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赋第六十七段赏析【北宋】李廌骈体文
合集下载
汉滨赋第六段赏析【明代】李梦阳骈体文

THANK YOU!
作品赏析
• 李梦阳代韩文草拟的,就是那篇有名的《代劾宦官状疏》。此疏九 月上呈,十月,韩文率廷臣力争。谁知正德皇帝却在这个月让刘瑾 入司礼监,“罢户部尚书韩文,勒少师刘健、少傅谢迁致仕”(郑 晓《今言》。刘瑾“勒罢公卿台谏数十人,又指内外忠贤为奸党, 矫旨榜朝堂”(同上)。以“五十三人党比,宣戒群臣”(《明 史·武宗纪》)。梦阳自然在五十三人之列,但由于当时刘瑾并不知 劾章出梦阳之手,仅将其于正德二年(1507年)春二月放归田里。 第二年五月,刘瑾得知劾章乃梦阳代草,又矫旨将梦阳从开封抓到 北京下狱,必欲杀之而后快,幸“康海为说,乃免”(《明史·李梦 阳传》)。直到当年八月,梦阳才被赦出。李梦阳第三次对权豪势 要的斗争,更显示出他倔强的性格和惊人的胆略,政治色彩也更加 浓厚。劾奏八虎之事,虽由韩文出面领头,实际上却是由李梦阳主 动策划的。这件在当时震惊朝野的大事,无疑进一步提高了梦阳的 威信。
图片欣1530年1月28日),字献吉,号 空同,汉族,祖籍河南扶沟,出生于庆阳府安化县(今甘 肃省庆城县),后又还归故里,故《登科录》直书李梦阳 为河南扶沟人。 他善工书法,得颜真卿笔法,精于古文词。 明代中期文学家,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提倡“文必 秦汉,诗必盛唐”,强调复古,《自书诗》师法颜真卿, 结体方整严谨,不拘泥规矩法度,学卷气浓厚。李梦阳所 倡导的文坛“复古”运动盛行了一个世纪,后为袁宗道、 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的“公安派”所替代。文集: 《乐府古诗》三十六卷、《疏书碑志序集文》二十七卷、 《空同集》八卷刊行与世。
国学 骈体文
汉滨赋
第六段
明代 李梦阳
作品赏析
• 据《李梦阳年谱》记载:正德九年 正月就狱於广信府。三月事完,四月归於南昌,因 何景明 上书杨一清,且刑部林俊亦护之,遂得闲 住。秋,携妻子溯江入汉,寓居襄阳。本欲作鹿门 之隐,因江水没堤,复返大梁,自此不复出。居襄 阳期间作〈宣归赋〉、〈绪寓赋〉、〈吊 鹦鹉洲赋〉、〈哀 郢赋〉、〈泊云梦赋〉、〈汉滨赋〉、〈放龟赋〉。
李氏山园潜珍阁赋第一段赏析【北宋】苏轼骈体文

袭九渊之神龙,沕渊潜以自珍。虽无心于求世,亦择胜 而栖神。蔚鹅城之南麓,擢仙李之芳根。
……………………………………………………… ………………………………………………………
在苏轼寓惠诗文中,有一篇《惠州 李氏潜珍阁铭》。此铭所说的潜珍阁, 据宋·王象之《舆地纪胜》 卷九十九《广南东路·惠州·古迹》载:“李氏潜珍阁, 郡人进士李光道所建。李光道,归善人,世 居惠州府城万石坊。其父李思纯, 1053年三礼出身,历官朝奉郎知封州、琼州安抚使,有遗爱于 民,卒后祀乡贤, 《惠府志》有传。光道仕履失考,东坡在铭中称道他“无心于求世”、“渊潜 以自珍”;他在党 祸人所共畏避之惟恐不及的时候,敢于与“元祐罪人”苏轼结交往来;苏轼再 贬海南,他又 亲自远送。从这种种事实来看,大约可知他在当时虽有功名在身,却已归隐故里, 是位轻名 利、重情义的抱道君子。他最终能藉东坡的不朽诗文而名传千古,实非偶然。
• 北宋年间,苏轼和唐庚被贬惠州期间,也分别和两位惠州人交好,留下了佳话。翟逢亨,归善人,家道清贫,在水东白鹤峰结茅而居。 事母孝,好饮酒,不善言谈,读书于嘉祐寺,学问博洽,邦人呼为翟夫子。苏轼卜居鹤峰,与翟为邻,二人经常把酒长对,情谊深挚。 苏轼有多篇诗文述及,其中以《白鹤峰新居欲成夜过西邻翟秀才》最为人所熟知。翟逢亨后来是否考取了功名史无可考,却因与苏轼 的交谊而名传千古,直至民国初年,白鹤峰仍有翟夫子舍纪念这位惠州先贤。
