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知识概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1 、中国文化中的上古是指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此时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
2 、有人就有了历史和文化;中国文化的起源与中国人的起源实质上是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文化产生于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其间产生出来的工具(火)不仅是人类物质文化的开端,而且直接标志着文化的起源。
3 、中国先民的原始观念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是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其中原始宗教是主流。
4 、中国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分为三大类:一是自然崇拜;二是生殖- 祖先崇拜;三是图腾崇拜。
5 、中国原始社会组织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
其中母系氏族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
父系氏族社会铜石并用,也就是传说中的五帝时期。
五帝是指黄帝、颛顼(zhuan xu)、帝喾(ku)、唐尧、虞舜。
6 、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经过征战和磨合,最终成为中华文化。
第二节商周:从神本走向人本1 、至商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才开始形成。
2 、商代由掌理卜筮和记事的"贞人"书写与保存的典册,便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文献。
3 、商人尊神重巫,体现了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
这种神本文化是人类思维水平尚处于蒙昧阶段的产物。
4 、神本文化也就是尊神,率民以事神。
5 、以神为本的文化逐渐开始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过渡,其契机便是商周之际的社会大变动。
6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来说,周人入主中原,具有决定文化模式转换的重要意义。
7 、周人维新,首先表现在宗法制度的建立。
这种兼具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
8 、周人的另一个文化创新,就是确立把上下尊卑等级关系固定下来的礼制和与之相配合的情感艺术系统,即"制礼作乐"。
9 、周代的礼制是周代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各种行为规范的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PPT课件)全

盗亦有道 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 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
庄子钓于濮水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秋水》
2、老子的社会观 ① 处世的方法 处柔:“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寡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所以要“寡欲”。 不为天下先:“三宝”:一是慈,即宽容;二是俭,即退缩,保守;三是“不敢为天下先”。
② 政治学说 圣人治国,无为而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愚民”政策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其主要含义是当时诸子百家创造的各个学派,使得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国民族文化从此大致确立。 开创学派;编纂修订《诗、书、易、礼、春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 文化进入了空前繁荣时期。哲学思想尤为活跃,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到现在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从新我国成立到现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谓是变化多端、绵延不绝。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新我国成立以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一、新我国成立初期的传统文化传承1.1 1949年新我国成立后,我国传统文化在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开始得到重视。
1.2 1950年代至1970年代,我国传统文化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传承和保护。
1.3 文革期间,我国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破坏,许多传统文化经典、艺术品遭到毁坏和损失。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传统文化复兴2.1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传统文化开始逐渐复苏。
我国古代文化得到重新发现和研究。
2.2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振兴,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传统文化研究学者和作品。
2.3 当代我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逐渐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三、当代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和机遇3.1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3.2 然而,新的科技和媒体手段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保护提供了新的机遇,使广大民众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接触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
3.3 当代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注,希望未来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就。
总结通过对新我国成立以来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的探讨,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注。
