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充质干细胞在肿瘤进展过程中作用的研究
间充质干细胞及其迁移的研究进展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年2月第6卷第6期综述DOI :10.19347/ki.2096-1413.20210606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项目(No.81903949);浙江省基础公益研究计划项目(No.LQ19H290004)。
作者简介:戚亚钦(1999-),女,汉族,浙江绍兴人。
研究方向:临床医学。
*通讯作者:方燕,E -mail :fangyan@.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 )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并表现出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非造血干细胞,广泛存在于骨髓、脂肪、外周血、脐带、胎儿组织、肌肉等中。
MSCs 具有来源丰富、获取方便、增殖率高等特点,已成为组织工程和临床研究的理想种子细胞[1]。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对MSCS 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以MSCs 为基础的细胞移植替代治疗显现出良好的效果,MSCs 在临床试验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已得到了更好的证明[2]。
1MSCs 的临床应用1.1MSCs 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临床研究与应用目前,许多神经系统疾病如缺血、缺氧性脑病、恶性脑胶质瘤、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等仍无有效治疗方法,预后较差。
脑缺血后神经元的坏死将导致永久性神经功能缺陷,现有治疗手段尚不能逆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变性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3]。
MSCs 通过旁分泌作用,增加神经生长因子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释放,促进神经障碍中丢失或损坏的神经元的恢复,减少神经元细胞的凋亡[4]。
MSCs 还可通过增加血管生成因子的分泌,促进病灶区新生血管生成;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的凋亡和氧化应激,减少血管炎性损伤,增加脑血管的完整性[5]。
Xu 等[6]通过建立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大鼠模型,证实MSCs 的脑内移植可减小脑梗塞体积,有效改善神经损伤,进而改善大鼠运动功能,为临床进一步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但研究发现,缺血区局部不利的微环境使得能够迁移并存活在损伤区的MSCs 数量很少,严重限制了MSCs 的应用前景[7]。
间充质干细胞在器官移植中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及机制探讨的研究进展

第10卷 第5期2019年9月Vol. 10 No. 5Sep. 2019器官移植Organ Transplantation【摘要】 器官移植是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将间充质干细胞(MSC )用于器官移植已成为细胞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MSC 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地挖掘,且影响MSC 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因素很多,这些原因导致MSC 难以达到预期疗效。
