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必有工,工必有意”中国古老玉雕技巧!

合集下载

玉必有工 工必有意 意必吉祥

玉必有工 工必有意 意必吉祥

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中国玉石雕刻历史悠久、举世文明,其雕刻题材丰富多彩,内容非常人性、吉祥如意。

只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略有了解的,那块雕刻的饰品就像件会说话的宠物,向你叙说它的含义,你能心领神会地去享受传统文化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这就是玉饰品文化内容的真谛。

玉石行有句古话,叫“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

吉祥造型、传统题材一般采用借语、谐音、比喻之类的来刻画一个吉祥的内容,如刻的竹子上有个蝙蝠就表示祝福,竹谐音为“祝”,蝠为“福”;如在人参背后刻件如意,则就表示“一生如意”,参谐音为“生”;如刻有梅花和竹子,则表示(花开五福)祝报五福等。

要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就会对玉石造型有更广泛的了解。

现择常见者简述如下:如来:即如来佛,是万佛之祖。

观音:观音慈悲普渡众生,是救苦救难的化身。

笑佛:佛可保佑平安,寓意有福(佛)相伴。

常取材于大肚弥勒佛造型。

钟馗:传说钟馗能捉鬼。

民间在屋内挂钟馗的画像,可以镇宅辟邪挡灾。

财神:财神是传说中给人带来财运的一位神仙,佩带翡翠财神,财源滚滚来。

寿星公:寿星公即南极仙翁;福、禄、寿三星之一。

翡翠寿星送老人,即祝愿老人健康长寿。

八仙:即张果老、吕洞宾、韩湘子、何仙姑、李铁拐、汉钟离,曹国舅、蓝采和。

和尚:两个和尚寓意**二仙或**二圣。

布袋和尚即弥勒佛。

渔翁:是传说中一位捕鱼的仙翁,每下一网,皆大丰收。

佩带翡翠渔翁,生意兴旺,连连得利。

童子:童子天真活拔,逗人喜爱;有送财童子,欢喜童子,麒麟送童子。

刘海:与铜钱或蟾一起寓意刘海戏金蟾或叫仙童献宝。

如意:如意如意,如人之意,翡翠雕刻中最常见的图案,佩带事事如意,心想事成。

佛手:是一种果名俗称佛手,发财就手,即财运亨通。

谐音福寿之意。

古钱:钱字与前字谐音,钱呈圆形,中间有孔,寓意为“眼前”。

象征发财致富,就在眼前。

磬:寓意喜庆。

数钱:常用鼠和铜钱一起造型表示。

宝瓶:或花瓶,寓意平安。

与鹌鹑和如意在一起寓意平安如意。

与钟铃一起寓意众生平安。

中国历代的玉器制作技术和文化意义

中国历代的玉器制作技术和文化意义

中国历代的玉器制作技术和文化意义从古至今,玉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国历史上,玉器的制作技术和文化意义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

这篇文章就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这个话题。

一、玉器制作技术历史上,我国的玉制品主要分为两个类型:玉雕和玉刻。

在古代,这两种技艺都是极为复杂和艰难的,需要经历多年的锤、刀、磨、烧等复杂的制作工序才能完成。

在玉雕的制作过程中,首先需要找到一块能够符合造型要求的玉石,接着要用打磨机将其加工成粗略的造型。

接下来,需要使用雕刻工具对玉石进行细致的雕刻和雕琢。

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雕刻师傅的巧手和耐心,一旦出现小的瑕疵,整块玉石都会因此而废。

这也是为什么玉雕品如此昂贵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玉刻则是一种更为精细的玉石加工工艺。

由于玉刻非常容易出现断裂和毁损,所以这种类型的制作过程往往会比玉雕更加耗费时间和精力。

在这一过程中,玉石的表面需要经过多次的磨削和打磨才能够达到足够光滑和平整的程度。

接下来,玉刻师傅需要利用高级的雕刻技术,在玉石的表面上刻画出精美的纹路和图案。

二、玉器的文化意义玉在中国的文化中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从最古老的腰带玉到明清时期的佩玉和装饰品,玉器一直是中国文化富有标志性的一部分。