相信在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传统文化一定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个人观点我认为,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在当代社会,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是每个我国人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应该珍惜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让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各种历史时期的变迁和演变,其中不乏繁荣昌盛的时期和低谷衰落的时期。
总体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最早的阶段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个时期形成了中国的原始文化。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使用简单的工具,发展了农耕和畜牧业,形成了最早的文字和书法等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商代(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和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出现了中国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产生被认为是中国文化史的重大事件。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形成了一种丰富而独特的宗教和哲学思想,如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等。
同时,传统的礼仪文化和音乐文化也得到了发展。
秦朝(公元前221-20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这一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和尺度,统一了货币和法律等方面,改革了封建制度,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的体制。
虽然秦朝统治时间短暂,但对后世的影响至关重要。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王朝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时期之一。
汉朝的文化发展主要体现在文学、艺术、科学和哲学等领域。
著名的文人墨客如司马迁和刘向等在这个时期活跃于文化界。
随着东晋(公元317-420年)和南北朝时期(420-589年)的兴起,佛教开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国艺术、建筑和文学的发展,同时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唐朝(618-907年)被广泛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诗歌、绘画和音乐等艺术形式达到了巅峰,著名的文人如杜甫和白居易等活跃于这个时期。
同时,唐朝还是对外文化交流最为活跃的朝代之一,吸引了许多外国学者和艺术家来华。
宋朝(960-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成就最为显著的王朝之一。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经历了不同朝代的交替和文化的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传统。
中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们开始使用陶器和青铜器,形成了以华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明。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进入了一个多神论阶段,各地的诸子百家各有见解,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的思想流派。
而到了秦汉时期,儒家的思想得到普遍推崇,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在随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强调修身养性、慈悲为怀,与儒家的仁义道德相互交融,形成了以佛教为主要内容的宗教文化。
同时,道教的发展也为中国的文化传统增添了神秘色彩和宗教信仰。
唐宋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
唐朝是繁荣的大唐盛世,对外交往频繁,吸收了来自印度、波斯、阿拉伯等地的文化,形成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
唐代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留下了众多经典作品。
而宋朝则是以科技发展为特点,科学技术取得显著进步,陆羽的《茶经》等文化成果也广泛流传。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演变。
明朝推崇文人学士,儒家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光大,科举制度的兴起培养了大量的文人,文化教育得到广泛普及。
同时,明朝也传入了西方的文化,如基督教、天文学、医学等。
清朝是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紧随西方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国面临着与西方文化接触的冲击和挑战。
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康有为、梁启超等思想家,提出了“胶州八诗”、戊戌变法等改革方案。
近代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出国门,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融合。
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了现代科技的影响,儒家思想的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成为热点。
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与现代社会相适应,成为了现代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跨越了几千年的历史,始终保持了其独特的特色。
它通过与不同文化的交流,历经朝代政权更迭,逐渐形成了深厚而丰富的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概述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道德伦理
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 、智、信等道德伦理,有 助于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和 社会道德水平。
民族认同感
传统文化是民族认同的重 要标志,有助于增强民族 凝聚力和自豪感。
文化软实力
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 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 于提升国家形象和国际影 响力。
