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和传承以及发展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人类的漫长历史中,文化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的载体。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环境下,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
一方面,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特色,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我们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口头上的赞美,更需要将其融入实际生活中。
例如,传统的节日和习俗如春节、清明节等,不仅仅是一个节日的名称,更是一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
通过传统的庙会、祭祀等活动,能够让人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从而使其在新时代得到传承和发展。
另一方面,创新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需求。
当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让人们面临着更多的文化选择。
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创新势在必行。
创新不代表着对传统文化的否定,而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入现代元素,使之更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以传统戏曲为例,通过引入科技手段,创造更丰富的舞台效果,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使戏曲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
此外,教育也是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培养新一代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教育应该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对文化的鉴赏能力和情感投入。
例如,学校可以开设相关传统文化课程,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艺术,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同时,加强与家庭和社区的合作,让传统文化走进家庭和社会生活,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传统文化的氛围。
在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传媒的角色也至关重要。
传媒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渠道,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传媒可以通过电视、电影、网络等多种形式传播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传统文化,并引导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正确理解和认知。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如一的持续传承和发展,形成独特的文化风貌,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分析现代社会的挑战和机遇。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源远流长的历史过程。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通过书籍、教育、家庭传统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将中国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孔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庄子的墨家思想等等,都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历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表现在民间艺术、民俗习惯等方面。
例如中国戏曲、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传承,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独特的象征。
中国的传统民俗习惯也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以及祭祀祖先等风俗习惯。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停留在过去的产物,它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首先,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中国传统文化以更多的方式传播给世界。
互联网的兴起,为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承提供了新的平台。
现在的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在国内外的文化交流中,中国传统文化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也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延续发展。
许多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仍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尊师重教的思想、孝道观念的传承等。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在艺术、文学、电影等领域中有所呈现,不断吸引着年轻一代的关注。
三、现代社会的挑战和机遇然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着现代社会的挑战和机遇。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使传统文化面临着被西方文化冲击的情况。
同时,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和认同程度有所不同。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也能够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机遇。
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内涵,使其能够为人们提供精神上的寄托和指引。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与传承,融入了深厚的哲学底蕴、道德准则、艺术表达等。
在当代社会,如何传承并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对其中的一些代表性元素进行介绍与分析。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指将古代的思想、价值观念、艺术形式等传递给后代,并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有效地继承与发扬。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举措。
首先,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可以通过设立相关课程,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兴趣。
其次,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也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比如传统的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通过举办庆祝活动,使人们亲身参与其中,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体验与认同感。
再次,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举措。
各级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并推动相关的研究与传承工作。
此外,社会力量的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通过举办展览、舞台剧等形式,向公众传递传统文化的价值。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应用,使之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并继续发展壮大。
以下是几个具体的例子。
首先,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的发展与创新。
传统京剧、书法、中国画等艺术形式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艺术家们通过融入现代元素、加强技术培训等方式,使传统艺术更好地与现代审美观相结合,得到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其次,中国传统医药的发展与应用。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药物疗效。
在当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医药的研究与应用,使其在现代医疗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再次,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研究与推广。
儒家、道家、佛教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都具有丰富的思想资源和人文价值。
[小学]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小学]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fb8bc923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f8.png)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要: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注重自强不息,不断革故鼎新的理念。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继承与发展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国外文化开始入侵中国,随着国外文化的不断入侵,我国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受到了重大的打击。
一项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对京剧或其他各种地方剧种“不感兴趣”,只有25%的小学生知道文房四宝是什么。
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学生不久前在福州某小学和大学城中作了一份关于传统文化的抽样调查发现,大学生中,传统文化观念淡薄,小学生中文化品味比较西洋化。
据悉,师大学生在某所小学发出题为“还有多少中国味”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小学生中文化品味比较西洋化,只有不到二成的小学生吃大餐会选择中餐,只有25%的小学生知道文房四宝是什么。
