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清兴六十年】44 闯王进京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逼得崇祯帝自尽的一代闯王 居然是这么死的

历史趣谈:逼得崇祯帝自尽的一代闯王 居然是这么死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逼得崇祯帝自尽的一代闯王居然是这么死的导语:李自成,原名鸿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

明天启、崇祯年间,陕北连年旱荒,农民纷起暴动。

公元1629年起义,李自成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李自成,原名鸿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

明天启、崇祯年间,陕北连年旱荒,农民纷起暴动。

公元1629年起义,李自成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

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散布“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

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

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

公元1643年,起义军占领西安后,即正式定国号为大顺,以李继迁为太祖,改元永昌,以公元1644年为永昌元年。

并改西安为长安。

李自成改名自晟,称王。

公元1644年二月,起义军分两路进攻北京,一路由先已进入山西的大将刘芳亮等率领,从平阳经阳城,越太行山出豫北,先下卫辉﹑彰德等地,然后经真定北上,以牵制明朝南路援军;一路由自成亲自率领,渡黄河,下太原,传檄各州县,揭露朱明种种罪状。

山西农民群起响应,各府州县望风而下,自成遂率军北上,经大同﹑宣府南下,三月十八日围困京师。

次日攻入北京。

明思宗朱由检自缢于煤山。

明朝灭亡。

从此,明朝已经开始无法复国。

李自成进京之后,为瓦解明军残余势力,多次遣使招降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未果。

公元1644年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与吴三桂进行一片石战役。

战至四月二十二日,吴军渐渐不支。

吴三桂乃降于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两军联手击溃李自成,主将刘宗敏受伤,急令撤退。

四月二十六日,李自成逃到京城,仅三万余人,四月二十九日,李生活常识分享。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优质教案

《明朝的灭亡》教学模式介绍:探究式教学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

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以自我获取,自我求证的方式深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注重科学素养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探究式教学的课程环节: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设计思路说明:本课是第三单元内容。

该单元主题内容是: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巩固和发展。

包含内容有:明朝时期政治、经济、科技、建筑与文学等。

本单元介绍了明朝前期的相关史实,内政外交都一度出现了强盛的局面。

随着明朝政治上僵化和腐败,东南沿海倭寇的骚扰,导致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明末最终在农民大起义和东北满族进逼的双重夹击下崩溃。

而本课就是关于明朝的终结,为清朝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奠定基础。

本课介绍明朝灭亡,除了需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证据意识,更重要的是从学生角度和心理特点出发,设计一下让他们感兴趣活动和话题,从而让学生主动的学习历史。

教材分析学生已经学过明朝情况,对明朝建立,明朝统治措施、明朝经济发展、明朝的对外关系等都有了全面了解。

但是关于明朝究竟是怎么灭亡的,学生很敢兴趣,并自己主动搜集和本课相关的历史资料。

课下布置的任务,学生也是很认真的思考并展开讨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

2.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1.收集资料,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小学生的爱国古诗

小学生的爱国古诗

小学生的爱国古诗小学生的爱国古诗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生的爱国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生的爱国古诗11、《满江红》【宋】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2、《夏日绝句》【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州桥》【宋】范成大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4、《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示儿》【宋】陆游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6、《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7、《过零丁洋》【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9、《己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0、《出塞曲》【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小学生的爱国古诗2《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明亡清兴六十年】46 山海关大战

【明亡清兴六十年】46 山海关大战

【明亡清兴六十年】46 山海关大战演讲人:阎崇年讲师简介: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

创建第一个专业满学研究机构: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北京满学会,并主持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国际满学研讨会。

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论文集有《满学论集》、《燕史集》、《袁崇焕研究论集》、《燕步集》共四部;专著有《努尔哈赤传》、《古都北京》、《天命汗》等十六部。

