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之关系

合集下载

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维普资讯
第2 ( 第2期) 期 总 0
20 02年 3月
东 北 财 经 大 学 学 报
J un l f o g e Unv ri f ia c n c l li o r a o n bi iest o n n ea dE o O l¥ D y F ll ̄
Nm 2( u G
S N 2) e o 0

Mac,20 r h 02
试 论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的 中 国化
杨 丽 霞
( 国开警 学 院 . 中 _ l 辽宁 沈阳 103 ) 1 0 4

要 : 中国传 统哲 学 存在 着 丰 富 音唯 物 主 义 、辩证 法 思 想 和唯 物 史观 的 某 些 因素 ,从 理 论 观 勺
典哲 学 , 是黑 格 尔 和费 尔 巴 哈 的哲 学 , 是 确定 这 无 疑 的 。但 是 , 克 思 主 义 绝 不 是 离 开 世 界 文 马
体 , 而四时 阴阳 是万物 的根本 , 夏 宜 养 阴 。 因 春 人 体 内 的 肝 属 木 , 属水 , 肾 心属 火 , 属 土 , 属 脾 肺 金 , 们 之 间 相 生 相 克 。五 行 相 生 相 克 的顺 序 它 是 : 生火 , 生土 , 木 火 土生 金 , 生 水 , 生 木 ; 金 水 金
序 。 Biblioteka 中 国 传 统 哲 学 中有 源 远 流 长 的唯 物 主义 思 想传 统 。如 “ 行 ” 起 源很 早 , 马 迁在 《 五 说 司 史 记 》 曾推 测 黄 帝 立 五 行 ” 中 建 。对 “ 行 ” 的 五 说
明确 论 述 , 早 见于 《 较 尚书 ・ 范 》 。它 概 括 出 洪 中 了水 、 、 、 、 “ 行 ” 相 应 的 属 性 : 向 火 木 金 土 五 及 水 下 、 湿 、 威 ; 向 上 , 烧 , 苦 : 可 直 可 润 味 火 燃 昧 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国早期在发展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中的继承者与发展者,马克思哲学理论与中国哲学的结合可以有效的将中国哲学语录中真正的价值体现出来,从而保证马克思主义这些的准确性。

另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结合还可以对中国哲学进行总结、概括,将中国哲学真正经济价值进行继承发挥,基于此,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结合进行了简单的研究。

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结合前言马克思主义要想与中国哲学结合必须要本着中国化的形式发展下去,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得到中国哲学界学者的认知。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革命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精华,为中国带来了一定的科学认知工具,为中国哲学提供了非常丰富哲学思想资源,弘扬中国哲学的思想精神。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1.严谨的与时俱进理论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完善,涉及到各个方面,对于各个方面的发展来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一项完整的体系,其中包括了哲学思想、政治经济、科学社会等部分组成。

另外,马克思主义又有着一定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可以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做到与时俱进。

而李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主要阶段[1]。

2.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全面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并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发展,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在发展期间可以根据国家的发展现状指出对应的战略机遇期,并将其中存在的问题显示出来,为其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只有会怎样才能促进国家快速发展。

第三,马克思主义还可以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为国家、社会培养出更多专业的优秀人才。

其在发展期间可以制定出一项完善的战略发展对策,实现人才战略强国。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哲学的两种传统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哲学的两种传统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哲学的两种传统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哲学;传统1938年10月。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政治报告中,在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题时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

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毛泽东在这里所说的“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化传统,也可以看作是中国哲学传统,因为不论是孔夫子还是孙中山,都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时至今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应当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传统的结合,似乎已成中国学术界的共识。

但正是在这里,有一个问题往往被遮蔽了:如何来理解中国哲学传统换言之,如何来理解毛泽东所讲的“从孔夫子到孙中山”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正确的阐明,要以历史主义的态度总结和承继“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传统很好地结合起来,大概是难以实现的。

一、中国哲学传统:一种还是两种对于中国哲学传统,中国人近百年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具体地看。

这些不同的看法可大致归纳为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从商周之际一直到鸦片战争前,中国哲学是自成一系发展起来的,孔子开启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主流,这就是中国哲学传统。