• 唐庚迁居郡城南李氏山园,庐曰“寄傲”、庵曰“易”,均有记。并作《省愆赋》。据张友仁《惠州西湖志》卷 五《名迹三》:“ 李氏山园在郡城南,面龙塘,宋(琼州安抚使)李思纯别墅,高下数十亩,草木华实,无所不有。 唐庚寓园中,筑庐居焉。临江有潜珍阁,苏轼为之铭。”又文集卷二《寄傲斋记》:“吾谪居惠州,扫一室于所 居之南,号寄傲斋。”又云:“吾官阆中时,尝考论晋宋人物,至《渊明传》,慨然有感于吾心。时年三十便有归 欤之心,求田问舍,亲友皆怪之。自是以来,俯仰十年……今吾适四十尔,于此乎复何言哉!”知此记作于本年 。清乾隆癸卯《归善县志》卷四《古迹》〔唐子西故居〕条按语略云:“东坡有寄傲轩诗,庚岂袭其名亦以 名庐耶?今据旧志姑存之以俟考。”按东坡《寄傲轩》诗载《苏轼诗集》卷三十一。中谓:“通圜何所傲,傲 名非傲俗”,“茅檐聊寄寓,俯仰亦自足。”又文集卷三《易庵记》:“吾用《易》不审,陷时作。又卷一《省愆赋》:“唐子谪居岭表,既已半载,杜门时省愆 而慨曰……”则此赋亦作于本年中。 本年所作诗有:《大熟行》、《谢人送酒》 、 《水东感怀》。
……………………………………………………… ………………………………………………………
在苏轼寓惠诗文中,有一篇《惠州 李氏潜珍阁铭》。此铭所说的潜珍阁, 据宋·王象之《舆地纪胜》 卷九十九《广南东路·惠州·古迹》载:“李氏潜珍阁, 郡人进士李光道所建。李光道,归善人,世 居惠州府城万石坊。其父李思纯, 1053年三礼出身,历官朝奉郎知封州、琼州安抚使,有遗爱于 民,卒后祀乡贤, 《惠府志》有传。光道仕履失考,东坡在铭中称道他“无心于求世”、“渊潜 以自珍”;他在党 祸人所共畏避之惟恐不及的时候,敢于与“元祐罪人”苏轼结交往来;苏轼再 贬海南,他又 亲自远送。从这种种事实来看,大约可知他在当时虽有功名在身,却已归隐故里, 是位轻名 利、重情义的抱道君子。他最终能藉东坡的不朽诗文而名传千古,实非偶然。
• 北宋年间,苏轼和唐庚被贬惠州期间,也分别和两位惠州人交好,留下了佳话。翟逢亨,归善人,家道清贫,在水东白鹤峰结茅而居。 事母孝,好饮酒,不善言谈,读书于嘉祐寺,学问博洽,邦人呼为翟夫子。苏轼卜居鹤峰,与翟为邻,二人经常把酒长对,情谊深挚。 苏轼有多篇诗文述及,其中以《白鹤峰新居欲成夜过西邻翟秀才》最为人所熟知。翟逢亨后来是否考取了功名史无可考,却因与苏轼 的交谊而名传千古,直至民国初年,白鹤峰仍有翟夫子舍纪念这位惠州先贤。
• 唐庚迁居郡城南李氏山园,庐曰“寄傲”、庵曰“易”,均有记。并作《省愆赋》。据张友仁《惠州西湖志》卷 五《名迹三》:“ 李氏山园在郡城南,面龙塘,宋(琼州安抚使)李思纯别墅,高下数十亩,草木华实,无所不有。 唐庚寓园中,筑庐居焉。临江有潜珍阁,苏轼为之铭。”又文集卷二《寄傲斋记》:“吾谪居惠州,扫一室于所 居之南,号寄傲斋。”又云:“吾官阆中时,尝考论晋宋人物,至《渊明传》,慨然有感于吾心。时年三十便有归 欤之心,求田问舍,亲友皆怪之。自是以来,俯仰十年……今吾适四十尔,于此乎复何言哉!”知此记作于本年 。清乾隆癸卯《归善县志》卷四《古迹》〔唐子西故居〕条按语略云:“东坡有寄傲轩诗,庚岂袭其名亦以 名庐耶?今据旧志姑存之以俟考。”按东坡《寄傲轩》诗载《苏轼诗集》卷三十一。中谓:“通圜何所傲,傲 名非傲俗”,“茅檐聊寄寓,俯仰亦自足。”又文集卷三《易庵记》:“吾用《易》不审,陷时作。又卷一《省愆赋》:“唐子谪居岭表,既已半载,杜门时省愆 而慨曰……”则此赋亦作于本年中。 本年所作诗有:《大熟行》、《谢人送酒》 、 《水东感怀》。
铜鼓山赋第二段赏析【清代】曾燠骈体文

• 道光二年(1822),在还乡奉侍年高母亲五年之后,以巡抚衔巡视两淮盐政。六年,召回北 京,以五品京堂候补。十一年,病卒于北京寓所,享年72岁。
• 著有《赏雨茅屋诗集》22卷、《骈体文》2卷、《外集》2卷、《义学轩》、《西溪渔隐》各l 卷。其骈文佳作被编入《八家四六文钞》。
THANK YOU!
