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玉雕工艺特点
剖析宋代玉器雕琢工艺的特征

剖析宋代玉器雕琢工艺的特征历朝历代都有着独特的玉器雕刻方法和特征,宋代是中国玉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玉雕技术也发展到了历史的一个新高度,研究宋代玉器的“宋刀”、“阴刻”、“镂空”、“巧色”等雕琢工艺特征,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当时的社会发展现状和生产技术以及人文环境,对于历史研究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标签:宋代玉器;雕琢工艺;特征剖析玉器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有悠久的历史,高雅的品格,深厚的底蕴,精湛的工艺,为中华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玉不雕不成器,玉雕技术既为当今历史研究留下了重要的实物证据,又让人们感受到玉器雕刻的华美和历史厚重以及社会的变迁。
从远古旧石器时代开始,华夏人就开始在温润的玉器上面雕刻各种景观、人物、动物和史实等艺术作品。
宋代从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到1279年赵昺亡国,共320年,其间又分北宋、南宋两个阶段,北方与宋前后共存的辽、金两个少数民族政权和宋处在同一历史时期之中。
宋代是中国玉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经过五代十国漫长的玉器生产低潮之后,玉器生产骤然升温,国家的统一带来了文化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宋徽宗赵佶嗜玉成瘾,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宋代玉器空前的发展和雕琢工艺的提升。
此时,民间玉雕行业也初具规模,玉器市场应运而生,卞梁、扬州、杭州都出现了专门经营玉器的店铺。
宋代玉器世俗化的倾向与民间玉雕的兴起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休戚相关,民间玉雕主要的消费对象已不完全是皇室贵族,也不完全是士大夫阶层,还有对玉器十分迷恋的普通百姓。
历朝历代都有着独特的玉器雕刻方法特征,研究宋代玉器的雕刻特征,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当时的社会发展现状,对于历史研究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纵观宋代玉器雕琢的工艺,具有四大特征。
一、“宋工”形成,表现为“南细北糙”玉器的雕琢首先表现在刀工上,宋代玉器在雕琢工艺中表现的刀法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第一种是粗疏的刀法,这种刀法源自汉代的用刀发,带有一些“汉八刀”的味道。
宋元时期精品玉器赏析——见识真正的羊脂白玉

宋元时期精品⽟器赏析——见识真正的⽺脂⽩⽟元黄⽟云雷纹璜《说⽂》⽈:“璜,半壁也。
” ⽟璜在中国古代与⽟琮、⽟璧、⽟圭、⽟璋、⽟琥并称礼天地四⽅的六器。
《周礼》:“以⽟作六器,以礼天地四⽅,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以⾚璋礼南⽅,以⽩琥礼西⽅,以⽞璜礼北⽅。
” “六器”中,璜礼祭北⽅。
北⽅声秋,主冬闭藏。
古⼈礼璜,有秋收冬藏的意思。
此件⽟器正是⽞璜,应为西周时期⽤以礼北⽅之祭祀⽟器。
