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春节习俗

合集下载

浙江省春节传统习俗解读

浙江省春节传统习俗解读

浙江省春节传统习俗解读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也是浙江省人民最喜爱的节日之一。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人们会按照传统习俗来庆祝,以期获得好运和吉祥。

在本文中,我们将解读浙江省春节传统习俗,探索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扫尘除旧布新春在春节来临之前,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

这一习俗被认为是为了驱逐旧年的晦气和病气,同时也在为新年的到来做准备。

清扫的活动包括擦拭家具、洗涤地板以及整理物品等。

这个习俗体现了人们对新一年的热切期望和净化心灵的愿望。

二、贴春联迎新春贴春联是春节期间另一个重要的传统习俗。

春联是由对联组成的,对联是由上联和下联构成的,上联贴在门楣上,下联贴在地面。

春联上通常写有祝福的话语,如“大吉大利”、“福禄寿”等。

贴春联的目的是为了祈求幸运和繁荣,同时也是一种装饰,为新年增添喜庆气氛。

三、守岁迎新年守岁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在晚上,家人们通常会待到午夜的时刻一起守岁。

在守岁的过程中,人们会燃放鞭炮和放焰火,以驱逐邪恶的灵魂和病魔,并迎接新年的到来。

同时,家人们还会围坐在一起,品尝传统食物,如年糕和饺子,并相互祝福,庆祝新年的开始。

四、舞狮猜灯谜舞狮和猜灯谜也是春节期间常见的活动。

舞狮是一种传统舞蹈,一般由两名人扮演狮子的前后部分,在节奏鲜明的音乐中跳跃奔腾,象征着除旧迎新和驱魔辟邪。

而猜灯谜活动则是一种智力游戏,人们通过猜灯谜来增加乐趣和活跃节日气氛。

舞狮和猜灯谜的传统是浙江省春节庆祝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五、吃年夜饭团圆年在浙江省,年夜饭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一餐。

家人们会团聚在一起,共同享受丰盛的晚餐。

年夜饭的菜肴通常包括鱼、鸡、猪肉等,每种菜肴都有吉祥的寓意。

吃年夜饭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对家人的关爱和祝福,同时也希望全家人能够在新的一年中一同团圆和幸福。

六、放鞭炮辟邪升平放鞭炮是春节期间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习俗。

人们相信鞭炮声能够驱走邪恶的灵魂和病魔,为新年带来好运和吉祥。

放鞭炮是一个集体的活动,人们会一起出去,放炮声响,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浙江春节的传统庆典习俗

浙江春节的传统庆典习俗

浙江春节的传统庆典习俗浙江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春节是浙江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这个时刻,浙江的各个角落都洋溢着喜庆与祥和的气氛。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浙江春节的传统庆典习俗吧!一、舞狮表演舞狮表演可以说是浙江春节最具代表性的一项庆典传统。

在传统民间文化中,舞狮象征着吉祥和祝福,驱邪辟邪的意义深远。

春节期间,各地的舞狮队伍会到处表演,引来一片欢笑声。

尤其是在杭州、宁波等大城市,舞狮表演更是盛大而壮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看。

二、灯笼展示春节期间,浙江的各个城市和农村都会举办盛大的灯笼展示。

灯笼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浙江人民祈求美好生活的寓意。

浙江的灯笼多为传统红色,上面绘有吉祥图案,如云龙、喜鹊、寿字等。

夜晚时分,整个城市被五彩斑斓的灯笼照亮,犹如仙境一般,令人陶醉其中。

三、舞龙表演除了舞狮表演,舞龙表演也是浙江春节的一项传统庆典习俗。

舞龙以其动感和热烈的气氛吸引了无数观众。

舞龙的龙身多由彩色的布料制成,长度可达数十米。

在表演过程中,舞者们手持龙头,舞动龙身,翻滚腾挪,给人一种神龙腾飞的视觉效果,寓意着富贵吉祥。

四、庙会活动春节期间,浙江的各大庙宇都会举办盛大的庙会活动。

庙会是人们聚集在一起,品尝传统美食、购买纪念品和小商品的好地方。

这里有美味的年糕、汤圆和各种小吃,还有精美的手工艺品和红包袋等。

游客们可以在庙会上品尝到地道的浙江美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祭灶活动祭灶是浙江人民的传统习俗之一,人们相信每年春节期间,灶神会离开家门去天庭上述报告。