在本综述中将通过介绍MSC 的免疫抑制作用及机制、影响MSC 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因素以及MSC 的临床应用等方面来阐述MSC 在器官移植领域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器官移植;免疫抑制作用;凋亡;调节性T 细胞;移植物抗宿主病【中图分类号】R617,R3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445(2019)05-0025-05·综述·尽管当前同种异体移植物短期存活率已极大提高,但如何使移植物长期存活仍是移植医师面临的一大挑战。
器官移植术后抗排斥反应仍然以联合应用钙神经蛋白抑制剂(calcineurin inhibitor ,CNI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 )抑制剂、抗增殖剂等免疫抑制剂为主,不可避免地也抑制了受者的免疫系统,导致不同程度的免疫缺陷,进而引发感染、恶性肿瘤等并发症。
此外,免疫抑制剂对慢性排斥反应不敏感,移植物往往难以长期存活。
因此,我们亟需一种新的抑制免疫排斥反应的方法。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MSC )来源于发育早期的中胚层和外胚层,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 )Ⅰ、CD90、CD105和CD73,不表达CD45、CD34、CD14、CD11b ,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和归巢的能力,在特定的环境下,能够被诱导分化为神经、心脏、肝脏、骨、软骨、肌腱、脂肪、上皮等多种组织细胞。
临床研究用人间充质干细胞质量评价

临床研究用人间充质干细胞质量评价一、引言人间充质干细胞(MSCs)由于其多向分化潜能、免疫调节特性以及易于体外培养等特点,被广泛用于临床研究。
在众多疾病的治疗中,MSCs 都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然而,要确保其在临床研究中的有效性,首先需要对MSCs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和评价。
本文将探讨如何评价临床研究用MSCs的质量。
二、MSCs的质量评价标准1、细胞的纯度和活性:这是MSCs质量评价的核心指标。
纯度是指MSCs中目标细胞的比例,而活性则是指MSCs的增殖能力和分化能力。
2、细胞的遗传稳定性:通过基因测序等方法,可以检测MSCs是否存在基因突变,以及是否存在潜在的致癌风险。
3、细胞的免疫调节特性:MSCs具有免疫调节特性,可以通过抑制免疫反应来降低排斥反应的风险。
因此,评价MSCs的免疫调节特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4、细胞的来源和生产过程:MSCs的来源和生产过程也会对其质量产生影响。
例如,来自患者的自身MSCs可能比来自捐献者的MSCs更适合用于治疗。
同时,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如无菌操作、细胞培养基的质量等,也会影响MSCs的质量。
三、MSCs质量评价的方法1、细胞形态观察:通过观察MSCs的形态,可以初步判断其是否具有正常的形态学特征。
2、生长曲线测定:通过绘制MSCs的生长曲线,可以评估其增殖能力。
3、细胞表面标志物检测:通过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可以确定MSCs 的纯度和活性。
4、染色体核型分析: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可以评估MSCs的遗传稳定性。
5、免疫调节特性检测:通过检测MSCs对免疫反应的调节作用,可以评估其免疫调节特性。
6、生产过程质量控制:通过监控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可以确保MSCs的生产过程符合质量标准。
四、结论人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但其质量评价是关键环节。
通过对MSCs的纯度、活性、遗传稳定性、免疫调节特性以及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等多方面的评价,可以确保其满足临床研究的需求。
肿瘤干细胞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Y 等通过病 毒载 体把人 工合 成 的蛋 白精确 的导 入 u