此件⽟璜以黄⽟为材,⽟质温润细腻,光泽蕴借。
局部带⾚褐沁⾊,深⼊⽟理,于黄⾊⽟⾝相映,别具古韵。
器⾝通体扁平,器形较宽,弧度半圆⽽长度略短于半圆。
⽟璜两端各有⼀穿缀孔,⽟器双⾯以浅浮雕卷云纹,布局随意中带有规律。
满⽽不乱,巧夺天⼯,包浆古朴⾃然,珍贵难得。
此外,⽟璜通常为单⾯雕刻,此黄⽟龙纹璜双⾯皆⼯,选材上乘,极其少见,是块值得收藏的美⽟。
配有⽼盒,题签“璜黄⽟满沁神品”,⾜见主⼈珍爱。
此件为瀚海早年出品,来源清晰,值得藏家珍视。
⽩⽟留⽪骆驼此⽟雕骆驼摆件,以整块⽩⽟圆雕⽽成,⼤部带有⾦黄⽪⾊。
⽟质温润,⼿感细腻。
⼯匠依⽪⾊巧雕骆驼,呈卧姿,圆眼长嘴,背有双峰。
前腿稍稍离地,露齿嘶鸣,仿佛要跃⾝⽽起,极具动感。
整件作品雕刻的线条流畅,⼑法⾃如,形态写实逼真。
⾃古中国对外贸易,均仰赖丝绸之路,⽽与欧陆互通有⽆。
然⽽茫茫⼤漠成为了阻隔商贸的⼀⼤难关。
幸⽽有骆驼,极为坚韧,可数周不饮不⾷,负重前⾏,因此在长达千余年的丝路之上,驼铃悠扬,商贾驼队绵延不绝,华丽之丝绸,瓷器,茶叶源源不断供应中亚及欧洲,⽽波斯玻璃,⾦银器⽫⼜源源不断的流向中⼟。
因此骆驼的坚韧不但给予⼈精神上的⿎舞与安慰,更是商路通达,财源茂盛的象征,因此为历代千⾦之⼠所宝爱,并以⽟材雕琢,祈求福祉。
黄⽟翁仲(附赠图录⼀册)翁仲,初为铜制,号⽈“⾦⼈”、“铜⼈”、“⾦狄”、“长狄”、“遐狄”。
从汉代开始,翁仲成为⼈们的保护神,为世⼈所喜爱。
此作品由珍贵的黄⽟料雕刻⽽成,留天然⾦红⽪⾊,局部古沁⼊理。
中国历代玉器造型特点(唐宋-明清篇)

中国历代玉器造型特点(唐宋-明清篇)分享者:般般知玉关键字:历代玉器造型特点时期:原始社会-夏时期唐宋玉器造型隋朝著名的镶金边白玉杯隋朝历史很短,不足40年,但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她为大唐帝国的创建铺平了根基。
在玉器史上,隋代陶玉器工艺也不曾有什么独特的建树,可她却为一个新的玉器时代拉开了序幕。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高4.1厘米、口径5.6厘米、底径2.9厘米此杯为直口平唇,深腹,下有假圈足,平底实足。
口部内外镶金一周,金沿宽0.6厘米。
杯用白玉制成,保存完整,造型、制作均很精美。
从这件镶金边白玉杯看,隋代已有了很精湛的玉器制作技术。
唐代玉器与汉代玉器风格迥然不同。
唐代在玉器雕琢上,最重要的特点是花、鸟、兽等纹饰及器物边缘有细密而较长的阴刻直线,给人一种雕琢如生的感觉,另外,玉人、玉兽、玉鸟的造型也有自身特点。
在唐代玉器上,三岐骨朵云大使用,这种云尾细而长,云头分为三部分,两侧似往外卷,中间部分小而团、微前凸。
制作琢工较精,刀法不乱,布局均匀,细而厚重,为唐代玉琢的又一特点。
唐龙纹璧宋元时代,玉器细腻灵巧,小件多,大件少(除北京团城元朝大玉瓮外)。
虽然花鸟一类没有唐代淳厚朴实,但因受当时国画风格的影响较深,所以非常重视神态。
琢工无粗制滥造之处,是宋元时代突出的特点。
传世宋代玉兽中,虽有异兽,但雕琢风格属写实者为多,注重肌肉处理,躯干部位有如布袋装西瓜,浑圆凸起,结构感较强。
宋代玉鸟或鸟纹玉器除少量立体型外,多为片状、衔花,玉雕的平面感较强,注重大的结构轮廓,边缘弧线少且简练,鸟身饰有长而有力的阴刻线条。
这类玉佩表面保留着较大的平面,平面边缘呈光滑的缓坡,镂雕剔去的部分准确而不琐碎,古玩家谓这“肉头”,即风格浑厚。
宋代玉鱼种类较多,一般头较小,鱼身扁平或微微隆起,分为光素无鳞和有鳞两种。
鱼鳞是用直线或弧度极小的弧线交织出的网状纹,线条较有力。
一些鱼尾饰有匀称有力的弧线。
许多玉鱼衔有荷叶、茨菰,荷叶为平面圆形,边缘四处向内微凹。
浅谈宋代玉器

浅谈宋代玉器中国玉器发展至宋代又进入了一个灿烂的阶段。
它以中国传统纹饰和自然写实为主,更加细致地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美的情趣,描写生活中美的动态。