பைடு நூலகம்
骈体文
铜鼓山赋 第二段
清代 曾燠
作品赏析
• 铜鼓山遗址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普安县青山镇营盘村陈家 龙滩东约500米的铜鼓山山顶。遗址时代为战国~西汉时期。 发现于1978年。
• 《清一统志·安顺府》: 铜鼓山 “相传汉诸葛亮南征,获 铜鼓于此。山半有洞,每阴雨,闻洞中有声”。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曾燠(yù1759-1831),字庶蕃,一字宾谷,晚号西溪渔隐。江西南城人。官至贵州巡抚。清 代中叶著名诗人、骈文名家、书画家和典籍选刻家,被誉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 曾廷澐之 子。
• 曾燠自幼聪颖过人,少时随父亲宦游到北京,京城里的曹宿见其诗文秀美,“多折行辈与论 文”,有少年才俊之名。曾燠的仕途是比较顺畅的。乾隆四十五年(1780),中顺天府乡试, 次年中进士,改庶吉士,派往翰林院研习国书。四十九年任户部主事。五十三年,在为父守孝 满服以后,补湖广司,人值军机处,升贵州司员外郎,都察院有副都御史。五十七年,朝廷考 核各官政绩,曾燠被定为一等,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出使江南一带。后升两淮盐运使。嘉庆十 二年(1807),升湖南按察使。十三年,调湖北。十五年,迁升广东布政使。二十年,再升 贵州巡抚。
蓋勳高於甘八人,而运當四七之際,及乎火德之烬也。河鼓發為枉矢,山鼓哭於醴陵, 銅爵見於漳水,銅人遷於渭城。五銖之錢,不复三足之鼎,未成非有,奇才孰扶,英主 龍起。襄陽馬躍,汉渚章武,得相斯紹。光武諸葛,大名迺同。
• 著有《赏雨茅屋诗集》22卷、《骈体文》2卷、《外集》2卷、《义学轩》、《西溪渔隐》各l 卷。其骈文佳作被编入《八家四六文钞》。
THANK YOU!
பைடு நூலகம்
骈体文
铜鼓山赋 第二段
清代 曾燠
作品赏析
• 铜鼓山遗址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普安县青山镇营盘村陈家 龙滩东约500米的铜鼓山山顶。遗址时代为战国~西汉时期。 发现于1978年。
• 《清一统志·安顺府》: 铜鼓山 “相传汉诸葛亮南征,获 铜鼓于此。山半有洞,每阴雨,闻洞中有声”。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曾燠(yù1759-1831),字庶蕃,一字宾谷,晚号西溪渔隐。江西南城人。官至贵州巡抚。清 代中叶著名诗人、骈文名家、书画家和典籍选刻家,被誉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 曾廷澐之 子。
• 曾燠自幼聪颖过人,少时随父亲宦游到北京,京城里的曹宿见其诗文秀美,“多折行辈与论 文”,有少年才俊之名。曾燠的仕途是比较顺畅的。乾隆四十五年(1780),中顺天府乡试, 次年中进士,改庶吉士,派往翰林院研习国书。四十九年任户部主事。五十三年,在为父守孝 满服以后,补湖广司,人值军机处,升贵州司员外郎,都察院有副都御史。五十七年,朝廷考 核各官政绩,曾燠被定为一等,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出使江南一带。后升两淮盐运使。嘉庆十 二年(1807),升湖南按察使。十三年,调湖北。十五年,迁升广东布政使。二十年,再升 贵州巡抚。
蓋勳高於甘八人,而运當四七之際,及乎火德之烬也。河鼓發為枉矢,山鼓哭於醴陵, 銅爵見於漳水,銅人遷於渭城。五銖之錢,不复三足之鼎,未成非有,奇才孰扶,英主 龍起。襄陽馬躍,汉渚章武,得相斯紹。光武諸葛,大名迺同。
明堂赋第二十三段赏析【唐代】李白骈体文

国学 骈体文
明堂赋
第二十三段
唐代 李白
作品赏析
• 明堂是紫微城的大朝正殿,号称“万象神宫”,是唐、武周神都洛阳的地标性建筑,高达98米, 占地12000平方米,是世界历史上体量最大的木质建筑,亦为中国建筑的巅峰之作。
• 明堂,即“明政教之堂”,是古代帝王用于布政、祭祀的重要礼制建筑。唐、武周明堂始建于 垂拱三年(687年),次年底建成,号万象神宫,允许百姓入内参观。 695年被毁,次年重建号 “通天宫”。明堂共三层,底层方形象征四季。中层十二边形效法十二时辰,上为圆盖,九龙 捧之。上层二十四边形,法二十四节气。顶层置金凤(后改作火珠,被誉为“国宝”),中有 巨木十围(周长15米),上下通贯,其形制及理念为北京天坛“祈年殿”所延用。
