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烧不尽》阅读答案
三年级语文积累运用试题答案及解析

三年级语文积累运用试题答案及解析1.根据诗意写诗句。
(1)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驶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水上波光粼粼,晴天西湖的景色多么美好,山色空蒙,雨中景致也很奇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解析】略2.按课文内容填空。
(8分)(1)走上冰面,可以看到()的冰,有的像(),有的像(),有的盛开的花朵……(2)我们按()顺序参观了中华世纪坛的()、()、(),沿着回廊,我们进入()。
【解析】略3.语文名词术语语音音高音强音长音质乐音噪音音品音标音素音位元音母音辅音塞音声母韵母儿韵声调语调四声阳平上声去声轻声拼音文字汉字六书象形互训指事会意形声转注【解析】略4.按课文内容填空。
(1)葡萄叶用整个夏天,酿造()和()。
从阳光里()糖,向秋风中()醉。
都沿着叶脉,变成()果实的肥。
香甜是人们唯一的()。
(2)天似穹庐,()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3)欲把西湖比西子,()总相宜。
(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解析】略5.我会背,我会填。
( 14分)⑴知之为知之,,是知也。
⑵,柳暗花明又一村。
⑶欲把西湖比西子,。
《唐宋大诗人中的物候》阅读附答案

《唐宋大诗人中的物候》阅读附答案唐宋大诗人中的物候竺可桢宛敏渭唐宋许多大诗人,善于鸟语花香的暗示,把大自然的变化写进诗篇。
其中许多诗句,经过千百年的,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至今还脍炙人口。
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
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
”这就是说,只有对大自然很深的人,才能领悟它的语言,和它亲密对话。
唐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从物候学角度来说,这首在当年就很轰动的诗,表现了两个重要规律:第一,草木得茂盛和凋谢,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的规律;第二,这循环是随气候转化的,春风一到,头年枯黄的草木就苏醒了。
春天来临的信息是什么呢?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可以找到答案。
李白诗曰:“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洪迈《荣斋随笔》中指出:这首诗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几经推敲,改了几次才定了“绿”字。
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这是符合物候学的规律的。
王安石这句诗还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
⑤若把它改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
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挟带黄沙比吹绿草叶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扶风豪士歌》中,有“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
虽则句中“胡沙”是暗指安史之乱,但河南春天风沙很大也是事实。
11.依次填入文中划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领悟考验感悟B.领略考验感觉C.领悟考证感悟D.领略考证感觉12. 从文章内容看,本文作者认为江南春天来临的信息是什么?(2分)13.“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诗人几经推敲才改定的,本文作者认为用“绿”字的好处是什么?(2分)14. 文章引用李白《扶风豪士歌》中的诗句目的是什么?(2分)参考答案:11. A12. 绿色。
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三篇)

【导语】低年级的阅读理解题,包括拼⾳、标点,字词句,都不会有太⼤的难度。
只要认真⼀点,答案在⽂章中都是能够原封不动找到的。
所以,仔细、认真,尤其重要。
以下是整理的《⼩学三年级语⽂阅读理解及答案(三篇)》,希望帮助到您。
【篇⼀】 我的家乡有⼀个美丽的湖,名叫天鹅湖。
据说许多年以前,曾经有⼀群天鹅在这⾥⽣活,因此⽽得名。
湖呈圆形,湖⽔清可见底,碧得发亮。
湖的四周有茂密的树⽊。
其中最引⼈注⽬的是垂(cuíchuí)柳,在微风的吹动下,柳条迎(yíngyín)风起舞。
湖⽔映衬出柳姑娘的⾝影⼗分秀美。
树下是⼀⽚嫩绿(lǜlù)的草地,草地上开着红的、黄的、蓝的⼩花。
湖上有⼀座美丽的⼩桥,把天鹅湖打扮得更加美丽。
1、给短⽂加个题⽬:(3分) ————————————————————————————————————- 2、保留()⾥正确的读⾳,划去不正确的。
(3分) 3、第2⾃然段先写了湖⽔()、(),再写湖的四周有(),接着写树下有()和(),最后写湖上有()。
(12分) 4、短⽂的主要意思是()(2分)A、讲了天鹅湖的美丽的景⾊。
B、讲了家乡的天鹅湖⾥什么都没有。
C、讲了天鹅湖四周的景⾊。
5、上⾯的短⽂中,你最喜欢哪些词、句,请你摘抄下来。
(7分)词:(⾄少写三个) ————————————————————————————————————————- 句:(⾄少写⼆句) —————————————————————————————————————————————————————————— 答案: 1、家乡的天鹅湖 2、垂(chuí)柳迎(yíng)风起舞嫩绿(lù) 3、清可见底碧得发亮茂密的树⽊草地⼩花美丽的⼩桥 4、c 5、词:清可见底碧得发亮茂密迎风起舞秀美嫩绿美丽 句:其中最引⼈注⽬的是垂柳,在微风的吹动下,柳条迎风起舞。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
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他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以下是就业指导网为您搜集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希望对同学们理解该文有所帮助。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17分)(1)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2)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3)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4)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5)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文言文阅读《白居易传》练习及答案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邮人。
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
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
”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恋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
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
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遺。
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
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
权贵有嫌其出位,怒。
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
”贬江州司马。
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佛怒奸党,遂失志。
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
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
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鯁遭摈,乃放纵诗酒。
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
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
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
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
自号醉吟先生,作传。
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
