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赋第7讲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7东汉辞赋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7东汉辞赋
二、汉大赋
后世常说的汉赋主要是就大赋而言的。汉大赋的产生,有多种因素。春秋以来思维的精细化、“渐尚骋辞”的语言自觉、追求大、全、气势力量的审美意识,汉帝国的强盛和汉代帝王、藩侯的爱好提倡,是影响其产生的文学之外的历史和现实因素。从文学渊源看,《诗经》、《楚辞》、先秦诸子散文尤其是纵横家说辞、俳优讽谏之语等,都给汉大赋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
陆机的赋偶句已占较大比例,骈化痕迹较明显。《文赋》:“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对偶十分精当,颇见工力。
海外之云,处处而秋色;河中之雁,一一而学飞。(江淹《横吹赋》)四六复对,在南朝不是很普及,但对唐代律赋形成有促进作用。
3、唐赋:除了继承前人的体式,还创造了三种新体:
大赋又叫体物大赋,或散体大赋。它篇幅较长,结构宏大,一般都在千字以上。其最基本的特点,是善于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富丽的辞藻,侧重铺写宫苑、京都、宫殿、山川等壮丽事物,帝王的政治、军事、祭祀等重大活动,以及帝王贵族声色犬马、畋猎驰逐等生活。其主旨则既美且刺,一方面大力宣扬大汉帝国的声威与气魄,歌颂帝王功德;一方面又对帝王政治上的缺失和生活的奢淫进行讽谏。其效果往往是“劝百讽一”,即鼓励、提倡的成分淹没讽谏的成分,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在结构上,大赋多采用主客问答式。赋文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序”,是开头,交代赋中人物问对的缘由,以引出正文;中间是正文,主客之间,或彼此夸耀宫苑、京都的壮丽,或极力描绘帝王贵族畋猎歌舞的欢乐;结尾,往往以一方向另一方诚服作结,从中显露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其韵散的组成,也有大致模式,一般序和结尾用散文,中间的正文,以韵文为主。夹杂一些散文。也有个别大赋不用问答体,除前面的序用散文外,正文以至结尾都用韵文。大赋的韵文以四、六字为主,杂以三言、五言等。

七发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七发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七发》是汉代辞赋家枚乘的赋作。

这是一篇讽谕性作品,赋中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通过互相问答,构成七大段文字。

吴客认为楚太子的病因在于贪欲过度,享乐无时,不是一般的用药和针炙可以治愈的,只能“以要言妙道说而去也”。

于是分别描述音乐、饮食、乘车、游宴、田猎、观涛等六件事的乐趣,一步步诱导太子改变生活方式;最后要向太子引见“方术之士”,“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太子乃霍然而愈。

作品主旨在于劝诫贵族子弟不要过分沉溺于安逸享乐,表达了作者对贵族集团腐朽纵欲的不满。

此赋是汉大赋的发端之作,对后世影响很大,它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连写七件事的结构方式,为后世所沿习,并形成赋中的“七体”。

课件11:第7课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课件11:第7课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4)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5)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6)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N O .1文本初读]
1.结合曹操生平和课文注解,填出下面的空缺部分。
(1)曹操作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身处群雄割据的乱
世,借《短歌行》的创作,来抒发其
二、时代特征 1.东汉末年,由于统治者政权不断更迭和动摇,以致朝纲紊乱,政治腐败到 了极点,而社会上流民遍地,暴动不断出现,东汉统治名存实亡。一时间全国陷入 内战混乱之中。东汉末年又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各路诸侯纷纷招揽各式各样的 人才,以期在战乱的年代里能有一席之地,曹操也不例外,他提出了“唯才是举” 的方针,三次发布求贤令。他还专门设立了选用人才的机构,在丞相府设置了东 曹、西曹。东曹主管二千石以下政府及军队中官员的任免事宜;西曹主管丞相府内 官员的任免事宜。 2.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在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期。这个时代时局动荡不安,虽 有过短暂的太平时期,但是战乱还是十分频繁。国家政治腐败,为了争夺权力私 欲,仕途上充满了险恶,官场上充斥着贪污贿赂之风。由于门阀制度森严,许多有 志之士不能施展抱负,悲愤不已。
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的高度概括的字词。诗眼分为两种类型: “句中眼”和“篇中眼”。“句中眼”就是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能使诗句生动形 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篇中眼”一般是指全诗中最为传神、最能使全 诗生动飞扬的关键词或句子。“诗眼”多为动词或形容词,其位置并不固定,可以 在题目中,也可以在诗中。确定诗眼,要找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 “思”“忆”“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和“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意双 关,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诗人或主人公的心理感受)。