主编学术丛刊《满学研究》第一至六辑和《袁崇焕学术论文集》等十一部。

先后发表满学、清史论文二百五十余篇。

内容简介:山海关汇集了当时最强势的三支部队,李自成、吴三桂、清朝军队,而且三支军队互相为敌,那么这场战争究竟怎么个打法,李自成的大顺军和八旗军之间的战争究竟又会怎样?全文:解说:上一集说到,李自成在攻陷北京城之后,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身亡,存在了277年的大明王朝从此灭亡。

但是进城后的李自成却放任他的部下大肆掠夺和敲诈京城官民,而且李自成手下的大将刘宗敏竟然还霸占了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

这使得本来已经归顺的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立刻反叛。

如此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李自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

他亲自率领大军赶往山海关,镇压吴三桂的叛乱。

而此时,山海关外的清军主力也已经星夜兼程地向山海关扑来。

小小的山海关一时之间汇集了当时全中国最为强大的三支军队。

他们之间的一场大战已经在所难免。

但是这又是一场奇怪的战争,参战的三方都彼此为敌,这场战争究竟怎么个打法?父亲吴襄还在李自成手中的吴三桂,究竟为何最终不顾一切地投降清朝?所向披靡的李自成大顺军,与清朝八旗军的这生死一战,究竟又会如何?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将与我们一同经历明亡清兴历史上的最后一场传奇之战。

阎崇年:先讲第一个问题,一,三股势力。

山海关大战之前,在山海关地区,主要有三股势力。

第一股,吴三桂的关宁军。

关,山海关,宁,宁远。

吴三桂的关宁军大约有五万军队,有的书说八万,还有的说五万加八万十三万,大概比较可靠的数字五万人左右。

勤王进京的典故

勤王进京的典故

勤王进京的典故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关于忠诚和勇敢的故事流传至今。

其中一则脍炙人口的典故就是“勤王进京”。

这个典故发生在明朝时期,当时中国的政权正面临着动荡不安的局势。

明成祖朱棣去世后,由其子朱棣继位,是为明宣宗。

然而,明宣宗在位期间却骄奢淫逸,纵容奸臣横行。

官员贪污腐败,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秩序逐渐混乱。

在这个关键时刻,有一位名叫陈友谅的将领,他心系国家民族的存亡,决定勇往直前,为国家振兴而奋斗。

陈友谅生性勇猛,年少时就展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

他深知国家的危机,决定率领一支忠诚的军队进京,与宣宗对抗。

陈友谅带领着他的军队踏上了进京的征程。

途中,他们经历了艰辛和困苦,但他们的信念始终坚定不移。

他们知道,只有勤王进京,才能为国家带来希望。

最终,陈友谅的军队到达了北京城。

他们面对的是强大的明宣宗军队,但他们毫不退缩。

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陈友谅和他的军队展示了无畏的勇气和顽强的战斗精神。

最终,陈友谅率领的军队取得了胜利。

明宣宗被迫逃离北京,陈友谅成为了新的权力核心。

他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恢复了社会秩序,整顿了官场,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陈友谅的勤王进京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他的勇敢和忠诚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这个典故也告诉我们,只有勇往直前,才能改变现状,实现国家的振兴。

勤王进京的典故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故事,它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只有勇于担当,勇往直前,我们才能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勤王进京的精神都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坚守初心,始终保持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我们才能战胜一切困难,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牢记勤王进京的典故,传承勇敢和忠诚的精神,为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 六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 六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六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一)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二)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三)炎黄虞夏商,周到战国亡,秦朝并六国,赢政称始皇。

楚汉鸿沟界,最后属刘邦,西汉孕新莽,东汉迁洛阳。

末年黄巾出,三国各称王,西晋变东晋,迁都到建康,五胡入中原,国分南北方,北朝十六国,南朝宋齐梁,南陈被隋灭,杨广输李唐,大唐曾改周,武后则天皇,残皇有五代,伶官舞后庄,华歆分十国,北宋火南唐,金国俘二帝,南宋到苏杭,蒙主称大汗,最后被明亡,明到崇帧帝,大顺立闯王,金田太平国,时适清道光,九传至光绪,维新有康梁,换位至宣统,民国废末皇,五四风雨骤,建国存新纲,抗日反内战,五星红旗扬。