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
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
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
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辩之。
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
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
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拨姻雾,冉冉生云。
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
今尚存。
[注] 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
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
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乃叹日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B.乃叹日/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C.乃叹日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D.乃叹日/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课外阅读(有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课外阅读(有答案)一、课外阅读我能行。
(16分)少年白居易白居易初到长安,拜访大诗人顾况。
见到这位白发苍苍、大名鼎鼎的诗人,白居易走上前去毕恭毕敬地行礼,并送上诗稿请顾况指教。
顾况打开诗卷,见上面工整地写着“白居易”三个字。
他打量着这位闯上门来的陌生少年,捋了捋胡须,笑着说:“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啊!”顾老先生拿白居易的名字,开了个小小的玩笑,同时也是告诉年轻人,京城不是个混饭吃的地方。
顾况慢慢地打开白居易送上的诗卷,仔细看着,突然眼睛一亮,轻声吟诵起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多美的诗句呀,真可谓字字含真情,句句有余味,既表现了野草生命力的旺盛,字里行间更洋溢着少年蓬勃的朝气和奋斗的精神。
“好诗!好诗!”顾况连连叫好,走过去拉住白居易的手说,“你小小年纪,有这样的志向,这等的才华,在长安定能大有作为!”1.摘抄短文中的四个成语: 、、、。
(2分)2.顾况提“长安米贵,白居不易”的用意是( )(3分)A.提醒白居易长安的大米很贵,在这儿住需要花更多的费用。
B.提醒白居易长安城人才济济,没有真才实学在这儿很难立足。
3.让顾况眼前一亮的诗句好在哪里?用“”画出相关句子。
这几句话应该用的语气来读。
(3分)4.最能体现野草生命力旺盛的诗句是“ , ”。
(4分)5.你还读过白居易的哪些古诗?请写出两首诗的名字。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卧薪尝胆司马迁吴既赦.(shè)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日:“女.(rǔ)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chóng)采.。
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赦:反:女:振:2.“卧薪尝胆”的意思是:3.“女(rǔ)忘会稽之耻邪?”的意思是:4.越王勾践是如何对待失败的?三、课外阅读。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阅读理解》训练题及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阅读理解》训练题及答案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
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
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子的手抓羊肉和奶酒。
干部们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
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儿,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
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草原》(1)从文中找到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热情——(________)拘谨——(________)害羞——(________)嘹亮——(________)(2)主人们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款待“我们”,说明蒙古人民________的特点。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人的深厚情谊。
B.“感人”准确反映了人们心心相连的情谊。
C.鄂温克姑娘很大方,一点也不羞涩。
(4)用四个字概括本段内容:________。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①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
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②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
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③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
花墙边两起。
(1)第①②段分别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描写了丁香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映衬着作者对_______________的憧憬和追求。
2021年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及答案

2021年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及答案一、品读语段。
清晨,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
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点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
中午,太阳高照,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
1.从语段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清楚——(______)展示——(______)2.读语段,填空。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薄雾、_____、_____、湖水这几种景物。
(2)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写的是_____时日月潭的景色,第二句话写的是____时日月潭的美景。
3.这两个自然段是按照()顺序写的。
A.时间(清晨、中午)B.地点(湖面、山上)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题。
聪明的徐文长我们明朝有个大文学家叫徐文长。
他从小聪明过人,上学以后,又勤奋好学,常常受到老师的称赞。
有一次,老师想测试一下学生的智力。
他让学生拿着两只盛满水的木桶,走过一座贴水面的小竹桥,还不准把鞋底弄湿,看看谁有办法做到。
一个学生不假思索地拎起两桶水,快步走上竹桥。
因为桶里的水很沉,竹桥被压低了,河水漫过了桥面,这个学生的鞋全湿透了。
大家一看,都不敢再试了。
徐文长想了想说:老师,让我来试试。
只见他把两只盛满水的木桶,放在桥两边的河水里,用手牵着桶上的绳子,轻松地走过了竹桥,鞋一点也没有沾湿。
“真是个聪明的孩子!”老师翘起了大拇指。
1.短文一共有(______)段话,第二自然段有(______)句话。
2.徐文长是用什么办法走过这座竹桥的,请用“”划出描写他过桥的方法句子。
3.文中“不假思索”是什么意思,选择正确的选项()A.思虑周全B.不想思考C.熟练,用不着考虑4.体会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在正确答案后面的()里打上“√”。
(1)平静的语气。
()(2)感叹的语气。
()5.读完徐文长的故事,你认为徐文长是一个怎样的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外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野火烧不尽》阅读答案
小编整理了关于《野火烧不尽》以供各位同学在来纳西之后参考,希望同学们的阅读理解练习题的练习越来越好,也希望大家的学习技巧不断提高,关于《野火烧不尽》阅读答案我们一起分享和阅读吧!