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玉是一种神圣的物品,是祖先之灵的象征。

玉制品的制造和使用被视作一种仪式,是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体现。

在古代社会中,玉也是财富的象征。

作为一种极为珍贵的礼品,玉器的赠与和收礼是中国婚嫁、仪式、政治、外交等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信仰和文化习俗。

此外,中国的玉器还与自然界、宇宙秩序、人文精神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许多的玉器造型都描绘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拜,比如一些玉器上印有龙、凤、瑞兽、花卉等动植物图案。

还有一些玉制品则是体现了中国文人雅士对人文精神、艺术与美学的追求。

例如在明清时期愈来愈多的玩赏玉器上出现了如诗词、书画等人文元素,这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总之,中国历代的玉器制作技术和文化意义都是独特的,这种独特性也为世界所瞩目。

古玉图说-图解古人玉雕方法

古玉图说-图解古人玉雕方法

古玉图说-图解古人玉雕方法不了解古人的治玉手段,大多人很难理解在没有现代工具的古代,我们的先辈们是如何完成玉石雕刻的。

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

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或潜在渊。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春秋《诗经小雅鹤鸣》我们不去详读诗歌,只看这两句: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错”:磨石,“攻”:加工直译这两句意思是“其它山上的石块,可以用来磨玉石;其它山上的石块可以对玉石进行雕琢加工”。

这其中很清楚的告诉我们,古人使用其它山上更硬的石头来对玉石进行雕琢加工的。

这里的“他山之石”就是指解玉砂的砂矿。

南宋朱熹《诗集传》对此文的解释为:“玉之温润,天下之至美也。

石之粗厉,天下之至恶也。

然两玉相磨,不可以成器,以石磨之,然后玉之为器,得以成焉。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玉》:“中国解⽟沙,出顺天⽟⽟与真定邢台两⽟,其沙⽟出河中,有泉流出,精粹如⽟,藉以攻⽟,永⽟耗折。

”这里所提到的解玉砂,古代又称作:碾玉砂、邢砂、磨玉夏水砂。

为古代切割、琢制、研磨玉石所用的砂矿。

砂也可做沙。

解玉砂由采集来的天然刚玉砂矿和石榴石砂矿,经捣制筛选制成。

其中分黑沙、红沙、黄沙、宝沙,也称黑石沙、红石沙、黄石沙。

黑沙硬度最高,为莫氏8-9度。

在史前初始琢玉时也有用过石英砂。

古人治玉源于制作石器,切、磋、琢、磨是制作玉器的基本工艺程序。

①切:即解料,解玉要用无齿的锯加解玉砂,将预料分开;②磋:是用圆锯蘸砂浆修治;③琢:是用钻、锥等工具雕琢花纹、钻孔;④磨:是最后一道工序,用精细的木片葫芦皮、牛皮蘸珍珠砂浆,加以抛光,玉器便发出凝脂状的光泽。

这套制玉技术,在商代已为工匠们所掌握。

今天的玉雕技法,总体还是采用切、磋、琢、磨四种基本方法。

对于古代玉器的这种制作方法,先秦称之为琢玉,宋代称之为碾玉,古人则将这种玉器制作泛称为治玉。

玉雕的基本工序和方法

玉雕的基本工序和方法

玉雕的基本工序和方法玉雕是一种古老的工艺技术,在中国千百年来一直是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