此时的艺术作品,没有过分的矫揉造作,比较接近现实。
同时也比较讲究细腻纯洁、意境高雅的文人格调,给人一种清新舒畅、自然恬静的含蓄美。
摆脱了礼制的束缚,完成了向世俗化、生活日用化的转型,与当时的绘画、雕塑工艺同步发展。
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
虽然在政治形势上,宋、辽、元不断的侵吞争伐,但在经济上又互通贸易,文化交往也十分密切。
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特别是手工业的发展,促使商业更为活跃,玉雕工艺在这社会环境中也起到了相应的作用。
两宋玉器制作规模扩大,在皇宫里设制玉作所,民间出现大量玉器作坊(卖金银器、玉器等纯粹装饰用品),使玉器从宫廷内院走入民间。
宋代玉礼器大减,雕刻玉器以人为本,以人为用。
玩味盛浓,民俗味道增加,工艺写实,贴近自然。
宋代肖生玉中禽鸟、鱼、走兽,种类繁多,比较善用动植物组合在一起,相互衬托的图案。
如动物口多是衔灵芝瑞草,飞禽游戏于池塘,花间。
鱼类、走兽类也常用水藻、荷叶、花、山石、树木等场景点缀。
这些品种,看来都是经过一番思考后再依理施工的,所以器物雕琢没有半点粗制滥造的迹象。
下面就宋朝的典型纹饰介绍如下:一、玉器中的花鸟一类,没有唐代醇厚。
因受当时工笔书画风格的影响很深,十分重视形态,因此在玉雕中出现口衔瑞草、展翅飞翔的鸟的造型,尤其是凤鸟一类的纹饰很受人喜爱。
宋代鳯鸟风格是以其纤细秀美而著称,翅膀没有唐代弧度大,但颈部普遍比唐代的要粗短,多做回首顾望状,头顶的羽毛很长,冠饰为花朵冠,尾巴很长,尾端弯曲呈云头状,凤鸟的身体和双翅的羽毛阴刻线密集、清晰、条条见底,线条不像汉代那么浅。
鳯鸟常用品字型云纹作陪衬纹饰,与瑞草、祥云构成一个美丽图案。
二、跳跃着的鱼类是宋代的新品种。
鱼的形象逼真像跳跃一样,特别在点眼方法上别具匠心,用小点眼和小圈眼法等工艺手段竟把鱼儿的眼神都点活了。
元代玉器——奔放粗犷与雅致细腻并举

元代玉器——奔放粗犷与雅致细腻并举蒙古族发迹于漠北,早期玉文化深受辽金等游牧民族传统的影响,喜用玛瑙、绿松石等色彩艳丽的材质,喜用玉皮俏色。
入主中原后,受汉地玉文化的熏陶,注重闪石玉的使用,但多见青玉和杂色玉,白玉甚少。
元代玉雕工艺,秉承辽金写意奔放与宋代写实细腻两种不同的传统,并融汇西域琢玉工艺,形成了自身特色。
如“多层镂雕”技法,其玲珑剔透的效果与写意奔放的意境,非宋金可比,而比之明代多层镂雕顶层的平面化处理又要生动灵气许多。
元代玉器的器型与纹饰,同样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璧、环、各式写实的花鸟类佩饰、带板、带钩、文具、瓶、炉、杯以及各种圆雕动物等器类造型,“春水”、“秋山”、龙、螭、龟、花鸟、仿古等纹饰题材,这些宋金时期玉器的主要元素,依然在元代流行,只是面貌有所变化,至于玲珑剔透的帽顶、方形卧角的带板、连珠纹的边饰、螭龙脊线上的双线“冰纹”等,则完全是元代玉器新出现的元素。
元代玉器制作有官办和民间两种,官办玉器生产中心管理严格,专门向皇室提供宫廷用玉,主要制作能体现元朝玉雕成就的大型精品玉器,珍品玉器和大型玉山子。
其装饰图案,雕琢方式,制作工艺相当精湛,具元代玉器的特色与风格,所雕琢的玉器数量可观,应用广泛。
至于民间玉雕、琢玉小作坊,规定只准制作装饰玉器及小件玉器。
元代玉器工艺雕琢方法有镂雕、园雕、透雕、浅浮雕、均与阴线刻相结合。
雕刻技法中有粗又有细,粗的雕琢刀法浑厚,具上古风味,细的器物又确实细得出奇。
元代元起总体上看是对唐、宋、辽金玉雕的继承和发展,但更能代表元代玉器特征的诗它的创新之处:渎山大玉海是元代具有代表性的玉器,现藏北京北海团城中,气势雄浑,神态生动,代表当时琢玉的最高水平。
另外玉元押是元代玉器的一大特色,元代的统治阶级主要是蒙古人和色目人,他们很多不识汉字,不能执笔花押。