野火烧不尽
①2009年8月,洛杉矶安吉利斯国家森林公园发生了洛杉矶历史上最大的一场森林大火,烧掉了约6万公顷的林地,占整片森林的20%以上。
这场大火的起因是有人纵火,这并不意外。
除了被闪电点燃,90%以上的野火都是人为引起的。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人类与森林的接触日益紧密,森林野火发生的频率也就越高。
②一场火灾要能发生和维持,取决于温度、燃料和氧气三要素。
这三要素只要缺了一个,火就无法传播。
在这些要素中,影响野火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燃料:树木的湿度、形状、大小、多少、彼此之间的距离、在地面上的排列状况等。
还有许多环境因素也能影响火势:风能把火吹旺,雨能把火浇灭,河流能阻碍火的传播……那么,有没有什么规律能让我们预测一场大规模的野火的发生呢?
③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人员用计算机模型对森林野火进行模拟。
他们随机在网格上种虚拟的树,每格一棵,随着时间的推移,网格上的树就逐渐地多起来。
然后,每隔一定数量,程序就往网格上扔下一根虚拟的火柴,扔在哪里也是随机的。
如果扔的那个格子上有树,树就被点燃了。
如果这棵树相邻的四个格子上有树,火就传了过去。
④他们反复地运行这个程序,统计每次虚拟野火的规模,又统计了发生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森林野火,发现大规模野火的发生实际是不可预测的。
?
⑤不过,研究人员通过计算机模拟发现的另一个现象,却对如何控制野火的规模很有启发。
他们用不同的点火频率进行模拟。
有的模拟每种125棵树扔一根火柴,有的每种500棵树扔一根火柴,有的则每种2000棵树才扔火柴。
点火的频率越低,发生大火的频率就越高。
在频率低到每种2000棵树才扔火柴时,这时网格上已密密麻麻布满了树,扔下的火柴通常点燃大量的树木,在许多情况下甚至烧光了所有的树。
可见,森林野火推迟得越久,后果就越严重。
⑥野火也是森林自然生态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对任何野火都强行扑灭,这样做实际上是让森林处于更不稳定的状态:森林里充满了老树、死树、矮树、野草,地面堆满了树枝、树皮、枯叶,这些全都是上好的燃料,只要有了火源,就会熊熊燃烧起来,不可抑制地延开去。
如果我们早认识到这一点,也许,许多森林大火就可以避免了。
18.结合第①段画线句的内容,说出“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这几个字不能删去的理由。
(2分)
19.文章第③~⑤段的说明层次是:先说明_________再说明________(不超过15个字)(2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借助文章及材料的`相关内容,为森林管理员提出两条合理的防火建议。
(2分)
【材料一】
黄石公园是美国国家森林公园,70年代以来,对野火采取零容忍政策,一旦发现野火就尽量将其扑灭,平静了十几年,一直没有什么事,效果很好。
然而在1988年,黄石公园突发大火,烧掉了32万公顷的森林,占黄石公园面积的36%,损失惨重。
【材料二】
近年的研究表明: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火是一种相当普遍的自然现象。
小的野火对森林防火有利,因为它有助于烧掉大树间的野草木。
人类如能正确对待轻度的森林野火,同时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火烧,这样就有可能减少森林大火的发生。
建议一:_①_
建议二:_②_
《野火烧不尽》参考答案:
18.答案示例:如果删掉“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一方面无法说明前面“人为引起”是包含故意纵火和无意点燃两种情况的;另一方面,也无法强调是人类的活动导致森林野火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这一事实。
(共2分。
共两方面,每方面1分)
19.答案示例:大规模野火的发生是不可预测的野火推迟得越久,后果就越严重(共2分)
20.答案示例:①对野火不要全都扑灭。
②管理人员可以有选择有控制地放火烧掉一部分森林。
(共2分。
每条建议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