至于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及哲学的大量传人中国,中西古今文化与哲学发生碰撞、交流、融合,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来新哲学的蓬勃开展。

则是对中国哲学传统的冲击、破坏和背离。

也就是说,中国哲学只存在着一种传统。

这种观点多为文化保守主义者所主张。

早在新文化运动初始之时,东方文化派代表人物杜亚泉就已明确地表达了这一观点。

一方面,他强调中国思想数千年来有着自成一系的传统:“我国先民,于思想之统整一方面,最为精神所集注。

周公之兼三王,孔子之集大成,孟子之拒邪说,皆致力于统整者。

后世大儒亦大都绍述前闻,未闻独创异说;即或耽黄老之学,究释氏之典,亦皆吸收其精义,与儒术醇化。

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联

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联

1 1 6 0 2 9 )
国社会 主义社会构 建和发展 , 并在相结合 与指导 的过 程 中形成具 有 中华 民族之特色 的新型马克思 主义理论 , 而马克思 主义理论就 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 , 新 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就是 中国化马克思 主 义哲学 。因此 , 从理论层面剖析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 就其 理论创造 而言 , 就是 马克思 主义哲学 中国化 。一言 以蔽之 , 马克思 主义哲学 中国化 催生 了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 , 中国化马克思 主义哲学不 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化进程 。马克思 主义哲学 中国化和 中
产党在 民族战争 中的地位》 一文 中就 已提 出的。此 文章对 于马克 思 主义 中国化这一命 题的观点表述 为 : 马克思主义必须 和我 国的 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 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毛泽东 提出 的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具有实践的和理论的双重意义。
深化改革 、 社会转 型关键 时期 的中国, 如何使 党和国家 制定 的各项 路线 、 方针 、 政策继续或者更加 符合最广 大人 民群 众 的根 本利 益 ,
式 已然成 了马克思 主义哲学 中国化研究 的主流模 式 。由此 , 马 克 思 主义哲学 中国化和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便作为两种具有完全不
同 内涵 的概 念 油 然 而 生 。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 化 的 层 面 剖 析

的; 马克思 主义哲学 中国化 是 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实践过程 和产生过程 , 是动态的。而两者 的相 结合研 究可谓 是动静结 合 的 研究 , 共为当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三 、结 语

在谈及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化与中 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关 联 时, 就不得不 涉及囊括 了两者 的更宏 大的命题 , 即马克思主义 中 国化 。“ 马克思 主义 中国化 ” 的概念是 1 9 3 8年 , 毛泽 东在《 中 国共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关注社会发展和历史变化的哲学体系,追求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

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思维方式中,关注人的内在修养和精神追求,注重道德和伦理规范的研究,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这两种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因此,将这两种思维方式进行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哲学思想的创新发展,也能够更好地回应时代的呼唤。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可以促进社会的公正和谐发展。

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中强调的仁爱亲和、中庸和谐等可以理解为现代社会中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等各种关系的平衡和协调。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公正,反对剥削压迫,从而促进社会的公正和谐发展。

将这两种思维方式进行融合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探究社会公正的实现路径,同时也能够更加关注人的自我实现和幸福感的提升。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可以提高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随着全球化和国际化趋势的加速推进,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在这个大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可以为国家提供更广阔的发展视野和更丰富的文化资源。

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创新能力强的国家,必然能够更好地应对当前的全球挑战,为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而不断努力。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推动哲学思想的创新发展,更能够为人类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公正和谐发展以及国家的整体竞争力提供有利保障。

为此,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并深度挖掘这两种哲学思维方式的优势,不断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以更好地指导我们实践工作的方向和思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够更好地指导人们学习和社会进步。

况且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实践当中都得到了检验,因而它是作为一种先进的思想意识形态而存在的。

由于社会环境和生产形式在不断变更,长久以来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不同时期有着各种各样的理解。

具体到其传入我国的情况来看,不论是在中国早期、国内革命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特征,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这是由于一种意识形态要想较好地融入一个国家和社会当中就需要与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和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动本国社会的发展。

