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烧不尽的“女德班”
人音版小学六年级音乐下册《花非花》名师教案

《花非花》名师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花非花》这首歌曲,使学生了解此曲作者、歌词以及歌曲背景,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与呼吸在歌曲中的运用,为初学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音准、调式及语言的准确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本诗的作者,感受我国丰富的古诗文化。
教学重点:声音统一,气息均匀的控制能力。
教学难点: 歌曲结尾部分的减慢与延长渐弱要做的恰到好处。
教学方法:启发式、欣赏感受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师生问好。
2.下来我们来一组发声练习。
三度练习1=C 2/41 2 3 I 3 2 1 I 1 2 3 2 I 1 – IImi ya mi ya五度练习1=C 2/41 2 3 I 3 4 5 I 5 4 3 2 I 1 – IIma ma ma ma二、情境导入1.出示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让学生说说诗的作者是谁?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 (唐)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介绍歌曲作者黄自。
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
早年在美国欧柏林及耶鲁大学音乐学校学作曲。
1929 年回国,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培养了不少音乐人才。
同时,从事音乐创作和著述,写下了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近百首。
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
其作品结构严谨,线条分明,层次分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作品介绍:《花非花》是黄自于1933年以白居易的诗词谱写而成的艺术歌曲。
在中国艺术歌曲发展史上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4.聆听花非花。
5、同学们在乐曲中你听到了怎样的情绪?朦胧,易逝,无痕,全诗采用博喻的修辞手法。
语意双关,富有朦胧美是这首小词的最大特点。
三、学唱《花非花》1、老师示范唱谱子,学生轻唱歌词(注意音准,尤其是高音部分,需要较强的气息控制。
延音记号,2处1拍半,结尾1处3拍)注意一:开头要轻声演唱。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草/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赏析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
多幺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
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
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
“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
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
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
出三、四的好句来。
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
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
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
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
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
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
野火烧不尽的全诗解释

野火烧不尽的全诗解释“野火烧不尽”一句出自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如下:《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野火无法烧尽满地的野草,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远处芬芳的野草遮没了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今天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注释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
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
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
荣,茂盛。
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
远芳:草香远播。
侵,侵占,长满。
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赏析:诗的开篇就展现了广袤的草原景色,通过细腻而生动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草原之中。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句描写了草原上草木的枯荣更替,暗示着生命的轮回和变迁。
这种自然景象与人的离别相互映衬,更加突出了离别的感伤。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诗是整首诗的精华所在。
它通过火焰和春风的象征,表达了对于离别的不舍和希望。
火焰象征着情感,无论离别多久,感情之火永不熄灭;春风则象征着希望和新生,即使面对离别,也会有新的相聚和重逢。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这句描写了草原的美景。
