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大全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大全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大全第一篇: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大全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一、本单元教材编排特点毛泽东——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

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

《长征》,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

《开国大典》,通过对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盛况的描写,展现了人民领袖、一代伟人的风貌。

《青山处处埋忠骨》,情感细腻、真挚,毛泽东的那种常人的情感和不同常人的宽阔胸怀跃然纸上。

《毛主席在花山》,记叙了毛泽东在花山村的几件事,体现的是毛泽东热爱人民群众的高贵品质,深刻地表现出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群众。

总之,这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读后,让人深深地感到毛泽东——他是杰出的诗人,他是伟大的领袖,他是慈爱的父亲,他和普通的群众在一起。

二、单元教学目标走近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

同时,在感受的过程中,要重点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喜欢阅读相关的书籍,积累丰富的语言。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对学生而言,有诸多困难。

教学时,一是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二是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运用已获知识和方法自读课文;三是要注意把握理解的标高,不要盲目求深求透。

配合本组专题,在课后安排了“综合性学习”“阅读链接”,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多项训练内容,即引导学生开展搜集革命领袖的故事,交流毛泽东等伟人的影片内容;读毛泽东的一些诗词作品;并紧密结合本组阅读和综合性学习进行习作练习。

七律·长征教学目标1.认识3个字,会写3个字。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单元单元教学分析和教学反思)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单元单元教学分析和教学反思)

第八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的课文主要围绕“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一主题来编排。

主要由《古人谈读书》、《忆读书》和《我的“长生果”》这三篇文章组成。

目的是通过介绍读书的方法,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口语交际是以“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为内容。

重点是能大胆、准确、清楚地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人物。

能积极参与口语交际,并能认真倾听,迅速抓住说话的重点。

习作会写题为“推荐一本书”的文章。

重点要把推荐的理由写清楚,通过习作使学生明白读书有益的道理。

语文园地学会找课外读物的方法,学会把比喻的修辞方法用到句子中,学习书写,规范自己的字体,增加积累,扩大积累。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1.通过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

这三篇文章都明确了作者在读书中悟出的道理。

如《古人谈读书》的三篇文章都介绍了名人自己悟出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忆读书》中,通过介绍自己读书的过程,悟出“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我的“长生果”》中,通过介绍自己读书和写作的经历,悟出写作的道理。

2.学习在阅读时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三、单元课时安排25 古人谈读书………………………………………………2课时26 忆读书……………………………………………………2课时27 我的“长生果”…………………………………………2课时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2课时习作:推荐一本书……………………………………………2课时语文园地八……………………………………………………2课时25古人谈读书教学目标1.会认“矣、耻”等3个生字,会写“耻、诲”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每篇文章所表达的重点。

3.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教学重点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朗读这三篇文章,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整篇文章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2012-12-23 15:36:38| 分类:五年级备课|字号订阅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主备人:沈庆英时间:2012.11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走进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分别是《七律.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

这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伟人的风采和凡人情怀,读后让人深深感受到毛泽东他是杰出的诗人,他是伟大的领袖,他是慈爱的父亲。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会写“丸、崖、岷”等17个生字,会认27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语句,走近毛泽东,感受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感受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宽阔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在感受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

5.举行“革命领袖、英雄人物影视作品推介会”,加深对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三、单元重难点:
1.感受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

2.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语句,进一步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3.抓住课文中,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感受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宽阔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四、单元课时安排:约14课时
《七律.长征》3课时
《开国大典》3课时
《青山处处埋忠骨》 1课时
《毛主席在花山》 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 4课时
《交流平台“日积月累》 2课时,。

五上语文第八单元

五上语文第八单元

五上语文第八单元
一、单元概述
本单元包含四篇课文,分别是《古诗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和《月迹》。

这些文章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样性。

二、课文分析
1.《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包括《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三首诗。

这些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独特感受。

其中,《山居秋暝》表现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向往,《枫桥夜泊》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长相思》则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2.《四季之美》
《四季之美》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通过对四季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追求。