夏、商、周时期
总结词:文化形成
详细描述:夏、商、周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中华文化逐渐形成。这一时期 的代表性文化成果包括甲骨文、青铜器、礼制等,它们在文字、艺术、哲学等方面为后世文化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
总结词:文化繁荣
详细描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但文化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诸子百家争鸣,各种思想流派涌现,形成了中国历 史上第一次文化繁荣。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文化成果包括《诗经》、《尚书》、《论语》等,它们在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 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资源。
05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
通过法律、行政、教育等手段,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如 民间艺术、传统工艺、民俗活动 等。
古籍整理与出版
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修复和出 版,让后人能够了解和继承中华 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文化遗址保护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历程概述
目录
•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 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 •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01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远古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一、发展历程1.古代时期(公元前5000年-221年)在这个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逐渐奠定,包括了古代先民们的宗教、哲学、文字、礼制、音乐、绘画等方面。
这些元素对后来的文化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儒家文化的兴起与鼎盛(公元前汉代-明清时期)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支重要流派,几乎影响了数千年的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包括了孝道、仁爱、格物致知等,对中国社会的道德伦理和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佛教和道教的传入与融合(公元前汉代-现代)佛教和道教作为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在中国开启了对宇宙本质的思考,对中国哲学和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教则发展成为一种追求长生不老、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
4.科技文化的发展(明清时期-现代)明清时期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迎来科技文化的繁荣,哲学与科学的融合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从整体到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基本特征1.人本主义2.天人合一3.礼仪文化4.倫理与道德5.文人雅士的精神风貌中国传统文化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和推崇是与众不同的。
文人雅士是文化精英的代表,他们以文学、艺术和哲学作为表达自己才华的途径,追求内心的清雅、淡泊,崇尚自然与真理。
文人雅士精神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自身价值观与审美追求。
总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性与多元性。
这些特征从根本上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社会道德观念和审美追求,并且为中国民族的精神传承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分为四个大的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分为四个大的时期(四大阶段):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期1.时间:原始社会时期:从最早的原始文化算起,中国文化已有200万年的历史。
大约在距今7000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2.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原始艺术主要有:模仿劳动动作的舞蹈,以及陶塑、陶绘和木雕、骨雕。
原始宗教主要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雏形期1.时间:夏、商、周时期,具体是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221年(共约1800多年)。
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成果,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1600年,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
2.各代文化特征夏文化特征:尚忠。
从鲧、禹治水的故事可知,恪尽职守,英勇无畏,实干苦干,是夏文化的基本精神气质。
商文化特征:宗教色彩很浓,可称之为神本文化。
西周文化特征:(1)以神为本的文化逐渐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过渡,即人本文化取向。
(2)农耕文化取向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的总特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浪潮。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荀子是最杰出的思想家。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期总特征:制度化、模式化、程序化。
又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发展期(秦汉——魏晋南北朝)秦汉时期:①开拓、进取、创新是秦汉文化精神的主旋律。
②思想文化统一。
最重大的文化活动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①社会虽动荡,但文化多元,生动活泼,是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②兴起了一股新的文化思潮——玄学。
玄学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着眼点在于思考个体的人生意义与价值,崇尚精神自由。
