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第三段赏析【北宋】欧阳修骈体文

合集下载

欧阳修《秋声赋》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欧阳修《秋声赋》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欧阳修《秋声赋》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欧阳修《秋声赋》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秋声赋欧阳修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

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凛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

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

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呼!草木之无情,有时而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

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能及,忧其智之所不能行,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盖夫秋之为状也 (情状)B.有动于中 (内心)C.必摇其精 (摇落,损耗)D.亦何恨乎秋声 (遗憾)【解析】选D。

恨:怨恨。

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悚然而听之忽奔腾而砰湃B.万事劳其形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C.天之于物其触于物也D.淅沥以萧飒丰草绿缛而争茂【解析】选D。

A项前句中“而”表修饰,后句中“而”表并列;B 项前句中“其”为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后句中“其”为指示代词,可译为“那些”;C项前句中“于”为介词,“对于”,后句中“于”为介词,作“在”讲;D项“以”表并列,“而”也表并列。

秋声赋第三段赏析【唐代】刘禹锡骈体文

秋声赋第三段赏析【唐代】刘禹锡骈体文

国学 骈体文

秋声赋
第三段
唐代 刘禹锡
作品赏析
• 【相国中山公】指李德裕,中山是他的封地。【天官太常伯】指王起,会昌元 年判太常卿事。【皆得时行道之余兴】验证了我前面说的,李德裕做赋正是仕 途得意之时。但此时的刘禹锡已经年过七十,在洛阳居闲职,一辈子中年富力 强的时代都在远谪中消磨掉了。【况伊郁老病者乎?吟之斐然,以寄孤愤。】 可见他当时的心境,与李德裕、王起是截然不同的。
• 《秋声赋》首段写秋天景色,融入了作者自己遭受多次迁谪之后带来的人生体 验;次段集中描写秋天景色,展开联想,扩大境界,结合历史人物典故,使主 题意义显得更加深远;末段显示出作者不愿屈服于邪恶黑暗力量的信念。全赋 通过采取铺垫烘托、正反对比的手法,以一组鲜明的对比形象生动地突出了作 者与众不同的老当益壮的情怀。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称 “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 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 贞元九年,进士及第,释褐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进入节度使杜佑幕府, 深得信任器重。杜佑入朝为相,迁监察御史。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 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实践“永贞革新”。革新 失败后,宦海沉浮,屡遭贬谪。会昌二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 一,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
至若松竹含韵,梧楸圣脱。惊绮疏之晓吹,坠碧砌之凉月。念 塞外之征行,顾闺中之骚屑。夜蛩鸣兮机杼促,朔雁叫兮音书 绝。
………………………………………………………
………………………………………………………
《秋声赋》是刘禹锡为“寄孤愤”而创作的。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刘禹锡作《秋声赋》。 这首诗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与《秋声赋》颇为一致,可见这首诗的写作年代不会与《秋声 赋》的写作年代太远。公元836年秋天,刘禹锡患了足疾,此后一直疾病缠身。这首诗中明写诗人 有病,与这个时期诗人的健康状况颇符,说明这首诗断不会作于公元836年之前。根据刘禹锡、李 德裕、令狐楚生平交往,太常伯当为王起,即此赋当创作于会昌元年秋。

秋声赋原文翻译赏析

秋声赋原文翻译赏析

秋声赋原文翻译赏析《秋声赋》原文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W�W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

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凛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

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

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呼!草木之无情,有时而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

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能及,忧其智之所不能行,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译文】我正在夜间读书,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而来,恐惧地侧耳倾听,心想:奇怪啊!初来时淅淅�r�r十分凄凉,忽然间奔腾澎湃非常汹涌,犹如波涛在黑夜里翻滚,狂风暴雨突如其来。

它碰在物体上,霎鲲o#发出如同金属的撞击声。

又如奔袭敌阵的战士,衔枚急走,听不见号令,只听见人马行走之声。

我对书童说:“这是什么声音啊,你出去看看吧!”书童回来说:“月亮星星晶莹洁白,银河横挂天边,四周寂静人声悄然,奇怪的声音来自树间。

”我说:“啊,啊,好悲伤啊!这是秋声,为什么要来呢?要说那秋天所呈现的情状:其色忧郁,烟雾蒙蒙云气聚;其貌清明,天空高洁日色新;其气凛冽,刺透肌肉又入骨;其意萧索,高山冷落水寂寞。