文章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让人感受到四季的美好和生命的力量。

3.《鸟的天堂》
《鸟的天堂》是一篇描写鸟类生态环境的文章,通过对鸟类天堂的描绘,呼吁人们保护生态环境,尊重生命。

文章采用了生动的描写手法,让人感受到鸟类的美丽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4.《月迹》
《月迹》是一篇富有想象力的儿童文学作品,讲述了孩子们在寻找月亮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故事。

文章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孩子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三、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在于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在于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意境,以及对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的主题是“神话故事”,包括《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追日》三个神话故事。

这些故事富有想象力,充满了神奇色彩,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这些神话故事,让学生了解和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神话故事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

但他们对神话故事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感悟还不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参差不齐,需要在教学中给予个别关注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理解课文大意,把握神话故事的主要情节;能够复述神话故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神话故事的主要情节。

2.教学难点:神话故事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感悟;学生朗读、表达能力的提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环节。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神话故事的基本情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播放神话故事的音乐、展示神话故事的相关图片等,引导学生进入神话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逐段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神话故事的主要情节。

在此过程中,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共同探讨神话故事的深层内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

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单元语文园地共安排了四个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通过学习伙伴的交流对话,总结了找书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找书读,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伙伴的对话中,一共提及了以下几种找书方法:从别人推荐的书目中找书读;从自己感兴趣的题材中找书读;从感兴趣的作家、作品中找书读;读各种不同题材、体裁的书籍,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分享,促进学生课外阅读。

“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题引导学生用比喻句表达自己对书的理解。

第二题引导学生排列句子的顺序,使之成为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在排列句子的过程中发展逻辑思维,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阅读和写作的关系。

“书写提示”选取了欧阳询的碑帖《九成宫醴泉铭》局部文字,这是教材第一次出现书法碑帖鉴赏内容,配以简体字释文,让学生通过欣赏书法字帖,初步了解欧阳询书法的用笔特点和结构特点,从整体上感受碑帖“平正端庄、险劲生动”的艺术风格,体会书法的魅力。

“日积月累”编排的是朱熹的《观书有感》,作者用形象的比喻描绘自己“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描写揭示深刻的道理。

第一首诗向我们阐明一个道理,只有不断学习、更新和发展,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内心澄明。

第二首诗告诉我们:只有博览群书,注重积累,做学问的时候才能运用自如。

二、教学目标1.能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和交流平台中学习伙伴的对话,梳理、总结找书方法。

2.能借助比喻表达自己对书的看法。

3.能把句子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并抄写下来。

4.初步了解欧阳询楷书的用笔、结构等特点,通过欧阳询的楷书艺术风格和表现形态的欣赏,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

5.背诵《观书有感》。

三、教学重点1.能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和交流平台中学习伙伴的对话,梳理、总结找书方法。

2.能借助比喻表达自己对书的看法。

3.能把句子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并抄写下来。

四、教学难点能借助比喻表达自己对书的看法;能把句子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

五、教学准备学生:了解欧阳询及其作品《九成宫醴泉铭》。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篇文章:《鸟的天堂》、《冬阳童年骆驼队》、《古诗三首》。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自然景观和动物,通过阅读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到作者对自然景观和动物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文章的主题和情节有一定的把握。

但是,对于一些生僻的词语和表达,学生可能还不太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对于古诗的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章中获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对自然景观和动物的喜爱之情,培养自己对自然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对于一些难句子的理解和解释。

3.古诗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4.古诗鉴赏的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对自然景观和动物产生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然后,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0分钟)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认读,组内互相检测。

对于一些难句子,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加深对句子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描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语文大单元备课】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大单元备课——读书明智

【语文大单元备课】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大单元备课——读书明智

【语文大单元备课】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大单元备课——读书明智一、目标与内容(一) 教材分析“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出自苏轼《送安悖秀才失解西归》前两句大意是说经典要反复去读,熟读深思才能了解体会其中的道理。

本单元以“读书明智为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其中《古人谈读书》、冰心的《忆读书》是精读课文,叶文玲的《我的“长生果”》是略读课文。

《古人谈读书》这一课选取了古人关于读书学习的文言文片段,告诉了我们读书的态度和方法。

《忆读书》一文中,冰心先生回忆了自己的读书经历,总结了读书经验,表达出“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的情感,并引导学生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我的“长生果”》则是一篇回忆散文主要是回忆作者必年时代的读书生活,阐明自己对读书的特有感受以及读书对自己生活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随着语文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可默读能治邮人尽人意。