在关于节日的调查中,除了儿童节,孩子们最喜欢过的是圣诞节,只有33%的孩子喜欢过春节,14%的孩子喜欢过中秋,12%的孩子喜欢过国节。
这一些调查让我们看到了传承了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脆弱性,而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不能摒弃这些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要正确看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我们繁荣昌盛的根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
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
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
新中国到现在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从新我国成立到现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谓是变化多端、绵延不绝。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新我国成立以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一、新我国成立初期的传统文化传承1.1 1949年新我国成立后,我国传统文化在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开始得到重视。
1.2 1950年代至1970年代,我国传统文化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传承和保护。
1.3 文革期间,我国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破坏,许多传统文化经典、艺术品遭到毁坏和损失。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传统文化复兴2.1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传统文化开始逐渐复苏。
我国古代文化得到重新发现和研究。
2.2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振兴,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传统文化研究学者和作品。
2.3 当代我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逐渐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三、当代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和机遇3.1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3.2 然而,新的科技和媒体手段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保护提供了新的机遇,使广大民众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接触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
3.3 当代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注,希望未来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就。
总结通过对新我国成立以来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的探讨,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注。
相信在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传统文化一定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个人观点我认为,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在当代社会,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是每个我国人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应该珍惜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让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是中国人民的心灵财富。
在现代化的发展中,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使之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仍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成为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话题。
一、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综合性、开放性、历练性、渗透性的文化体系。
它不仅包括了中国的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文学、音乐、美术、戏曲、民间艺术等方面,还融合了外部文化因素,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
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扬光大,是支撑着中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
二、传承与发展保护传统文化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之一,而传承和发展则是更为重要的任务。
传承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是物质文化的保护和收藏。
这需要建立有效的体制,通过采取一系列具有特定意义的措施,使得物质文化重现人们眼前。
第二是知识的传承。
这一点需要以人为中心,教育机制需要特别鼓励和支持在文化保护方面的工作。
此外,一些形式化的教育活动,比如教科书以及历史和文化的讲解,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价值和精髓,通过信息网络的形式,传播在社会、学术和普通民众之间。
第三是实践中的传承和创新。
实践中的传承和创新,可以使得传统文化发挥更广泛的社会功能,并且对于文化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其实传承和创新不是相互矛盾的。
在实践中,要注重发挥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推动作用,创新是必须的,艺术、科技等领域的创新有助于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需要所在。
当代中国文化应与时俱进,创造出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民需求的新文化形态。
三、文化的作用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国家和民族的基础性文化资源,除具有固有的价值外,还有着很强的社会功能。
传统文化不仅是闪烁在历史上的珍珠,更是新时代吸纳外部文化的土壤,同时,还是中国人民显现出来的集体人格。
传统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丰富多样的思想和道德原则,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与传承

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包含了丰富的道德观念、文学艺术、礼仪风俗等各个方面。
历经千年,这些传统文化积淀了深厚的历史底蕴,传承至今。
本文将从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主要特点以及传承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历史渊源**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至几千年以前的古代中国,如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周代的诗经等。
这些古代文化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奠定了传承的根基。
历经商周、秦汉、唐宋等朝代的演变,中华传统文化逐渐丰富起来,包括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教文化等在内,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主要特点**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包括尊重祖先、儒家思想浸润生活、礼仪文化等。
首先,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尊重祖先和敬畏天地,这种传统观念贯穿于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
其次,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包括孝道、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
再者,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文化也是其独特之处,体现在日常生活、婚嫁葬礼等各个方面。
**传承方式**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家庭传统、学校教育、文化活动等。
在家庭中,长辈传授给后辈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和礼仪规范,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学校教育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将传统文化纳入校园教育中,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更多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
此外,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戏曲演出等也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历经千年仍然发扬光大。
通过了解其历史渊源、主要特点和传承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珍惜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并发扬光大。
愿中华传统文化在今后的发展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绽放出新的光彩。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变革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变革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它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尊严和荣誉。
古代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礼仪制度,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时间里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化,中国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地变革和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国家层面。
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他们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给孩子传授家族的文化传统,包括各种节日的庆祝和传统风俗等。