于是,一种镌刻花写姓名或图符的印章开始流行起来,以供签署公文、告示和私印之用,后世称之为元押。
元押一般没有边框,文字以汉文楷书和蒙文多见。
各个时期玉器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

各个历史时期玉器的时代特色和艺术风格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此类玉器主要为简单的礼器、象征性武器、工具及装饰品等。
多为片状,形制简单,薄厚不匀,造型不很规则,以素面居多。
有些有较繁缛的阴线刻纹。
动物造型或纹饰多侧重于头部,尤为突出眼目的表现。
由于原始制玉工具比较落后,常在器表留下明显的制作残痕;而在穿孔玉器的孔壁上,则由于工具的不断磨损,造成愈至深处孔径愈小的现象。
夏与商代前期玉器此类玉器主要是象征武器、工具和少数简单装饰品。
制艺较粗糙。
有些器物两侧已出现锯齿状扉棱,并在刻纹上开创双线勾勒之先河。
商代后期玉器此时期玉器数量繁多,种类丰富,主要有礼器、礼杖、工具、器皿、装饰品、简单艺术品等多类。
人物、动物形玉器大量出现是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
片状玉雕绝大部分呈弧扇状,并出现了一定数量造型各异的立体圆雕作品。
商代后期常见的纹饰有重环纹、菱形纹、同心圆弦纹、兽面纹等。
双线勾勒法普遍,器物的一侧或两侧,起扉棱的现象极为常见。
穿孔玉器的孔内亦可常见回旋形的琢痕。
阴线刻划刚劲有力,被誉为“折铁线”,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阴线上有许多毛刺,略显粗糙,这些都是由于工具不利所造成的。
西周玉器西周玉器主要是礼器和装饰品。
在造型和纹饰等方面,基本是商代后期的延续。
春秋战国玉器春秋战国的玉器主要有礼器、装饰艺术品和一些实用器、丧葬用品等,装饰品特别是玉佩饰极为发达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
纹饰主要有风鸟纹、云纹、谷纹等,一般均无通体纹饰,饱满和谐,不留空间。
伴随着工具的改进,这一时期玉器线条遒劲,钻孔光滑,镂雕镶嵌技艺运用得极为普遍。
玉质优良,做工精致。
汉代玉器汉代玉器是我国古代玉器的一个辉煌的时代。
这一时期玉种繁多,造型丰富,主要有礼器、陈设艺术品、装饰艺术品和葬玉等几类。
常见的纹饰有云纹、鸟纹、龙纹、螭虎纹、谷纹、蒲纹等。
汉玉常运用“跳刀”勾出细如游丝、若断若继的细线,刚劲有力。
线条的构图准确,常使用在玉壁、玉人、佩饰、剑饰上,是鉴别汉玉的一个重要依据。
宋代工艺美术的特点

宋代工艺美术:技艺精湛、博大精深
宋代工艺美术是中国工艺美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特点主
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艺精湛、格调高雅
宋代工艺美术在器物制作方面,非常擅长于造型的协调与极致的
雕刻技巧。
例如,宋代的通草纹花瓶,采用髹漆密纹装饰,造型精美,纹样细腻,让人在欣赏制品的美感之余也能感受到制作者所精益求精
的工匠精神。
二、注重创新、不断发展
宋代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欣欣向荣、风生水起的时期。
在瓷器制
作领域,宋代创造出了汝、官、定窑等多种新的制作工艺,其中汝窑
制作的青瓷常以简约含蓄的风格著称;官窑的瓷器则因为采用朴实自
然的装饰和三分之一的素面设计而备受推崇;定窑晚期则发明了稀有
的银饰花器,大大拓宽了器物的装饰面。
三、注重实用性、强调功能
宋代器物的制作注重功能性,不但追求美感而且要求其实用性更
为突出。
例如,宋代方碗,特别适合吃汤面等面食,碗底圆润,便于