玉具有坚硬的质地,可以用来雕刻各种精美的形状。

下面是玉雕的基本工序和方法:1.选材:选择合适的玉石是玉雕的第一步。

通常使用的玉石有翡翠、和田玉、缅甸玉等。

在选材过程中,需要考虑玉石的颜色、纹理和透明度。

2.设计:在确定好玉石之后,需要进行设计。

根据雕刻的要求和玉石的特点,设计师会将初步的构思呈现出来。

3.雕刻:雕刻是玉雕的核心工序。

雕刻一般分为“开料”和“成形”两个阶段。

a.开料:开料是将玉石从整块变成可以雕刻的小块的过程。

这一步通常使用锯子、小斧头和锤子进行,将玉石切割成合适的大小和形状。

b.成形:成形是根据设计稿将雕刻出的整块玉石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和雕刻的过程。

这一步通常使用刀子、雕刻刀和砂轮等工具,将玉石切割和打磨成需要的形状和细节。

4.打磨:打磨是玉雕的关键步骤之一,可以使玉石表面光滑细腻,并增强其整体的观赏性。

这一步通常使用砂轮和砂纸等工具进行,可以分为粗磨和细磨两个阶段。

a.粗磨:通过使用粗磨工具,如砂轮,将玉石表面的痕迹、不平整处等进行去除,使整个作品更加平滑。

b.细磨:细磨是在粗磨之后进行的,通过使用细砂纸等工具,进一步提升玉石的光泽和观赏性,使其更加亮丽。

5.雕琢和细节处理:这一步是对玉石进行进一步的雕琢和细节处理,使其更加精致和完美。

这一步通常使用细小的雕刻刀和其他工具来完成。

6.拼接和细部镶嵌:如果作品需要多个部分的拼接或者细部的镶嵌,那么这一步就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一步中,需要将多个零件或宝石等进行精确的拼接和镶嵌。

7.上光和装饰:完成上述步骤后,需要对玉石进行上光和装饰。

这一步通常使用蜡或者油等物质进行,以增加玉石的光泽和保护。

以上是玉雕的基本工序和方法。

通过这些步骤,玉石可以变成各种精美的艺术品,展示出其独特的美感和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玉雕作品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珍贵的工艺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玉雕工艺流程

玉雕工艺流程

玉雕工艺流程玉雕是中国传统工艺之一,历史悠久,技艺精湛。

玉雕制作工艺繁琐,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一件精美的玉雕作品。

下面将详细介绍玉雕的工艺流程。

1. 玉石选材玉雕的第一步是选材。

玉石是玉雕的原材料,选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制作工艺和成品的品质。

在选材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玉石的颜色、纹理、透明度等因素,以及是否有裂纹或其他瑕疵。

只有选用优质的玉石,才能制作出精美的玉雕作品。

2. 设计图纸在选定了合适的玉石之后,玉雕师会根据玉石的形状和特点,设计出一份详细的图纸。

设计图纸需要考虑到玉石的纹理和色彩,使得雕刻出来的作品更加生动和自然。

3. 开料开料是玉雕的第一道工序,也是最基础的工序。

在这一步,玉石被切割成适合雕刻的大小和形状。

开料需要使用专业的工具和设备,以保证切割的精确度和平整度。

4. 雕刻雕刻是玉雕的核心工艺,需要经验丰富的玉雕师来完成。

在雕刻的过程中,玉雕师需要根据设计图纸,利用各种雕刻工具,将图案和纹理雕刻到玉石表面。

不同的图案和纹理需要不同的雕刻工具和技巧,以保证雕刻出来的作品精美细致。

5. 打磨雕刻完成后,需要对作品进行打磨。

打磨可以使玉石表面更加光滑,同时也可以突出玉石的纹理和色彩。

打磨需要使用不同粗细的砂纸和研磨工具,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6. 镶嵌对于一些复杂的玉雕作品,可能需要进行镶嵌工艺。

