择更多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来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适当增加互动环节、运用案例分析、采用问题导向学习等等,活跃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

2、提升实时性和互动性的评价方式可以考虑采用更丰富实时性的评价方式,比如课堂实时互动问答、在线测评、提供反馈建议等。

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下的表现和意见,促进学校与家庭教育之间的有效对接,在评价中,提高学生的个性化定制。

综合来看,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在教学思路、知识点、教学内容等方面表现出色。

但是,在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上还有待提升,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改进。

珍惜当前教学改革发展的机遇,增加创新和互动因素,有针对性地精心制定针对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的教学方案,对于更好的实现课程目标和教育目标,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围绕“有趣的故事”这个主题,选编了《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方帽子店》《漏》和《枣核》这四篇课文。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描绘了急性子的顾客三番两次地改变自己的想法,整天毛毛躁躁,而慢性子的裁缝虽然答应得很好,却迟迟没有给急性子的顾客裁剪衣服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做事都不能太毛毛躁躁,也不能太慢慢腾腾,应该不急不慢,张弛有度,懂得分寸。

《方帽子店》讲述了一群孩子因为方帽子戴着不舒服,而发明了各种形状的帽子,并受大家的欢迎,让之前大家都习惯戴的方帽子变为“古董”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成不变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只有学会变通才是最好的出路。

《漏》写老爷爷和老婆婆养的一头小胖驴被老虎和贼惦记上了,老虎想吃,贼想偷,正准备下手时却被老婆婆说的“漏”吓得慌忙逃跑,老虎和贼互相以为对方是“漏”,摆脱对方之后,又双双返回,结果被彼此吓昏了。

这个故事让我们体会到民间故事的趣味性。

《枣核》讲述了枣核人小志气却大,惩罚恶人,帮助乡亲,获得大家的尊敬的故事。

赞扬了枣核的勇敢和聪明。

“口语交际”的主题是“趣味故事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习作”的内容是“这样想象真有趣”,让学生试着编写一个童话故事。

“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让大家交流复述故事的方法,“识字加油站”中是一些口字旁和言字旁的字,“词句段运用”让学生练习写句子和说话,“日积月累”中是一首描写桃花的诗。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并积累本单元中的重点字词,做到正确识音、辨字、释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大林寺桃花》。

3.理解课文内容,品味生动的词句。

过程与方法教师启发、分角色朗读、讨论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引导学生从有趣的故事中领悟深刻的道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学习并积累本单元中的重点字词,做到正确识音、辨字、释义。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生动的词句。

三年级第八单元教材解读

三年级第八单元教材解读

三年级第八单元教材解读单元教材解读: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安排了《寓言两则》、《争论的故事》、《剪枝的学问》三篇课文,还有一次习作和一组练习。

本组课文形式多样, 有寓言故事, 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它们有一个共同点: 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 所说明的道理, 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思维方法,在哲理思辨中启迪学生的智慧。

但这三篇课文又能张扬它们的个性:文章的体裁不同,分别有寓言、民间传说、记叙文;语言表达方式上也各有特色:《寓言两则》通过精炼、生动的语言阐述故事,《争论的故事》则把师生间的对话纳入故事中,从而引发深思,而《剪枝的学问》则抓住小作者心情变化为线索,详细叙述故事的经过。

当然这些课文除了故事性强,文中还有许多贴切的词、生动的句、鲜活的段落,值得学生细细地品读,感悟。

单元教学目标分析: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讲讲这些故事。

2、学会本单元33个生字,其中6个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以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4、领会争论故事中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5、了解剪枝是为了来年能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6、能根据自己的认识,选用合适的图画,编一个童话故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及养成良好习惯的好处叙述清楚。

单元课时安排:《寓言两则》两课时《争论的故事》两课时《剪枝的学问》两课时习作两课时练习八两课时课例:25争论的故事一、教材解读1、这篇课文写盛老师给同学们讲兄弟俩争论的故事,并引导学生交流听后的感受。

说明做事应握好时机,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

必将贴误时机,一事无成。

2、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可惜这时大雁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写盛老师讲故事。

