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石泉县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隆中对第2课时教案1新人教版
陕西省石泉县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3《隆中对》(第2课时)教案1 新人教版

《隆中对》班级九科目语文任课老师授课时间课题《隆中对》其次课时授课类型新课课标依据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留意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观赏品位。
一、教材分析《隆中对》是《诸葛亮传》的前一部分文字,题目是后加的。
虽是节选,但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洞察时势和远见卓识,表现他擅长依据客观形势制定建国方针,以统一天下。
文章第4段“隆中对策’’摆事实,讲道理,理由充分,结论明确,对训练同学规律思维和说理力量大有好处。
教学时应结合这一段进行必要的读写训练。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变化现象,对同学来说是一个难点,应结合课文,并联系过去学过的文言文讲正确,讲清楚。
学习本文还应留意引导同学生疏诸葛亮在青年时期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培育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二、学情分析本文中的故事在《出师表》和《三国演义》中都有不同角度的描写,九班级的同学对文言文的阅读已经有肯定水平,因此对教材的横向联系和纵向拓展可适当加宽加深。
三、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理解诸葛亮的人物特征。
过程与方法1、把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
2、结合当时的天下形势,理解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诸葛亮这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
四、教学重教学重点把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点难点教学难点学习本文详略精当的选材。
五、教法学法朗读法、争辩法,运用多媒体教学六、教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学过程设计一、朗读检查分别找一男一女两生朗读课文第四段。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白刘备的热心求贤。
针对时局特点,表明平生抱负,询问除奸兴汉的大计。
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虚心恳切,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3课《隆中对》教案 新人教版(2021学年)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3课《隆中对》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3课《隆中对》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3课《隆中对》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隆中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习古人按一定顺序说理论事的方式。
2.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
3。
通过诵读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诸葛亮怎样提出自己的策略?2.诸葛亮为什么提出这样的策略?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人才择主而事。
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为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
而此时诸葛亮“躬耕陇亩",避世待时。
刘备三顾茅庐,以诚纳贤,终于请得卧龙出山,并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开始了光复大业。
探究新知:一、结合《三国形势图》,简介当时的政治形势1。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纷纷举行起义,规模最大的为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
2.各地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军的过程中,占据地盘,互相混战,形成割据局面.当时势力较大的军阀有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孙坚和他的儿子孙策、孙权、吕布、张鲁、刘璋、马腾、曹操等。
以袁绍势力为最大,占有现在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土地,刘表占有现在湖北省荆州一带,孙坚占有长江下游的南部,张鲁占有现在陕南川北的汉中一带,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3.曹操有雄才大略,又利用他的特殊地位(汉献帝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中,以几万兵力击败袁绍的几十万大军,到了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几乎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成为势力最强的军阀。
九年级语文上册 23 隆中对教案2 新人教版 教案

课型
新授
二次修改意见
课时
第2课时
授课人
科目
语文
主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过程与方法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教材分析
重难点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教学设想
教法
三主互位导学法
介宾短语作补语,翻译时要移到谓语前。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
2.“欲信大义〈于天下〉)”——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
3.“曹操比〈于袁绍〉”——曹操和袁绍相比。
4.“信义著〈于四海〉——威信和正义在全国都很显著
四、精讲点拨
(一)几个难句
1.“跨州连郡者”——指控制几个州郡的地方军阀。州、郡,均为当时的地方行政区域。
学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堂设计
一、目标展示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二、预习检测
提问上节课所学内容。
三、质疑探究
本堂课引导学生边读边口译课文,要求采用直译法,忠实原意,字字落实;针对学生理解的不确切或有困难的地方加以点拨,并重点提示下列词、句,要求学生加深理解,注意积累,掌握规律。
2.“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岂有意乎?”——两个“岂”字都不能译为“难道”,应译为“可”,表示一种委婉而期待的语气。(一说“岂”,相当于“其”,表语气,亦通。)
(二)学生朗读课文
五、课堂检测
翻译句子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隆中对》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3*隆中对知识与技能1.分析理解诸葛亮人物特征。
2.理解详略精当的选材。
3.学习高度精练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质疑,释疑,拓展思维,培养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获得信息和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葛亮足智多谋,运筹帷幄,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在历史上享有盛名,而刘备的“三顾茅庐”也一直被当作历史佳话广为流传,通过课文学习,学生应能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重点理解和概括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和提出的策略与方针。
