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传承:中国传统哲学通论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两批共43门课程上线

Kewod : e cn lg f e r;erigs l;neat n pac ' o ;hr g y rs n wt h oo o n t k l nn e itrc o ; a i min sai e y wo a y t i  ̄ n
中 国人 民大学 北京 师范 大学 南开 大学 东南 大学
薪火 传承 ・中国传 统 哲学 通论 宋 志 明 千 古 名月 六大 名 著导读 戏 曲史话 于 丹 陈 洪 王 廷信
王 阳 明心学 文化 传承 与建 筑创 新 中 国诗歌 艺术
大 学生 心理健 康 从爱 因斯 坦到 霍 金的 宇宙 信 息系 统与 安全 对抗 理论 演讲 与 口才
tc n lg fn t ok f q e t , r ge t stpc lfaue f b .. l g td t’emigs l e ntae t n e h oo yo e r e u nl moea rewi i ia etrso 20 Col es e s la n t ed mo srtd s o g w r y h t y we e u n y r
ii ai e p r cp t n o lb rt n n d s a i g b h v o d w ln n s , n f ce y t e e c a a t r t s t e a o r n t t , a t i ai ,c l o a o ,a h r e a i r a l g e s a d a e t b s h r ce i i , h h d a l we i v i o a i n n i i d h sc y
Ab t a t n o d r t e h n u n e o e tc n l g f n t r n c l g t d ns e r i g s l,t i e e rh u e h sr c :I r e o g t t e i f e c f n w e h o o y o ewo k o o l e s e t’la n t e h s r s a c sd t e l e u n y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传承与创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
从古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学派,到近代的新儒家、新道家、新中国哲学等不同潮流,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本文将从思想内容、方法论以及传承方式等方面展开论述,探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一、思想内容的传承与创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传承于前贤,深受众多学派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孝道和礼仪,对社会秩序和家庭伦理有着重要影响。
在这一基础上,近代的新儒家学派提出了“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新理念,将儒家思想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哲学指导。
道家思想追求自然、简朴、无为而治,主张返璞归真。
近代的新道家学派进一步探索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等概念,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哲学支撑。
墨家思想重视兼爱、非攻和公平正义,主张废除兵器、和谐相处。
随着社会变迁,墨家思想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其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依然影响着当代社会,为社会公平、人权保障提供了思想基础。
法家思想注重法治和规范意识,倡导“法为贵”。
近代的新中国哲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出了人民民主、法治社会等新理念,为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供了哲学借鉴。
二、思想方法论的传承与创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还包括了丰富的方法论。
儒家强调“学而优则仕”,通过读书治学来提升自身修养。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随遇而安。
墨家倡导“兼爱非攻”,主张在实践中验证道理。
法家倡导法治,重视以法约束行为。
这些思想方法论在传承的同时也不断创新。
近代以来,儒家思想注重实践,提倡靠实践改造人性,实现道德与行为的统一。
现代的哲学学科则更加注重逻辑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方法,积极吸收西方哲学的理论成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中国哲学注入新的活力。
三、思想传承方式的变革与创新古代哲学思想以经典著作和传统文化形式传承。
儒家经典《论语》、道家经典《道德经》等被奉为学习的圣人之作。
《中国传统哲学通论》课件

明清哲学
朱熹哲学的影响 王阳明心学的兴起 其他新思潮的出现
现代哲学
西学东渐与哲学革命 外来哲学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 中国当代哲学的发展
结论
中国传统哲学的意义和历史贡献 中西哲学的交流与融合 对于当代中国哲学的启示
《中国传统哲学通论》 PPT课件
中国传统哲学是深奥而又博大精深的学科,本课程将带你进入这个古老而神 秘的世界,探索其定义、特点以及历史发展。
引言
哲学的定义和作用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先秦哲学
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 墨家思想 名家思想
汉代哲学
儒家经典的整理与发展 道家思想的发展 其他思想流派的兴起
Hale Waihona Puke 唐宋哲学
薪火传承演讲稿

薪火传承演讲稿尊敬的评委、亲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薪火传承》。
薪火传承,意味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意味着我们要将历史文化的火炬传递下去。
薪火可以燃烧千年,但如果没有人将它传承下去,最终它依然会熄灭。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传承薪火的责任和使命。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中华文明,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从封建社会的礼教观念,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再到四大发明的科技突破,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对我们祖先的尊重,更是我们民族的根基和灵魂。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丧失和遗忘的危险。
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现代科技和娱乐上。
我们需要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珍贵之处,才能真正传承薪火。