目前有的课堂上虽然经常传出朗朗的读书声,但是基本上看不到学生静悄悄地读书、思考,以至于有的学生到了高年级还不会默读文章。

学生升入五年级后,要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默读训练,重视学生默读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

同时注意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学会分段表述,突出重点。

(三)单元目标1.认识 32 个生字,读准5 个多音字,会写19 个字,会写15 个词语。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顺序;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受到语言美的熏陶.3.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能梳理出作者的读书经历说出作者对“好书”的看法,体会作者从读书、作文中悟出的道理。

4.初步了解欧阳询楷书的用笔、结构等特点,欣赏欧阳询的楷书艺术风格和表现形态,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

5.介绍一本书,能分段表述推荐理由。

二、情境与任务任务一:冰心奶奶读书的经历任务二:古人读书的智慧任务三:谈谈我的长生果”任务四:制定我的读书计划三、教学活动任务一:冰心奶奶读书的经历活动一: 读书知多少[学习目标]1.会认“浒、传”等 16 个生字,会写“津豪”等14 个生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第八单元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进行编排,安排了二篇精读课文,二篇略读课文。

《长征》是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

《开国大典》通过对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盛况的描写,展现了人民领袖、一代伟人的风貌。

《青山处处埋忠骨》情感细腻、真挚,把毛泽东的那种常人的情感和不同常人的宽阔胸怀跃然纸上。

《毛主席在花山》,记叙了毛泽东在花山村的几件事,深刻地表现出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群众。

本组教材将“走近毛泽东”作为一个专题,目的一是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二是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运用已获的知识和方法自读课文;三是要注意把握理解的标高,不要盲目求深求透。

配合本组专题,在课后面安排了“综合性学习”“阅读链接”,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多项训练内容,即引导学生开展搜集革命领袖的故事,交流毛泽东等伟人的影片内容;读毛泽东的一些诗词作品;并紧密结合本组阅读和综合性学习进行习作练习。

学习这组关于毛泽东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了解伟人的人格魅力和作为凡人的情怀。

“走近毛泽东”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加强教材的整合和课内外的融合,努力把读与悟、读与写、读书与活动结合起来。

通过本组学习,力争让学生对领袖有进一步的了解,结合课文学会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喜欢阅读相关的书籍,积累丰富的语言。

文本理解:1.《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全诗气势磅礴,特色鲜明。

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首联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

“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多样的手法,广阔的境界──颔联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这是“扬”,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这是“抑”,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

“腾”与“走”则巧用拟人化的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

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阔大,气象万千。

巧妙的对比,无限感慨──颈联中的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

作者以两种感觉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敌。

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

此联对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

朴实的语言,欢腾的心态──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

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

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

品读全诗,我们不仅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而且领略到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2.《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开国大典的旷世盛况,长萦脑际,经久不逝。

一、人数之多。

课文中多次提到了参加庆典的人数之多:①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②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③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这三十万人做出统一整齐的动作,该是何等壮观啊!这里面有工人、农民、市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还有外宾,真可谓盛况空前,蔚为壮观。

二、场面之大。

开国大典的场面分四个:一是入场。

为了参加开国大典,群众很早就从四面八方陆续来到天空门广场。

人们“擎”红旗,“提”红灯,进入会场;工人一下火车直奔会场;农民步行四五十里赶到会场。

广场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这表明隆重、热烈。

二是大典。

大典包括奏国歌、宣布新中国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这里突出反映了人民群众欢欣鼓舞的情绪,空前团结的新气象。

三是阅兵。

整个阅兵式场面宏大,气势磅礴,无可言表。

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是新生的共和国的强大保障。

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如此强大,战士如此威武,他们的嗓子喊哑了,巴掌拍麻了,也难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激动与欢喜之情。

四是游行。

游行队伍,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口号。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由这四幅画面在不同的时空构成的不同场景,向世人展示了开国大典的旷世盛况。

三、时间之长。

大典从“下午三点整”开始,到“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了会场”,历时六个半小时,其中仅检阅一项就长达“两个半钟头”。