2020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练习:第二单元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Word版含答案

2020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练习:第二单元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Word版含答案

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

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

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

自唐以来,以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的爱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不计其数,著名的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的《马嵬》、苏轼的《荔枝叹》、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的《长生殿》等。

而对李、杨二人的这场轰轰烈烈的爱情,这些作品所表现的态度褒贬不一,李商隐别出心裁,在将《长恨歌》的故事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浓缩之后,表达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在杨贵妃的死与海外招魂的对比中,在和平时期的“鸡人报晓筹”与逃亡时期的“虎旅传宵柝”的对比中,在长生殿“七夕盟誓”与马嵬坡“六军驻马”的对比中,在四纪为君而不能保一妇人与民间夫妇尚可白头偕老的对比中,诗人批判的锋芒直指唐玄宗。

同时,诗人也感慨了人生无常、富贵难安。

这是永远困惑人类的生命主题,也是文学的永恒话题。

面对不能预测的命运,即使贵为天子,也难避免。

全诗又于有情人与无情世事的对比中,凸显了人生的无常。

[运用角度]“得与失”“看问题的角度”“人生无常”“情感与时代”等。

夜读李商隐深夜,在群星璀璨、飞光流辉的大唐帝国的诗空中,解读李商隐。

情怀便如夜一样温柔,诗一样古典。

仿佛看到他徘徊于长安城外的郊原,袖袍款款,丝绦飘荡,长髯掀拂着惊涛骇浪的意象;浓郁的眉宇间挽结着爱的抑郁和缠绵,在晚唐帝国的斜阳日暮里,吟哦着“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章……义山出生寒微,但寒门关不住天才童星的光辉,他在七八岁的时候,便显露出非凡的诗才,这在连吵架都有平仄诗韵,能作诗就有荣华富贵的时代,义山不能不受到人们的重视。

于是某豪门主动愿与李家结为儿女亲家,愿意资助义山成才。

这对经济拮据的李家无疑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便也就从这个时候起,又一段爱的悲剧,在世间上演了。

第7讲 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服饰-【高中历史课跨学科主题探索与劳动实践】中国古代服饰史

第7讲  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服饰-【高中历史课跨学科主题探索与劳动实践】中国古代服饰史

弁 图为唐代阎立本所绘。图中陈后主身穿弁 biàn 服,是天子视朝、接见诸侯时穿用的服 饰,仅次于冕服。 弁[古代男子戴的一种帽子]的形制上锐小, 下广大,通常用鹿皮缝制而成,缝合处缀有 一行玉石,以玉石颜色和数量区分尊卑。
一、汉族男子的衫、巾与漆纱笼冠 5、高顶帽
帽:古时顶成圆状、内无骨架的首服称为帽。魏晋之时帽的形制已在帻巾的基础上发 展起来。当时的北方少数民族多戴帽,因此传统的帽在吸收了少数民族帽的特点后发 展起来。当时有骑兵勇士所戴的突骑帽,南方还有纱帽在流行。帝王居宫中可戴白纱 帽,士庶戴黑纱帽,另外还有卷荷帽,而纶巾则是儒者与士所戴。 高顶帽:《隋书·礼仪志》六,记梁代“帽,自天子下及士人,通冠之。以白纱者,名 高顶帽。皇太子在上省则乌纱,在永福省则白纱。又有缯皂杂纱为之,高屋下裙,盖 无定准”。《晋书·舆服志》说:“江左时野人已著帽,人士亦往往而然,但其顶圆耳,后 乃高其屋云”。实际有好几种形式,有的带有卷荷边,有的挂有下裙,有的带纱高屋, 有的带有乌纱长耳。
戴梁冠和漆纱笼冠、穿大袖衫的男子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一、汉族男子的衫、巾与漆纱笼冠
3、梁冠
进贤冠,《后汉
书》记载它是前
高后低,为“文
儒者”之服,意
思就是文官的服
饰。
后世官员的梁冠
用的多是进贤冠。
“进贤”一名,
据说是因为文吏、
儒士有向上荐引
能人贤士的责任,
因此得名,并一
直应用至明朝灭 亡。
宽袖对襟女衫、长裙
穿宽袖对襟衫、的衫、襦与华饰
女子的深衣下部加襳[xiān] 髾shāo,所谓“襳”是指在 腰部下垂为饰的纤纤长带; 所谓“髾”是指衣服下摆相 连接的三角形饰物,并层层 叠叠。襳髾通常以丝织物制 成,女子着此装走路,会显 得十分灵动飘逸。