因此,家家户户都会在春节前的一天祭拜灶神。

在祭拜仪式中,人们会燃放鞭炮,烧香拜神,然后焚化一些纸钱和食品,以供灶神享用。

这一传统旨在祈求来年家庭幸福、子孙兴旺。

六、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是浙江市民非常热衷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各地的龙舟队伍会展开激烈的竞赛。

龙舟由数十人划桨,沿着河流迅速驶过,队员们齐声呐喊,加油助威。

传统文化中的浙江春节

传统文化中的浙江春节

传统文化中的浙江春节浙江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浙江省最具特色的节庆活动。

浙江春节汇集了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元素,包括习俗、饮食、戏曲、民间艺术等,彰显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

一、浙江春节的历史和意义浙江春节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东汉时期,浙江春节就成为了浙江地区农历新年的重要庆祝活动。

浙江春节不仅是农民庆祝丰收和迎接新春的节日,更是反映了浙江文化的特点和民众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节期间,人们举办祭祀祖先、拜年、守岁等习俗,通过这些活动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吉祥。

二、浙江春节的习俗1. 大扫除:在春节前,浙江人会进行大规模的清洁活动,彻底打扫家居,以祛除旧年的晦气,迎接新年的好运。

2. 贴春联:浙江人热衷于贴春联,春联上用毛笔写上对联或吉祥话语,寓意着祈福和美好的新年愿景。

3. 守岁:浙江人常常在除夕夜守岁,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等待新年的到来,共同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4. 舞狮龙:浙江春节期间,狮子舞和舞龙表演是不可或缺的活动。

人们穿上狮子装扮,扮演舞龙舞狮的角色,表演灵活多变的动作来展示祥瑞。

三、浙江春节的传统饮食浙江春节的传统饮食包括了许多地方特色的美食,如浙江的鱼生、腊肉、糖饭果子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浙江的年糕。

年糕是一种由糯米制成的糕点,形状如同红色蜂窝,象征着年年高升,寓意着新年的好运和繁荣。

四、浙江春节的传统戏曲浙江春节期间,各地会举行传统戏曲表演,如越剧、昆曲等。

越剧是浙江地区最具特色的戏曲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剧目。

昆曲则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以其独特的音调、唱腔和表演形式,深受观众喜爱。

五、浙江春节的民间艺术浙江春节期间,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如面塑、剪纸、葫芦雕刻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浙江的剪纸艺术。

浙江的剪纸以其精巧的工艺和寓意深远的纹饰被广泛应用于春节的装饰中,给人们带来了舒适和欢乐。

综上所述,浙江春节作为浓缩了浙江传统文化的重要节日,不仅承载着古老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俗习惯,更是民众欢聚一堂,共度团圆年的重要时刻。

浙江春节的习俗与传统

浙江春节的习俗与传统

浙江春节的习俗与传统浙江是中国东部沿海的一个省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悠久的传统习俗。

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浙江也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传统习俗。

本文将介绍浙江春节的习俗与传统,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踩高跷在浙江的许多地方,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踩高跷的活动。

高跷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民间表演形式,需要人们穿着特制的高跷,用双脚站在高着的木制跷板上行走。

踩高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高高在上的高跷被认为能带来好运和祝福。

这一活动现在已经成为春节期间的一个重要传统,不仅可以展示人们的技巧和勇气,还能够吸引观众和游客的目光,为春节增添了欢乐的气氛。

二、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浙江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活动。

舞龙舞狮起源于古老的海洋民间传说,被认为能够驱邪避凶、消灾祈福。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组织龙狮舞团,表演生动活泼的舞龙舞狮节目。