故事讲的是兄弟两看见大雁不去射,反而争论如何吃大雁,还跑到村里去找人评理,哥哥说要把大雁煮了吃,他认为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味道,弟弟说要把大雁烤了吃。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走进本单元,你将会阅读一些有趣的故事:急性子顾客找慢性子裁缝做新衣服,结果啼笑皆非;方帽子店只卖方帽子,结果方帽子成了古董;一只老虎想吃驴,一个贼想偷驴,他们来到一户人家打算行动,最后一齐吓昏了;一个只有枣核那么大的孩子帮助村民要回牲口,惩治欺负百姓的县官。

本单元所选编的四篇课文故事性极强,能够较好地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在学习这几篇课文时,积极性会更高。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习作要求是“根据提示,展开想象,尝试编童话故事”。

通过学习本单元课文,学生不仅会提高复述故事的能力,领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还会激发他们创编童话的兴趣,让他们乐于学习,享受学习。

分类具体内容内容简说教学要点课时安排
课文慢性子裁
缝和急性
子顾客
本文讲述了急性
子顾客找慢性子裁缝
做衣服,不停变换要求
的故事,形象刻画鲜
明、生动。

1.认识32个生字,
读准6个多音字,会写
25个字,会写22个词
语。

2.分角色朗读课
文,能读出故事中人物
对话的语气,体会人物
特点。

3.默读课文,交流
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内
容,体会故事的有趣。

4.能借助提示,按
顺序复述故事,不遗漏
重要情节。

2~3课时方帽子店
本文讲述了方帽
子店只卖方帽子,拒绝
改进,最后方帽子成为
“古董”的故事,告诉
我们不能因循守旧。

1课时漏
本文讲述了想吃
驴的老虎和想偷驴的
贼被“漏”吓晕了的故
事,说明了做坏事没好
下场的道理。

2课时枣核本文讲述了一个1课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本组教材以“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古诗两首》《西门豹》《女娲补天》,略读课文《夸父追日》,选读课文《除三害》和一个语文园地。

本单元主题内容浅显易懂,可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增加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对于这些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学生以前有所了解,但对于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和常识性知识理解上有些偏颇。

教师在教学时,要酌情给学生提示一点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的知识,特别是对神话传说,要让学生明白,它们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过去人类不能科学解释世界和自然现象,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1、师生共同搜集相关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开展故事会,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2、与文本充分对话,通过朗读、讨论和复述课文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逐步提升人文素养。

1、认识16个生字,会写35个字;2、通过复述和表演把握课文内容,积累生动的语句;3、收集相关资料;4、写单元读后感等。

相关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学习本组课文之前,教师可布置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搜集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一方面激发学生读文学文的积极性,同时也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朗读默读课文,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组内研讨,组际交流等方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在情感上受到熏陶。

2、通过复述、排演课本剧、故事会等语文活动,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及口语表达能力。

(一)《古诗两首》1、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后面提供的注释,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教师不要串讲诗句。

2、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收集民间故事,也可以让长辈们给自己讲一些民间故事或传说,开展故事会。

(二)《西门豹》1、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重点抓住人物对话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合作,提出共性问题,共同研讨。

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几个能整合课文内容,思考价值比较大的问题共同讨论、探究。

比如,你觉得西门豹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3、熟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为课文中没有描写语言的其他人物(官绅等)加上语言,再进行表演。

表演时还要注意加上恰当的表情,适当准备一些道具。

4、排练课本剧,评选最佳演员。

(三)《女娲补天》1、重点抓住学习伙伴的“女娲真了不起”展开,让学生找出具体词句体会女娲补天的艰难。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故事,记住故事的情节和重点词句,把课文内容变成自己的话。

3、积累优美生动的语句。

(四)《夸父逐日》1、自学感悟。

学生通过自己的默读、朗读、思考或与同学讨论交流来读懂课文,体会夸父追日精神的可贵。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神话的想象和神奇,体会夸父追日精神的可贵。

1、把课内和课外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围绕搜集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开展“故事会”活动。