吃完后用勺子涮干净;而三足锅、削尖碗、尺浅碟等器物制作,都是
为了满足使用效果而言。
宋代工艺美术虽然历经了千年岁月,但其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依然不减。
它卓尔不群的风格和特点,在今天仍然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宋代玉器特点

宋代玉器特点(图)宋代玉器的鉴定是古玉器鉴定的难题之一。
很多风格相似的旧玉器,在今天我们仍然难以准确断定它是唐代的、宋代的,还是元代的,甚至明初的。
但我们可以暂且仍然按照老方法将其笼统地称为宋玉。
而重要的是一定要将宋玉与明朝中晚期以后制作的玉器区分开来。
因为宋玉是十分珍贵的,宋玉鲜明的时代风格既是它的价值所在,也是鉴定宋玉的主要依据。
玉鱼莲坠玉器一经制成即被珍藏,但说到古玉的鉴赏研究,在过去则附属于金石之学,加上科学考古发掘工作开展,以前识物难以准确,所以过去的鉴赏家仅能依据形制文饰的风格大致将古玉分为周玉、汉玉和宋玉,并且尤其重视周玉和汉玉,这一方面是由于古人高度的工艺技艺确实到了令近世之人惊奇的程度;另一方面,由于宋玉文饰怪诞,造型奇异,多属礼仪之器,有关“先王典章制度”,所以有敬天法祖传统的中国人自然视发同的古玉为珍宝,甚至祥瑞。
乾隆皇帝鉴赏古玉的御制诗有八百首,其中只有三首是题宋玉的。
现代科学时代更为准确的古玉展现在我们面前,虽然披在古玉身上的封建神秘外衣已经剥去,但从先秦直至两汉的我国玉雕艺术的光辉成就仍足以使世人赞叹,不愧为我国古代高度发达的文化艺术的代表。
宋代玉透雕聚八仙花至于宋玉,老辈鉴赏家因其远离礼器,全归玩物而不睬;现代又因科学发现的标准器少而难以从大量的传世古旧玉器中区分出来,但这并不等于可以忽视宋玉。
因为大家知道,我国中世纪(约是唐宋元明时期)的文明更为辉煌灿烂。
比如,宋画和宋瓷(官窑为主)以高度的思想性、艺术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被举世公认为我国及东方美术的代表,人类美术史上的瑰宝。
玉器等工艺美术品以绘画为基础,因此必然与其有着同样的时代风格,因此也应该有相应的价值认可。
宋画尚流传下几千件,何况是质地坚韧,不怕水浸火焚的玉器,问题是如何在成千上万的古旧玉器中将其鉴别出来。
在这方面,老一辈的鉴定家如傅忠谟先生、傅大卣先生、张永昌先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他们主要依据绘画及其他雕刻工艺,将历代古玉从形制文饰到玉质刀工,进行了大量严谨细致的分类排比研究,找出了唐宋元明玉器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元代玉料有白玉,青玉和杂色玉多种。青 玉和杂色玉大量使用,白玉也占相当比例。 • 元代玉器形状有圆形,叶形,桃形,长方 形等,形式较多。方形玉带板带倭角,是 其时代特征。
玉带饰
元 长7.6cm 宽6.3cm 南京博物院藏 白玉质。两片合成一组,椭圆形,阴刻风轮形图案,接缝处 斜穿双孔,用以扣紧。背面刻[壁福]两字。
宋元玉雕工艺特点
• 宋代的玉器是以精巧,优良为著,佩玉的 圆雕法在当时相继兴起。模仿古代的彝器 或配饰甚为兴盛,以徽宗宣和年间(西元 一一一九~一一二五年)自宫廷的玉院中所 出品者最为精致。元代的玉雕则具简洁粗 放之性,反映蒙古贵族与民众生活之作, 为数不少。
宋代玉器世俗 化的例证,是 玉雕童子的大 量出现。
元代玉器雕工 有粗琢和细磨 两种。粗琢的 器物粗犷,刀 法浑厚,颇具 古风,有北方 民族豪放性格 之遗韵。
元 灰绿玉龙 长:5.1cm
• 细磨之器物,精细的出神入化。如龙纹玉 带板,穿枝的龙纹,形象威严,毛发飘拂, 全身滚圆,作翻江倒海气势状,并把整个 龙的形象精雕细磨,使其全身凸出,增加 美观,深化主题。凸雕细磨的龙纹装饰, 是元代玉雕中最成功的技法之一。