(四)夏后殷商西东周,春秋战国秦皇收,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兼五胡。

匈奴羯氏羌慕容,拓跋代北后称雄。

宋齐梁陈是南朝,北魏齐周称北朝。

北周灭齐传於隋,隋又灭陈再统一。

隋灭唐兴称富强,五代十国各称王。

契丹兴起在北方,建号为辽入汴梁。

五代梁唐晋汉周,宋朝建国陈桥头。

女真建金先灭辽,打破汴京北宋消。

南宋偏安在江南,蒙古兴起国号元。

灭金灭宋归一统,元朝统治九十年。

明代共传十六君,满洲初起号后金。

后金国号改为清,入关称帝都北京。

人民觉悟革命起,清帝退位民国立。

人民民主再胜利,齐心奔向新世纪。

(五)茫茫太古有炎黄,五帝相传至夏商。

文武开周丰镐险,难防幽厉太昏狂。

轻燃烽火媚褒姒,后祸闲观似路旁。

救驾无人如郑友,争权尽是效齐姜。

春秋战国强吞弱,五霸诸雄短竞长。

遍地皆蒙鲜血染,同宗各把弩弓张。

自从嬴政混同日,秦国威风四海扬。

贱视民氓如粪土,英雄十万戍渔阳。

陈吴引火燎丰沛,刘氏旌旗继项梁。

高帝灭秦诛项后,久安无事汉无央。

偏生王莽乱朝政,光武中兴定四方。

汉末黄巾妖贼起,神州境内出三皇:孙吴曹魏窃神器,昭烈乘时续汉光。

闯王败于闯

闯王败于闯

闯王败于“闯”——李自成失败原因探究李自成1644年3月20日打入北京,4月30日逃往西安,前后只有40天时间。

有人诙谐地说,李自成到北京不是想称帝,而是想旅行。

李自成打败了明军,攻陷了北京,明崇祯帝煤山自缢,应该说李自成距成功只差一步之遥了,可是后来却发生戏剧性的变化,这是李当初万万没料到的,正如明崇祯帝没料到李自成会那么快拿下北京一样。

失败根本原因何在?有人说是起义军进城后骄奢腐败;有人说是拷掠明官、霸占陈圆圆;有人说是李自成打下北京城后兵力不足;有人说是当时流行的鼠疫;还有人说是李的麾下人才缺乏等等。

这些诚然是李自成失败的原因,但并非根本原因,本人认为,李自成失败的根本原因是闯王以“闯”打下天下,最后以“闯”失了天下,是“闯”害了李闯王。

在进北京之前,李自成带领起义军横冲直闯,一路杀兵斩将,终于于3月20日攻陷了北京城,这基本上是正确的。

进北京后,李自成依然横冲直闯,一味蛮干、不讲策略,只会武斗、不要文治,俨然一介鲁莽武夫。

因为很闯,明朝官吏害怕了;因为很闯,天下百姓畏惧了;因为很闯,吴三桂改变了原定计划。

正是因为闯,李自成把自己带向了覆亡的不归路。

李自成打下北京城后,李自成军伤亡惨重,仅宁武关一役,李前后死将士七万余人。

《罪惟录》记“后贼陷京师,多有手足创者,皆经战宁武者也。

”李进京时,军队不过2万,加上一路投降过来的明朝将兵,最多不过5、6万人。

这样的军队鱼龙混杂,思想不统一,伤病员又多,急需休整。

就当时情况分析,只要李不打吴,吴和清军也不会打过来,即使清军要打过来,吴三桂也不会答应。

就算吴与清军联手打过来,只要李守住山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派一支小分队镇守山海关,李自成就可以安心地做巩固后方和备战工作了。

筹粮筹款也不需那么性急。

据说李自成入北京后,从宫中搜出内帑“银三千七百万锭,金一千万锭”,“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十?)两,镌有永乐字”(《明季北略》卷二十)。