舞龙舞狮的表演形式非常多样,有狮子跳跃、龙腾飞的表演,也有旋转、张口吞物等技巧动作。

这些形象生动的表演不仅能够吸引民众的眼球,还能够传递出人们迎接新年、祈求吉祥的愿望。

三、守岁守岁是浙江春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在除夕夜,人们一直待在家里,等待新年的到来。

守岁的过程中,家人会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

守岁的传统还包括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等活动。

在浙江的一些地方,人们还会在新年的第一天早上去迎接“开年财”。

这一习俗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期待和祈福,也象征着对一年丰收和好运的希望。

四、传统节目表演在浙江春节期间,各地也会举办丰富多彩的传统节目表演,如京剧、杂技、民歌舞蹈等。

这些节目不仅能够展示浙江独特的艺术风貌,还能够让游客和当地居民共同感受和享受传统文化带来的快乐和魅力。

这些传统节目表演不仅是对过去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是展示浙江艺术成就和文化底蕴的重要窗口。

总结浙江春节的习俗和传统丰富多样,体现了当地人民对祥瑞、团圆和幸福生活的追求。

通过踩高跷、舞龙舞狮、守岁和传统节目表演,浙江人民与亲朋好友一同度过了一个热闹而喜庆的春节。

浙江春节的习俗及其意义

浙江春节的习俗及其意义

浙江春节的习俗及其意义浙江是中国东部地区的一个省份,素有“鱼米之乡”和“丝绸之府”的美誉。

在浙江,春节作为一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本文将介绍浙江春节的习俗及其背后的意义。

一、贴春联春节的第一个习俗是贴春联。

寓意吉祥的对联被贴在门楣上,向来宾和路人传达新年的祝福和喜庆,也象征着一年的好运和吉祥。

浙江的春联通常以红底白字,写有寓意吉祥和美好愿景的对联,如“年年有余”、“福禄寿喜”等,营造出喜庆祥和的氛围。

二、扫尘在浙江,春节前要进行大扫除,这被称为“扫尘”。

扫除屋内外的尘土,象征着旧年的颓废和不顺被清扫,迎来新年的干净和光明。

扫尘也被认为是一种去除厄运和邪气的方式,让人们迎接新的开始。

三、年夜饭浙江人非常注重年夜饭,这是一家人团聚的时刻。

桌上摆满了各种美食,如鱼、虾、粽子等,寓意着年年有余、团团圆圆。

此外,浙江还有特色菜肴如“扣肉”、“龙井虾仁”等,让人们通过美食展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四、放鞭炮放鞭炮是庆祝春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浙江人在除夕之夜点燃鞭炮,以驱邪避凶,庆祝新年的到来。

炮声震天,形成热闹非凡的场面,也寓意着驱逐一切不吉祥的事物,迎接新年的祥和和好运。

五、拜年在春节期间,浙江人会互相拜年。

家人、亲戚、朋友之间走访拜年,互相祝福和道喜。

长辈通常给晚辈压岁钱,以寓意着照顾和祝福年轻一代。

这种拜年的习俗不仅表达了亲情和友情,也强调了浙江人尊重传统和敬老爱幼的价值观。

六、舞龙舞狮浙江的春节还有一个热闹非凡的表演活动,那就是舞龙舞狮。

人们身着五彩斑斓的龙狮服装,扮演龙或狮子形象,载歌载舞地演绎着传统的舞蹈。

这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也寓意着驱邪辟邪、祈求丰收的美好愿望。

浙江春节的习俗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吉祥如意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贴春联、扫尘、年夜饭、放鞭炮、拜年和舞龙舞狮等习俗,人们在热闹喜庆的氛围中迎接新年的到来,表达对未来的期许和祝福。

总之,浙江春节的习俗丰富多彩,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浙江省春节习俗丰富多彩

浙江省春节习俗丰富多彩

浙江省春节习俗丰富多彩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而闻名。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浙江省的春节习俗自然也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多样性。

