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
欧阳修秋声赋原文及翻译

欧阳修秋声赋原文及翻译
摘要:
一、引言
二、秋声赋原文概述
三、秋声赋原文翻译
四、结论
正文:
【引言】
欧阳修的《秋声赋》是一篇描绘秋天景象的经典文学作品。
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情感,展示了秋天的独特韵味。
本文将对《秋声赋》的原文及翻译进行详细的解读。
【秋声赋原文概述】
《秋声赋》原文描述了秋天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如落叶、昆虫、雁阵等声音,以及伴随这些声音而来的萧瑟、凄凉的气氛。
欧阳修通过这些声音和气氛的描绘,展现了秋天的美丽与哀愁。
【秋声赋原文翻译】
以下是《秋声赋》原文及翻译:
翻译:树叶纷纷落下,秋天的风声和虫鸣此起彼伏。
鸿雁结队南飞,长空传来阵阵哀鸣。
伴随这些声音,秋天给人的感觉是萧瑟凄凉。
【结论】
通过《秋声赋》原文及翻译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欧阳修对秋天景象的深
刻理解和独特描绘。
高中语文文言文欧阳修《秋声赋》原文及译文(含赏析)

欧阳修《秋声赋》原文及译文(含赏析)导语:《秋声赋》作于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
文章描绘了山川寂寥、草木零落的萧条景象,借景抒情写了对人事忧劳和与秋关联的音声情象的悲感,但最后“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却转喻祸根在人。
全篇语言流畅、声情并茂,不愧为佳作。
原文: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拜,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故之兵,街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胶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百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馀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意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本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零。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译文:欧阳先生我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我惊惧地听着,说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夹杂着萧飒的风声,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江河夜间波涛惊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好像金属相互撞击;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在衔枚疾进,听不到到任何号令声,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
欧阳修的秋声赋原文以及注释

欧阳修的秋声赋原文如下:
秋声赋
欧阳修
秋天凄切,西风凛冽。
草木黄落,鹰隼高飞。
客行役思,魂梦牵萦。
揽衣起徘徊,涕泪沾衣襟。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今别君已婚,儿女忽成行人生百年,如白驹过隙。
岂不惜别,但惜岁月易逝。
夜深知雨重,时闻折竹声。
假寐听此曲,梦中得相逢。
注释:
1. 凄切:形容秋天的风声、雨声等凄凉悲伤。
2. 凛冽:形容秋风寒冷刺骨。
3. 黄落:树叶变黄,落叶归根。
4. 鹰隼:一种凶猛的鸟类,常用来代表英勇和力量。
5. 役思:服役期间的思乡之情。
6. 魂梦牵萦:形容思念之深,梦境之中也难以忘怀。
7. 揽衣:提起衣服,表示起床穿衣。
8. 涕泪:眼泪鼻涕,形容悲伤之甚。
9. 儿女:指年轻的人,这里特指男女恋人。
10. 行:行列,这里指成行的人。
11. 白驹过隙:比喻时间的流逝。
12. 惜别:舍不得离别。
13. 岁月易逝:时间过得很快。
14. 夜深知雨重:深夜里听到雨声,知道雨势很大。
15. 折竹声:竹子被折断的声音,常用来代表忧伤和悲痛。
16. 假寐:打盹,表示暂时休息。
17. 梦中得相逢:指在梦中与人相遇。
欧阳修《秋声赋》原文及翻译

欧阳修《秋声赋》原文及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经典美文、试题大全、教案资料、公文写作、古诗文、实用文、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s, classic beautiful essays, test questions, teaching plan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ancient poems, practical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respect Please pay attention!欧阳修《秋声赋》原文及翻译《秋声赋》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辞赋作品。
秋声赋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声赋原文、翻译及赏析秋声赋原文、翻译及赏析秋声赋原文、翻译及赏析1秋声赋原文宋代:欧阳修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 (余曰一作:予曰)“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译文欧阳先生(欧阳修自称)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
他一听,惊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其中还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吹树木声,然后忽然变得汹涌澎湃起来,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
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又好像金属撞击的声音,再(仔细)听,又像衔枚奔走去袭击敌人的军队,听不到任何号令声,只听见有人马行进的声音。
(于是)我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
”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的声音,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高中语文文言文欧阳修《秋声赋》原文及译文(含赏析)

