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精编)11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解析】《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的时候写的一篇回忆录。
这篇文章从女儿的视角,为我们还原了一位革命先烈在危难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表达了对父亲为理想献身精神的理解、敬佩,表达了对反对派残杀革命者的痛恨,以及对父亲的敬仰和深切的怀念。
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以“忆”作统领,除开头外,按时间顺序依次回忆了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的情形。
文章第1自然段总起全文,点明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
第2--7自然段交代了父亲被捕前的情况。
第8--18自然段叙述了父亲被捕的过程。
第19--29自然段记叙了作者看到的庭审过程:父亲在法庭上被审时依然镇定、沉着。
第30--33自然段写全家得知父亲遇难的消息,反映了父亲遇难给家人带来的沉重打击,又呼应了开头,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本文突出的表达特点是在叙述的过程中运用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客观、立体地塑造了一位英雄父亲的形象。
另一个表达特点是运用对比手法烘托了丰满的革命者形象。
第三个表达特点是前后照应。
【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关注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英勇无畏的革命气概。
3.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4.查找资料,了解先辈的革命事迹。
【教学重难点】关注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英雄革命气概。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回顾前文。
1、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理清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指名回答)3、下面,我们再来深入学习课文,感受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革命者?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他的高尚品格?二、阅读,感受人物品质(一)、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有关描写李大钊言行、神态、外貌的句子。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词、熟词语及词语搭配。
2.能力目标•能够理解和分析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能够发现并理解含蓄表达的句子;•能够模仿作者运用故事情节、语言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家庭的关注与感恩之情;•感受生活中人类情感的美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向往。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主旨与故事情节的理解;•内涵含蓄的句子解析;•探究文学语言中情感美的点滴叙述。
2.教学难点•生动形象地描写胃口变好,心情变好这一情感美,培养学生词汇的积极性;•发掘文章的内涵,掌握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兴趣和爱好,塑造良好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过程1.热身铺垫•教师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谈论回忆的美好;•提问:有没有人有回忆在脑海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最珍贵的回忆。
2.新课授课•教师带领学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思路和主旨,注意生词和熟词语,拓展词语运用;•欣赏学生的分享,并仿照文中内容,让学生自主表述自己的回忆故事;•分析含蓄的句子,发现与冠词、语气等的关系;•发掘和分析文章表达的情感美,探究语言表达与情感体验之间的联系。
3.情感渗透•观看视频《家和万事兴》,提供温馨感人的场景,丰富学生的课外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探究中华传统美德和家庭美好的内涵,培养学生情感认知能力。
4.归纳总结•教师做总结,引导学生复述课堂内容,并回答问题;•学生自主讨论,发表感想,并制作学习笔记。
四、教学反思本堂课采取了灵活性较大的教学方式,混合多元的思想及体验,使学习过程充满了活力。
第一部分热身铺垫时,启发学生自由发挥,分享自己的回忆故事,既使学生参与度高,又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为下一步学习做好了铺垫。
第二部分新课授课,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师生分享彼此的故事,增加了授课的润滑性,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并能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亲情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的阅读与理解。
2.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的学习。
3. 课文的背景知识介绍。
4.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考和讨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重点词汇和句子的运用。
2. 教学难点: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体会和表达,以及对课文背景知识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的阅读材料,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的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童年时光,激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
2. 阅读与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标记重点词汇和句子。
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和解疑。
3. 背景知识介绍:教师介绍课文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 思考与讨论: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5. 写作与表达: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和解疑。
6. 总结与反思: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2. 重点词汇和句子:在黑板上列出重点词汇和句子,并进行解释和举例。
3. 课文内容结构:用图表或流程图的形式展示课文内容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七、作业设计1. 课文阅读: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第【1】篇〗[设计理念]精读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在编者的启示下(通过“预习”和“思考·练习”),在老师的引导、合作下,与课文对话的过程,即透过语言文字、感知思想内容,体验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接受课文美的熏陶。