以下是关于浙江省春节习俗的一些介绍。

一、团圆饭春节期间,浙江人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就是团圆饭。

这是一个整个家庭共聚一堂,享用丰盛菜肴的盛会。

每个家庭都会准备各种美食,比如鱼、虾、肉和蔬菜等等。

人们认为,饺子是春节晚餐中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因为它代表着团圆和好运。

二、挂红灯笼在浙江省的农村地区,人们喜欢在春节期间挂红灯笼。

红灯笼象征着幸福和好运,也被认为可以驱走邪恶的力量。

红色是中国文化中吉祥和喜庆的象征,所以挂红灯笼也是浙江人民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三、舞龙灯舞龙灯是浙江省春节期间的一项传统活动。

在浙江的许多城市和乡村,人们会表演精美的舞龙灯,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龙被认为是神圣和强大的象征,人们相信舞龙能够驱邪辟邪、助长五谷丰登。

整个表演非常热闹,人们击鼓传花、舞动灯龙,为新的一年祈福。

四、放鞭炮在浙江的春节期间,放鞭炮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活动。

鞭炮声能够驱走厄运,招来好运。

每年的除夕夜,浙江的城市和乡村都会响起震天的鞭炮声,这是一个标志着农历新年开始的仪式。

五、观灯展在浙江省的一些大城市,如杭州、宁波和温州,春节期间会举办盛大的灯展。

这些灯展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绚丽的灯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各样的灯笼、彩灯和艺术装置,这给浙江省增添了一份浓厚的节日氛围。

六、舞狮表演除了舞龙灯,舞狮表演也是浙江省春节期间的一大亮点。

舞狮是一种有趣而精彩的表演方式,人们使用狮子造型的道具来模拟狮子的动作。

这个活动不仅能够娱乐观众,还被认为能够驱邪、庇佑人们的福祉。

七、祭祖扫墓在春节期间,浙江省的人们也会进行祭祖和扫墓的活动。

他们会前往祖坟,献上鲜花和食物,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同时,这也是人们祈求祖先保佑自己一年顺利、平安的方式。

总结起来,浙江省春节的习俗非常丰富多彩。

浙江省春节的传统习俗

浙江省春节的传统习俗

浙江省春节的传统习俗浙江省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省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浙江省人民最为隆重庆祝和传承的节日。

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浙江省的人们会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和遵循习俗,让我们走进浙江省,一起了解和探索浙江省春节的传统习俗。

一、除夕年夜饭在浙江省,除夕年夜饭是春节期间最为重要的一餐,也是全家团聚的时刻。

家庭成员会早早地回到家中,共同准备晚餐。

年夜饭的菜肴多样丰盛,代表着浙江人民对未来一年的期许和祝福。

一些传统的春节菜肴如鱼、饺子、年糕等,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此外,每个家庭还会准备一盘有寓意的菜肴,如鸡鸭鱼肉等,寓意繁荣和好运。