【南宋辞赋】葛立方之旷斋赋原文

【南宋辞赋】葛立方之旷斋赋原文

【南宋辞赋】葛立方之旷斋赋原文山横云卧,波渺天接。

鸥沙雁浦,清入目睫。

吾将陈雷乎明秀之绝景,而研桑乎闲中之日月。

乃吸尘象,结小栋宇,兰攘药房,皆中规矩,碧绡耀櫺,玄箔垂户。

是为山人处士之庐,又何殊豹隐于烟雾也哉。

于以琴牛盎雉木之声清池,于以棊兔宫蛇穴之势立也。

觞焉而瓶罍罄,咏焉而鬼神泣。

诚可以薄轩冕而谢维絷矣。

噫!行藏成亏,处顺安时,一丝不挂,孰拂天倪吾道,重于九鼎,世事轻于毫釐。

吾不能以所重,易所轻也。

冥鸿罢弋,天马不羁。

一乍侫贤作伴黠痴,又奚愧乎北山之移。

书斋不仅是读书的场所,更是精神安顿的天地。

宋人黄庭坚写道:翠屏临砚滴,明窗玩寸阴;意境可千里,摇落江上林。

明人高濂也说:吾斋一洗人间氛垢矣,虽咽水餐云亦足以忘饥。

他们的一往情深,寄托了古今文人对书斋的无限情谊。

书是书斋中最为紧要的物品,离开书,书斋便无以为名。

对于书,文人有一种天生的癖爱。

清人张潮《幽梦影》中有这么一段议论:凡事不宜贪,若买书则不可不贪。

贪书、嗜书,书斋里的藏书自然随之增长。

陶渊明《咏贫士》一诗云:“诗书塞座外,日昃不遑研”。

陆游家中藏书甚丰,房间里、木柜中、桌椅上、床枕边,举目四顾全是书。

他平时饮食起居于书间,偶尔想出门,竟被乱书包围得无法脱身,于是他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书巢。

陆游的朋友对书巢之名不甚了了,亲自到书巢考察,然而,到了书巢门口难以拔腿入内,好不容易进去以后又为书所困,出不了巢。

进退两难间,这位朋友摇头笑曰:真乃巢也。

《旷斋赋》描述了作者书房四周环境:山横云卧,波渺天接,鸥沙雁浦,清入目睫。

吾将陈雷乎明秀之绝景,而研桑乎闲中之日月。

及吸尘象,结小栋宇,兰欀药房,皆中规矩,碧绡耀棂,玄箔垂户。

是为山人处士之庐,又何殊豹隐于烟雾也哉!。

第七讲 魏晋南北朝文学简介及诗歌

第七讲 魏晋南北朝文学简介及诗歌

@思想内容:抒发求贤若渴之情,表现一统天下之 志。 @艺术特点:①慷慨悲歌,直抒胸臆。②情感顿挫, 质朴有力。③律调铿锵,遒劲古直。
• 视频:《短歌行》

三、陶渊明&《读<山海经>》
(一)陶渊明其人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后更名潜,浔 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血统之中有江南少数 民族——溪族的余脉。曾祖陶侃本为渔户,后因 军功发迹(然常被讥为@“溪狗” )。荫庇所及, 渊明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但至渊明,时运不 济,幼年丧父,饱尝艰辛。因生计所迫、亲友劝 说而担任彭泽令,但在任仅八十余天,就不堪忍 受,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陶渊明 传),弃职返乡(P145《归去来兮辞并序》), 从此归隐,躬耕终老。
9
(4)文学迅速繁荣
A、崇文之风炽、撰文之士多
@钟嵘《诗品 序》: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
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 诗以亲,离群讬诗以怨。至於楚臣去境,汉妾辞 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 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 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 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 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 易安,幽居靡闷,莫尚於诗矣。故词人作者,罔 不爱好。今之士俗,斯风炽矣。才能胜衣
林传论》)
• 曹操重法术,曹丕慕通达(先后下《息兵诏》、
《轻刑诏》“今事多而民少,上下相弊以文法,百姓无所措其手 足。…广议轻刑,以惠百姓”、《禁复仇诏》、《薄税诏》---无为、 休养生息),于是研经之士,失了利禄之门。
儒学便呈现了极度衰微的状态。(刘大杰《古代 文学思想源流· 第一章 魏晋思想的环境》)
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课件22:第7课 诗三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课件22:第7课 诗三首

