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醉翁亭记 主课件配套教案
《醉翁亭记》集体备课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醉翁亭记》教案一、作者及写作背景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意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骈句的韵律节奏,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1)积累词语。
①生词。
②一词多义。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靠近)临溪而渔(到)B.泉香而酒洌(顺接连词)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转折连词)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不必译出)C.云归而岩穴暝(聚拢)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D.山水之乐(乐趣,名词)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以……为乐趣,动词)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欢乐,形容词)(2)语段翻译。
三、内容鉴赏1.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
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
)2.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是酒醉,更指“陶醉”,实际借山水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3.引导学生探究: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4.作者在第一段中描绘了哪些景物?你在欣赏过程中发现有何妙处?(第一段文字中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琅琊—酿泉—醉翁亭。
)5.本段写景有什么特色?(开头是远视,大全景(琅琊),接着是近观的中景(酿泉),接下来,是身临其境的近景(醉翁亭)。
写景顺序:远—近,面—点。
)6.此段中点明醉翁的情趣的句子是哪一句?你是如何理解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7.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利用时间推移,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
四时之景不同,而欢乐却是相同的。
山水之乐在于四时自然景观的美好。
)8.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9.作者还写了哪些快乐?“太守之乐”指什么?10.太守之乐与范仲淹“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何异同?四、总结1.概括主旨:本文描写了醉翁亭的秀美风光,勾勒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表现了欧阳修寄情于山水以排遣郁闷的复杂感情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11课 醉翁亭记 教案(详案)

11 . 醉翁亭记【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全文,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并体会这篇“记”的语言美、意境美。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全文,能用自己的话归纳醉翁亭有哪些特点。
3.抓住文眼,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4. 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用实词的词义,比如“翼然、杂然、颓然”等,还要掌握重要虚词“也”的用法。
5. 学习这篇“记”描绘景物的手法,体会这种写法层次井然、简洁传神的效果,并在习作中有意识地借鉴。
【教学重难点】1.理解段落层次,把握文章中心。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法。
3.体会欧阳修的山水游记,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为一炉的特点。
【教学方式】1.朗读法;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3.品读法。
【课时安排】3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听到“庆历四年”这个时间,你们能联想起哪一宗历史事件?明确: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2.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明确: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
师:非常正确。
实际上,这次改革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至邓州。
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
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二、解题“记”是古文中一种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裁,多用来描写作者的旅行见闻。
它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类似的文章有:《岳阳楼记》《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满井游记》《桃花源记》等;类似的古文文体还有:“铭”(《陋室铭》)和“说”(《马说》《爱莲说》)。
三、走近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1《醉翁亭记》第1课时【教案】-教育文档

11 《醉翁亭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2.学习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的,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教学重点: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背诵课文。
2.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其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抒发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教学准备:学案、课前搜集资料、电脑、投影仪。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熟读成诵。
2.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篇,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感慨万千,沉醉其中。
它就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二、自主学习,相互交流(1)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吉州永丰(现在江西永丰)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也擅长诗词,诗学韩愈,多反映社会现实,有议论化、散文化倾向,词则婉约柔美,清新淡雅。
他在史学方面也很有成就,参与修撰《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
有《欧阳文忠公全集》传世。
(2)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馋被罢去职务。
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他感到无比快慰的。
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虽然政治开明、风调雨顺,但却不思进取、沉溺于现状,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
醉翁亭记配套课件教案

醉翁亭记配套课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醉翁亭记》。
(2)理解《醉翁亭记》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并欣赏文中展现的山水风光和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文章的韵律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赞美。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醉翁亭记》。
2. 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分析并欣赏文中展现的山水风光和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特殊句式。
2. 体会文章的韵律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包括课文内容、生僻词语解释、句子翻译等。
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醉翁亭和作者欧阳修的介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与《醉翁亭记》相关的音乐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简要介绍醉翁亭和作者欧阳修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僻字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课文中的疑难问题。
3. 讲解与示范:(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特殊句式。
(2)教师示范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韵律。
4.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点评并指导。
(2)学生默写课文,教师检查并批改。
5. 欣赏与讨论:(1)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美景描写,感受作者的情感。
(2)学生讨论:如何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一句的含义。
6. 小结与作业:(2)学生回家后,继续背诵课文,并完成相关作业。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篇描写山水风光的古文。
(2)学生比较《醉翁亭记》与其他文章的异同,从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2. 创作练习:(1)学生以“游某地所见所感”为主题,进行小练笔。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学习。
七、课堂小结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醉翁亭记配套课件教案

醉翁亭记配套课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醉翁亭记》。
(2)理解《醉翁亭记》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并欣赏文中描绘的景色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意。
(2)学会欣赏古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活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醉翁亭记》。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难点:(1)深入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欣赏古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配乐朗诵《醉翁亭记》。
(2)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意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4. 欣赏与感悟:(1)让学生发挥想象,欣赏文中描绘的景色。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醉翁亭记》。
2. 运用文中的词语和句式,写一段描绘自然景色的片段。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欣赏古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文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和写作特色。
3. 利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醉翁亭记》与其他文章的异同,提高鉴赏能力。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醉翁亭记配套课件教案