秋声赋 第三段

秋声赋 第三段

10分钟讲课之《秋声赋》——段落分析“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注释与译文有时:有固定时限。

中,同“衷”,内心渥:红润的脸色。

黟(yī):黑。

星星:鬓发花白的样子。

戕(qiāng)贼:残害。

“唉,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

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

无穷无尽的忧虑煎熬他的心绪,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费心劳神,必然会损耗精力。

更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

(人非金石)为什么却要以并非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应当仔细考虑究竟是谁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磨难,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导语: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秋声赋》,上节课我们梳理了全文字词,分析了前两段。

作者秋夜读书深受秋声触动,从听觉角度描写秋声,又由秋声展开对秋状、秋气的议论,这样就自然引出人生感怀,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第三段。

师:大家一起朗读一下第三段。

师:(上节课强调的字音还是要注意一下)下面我们一起来看。

“嗟乎!注意,这是抒怀的信号。

草木无情,有时飘零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这就是大师,八个字就收束了上文秋悲的议论。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同学们,这里就要慢慢看了。

由秋声写到草木,又由草木论及人生。

欧阳修其实还是沿袭悲秋的传统。

那么,这是否又是一番人生失意的惆怅,身世的感伤。

我想,对于越是公认的好文章,做一下心理预设,越可能获得更大的阅读乐趣。

师: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大家先自己看一下下面两句写了什么?生:。

师:不清楚不要紧,我们接着往下看。

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欧阳修《秋声赋》赏析

欧阳修《秋声赋》赏析

欧阳修《秋声赋》赏析秋声赋宋- 欧阳修欧阳子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

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洌,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秋声赋》赏析《秋声赋》是欧阳修于嘉祐四年(1059)任翰林学士兼龙图阁学士时所作。

当时他53岁,经过近三十年的宦途起伏黜陟的生涯,其间的人生感受很多。

秋夜触景伤怀,遂赋以成篇。

文章是借赋秋声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

全文分作四段。

第一段,紧扣题目,从听觉上写秋声。

作者夜间挑灯读书,万籁俱寂之时,忽“闻有声自西南来者”,不禁为之“悚然”谛听,仔细辨别、探寻是什么声音,来自何方。

文中运用了一系列比喻表现声音的由远及进、由弱而强,“初淅沥以潇飒”,如秋雨潇潇;“忽奔腾而砰湃”,如江河澎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像惊涛骇浪,急风暴雨;“其触于物也”,好比战士奔赴战场,听不见喧哗,惟有马蹄声碎,人行声急。

高中语文文言文欧阳修《秋声赋》原文及译文(含赏析)

高中语文文言文欧阳修《秋声赋》原文及译文(含赏析)

欧阳修《秋声赋》原文及译文(含赏析)导语:《秋声赋》作于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

文章描绘了山川寂寥、草木零落的萧条景象,借景抒情写了对人事忧劳和与秋关联的音声情象的悲感,但最后“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却转喻祸根在人。

全篇语言流畅、声情并茂,不愧为佳作。

原文: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拜,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故之兵,街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胶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百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馀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意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本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零。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译文:欧阳先生我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我惊惧地听着,说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夹杂着萧飒的风声,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江河夜间波涛惊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好像金属相互撞击;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在衔枚疾进,听不到到任何号令声,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

欧阳修秋声赋原文及翻译

欧阳修秋声赋原文及翻译

欧阳修秋声赋原文及翻译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欧阳修及其《秋声赋》简介
2.《秋声赋》原文及分段
3.《秋声赋》翻译及赏析
正文
1.欧阳修及其《秋声赋》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北宋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

他的文学成就极高,与韩愈、柳宗元、苏轼等人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的散文、诗、词均有建树,其中以散文最为著名。

他的散文宏丽博雅,行文大气磅礴,尤以《秋声赋》最为脍炙人口。

《秋声赋》是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描绘秋天景色的骈文,通过对秋天景色的细腻描绘,传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悟,表达了秋天的肃杀、寂寥之美。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依次描绘了秋声、秋容、秋气、秋意。