如果把群众在早晨六点钟入场和群众队伍游行结束的时间算在内,在大典的举行时间可谓长久空前。

3.《青山处处埋忠骨》讲述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课文通过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突出了毛泽东鲜明的个性风采。

一、生动传神的外表,以反映内心世界。

作者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他的内心世界。

首先看看语言描写: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

这活现了此时此刻主席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其次看看动作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

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这刻画出了毛泽东接到电报之后的种种动作细节,深刻而真切地揭示主席失去爱子后无比悲痛的心情。

然后看看神态描写:“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这朴实无华而又生动形象的神态细节描写,活现出了主席此时复杂的内心,他正面临着一种艰难的选择。

总之,这些生动传神的外表描写,表现了毛泽东既有着跟普通人一样的丧子之痛,又有着伟大人物的胸怀,充分而真实地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具有的为革命而牺牲一切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

二、真实细腻的心理,以突出性格特点。

本文对毛泽东的心理活动刻画得非常真实和细腻。

如第八自然段,彭总司令要求将岸英的遗体运回祖国,这是对领袖的爱戴和体贴;金日成要求将岸英遗体葬在朝鲜,这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

岸英的遗体是运回祖国,还是留在朝鲜,这是毛泽东当时思考的问题所在。

“……就让我见见遗体吧!”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毛泽东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谁又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这个要求作为主席是能做到的,也是合情合理的。

父子情深在这简简单单的内心活动中袒露无遗。

“……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想到还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儿女相见,我又怎能特殊呢?于是他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

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

4.《毛主席在花山》记叙了毛泽东1948年春夏之交住在花山村时的三件事──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派警卫员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毛泽东来到碾米群众中交谈并帮群众推碾子。

这表现了毛泽东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深刻反映了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的群众。

本文的一个特色就是善抓细节来表现毛泽东普通群众的情怀。

“昨天这个时候,门口花椒树下的碾子有碾米声,现在又到了碾米的时候,怎么没动静了呢?”“你也看见了,这个村只有两台石碾,让乡亲们集中到一个碾子上碾米,就会耽误一半人的正常吃饭。

”这说明毛泽东十分注意体察民情,他不仅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而且惦记着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琐事,试想,若没有一种普通群众的情怀,谁去管日复一日的碾米声和村子里有几台碾子?“半年多不推这玩意儿了”、“一边推,一边用笤帚往碾盘里扫碾出来的玉米碎粒。

”这几处细节描写,更加直接地反映了毛泽东普通群众的情怀,他不仅想着群众,而且能做、会做普通群众所做的生活小事。

教学建议:走近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但对学生而言,有诸多困难。

一是毛泽东的故事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在平时的学习中与之接触少之又少;二是毛泽东生活的时代与现在有较大差距,当时一心为国、一心为民的一些做法学生难以理解。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从学情出发,借助本组内容进行综合考虑和整体安排,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

一、通过综合实践,走近伟人在梳理单元学习目标和任务的时候,建议开展一次“走近伟人”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毛泽东的生平、毛泽东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设所作的贡献、毛泽东在诗词和书法上的造诣等,为在教学中更深入地了解这位伟人做好铺垫。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有:名人眼中的毛泽东、影片欣赏、知伟人事迹、诵伟人诗词、开展“走近伟人”读书周、我眼中的毛泽东。

这些活动让学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2—3项完成。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与伟人的距离逐步拉近,在自我的探索实践中领略伟人的风采,有效地突破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二、依托文本感悟,走近伟人依托文本,引导学生感悟伟人的品质,让学生真正走近伟人的心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一)在揣摩细节描写中感悟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学习描写人物细节的方法,而恰恰是这些细节表现了伟人的精神品质。

那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揣摩细节感受品质,如何掌握描写人物细节的方法呢?《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的描写主要是抓住主席的心理活动和动作、神态进行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悲痛”“矛盾”“坚决”几个方面体会主席的内心感受,可按以下板块组织教学:(1)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画下来多读几遍,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文中。

(2)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

(3)交流主席内心世界完整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原因。

(引导学生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4)从“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一句展开想象,主席这一夜在床上还会想些什么?连起来写一段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