醉翁亭记配套课件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醉翁亭记》的作者背景及创作年代。
掌握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1.2 教学内容简介作者欧阳修及其生平。
介绍《醉翁亭记》的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情感等元素。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第二章:文本解析2.1 教学目标理解并背诵《醉翁亭记》全文。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2.2 教学内容逐段解析《醉翁亭记》,引导学生理解文意。
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句式结构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分段讲解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意。
运用对比分析、实例讲解等方法,让学生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第三章:作品欣赏3.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对《醉翁亭记》的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
3.2 教学内容分析作品中的优美词句、段落。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3 教学方法采用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作品的韵味。
运用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情境。
第四章:拓展训练4.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与《醉翁亭记》类似的其他文学作品。
进行写作训练,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文学作品。
4.3 教学方法采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不同作品的特点。
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5.1 教学目标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5.2 教学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感悟。
5.3 教学方法通过问答、测试等手段,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六章:课堂互动游戏6.1 教学目标增加学生对《醉翁亭记》的记忆。
通过游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6.2 教学内容设计关于《醉翁亭记》的问答游戏。
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作品中的情节。
6.3 教学方法采用问答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角色扮演,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第七章:课外阅读推荐7.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提高文学素养。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醉翁亭记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醉翁亭记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
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
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
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教学提示]结合前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
二、教学新课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
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
《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
1.初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
2.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
节奏划分示例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醉翁亭记》课文原文及教案