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越高,学习策略掌握的越好,对课文的体验也就越深刻。
因此,本课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学生根据“预习”和“思考·练习”的提示,深入到课文中去,和作者一起感受李大钊的伟大人格,一起体验失去李大钊的巨大的悲痛。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对李大钊生平的了解和对当时社会情况的了解1、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交流对李大钊生平的了解和对当时社会的了解,要求说得概括些,不必说得很具体。
2、学生如果了解不多,老师可作适当的补充介绍。
补充要点:(1)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设人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
(2)1926年3月,盘踞在东北的军阀张作霖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加紧迫害革命人士。
二、整体感知课文1、检查课文阅读情况,结合生字正音教学。
(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要注意纠正。
)2、检查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课前已布置预习,预习重点要求之一是“想想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的几件事”。
课上,可要求速读课文,找出表示时间的事,想想课文写那个时间里发生什么事。
只要能找到表示时间的词,对事情的概括也就不难。
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和那个时间里的事:(1)“那年春天”:李大钊坚持留在北京做革命工作。
(2)“4月6日的早晨”:李大钊被捕时十分镇静。
(3)“十几天过去了”、“有一天”:李大钊在法庭上表现非常沉着、机智。
(4)“28日”、“第2天”:听到父亲李大钊遇害消息,全家人十分悲痛。
三、深入理解重点词句(1)教师:在每件事的叙述中,都有值得深入体会,揣摩的句子。
这些句子,有的是写人物的神态、语言,有的强烈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第【1】篇〗学习目标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阀、、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精神。
教学准备:①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②自学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同学们,每当清明节时,我们都要祭奠过世的亲人,缅怀离世的朋友。
而每一年清明节,我们更应该想起那些为了中国的解放,为了世界的和平而英勇牺牲的烈士。
我们曾经为黄继光勇堵眼而感动,为邱少云烈火烧身而震撼,也为卢沟桥的英雄而振奋,更为狼牙山的`壮士而激动。
今天,让我们在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一起走进第10课,深深地怀念中国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的先驱──李大钊同志。
(板书课题)二、抓住“回忆”,整体感知1.自渎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认读生字、生词情况。
3.再读课文,想一想:按时间顺序,“我”回忆了父亲的哪些事情?三、品词析句,感悟“者”形象1.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顺序,默读三部分课文,划出描写父亲语言、行动、表情的语句,然后读一读、想一想:你眼前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者?2.交流讨论:a被捕前:⑴“局势越来越严重……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这段话中哪个词引起了你的特别关注?(从“坚决、不能轻易、哪能离开”这些词语中能看出父亲很倔强,为了,明知处境危险,也坚决不离开。
)⑵“那年春天……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父亲为什么而忙碌?⑶填空:被捕前的父亲是一位()的者。
⑷指导朗读。
b被捕时:⑴读议句子,填空:被捕时的父亲是一位()的者。
“父亲保持着他倪有的严峻态度……对他们的没有道理可讲的。
”⑵分角色朗读。
C法庭上:重点品析“父亲瞅了瞅我们……他对于事业的信心”一段:⑴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⑵父亲为什么“安定”、“沉着”?(联系上下文说一说)⑶填空:法庭上的父亲是一位()的者。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分析】《十六年前的回忆》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的文章。
该单元人文主题为“理想与信念”,四篇课文从不同侧面展现了英雄气节和民族精神。
本单元编排了两个语文要素,一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二是“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强调对两个要素的综合运用。
“综合性学习”围绕主题“奋斗的历程”展开,能加深学生对党的奋斗历程的情感体验。
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时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文章从女儿的视角,为我们还原了一位革命先烈在危难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表达了对父亲为理想献身的精神的敬佩,以及对父亲深切的怀念。
本文突出的表达特点首先是在叙述过程中运用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客观立体地塑造了一位英雄父亲的形象,其次是运用对比手法烘托丰满的革命者形象,再是前后照应,强化中心,突出感情。
【教学目标】1.关注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
2.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对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3.查找资料,了解先辈的革命事迹。
【教学重难点】重点:关注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并借助资料,深入体会人物的品质。
难点:理解人物描写方法的作用,并进行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一、走进课文,初识伟人1.读课题,了解文章的主要人物。
2.借助资料,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事件。
3.梳理查阅资料的方法。
4.以时间点为脉络,梳理主要事件,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二、探究方法,品析人物1.全班共学“被捕前”的部分,找出人物描写的方法。
2.合作朗读“父女对话”。
说说读到了什么?反映了人物什么品质?3.再找到一处语言描写,进行品析。
三、运用方法,合作学习1.我们还知道哪些人物描写方法呢?2.按照这个方法,完成其他两部分的学习,归纳人物品质。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所展现的亲情、友情、爱情等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友谊、感恩父母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题: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2. 课型:讲读课文3. 教学内容: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感受课文中所展现的亲情、友情、爱情等美好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十六年前的往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画出重点词语。