首先,我们要通过学习和研究,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只有真正理解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我们才能够加深我们的传承意识。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参观博物馆,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根源。
同时,我们也要尊重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包容并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因素,使得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其次,我们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
传统文化不应该被封存在博物馆里,而是应该与时俱进,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例如,在音乐方面,可以创作融合了传统乐器和流行音乐元素的作品;在艺术方面,可以采用传统绘画的技法来创作现代主题的作品。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能够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传统文化,增加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最后,我们还要通过教育和传媒的力量,将传统文化薪火传递给更多的人。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我们应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学校教育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
同时,传媒的力量也是无可忽视的,我们要利用电视、网络和社交媒体等渠道,用现代的方式推广和宣传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和传承它。
薪火传递的名词解释

薪火传递的名词解释探寻着古老的智慧,薪火传递成为了一种特殊的象征。
它代表着知识的延续、文化的传承和人类精神的传递。
薪火传递的概念承载了我们对历史根源和文明起源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人类社会将智慧代代相传的前瞻性思维。
薪火传递源于远古时代,那是一个没有电力照明的时代,人们靠点燃柴火取得光明与温暖。
这些柴火由一代代传承,代表着知识的传递。
当时的人们发现,火源能源并不是无穷的,但他们知道,通过传递薪火,就能延续这一初火,令家庭和社群得以持续存在。
这一传统被传承下来,成为了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
薪火传递的意义超越了温暖和照明的功能,它更成为人们对智慧、知识传承以及人类进步的表达。
在人类历史上,许多文化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将智慧传递给后代,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这种薪火传递的方式,可以确保智慧不断累积,并且能够经过改进和发展而得到提升。
薪火传递也象征着代际交流和沟通。
当祖辈们将自己的智慧与经验传递给后代时,他们不仅仅把知识交给了孩子们,更是将一种灵魂与价值观传承了下去。
这样的传承与亲子关系息息相关,承载着曾祖父、祖父和父辈们的心血和智慧。
因此,薪火传递也是一种家族和血脉延续的方式。
现代社会也延续了薪火传递的精神。
尽管点燃木炭和柴火的方式已经被电力所取代,但薪火传递的象征意义并没有减弱。
在信息时代,我们面对着爆炸性增长的知识和信息。
薪火传递则是我们有效地传播和应用这些知识的途径。
通过教育、学习和互联网,我们能够跨越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将知识和智慧传递给更多的人。
薪火传递也蕴含着创新和进步的力量。
当知识得到传承,并与新的思想碰撞时,创新便会产生。
这种传承和创新相互促进,不断推动社会的发展。
正如曾经在废墟中重建的城市中,每一块砖瓦都承载着历史的延续,不断演绎着新的篇章。
要维持薪火传递的精神,我们需要关注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支柱,它将知识和智慧传递给下一代。
同时,我们也需要尊重和继承传统文化,不让它们沉寂于历史的尘埃之中。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文化传承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文化传承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传统哲学思想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传统。
这些哲学思想的传承对中国社会的演进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特点及其与文化的传承之间的紧密联系。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秉承了一种综合、宏观的思维方式,注重整体的观察和思考。
首先,儒家思想起源于孔子,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追求的是一种和谐和平衡,强调人类之间的关系,主张仁爱、礼治和忠诚。
这些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伦”的重要概念,即家庭、社会和国家等各种关系的和谐与维系。
孟子是儒家学说的重要传承者,他强调人性的善和道德的重要性。
他主张人们应该通过修养自己来影响和改变社会。
孟子的思想特点之一是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共生。
他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界的规律,倡导以人为本、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
道家思想是中国哲学思想中另一重要的流派。
道家强调返璞归真、弃欲离群的生活方式。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即宇宙的根本原则和规律。
道家认为,人们应该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并通过塑造自己的心灵,达到超越尘世的境地。
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以来,也对中国哲学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核心概念是“悟”和“解脱”,它强调个体通过修行而能够超越生死轮回,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佛教思想的传入不仅丰富了中国思想文化,还促进了中国与其他亚洲国家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传承与中国文化的传承密不可分。
正因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这些思想才得以在中国社会中广泛传播并深受人们的认同。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于“人文关怀”,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和谐的关注。