这影响了中国文人的生活情趣。
③佛教与道教勃兴,发展到隋唐时期,与儒学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二)成熟期(隋、唐——南宋)隋唐时期:①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隆盛时代,气度恢宏、史诗般壮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8学时一、教学目的依照时代先后,介绍历代文化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从纵向上把握各个朝代文化的特征和成就。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
为学习中编内容各专题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本章为上编的重点。
每一节都有教学重点。
(1)殷商西周时期,重点介绍文化从神本走向人本,周人的文化维新;(2)春秋战国时期重点介绍,诸子百家兴起的原因及其学派特征;(3)魏晋时期,重点介绍此时的多元文化(二学二教)及文化成就;(4)隋唐时代,重点介绍唐文化繁荣的背景及气魄,唐代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三、教学效果1.紧密联系学生己掌握的有关历史、文化知识,加以提练和深化,合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有一个纵向的把握。
2.如有条件,可运用投影仪展示图片。
3.加强课堂提问,让学生回顾己学过的知识。
4.布置书面作业(论文)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产生上古(一般指夏商周)是指几百万年以前,至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历史阶段。
(殷商之前)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我们可以把上古界定为:170万年前至殷商的4000多年前这段时期。
在这个时间段内,人类的进化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即拉玛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和晚期智人(新人),这是世界人类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一、中国人的起源:广义的文化是指“人化自然”,或叫“自然的人化”,因此有了人就有了文化。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文化史,中国文化的起源应该从中国人的起源说起。
(一)17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猿人”。
经科学家研究,元谋人距今已有170万年。
元谋人更象古猿。
他们在密林中采摘果实,追猎野兽,还能蹒跚直立行走。
(二)五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1927年以来,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内陆续发现了不少猿人的牙齿、头盖骨、肢骨等化石,这种猿人被称作“北京猿人”。
在距今四五十万年前,北京猿人为了抵御灾害和获取生活资料,不得不几十个人结成一个群体在一起生活,形成原始群。
他们白天采摘果实猎取野兽,到晚上返回龙骨山的山洞里,边烤火边休息,边用简单的语言和手势交谈。
(三)1.8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1933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顶部发现了距今1.8万年以前的人类遗骨化石。
这种人被称为“山顶洞人”山顶洞人比北京猿人有了很大进步。
山顶洞人的文化生活比较丰富,有了装饰品。
从猿到人是生命物质所实现的质的飞跃,而文化就是在这种转变中被创造出来的。
70年代以来,人类各个发展阶段的丰富材料在我国相继发现,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在人类起源的各个环节中唯一没有缺环的国家。
根据人种学分类,中国人属蒙古人种,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具有典型的蒙古人的特征。
从猿到人是生命物质所实现的质的飞跃,而文化就是在这种转变中被创造出来的。
在古代人们对人类的起源是缺乏研究的,于是就有了盘古开天地,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淮南子》、《山海经》)。
二、原始物质文化原始物质文化是指原始社会人化自然过程中所创造的实体文化。
我们可以把原始物质文化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加以介绍:(一)旧石器时代:是指从人类开始使用简单加工过的石块开始。
1.工具(石器)是最早出现的物质文化。
从元谋人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四川资阳人,相当于人类历史上从原始群到母系氏族公社出现的时期。
共经历了大约二三百万年。
主要特征是猿人使用的工具是简单加工的石块。
中国猿人在那个时代的工具主要是用石英岩和燧石制成的大型砍砸器、小型尖状器和刮削器。
2.火的使用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
北京猿人已经熟练的使用火。
能使用天然火,这是北京猿人征服自然、人化自然的重要本领。
火能用来躯寒照明,围捕猎物,还可以烧烤食物,熟食能促进身体和智力的发明。
火的使用标志着人与动物的最后诀别。
3.农业、畜牧业的发明使原始物质文化更为丰富。
(二)新石器时代:开始于公元前7000年。
中国人广泛使用经过磨光或钻孔加工的工具器型有石斧、石刀、石铲、石凿和石梨等。
粗糙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有七八千处,其中最著名有以下几个。
1.仰韶文化:最早发现于中国中部河南省的渑池县。
公元前5000年至前4000年,1921年发现,发掘总面积近30万平方米,仰韶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址,后泛指中原的同时期的文化。
2.大汶口文化:最早发现于中国北部山东省的泰安市。
新石器时代氏族公共墓地,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2500年。
发掘年代:1959年。
大汶口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社会遗存,遗址总面积约82万平方米,已发掘面积5400平方米。
3.红山文化:大约与仰韶文化同期,最早的遗址发现于辽宁。
4.良渚文化:公元前3300至2600年,最早的遗址发现于浙江。
5.龙山文化:公元前2800年至2300年,最早的遗址发现于山东。
三、原始观念文化(一)原始宗教原始先民的观念文化主要可以从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和原始艺术上看出来。
通过先民遗留下来的崇拜物和艺术品可以看出原始先民的观念文化。
在原始先民宗教崇拜的对象方面,大致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1.自然崇拜:对大自然的崇拜是先民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
在仰韶、屈家岭等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上,有不少表现太阳图形的纹饰。
也有以动植物和自然物形象为纹饰内容的。
这些反映的就是原始先民对大自然的崇拜。
另外,太阳、土地之外的自然物,也为中华先民所崇拜:“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礼记·祭法》)自然崇拜对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起到了积极作用。