元 玉人饰品
元 男孩水牛玉雕组
长:7cm
• 玉带板是实用玉器。宋代承唐制。三品以 上官可用玉带,带上纹饰比唐代品种多。
元 带钩
玉带扣
元 长10.5cm 1959年江苏吴县吕师孟墓出土 白,琢制得 像活鱼跃出水面一般。身体较直,尾部表 现出动态。鱼头一般较小,鱼身扁平或微 微隆起,分为光素无鳞与有鳞两种。鱼鳞 呈网状纹,线条有力,背鳍边缘有齿。鱼 眼巧作,用小点眼和小圈眼把鱼描绘得活 灵活现。
玉藻鱼
金 长5.7cm 1973年黑龙江绥滨县中与墓葬出土 黑色玉材。扁体,构思巧妙,一潜水鲤鱼,口衔折枝莲荷,以镂空及阴 线描绘鱼鳞及叶脉,形象逼真。
• 总之,宋代传世玉器很多,而出土玉器极 少,要鉴别宋玉的真伪确实不易。宋代北 方疆土始终盘踞着落后民族。最初是契丹, 以后是女真,最后是蒙古。要把宋代汉族 与各少数名族的玉器科学地区别开来,也 确非易事。
双凤玉佩
元 长6.9厘米 1972年江苏无 锡藕塘乡出土 白玉质,洁纯晶莹。由镂空、 起突等技法,琢一对相视的凤 纹,羽纹用阴线细刻,更具神 韵。雕工精美绝伦,为元代上 乘佳作。
浮雕
• 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出凸起得画面,依表面 凸出得高低不同,可分为高浮雕丶浅浮雕 等。从形式上看,浮雕界于圆雕与绘画中 间,或从于绘画(或浮雕),或近于雕塑 (高浮雕)。中国玉器浮雕装饰,早期多 于浅浮雕,良渚丶商周玉器,用阴线交绘 或起突等方法,雕琢出浅浮雕的兽面丶勾 云丶蟠螭等,常饰在器物的正面或上面。 汉以后,器皿的环钮等,常以高浮雕技法 雕琢虎丶螭等动物纹。
交颈双鹅玉盒
辽 长9.3cm 1950年辽宁义县清河门西山村出土 受沁青玉。盒随形以浮雕和阴线琢饰双鹅。双鹅一前一后,作蹲伏状, 鹅颈相互勾连。构图与辽陈国公主墓交颈鸳鸯相似。鹅前端有一圆口, 作管状盒腔。两侧各穿小孔,应为竖挂。
兽耳云龙纹玉炉
宋 口径12.8cm 故宫博物院藏 青灰玉质。系宋代仿古典型器,形摹簋。两侧饰兽首衔云耳。前后两侧 饰纹相同,工字形锦地,浅浮雕三爪龙,水云间饰。从内底部绘刻清高 宗乾隆御题七言诗可知,炉经火烧过。
螭龙纹玉方托
元 边长15.8cm 江苏 常州文物商店藏 青白玉质。器呈方形, 倭角宽边。器腹内一对 首尾相衔的螭龙,环绕 器心凸圈嬉游,神态悠 逸。凸圈为承盏用,故 此器为托。
雕镂法
• 中国玉器装饰手法,除线描法外,还有雕 镂法,使用虽没有前者广泛,仍有一定数 量。早期玉器雕镂法极为稀罕,偶尔有之, 多用桯钻或管钻为之。雕镂法的广泛使用, 赖于铁器的发明,特别是高硬度的钢制工 具用于治玉,加上工具的改进,工艺水平 的提高,才陆续出现透雕丶浮雕丶圆雕等 技法。
绾发玉冠
宋 高6cm 长9cm 1970年江苏吴县灵岩山毕沅墓出土 和阗青玉。冠造型似一朵盛开的荷花,四面各雕琢重叠的荷花瓣,莲瓣 边缘外卷舒展,蓬勃生机。冠左右两侧下方中央,各透穿一圆形小孔, 以插入发簪绾约玉冠。
圆雕
• 圆雕的特征,是画面不附著任何背景,前 后左右各面均需雕出,是完全立体的雕像, 有实在的体积,可从四面任何角度欣赏。 中国玉器虽属雕塑工艺,名副其实的圆雕 作品是不多的。汉、唐、宋、元时期的少 数动物、人物玉器,为圆雕。明清时期扬 州的巨型玉山子,一般多采用圆雕工艺, 如大禹治水圆玉山子,三面布满人物画面, 背面雕刻文字,观者能从四面察看。
透雕
• 介于圆雕与浮雕之间的一种雕塑,在浮雕 的基础上,镂空背景部分,有单面雕,亦 有双面雕。透雕玉最早见于良渚丶龙山文 化,汉以后逐渐增多,盛行于元明清时期。
[春水]玉饰
金末元初 1960年江苏无锡钱 裕墓出土 白玉受沁。椭圆形,正面通体 以镂空及阴线雕成。画面为一 只大雁躲藏荷莲中,空中一只 海东青向雁俯冲而下,作追琢 状,表现北方游牧民族春景场 面,形神兼备。此饰为同累器 唯一出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