二、放鞭炮在浙江省,放鞭炮是春节期间的一个传统习俗。

放鞭炮的声音据说可以驱散邪灵和带来好运。

在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会点燃鞭炮,庆祝新年的到来。

此外,在一些城市的庆祝活动中,还会有盛大的烟花表演,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

三、挂年画浙江省的人们喜欢在春节期间挂年画,以表达对新年的憧憬和祝福。

年画在浙江省是一种富有浓厚乡土气息的艺术形式,通常以纸质材料绘制而成。

年画上常常描绘着吉祥如意的图案和神话传说的人物,给人一种祥和、欢乐的感觉。

挂年画于除夕之夜贴在门上,寓意着家庭的平安和幸福。

四、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浙江省春节期间的一项热闹的活动。

舞龙舞狮表演常常在街头巷尾进行,吸引着大量观众。

龙和狮子在中国文化中都象征着吉祥和祥瑞,所以人们希望通过舞龙舞狮来祈求一年的好运和平安。

伴随着锣鼓和鞭炮的声音,舞者们身着彩色的龙和狮子装束,以娴熟的技巧表演出精彩的舞蹈,为节日增添喜庆氛围。

五、游园观灯浙江省的一些城市在春节期间还会举办盛大的灯光表演活动。

游园观灯是一种流传已久的习俗,人们在夜晚一起欣赏美丽的灯饰。

园区里点亮了各种形状和颜色的彩灯,如花灯、灯笼等,给人一种华丽而浪漫的感觉。

这不仅是一种庆祝活动,也是对新年的祝愿和期待。

六、拜年和红包春节期间,浙江省的人们会相互拜年,同时给予红包作为传统的礼物。

浙江省春节传统习俗汇总

浙江省春节传统习俗汇总

浙江省春节传统习俗汇总浙江是中国东部的一个沿海省份,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浙江省也有许多独特的春节传统习俗。

本文将对浙江省的春节传统习俗进行汇总和介绍。

1.贴春联贴春联是春节习俗中最常见的活动之一。

浙江省的人们喜欢在春节前后门上或屋内墙壁上贴春联。

春联一般由两幅对联组成,内容通常是对新年祝福的吉利话语。

贴春联的目的是为了祈求新年祥瑞、平安和幸福。

2.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浙江省春节期间最具欢乐气氛的表演之一。

舞龙和舞狮的表演通常在庙会或街头巷尾进行,由一群人扮演龙或狮子,在鼓乐声中起舞。

人们相信舞龙舞狮可以驱邪避凶,为来年带来好运和繁荣。

3.放鞭炮放鞭炮是春节期间浙江省广受欢迎的传统习俗之一。

人们相信鞭炮的声音可以赶走邪灵和不祥之气,迎接新年的到来。

在除夕夜,人们会同时放鞭炮,以示对新年的欢迎。

4.守岁守岁是浙江省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之一。

在除夕夜,家庭成员通常会一起守岁到深夜。

守岁过程中,人们会一边欢聚一堂,一边观看春节晚会,分享美食和互相祝福。

守岁的目的是祈求家人平安幸福,迎接新年的到来。

5.年夜饭年夜饭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一餐。

浙江省的年夜饭通常包括鱼、汤圆、糯米饭等传统菜肴。

鱼代表年年有余,糯米饭代表团圆。

全家人围坐在餐桌旁,一起享受丰盛的年夜饭,象征着家庭和睦、幸福和富足。

6.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流传已久的传统习俗。

浙江省的人们在拜年时通常会携带着红包,拜访亲朋好友,向他们表达新年的祝福和问候。

拜年是加强人际关系、促进友谊的重要方式,也是春节期间互相祝福的体现。

7.灯谜猜谜猜灯谜是浙江省春节期间的传统活动之一。

人们在家庭聚会或庙会上摆放各式各样的灯笼,灯笼上写着精心设计的谜语。

大家可以根据谜语的提示猜出答案,猜中的人会得到奖品。

猜灯谜的活动既能增加团聚氛围,又能增加大家的智力和趣味性。

8.踩高跷踩高跷是浙江省一些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之一。

人们会穿上传统服饰,踩着高跷在庙会上表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春节习俗浙江春节习俗温州开门炮: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

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

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

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

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辞:”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

”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纸花满地,灿中云锦,形成了满堂瑞色,喜气洋洋。

现在放鞭炮在城镇已被禁止,但在农村和渔岛上仍可燃放。

拜六神:打过开门炮,各家男女穿新衣。

主妇烧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种祭品,供于香案。

中堂悬挂祖宗图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头神、白虎爷、井神、土地神、财神)。

民间认为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护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业兴旺。

接三神:拜过六神后,又在中庭摆起小方桌,盛米一碗,盖以红纸,周围粘固,端放桌上,烧香点烛,虔诚膜拜,叫做”接三神”(即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祭后移到室内,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