天子乃施苍玉,辔苍螭,临乎青阳左个,方御瑶瑟而弹鸣丝。 展乎国容,辉乎皇仪。傍瞻神台,顺观云之轨;俯对清庙,崇配 天之规。
………………………………………………………
………………………………………………………
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之处。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在此处举行。 唐代明堂初为武则天所建。武后垂拱四年(685年)二月,毁东都乾元殿,就其地造明堂。证圣元年 (695年)正月,由于佛堂发生火灾,延烧明堂,为火所焚,后又重造,至天册万岁二年(696年)三月 成。据《旧唐书·玄宗纪》云:开元五年(717年),唐玄宗来东都,将行大享之礼,因认为武后所造 明堂有乖典制,遂拆,依旧造乾元殿。开元十年(722年)冬十月,将乾元殿依旧题为明堂。开元二 十七年(739年)冬十月将改作明堂,毁明堂上层,改拆下层为乾元殿。
•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 帝城》等多首。
丛台赋第一段赏析【元代】赵秉文骈体文

• 武灵丛台是赵武灵王赵雍“胡服骑射”的发生地。赵武灵王赵雍建筑丛台的目的,是为了观看歌舞和军 事操演。战国前期,赵国在七雄中国力不强,赵武灵王赵雍即位后,决心使国家强盛起来。当时北方少 数民族被称为“胡人”,他们身穿窄衣,以能征善战著称,赵武灵王赵雍遂让赵国上下都改穿胡服,勤 练兵马,终于使赵国成为战国后期唯一能与秦争衡天下的军事强国。史载丛台上有天桥、雪洞、妆阁、 花苑诸景,规模宏大,结构奇特,装缀美妙,名扬列国。
• 丛台的北侧有座七贤祠,是为纪念赵国的韩厥、程婴、公孙杵臼、蔺相如、廉颇、李牧和赵奢而建立的。 这“七君子”的动人事迹,在《史记》等史书里均有记载,大体上依据史书编写而成的《东周列国志》 在“围下宫程婴匿孤”等章节里,就记述了“三忠”(程婴、公孙杵臼、韩厥)为救赵氏孤儿舍身忘命 的动人事迹。
图片欣赏
• 《丛台赋》为感事怀古赋。古人曾用“天桥接汉若长虹,雪洞迷离如银海”的诗句,描绘丛台 的壮观。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曾多次登台观赏赋诗。
• 据胜亭位于古丛台之顶部,建于明嘉靖13年(1534年),为兵备杨彝所筑。何以筑亭,据杨 彝所写《据胜亭记》中所载:“几川子(杨彝号)饬兵赵地,阅城邯郸,至东北隅,度台距城 不寻丈,其势峨然出城表。大惊曰:‘台高迫城,敌或我乘,仰面受敌,邑其殆哉。’”从而 看出他的“必戍楼,乃可守”的筑亭目的。亭成之后,杨彝乃劳众曰:”扰兹胜,构兹亭,邑 永赖哉。”当时的据胜亭,面积、结构无考。台的最上一层,门额上题有“武灵丛台”几个大 字,顶台呈圆型,直径19米,距地表13.5米,原是平台,俗称“武灵平台”。明嘉靖十三年始 建亭于台上,取名“据胜亭”,其意是在防御上据此者胜。据胜亭圆拱门门媚上有“夫妻南北; 兄妹沾襟”八个朱红大字,流传很广的“忠孝节义二度梅”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 丛台的北侧有座七贤祠,是为纪念赵国的韩厥、程婴、公孙杵臼、蔺相如、廉颇、李牧和赵奢而建立的。 这“七君子”的动人事迹,在《史记》等史书里均有记载,大体上依据史书编写而成的《东周列国志》 在“围下宫程婴匿孤”等章节里,就记述了“三忠”(程婴、公孙杵臼、韩厥)为救赵氏孤儿舍身忘命 的动人事迹。
图片欣赏
• 《丛台赋》为感事怀古赋。古人曾用“天桥接汉若长虹,雪洞迷离如银海”的诗句,描绘丛台 的壮观。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曾多次登台观赏赋诗。
• 据胜亭位于古丛台之顶部,建于明嘉靖13年(1534年),为兵备杨彝所筑。何以筑亭,据杨 彝所写《据胜亭记》中所载:“几川子(杨彝号)饬兵赵地,阅城邯郸,至东北隅,度台距城 不寻丈,其势峨然出城表。大惊曰:‘台高迫城,敌或我乘,仰面受敌,邑其殆哉。’”从而 看出他的“必戍楼,乃可守”的筑亭目的。亭成之后,杨彝乃劳众曰:”扰兹胜,构兹亭,邑 永赖哉。”当时的据胜亭,面积、结构无考。台的最上一层,门额上题有“武灵丛台”几个大 字,顶台呈圆型,直径19米,距地表13.5米,原是平台,俗称“武灵平台”。明嘉靖十三年始 建亭于台上,取名“据胜亭”,其意是在防御上据此者胜。据胜亭圆拱门门媚上有“夫妻南北; 兄妹沾襟”八个朱红大字,流传很广的“忠孝节义二度梅”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山凤凰赋第一段赏析【唐代】李德裕骈体文