因而在本文当中我便会对相关问题进行具体的说明。

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文化千百年来马克思主义被许多国家和学者所传颂和发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演进当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都需要不断地丰富和做出新的解释。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一概念来看,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完善的过程,在这个逐渐“中国化”的过程当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需要与中国的国情、传统文化和意识形态进行结合与贯通,同时还需要不断发展以形成能够较好适合中国国情的一种重要思想。

这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融入中国过程当中需要发展和结合的内容,同时也是充分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较好机会。

况且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来看,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和相关性,因而两者进行有效结合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因而在本文当中我便会对相关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仅希望能够起到一些借鉴的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是在长期社会发展过程当中不断重新解释和丰富的过程。

这个发展过程存在一定的时间性和变化性。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进入中国的发展情况来看,在最初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处于动荡和不稳定的状态当中,马克思主义在俄国所取得的胜利吸引了中国有识之士的注意力,他们将这种思想引入到了中国社会。

试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我国传统哲学的融合

试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我国传统哲学的融合

试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我国传统哲学的融合作者:王新华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04期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我国传统哲学均是重要的哲学体系,两者之间在十九世纪初次接触,并进行了简单的沟通与结合,且在沟通过程中产生了些许矛盾,但这并不会对双方哲学思想造成影响与破坏,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彼此沟通深度。

基于此,本文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我国传统哲学的融合问题展开了相关讨论,首先根据两者融合的必要性,分析了彼此间存在的关系,进而根据其理论与思想上的内在联系,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我国传统哲学融合的有效方法,并详细论述了其实现路径,旨在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我国传统哲学;融合;关系;方法与路径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我国传统哲学融合的必要性(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地位决定两者的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当代的文化思想领域中始终占领主导地位,因而决定着其与我国传统哲学相结合的必然性。

因为当代是传统的现代化发展的时代,是与传统之间紧密相连的。

而说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国当代社会中不同文化所起到的指导作用,首先就要对相关文化思想进行全面性的精准分析,引导他们更好的向着正确的道路迈进。

而想要实现这一点,就不可能完全脱离传统。

这主要是因为,大众对于文化观念的理解,经常性的以特定的观点视为自己的立场,而大众利用这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源自于实际的社会历史环境与传统文化,也就是说,传统文化与实际环境的相互融合,将会直接影响着大众的思想立场。

指导是依托于被指导的基础的行为,只有通过在经历有效的指导后,才能真正体现出指导的重要作用与地位,被指导方,不仅具有我国当代不同文化思想,同时也包含传统文化思想,特别是传统哲学理念。

而想要进行指导,就应积极探究,否则将无法分辨出孰是孰非、无法真正明确优劣,进而就会影响有效的融合。

由此能够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想要在我国当前的文化思想领域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能效,就应深入探究我国传统哲学,并将其自身与我国传统哲学中的优秀思想及文化有机结合到一起。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化 中国传统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区分为政治层面中国化和学术层面中国化,防止以政治层面的中国化代替学术层面的中国化;积极发掘和吸取中国哲学的精华及一切有价值的成果,不仅要把中国哲学中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通或相似的内容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没有的或虽有而未展开的那些内容加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要警惕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中消极因素的渗入;要大胆汲取现代西方文明成果。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思考研究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不断发展,其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也有百年的历史,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传播,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性质和地位的特殊性,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加入中国特色社会发展元素,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深入化的探索和分析。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民族化发展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是由于其特殊的性质来决定的,其发展体系的研究是哲学体系研究中的关键领域和重要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近半个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民族化的立场和观点,对中国社会的发展问题进行相关的分析和研究,以工人阶级的立场和视角来看待和思考问题,科学化地总结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规律和经验,对本民族哲学思想进行创新和辩证地扬弃,这代表了民族发展的最高水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反思与创新[J].常昊.才智. 2013(18)]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是对时代本质的集中反映,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以超越了民族界限及地域限制的哲学体系,对世界各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研究,同样也是一种社会化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仅是共产主义国家的指导哲学体系,更是世界化的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世界发展实际相结合,并逐渐发展成为适合本民族需要且适合与本民族发展相适应的哲学体系和形式。[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之关系[J].潘俊杰.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之关系作者:潘俊杰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02期[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哲学和文化领域最为重要的一对关系和被持续探讨的理论问题。