拜祖:旧时正月初一中午,在洞头县,各家要祭拜祖宗。

其仪式由家庭主妇主持。

先列供品,摆好酒盅、筷子,在酒蛊里斟上黄酒。

在神位和供桌中间要摆一条长椅,然后点起红烛,并在祖先、三官大帝、土地神、灶神等所有神龛香炉上焚香。

待红烛燃过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将焚完,此时开始烧”金纸”(一种贴着金箔,折成元宝状的纸钱,俗信经过念经才有效),放鞭炮。

最后撤馔,撤馔前要先移动供桌前的椅子。

拜祖时,供桌上的礼品不准动;凡祭拜过的供品,除糕点果品外,均要重新煮过或经蒸气热过才能吃。

否则,都认为是对神灵、祖宗的不敬。

行香:正月初一清早,旧有”行香”之俗。

全城文武官员,冠带乘舆,全副执事,鸣锣开道,到各庙宇行香,威仪甚盛,每家老年人和当家人天未亮,便已沐浴更衣,竞先赶到社庙或附近寺院里开殿门和烧头香,点香灯,有的甚至索性除夕不睡,在庙宇守等。

亥时一过,赶紧烧香,表示虔诚。

俗信第一个人赶到点上香最为吉利,故有争先点第一双蜡烛习俗。

俗语说:”谁人最早开殿门,今年一定赚大银。

”老年人到各庙宇拜殿神,主要祈祷保佑新年吉利,全家平安。

但由于阶层、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来拜神者络绎不绝,有求做生意发财的,有求农业丰收的,有求子续嗣,等等。

较大的庙宇如东瓯王庙,拜神者要给庙祝红包,如祈祷灵验,每年初一有钱者,要用重达百余斤的大蜡烛还愿。

开正:旧时在洞头岛,每户人家三十夜守岁到寅卯时左右,都要举行”开正”仪式。

由家中尊长或家庭中生产生活的掌管人主持。

主持者要”净身”(即除夕夜要戒色)并全身沐浴,”开正”前不得接触污秽之物。

案桌摆大门口或天井里,桌脚上要垫两条长凳使案桌高地升高。

供品有三牲、鱼肉、水果、糕点、素面等,两旁有一对尺长的大红烛,俗称”通宵”。

”开正”时,主持者点燃”通宵”,焚香三柱后,全家跪地,合掌问天,进行虔诚祷告,祈求上天赐福,保佑全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发财、万事如意。

祈祷毕,全家肃立,默待一会儿,再烧”金纸”鸣放鞭炮。

最后撤馔。

80年代以来,已把”开正”时间提前到午夜零时,伴着中央电视台敲响的新年钟声进行。

仪式也简便多了,有的只是鸣鞭炮,放焰火。

但鸣放的鞭炮多了,尤其是”百子炮”,甚至几千响串在一起,声音响,时间长,热闹异常。

拜茶:正月初一早上,在洞头岛上至今还保留了一种叫拜茶的习俗。

拜茶即以红枣、桂圆、年糕等煮成甜茶谓”红枣茶”,取其吉利之意:红枣--日子越过越红火,桂圆--合家团圆、平安顺利,年糕--步步登高。

”拜茶”分两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于灶神像前;二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烛、烧金纸、放鞭炮。

拜茶之后,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

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汤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或出门在外,或在家干活儿,若遇雨受阻,人们便会以”正月初一喝汤的”这话自嘲。