中国人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如忠诚、孝顺、尊重长辈和关爱他人等,都与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密切相关。
除了对个人道德修养的关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还对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药学院大学生创业项目[001]
![药学院大学生创业项目[001]](https://img.taocdn.com/s3/m/4a12fc44af1ffc4ffe47ac5f.png)
药学院大学生创业项目大学生创业园各公司业务名细及指导教师前三个公司活动经费,经立项后由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基金委员会提供;后三个公司自主经营。
1、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人文类)培训公司(指导教师:李莉等)2、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科普类)培训公司(指导教师:黄海涛等)●专业部:征稿的图书杂志有《校园植物手册》《课堂亮点》《课外创新》等。
《校园植物手册》在现有学生已经完成的500个品种基础上,与药用植物学课结合,继续征集校园内其余植物照片、生境及鉴定材料等。
《课堂亮点》主要通过优秀短文评奖征选活动,采纳药剂学理论课的“剂型创新设计”、“药物分析课的质量标准创新设计”、临床医学专业实验班的PBL、药代动力学实验课的“综述性论文”等新教学方法中学生提供的优秀短文等。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
《课外创新》主要面向大学生征选大学生参加“挑战杯”大赛、大学生自主研发新产品及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心得体会等文章。
《英语角》以英语提供各种与教学相关的内容,特别是我院将于2023 年11月引进外教讲授专业课后,可征选相关的作业、PBL课中的讨论内容等。
●人文部:征稿的图书杂志有《创业》等。
《创业》是一本综合性期刊,前身为《发掘》,自2007年,由我院大学生自主创办,现已出版7期,2013年4月,伴随我院成立大学生创业园,《发掘》更名为《创业》,将在原有基础体现更大魅力。
4、医药图文信息服务公司(指导教师:张榕、黄海涛等)●图文部:AoutCAD、Flash、个人简历等多媒体制作;提供职业规划、形象设计、毕业生跟踪与反馈等服务项目。
●招标部:组织各种创新、创业、讲解、社会实践等项目的招标及专家评审;组织就业指导、面视比赛、科技竞赛、文体活动等。
5、医药保健服务公司(指导教师:孙辑凯、王坤等)●茶艺部:以我校药用植物园自产天然绿色新鲜产品为原料,提供清热解毒茶、明目茶、美容茶、减肥茶、降压降脂茶等。
●饮品部:提供我校自主研发的酸奶、龙须水等。
《中国传统哲学通论》课件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道德修养,认为个人的 道德品质和修养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 谐与进步。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思想观念
中国传统哲学塑造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 和价值取向,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
文学艺术
中国传统哲学渗透于中国的文学、艺 术等领域,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
源和创作灵感。
教育方式
中国传统哲学影响了中国的教育方式 ,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和道德的教化作 用。
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奠基和发展阶段。儒释道思想逐渐融合, 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宋明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深化和繁荣阶段。理学和心学的发展,使 中国传统哲学达到了巅峰。
近代与现代
这一时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转型和创新阶段。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 中国传统哲学在坚守本源的同时,也在寻求创新和发展。
02
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思想
天人合一
总结词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详细描述
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整体,人类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以达到 共同发展的目的。这一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化、艺术等领域都有所体现,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传承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传承源远流长。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再到秦汉唐宋元明清,各 个时期的文化传承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社会结构
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业为基础,形成了以家族为基本单位的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为中 国传统哲学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基础。
发展历程
先秦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萌芽和初步形成阶段。诸子百家争鸣,奠 定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是把善的本质和形式统一起来的。认为只有善 的本质是不够的,还要以善的形式表达出来。主张 尽善尽美,文质彬彬,中和之美,里仁为美等观点。
美
美主要是指主体需要和社会存在的必然性相符合, 并得到满足。美和善不一样,善涉及了人与人之 间的利害关系,美则不然,它是人和自然的一种 和谐。
四、方法论
中国古典哲学注重辩证思维, 中国哲学所提供的宇宙观是一 种动态的有机地宇宙观,其辩 证的思维形式主要以两点论为 主。以两点论,来把握宇宙动 态的画面。两点就是正、反, 即阴、阳。
五、知行论
1、 什么是知行观
2、先秦时的务实诉求
1、 什么是知行观
知行观是中国哲学一个奇特的话题,它 相当于西方的知识论.知行观是两个论点 两个要素一个是知一个是行,知是一个 知识论的话题,行是一个实践论的话题, 中国的知行论是把知和行合并到一个话 题来讨论我们把它叫做知行观
三、本体论
*什么是本体论* *本体天人的这个总 体给出一个最 终极的理由。
*本体论的特色*
@ 特色一:它不是解释那个世界自身的终极, 它是以 人天作为一体,给那个人天一体给出它一个理由。 @特色二:是要谋求动态的观念,所以中国哲学的本体 论是要契合自强不息的精神,动态的本体论。
群
道家主张,小民寡国,“民老至死, 不相往来”。道家并不强调脱离社 会,而是强调社会成员,社会团体 之间,应当是一个相安无事的状态。
儒家强调积极地为善,强调合群体 性要是积极的。主张用礼仪的力量 把大家组合成一个整体。组成一个 和谐的社会。
总结
儒道两家的价值观即存在矛盾,也 存在一致性,是互补的关系。
2、宇宙有没有一个常道?