镶嵌是将不同的玉石或其他宝石镶嵌到一起,以形成更加丰富多彩的作品。

镶嵌需要精准的测量和精细的操作,以保证镶嵌的稳固和美观。

7. 完工最后一步是将玉雕作品进行整体的检查和修饰,确保作品没有瑕疵和缺陷。

经过严格的质量检验后,精美的玉雕作品就完成了。

总的来说,玉雕工艺流程包括选材、设计图纸、开料、雕刻、打磨、镶嵌和完工等多个环节。

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经验丰富的玉雕师来完成,只有经过精心的制作,才能打造出精美绝伦的玉雕作品。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玉雕工艺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

古代玉雕工艺技法

古代玉雕工艺技法

他都会说,没多久他家的事都被我套个光,真是无趣啊。不是说虎父无犬子吗
到。3.高浮雕。相比浅浮,它挖去的底地更厚 理多,其立体效果也更加强烈,于战国玉器中首
先出现,在明清时极其流行。4.圆雕。该技法雕
琢的玉器都是立体造型,无论从何角度观察都是
立体而生动的,其近乎于一个小模型。 5.镂空雕。 其是在高浮雕基础上发现而来的,它将玉石中的
叹为观止。7.抛光。抛光可以分为粗光和精光, 另外抛光手法的不同,直接决定玉器光泽明暗程
度和给人的美感,以汉代以后,人们便认识到抛
光的重要,玉石质地光泽正是经过抛光后才得以
他都会说,没多久他家的事都被我套个光,真是无趣啊。不是说虎父无犬子吗
完美的呈献。
1cg0f9c7a 于士荣
底地挖去的更多,甚至于凿穿整个玉石,镂空雕
的立体层次感更为丰富,对玉器雕琢要求也更
他都会说,没多久他家的事都被我套个光,真是无趣啊。不是说虎父无犬子吗
高,镂空雕最早出现于良渚文化中,到商代时技 艺已经十分娴熟了。6.挖膛。针对玉石内部的雕
琢,良渚文化中便已经出现,到清代时发展到最
高峰,其时雕琢的鼻烟壶,内壁十分之薄,令人
我国古代玉雕工艺技法传承数千年,在积累 丰富的经验同时,也形成了种种雕琢技法,以下
就为大家详细介绍古代玉雕中的技法。1.阴刻
线。指点在玉石玉面琢出下凹的线条,可分为单
阴刻线或双阴刻线,汉代之前的古玉中,阴刻线 很浮,甚至于若断若续。2.浅浮雕。采用减地方
式,挖去图案外围的玉面,从而达到将纹饰凸起
的效果,良渚文化中的玉琮、兽面中常常可以见

古代玉器常见的这些雕技法,你认识多少个?

古代玉器常见的这些雕技法,你认识多少个?

古代玉器常见的这些雕技法,你认识多少个?珍贵的玉石圆润饱满,精巧的雕工,依其形刻其意,每一件玉雕都是独一无二的。

“石之美者为玉”,中国人自古以来对玉有着特殊的情愫:修身养性,有“君子比德于玉”。

弘扬正气,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坚定信念,有“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人以金求玉,玉凭缘寻人。

用玉石雕琢而成的玉器,质地温润光滑,光泽变幻莫测,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想象。

而为了把坚硬的玉石加工成美观的器物,匠人们可谓是绞尽脑汁,研究出了多种雕刻技法。

清白玉通天灵芝如意清南京博物馆典藏常见的玉雕技法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平雕圆雕顾名思义,平雕是在玉石的平面上雕刻,而圆雕是玉雕师对于整件作品进行了全方位的雕刻,因此观赏者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其三维立体的造型与雕工。

这种技法可以让观赏者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到玉雕作品的各个侧面,看起来比较真实,生动,如同一件实物。

唐代玉哀册北京市丰台区史思明墓出土无论是平雕还是圆雕,在雕琢的过程中,都有可能会用到以下几种技法:阴线:在玉料表面刻出凹下去的线条,刻出的线就叫阴线(或称阴刻线)。