癌 干 细 胞 中 , 复 了 l 一7m R A 的 表 达 , 现 肿 瘤 干 细 恢 e iN t 发
胞 生成肿瘤 、 导致癌细胞转 移和产 生对治疗 耐药 的特性 被 明显抑 制 , 其体内体外 自我增殖 能力 均 明显下 降 , 明 l 说 e t
一
7在其 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 发现 1t 2 e 一7在 乳腺
癌 肿 瘤 起 始 细胞 ( ratn u iai e s T—I ) 表 Bes t mor n i n cl ittg lB C中
R S和 H A A MG 2与 lt 7呈 现负相 关 。在 B e一 T—I C中单独 沉 默 H—R S引起 自我更新能力降低 , 分化 不产生影 响。 A 对 因此 l 一 e 7通过靶 向调控 B t T—I C中多个靶基 因来调控 其
自我更 新 和 分 化 过 程 。 由此 可 见 miN R A在 肿 瘤 干 细 胞 的
胞, 但遗 留下 了致瘤性强 的肿瘤干细胞 , 这部分细胞成 为 日 后肿瘤 复发 、 转移 的根源 , 因此 针对 肿瘤 干细胞的治疗成为
肿 瘤 靶 向治 疗 的一 个 切 入 点 。本 文 探 讨 了肿 瘤 干 细 胞 自我
干细胞和大多数恶性 肿瘤细胞中都有很高 的端粒酶 活性 以 及 扩增 的端粒重复序 列 , 而人类 终末分 化 的体细 胞不具 有
・
3 62 ・
浙江临床医学 2 1 02年 3月第 1 4卷第 3期
临床研究用人间充质干细胞质量检验规范-讨论版

临床研究用人间充质干细胞质量评价规范(讨论稿)前言人间充质干细胞(human MSCs, hMSCs)是一类具有一定的自我复制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广泛存在于胎儿和成人各组织中,如骨髓、脂肪、皮肤、牙髓、肌腱,以及新生儿附属组织,如脐带、胎盘、羊膜等等组织。
除一定程度的分化潜能外,hMSCs还具有独特的免疫调控和组织再生功能,参与调控异常免疫反应、维护免疫平衡,帮助机体形成有利于病损组织细胞修复或再生的微环境,以促进损伤组织细胞的修复或再生。
hMSCs独特的生物学功能决定了其应具有广泛的临床适应症,并使其成为近十年来细胞治疗领域中发展最为广泛、最为迅速的干细胞类型。
过去10年来所积累的大量临床前及临床研究数据显示,不同组织来源的hMSCs均具有不同程度,针对不同临床适应症的治疗效果。
目前在登记的各种自体或异体组织来源的hMSCs临床适应症类型或疾病亚型已有上百种,其中常见的临床适应症类型包括骨关节疾病、心血管疾病、器官功能衰竭、神经退行性疾病、移植物抗宿主病、多发性硬化、脊髓损伤、炎性结肠炎、脊髓侧索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等。
然而,无论是临床前或临床研究阶段,现有的研究结果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而所有问题又都不同程度地汇聚到hMSCs的质量问题上。
其中临床前研究所表现的问题是,不同研发者所使用的hMSCs来源、培养体系、制备工艺、质量标准、评价技术等存在很大差异,也存在质量评价内容和技术的合理性等问题,因此导致不同研究者间的研究结果很难具有可比性,或结果难以重复,因此也很难形成相对统一的质量标准。
而临床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是,绝大多数临床研究还处在早期阶段,所观察的病例数还很有限,临床研究中细胞质量的标准化和细胞使用的规范性仍存在巨大差异,所有这些尚不足以完全支持hMSCs的安全性和/或疗效。
除此以外,因hMSCs临床前研究还远不够完善,对其临床研究的指导作用还不强,或者临床前研究与临床研究存在严重脱节现象,临床研究阶段细胞质量的稳定性研究欠缺,细胞质量评价和受试者评估体系尚未建立,等等。
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表 现 出 旺 盛 的 有 丝 分 裂 活 动 ,具 有 活 跃 的 增 殖 能 力 J 。
MS s C 还具有很强 的 多 向分化 潜能 ,即使经 过 大量传 代后 ,
有 些 细 胞 仍 能 保 持 其 多 潜 能 性 。 大 量 体 外 实 验 表 明 ,不 同
改进 ,从而得 到更纯 的 M C。因多 数 MS s Ss C 缺少 特殊 的细 胞表面标记 ,所 以都 是 通过 阴性选择 进行分 离 ,筛选 出不 表达 内皮 和造血 细胞标 记 的 M C 。 目前 已从骨 髓 、骨 膜 、 Ss 骨小粱 、脂肪组 织 、滑膜 、骨 胳肌 、脐血 、外 周血 和 乳牙
近 年 来 ,对 .ss M C 的分 离 方 法 进 行 了 大 量 的 研 究 并 加 以