欧阳修《秋声赋》原文及译文(含赏析)导语:《秋声赋》作于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
文章描绘了山川寂寥、草木零落的萧条景象,借景抒情写了对人事忧劳和与秋关联的音声情象的悲感,但最后“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却转喻祸根在人。
全篇语言流畅、声情并茂,不愧为佳作。
原文: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拜,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故之兵,街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胶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百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馀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意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本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零。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译文:欧阳先生我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我惊惧地听着,说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夹杂着萧飒的风声,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江河夜间波涛惊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好像金属相互撞击;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在衔枚疾进,听不到到任何号令声,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
《秋声赋》译文及赏析

《秋声赋》全文解释欧阳子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
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洌,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译文】欧阳子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一听,惊道:“奇怪!”这声音初听时淅淅沥沥,萧萧飒飒,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夜间(大海上)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铮铮,好像金属相击。
再(仔细)听,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正衔枚疾进,没有听到号令,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
于是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
”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
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恍然大悟,叹道:“哦,原来这是秋天的风声呀,真令人伤感,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秋天总是这样:它的色调凄凄惨淡,云气消失,烟霭飘散;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色晶明;它的气候清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苍凉,川流寂静,山林空旷。
《秋声赋》宋代欧阳修描写关于秋季的文言文鉴赏