采用了“悬想”方式,从而创造出了“诗从对面飞 来”的绝妙虚境。一边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 约闪烁着丈夫跋涉的身影;一边是手持芙蓉怅然遥 望的女子;两者之间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 这样虚实结合,创造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 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点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二句是《诗经·郑 风·子衿》中的原句,此诗的第一章是:“青青子衿,悠 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你那青 青的衣领啊,深深萦绕在我的心间。虽然我不能去 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呢?”诗人用这两句 古诗,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诗句语气婉转,情味深 长,表现
第7课 诗三首
新课助读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散文、辞赋、骈文等都 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汉末魏初,在“世积乱离,风衰 俗怨”的社会背景下,诗歌创作进入了“五言腾涌” 的大发展时期。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 断仕途,上层士流结党标榜。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 下,中下层士子为了谋求前程,只得奔走交游。他们 背井离乡,辞别父母,然而往往一事无成,落得满腹牢 骚和乡愁。《古诗十九首》就诞生在这个时期,这 些诗歌,篇幅长短不一,主要是抒写游子矢志无成和 思妇离别相思之情,突出地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 的不满不平以及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 从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 落的一诗的主人公是谁,不同的读 者有不同的理解。你认为这首诗的主人公是谁?谈 谈你的理解。 提示:对这首诗的主人公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从女 子思夫的角度可以做如下理解:“夏秋之交,正是荷 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开 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 那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辞赋第7讲上一讲我们学习了骈句的基本概念,今天要讲的是:骈句和骈文的平仄特点与要求。

我们知道,骈句的句式有长有短,节奏多变,这种朗读节奏给人以意境的美、情感的美、形式的美,其声音的高低起伏、气息有节律的转换,更彰显了音韵流畅的美感和铿锵通畅的气势。

这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辞赋中骈句四字以上必须有虚词,且本句对句节奏点上的字平仄也遵循一定的规律。

那么,骈句中本句对句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到底要遵循哪些规律呢?一、平仄的定义:平仄是指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

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

平仄是根据声调有无升降变化来定义的,声调平直的,就是平声;声调不平直的,就是仄声;在不平直之中,再加上升降与短促声调的区别,分别对应的就是上、去、入三个声调,这三个声调都归纳在“仄”声调,加上“平”声调,就成了我们中古音系的四声系统。

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

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二、骈句的平仄骈句的平仄包括三个方面:1、本句中相邻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

2、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

3、对句句脚上的字的平仄。

4、同一节奏内的字的平仄。

先看例句: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蛟-凤;士-宗,电-霜,军-库,本句中相邻节奏点上的字有平仄交替。

蛟-电;凤-霜;士-军;宗-库,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是平仄相对。

宗-库,对句句脚上的字的平仄相对。

映/弁峰/之峻,润/湿地/之清。

映-峰-峻;润-地-清,本句中相邻节奏点上的字有平仄交替。

峰-地;峻-清,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是平仄相对。

领字不作要求。

峻-清,对句句脚上的字的平仄相对。

林中百鸟调莺唱,月下孤鸿带影飞。

中-鸟-唱,下-鸿-飞,本句中相连节奏点上的字有平仄交替。

中-下,鸟-鸿,唱-飞,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是平仄相对。

唱-飞,对句句脚上的字的平仄相对。

豪富/石崇,邀客/不空/金谷盏;风流/山简,驻军/常醉/习家池。

富-崇,客-空-盏,流-简,军-醉-池,本句中相邻节奏点上的字有平仄交替。

富-流,崇-简,客-军,空-醉,盏-池,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是平仄相对。

盏-池,对句句脚上的字的平仄相对当然也有例外,因为前面我们已经讲过,骈句一开始并不是十分工整的,后来才逐渐变得精巧和工整。

缭绕于/千山/之峰,飘颻于/一野/之毯。

(颻,念yáo)本句:绕-山-峰,飖-野-毯(这里山-峰,野-毯没有平仄交替)对句:绕-颻,山-野,峰-毯句脚:峰-毯云浮/虚表/而卧,玉在/净空/将归本句:浮-表-卧,在-空-归对句:浮-在,表-空,卧-归句脚:卧-归六朝骈赋,其声调应用比仅区分平仄两类应用更加细腻与复杂,尤其是在两句之间的骈对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六朝骈句在仄声调对仄声调时,允许上、去、入声调变化相对,这种现象,在句脚字上,尤其多见。