李煜写下一首词,600年无人能及,清代纳兰性德仿写,比原作惊艳

李煜写下一首词,600年无人能及,清代纳兰性德仿写,比原作惊艳

李煜写下一首词,600年无人能及,清代纳兰性德仿写,比原作惊艳公元1644年,大明崇祯十七年,“闯王”李自成率军攻入京师。

城内烽火烛天,内城陷落。

崇祯帝心知无力回天,他回到宫中,对结发妻子周皇后慨叹:“大势去矣,尔为天下母,宜死。

”这样的话,就像是当年西楚霸王项羽那一句:“虞姬虞姬奈若何”。

——不要以为“霸王别姬”是一个凄楚的爱情故事,其实逼死虞姬的,正是蛮横且自私的项羽。

说来嘲讽,贵为帝王,最后却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

崇祯帝与周皇后抱头痛哭,两人连饮十几杯酒,侍从们伏在地上,仰视不敢动。

周皇后自缢。

崇祯帝唤来自己的三个儿子,让大臣带他们进入民间。

三位皇子依旧身穿王子华服,崇祯帝训斥:“此何时,可弗改装乎!”都啥时候了,咋还能穿这样的衣服。

崇祯帝亲自为儿子们换上旧衣服,叮嘱说:“尔等今日是太子,王城破,即小民也,各自逃生去吧。

”他又嘱咐儿子们,到了外面:“尔等切要谨慎小心,若逢做官的人老者当呼为老爷,幼者呼为相公,若遇平民长者呼为老爹,幼者呼为老兄,或称为长兄,呼文人为先生呼,军人为户长,或称曰长官。

”真是穷途末路,深宫中的皇子们,何曾称呼别人是“老爷”?事已至此,作为父亲,崇祯叮嘱儿子们要学会卑躬屈膝以求生。

临别时,崇祯又感慨:“尔三人何不幸而生我家也!”你们三人为何如此倒霉,偏偏出生在我家?三位皇子出宫后,崇祯帝提剑来到后宫。

周皇后身死,长平公主在旁边痛哭,崇祯对着女儿泪流满面:“尔何为生我家。

”说罢,挥剑砍下,公主惊慌失措中用手臂阻挡,结果被砍断胳膊,昏死过去。

——在《鹿鼎记》中,金庸把断臂的长平公主写成了后来的“独臂神尼”九难。

最后,崇祯帝来到煤山,在一棵歪脖树上自缢而死。

临死前,他留书李自成:勿要伤我百姓。

随侍太监王承恩随之自杀。

这是一个让人感触的结局——人人都想当皇帝,可谁知做皇帝也会身不由己。

随后清军入关,顺治皇帝祭告天地祖宗,成为华夏之主。

但就是这位顺治皇帝,最后想要出家,他写下一首长偈,其中写道: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和顺治帝有同样感慨的,是几百年前的南唐后主——李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亡清兴六十年】44 闯王进京演讲人:阎崇年讲师简介: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

创建第一个专业满学研究机构: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北京满学会,并主持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国际满学研讨会。

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论文集有《满学论集》、《燕史集》、《袁崇焕研究论集》、《燕步集》共四部;专著有《努尔哈赤传》、《古都北京》、《天命汗》等十六部。

主编学术丛刊《满学研究》第一至六辑和《袁崇焕学术论文集》等十一部。

先后发表满学、清史论文二百五十余篇。

内容简介:李自成为什么会发动"民变"的呢?他为什么能够很快攻下固若金汤的北京城呢?此时的崇祯皇帝将何去何从?明朝的官员和北京城又会面临着什么样的命运呢?全文:为什么要发动民变呢?李自成即使再鲁莽大概也知道,这样做的严重后果。

那么,当时的李自成真的就没有生路可走了吗?面对如火如荼的民变风潮,崇祯皇帝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可让人疑惑不解的是,崇祯皇帝任命大学士李建泰代朕亲征。