外培养时存在两种不 同的亚群 ,其 中一种是成纤 维样细胞 , 称为成熟 M C ,这种细胞 的分化潜 能大。在生 理稳态情 况 Ss 下 ,成人体 内大多数 M C 增 殖并 不明显。但 在体外 补充适 Ss 量血清的培养液 中,它们能贴 附在 塑料培养 器皿 壁上生长 ,
文 章 编号 : 10—9 1 (08 3O6 . 0 703 20 )0.OO0 3
中图 分 类 号 :1 3 1 3
文献 标 识 码 :A
DC-CIK与间充质干细胞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DC-CIK与间充质干细胞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雷茜;谭小军;刘丽【摘要】Malignant tumor is one of the diseases with the highest mortality at present .The biological immunotherapy therapy as an important adjuvant therapy of malignant tumors to the three conventional treatments ,has demonstrated excel-lent anti-tumor properties and the ability to enhance the immune system in patients withcancer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re pluripotent stem cells with self-renewal and multilineage differentiation potential ,which can inhibit graft versus host reac-tion,and have a direct inhibitory effect on tumor growth. Because of its unique advantages, the combination of biological immune therapy and stem cells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 but there is mutual inhibition between the two meth-ods.How to combine the two methods to achieve the best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of cancer is still in an immature stage .A large number of basic experiments are needed to explore the best combination of the two methods ,and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s .%恶性肿瘤是目前病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而生物免疫疗法作为恶性肿瘤三大常规治疗后的重要辅助治疗,在临床上表现出很好的抗肿瘤特性及重建与增强肿瘤患者的免疫系统的能力.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群具有多向分化及自我更新能力的多能干细胞,并具有抑制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的作用,同时也具备直接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生物免疫疗法与干细胞联合应用因具有其独特的优势而越来越受关注,但两者联合的同时存在相互抑制作用.对于两者如何联合来发挥各自的最大优势,并进行肿瘤的治疗仍处于不成熟阶段,故需大量的基础试验来探索两者的最佳联合方式,并为临床的应用提供依据.【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7(023)005【总页数】5页(P921-925)【关键词】肿瘤;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间充质干细胞【作者】雷茜;谭小军;刘丽【作者单位】南华大学,湖南衡阳421000;湘潭市中心医院生殖中心,湖南湘潭411000;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超声科,长沙 4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54根据2015年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癌症死亡数达218.7万例,其中肺癌是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肿瘤,其次为胃癌、食管癌和肝癌[1]。