有常说——老子的有常说其实是一个抽象的有常说,所以 老子对常道的肯定是一种抽象的肯定。后来荀子把抽象的 肯定变成具体的肯定。
宋明理学失误把世界自身的有常和宇宙的有常和人生道德 的有常混在一起,把必然与当然混淆在一起,所以宋明理 学的有常就带有很强的伦理色彩。
后来直到王夫之的时候形成了有辩证法色彩的常道观,可 以说是中国宇宙论发展的最高峰。
道家把美和道联系起来,主张自然之美,返璞归 真。反对形式的美,认为世俗之美不是美,绝对 的美是合乎道的美,是不加雕饰的美。
儒家则常常把美的话题伦理化,把美和善混在一 起谈。在儒家没有单独的美学,美和善是结合在 一起的。主张心灵之美。
圣
圣是儒道两家根据各自的价值观 所设计的理想人格。圣人,即是 完美的人,没有缺陷的人。圣人 的这个理念是中国人所设计的人 的终极的价值目标。中国人的超 越理念还是做人,不慕仙,不羡 神。
在老子看来,世界有一个从混沌到清晰的过程,有一个 潜在到显在的过程,这个说法就消解了宇宙从哪里来的 问题。
孔夫子也有对世界自身的论述,天不说话,就表示天自 身并没有神性可言的,但天就是一个自在的运行过程。 空间与时间,加一块就是宇宙。
所以中国古代哲学家对世界总体的认识,把它概括为一 个阴阳相互作用,生生不息的发展。
道家中的圣
道家认为,第一,圣人是“与道为一” 的逍遥之人,圣人无己,无功,无名, 是一种达观的人格。
第二,道家强调圣人是超凡脱俗的散淡 之人。圣人之为圣人是因为他品格的高 尚与他的社会地位无关。
第三,圣人是“由技进道”的高超之人, 要德才兼备。
儒家中的圣
儒家认为圣人是仁德的化身,凡人 的楷模,圣人把德放在首位。儒家 认为圣人对凡人有一种感召力,凡 人都要向圣人效法。而圣人只要有 德,才不才不重要,也就是说,儒 家也认为圣人与其社会地位无关。 这一点儒道两家是一致的。
湛梓豪 五、知行论--------------
曾镇宇 六、价值观--------------
中国哲学鼓励人们追求五个价值目标:
真·善·美·圣·群
真
儒,道两家都以道为真。 道家的道,指天道,表示一种理想
的,超验的精神世界。强调道法自 然。 儒家对“真”的理解,只要是在 “人道”上,表示一个理想的入世 的人格,强调道是自为的。
善
善是对道德价值的关切,它是指主体需求与社会存 在的必然性相统一,并且得到满足。善不是一个个 人的价值判断,而是一个群体的价值判断。
2、先秦时的务实诉求
1) 儒家学派:重视行 主张务实 。 孔子认为知要落实到实的层面。
2) 墨家学派:重视行,注重言 必信 行必果。
3)道家学派:重视行 反对把道知 识当成言说的对象,得道与否在于 你的行为实践能不能体现出道的的 原则,能不能在行为中做到道法自 然。
六、价值观
中国哲学研究宇宙论,本体论,思想 方法论,知行观,最后就归结到了价 值问题。这体现出以人为本,内在超 越的哲学精神。
而在历史上,儒道两家的价值理念 并没有实现,而这个价值目标也不 可能成为现实。但是他们对人性的 优化,社会的优化,起着一个导向 的作用。这也是传统哲学的现代价 值所在。
*
洪朝炯 一、中国哲学精神---胡小梦 二、宇宙论-------------沙晓娟 三、本体论-------------蔡展毓 四、方法论--------------
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每一 个人,只要他没有死,他都在人生中。哲学家必须 进行哲学化;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于人生反思地思 想,然后有系统地表达他的思想。
二、宇宙论
宇宙论就是对世界总体的一个看法,是 一个古代哲学的哲学话题。
1、宇宙是怎么样的? 2、宇宙有没有一个常道?
1、宇宙是怎么样的
宋志明
中 国 传 统 哲 学 通 论
一、中国哲学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哲学
传统文化有物质 传统哲学是中国
文明和精神现象 人精神生活的特
构成,包括科学、 殊内含,是中国
艺术、宗教。哲 人各种活动指导
学等方面
思想和准则。
哲学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 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在旧时,一个人只要受教 育,就是用哲学发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