仰山在郡之坤隅,高松翳景,名翬所集。有麗鳥殊色,文如縟 綉,邑人呼為山鳳凰。愛其毛羽重于身命,雖遭繒繳,終不奮 飛。
………………………………………………………
………………………………………………………
白鹇别称叫“山中仙子”,也有人称之为“山凤凰”,有干净水源的多林山地,就是它们栖息的 天堂。白鹇翎毛华丽、体色洁白,因为啼声喑哑,所以称为“哑瑞”;在中国文化中自古即是名 贵的观赏鸟。《禽经》记载“似山鸡而色白,行止闲暇”,因此宋代李昉所畜养的五种珍禽中, 白鹇即被称为“闲客”。唐代李白曾作诗“赠黄山胡公求白鹇”;清朝更把白鹇作为为五品官服 的图案。
国学 骈体文山凤凰赋ຫໍສະໝຸດ 第一段唐代 李德裕
作品赏析
• 长庆二年(822年)李德裕有望入相,结果因党争离开中枢,外放浙西,直到 十年后才回朝,当了兵部尚书,第二年才拜相。在这场“你方唱罢我登台”的 “牛李党争”中,李德裕悟到了一个道理:要有自己的门生、“党羽”,尤其 要从青年才俊中发现和培养接班人。
• 李德裕被贬到袁州当长史,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刺史哪里敢管、会管他呢? 李德裕乐得轻闲,寓居于城北郊的化成岩,终日读书吟诗,修心养性。今天, 化成岩还留有“李卫公读书处”的遗迹。
• 根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李德裕著有《次柳氏旧闻》一卷、《文武两朝献替记》三卷、 《会昌伐叛记》一卷、《上党纪叛》一卷、《异域归忠传》二卷、《西蕃会盟记》三卷、《西 戎记》二卷、《英雄录》一卷、《御臣要略》、《西南备边录》十三卷、《会昌一品集》二十 卷、《姑臧集》五卷、《穷愁志》三卷、《杂赋》二卷。
• 正好这时,袁州城里的一伙读书人卢肇、易重、黄颇等人,投到他的门下。李 德裕毕竟是个经历过朝廷大风大浪、心怀大志、胸藏韬略之人,看到袁州城里 的一伙青年才俊簇拥在自己身边,“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李德裕心中自然 也有一种慰藉感,同时他始终坚信终有一天能重回长安,再居中枢。到那时, 一定要重用这批人,为己所用,全力庇护!他在《山凤凰赋》中写道:“爱惜 羽毛,重于身命”。这年,李德裕48岁,易重30岁,卢肇18岁。
………………………………………………………
………………………………………………………
白鹇别称叫“山中仙子”,也有人称之为“山凤凰”,有干净水源的多林山地,就是它们栖息的 天堂。白鹇翎毛华丽、体色洁白,因为啼声喑哑,所以称为“哑瑞”;在中国文化中自古即是名 贵的观赏鸟。《禽经》记载“似山鸡而色白,行止闲暇”,因此宋代李昉所畜养的五种珍禽中, 白鹇即被称为“闲客”。唐代李白曾作诗“赠黄山胡公求白鹇”;清朝更把白鹇作为为五品官服 的图案。
国学 骈体文山凤凰赋ຫໍສະໝຸດ 第一段唐代 李德裕
作品赏析
• 长庆二年(822年)李德裕有望入相,结果因党争离开中枢,外放浙西,直到 十年后才回朝,当了兵部尚书,第二年才拜相。在这场“你方唱罢我登台”的 “牛李党争”中,李德裕悟到了一个道理:要有自己的门生、“党羽”,尤其 要从青年才俊中发现和培养接班人。
• 李德裕被贬到袁州当长史,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刺史哪里敢管、会管他呢? 李德裕乐得轻闲,寓居于城北郊的化成岩,终日读书吟诗,修心养性。今天, 化成岩还留有“李卫公读书处”的遗迹。
• 根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李德裕著有《次柳氏旧闻》一卷、《文武两朝献替记》三卷、 《会昌伐叛记》一卷、《上党纪叛》一卷、《异域归忠传》二卷、《西蕃会盟记》三卷、《西 戎记》二卷、《英雄录》一卷、《御臣要略》、《西南备边录》十三卷、《会昌一品集》二十 卷、《姑臧集》五卷、《穷愁志》三卷、《杂赋》二卷。
• 正好这时,袁州城里的一伙读书人卢肇、易重、黄颇等人,投到他的门下。李 德裕毕竟是个经历过朝廷大风大浪、心怀大志、胸藏韬略之人,看到袁州城里 的一伙青年才俊簇拥在自己身边,“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李德裕心中自然 也有一种慰藉感,同时他始终坚信终有一天能重回长安,再居中枢。到那时, 一定要重用这批人,为己所用,全力庇护!他在《山凤凰赋》中写道:“爱惜 羽毛,重于身命”。这年,李德裕48岁,易重30岁,卢肇18岁。
游太学赋第六十四段赏析【清代】李慈铭骈体文