3. 精讲课文: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所展现的亲情、友情、爱情等美好情感,分享自己的感受。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2. 教学内容: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3.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感受课文中所展现的亲情、友情、爱情等美好情感。
七、作业设计1. 课后阅读:阅读一篇与亲情、友情、爱情相关的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2. 课后写作:以“十六年前的回忆”为题,写一篇作文,描述自己十六年前的往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第1篇】《十六年前的回忆》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了解时代背景,正确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年的10月1日是我国建国五十周年的日子。
正因为有无数共产党员抛头颅、洒热血为了解救苦难的中国人民,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不伯牺牲自己,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才换来了幸福的今天。
我们国家不会忘记这些英雄,我们每一代人也不会忘记他们的。
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主要人物是李大钊。
(二)时代背景简介。
1.自己轻声读读预习部分。
2.当时中国军阀割据,北洋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在帝国主义分子的支持下,下令逮捕共产党人。
1927年4月6日早晨,李大钊被捕。
这篇课文按照李大钊同志被捕之前、被捕、被审、被害之后的顺序,分为四大段。
(三)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生字。
(四)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被难日(nàn)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7个生字。
先让学生查字典写出每个字的偏旁、余笔、选择哪个字义。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指名7位同学完成后,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文本分析这篇课文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写的一篇关于父亲的回忆录。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回忆了父亲被捕前到被捕后壮烈牺牲的过程,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怀念之情。
整篇文章采用倒叙的写法,开头回忆了父亲被害的日子,接着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叙述。
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
学习本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教学目标1.会写15个生字,重点理解“含糊、纷乱、僻静、恐怖、严峻、勉强”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梳理这篇回忆录主要记叙了哪些事。
3.理解文章内容,感受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4.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学习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李大钊同志的伟大精神和可贵品质。
教学难点从对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后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中,体会其精神品质;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1.会写“稚、避、峻”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埋头、幼稚、含糊、避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清楚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
3.理清文章顺序,感知文章内容,初步感悟李大钊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顺序,感悟革命先烈的形象。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导语: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英雄。
我们应该铭记那些为了中国的解放,为了世界的和平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
我们曾经为黄继光勇堵枪眼而感动,为邱少云烈火烧身而震撼,也为卢沟桥的英雄而振奋,更为狼牙山的壮士而激动。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深深地怀念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革命的先驱——李大钊同志。
2.理解课题,简介人物。
(1)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明确:本文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
(2)了解李大钊。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
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有着崇高的历史地位。
1927年4月6日李大钊被奉系军阀逮捕,被捕以后遭受种种酷刑,始终坚贞不屈。
同年4月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
李大钊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
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其著作有《守常文集》《李大钊选集》《李大钊诗选注》等。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教师检查生字、词语预习情况。
同桌间互查,小组轮读。
(1)出示生字,学生交流读音,教师正音。
稚避峻啪瞪僻瞅靴魔刑哼绑啃袍执过渡:本课的生字比较多,在这些生字中,你认为哪个字在认读和书写时要提醒一下同学们?(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避”和“僻”字形相似,读音有别,声母分别是“b”和“p”;“瞅”和“执”是翘舌音;“瞪”“刑”“哼”“绑”是后鼻音;“瞅”的声调是三声。
(2)出示词语卡,学生朗读识记。
埋头整理书籍文件幼稚含糊避免组织警察局势严峻轻易新闻尖锐纷乱喊叫闪亮僻静剧烈粗暴皮靴便衣魔鬼包围肥胖苦刑态度冷笑残暴匪徒拘留法庭安定占据会意执行昏倒过度(3)理解词义。
学生分组交流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难理解的词:[被难]因灾祸或重大事故而牺牲生命。
[含糊]形容说话的意思不明确。