2.生殖—祖先崇拜。
先民对自身的繁衍非常关注,由此产生帜热的生殖崇拜。
而且,生殖崇拜与祖先崇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生殖崇拜根源于祖先崇拜,祖先崇拜包括对女性和男性的崇拜。
女性被先民认为是繁殖人种的决定因素,因此,人们把女性作为创世神、始祖神加以顶礼膜拜。
后来,随着男性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便转向了男性崇拜。
3.图腾崇拜:图腾是印第安语“它的亲族“词的音译。
图腾是指原始人认为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想象出来的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并以他作为整个氏族崇拜的对象,与自然崇拜和生殖—祖先崇拜相比,图腾崇拜是较为高级的宗教形式,这种原始宗教是原始时代观念文化的主流。
(二)原始艺术在原始观念文化中,原始艺术也有长足发展,其主要艺术形式是原始彩陶、陶绘、原始雕刻,原始岩画。
四、原始社会组织(一)原始社会的组织形式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上古时代主要有婚姻关系,氏族关系,其组织形式包括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
1.就婚姻关系而言,在原始社会,中华先民经历过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血亲杂交(群居杂婚,母子、父女也可能有性关系、导致人口繁殖能力和体质低下)其次是:血缘群婚(形成血缘家族的婚姻关系称血缘婚)再次是族外婚(禁止族群婚,本族的人必须同别人的氏族公社实行族外群婚。
在母系氏族社会,是一群外族男子嫁到另外的氏族姐妹的家中,在父系氏族社会,是一群外族姐妹嫁到本族的男子家中)婚姻关系的不断变化,证明人类逐步走向文明。
2.就氏族关系而言,经过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阶段母系氏族是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结成的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
在母系氏族社会里,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
大致说来,母系氏族社会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
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
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女娲氏、庖牺氏、神农氏、有巢氏、燧人氏都是母系时期中华先民创造的神,其中后代称谓的三皇,即地皇神农氏、人皇伏羲氏、天皇燧人氏,即生活于这一时期。
父系氏族社会是以父亲的血缘关系为中心结成的原始社会晚期的基本单位。
随着男子劳动地位的改变,使他们逐渐取代了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支配地位。
在父系氏族社会里,人们按照父亲的血统确定亲属关系。
父系氏族社会大约产生于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早期。
(二)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三皇五帝。
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大致就生活在父系氏族时期。
尧舜禅让是这一时期制度文化的折光。
禹的时代开始了“夏文化”的进程,其特征是:1.工具形态由石器、陶器过渡到青铜器;2.农业生产己有相当发展;3.私有制确立;4.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建立起来。
五、上古文化分布(一)文献资料所反映的三大集团。
我们依据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及神话传说将上古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分布,划归为三个文化集团:1.华夏文化集团。
包括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分布区。
它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散布于中国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区。
黄帝、炎帝就生活在这个区域。
黄帝和炎帝是传说中的中国原始社会晚期的两个部落首领。
他们的部落原先都居住在今天的陕西境内,后来沿着黄河两岸向东发展到达今天的山西、河北、河南、山东一带。
炎帝和黄帝被尊为华夏族共同祖先。
黄帝墓在今陕西黄陵县。
中国人和海外华侨、华人经常到华夏文化区拜谒。
2.东夷文化集团:大致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龙山文化和青莲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
射日的后羿就生活在这个生活区(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故事,后人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日日心”的诗句)。
蚩尤也生活在东夷文化区域内(涿鹿大战,炎帝、黄帝合战蚩尤)。
3.苗蛮文化集团:主要活动在湖北、江西一带,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
东部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也可归入此文化区。
传说中伏羲、女娲都生活在这个区域。
传说伏羲、女娲是一对兄妹,他们相婚而产生了人类。
又传说女娲曾用黄土捏人,炼五色石补天,折鳌足用以支撑四极,杀死猛兽,治理洪水,使人民得以安居。
又传说伏羲教民结网,从事渔畜牧。
八卦也是由伏羲创制的。
以上三个文化集团经过多年征战,最后由华夏文化集团占据了统治地位,华夏族的最终形成大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在长达500多年的时间里,经过几百次的兼并战争,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原民族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在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礼仪文化等方面,其他区域的文化与华夏文化趋与一致。
就文化区域分布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不存在上古时期的东夷、苗蛮文化区域,华夏文化集团在中华大地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这些都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二)考古学上的六大区域第二节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在远古时代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它从公元前2070年开始。
共传16代16王,历时约500年。
夏朝的社会组织结构方式、婚姻演进方式,经济生活方式,以及包括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巫术等精神生活,都和其它民族的原始文化大体一致。
故此,夏朝的文化发展历程不作专门介绍。
此外,夏朝人生活的确切年代尚在考证之中,夏朝的历史大事也无准确的史料可考。
一、殷商神本文化的特色商朝是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