难点领会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和叙事的精妙之处。
1.比较分析法:将本课写人叙事的方法与其他史传对比阅读分析其写作特色。
2.对话教学法:开设师生讲坛,教师主导,提出话题,采用对话形式进行深入分析。
1.东汉末年的形势图。
2.三国疆域图。
2课时公元207年,刘备被曹操击败,被迫四处逃避。
就在这时,他与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相遇了,那个人就是我国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
他们见面的地方叫隆中,由此展开了一场十分有名的谈话——《隆中对》。
(板书课名)陈寿(223~297年),西晋晚期史学家,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
宦官黄皓专权时期,大臣都趋附他,陈寿却敢于反抗,因而多次遭到遣黜。
入晋后,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除著作郎,出补阳平令。
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1.学生默读。
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借助工具书、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2.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3.学生个别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
要求读准音,断准句,明确句读,不读破句。
4.学生齐读全文。
1.师生共同分析第一、二部分的内容。
(1)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介绍人物和身份。
(2)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含义?他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23《隆中对》(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隆中对1 / 7【交流点拨】其语言表明平生抱负,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出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
(2)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什么结论?【交流点拨】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X备“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
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
得出强弱悬殊,不可与争锋的结论。
(3)接着从哪几方面分析孙权?结论是什么?【交流点拨】从政权、地利、人和这几方面分析,结论是孙权可结为外援,不可图也。
(4)对X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怎样暗示X备?【交流点拨】地形有利,物产丰富,军事要塞,X表无能。
用反问句方式暗示X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给了X备。
(5)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交流点拨】有利条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
(6)建立根据地后,诸葛亮告诉X备进一步怎么办?【交流点拨】根据地解决后,就形成三国鼎立之势,但如何“信大义于天下”,“成霸业”“兴汉室”呢?因此诸葛亮进一步为X备谋划了北伐曹操的战略蓝图。
指明了建立根据地以后的行动方向。
军事上:先保住荆、益二州,积蓄力量。
民族关系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解除后顾之忧。
通“以”。
)(3)句式①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②省略句:君与俱来。
③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
(4)把握下列重点句子意思,请学生练习翻译。
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许之——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们谁都没有承认他这种比法。
②此人可就见,不可2 / 7外交:联合孙权共击曹操。
内政:革新政治。
等待时机,兵分两路。
钳形攻势,直取中原。
(1)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交流点拨】亮、管仲、乐毅、X州平、徐庶、元直、先主(X备)、董卓、曹操、袁绍、孙权、高祖、X邦、X表、X璋、X 鲁、关羽、X飞(2)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请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3《隆中对》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3《隆中对》一、教材分析《隆中对》是一篇自读文言文,编排为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前有《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后有《出师表》和《词五首》。
第六单元共五篇课文。
《隆中对》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诸葛亮为刘备“信大义于天下”所作的对策。
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之为“隆中对”。
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战略形势所作的天才预见。
人们常说“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新课标对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学习这篇文章,既要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又要让学生感受到诸葛亮作为“智慧之化身”的聪明才智,体会到刘备做为一代枭雄的非同寻常的气质,更可以借此感受整个的三国文化,还可以为下一课《出师表》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经历了七、八年级两个学年度的学习,接触过了多篇文言文,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对照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能基本理解课文内容,但是学生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他们的整体水平存在差异,在学习本课时,要兼顾各方面:既要引导较差的学生文对字词意义和句子翻译,又要拓宽较好学生的视野和加深他们深入的思考。
以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三、教学目标1、掌握部分文言实词的用法,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知识目标)2、理解隆中对的课文结构,理清作者思路(能力目标)3、体会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精神(情感目标)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部分文言实词的用法,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难点:理解隆中对的课文结构,理清作者思路五、教学过程六、板书23、隆中对/ 亮自比:管仲、乐毅\隆 | 庶推荐:卧龙也| 记 | 备三顾:凡三往,乃见 | 事| / 与曹不争与要可盟|中 | 对| 占据荆益奠定帝基 || 策| 修明政理革除刘张 | 记| \ 和合四方联吴抗曹 | 言对||\ 备识贤: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九年级语文上册 6.23《隆中对》(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

第一,选材精当,详略分明。
第二,语言高度精练。
三、课堂小结
本文自始至终围绕着隆中对策这个中心,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叙事议论,层次极为清晰,结构十分谨严,语言概括精练,人物形象丰满,五百余字的篇幅,内蕴极丰,言简意赅,是史传中的精品。让我们悉心品味《隆中对》,汲取史学文学精华;用心解读诸葛亮,树远大志向,成有用之才。