两者的关系,在时间上表现为一先一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近代化)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但是,自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开始其历程之后,两者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依存的关系就在现当代中国的哲学史中展开了。

具体而言,可以将两者的关系划分为三个阶段:百家争鸣,批判与指导,和谐共建。

当代,无论是“综合创新”,还是融会“中、西、马” 三大哲学形式构建“中国现代哲学”,都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而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关系处理是三组关系中最重要的一对。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关系;创新[中图分类号]B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5595(2011)02-0064-06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哲学和文化领域始终纠结在一起的两大重要理论问题。

它们在中国近现代哲学领域作为一种现象和问题的出现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在两者都出现后,存在着思想与主义的论争、角色及地位的变换;两者之间的角色以及实际地位的变换,不仅影响了学术研究的进程,也反映了中国革命和文化建设的进程;而且,两者在当代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建构、发展中有着不同的轨迹,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占据着不同的地位;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是当代中国现当代哲学建构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

一、时间上之关系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也称之为“近代化”)一般认为肇始于19世纪下半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则开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因此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了半个世纪。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历史进程和社会性质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在“洋务运动”的时代背景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后来以“中体西用”简称之。

“中学”指以儒家学说为主的传统文化和哲学,“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技术和商务、教育、外贸、西洋各国法律、制度等社会科学。

“中体西用”论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建通讯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救亡图存。

1861年(咸丰十一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1],最早揭示了这种思想。

以后,学者们以各种方式表述过。

1880年,王韬在为郑观应所撰《易言》所作序中写道:“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

”(《韬园尺牍》)又说,“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当自躬”(《韬园文录外编》)。

1892年,郑观应提出:“合而言之,则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

主以中学,辅以西学。

”(《盛世危言•礼政•西学》)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沈寿康以南溪赘叟的笔名在《万国公报》上发表《救时策》一文,首次明确表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概念。

1896年,梁启超指出:“舍西学而言中学者,其中学必为无用,舍中学而言西学者,其西学必为无本。

无用无本,皆不足以治天下”(《西学书目表后序》),对两者的关系予以辩证的定位。

同年,礼部尚书孙家鼐在《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再次提出:“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有未备者,以西学补之。

中学有失传者,以西学还之。

以中学包罗西学,不能以西学凌驾中学。

”[2]张之洞在1898年5月出版的《劝学篇》中进一步对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

”[3]“中体西用”的提出和运用虽然最初只是作为一种挽救清末危局的政治策略,但是它对中国近代经济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中国本土的文化在面对和引进、学习西方文化的背景下自身的进一步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动或者主动的回应都使中国传统哲学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看作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历程的开端。

“洋务运动”虽然最终失败而被历史的尘埃所湮没,但“中体西用”思想时至今日仍然有其文化市场。

虽然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但最早把马克思主义介绍到中国的时间要早于“五四”运动。

在中国史籍中,第一次提到马克思及其学说的是英国传教士威廉士于1887年在上海创办的《万国公报》。

该报很早就登载过巴黎公社和第一国际日内瓦大会消息,1899年2月出版的《万国公报》介绍了欧美各派社会主义,并把它们通称为“大同学”和“安民新学”。

1899年3月,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万国公报》第121期上发表了《大同学》第一章《今世景象》一文,文中引用并意译了马克思《共产党宣言》的第一章,这是马克思的名字及其文字第一次出现在中文报刊上。

此后,在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办的《新民丛报》、《大公报》上也相继刊登了一些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的译文。

1902年10月,梁启超在《新民丛报》第18号上发表了《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文,对马克思及其学说作了简要的介绍。

然而这些介绍都是在所谓“更研哲理牖新知”的旗号下,作为西方政治学派中的一派加以介绍而已,其目的是借此向清政府施加压力,逼迫清廷行君主立宪政体。

而在中国开始有意识、有目的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是以孙中山为首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派。