这是玉雕中最简单的一种技法。

阴线技法虽然简单,但也可以做出花样来。

商周乃至更早时期玉器上的粗阴线,常采用“一面坡”(又称斜刀)的手法来处理。

阴线的一侧保持与玉料表面垂直,另一侧则被加工成坡度较缓的斜坡。

这种“一面坡”的阴线自带阴影效果,可以极大增强图案的立体感。

商青玉龙形玦天津美术馆典藏还有一种用阴线组成阴影的办法,就是将许多又细又浅的短阴线密集排列在一起。

这种方法用于玉雕的动物、人物上,还能很好地突出毛发的质感。

阳线:阴线是凹下去的,阳线就是凸起来的。

玉雕中最常见的阳线,大概要属阳文(朱文)玉印上的印文了。

近代阳文“简斋”玉印四川大学博物馆藏浮雕:是雕刻的一种,根据玉石的各方面状况来雕刻出最完美的立体物象,浮雕是雕塑与绘画结合的产物,用压缩的办法来处理对象,靠透视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

浮雕的工艺在玉雕中的运用很多,根据专业的分类浮雕又分为三种,即薄浮雕、浅浮雕、深浮雕。

古代玉雕的工艺技法

古代玉雕的工艺技法

古代玉雕的工艺技法1、阴刻线:指在玉器的表面琢磨出下凹的线段,有单阴线或两条并行的双刻阴线。

汉代以前的阴线段大多极浮浅,由一段段短线连接而成,若断若续,这是砣具旋转轻起轻落形成的,一般称之为“入刀浅”、“跳刀”、“短阴刻线”。

2、勾彻:按设汁的花纹勾出浅沟形凸起线条叫“勾”,也称刚线,商代时常用。

把一边的线墙磨出一定的形体叫“彻”,西周时为单彻,即一面斜入刀,另一面为阴刻线,也产生阳文凸起的效果,俗称“—面坡”。

3、隐起:在线条或块面外廓略减起,形成隐约凸起,触之边棱不明显。

红山文化即采用此手法。

4、浅浮雕:利用减地方式,挖掉线纹或图像外廓的底子、造成线饰凸起的效果。

良渚文化的玉琮,兽面眼、口、鼻即用浅浮雕。

5、高浮雕:挖削底面,形成立体图形,并加阴线纹塑形,始于战国,明清时流行。

6 、圆雕:立体造型人物、立兽等,红山文化及商代玉器中经常出现此类器件。

7、活环:将玉料削琢成相连的活动环索,可延伸玉料的跨度,春秋时即已采用。

8、镂空雕:又称透雕,在穿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最早见于良渚文化镂空的玉冠状饰。

镂空雕的程序是先在纹饰外廓等距的地方钻管打孔,再用线锯连接形成槽线。

商代时镂空玉凤的镂空剖面很平滑,说明当时镂孔对接技术已非常娴熟。

元代的镂雕技术有了新的发展,透雕的玉炉顶,荷花芦叶穿插多达三四层,十分玲珑剔透。

9、花下压花:由多层透雕发展而来,所制玉器巧妙地以细密镂空纹饰为底纹,衬托表面半浮雕手法琢制的龙纹或花草造型,形成两层或三层有浮雕的装饰面。

10、打眼:红山文化时打孔的形式就很丰富,但当时用竹木、皮革为钻具,借助于中介水砂钻磨,硬度极低,造成孔洞口沿磨损,两面钻孔的对接不够准,孔径壁有条痕等。

良渚文化打眼,穿孔的技术有所提高,玉琮的射径内壁均很光滑。

先秦以前由于钻孔的工具原始,孔洞多呈马蹄形眼(单面钻),蜂腰眼(对接孔洞)。

战国以后使用铁钻头穿孔,形成整齐的管状。

汉代时能钻制复杂的人字眼,如五翁仲、象鼻眼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雕是什么工艺?它需要有什么的技巧,需要有什么样的技能,对材料及人有什么要的要求,从古至今到底都有哪些雕刻技法,中国和田玉连锁品牌萃工厂带你领略玉雕技巧。