孟子则焦氏为最,论语则刘氏为工。阮氏滙汉学之派, 毛氏折宋学之冲。凡所著述,比如櫛墉。
……………………………………………………… ………………………………………………………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夏、商、周,太学的称谓各有不同,五帝 时期的太学名为成均, 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太学名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 。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 设立太学。王莽时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太学零落。
• 隋文帝初年设国子寺,隋炀帝时改称国子监。国子监的教育行政职能一直保留延续到清代学部 成立以前。不过到了明清两代,国子监常与国学、太学相混称,既保留国子监的教育行政职能, 又是全国的最高学府。现在北京国子监的二门上仍悬挂“太学”匾额。清代以前,国子监隶属 礼部,清代则由皇帝直接过问,国子监的地位也随之提高了。
国学 骈体文
游太学赋
第六十四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清代 黄宗羲
作品赏析
• “太学”一词西周时已经有了,《大戴记》中说:“帝入太学,承师问道。”西周太学又名大 学,天子和诸侯均设之,“,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不过辟雍和泮宫不是纯 粹的大学,这地方亦如宫廷,贵族们常在这里祭祀、举行宴会、选拔武士、议定作战计划。打 了胜仗,也到这里“献俘”“告功”。这是因为:“古人宫室无多,凡祭礼、军礼、学礼,及 望气、治历、养老、习射、遵贤之典,咸行于明堂。而明堂、太庙、太学、灵台咸为一地。”
• 李慈铭乃清代旧文学的殿军,除经、史著述之外,刻有《越缦堂文 集》12卷、《湖塘林馆骈体文》 2卷、《白华绛跗阁诗初集》10卷 及《霞川花隐词》、《杏花香雪斋诗二集》、《桃花圣解庵乐府》。
……………………………………………………… ………………………………………………………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夏、商、周,太学的称谓各有不同,五帝 时期的太学名为成均, 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太学名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 。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 设立太学。王莽时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太学零落。
• 隋文帝初年设国子寺,隋炀帝时改称国子监。国子监的教育行政职能一直保留延续到清代学部 成立以前。不过到了明清两代,国子监常与国学、太学相混称,既保留国子监的教育行政职能, 又是全国的最高学府。现在北京国子监的二门上仍悬挂“太学”匾额。清代以前,国子监隶属 礼部,清代则由皇帝直接过问,国子监的地位也随之提高了。
国学 骈体文
游太学赋
第六十四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清代 黄宗羲
作品赏析
• “太学”一词西周时已经有了,《大戴记》中说:“帝入太学,承师问道。”西周太学又名大 学,天子和诸侯均设之,“,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不过辟雍和泮宫不是纯 粹的大学,这地方亦如宫廷,贵族们常在这里祭祀、举行宴会、选拔武士、议定作战计划。打 了胜仗,也到这里“献俘”“告功”。这是因为:“古人宫室无多,凡祭礼、军礼、学礼,及 望气、治历、养老、习射、遵贤之典,咸行于明堂。而明堂、太庙、太学、灵台咸为一地。”
• 李慈铭乃清代旧文学的殿军,除经、史著述之外,刻有《越缦堂文 集》12卷、《湖塘林馆骈体文》 2卷、《白华绛跗阁诗初集》10卷 及《霞川花隐词》、《杏花香雪斋诗二集》、《桃花圣解庵乐府》。
葛仙山赋第十九段赏析【南宋】程公许骈体文

清言中夕倦憇,投枕畅逰仙之梦酣。愕震雷于龙簨,起 披衣而周眄。浩一气之溟涬,觇紫炁于白马。
……………………………………………………… ………………………………………………………