2、以小组为单位评选“故事大王”,为学生授予荣誉称号。

《嫦娥》教学设计"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知人论诗: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晚唐代表诗人,才学兼具,却多愁善感。

二十多岁便考取进士,他原来也有很高的政治抱负,但一生中却被政治派别和感情的痛苦所纠缠,以致于抑郁不得志,而造成他伤感忧郁的性格。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正是唐代牛、李两派排挤倾轧最激烈的时候,他原依靠牛派的令狐綯考取进士,后与李派的王茂元的女儿结婚,婚后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但不久王夫人死了,他非常感伤。

政治上的冲突,情感上的失落,使他的诗呈现忧愁悲伤的情调。

解读《嫦娥》:此诗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关于此诗的解释,过去的注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认为是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认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认为是借咏嫦娥是另有寄托。

一般认为是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借嫦娥飞月的故事书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

孤栖无伴的嫦娥,寂处道观的女冠,清高而孤寂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同在人间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洁而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诗人把握了这一点,塑造了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

这种艺术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隐的特长。

《嫦娥》诗字数不多,却极尽特色。

撇开那种朦胧多义的思想内涵不论,又是一个人生大问题摆在了面前:人生究竟在追求什么?我们追求的东西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嫦娥当年豪气风发,抛夫弃义,偷吃灵药,得登仙府后并不快乐,女冠宋华阳,诗人自己呢?设计理念:以生为本。

站在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角度,在他们思想认识情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去解读古诗,让他们基本明白古诗的意思,对古诗描述的艺术形象有所感悟,对古诗饱含的情感有所体会,对诗人有所了解,对本诗的特点有所发现。

激发起他们对诗人的好奇,激发起他们对经典的喜爱。

以诗为本。

站在古诗的角度,抓住古诗的节奏、韵律、语言、意境、情感、哲理,由浅入深,脉络清晰,步步推进式的教学,让学生收获的不仅是一首古诗,而是对古诗学习方法的基本把握。

以自然为本。

教学过程中不能死守教案,而应顺学而导,以学定教。

教学中有适当的延伸拓展补充,有文化的底蕴,但无卖弄之嫌,一切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基本流程:1、故事导入,为理解诗意做铺垫。

2、粗读古诗,了解诗人,读准生字词,把诗句读正确。

3、细读古诗,读出节奏、韵律,读出画面,基本读懂意思。

4、品读古诗,读懂情感。

抓住诗眼“夜夜心”,感受嫦娥的心,揣摩诗人的心,体会自己的心,努力达到“三心一体”的效果,产生情感的共鸣。

5、深读古诗,读出哲理。

以“嫦娥该不该偷灵药”为话题进行讨论,从而进行一点人生观的渗透。

6、积累古诗,背一背,抄一抄,把这首古诗印在脑海里。

7、拓展延伸。

进一步感受李商隐诗的特点,对李商隐,对中国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

师:同学们,在我们学习新课之前,先来看一幅图画。

这幅图上画的是谁?她的故事你能讲讲吗?(多媒体出示嫦娥图)生: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师:故事中的嫦娥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生:温柔善良美丽师:嫦娥的故事千古流传。

那么,在诗人的笔下,嫦娥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名诗《嫦娥》。

(大屏幕出示《嫦娥》诗配画)师:学一首古诗,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生:会读会写会背会意思悟情感知诗人师:是的,知人论诗。

让我们先走近诗人李商隐。

谁听说过他?你会背他的诗吗?生背李商隐诗《登乐游原》大屏幕出示李商隐简介: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其诗意境朦胧,情感忧郁感伤。

我们在学《嫦娥》诗时会有所感受。

(二)粗读古诗读正确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度屏幕出示生字词,师抽读检测,并相机指导正音。

指导生字“屏”、“烛”“晓”“偷”的书写,生每字些三遍。

(三)细读古诗会诗意读出韵律本诗一、二、四句押韵,押韵的字是“深”“沉”“心”,这几个字儿都是前鼻音,注意读准确。

读出画面让学生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些什么?你看到的景象或人物是什么样的?师生互相启发,把想象的画面说一说。