为什么此人不去进攻李自成,却突然攻打起自己人防守的县城了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咄咄怪事?而李自成究竟凭借什么,能够很快攻下固若金汤的北京城呢?此时的崇祯皇帝将何去何从?明朝的高级官员和整个北京城,又会面临着什么样的命运呢?阎崇年:明朝末年,到了崇祯朝的时候,东北是民族矛盾,中原是社会矛盾,这两个矛盾已经非常尖锐,非常激烈,也非常严重。

关内的矛盾一个突出人物就是李自成。

李自成陕西米脂县一个农民,家里头很贫苦,小时候家里吃饭有问题,就把他舍到庙里头了,解决了吃饭问题。

过一段时间之后,他又不在庙里头了,就给地主放羊,稍微长大一点之后,他就到驿站做驿卒。

到崇祯初的时候,财政非常困难,就精减驿站,有人建议崇祯皇帝你不要精减驿站,你要精减驿站,那些人没饭吃了,它增长社会矛盾。

崇祯皇帝不听,他要精减,就裁了一些驿站,裁了驿卒。

恰好这个时候,李自成就被裁了。

西北这个地方又经常闹灾荒。

李自成被裁了,没饭吃,怎么办?也不能饿死啊?他就和一些哥们儿一些朋友就举事,就民变了。

这个事情历史有记载,康熙朝《米脂县志》有一个记载,这么说的,明末李自成,银川驿之马夫耳,因裁驿站,饥荒,无所得食,奋臂一呼,卒至土崩,不可救。

就是他是银川一个驿站的一个马夫,你把他裁了,又没有安置,当地又闹饥荒,没饭吃了。

奋臂一呼,叫民变,我们今天叫起义。

解说: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李自成是在吃饭问题没有着落的情况下,才揭竿而起,发动民变。

那么,问题难道真的就这么简单吗?因为这毕竟不是儿戏,这是关系到身家性命的大事,一旦民变不成,不仅李自成自身性命不保,而且绝对会祸及整个家族。

李自成即使再鲁莽,大概也不会不知道,这当中的利害关系。

那么,当时他真的就没有别的生路可走了吗?而当时整个社会,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情形呢?阎崇年:李自成的民变,不是一个个人的现象,是一个社会现象。

这个事情的引起,是有深刻的社会的原因。

第一,辽事。

辽事本来在北方,怎么会影响西北了?它是互动的。

你辽事要打仗,打仗就要花钱。

人要粮,马要料,军队要军饷,这钱哪来?财政不够,财政不够就加,加赋,辽饷,练饷,剿饷就这么加,加的数字很可观,原来一年花多少银子,多了说花到280万两银子一年,后来增,增,增,增到多少呢?这个数字非常可观,明万历末年,合九边饷止280万,后加派辽饷900万,剿饷330万,练饷730余万,共1960万,自古有一年而括两千万以输京师,又括两千万以输边者乎。