[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
[满脸横肉]脸上长着带有凶相的肌肉。
形容相貌凶恶。
[沉着]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机智]头脑灵活,能够随机应变。
[怒气冲冲]形容非常愤怒的样子。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
3.在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读顺。
预设:本课中有一些使用频率较低的字词,还有一些难以理解的句子,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
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反复认读,不仅要单独认字、认词,还要把词语和生字放在语言环境中反复读句子,以求理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1)教师出示填空,引导学生思考。
课文除第一自然段,是按__________顺序写的,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件事。
(2)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空白处做批注。
2.学生交流,指名回答,检查初读课文情况。
预设: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允许出现不同的答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只要解释合理都应该予以肯定。
明确:课文除第一自然段,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主要写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在法庭上、被害后的情形。
教师小结:本文是作者李星华在父亲李大钊逝世十六周年时写的,通过回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在法庭上的情形以及父亲被害后全家人的沉痛心情,表达了对父亲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文章在开头先直接交代父亲遇难的具体日子,接着按时间顺序详细叙述了父亲遇难的经过,我们把这种叙述顺序叫做倒叙。
3.读第1自然段,了解倒叙及其作用。
(1)思考:第1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这是运用倒叙的叙述方式,开篇直接交代回忆的时间,具体到年、月、日,突出这件事留给“我”的深刻记忆和“我”的身份,语言简洁,直接引出作者要回忆的事情,并且照应文题。
(2)简单介绍倒叙及其作用。
倒叙的定义: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采用倒叙的作用:一是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突出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二是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采用倒叙的叙述方法时要注意: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
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衔接自然。
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脉络不清。
4.全班交流,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划分文章层次。
◆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忘不了父亲的被难日。
(倒叙)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烧掉书籍和文件,拒绝离开北京。
(被捕前)第三部分(第8—18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
(被捕时)第四部分(第19—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在法庭上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
(在法庭上)第五部分(第30—33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
(被害后)四、自读自悟,作业设计1.自主阅读,圈点批注。
李大钊说的哪些话,做的哪些事令你感受最深?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做斗争的事迹,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体会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法的好处。
1.深入理解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感受李大钊的革命精神。
2.体会文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法的好处。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1)教师听写词语。
埋头整理书籍文件幼稚含糊避免组织警察局势严峻轻易新闻尖锐纷乱喊叫闪亮僻静剧烈粗暴皮靴便衣魔鬼包围肥胖苦刑态度冷笑残暴匪徒拘留法庭安定占据会意执行昏倒过度(2)同桌检查听写情况,交流写错的词语。
2.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1)本文按时间顺序讲了四件事,分别是哪四件事?明确:第一,李大钊在局势十分危急的时刻,仍然在北京坚持革命工作;第二,李大钊被捕的经过;第三,李大钊在法庭上所表现出的坚定与沉着;第四,全家得知李大钊被害的消息后无比悲痛的情形。
(2)哪位同学能用简单的语言概括这四件事?示例:父亲坚持工作→父亲视死如归→父亲坚贞不屈→全家悲痛欲绝。
(3)课文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预设:学生自由发言,结合具体事例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适时点拨。
3.导入新课。
过渡:同学们说的都很不错!的确,李大钊作为中国革命先驱,他心怀崇高的理想,为了伟大的事业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他拥有坚定的意志,不动心于高官厚禄,不屈服于严刑拷打。
危难面前,他的镇定、沉着,显示了一个革命者的伟大情怀。
这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课文,去感悟李大钊同志的英雄形象。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默读课文第2—30自然段,圈画重点语句。
预设:引导学生默读课文,重点读一读描写李大钊的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勾画出来,然后在小组内针对自己的阅读体会展开互动交流。
2.引导学生思考: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1)教师出示阅读提示,学生读课文,圈点勾画,在空白处做批注。
①读课文,画出描写李大钊的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
②重点品读圈画的句子,想一想李大钊是一位怎样的革命先驱。
③反复朗读感受最深的句子,体会李大钊的高尚品质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
④自主交流,说一说课文中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
(2)引导学生展开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品析。
品评一:父亲被捕前①思考:被捕前,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②解析重点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