师生共同归纳诗的大意室内:云母屏风上印着幽暗的烛影室外:银河渐渐西移垂地,晨星就要消失广寒宫: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灵药,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

(四)品读古诗悟诗情师:细细品读,边读边体会,你有什么感受?生嫦娥偷吃灵药奔月后,十分后悔心情孤独寂寞师:作者写诗,总是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我们读诗的人,要善于从诗中找到最能表达感情的词语,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你认为在这首诗中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是哪个或那些?生“悔”“心”师:我们来感受嫦娥的“悔”。

嫦娥为什么而后悔?生以前生活的幸福,现在生活的痛苦对不起心爱的丈夫想到世人的谴责师:让我们带着我们体会到的情感来读诗句。

生读“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师:正因为这无穷的悔恨占据着嫦娥的心,所以嫦娥每天夜晚孤独寂寞地看着这碧海青难以入眠,正所谓“碧海青天夜夜心”。

我们来想象一下,嫦娥有一颗怎样的心?师:漫漫长夜,寂寞难耐,思念丈夫,思念人间,怎奈已吃药成仙。

嫦娥再也无法回到充满温暖、充满爱念的人间了,她怎能不“碧海青天夜夜心”啊!我们再回过头来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嫦娥》这一首诗呢?在诗中,有寄托了作者怎样的心呢?师:回想诗人的一生,二十多岁考取进士,他原来也有很高的政治理想抱负,但一生中却被政治的派别和感情的痛苦所纠缠,以致于抑郁不得志,而造成他感伤忧郁的性格。

他与心爱的妻子结婚,本来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但不幸的是,妻子英年早逝,留下孤独寂寞的他,他为嫦娥而哀叹,也为自己而感伤。

所以,在这首诗里,诗人和嫦娥的心是相通的,正所谓“心心相通,同病相怜”,让我们带着对嫦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再深情地朗诵这首诗。

师:感受了嫦娥的心,诗人的心,现在你想想你自己的心,读着这首诗,你跳动着一颗怎样的心?生:对嫦娥的同情之心、对诗人的钦佩之心师:读一首诗,我们既要感悟诗人所描绘的主人公的情感,也要感受诗人的情感,还要体会自己的情感,这样,我们的情感才会不断丰富起来,做一个有情、有心的人。

(五)深读古诗领悟哲理师:古诗是我们民族语言的精华,智慧的结晶。

《嫦娥》这首诗不只饱含着丰富的情感,还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呢。

现在我们来讨论讨论,嫦娥该不该偷吃灵药?生:失去了幸福生活,得到的是痛苦。

虽然长生不老了,但一个人生活在没有人间温暖的月宫中,又有什么意思呢?师:是啊,嫦娥为了长生不老,一念之差,偷吃了灵药,飞奔入月。

从此,她与丈夫凡仙相隔,永不相见。

每日每夜,她孤独寂寞的生活在广寒宫上,没有了丈夫的陪伴,没有了亲人的爱,没有了人间的温暖,她感到心酸,感到心痛,感到心寒。

在碧海青天的月宫里,她遥望人间,有叹不完的气,有流不尽的泪,有说不出的爱,有道不尽的悔。

师: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一定要慎重,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不要像嫦娥那样,因为一己私念,一念之差,悔恨终生。

(六)积累古诗抄写背诵认真抄写古诗一边边抄边读边抄边记抄后诵读直至背诵师:这位才情横溢、多愁善感的诗人曾写下了无数或感人肺腑或引人深思的诗篇。

下面让我们来欣赏其中的两首。

多媒体展示李商隐名诗:《夜雨寄北》《无题》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师: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国,我们的祖国也是一个诗的国度。

自从有了文明,诗就诞生了,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孩子们,作为文明古国的子孙,我们真应该多读诗,多背诗,在诗中去丰富我们的情感,涤荡我们的心灵,在诗中去追寻古老的文明,去感悟民族的精神和智慧。

孩子们,让我们以经典为友,以诗书相伴,走向美好人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