玉雕的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

在中国古代,玉被当作美好品物的标志和君子
风范的象征。

玉雕的品种很多,主要有人物、器具、鸟兽、花卉等大件作品,也有别针、戒指、印章、饰物等小件作品。

玉石经加工雕琢成为精美的工艺品,称为玉雕。

工艺师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不同玉料的天然颜色和自然形状,经过精心设计、反复琢磨,才能把玉石雕制成精美的工艺品。



圆雕又称立体雕,是艺术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

它要求雕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

它是石雕中最基本的技法。

圆雕一般从前方位“开雕”,同时要求特别注意作品的各个角度和方位的统一与和谐,只有这样,圆雕作品才经得起观赏者全方位的“透视”
浮雕
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种雕塑,是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

浮雕的空间构造可以是三维的立体形态,也可以兼备某种平面形态;既可以依附于某种载体,又可相对独立地存在。

一般地说来,为适合特定视点的观赏需要或装饰需要,浮雕相对圆雕的突出特征是经形体压缩处理后的二维或平面特性。

浮雕与圆雕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相对的平面性与立体性。

它的空间形态是介于绘画所具有的二维虚拟空间与圆雕所具有的三维实体空间之间的所谓压缩空间。

压缩空间限定了浮雕空间的自由发展,在平面背景的依托下,圆雕的实体感减弱了,而更多地采纳和利用绘画及透视学中的虚拟与错觉来达到表现目的。

与圆雕相比,浮雕多按照绘画原则来处理空间和形体关系。

但是,在反映审美意象这一中心追求上,浮雕和圆雕是完全一致,不同的手法形式所显示的只是某种外表特征。

作为雕塑艺术的种类之一,浮雕首先表现出雕塑艺术的一般特征,即它的审美效果不但诉诸视觉而且涉及触觉。

与此同时,它又能很好地发挥绘画艺术在构图、题材和空间处理等方面的优势,表现圆雕所不能表现的内容和对象,譬如事件和人物的背景与环境、叙事情节的连续与转折、不同时空视角的自由切换、复杂多样事物的穿插和重叠等。

平面上的雕凿与塑造,使浮雕可以综合雕塑与绘画
的技术优势,使浮雕的塑造语言比之其它雕塑尤其是圆雕,具有更强的叙事性同时也不失一般雕塑的表现性。

透雕
在浮雕作品中,保留凸出的物像部分,而将背面部分进行局部或全部镂空,就称为透雕。

透雕与镂雕、链雕的异同表现为,三者都高产有穿透性,但透雕的背面多以插屏的形式来表现,有单面透雕和双面透雕之分。

单面透雕只刻正面,双面透雕则将正、背两面的物像都刻出来。

不管单面透雕还是双面透雕,都与镂雕、链雕有着本质的区别,那就是镂雕和链雕都是360度的全方面雕刻,而不是正、反两面,因此,镂雕和链雕属于圆雕技法,而透雕则是浮雕技法的延伸。

薄意
薄意,即极浅薄的浮雕,因雕刻层薄而富有画意,故名。

是寿山石印章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技法。

由于引薄意雕刻刀法流利,刻画细致,影影焯焯,备受金石画画家欣赏和推崇。

薄意是从浮雕技法中逐渐衍化而来的,它比浅浮雕还要“浅”,因雕刻层薄而且富有画意,故称“薄意”。

薄意雕品素以“重典雅、工精微、近画理”而著称,它融书法、篆刻、绘画于一体,是介于绘画与雕刻之间的独特艺术,正因如此,优秀的薄意作品往往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特别富有欣赏价值。