《铅山县志》记载,唐咸通(860年—873年)中于葛玄炼丹处建宗华观。宋治平二年 (1065年), 宗华观赐名玉虚观。北宋元祜七年(1092年),玉虚观改名为大葛仙殿。后又多次修葺,经南宋、 元、明几代扩建,遂成一气势宏大的道教建筑群,除大葛仙殿外,有三官殿、灵官殿、地母殿、 玉皇楼。明代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葛仙山修建了接官亭。明朝万历三十年(1593年), 葛仙山始建慈济寺。清嘉庆年间( 1796年—1820年),大葛仙殿毁于火,后修复。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程公许(1182-1251年),字季与,一字希颖,号沧州,南 宋叙州宣化(四川宜宾西北)人,一说眉州眉山(四川) 人,少年时代,以孝敬出名,其母侯氏有病,他闭门谢客, 好几个月,侍奉饮食,后来死了,他痛哭超出了礼制。嘉 定进士。历官著作郎、起居郎,数论劾史嵩之。后迁中书 舍人,进礼部侍郎,又论劾郑清之。屡遭排挤,官终权刑 部尚书。有文才,今存《沧州尘缶编》。
国学 骈体文
葛仙山赋
第十九段
南宋 程公许
作品赏析
• 葛仙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中部的葛仙山镇,地处武夷山北麓,主峰葛仙峰海拔1096.3米,葛仙山 景区面积50平方千米,号称“中华灵宝第一山”。
• 据历代郡县志载,汉以前葛仙山名云岗山,因汉末赤乌元年间(238年—251年)江左著名道士、医药学 家、道教灵宝派创始人葛玄(后人称之为葛仙翁)在此炼丹、飞升,故易名葛仙山,又称葛山。葛仙山 集宗教文化与自然风光为一体,是道教和佛教和睦共处的宗教地,形成了“一山两教、道佛双修”的宗 教文化。葛仙山上古迹形胜,拥有洗脚坑、上马石、下马石、炼丹台、息心岩、仙人足印、飞升台、香 炉峰、七星井、道人石、普同塔、试剑石、龙眼井、百步岭、千年古松等景观。 [3] 自明代以来,葛仙 山寺观形成了每年六月初一开山门、十月初一关山门的例规,期间形成的庙会成为葛仙山文化中的风景 线。
……………………………………………………… ………………………………………………………
《铅山县志》记载,唐咸通(860年—873年)中于葛玄炼丹处建宗华观。宋治平二年 (1065年), 宗华观赐名玉虚观。北宋元祜七年(1092年),玉虚观改名为大葛仙殿。后又多次修葺,经南宋、 元、明几代扩建,遂成一气势宏大的道教建筑群,除大葛仙殿外,有三官殿、灵官殿、地母殿、 玉皇楼。明代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葛仙山修建了接官亭。明朝万历三十年(1593年), 葛仙山始建慈济寺。清嘉庆年间( 1796年—1820年),大葛仙殿毁于火,后修复。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程公许(1182-1251年),字季与,一字希颖,号沧州,南 宋叙州宣化(四川宜宾西北)人,一说眉州眉山(四川) 人,少年时代,以孝敬出名,其母侯氏有病,他闭门谢客, 好几个月,侍奉饮食,后来死了,他痛哭超出了礼制。嘉 定进士。历官著作郎、起居郎,数论劾史嵩之。后迁中书 舍人,进礼部侍郎,又论劾郑清之。屡遭排挤,官终权刑 部尚书。有文才,今存《沧州尘缶编》。
国学 骈体文
葛仙山赋
第十九段
南宋 程公许
作品赏析
• 葛仙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中部的葛仙山镇,地处武夷山北麓,主峰葛仙峰海拔1096.3米,葛仙山 景区面积50平方千米,号称“中华灵宝第一山”。
• 据历代郡县志载,汉以前葛仙山名云岗山,因汉末赤乌元年间(238年—251年)江左著名道士、医药学 家、道教灵宝派创始人葛玄(后人称之为葛仙翁)在此炼丹、飞升,故易名葛仙山,又称葛山。葛仙山 集宗教文化与自然风光为一体,是道教和佛教和睦共处的宗教地,形成了“一山两教、道佛双修”的宗 教文化。葛仙山上古迹形胜,拥有洗脚坑、上马石、下马石、炼丹台、息心岩、仙人足印、飞升台、香 炉峰、七星井、道人石、普同塔、试剑石、龙眼井、百步岭、千年古松等景观。 [3] 自明代以来,葛仙 山寺观形成了每年六月初一开山门、十月初一关山门的例规,期间形成的庙会成为葛仙山文化中的风景 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 骈体文
武当山赋
第六十七段
北宋 李 廌
作品赏析