远方的芳草弥漫在古老的道路上,明媚的翠绿与废弃的城池相映成趣。
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草原的壮丽和宁静。
诗的结尾以"怀古"之情抒发了对过去的怀念。
"回车驾言迟,归去掩柴扉"这句表达了诗人即将离开的心情,他缓缓驾车,言辞匆匆。
《赋得古原草送别》课文解读

《赋得古原草送别》课文解读古典诗词一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而《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通过描绘广袤的古原草场和百草丰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青春岁月和亲友离别的感伤之情。
本文将通过对《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句分析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深刻内涵。
诗人白居易以独特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古原草场的壮美景色。
诗中的“离离原上草”写出了广袤无垠的原野,颇有一种辽阔天地的壮丽感。
“一岁一枯荣”说明了草场的景象是变幻莫测的,也传递了岁月更迭的无常之感。
然而,这首诗并不仅仅是表达对大自然景物的赞美,更关注的是人的离别之痛。
在诗中,诗人描述了自己与好友离别的情景,以此表达了内心的悲伤和思念之情。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一句非常有名的诗句,形象地描绘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即使在分别之后,情感仍然存留,且会以某种方式再次迸发。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之情,说明了他对友人之去的思念之深。
除了对诗句进行解读外,我们还可以从诗中寻找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来丰富诗歌的意境。
比如,诗中多次出现的对偶和反复,使得诗句既有情感的抒发,又增加了艺术上的张力。
“人生若只如初见”中的对偶句,将人生的短暂和最初的美好相比较。
“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反复则凸显了时间的推移和人事的变迁。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赋得古原草送别》并不单纯是一首写景的诗歌,而是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情之感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逝去岁月和友人分别的思考与感怀。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思想丰富,可以使人们体味到生命的短暂、人事的无常和离别之痛。
同时,它也是文学创作中经典的范例之一,对后世的诗人和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通过对《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句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首诗的内涵,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作品中的珍品,更是古代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在欣赏中深思。
经典咏流传: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经典咏流传: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芳草经典咏流传: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00:0004:59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曹灿朗诵)00:0001:04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虹云朗诵)00:0000:44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陈醇朗诵)00:0000:49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傅成励朗诵)00:0000:4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解说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霍松林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青年时期写过一首五律《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他赢得了声名。
诗是这样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唐摭言》(《唐摭言》是古代文言轶事小说集,出版时间不详。
撰者为唐末五代王定保(870~940)。
全书共15卷,分一百零三门。
每卷分若干标题,每个标题下或作综合论述,或分记若干有关故实,大致前三卷汇录科举制度掌故,其余十二卷按类记叙科举士人言行。
记叙详细、生动,但又很少神奇怪异;且次序较有系统,多为选举志所未备。
)卷七云:“白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谒顾况。
况谑之日:'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及读至《赋得原上草送友人》诗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况叹之曰:'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幽闲鼓吹》(《幽闲鼓吹》是张固搜集整理的唐朝晚期奇闻怪事集,其事多关法戒,非造律虚辞无裨考证者比。
唐人小说之中,犹差为切实可据焉。
”张固于诗虽未正面表述自己的看法,而主要记述故实,但“诗人之言不足有实也”一语,却道出了诗须想象的特点。
顾况赏识白居易的佳话,李贺诗使韩愈援带而起的故事,多赖《幽闲鼓吹》而流传。
)、《唐语林》(《唐语林》是宋代文言轶事小说,王谠撰。
共八卷。