他们在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同时,曾十分真挚地同情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

他们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是用一种赞赏的态度来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

1896年孙中山旅居伦敦时,就开始了探讨社会主义理论并知道了马克思。

1905年5月,孙中山访问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第二国际书记处,会见了当时第二国际的主席王德威尔得及书记处书记胡斯曼。

在会见中,孙中山自称是社会主义者,并说明了中国社会主义者的目标和纲领,并表示:“中国社会主义者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病”,“他们要在将来建立一个没有任何过渡的新社会,……中世纪的生产方式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

”[4]为此,孙中山还请求第二国际书记处接纳他的组织为第二国际成员。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孙中山这个愿望没能实现,但这也直接影响了后来国共两党的合作及有关文件中合作思想的表述。

尽管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由于受到历史的局限,还不能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学说还是进行了大量的摘译,较系统地进行了介绍。

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家朱执信、宋教仁等人都曾在《民报》上著文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摘译《共产党宣言》中有关的章节内容,为将来的资产阶级革命造势。

1906年1月,朱执信以笔名蛰伸在《民报》第2号上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学说,以及马克思、恩格斯为创立科学社会主义而从事的一系列革命活动。

虽然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者如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毛泽东等人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晚于前期的介绍者,但他们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真正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先河。

由于后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播和创新的贡献已为人们所熟知,在此笔者不再赘述。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进入了共时阶段,其标志就是文化保守主义、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三大思潮的形成,进而奠定了20世纪中国传统哲学及其现代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中国化和“在中国”的西方哲学三足鼎立的基本构架,学术界简称为“中”、“西”、“马”三大哲学体系。

这三大哲学体系之间在20世纪及其后中国的哲学史上共同发展,经历了“百家争鸣”、批判和指导、和谐共建三个阶段。

从时间上可以据此划分:第一阶段是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45年中共“七大”,其标志为中共“七大”及其报告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的确立,这一阶段是“中”、“西”、“马”各种哲学思想和流派“百家争鸣”的阶段,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形成阶段;第二阶段是1946年到20世纪80年代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主批判和指导中国传统哲学及其他哲学的阶段;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中国陆续提出“和平崛起”、“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等一系列具有哲学内涵的国家社会发展观念,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进入“和谐共建”的新阶段。

在这三个阶段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相互关系、角色地位的变换都有很大的不同。

二、角色之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发生关系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

两者的关系和角色地位的变换按时间的线索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百家争鸣”。

马克思主义仅仅是作为西方政治思想和哲学流派之一传入中国,在此期间,许多西方其他的政治思想或哲学流派也同时在中国传播,共同冲击着中国传统的哲学和文化,而后者也作出各种不同的哲学回应。

三者之间相互激荡,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

20世纪上半叶,不仅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文化保守主义三大哲学思潮之间争鸣,而且每一思潮内部又有不同哲学流派或者派别间的论争。

例如,自由主义思潮中又可以划分为古典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文化保守主义也可以划分为国粹派、东方文化派和学衡派等阵营。

总的来说,自由主义提倡民主和科学,激烈反对孔子儒家传统文化和哲学,与文化保守主义相对立。

文化保守主义一般来说也赞成民主政治、不反对科学,但对孔子儒家传统文化和哲学持肯定态度,而对于激进的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持抵制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最初是属于自由主义阵营的一分子,但马克思主义是属于更为激进的革命派别,与有着资产阶级性质的自由主义思想是本质不同的;因此,信奉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很快从自由主义阵营中分化出来,不仅在理论和主义上鼓吹革命,对于文化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持批判态度,而且,通过组织共产党、联合工农群众等革命实践活动,企图在中国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第二阶段——批判与指导。

20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对文化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批判,是从阶级立场和革命政治斗争的需要出发的,当然也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品格就是其批判性和实践性的基本认识出发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一切哲学都是阶级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的最大不同则是其斗争性、革命性,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些认识决定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对于其他哲学的批判态度。

本文仅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孔子及其儒学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批判,来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关系的第二阶段——批判与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