在胚胎发育及肿瘤发生转移过程中EMT的生物学作用

在胚胎发育及肿瘤发生转移过程中EMT的生物学作用学号:2120111423姓名:宋少堂在胚胎发育及肿瘤发生转移过程中EMT的生物学作用摘要上皮细胞间质转换(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s,EMT)是一种基本的生理病理现象,参与胚胎发育、组织重建和肿瘤进展,上皮细胞表型的缺失及问质特性的获得是其主要特征。
EMT最早发现于发育生物学,Garry Greenburg与Elisabeth Hay经细胞实验证明上皮细胞会暂时丧失他们的细胞极性,并且表现出具有移行能力的间质细胞特征,正式提出EMT的概念。
它不仅存在于多细胞生物的胚胎发生过程中,同时也存在于多种慢性疾病(如肾纤维化)的发病以及肿瘤的发展过程。
它以上皮细胞极性的丧失及其间质特性(成纤维细胞样的外形,波形纤维蛋白、Snail、骨桥蛋白基因的表达)的获得为主要特征,并且与肿瘤细胞的原位侵袭和远隔转移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胚胎发育肿瘤的发生与转移 EMT按照发育生物学观点,个体所有的细胞和结构都是由受精卵在基因调控下按特定时空顺序发育而来的。
然而,存在于生物体内的肿瘤是非正常的生物体结构,有史以来极大地威胁着生物体的健康和生命。
发育生物学家认为,肿瘤是一种特殊的生命现象,也是一种特殊的疾病,肿瘤是个体发育中自然选择的产物,只不过这种自然选择的结果不利于人体的正常发育和健康[1].EMT是胚胎发育的过程中必需的生理机制,同时在肿瘤的演进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本文就EMT的现象及分子机制以及在发育中的研究现状和在肿瘤的发生、发展的关系及表达情况做一些概括性的介绍,旨在从另外一个角度---发育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待肿瘤的发生并寻找一些新的对抗肿瘤的思路。
1.EMT的概念多细胞动物由两种形态和功能均不相同的细胞组成,即上皮细胞和间充质细胞。
上皮细胞是粘连细胞,它们通过细胞与细胞间的粘连复合体紧密连接形成连贯的细胞层。
上皮细胞呈现顶-基地极性,这一特性使它们可以定位于基底膜,由基底膜将上皮细胞与其它组织分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晓稼
胞 发生 融合所 导致 [ 1 4 - 1 6 ] 。( 2)在肿 瘤微 环境 中可促进 血管 生成 : 实体瘤 的形成离不开肿瘤 基质。肿瘤基质主要 由细胞 外基质和基质细胞所构成 。基 质细胞包括 巨噬细胞 ,内皮 细 胞 ,成 纤维 细胞 ,周 细胞 和 MS C s 等 ] 。这 些基 质细 胞 间
再注射到肿瘤微环境 中 ,一段时间后在肿瘤血 管内皮细胞 中 发现 G F P标记物 ,这 一现象说 明 ,MS C s 还可 能通过分 化成
血管 内皮细胞 而参 与肿瘤 血管 的形成 。( 3) MS C s 多分 化现 象促进肿瘤微环境 的形成 : 肿瘤 的行 为并不完 全是 由肿瘤细 胞决定 ,肿瘤 细胞 的各 种行为也受肿瘤微环境 中的多种肿瘤
物质 。Hu a n g WH等 ] 研 究发 现将 结 肠癌 细 胞 与 MS C s 混 合可促进肿瘤生长 ,且 血管生成率高于结肠癌细胞 与癌 相关 成纤 维 细胞 混合 时。有 报道 称 MS C s 分 泌 的 白细 胞介 素 一 6 ( I L 一 6)可 刺激 肿瘤 细 胞分 泌 内皮素 ( E T 一 1 ) ,而 内皮 素 又 可激 活 内皮 细胞 内的 A k t 和E R K通路 ,从 而提高 内皮 细胞 向肿瘤组织趋化能 力 ,并且也促进 了新生血管形成 ,不但如 此 ,MS C s 还可 以分泌其 他多种促 血管 因子刺激肿 瘤新 生血 管 的形 成 [ 1 9 ] 。另 外 ,S u z u k i K等 [ 2 0 将 MS C s 用 G F P标记 ,
・
20 0 பைடு நூலகம்・
浙江临床医学2 0 1 4 年l 2 月第 1 6 卷第 1 2 期
问充质干细胞在肿瘤进展过程中作用的研究
罗奇