喝过茶后,还要再烧线面吃,俗谓”长寿面”,既是图吉利,祝愿全家老小长命百岁,又因喝茶不够饱,作为添食,可收一举两得之效。

早点:正月初一早餐,温州人喜欢吃松糕(一种炊蒸而成的甜年糕)。

吃时,把松糕切成薄片,再将酱油肉中的肥肉也切成薄片,嵌在两片松糕之间,吃起来甜中带咸,别有风味。

也有吃汤圆,或者煮一碗粉丝,上面放一个煮熟的蛋。

这些食物均含”年年高”、”团圆”的象征意义。

有的人家以过年饭杂煮,兼吃捣糕和松糕。

在平阳,吃年糕和汤圆,有的先喝红糖汤,后加面和鸡蛋;在泰顺,主妇沏糖茶,蒸糖糕,端出菜头(盐渍萝卜)给合家”嘴头甜,彩头好”。

惟乐清雁荡一带,则吃棕子。

除夕夜,每家要煮一锅米粽,等岁首之日早起,全家食用。

据说,吃粽子有两义,一是因为粽和”宗”同音,取怀念祖宗之意;二是因为粽又和”中”字同音,取功名得中之意。

在乐清,一般人家用红枣、柿饼、汤圆。

在乐清白石镇,初一晚餐吃汤包、糊邋羹、状元糕。

入睡时,床前摆鞋,求天宫赐福。

在市区春节期间,客来有献元宝茶的习俗,即在茶中放两枚鲜橄榄,不仅茶味清香,旦见在黄绿色茶汤中漂浮着橄榄,形如元宝,俗称”元宝茶”,含新年吉祥、发财的彩头。

点心有用圆眼肉或莲子、红枣,也有肉丸、鸡蛋加粉丝的。

拜年:初一晨起,先在家内,晚辈按序向长辈叩拜行礼,称”拜年”。

从初二起,邻里和亲友之间,往来拜节。

如相遇于途,长揖道贺(今点头握手问好),也有彼此合掌胸口称”拜年”。

到各家登门互贺新喜,亦叫”拜年”、”拜岁”。

先是下辈出门到长辈家拜年,然后平辈回拜,则称”回年”。

新婚夫妇初到岳家拜年,称”拜头年”,后辈到丧事人家拜年称”拜新年”。

按旧习,温州人正月初一不走亲戚。

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

在苍南,叫”探正月”,到一般亲戚家里去,都要带礼品。

50年代以前,农产品比较简单,大多是桂圆、荔枝、红枣、元枣、红糖、柿饼等,用特种草纸包上,上面封有红纸(有的印有祝贺新年的花边字样),故称”纸蓬包”,又名”高包”、”红包”。

每包装礼品半斤左右,需要送多少包,则根据所走的亲戚情况所定。

旧时南货店,每逢春节,买红包的人特多。

从十二月二十起,每晚9时后,店员们就忙着包红包到深夜,每人还能吃上一碗芥菜炒年糕当夜餐。

生意好的话,要包到元宵节之后。

有的店在一个红包内只装二十多个红枣。

说来可笑,经过东家送西家,西家再送南家……,最后,包破了,包中红枣被孩子们挖个洞摸着吃了,有时只剩一个,还在送来送去。

在永嘉楠溪江中下游一带,在刚结婚的第一个春节,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要做米饼,俗叫”送上门饼”。