《明史·食货志》说的。

原来280万两银子,这个时候,增加到1960万两银子,钱哪来啊?还是出在老百姓身上嘛。

层层加赋加税。

本来就民不聊生,你再这么严重地盘剥,就加剧了中原地区的社会矛盾。

第二,天灾。

你光辽东战事需要钱,这是一方面,还有天灾,瘟疫。

天灾很严重,大旱三年,赤地千里。

史书记载这么说的,明国三年饥馑,禾稼不登,人皆相食,或食草根,树皮,饿死者十之九。

严重吧,饿死的人占十分之九。

十个人有九个人饿死,这数字不一定可靠,说明一个严重的情况,老百姓没有粮食,庄稼颗粒无收。

吃什么呢?有一种草叫蓬草,吃那蓬草。

天凉了,草都枯了,吃草也没有。

怎么办?就剥树皮。

先剥榆树的树皮,榆树树皮我吃过,也还勉强可以吃。

榆树树皮剥完了,剥别的树的树皮,苦啊,涩啊,就拿水泡,泡的时间长一点味去一去。

树皮又剥光了,赶上春天了,吃什么?一种土叫青叶土,中原地区叫观音土,这种土很细,吃到胃里头暂时能够充饥,但是它不消化,很多人时间一久,就是死了。

那怎么办呢?有的书记载说,这个小孩或者单独一个人走,走着走着这个人就没有了,哪去了呢?后来发现了,小孩和单位行走的人,被别人抓住以后杀了,煮肉吃了。

在这个地方见了很多的尸骨,才知道这些人失踪的原因。

说吃得人的两个眼睛都发红。

在这种情况下,又有瘟疫,瘟疫非常严重。

严重到什么程度啊?中原有瘟疫,北京也有瘟疫,崇祯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年,北京瘟疫是个什么情况呢?史书记载说,北京甚疫,就是瘟疫很严重,死亡昼夜相继,阖城惊悼,全北京城崇祯人都恐慌了。

《崇祯实录》也记载说,京师大疫,死亡日以万计。

一天死的人数以万计。

第三就是军乱。

明朝的军纪很坏,这个时候走哪抢哪。

你本来要先去打仗,他不打仗,他先抢老百姓,特别是有一些官兵,让他到某个地方作战去,他走半路哗变,不去了,不去了他吃什么呢?就抢掠,抢老百姓的,他有武器,又是群体,集体抢一块地方。

这个也加剧了明末社会的矛盾。

第四,民变。

天灾,加赋,军队又抢,那老百姓怎么生活?就逃亡吧,跑了,我不在这村了。

但是明朝它有保甲制度,这一个甲是十户,跑了一户,他这个钱粮得有人给拿啊,谁给拿?那九户摊。

又跑,剩八户了,那八户还得难十户钱粮。

后来跑得严重了,跑了一半,十户跑了五户,这五户得拿十户的钱,最后跑了八户了,这两户得拿那八户的钱,干脆我给跑得了,我拿不起,我怎么拿得起?我往哪跑啊?那就是民变。

在这种情况下,明朝政府不是很好的救济,不是很好安民,还继续盘剥,就四个字,官逼民反。

你民反,当时叫盗,盗贼,你抓住要被杀头,就问他,说你为什么要为盗啊?他说,我不为盗,我得饿死,饿死,死的鬼是饿鬼,我为盗,抢,抢完了以后吃饱了,也死,死了我是饱鬼,饿鬼跟饱鬼比较起来,我做饱鬼,不做饿鬼。

原话是这样的,他说死与饥,与死于盗等尔,相等。

预期坐而饥死,就是饿死,何若为盗而死呢?尤得为饱鬼也。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饥而死,为饿死鬼,盗而死为饱死鬼,所以我干脆我饱死也不饿死。

起来吧。

当时叫民变,后来叫起义。

在崇祯登继的前一年,就是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澄城县的饥民,把县衙门砸了,把知县叫张斗耀给杀了。

到崇祯初年,这个民变的火星就越燃越厉害。

先在陕西,又燃烧到山西,燃烧到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就变成了燎原大火。

明朝崇祯皇帝就派军队去镇压。

刚刚真正有点头绪了,你比如说派洪承畴去同李自成作战,李自成败走商洛,就率了有说是十骑,有说是二十骑,总之,率了很少的人,就败走到陕西的商洛。

崇祯皇帝认为这平息了,就抽了洪承畴率着军队到关外,进行了松锦大战,13万军队全军覆没了。

你摁下那个葫芦,这个瓢又漂起来了。

你就那么点军事力量,而且中原的灾荒就更加严重了。

民变就成为气候,成为燎原大火。

解说:这真是屋漏又遭连下雨,既是外患,又有内忧。

而此时的内忧却显得分外紧迫。

面对着这样严峻的形势,崇祯皇帝将会采取什么样的补救措施呢?他是否会有什么高妙的计策?能够足以控制事态的发展呢?此时的明朝廷,还会有堪当重任的栋梁之材吗?广告之后继续讲述。