在学校方面,中小学教育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学校会组织各种活动,如中国传统文化日、古诗词比赛等,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感受传统文化,增强对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社会层面,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加广泛和深入。
社会各个领域都在积极地推广传统文化,如文化节、历史遗迹保护、书法展览、陶艺比赛等活动不断涌现。
在国家层面,中国政府也把文化传承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任务。
国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加大了支持力度,加强了文化产业的建设,推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随着社会的变化,中国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地变革和演变。
传统文化在变革中不断更新和升华,反映了现代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和开放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传统文化的融合。
传统文化不再孤立存在,而是和其他文化进行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化形态。
比如,现代流行音乐中融入了传统乐器的元素,新年晚会中加入了传统舞蹈、民乐演出等。
二、传统文化的重建。
传统文化不断地被重新解读和重建,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比如,《论语》在现代重新被注释和解读,成为现代领袖的经典读物。
三、传统文化的创新。
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地被创新,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比如,漫画、动画等形式的文化创新成为了现代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挥了新的特色和独特的魅力。
四、传统文化的开放性。
传统文化的开放性表示传统文化不再固守自己的文化边界,而是加入到全球文化的交流和互动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和传承以及发展高二(1)班张慧提要:所谓传统文化,就是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过去;发展;传承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
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
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
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
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笔者简要地探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作了思考。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和传统社会中国传统文化是个庞大的有机体,可以从多方面去解读,加上解读者视角和认识的差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乃是正常现象。
愚见以为,从社会变迁的角度看,陈寅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解很值得注意。
他的见解概括起来有这么几个要点:1.中国文化可分为制度层面和非制度层面。
“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两教者。
”2.以儒学三纲六纪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已经具体化为社会制度。
“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其所依托以表现者实为有形之社会制度,而经济制度尤其最要者。
”3.中国文化即使吸收外来文化也坚持固有框架,在吸收改造外来学说融为一家之说后,即显现排外的本质。
“是以佛教学说能于吾国思想史上发生久长之影响者,皆经国人吸收改造之过程。
其忠实输入不改本来面目者,若玄奘唯识之学……而卒归于消沉歇绝。
”而吸收外来思想经过改造后存活下来的思想,“则坚持夷夏之论,以排斥外来之教义。
”4.中国的制度文化已经不可救疗。
“故所依托者不变易,则依托者亦得因以保存……自道光之季,迄乎今日,社会经济之制度,以外族之侵迫,致剧疾之变迁,纲纪之说,无所凭依,不待外来学说之掊击,而已消沉沦丧于不知觉之间,虽有人焉,强聒而力持,亦终归于不可救疗之局。
”这四点说得非常深刻,值得我们深思。
今天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区分制度文化和非制度文化的观点,两者有密切关系,但是,有没有固化为制度大不一样。
百年来文化讨论纠缠不清,各不相让,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注意这个区分。
例如,私人的各种宗教信仰,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念,文化艺术爱好,不侵犯他人自由的风俗习惯,乃至政治观念,如此等等,纯属非制度性的个人信念和行为,统一既不可能,干预则属侵犯公民自由。
这些与制度文化无关的文化通常在个人自由选择中自然更替,而且有些非制度文化是永恒的瑰宝(如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只有疯子或愚昧至极的野蛮人才会处心积虑去消灭。
但涉及制度却无法含糊,如何选择关乎国计民生,辩论和改革无法避免。
19、20世纪的文化运动和文化批判此起彼伏,焦点也在制度文化。
明末清初以来制度文化落后,没有足够的自我更新能力,从而无法认真吸收人类先进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步履维艰的主要原因。
二、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
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
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
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
”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
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
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
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
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
“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尊重”,“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误解。
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
近代中国的三次文化宣言,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建设策略在价值取向和技术选择上的理性趋势。
三、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后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
但仍然有与现代化融合从而促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东亚价值观”仍是亚洲各国发展的文化基础,而且还受着那些“文明过度”的西方学者的特别青睐——认为在中国这种以伦理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可以寻求到医治由“过度文明”带来的“文明病”的良方。
(一)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尽管这个“文化酱缸”在一定时期内束缚了历史的发展,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摒弃糟粕,以史为鉴。
(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
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要发挥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应实现其“神”与其“形”的现代统一。
因此,一方面要致力于传统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护——经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节庆、优良的民间习俗、民间谚语等文化遗产,使之继续发挥作为传统文化其“神”的载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神”,对其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中国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现代生命力。
(三)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
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大胆地发扬光大,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理论等文明成果,要像学习马克思主义一样,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
四、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
最重要的两个途径是: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
(一)学校教育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
2006年9月国务院发布《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
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我认为,要系统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还应该将其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独立于语文、历史等其他各科。
这是向中国知识阶层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而知识阶层是发展文化的生力军,是普及文化的传播者。
这门课程应重在介绍中国传统思想、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传统风俗习惯、传统文学艺术等,让学生在这门课程中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产生敬畏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产生历史认同感和归属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发展的联系而产生自信心;吸收中国传统思想而提高道德修养,学习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而获得美的教育。
(二)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向大众、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
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
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