用白米磨粉炊熟,放在石臼里捣腻,揉成米块,然后放在木雕成的模具内,印成一个个圆而扁的米饼,正面有图案,如双仙和合、刘海献钱、状元象等人物。

数量要做一担,约50双到100双。

除此以外,还要有猪肉、松糕、长寿面(索面)等。

在文成,拜年叫”貌年”。

旧时,如带来满周岁的小孩去”貌”外婆外公,一般择三、六、九之日,谓之”三六九无忌”。

出门时,在小孩眉心及鼻尖上画上朱红或黑墨,意避”小鬼”冲犯。

正月初四,民间大都不出行,不干活,因与”死”谐音,说闽南话的人,对正月初九有忌。

因”九”与”狗”谐音。

在乐清,初一不出本地探亲访友。

白溪等地连初二也列为禁忌的日子,如有入乡不问俗者贸然登门,必将受到当面指责。

初三起,未望”年夜”的挑着金盒去望岳父母、舅父母、干父母,兼行拜年,俗称”望正月”。

礼物以松糕或捣糕为主,其次为鱼、肉和荔枝、魁圆等的红封元宝纸包,习俗规定老亲四样,新亲六样。

上述被望的(包括望年夜的)长辈亲戚,一般都在灯期开始前回拜,倘婿、甥、干儿的祖父母、父母已作古,则可遣儿子前去。

凡正月第一次探亲访友,不论辈分高低,都要携带红封纸包两个;被探望者必须泡茶、煮点心,或设宴款待,否则,习俗都认为是失礼。

在平阳,外甥第一次回外婆家拜年,外婆家有送小牛犊的。

在洞头,同样是女儿回娘家,则要提”红桶”给父母亲,以示孝敬。

所谓”红桶”,是指雕花或红漆的小木桶,里面装着熟食,还有用大鱼大肉为佐料制成的面食或糯米饭,一般在2.5-5公斤左右。

俗语云:”生儿魂幡竿,生女红桶宝”。

意思是说,生下儿子,死后有人披麻戴孝,送丧时举魂幡;生下女儿,正月有”红桶”孝敬。

70年代以后,提红桶的习俗基本消失,”纸蓬包”也绝迹了,取而代之的送酒、肉和罐头等食品。

春节期间,对来拜年的亲友,主家大多要留饮摆酒款待,俗称”叫新年酒”,即春宴,也有专门设酒宴邀请亲友欢饮的。

一般酒菜都比较丰盛。

如果亲友带着16岁(虚龄)以下的儿女来,那么,就要给这些孩子压岁钱,称为”压肚兜”。

亲友离去时,都要有回礼,一般是糖果、糕点、荸荠等。

旧俗,若拜年不去,是断亲的表示,所以有些老亲(上代亲戚)下辈要轮流去拜年,四季八节没有往来的老亲,惟春节时一定要去拜拜年。

厅房布置:元旦日,有钱人家在中堂上,高挂赤金寿屏(家有长寿老人才可)或大幅书画,屏前有长条桌,左端万年青,缀以红花,右端置一个精细雕刻的插屏,中间或摆时钟,或摆大元宝。

左右有一对大锡台(有的重百余斤,高与人齐),插上大蜡烛。

长条桌前排列两张方桌,两边除同样陈列大锡台、大蜡烛外,还有一对明角灯(俗称”堂灯”),两桌中间又有个大元宝(用一斗糯米和红糖制成),插银花,缠彩红,上放几个横柑,象征财源进门。

另外则陈列若干江西窑的花盆,上植各种花卉,如梅花、丁香、水仙、佛指甲之类,在花盆上贴着写有”吉利”两字的红纸条,在长条桌和方桌前面,挂着刺绣的大红缎桌围,左右两角配置雕刻精细的金漆栏干,中堂两旁挂满书画。

两边排列大坐椅和茶几,披上大红缎绣的椅披,几上放置几碟茶点。

如客来,分宾主就坐,除供茶点外,有以漆绘木盘托江西茶盏进茶或莲子、桂圆等点心,也有汤圆、红枣。

这日,连房间里的床帷、床额、被褥之类,都洗涤换新,连梳妆台及镜子,都披上绸缎绣花的镜盖,所有的梁上、檐上了阶沿上面,都挂起美丽的宫灯,只有前梁上挂着两对红纱灯,以示隆重。

新春开笔:读书人用大红纸,书写吉利辞名,或”一年四季,读书大吉”这类,这叫”新春开笔”,也有写比较长的,如”新春开笔,大吉大利。

一年四季,万事如意。

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家门清吉,人口康宁。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写好后,贴在板壁上。

会赋诗的人,则触景生情,做几首新自勉的诗。

摆元宝:每户人家用红糖和糯米、籼米制成大小元宝,取招财进宝之意,凡是家中用于贮藏物件的地方,如谷仓、米缸、书橱、箱笼、衣柜、抽屉、坛罐等等,都放上一个小元宝。

穿新衣:初一日,人们都要穿新衣,也含送旧迎新之意。

旧时,富绅、富户呢毛绸缎穿戴一新;贫户所穿即使是粗布旧衣,也都整齐清洁,异于平日,以应新春吉日。

儿童穿大红色衣服,年轻妇女当然满身红艳,连老妇也系着大红裙,因为民间以红色象征吉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