1、由朝到暮,由春 夏 秋 冬。早晚变化之景,四季更迭之景,写出各自特点。 2、先分写后总收,再由景写到乐。 3、分分总,分分总,分分总,分总(由细
1、分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核心) 2、承上由景写到人。由游人的情形写到乐。 3、其热闹场面:
6、解释加点词
而不知人之乐(转折,却)醉能同其乐(大家或他们,代词)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修饰,的)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自己、他,代词) 五、其他问题设计:
1、作者是怎样写出“与民同乐”这一内涵的? “与民同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具体内容。写人只写滁人,不写其他地方人,写人之乐重点用伛偻提携来衬托,游人 兴高采烈,人数众多的原因是生活安定富足,而生活安定富足则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因此,人之“乐”的意义皆不同,禽鸟乐 在安静的环境,游人乐在安居乐业,喜多忧少,太守乐在人们生活安定,表现他的造福于民思想,所以“醉”“乐”的更深刻含义
太守之乐乃是点睛之笔,含蓄抒发了作者复杂的情感。即包含纵情山水排遣郁闷之情,也包含着看到自己的政绩 政 通人和后的欣慰,反映他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总之,文章写醉又写乐。醉是表象,喝多之态,实质乃陶醉之意,是谪守后对励精图治的欣慰;“乐”是“与民同乐”之意,
是政治理想抱负所至,醉和乐是统一的,写醉是为了写乐。
是陶醉,是借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感情。
2、文章的写法:
写景与抒情的自然结合:范围先大后小,先面后点,一步步奠定抒情基调。写景方式有:
(1)先远景后近景: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到“醉翁亭也”。
(2)从早到晚:从“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到“山间之朝暮也”。
(3)自春至冬:从“野芳发而幽香”到“山间之四时也”。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24岁中进士,曾任西京留守,因支持范仲淹改革而屡 次被贬谪。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后任官职甚多,世称“欧阳文忠公”。他领导了北宋诗人革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醉翁亭记主课件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写作思路。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3、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
过程与方法:1、采用旅游赏景、依图配文、看图纠错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疏通文意,进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采用研讨的方式了解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寻古人足迹,感受祖国美丽山水风光和灿烂的文化,理解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法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漫步小石潭,体验了柳宗元“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抑郁忧伤;登岳阳楼,感悟了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博大情怀,今天让我们再次登上醉翁亭,一起去品味欧阳修“醉翁之意“的旷达胸襟。
图片展示醉翁亭二、作者简介及出处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课外小知识六一居士传(节录)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1045年,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府,在此期间,他没有悲戚嗟叹,而是为百姓做事,颇有政绩。
《醉翁亭记》是作者上任滁州第二年写的。
滁州风光秀丽,百姓民风淳朴,安于农事。
欧阳修关心百姓,平时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自得其乐,将自己的失意抑郁压在山水与诗酒之乐中。
其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已成千古名句,传诵至今。
欧阳公记成,远近争传,疲于摹打。
山僧云:寺库有毡,打碑用尽,至取僧室卧毡给用。
凡商贾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以赠官,可以免税。
(《滁州志》)欧公文亦多是修改到妙处。
顷有人买得他的《醉翁亭记》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
(《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 据说,《醉翁亭记》初稿开头是“滁州四面皆山也,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三、朗读课文,理解文意生字滁(chú)壑(hè)琅琊(láng )暝(míng )晦(huì)辄(zhé)肴(yáo )野蔌(sù)颓然()觥筹(gōng chóu )阴翳(yì)潺(chán )霏(fēi )伛偻( yŭ lǚ)解词,翻译文句、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环:环绕、围绕……也:表判断,是壑:山谷而:表并列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山行:沿着山路(名词作状语) 山之僧智仙也山上(名词) 于:从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翼然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的翅膀一样(状语)于在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从太守与客来饮于此到名命名不能名其一端也说出谓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意情趣意有所及心思每有会意意旨乎于得无异乎语气词,得领会莫得遁隐能够忘怀得失得到的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
它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间飞泻下来的,就是酿泉。
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就是醉翁亭。
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
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
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了一点点就醉了,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中。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寄托在喝酒上。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而:表顺承云归而岩穴暝聚拢暮而归回去目似瞑闭眼昏暗野芳发而幽香开放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征发佳木秀而繁阴美好茂盛、繁茂蔚然而深秀者秀丽风霜高洁高爽而年又最高大水落而石出显露泻出于两峰之间出来像那太阳一出来,林间的雾气消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味;美丽的树木枝叶繁茂,一片绿阴;秋风凉爽,霜露皎洁;水流低落,岩石呈现,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表过渡老人小孩停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表顺承表并列酿造前者呼前面在前面(名作状) 摆开宴客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宴席(名)借代苍然暮色深青色苍老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在出游。
到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野味野菜,随意地摆放在面前,这是太守在举行宴会啊。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是否有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众位宾客在欢乐。
脸色苍老,白发苍苍,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的,这是太守喝醉了。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之意不在酒(介词)挂在(动)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离开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表转折以……为乐太守自谓也称为,是庐陵欧阳修也。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这是太守回去、宾客跟着一起走了。
树林茂密成阴,鸟儿到处鸣叫,这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
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欧阳修啊。
第二课时四、合作探究你是否喜欢本文?请说明理由.如果喜欢,将你喜欢的一段或一句话读给大家听。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民之乐)课文结构第一段,引入:亭的周边环境:环滁皆山→琅琊山→酿泉→有亭翼然亭名的由来: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第二段,写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总归为“乐亦无穷”第三段,写游写宴: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第四段,写归:太守归,宾客从→游人去,禽鸟乐三种乐:禽鸟→游人→太守结尾:道出姓名,揭开谜底。
中心思想全文以“乐”字为线索,通过描写琅琊山的美景以及人们游山的欢乐,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以“乐”为线索整理文章,体会作者怎样步步深入表现“与民同乐”的主旨的。
山水之乐——四时之乐——滁人游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山林之乐——太守之乐五、品味赏析1、本文的醉翁之意在何处?山水之乐: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宴酣之乐:鱼肥酒香,山肴野蔌,起坐喧哗与民同乐乐人之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庆历新政”的失败,使北宋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
范仲淹向宋仁宗所陈“十事”,包括改革官制、选贤任能、严肃法纪、强兵富民等,都无法实现。
对此,范仲淹以耿介拔俗之质“进亦忧,退亦忧”,而欧阳修则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二人行为模式不同,其精神实质是一样的。
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乎“乐民之乐”,这就是欧阳修的高洁志趣。
2、本文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的?(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2)写山间朝暮:从早到晚(3)写山间四时:从春到冬(4)写游乐场面:从外到内3、本文在写景上有什么特色?运用了写景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六、讨论作者的山水之乐是否为消沉堕落的表现?文中“山水之乐”不能看作是作者消沉堕落的表现。
因为,本文描摹山水,抒写游宴,看似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沉沦表现,实质上,作者笔下如此美妙的胜景,抒发的自得其乐的陶醉之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胜景、享乐折射出来的是作者治滁的政绩,是积极从政的结果,是“与民同乐”的积极思想。
七、巩固与练习语句凝练,语言精警含蓄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本文有四个成语被后人沿用,你知道是哪四个成语吗?你理解它的意思吗?成语出处1、[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
比喻真相大白。
语出《醉翁亭记》。
苏轼在《后赤壁赋》中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句。
2、[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
语出《醉翁亭记》。
3、[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兴趣并不在于喝酒。
形容人别有意图,言在此而意在彼。
4、[峰回路转]山势回环,道路弯转。
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
八、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1)表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2)表肯定(用于介绍人名)。
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3)表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
(1)而表并列泉香而酒洌表承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修饰杂然而前陈者表转折而不知人之乐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
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
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发挥你的想像力,再现山间春秋景色,注意情景交融。
(1)我仿佛身临其境。
当我闭上眼睛的时候,耳边似乎传来了啾啾的鸟鸣和潺潺的流水声,闻见了空气中酝酿的野花的芳香,眼前仿佛也出现了早晚变化不同的四季景色。
这种感觉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只有你真正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中,你才会有幸感受到那仙境般的美景。
(2)这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它令人流连忘返,身在其中,一切烦恼与不安都会被你抛在脑后。
树与花的和谐,山与树的搭配,水与山的相接,鸟与水的嬉戏,如此之美景,任谁也不会忘记。
九、拓展思考封建社会,很多文人骚客面对自己的生活和遭遇,面对社会现实,或愤世嫉俗,退隐江湖,超然世外;或“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或进退皆忧,以天下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