前 期对恶性肿瘤的研究 中,大多数研究者将 注意力集 中 在 肿瘤细胞上 。然而 ,越来越多 的研究表 明 ,肿瘤 间质细胞 及细胞外 基质成分 为肿瘤细 胞营造 了一 个 良好 的生长环境 ,
1 什么 是MS Cs
MS C s 最 初 在骨髓 中发现 ,是一 种非 造血 多能 细胞 … ,
可较易地从 各种途径获得 , 如脐带血液 、 胎盘和脂肪组织等 , 且 能够分化为软骨细胞 、 骨细胞 2、 心肌细胞 3、 神经细胞等。 充质干细胞 没有特异性表 面标记物 …,在生物学方面 ,MS C s 具有 向肿瘤 、炎症组织趋化和逃脱宿主免疫监视等能力。
视 : 体 内免疫监视 可通过识别肿瘤特异性表 面抗原来消除肿
瘤细胞 ,从而 达到抑制肿瘤细胞在体 内生长 的作 用。而研究
发 现 MS C s 具有 免疫 抑 制作 用 [ 2 4 ~ 2 7 ] 。这 一 作用 使肿 瘤 细胞
可 以逃 脱 体 内 的免 疫 监 视 ,故 研 究 者 认 为 可 以 通 过 药 物 干 预
为主 的间 质细胞 及细 胞外 基质 成分 ,有 新生 的肿 瘤血 管 内 皮细胞 ,也有 处 于肿瘤 局部 系统性 免疫 抑制 状态 的免 疫细 胞。而近来的研究显示 ,肿瘤 问质 中出现大量间充质干细胞
可通过旁分泌信号转导机制 或直接接触与肿瘤细胞进行 相互 作用 ,并且可促进肿瘤 血管 的形成。而肿瘤血管 的形成对肿 瘤组织极其重要 ,因其 为肿 瘤组织提供 了所需 的氧气 和营养
因子 ( A MF) …] 以及 缺 氧 诱 导 因 子 ( H I F 一 1 )对 M S C s 也 有 趋 化性 . 所 以 MS C s 对 肿 瘤 组 织 的 趋 化 性 是 各 种 因子 共 同作
用 的结果。
进展极其重要 l 2 。MS C s 是肿瘤 微环境重要 的组成 部分 ,且
N F 一. c B活化 而拮抗 MS C s 的免疫 调节 作用 ,这可 能对 在临 床免 疫抑制 治疗方 案具有 重要 意义 。报 道 L 2 8 ] 称 MS C s 还可 以分 泌 白介素 一 6( I L 一 6) ,除 了起 到抑制淋 巴 T细胞 的增殖 作用外 , 还可以抑制成熟单核细胞 向树突状细胞 ( D C) 分 化。 Z a f r a n s k a y a M等 _ 2 9 _ 发 现通过 MS C s 和淋 巴细胞之 间 的接触 可产 生前列 腺素 E 2 ,其浓度 高低 与 T细胞 的增殖 抑制 有显 著的关联性 。( 5 )MS C s 分化为成纤维细胞促进肿瘤 的发展 : 癌相关成 纤维细胞 ( C AF)在促进癌症转 移和侵袭 方面起 了 较大 的推动作用[ 3 0 ~ 3 2 ] 。但 C AF 究 竟起 源于何处 , 结果不一致 , 较 广泛 的 说法 是 可能 由趋 化 至肿 瘤微 环 境 的 MS C s 分化 而 来 。因 C A F与 MS C s 具有相似 的表 型 ,且 分泌的细胞 因子也 比较相似 ,与 MS C s 相 比,C AF能分泌更 高水平 的 T G F —B,
( MS C s ) ,这类细胞 的 出现类似 于创 伤愈合 过程 中 的充 质干
细胞趋化浸润 。而 MS C s 对肿瘤 的生长与演化究竟 发挥什么
样的作用 ,现有 的研究却提示 出一种 矛盾的结果 。因此探讨
MS C s 对 实体恶性 肿瘤 的效应作用 ,有利于认 识肿瘤发 生发 展和肿瘤相关现象的机制 ,本文对此相关问题作一综述 。
相关 基质细胞 的影 响 [ 2 1 ] 。 说 明肿 瘤 微 环 境 对 肿 瘤 的生 长 和
2 MS C s 对肿 瘤 组织 的趋化 性
MS C s 对 肿瘤组织 的趋化性是 对肿瘤组 织起双 向作用 的根 本基 础 ,而其 主要 原 因是 由于肿 瘤微 环境 及肿瘤 细胞 可 以产生 释放 一些 细胞 因子 、趋化 因子 和炎性 因子 等 。如 I L 一 6 [ 、S D F 一 1 d , 、转化 生长因子 一B 1( T G F —B 1 )和 白细胞介 素 一 1 p ,且 MS C s 又可 以表达 多种相应 的受体。 研究发现 乳腺癌细 胞分泌 I L 一 6激活 和促进 N S C向肿瘤组织 趋化 E m ] 以及一 些肿瘤组 织分泌 的 I L 一 1 B和 I F N 一 可增强 MS C s 对 肿瘤血 管 内皮 细胞 的粘 附作用 。此 外 , 自分泌运动
在肿瘤微环境形成 中也起了关键性作用 ,因其 可以在肿瘤微 环境 中分化成 其它 细胞 [ 3 ,而这 些分 化细胞在促 进肿 瘤微
环 境 内 的新 生 血 管 形 成 、免 疫 调 节 以及 增 强 肿 瘤 细 胞 的 侵 袭
性等 方面均 起到 了一定 的作用 。( 4)MS C s 抑制体 内免 疫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