• 武当山,中国道教圣地,又名太和山、谢罗山、参上山、仙室山,古有“太 岳”、“玄岳”、“大岳”之称。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内。东 接闻名古城襄阳市,西靠车城十堰市 ,南望原始森林神农架,北临高峡平湖 丹江口水库。明代,武当山被皇帝封为“大岳”、“治世玄岳”,被尊为“皇 室家庙”。武当山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地 位闻名于世。
作品赏析
• “武当”之名最早出现于《汉书》中。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武当县。 汉末至魏晋隋唐时期,是求仙学道者的栖隐之地。
• 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唐太宗诏武当节度使姚简到武当山祈雨而应。 敕建“五龙祠”。乾宁年间(896—897年),武当山列为“七十二福地”第 九位。自唐代后,武当山就得到历代封建皇帝的重视,封号武当,使其地位崇 高、名声显赫。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玄教宗师张留孙向世祖忽必烈 奏报武当山后,忽必烈大信其道。大德八年(1304年),元成宗封“武当福 地”。
• 题咏武当山的诗赋,据现有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唐代。从赋作方面看,有元代 朱思本的《武当山赋》、宋代李廌《武当山赋并序、明景泰间进士杨琚的《大 岳太和山赋》,明代顾璘的《登天柱峰谒玄帝金殿赋》、明代马一龙的《太和 山赋》、王世贞的《玄岳太和山赋(有序)》,清代赞颂武当山的辞赋有钟岳 灵、沈冠的《嵾山赋》各一篇,张开东的《太岳赋并序》等。
THANK YOU!
• 《武当山赋》除序文外,分为十部分来叙述武当山,第一部分叙述武当山建置 沿革。第二部分叙述宋代武当地区民俗。第三部分叙述武当山山名来历及物产。 第四部分叙述混茫太极之初,化育天地,山岳始生。第五部分叙述武当“大顶 居中,众山来宗。屹如长人,抚摩诸峰”的山势特征及三十六峰之形状。第六 部分描述武当山清奇幽丽的山水景色及茂密的森林植被。第七部分叙述儒、道、 佛三教高士居武当,其著名者各以其居名其岩。第八部分叙述真武神修真、神 格、灵验等传说。第七部分叙述诸葛孔明曾在武当山麓隐居,后因刘备三顾茅 庐而出仕,辅佐蜀汉。第十部分叙述武当地灵人杰。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李廌(1059—1109年),北宋文学家。字方叔,号德隅斋,华州人。家境贫寒, 6岁而孤,但能勤奋自学。稍长,即以学问称誉乡里。
• 元丰年间(1078—1085年),李廌到黄州(今湖北黄岗)拜谒著名文学家苏轼。 苏轼对他的文章极为赞赏,认为笔墨翻澜,有飞沙走石之势,拍着他的背说: “你的才能,可敌万人。”因受苏轼赏识,故与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陈师道一起,被人们称为“苏门六君子”。
• 后李廌举进士不第,宰相吕大防为“失此奇才”而叹,苏轼与翰林学士范祖禹 欲向朝廷推荐,但因苏、范二人相继遭贬而不果。李廌从此绝意仕进,致力于 撰文著书。著有《济南集》。
• 苏轼去世后,李廌感其知遇之恩,而悲怆痛哭,作祭文日:“皇天后土,监一 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万古英灵之气。”词语奇壮,读者无不竦然。 李 廌晚年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生活清苦,卒年51岁。
丰隆先路,巨灵右戎,夸父为御。伐鼓昆仑,弭节玄圃, 敷福施刑,调节寒暑,游徽下方,归侍帝所。
……………………………………………………… ………………………………………………………
武当道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流派,是“以武当山为本山,以信仰真武——玄武,重视内丹修 炼,擅长雷法及符箓禳,强调忠孝伦理、三教融合为主要特征的”一种道教派别。真武,即元武, “元”通“玄”,故又名玄武。宋真宗赵恒因避所尊圣祖赵玄朗名讳,改玄武为真武,尊为“佑 圣帝君”。据《真武本传神咒妙经》记,玄武是太上老君八十二化身,在武当山修炼42年,功成 道满,升天成神,被玉皇大帝封为“玄天上帝”等,镇守北方,因此,武当山被道教尊为玄天真 武上帝的修炼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