《四库全书总目》说:“是书虽仿《世说》,而所纪典章故实,嘉言懿行,多与正史相发明,视刘义庆之专尚清谈者不同。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文字分类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文字分类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成语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表达形式,它包含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哲理,能够在简短的语言中传达出丰富的思想。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一句富有哲理的成语,它反映了生命的顽强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句成语的含义和应用,以及它所代表的文字分类。
一、成语解释“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成语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原意是说野火虽然能够烧尽一片林木,但是这片林木在春风吹拂下,又能重新生长。
后来,这句成语被引申为比喻事物虽然受到了一定的破坏或挫折,但是在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艰苦奋斗下,又能再度复苏并焕发诞辰机。
二、精神内涵“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是顽强和积极向上的。
无论是在个人奋斗的道路上,还是在国家的发展进步中,这种精神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遭遇挫折和困难,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迎接新的生机和希望。
这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
三、应用范围这句成语在文学作品和日常语言中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在文学作品中,它往往被用来描绘人物的坚强和不屈不挠的性格,为作品赋予了深刻的主题内涵。
而在日常语言中,人们也常常使用这句成语来表达对顽强拼搏精神的赞美和鼓励。
可以说,这句成语已经成为了汉语中的经典之一,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
四、个人观点对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成语,我深有感触。
在我看来,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坎坷和挑战,但只要我们能够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正如这句成语所启示的那样,生命的力量是顽强的,只要我们能够像春风一样持久地吹拂,就能够不断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成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它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是我们今天仍然可以汲取和借鉴的。
希望我们能够在学习和传承这句成语的过程中,汲取其中的力量,坚定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迎接生命中的一切挑战。
《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逢战乱,仍然勤学不止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县)东郭宅一个中小官僚家庭,祖父白湟时任巩县令,父亲白季庚任宋州司户参军。
白居易出生地遗迹大历十年(775),割据军阀田承嗣悍然引兵攻陷相州(今河南安阳市),引发各藩镇之间持续数年的大战。
建中三年(782),白居易10岁时,白季庚把家人送往宿州符离(今属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躲避战乱。
然而第二年,黄河和淮河之间战乱又起,白季庚不得不让家人南迁,逃难来到了越中(今浙江绍兴一带)。
宿州古城示意图白家是诗书世家,从白居易的先祖到他的父亲,都以读书为本,精通子曰诗云,因学识出众而走上仕途。
在这样的家风影响下,白居易刚会说话,母亲就开始教他读书识字了。
白居易很聪明,一教就会,一学就通。
更重要的是他还十分刻苦,白天写赋,晚上读经,中间还要学诗,没有一丝懈怠。
吟诵朗朗,读到嘴唇上、舌头上都生了疮;写字沙沙,写到胳膊肘上、手心里都长了老茧。
夸张的是,年纪轻轻,头上就生出了白发。
经过如此刻苦的学习,八九岁的白居易就基本读完了历朝历代的名人大作,十多岁就已精通了诗歌的音韵,吟诗作赋,立意新颖,文采生辉。
影视剧中的青年白居易形象送别朋友,写下成名诗作贞元三年(787)暮春的一天,十五岁的白居易送别好友。
二人并肩而行,路两旁是成片的野草,向远处蔓延,掩盖住了伸向远方的弯弯曲曲的古道,草地尽头连接着一座荒城,那是朋友要去的方向。
朋友说:"乐天,还记得去年冬天的情形吗?我们到这儿来玩,到处都是荒草,后来不知怎么回事,起了野火,草都被烧光了。
可你看现在,草又长出来了,又浓又密。
""是啊,野草就是这样,即使叶子被烧光了,根却深深地扎在地下,一旦大地回春,马上便铺天盖地地冒出新芽。
"白居易感慨道。
后来,白居易要写一首应考习作,想起当时送别的情景,就按科场考试规矩,执笔写下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6 生命与和平相习题课件 苏教级下册语文课件

12/6/2021
第十七页,共二十三页。
考点(kǎo diǎn)聚焦
分析侧面(cèmiàn)描写的作用
考点解读:描写方法有许多种,其中侧面描写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侧
面描写不仅能填补正面描写难以言说的空白,还能淋漓尽致地呈现描写对象 难为人知之妙点、美点。
12/6/2021
第十八页,共二十三页。
答题技巧(jìqiǎo):侧面描写的作用:①能以较经济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
章要揭示戴维的品质之“源”,就必然会揭示出他个性中蕴含着的民族精神的共性,通过他透视整
个犹太民族。所以说这篇散文写了一个人、一个家庭,却表现了一个民族。
12/6/2021
第十四页,共二十三页。
7.深入阅读课文后,谈谈你对“生命与和平(hépíng)相爱”的理解。
[答案]生命与和平本是相互依托的,一个人只有珍惜生命,正视自身的价值,才会真正实现
主旨(zhǔzhǐ) 归纳