学习课文塑造人物的方法
学习文章写法
从文章的内容和写法上进一步深化本课所学。
板书设计
当堂作业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分析课文
课外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教学札记
6、诸葛亮的回答直接从曹操谈起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因为先分析形势,是针对X备谈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
初步了解诸葛亮和X备的相关故事
找出文章对相关人物描写的关键语句
思考分析课文内容
可以分小组讨论这些问题,得出相对统一的答案,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内 容
师生整理前面内容,并板书:
条件: ①有政治资本;②深得人心;③人才荟集。
准备: ①军事上,先保住荆、益二州,积蓄力量;
②民族关系上,“和”“抚”各部族,解除后顾之忧;
③外交上联合孙权,共击曹操;④内政上革新政治
行动: ①等待时机,兵分两路;②钳形攻势,直取中原。
二、赏析人物,学习写法
1.从各个方面描写刻画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全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互相照应,使诸葛亮人物形象亲切可感,人物形象更丰满。这是文章的成功之处。
隆中对(第二课时)
主备人
用案人
九年级语文上册 6.23《隆中对》教案(2)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还能从其他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的非凡之处?
A 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自比管仲,乐毅。——胸怀大志,有自信有抱负。
B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避世待时而飞.
C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矜持自重。
D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见解高明,令人折服。
E 关X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治国之栋梁。
2、对人物的刻划可以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看看以上对诸葛亮的性格刻划,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烘托?
诸葛亮的答话和A 属正面描写,而BCDE属侧面烘托。
3、文中的X备是怎样一个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X备是一个有雄心有抱负有号召力有威望,能虚心求贤,礼贤下士的人。A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B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C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君谓计将安出?”
D 先主曰:“善!”于是与中对(二)
本学期总
第 课时
本单元第 课时
日期
一、教学目标:
1、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2、做尊重知识,重视人 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三、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指导分析。
1、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隆中对》
年级九科目语文任课教师授课时间
课题《隆中对》第二课时授课类型新课
课标依据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一、教材分析《隆中对》是《诸葛亮传》的前一部分文字,题目是后加的。
虽是节选,但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洞察时势和远见卓识,表现他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制定建国方针,以统一天下。
文章第4段“隆中对策’’摆事实,讲道理,理由充足,结论明确,对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和说理能力大有好处。
教学时应结合这一段进行必要的读写训练。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变化现象,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应结合课文,并联系过去学过的文言文讲正确,讲清楚。
学习本文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期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培养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二、学情分析本文中的故事在《出师表》和《三国演义》中都有不同角度的描写,九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已经有一定水平,因此对教材的横向联系和纵向拓展可适当加宽加深。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
技能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理解诸葛亮的人物特征。
过程与
方法
1、掌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
2、结合当时的天下形势,理解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了解诸葛亮这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
四、教学重教学
重点
掌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过程设计一、朗读检查
分别找一男一女两生朗读课文第四段。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
看出来?
“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
的热心求贤。
针对时局特点,表明平生抱负,询问除奸兴汉的大计。
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
焦虑心情。
2、在诸葛亮的眼里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出原句加以说
明。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3、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其他的关键人物的?(要有原文根据)
曹操:今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任用贤能可援不可图
刘表:据荆州用武之国,却不能守。
刘璋:据益州险塞,暗弱
张鲁:在益州之北,民殷国富却不知存恤。
4、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5、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
好孙权,内修政理”。
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
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
“其主不能守”。
又论述了占据益州的必要性,“益州险塞,沃野千里,
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刘璋
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三、朗读第四段。
1、通过一系列问
题,引导学生深入
研读课文,培养学
生的自主分析能
力。
2、学生通过诸葛
亮对当时形势的
深刻分析,体会诸
葛亮的足智多谋、
运筹帷幄。
3、对照板书进一
步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隆中对策的
高明之处。
四、布置作业
背诵隆中对答一段
板书
条件:①有政治资本;②深得人心;③人才荟集。
准备:①军事上,先保住荆、益二州,积蓄力量;
②民族关系上,“和”“抚”各部族,解除后顾之忧;
③外交上联合孙权,共击曹操;④内政上革新政治
行动:①等待时机,兵分两路;②钳形攻势,直取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