《秋声赋》宋代欧阳修描写关于秋季的文言文鉴赏《秋声赋》宋代欧阳修描写关于秋季的文言文鉴赏【秋声赋】宋代:欧阳修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 (余曰一作:予曰)“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秋声赋】创作背景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即宋仁宗嘉佑四年。
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不免产生郁闷心情。
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
《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秋声赋】译文欧阳先生(欧阳修自称)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
他一听,惊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其中还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吹树木声,然后忽然变得汹涌澎湃起来,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声赋》练习检测班级:姓名:学号:一、文学常识:欧阳修,北宋文坛领袖,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与唐代的、,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二、字词注音:悚然而听()淅沥萧飒()鏦鏦铮铮()烟霏云敛()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呼号愤发()丰草绿缛()渥然丹者()黟然黑者()为之戕贼()虫声唧唧()三、实词整理:1、解释加点的古今异义词:(1)其容清明,天高日晶(2)物过盛而当杀(3)黟然黑者为星星2、说明句中活用现象并作解释:(1)欧阳子方夜读书(2)天之于物,春生秋实(3)百忧感其心(4)万事劳其形3、解释其他重点字词:(1)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2)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3)乃其一气之余烈(4)有动于中,必摇其精(5)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6)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7)其气栗冽,砭人肌骨(8)其色惨淡,烟霏云敛(9)欧阳子方夜读书4、解释虚词:而(1)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2)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3)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4)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5)物既老而悲伤,物过盛而当杀(6)童子莫对,垂头而睡者(1)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2)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3)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以(1)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2)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3)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之(1)盖夫秋之为状也(2)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3)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4)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四、说明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2、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3、商,伤也4、夫秋,刑官也5、胡为而来哉?四、翻译句子:1、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
2、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3、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4、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
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5、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五、课文填空:1、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
2、星月皎洁,,,声在树间。
3、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其容清明,;其气栗冽,;其意萧条,。
4、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
5、天之于物,。
6、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7、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
8、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但闻,。
——欧阳修《秋声赋》六、断句练习:1、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2、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秋声赋》译文欧阳先生正在夜里读书,听到有从西南方向传来的声音,不禁惊恐地侧耳倾听,说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起来像是淅淅沥沥的雨声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声,忽然那声音变得奔腾澎湃起来,好像江河在夜间波涛汹涌,暴风骤雨突然来临。
那声音好像是有东西碰到物体上所发出来的,鏦鏦铮铮,是金属相撞的声音;又好象是奔赴战场的士兵,口中衔枚,快步奔跑,听不到任何号令,只听到有人马行进的声音。
”我问书童:“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
”书童回来说:“星星和月亮皎洁光耀,银河当空高悬。
四下里并没有人声,那声音来自树林中间。
”我说:“唉!可悲啊!这就是秋声啊。
它为什么而来了呢?秋天所表现出来的意气容貌:它的颜色黯然无光,烟气浓重云雾密布;容貌清朗明净,天空高远日光明亮;它的气候寒冷,刺人肌骨;它的意境萧瑟,山河寂寥。
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才凄凄切切,呼喊号叫,愤然而作。
(夏天)繁茂的绿草彼此争盛,欣欣向荣;高大的树木青翠茂盛,令人愉悦。
草被秋风拂过便变了颜色,树遭遇秋风便叶子飘零。
它们之所以衰败零落是因为秋气的余威。
秋天是刑官执法的季节,它在时令上属阴;秋天又象征着征伐,它在五行中属金。
这就是所说的(秋天象征着)天地的正义之气,它常常把正义肃杀作为自己的心性。
自然对待万物,让它们春天生长,秋天结实。
所以在音乐上,商声是代表西方的声音(也就是秋天的声音),而夷则是七月的音律。
商,是悲伤的意思,万物已经衰老了,就会令人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万物过于繁盛就必然会走向衰败。
“唉!草木没有感情,尚有衰败零落之时。
人作为动物,是万物中的精灵,各种忧伤的事情使他的心绪生发感触,无穷无尽的事情让他的身体疲惫劳累,在内心有所触动,就必然会损耗他的精气。
更何况还要思考那些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那些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这当然就会使他那红润青春的面容变得像枯木一样苍老,乌黑发亮的头发中出现星星白发。
为什么要拿自己并非金石般坚固的身体,去与草木争繁斗盛呢?应该考虑究竟是谁给自己带来了伤害,又何必去怨恨那秋声呢?”童子没有回答,低头睡着了。
只听见四面虫声唧唧,好像应和着我的叹息。
《秋声赋》练习答案一、文学常识:欧阳修,北宋文坛领袖,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二、字词注音:悚然而听(sǒng)淅沥萧飒(sà)鏦鏦铮铮(cōng)烟霏云敛(fēi)其气栗冽(liâ)砭人肌骨(biān)呼号愤发(háo)丰草绿缛(rù)渥然丹者(wò)黟然黑者(yī)为之戕贼(qiāng)虫声唧唧(jī)三、实词整理:1、解释加点的古今异义词:(1)其容清明,天高日晶清明:清朗明净(2)物过盛而当杀当杀:必定衰败(3)黟然黑者为星星星星:点点白发2、说明句中活用现象并作解释:(1)欧阳子方夜读书夜:名作状,在夜里(2)天之于物,春生秋实实:名作动,结果实(3)百忧感其心感:使……有感触(4)万事劳其形劳:使……劳累3、解释其他重点字词:(1)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悚然:惊恐的样子(2)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疾走:快跑(3)乃其一气之余烈余烈:余威(4)有动于中,必摇其精中:心中。
摇:损耗。
(5)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戕贼:伤害(6)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但闻:只听说(7)其气栗冽,砭人肌骨砭:刺(8)其色惨淡,烟霏云敛霏:浓密的样子(9)欧阳子方夜读书方:正4、解释虚词:而(1)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表修饰连词(2)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表并列连词,并且(3)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表并列连词,并且(4)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表承接连词,就(5)物既老而悲伤,物过盛而当杀表承接连词,就(6)童子莫对,垂头而睡表修饰连词者(1)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表定语后置,助词(2)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代词,代指头发(3)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表判断语气,助词以(1)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以,并列连词,相当于“而”(2)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以:介词,把(3)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以:介词,凭,用之(1)盖夫秋之为状也之:表去独,不译(2)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之:代词,指代秋风(3)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之:助词,的(4)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之:去独,不译四、说明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定语后置)2、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判断句)3、商,伤也。
(判断句)4、夫秋,刑官也。
(判断句)5、胡为而来哉?(介宾前置句)四、翻译句子:1、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
——听到有从西南方向传来的声音,不禁惊恐地侧耳倾听2、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各种忧伤的事情使他的心绪生发感触,无穷无尽的事情让他的身体疲惫劳累,在内心有所触动,就必然会损耗他的精气。
3、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更何况还要思考那些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那些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这当然就会使他那红润青春的面容变得像枯木一样苍老,乌黑发亮的头发中出现星星白发。
4、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
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夏天)繁茂的绿草彼此争盛,欣欣向荣;高大的树木青翠茂盛,令人愉悦。
草被秋风拂过便变了颜色,树遭遇秋风便叶子飘零。
5、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它们之所以衰败零落是因为秋气的余威。
五、课文填空:1、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2、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3、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4、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5、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6、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7、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8、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欧阳修《秋声赋》六、断句练习:1、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及冠,嶷然有声。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
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译文: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四岁时即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
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在地上练习写字,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
等到成年时,更是超群出众,卓有声誉。
欧阳刚开始在滁州任职,自号为醉翁,晚年更改为六一居士。
他天赋刚直不阿,见义勇为,即使有陷阱在前面,都一往无前即使身受其害都不回头。
即使被贬谪多次,他的志向也一样不变。
2、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译文:六一居士最初被贬谪到滁州山乡时,自号醉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