本文通过对犹太青年戴维的优秀才能的描写,以及对他的才能形成 的根源的探究,展示了犹太民族与家庭个人的文化、智慧(zhìhuì)和精神, 抒写了人类期盼生命与和平相爱的美好愿望。作者立意高远,视角独特, 把个人的才能与民族大背景联系起来,具有以小见大的历史厚重感。
12/6/2021
12/6/2021
第三页,共二十三页。
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bǎi lín)国际电影节青春 片最高奖;电影《红衣少女》获198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 奖”“优秀故事片奖”。
12/6/2021
第四页,共二十三页。
追溯(zhuī sù)背 景
犹太民族是世界上古老的民族之一,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极重要
指说话像瀑布流泻一样滔滔不绝,形容能言善辩。前者侧重于说话时的从 容神态,后者侧重于口才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MARCH 2019 HAPPY FAMILY ■文/李勤余野火烧不尽的“女德班” 一份单纯的iTunes 使用合约洋洋洒洒写了62页的用意何在?目的就是要你看了以后只有疲倦、困惑和胆怯,除了按下同意键之外,没有其他任何勇气。
一些光怪陆离的条约内容
有一个英国游戏网站为了证实这件事情的荒谬,在这上面开了一个小玩笑,他们在几千字的合约中暗藏了一句“我同意捐出我的灵魂”,结果有7000多人按了同意键,而没有一个人发现这个小秘密。
另外有一个美国网站在合约中加了一句“第一个看到这句话的人可以领到一千美元奖金”,结果5个月之后才出现了第一位领奖者。
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做了一项实验,他们创立了一个假的社交网站,使用者在这个网站设立账号的时候必须同意
“捐出下一个出生的孩子”,结果98%的
人接受了这个荒诞的条约。
这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新网站,如果是大的知名网站,接受率可能接近100%。
在美国,只有买卖房子的时候需要签一份超过62页的合约。
但不同的是,在房屋买卖合同签约的时候,公证人有义务跟你用通俗的话解释每一页合约的真正意义。
而且一旦签约,合约内容就不得更改。
这本该是天经地义的事。
网络世界却并非如此,网络上的合约往往在最后包含了一条“我同意网站未来所有更新的条文,如果不同意我可以选择退出”──也就是说你签约的那一刻也代表已经同意了未来的合约。
如果不同意未来的合约,你必须要选择退出才算数;如果没有意见,就表示同意。
这些网站在单方面改变合约的时候,从来不会通知你,而且不会在网站上告诉你如何选择退出。
日本索尼公司算是非常“够意思”的──他们在合约改变的时候在最后加了一句“如果你选择退出,必须在X 天之内写信通知我们”。
他们当然知道这年头不会有人去写信,大部分人家里连邮票信封都找不到。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目前似乎看不到希望。
在可见的将来,我们仍会不假思索地点击那个“我已阅读并同意……”的按钮,而不管同意书里隐藏有多少霸王条款。
(摘自《百科新说》2018年第11期)
2017年被责令关停的辽宁抚顺“女德班”,2018年却在温州卷土重来──开办亲子夏令营,蛊惑未成年女孩。
前段时间,记者“卧底未成年女德班”的视频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
“女子换男朋友,手脚就会烂掉,最后要锯掉”“穿得那么时尚那么暴露,不就等同于叫别人来侮辱我吗?三精成一毒,专伤不洁女”“婚姻四项基本原则: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坚决不离婚”“为父母下跪洗脚能治癌”……以上种种陈腐恶毒的奇谈怪论突破了公众的道德底线,这哪里是亲子夏令营,分明是“坑”子夏令营!已被责令停办的抚顺“女德班”换个马甲、换个地方继续蛊惑未成年人,无疑更令舆论震惊。
试想,愚蠢的逻辑和观点如果影响到孩子们的价值观,那便不是一两天可以消解掉的。
长此以往,可能毁了孩子理性看待世界的眼睛,同时摧毁的还有无数孩子的独立健康人格,以及他们的现实权利和人生幸福。
宏观来说,所腐蚀的便是全社会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努力所换来的文明进步状态。
如此,便真正难掩时代的悲凉,这不仅会刺痛社会层面的价值观,更会伤害文明社会的科学转型。
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驳斥“女德班”的授课内容,实无必要。
如果到了今天,某些常识还要反复重申,未免太过滑稽和荒谬。
但“女德班”中的一些细节,仍然值得关注。
比如,新闻报道披露参加活动的家长中,高中及以下学历者占了近八成。
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者容易受到“女德班”的蛊惑,这点似乎已成共识。
不少网友进而认为,家长把孩子送往“女德班”,无非是因为家长自身文化素养和个人道德的双重残缺。
但这种看法,可能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
把那些“女德班”的参与者认定为“傻”“笨”,或许只是一种误会。
“女德班”对愚忠愚孝的强调,事实上迎合了部分群体的心理需求,宣扬传统文化里的糟粕,有利于某些人在家庭内部建立等级制度,为自身谋利。
正如夏令营的一位负责人所说,哪里有请他们开班的,他们就到哪里去开班。
也就是说,这竟然还是一个“买方市场”。
所以,欲救孩子,恐怕要先救家长。
说到底,“女德班”的活跃是部分家长群体与主办方共谋的结果,这也证明了某些错误的文化观念至今在人们心中仍然根深蒂固。
改革开放40年带来经济飞速发展,随着部分国人的致富,心灵的贫瘠也成为社会的通病。
人们开始发现儒家提供的某些心灵秩序与社会秩序理论,或许也是一剂“诊治”社会病的药方。
这些糟粕理论以老少咸宜、妇孺皆知或不明觉厉、颇显高深的方式,同时切入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各种需要,小则成“心灵鸡汤”,大则成“精神解药”。
“女德班”广受某些群体的欢迎,与其讲授的内容“通俗易懂”不无关系。
此外,“女德班”之所以能够成立和发展,首先是因为他们假借宣扬传统文化为幌子,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许可。
其次,相关部门对这类所谓的教育机构监管不严格,对机构教授和传播的思想没有严加审查,从而导致了这些机构“挂羊头卖狗肉”,大肆向学员宣传封建糟粕。
而真正帮助这些机构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往往是那些接受并支持这种陈腐思想的人们。
中国早就进入了新时代,但这些关而不绝的“女德班”映射并体现出与现代文明迥然相异和极其违和的行为方式,如同旧时代的毒药,在明里暗里毒害和控制着一些人。
(摘自新京报网2018年12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