唐代律赋中,用仄韵时,亦常见句脚以不同声调的仄字来做骈对,并没有严格到凡仄字必以平声字相骈对。

但是同声调不能骈对的观念早已形成,即上声不能对上声,只能对平、去、入声调。

请看例句: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纡,念yū)本句:原-旷-视,泽-纡-瞩对句:原-泽,旷-纡,视-瞩句脚:视-嘱这里,视,就是去声,瞩,就是入声。

这个骈句句脚上的字就同是仄声,而且是上、去、入上寻求变化。

关于平仄在同一节奏内的应用,有个内容需要补充一下:骈句绝大部分都是两字为一个节奏,也有三、四字为一节奏的情形,此时,同一节奏里字的声调,若全用仄声调字,亦要争取上、去、入三声变化。

极少有一个节奏内,三、四仄声字都用一个声调的情况,如:“上、上、上”“去、去、去”“入、入、入”,如此声调,实在难读。

用平声字时,同一吟诵节奏内,亦较少见三或四个平声字排在一起的情况。

这些声调运用规律,骈句与诗句原理是相通的。

结论是骈句的平仄特点包括四个方面:1、本句相邻节奏点上的字有平仄交替,而并非每个相邻的节奏点都做到了平仄交替。

2、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相对。

3、对句句脚上的字一般是声调不同。

4、同一节奏内不能出现三或四字同声调。

对于第4条,上面的例句没有分别列出,那是因为赋句中三字及其以上为一个节奏的本来就不多,就以上例句来看,也只有“孟学士”“王将军”“金谷盏”“习家池”共四个,而这四个节奏的平仄分别为“去入去”“平平平”“平上上”“入平平”,而像“王将军”这样的节奏,在赋文中是极少见的,是特例,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归纳起来,无非是“韵同调,对求异”。

即对诗赋而言,押韵字必须同声调,相骈对的字要求声调的不同。

正因为如此,无论诗与赋,用平声韵时,其相对的字要用仄声的。

而仄声韵时,除了可以用平声字相对之外,还可以用仄声字中的其余两个声调的字去骈对。

但就声韵原理而言,两句之间无疑是“凡平以仄对”或“凡仄以平对”读起来更加铿锵有力。

所以,在今后的创作中,要尽量做到这点。

只有这样,我们的作品无论放哪里都不会被挑剔。

三、骈文的平仄上面已经讲了骈句的平仄,以骈句为构成要素的文体有骈文也有骈赋,骈文与骈赋、律赋在句脚平仄上的区别较为明显。

骈赋和律赋的句脚平仄,在以后的讲义中会做专门的介绍。

下面我们要讲的是骈文的句脚字的平仄。

前面我们在讲隔句的时候,已经介绍过马蹄律。

马蹄律的概念与应用,最早起源于骈文。

后广泛应用于骈文,多分句长联,及赋类隔句句式的句脚字平仄安排。

要注意的是,在六朝以后,脚字平仄相对已是作骈文的规则之一,所以,真正的马蹄律,其开始平仄都是相反的,比如起句的脚字为平,对句的脚字就必须是仄,然后,相邻句的句脚字平仄与对句相同,比如:“平仄仄平。

平仄仄平”,如此往复。

这就是清人说的“平顶平,仄顶仄”——第一骈中对句的脚字如果是平,那第二骈的出句脚字亦当用平,若是仄,第二骈的出句脚字也是仄。

骈文和骈律赋中“隔句对”的句式,其原理都是一样的。

隔句句式总共有四个分句,每个分句的句脚字的平仄都是“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所以隔句遵循马蹄律。

我们知道,骈文是两句为一个骈对单位而串成文章的,马蹄律即是这个环境下,针对骈文句脚字平仄而言。

它首先注重在一个骈对单位之内,其每句的句脚平仄要相对。

若起为平,对即是仄,这是它的第一个规则。

在这个规则之后,还要注重两个骈对单位之间的句脚字平仄协调。

而这个协调方式,亦始终处于“对”的概念之中,即前一个骈对单位的句脚字的平仄,与后一个骈对单位的句脚字平仄相对。

如以文章的横排版式来看,即“平,仄”(即第一个骈对单位的句脚字平仄),“仄,平”(第二个骈对单位的句脚字平仄),如此即是马蹄律。

骈文不可能仅此四句,再往后,第三个骈对单位又与它前一个单位(第二个骈对单位),在句脚字上发生“对”的关系,如此循环往复。

所以,马蹄律的关键就在开始时的一个骈对单位之中。

如开始时的骈对单位(两句)不能做到句脚平仄相对的话,则以后无法继续。

对于马蹄律,现在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解释是这样说的:“马蹄律,简单地说,即“仄顶仄,平顶平”的规则。