解说:面对日趋严重的民变风潮,崇祯皇帝心急如焚,但也并非无计可施,崇祯皇帝很快就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那么这些措施能否受到应有的成效呢?大学士李建泰他能够完成崇祯皇帝交给的任务吗?阎崇年:崇祯用五种措施来对付中原农民的燎原之火。

崇祯的第一招是什么呢?第一,派官代朕亲征。

他自己,他说我要亲征,周围大臣说不行不行,别人来代替你。

大学士李建泰带他亲征。

这个大学士李建泰带了兵到前线去了,前头是农民军,他不打,你前头走,我后头跟着你,你停了我也停了,停了到了河北一个县,叫广宗县,到这个县的时候,他就要进城。

县里头长官就说,你是去剿匪,你同农民军打仗,你干嘛要进我的城,他们就在前头。

他说你开门不开?说不开,不开就攻城,他那军队攻那县城还是可以的,同农民军打仗他不敢,他打县城,攻下来了。

有一个人,这个人是乡绅,叫王佐,就对李建泰说,说你是大学士,你代表皇帝亲征,你不同李自成军队打仗,你打开我这个城门干什么?我这没有李自成的军队。

这个李建泰恼羞成怒,杀了,就把王佐给杀了。

杀完了以后,在全城抢掠。

饱掠而退。

后来李建泰明朝大学士,皇帝派你去代朕亲征,结果就是他,一仗没打投降了李自成的军队。

第二,抽调官兵勤王。

各地官兵抽调北京,来保卫北京勤王。

结果呢,有的答应了,慢慢腾腾就不走,包括吴三桂,我不来也不行,我就慢慢磨蹭,磨蹭。

阳奉阴违,得拖且拖。

结果到北京最紧急的时候,那些勤王的军队都不到,甚至于还有勤王的军队半路没勤王投降了,投降农民军了。

第三,南迁首都之议。

一看北京保不住了,危险了,有人提出了迁都,迁到南京。

崇祯皇帝就召开大臣会议,讨论,你们说怎么办?这个大臣怎么办?你要发言,说主张迁都,你不知道崇祯皇帝他什么意思?他不主张迁都,他把你给杀了。

你说不主张迁都,那崇祯皇帝他想迁都,他又把你给杀了。

所以你左右不是,说什么都不是,干脆大臣就一条我不说话。

崇祯皇帝还有一个心思,是他在北京让他的那个儿子到南京,一旦出事,南京不还有吗,或者是让他儿子在北京留守,他到南京去,你也闹不清他的意思。

你要说劝他留守北京,让他儿子到南京,他可能想了,你是拿我送死,我杀了你。

你要说让他儿子留守北京,让他到南京,你是让我天子守都城,守国门,也杀你。

是左右不是。

这个时候,君臣隔阂很严厉。

当年好多提正确建议的那些大臣,一个一个被杀了,所以这个时候谁也不敢说真话,就等他说,你说怎么着,我们就附和,崇祯那本来意思是想要迁,话不是从自己口里说,是让别人说。

说完他再附和,但是别人没摸透他的心里,谁也不敢说。

当您有个兵部尚书叫陈新甲,崇祯想要和皇太极议和,有几封书信,陈新甲既然觉得皇帝授意我跟他议和,当然没问题了,书信来往,都是直接通过崇祯皇帝。

这陈新甲他疏忽了,他夜里头很晚,那个书信就搁在桌子上,他就没收起来。

第二天早上起来,他的家人归置桌子,归置卫生的时候,以为是废止就拿出来,完了就传出去,官员一看是崇祯皇帝主张议和,那官员就弹劾,说怎么可以议和呢?宋朝不是宋徽宗,宋钦宗已经做了俘虏了,怎么可以议和呢?崇祯皇帝这时候,他没做自我批评,说都是陈新甲不好,杀了他,就把兵部尚书陈新甲给杀了。

这种情况下,谁还跟你说,我心里话怎么敢跟你说?我没摸透你的意思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