镂雕
镂雕是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其背景部分,有的为单面雕,有的为双面雕。

镂雕亦称镂空、透雕。

指在木、石、象牙、玉、陶瓷体等可以用来雕刻的材料上透雕出各种图案、花纹的一种技法。

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上已有透雕圆孔为饰。

汉代到魏晋时期的各式陶瓷香熏都有透雕纹饰。

清乾隆时烧成镂空转心、转颈及镂空套瓶等作品,使这类工艺的水平达到了顶峰。

链雕
链雕是用一块石材镂空雕刻出一整条活动石链的雕法。

链雕也是从圆雕技法中发展出来的,最早见于玉器的雕琢。

由于寿山石硬度比玉石低,雕刻寿山石链雕更难,稍有不慎,链断石毁,则前功尽废。

寿山石的链雕源于清初。

微雕
微雕一般指微细的圆雕、浮雕和透雕(镂空雕)等。

所表现出来的多跟自然界相像的东西。

微雕是凸出来,富立体感。

它甚至可以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或数毫米的头发丝上进行雕刻的,其作品要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方能观看到镂刻的内容,故被历代称之为“绝技”。

钮雕
钮雕是专指印章上部钮饰的雕刻,属于圆雕的范畴,具有丰富的立体感,但它和圆雕相比,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物像小,限于印章的规模,一般都在10立方厘米以下;二是只表现物像的上方,而不像圆雕那样,需要全方位表现;此外,钮雕的表现内容多是动物,特别是古代传说中的动物。

篆刻
由于石材的篆刻与印章关系十分密切,所以石材篆刻的历史,形象地说,都写在印章的印面上。

明代文彭首创书法镌进印章旁款,清代丁敬等人以切刀力追古意,风格雄健,风靡江浙,自成“浙派”。

其后,邓石如又以书入画,将刀法与笔法融为一体,一变秦汉印艺风貌,人称为“邓派”。

至清末,赵之谦吸取当时出土的秦汉泉、洗等铭文入印,别开生面。

民国时吴昌硕在汉印及前人的基础上熔诗、书、画、印于一炉,浑术灵劲,气势磅礴。

后来黄牧甫又直追秦汉,取法权量、诏版,刀法锐利,还有湖南的齐白石、福州的陈子奋等都是篆刻名家。

在中华文化传统中篆刻艺术占有重要地位。

历代皇帝的玉玺和御宝都以篆文刻成。

至于名书画名家更是视篆刻如宝。

凡一幅书或一幅画,必钤以篆刻印章,所谓诗、书、印、画,缺一不可。

篆刻分为阳刻和阴刻两种。

阳刻即白底朱文,笔画往往纤细流利;阴刻即为朱底白文,笔画粗犷苍劲,富有原始铭文的韵味。

阳刻和阴刻成双结对地采用,相得益彰,特别耐人寻味。

篆刻特别讲究篆书。

篆书有大篆、小篆等20多种,此外还有“变篆”。

要采用哪一种篆书,根据印面的布局而定。

通常情况下,以朱白相间,出神入化者为妙。

篆刻者都应该有很好的篆书功底,同时应该熟悉书法的章法,寿山石篆刻作品往往不需修光,反见生动和自然。

镶嵌
镶嵌又称屏雕,属于小件浮雕的范畴。

在中国以金玉珠宝作为饰物的镶嵌历史十分久远,但镶嵌与寿山石雕结缘则始见于清初。

一代宗师杨璇就曾在寿山石雕罗汉服饰上镶嵌宝石,用以衬托雕像,使之瑰丽多彩。

而把寿山石雕镶嵌在别的衬托物上,并形成一种技法,却是20世纪70年代,为寿山石雕“东门派”传人林寿甚首创。

其具体做法是把不同颜色的寿山石片,按照预先设计好的图画进行分解,刻成浮成浮雕,然后再按照图稿把它镶饰在漆器的屏风、挂联、桌屏或器皿等物件上。

这种技法产生的背景有两个方面,一是寿山石色彩十分丰富,人间百色应有尽有。

二是福州乃全国有名的传统工艺之乡,脱胎漆器之上,可谓珠联璧合,相形益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