这种规则之所以叫马蹄韵,在于其正像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脚印走,每个脚印都要踏两次。

若以一边的脚为平,另一边的脚为仄,左右轮流,那么平平之后,就是仄仄,仄仄之后就平平。

鉴于后脚最初站立点与立定时前脚之站立点,并无后继,所以,起句和末句的句脚,一般都是单平或单仄。

”按照这个解释,马的行走姿态就变成了先运动一边的前后蹄,即此处说的“平平”,再运动另一边的前后蹄,即“仄仄”。

而这显然与马行走的“斜对角迈蹄”规律相背离。

所以,这种解释,是不尽完善的。

骈文的句脚字平仄亦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它是随着汉文字声韵学的不断完善而完善的,从发现“四声”(即平上去入)到研究“四声”,再到具体使用在各种文体之中,而后经过不断修正直到取得大致认同,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大抵从六朝开始到唐初或唐代中期才基本定型。

六朝骈文的句脚字平仄,与唐宋相比较,不尽相同。

前面说过,六朝时期,在平仄字相骈对时,允许“上、去、入”求变相骈,且对于隔句对中分句的脚字声调安排,亦不及唐宋认识清晰。

先来看一段《哀江南赋》:粤以戊辰之年(平),建亥之月(仄)。

大盗移国(仄),金陵瓦解(仄)。

余乃窜身荒谷(仄),公私涂炭(仄)。

华阳奔命(仄),有去无归(平),中兴道销,穷于甲戌(仄),三日哭于都亭(平),三年囚于别馆(仄)。

天道周星(平),物极不反(仄)。

傅燮(xiè)之但悲身世(仄),无处求生(平);袁安之每念王室(仄),自然流涕(仄)。

昔桓君山之志事(仄),杜元凯之平生(平),并有著书(平),咸能自序(仄)。

潘岳之文采(仄),始述家风(平);陆机之辞赋(仄),先陈世德(仄)。

从这些句脚字可以看出,常有数仄字连用现象,那是因为这个时期的骈文,还没有形成如唐宋骈文在句脚平仄上那样严格讲究“平顶平,仄顶仄”的马蹄格式,隔句对亦是如此。

考其主要原因,大抵是六朝时期尚无较统一的“平仄”概念。

我们从上面段落可以看出,其句脚字虽常见仄声对仄声,但细考之下,其声调上皆有上、去、入声调的细微变化。

如:“大盗移国(仄),金陵瓦解(仄)。

”其中“国”是入声,“解”是上声。

又如:“潘岳之文采(仄),始述家风(平);陆机之辞赋(仄),先陈世德(仄)。

”这一隔句对,“采”与“赋”上下句脚上仄与去仄相对,“赋”与“德”分句句脚相对,其声调亦在上、去、入三个声调中求变。

另要注意,此段凡是平声调的句脚字,其对应的句脚字皆是上、去、入三声,即仄声。

通过看六朝骈文,句脚字以平声对平声的情况极少。

可见骈对时声调求变的观念,在六朝更细,后世更笼统,就分平仄。

后世仅仅区分平仄相对的方法更容易说明与掌握。

另有一个现象,仄声句脚的声调相同时,求上、去、入声调变化可以对的做法,在唐宋骈赋律赋中时常可见。

相比较,唐比宋更加常见,愈后愈少。

特别是在骈文中,较之骈赋律赋而言,唐宋时期骈文仄脚对平脚的概念已颇分明,相对较少见到此类上、去、入声调求变的做法。

这符合文体发展规律,文的发展总是领先于赋一步。

所以说,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特点,一代又一代的文化。

以严格的声调两分法的平仄概念去衡量六朝作品,无疑是不合理的。

经历隋到唐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让我们先来看看唐代极负盛名的骈文《讨武氏檄文》:伪临朝武氏者(仄),性非和顺(仄),地实寒微(平)。

昔充太宗下陈(平),曾以更衣入侍(仄)。

洎jì乎晚节(仄),秽乱春宫(平)。

潜隐先帝之私(平),阴图后庭之嬖bì(仄)。

入门见嫉(仄),蛾眉不肯让人(平);掩袖工谗(平),狐媚偏能惑主(仄)。

践元后于翚huī翟dí(仄),陷吾君于聚麀yōu(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