2.《秋声赋》翻译及赏析
(翻译)
小孩子不要对着我,低着头睡觉。

只听到四周虫子的叫声唧唧,好像在帮我叹息。

(赏析)
《秋声赋》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示了秋天景色的寂寥、肃杀之美。

作者以虫声代替人的叹息,形象地传达了秋天的寂静和孤独。

这种写景手法独特,令人回味无穷。

第1页共1页。

欧阳修《秋声赋》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欧阳修《秋声赋》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欧阳修《秋声赋》原文,注释,译文,赏析欧阳修:秋声赋欧阳修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在中国古典诗文中,从宋玉《九辩》发出“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凄音之后,经历代骚人墨客的渲染,悲秋便成为一个传统的主题。

但他们写秋气者多,写秋声者少,而以秋声命题作赋者更不多见。

仅以此而论,也足以见出欧阳修这篇《秋声赋》的创新精神。

文章的第一段,先交代作者初闻秋声的时间和感受,次写秋声的情状和童子循声求源的回答。

当作者灯下夜读时,万籁俱寂,忽听有声自西南而来,打破了夜间沉寂,搅动了他专心夜读的思绪,不觉砰然心动,故“悚然而听之”。

然后又以“异哉”的惊叹总括出秋声的奇特,接着进入对秋声的具体描绘。

初起时它象淅淅沥沥的细雨和萧飒的凉风,,继而声响猛然增强,象是洪流奔腾,波涛澎湃,狂风突起,撞击到物体上,则发出宏音巨响,有如金铁皆鸣,又好象是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千军万马急速前行之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赏析
• 此文把写景、抒情、记事、议论熔为一炉,浑然天成。作者叙事简括有法,而议论迂徐有致; 章法曲折变化;而语句圆融轻快;情感节制内敛;语气轻重和谐;节奏有张有弛;语言清丽而 富于韵律。
• 作者把无形的秋声写得可见可闻。文章开头便用形象的比喻描写秋夜西风渐起,触物有声,再 用星月皎洁、四无人声加以烘托,一萧瑟幽森的画面便呈现在读者面前;最后以“四壁虫声唧 唧”收尾,也紧扣住季节的特色。中间两大段用赋体的传统铺陈手法,渲染秋天的肃杀和万物 的凋零,抒写对人事忧劳的悲感,最后“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又转喻祸根在人, 发挥了清心寡欲的老庄哲学,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融为一体, 显示出文赋自由挥洒的韵致。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 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 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 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 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 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 ………………………………………………………
欧阳修晚年虽仕途已入顺境,身居高位,但长期的政治斗争也使他看到了世事的复杂,逐渐淡于 名利。他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 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 ,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 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 这篇赋以“有声之秋”与“无声之秋”的对比作为基本结构框架,精心布局,文势一气贯串而 又曲折变化,作者从凄切悲凉的秋声起笔,为下文铺写“有声之秋”蓄势;然后由草木经秋而 摧败零落,写到因人事忧劳而使身心受到戕残,由自然界转到社会人生,这是“无声之秋”; 最后归结出全篇主旨:“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北宋 欧阳修
作品赏析
•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 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 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 《秋声赋》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 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主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全 文以“秋声”为引子,抒发草木被风摧折的悲凉,延及更容易被忧愁困思所侵袭的人,感叹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也是作者自己对人生不易的体悟。全文立意新颖,语言清丽, 章法多变,熔写景、抒情、记事、议论为一炉,显示出文赋自由挥洒的韵致。
• 此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作者选择了新的 角度入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 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 《秋声赋》在文体上的贡献很大。注重骈偶铺排以及声律的赋到了宋代以后,由于内容的空乏 和形式上的矫揉造作,已经走向没落。欧阳修深明其中之弊,当他的散文革新取得了成功之后, 回过头来又为“赋”体打开了一条新的出路,即赋的散文化,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既部分保 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 且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这些特点也使《秋声赋》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了一席很重要的地位。
• 《秋声赋》是欧阳修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 代文赋的典范。
• 秋在古代也是肃杀的象征,一切生命都在秋天终止。作者的心情因为屡次遭贬而郁闷,但他借 秋声告诫世人: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地,而应自我反省。这一立意,抒发了作者难有所为 的郁闷心情,以及自我超脱的愿望。
•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 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 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 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 《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THANK YO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