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的精神1、“人文精神。

炎黄时代已有其萌芽,以后孔子继承了商周的人文精神,又有创造性发展。

其特征是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有理想的人。

因而古代的人文精神特别重视礼仪,提倡德治,追求社会的和睦相处,并最终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世界。

这些人文精神培育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坚忍不拔、敬老养老、救济孤残、勤俭治家治国等传统美德。

2、“自然精神。

古代各个学派都从不同的方面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

《老子》一书提出的“道法自然,是中国传文化中“自然精神的出发点,强调要如实认识自然,不要附加人的主观想象。

而《庄子》一书则强调人们应当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提出了保护生态平衡的卓越思想。

3、“奇偶精神。

我们的祖先在劳动实践中创立了“阴和“阳这个哲学概念。

当人们用这两个概念来解释自然和人事变化的时候,又在数字方面归纳出“奇“偶概念。

例如从“无音、“五色“五味中的“五看事物的构成与变化。

唐代后,中医又受“八卦说的影响。

奇与偶的离合,成为古代思维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

于是相生相克、安危、动静、盈缺、尊卑、知行等相对的概念便应运而生。

孔子的“中庸说、老子的“抑损举补理论等,都是这种“奇偶变化的理论说明。

宋儒所说的“一分为二,也是奇偶的结合。

观察“一,要看到它自身的“二;最后又归结为“一,这时人们对于某事物才有了真切的认识。

4、“会通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内个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结果,同时也吸收了外国的优秀文化,这种不断吸纳并完善的特质,就是“会通精神。

例如,西汉时期,儒、法走向了结合。

以后,儒、道又走向了兼容,并吸取了佛学的精华。

这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可以看得十分清楚。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

因此,(1)钢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

"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

"(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气神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气神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气神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发展留下的宝贵遗产,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和精神丰碑。

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包括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礼仪风俗、医学养生、以及诸多传统技艺等方面的内容。

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精气神”。

“精气神”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可以说它贯穿于中国古代思想体系的方方面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精、气、神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和质料,是宇宙万物的内在本质与动力。

而人体内的精气神则是指人的精神、生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内在能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精气神被视为维系生命的重要元素,被视为维持人体健康、促进人的成长的重要力量。

首先来说“精”,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精通常指的是精华、精髓的意思。

在医学上,精指的是男性的精液,女性的卵子,生殖系统的精纯物质。

而在道家和佛教中,精还指的是心灵的精华,即人的精神、思想、道德、品格,是人的道德操守、内在修养的标志。

所以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精”具有很多方面的含义,是人体的一种珍贵的财富。

其次讲“气”,气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中医的理论中,气是万物之本,也是维持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具有非常广泛的意义,它既可以指人体内的气血和呼吸气,又可以指人的精力、积极性和意志力等。

在道家思想中,气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它在宇宙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运动。

气通常被视为万物生成的能量,它决定了人的健康和生命的状态。

最后说“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神通常指的是一种非物质的,至高无上的存在。

在古代儒家思想中,神常常是指“天”,是宇宙的主宰,掌管着万物。

在佛教和道家思想中,神通常被理解为一种抽象的精神力量,是一种超越物质界的存在。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神通常被视为一种正义、善良、智慧、美德等方面的力量,是人们所崇拜和追求的对象。

综合起来看,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气神”指的是人体内部所具有的非物质的能量,是人的精神和生命的力量。

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

• 《孟子· 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 其良能也 ,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 • “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 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 (先天的),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 物。
第二节 中国古代哲学的宇宙观和人 生境界
在西方文化中,宗教处于核心地位。在 中国古代文化中,哲学处于核心地位。
• • • •
• •
• • • •

一、中国哲学的萌芽 古代哲学萌芽于商周之际 1、五行说: 西周初年的《尚书》提出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 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事物 2、八卦说 《周易》以八卦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的关系。周易所包含 的占卜科学理论令今人大惑不解,以致出现了《易经》热。 3、阴阳说 殷周时期有了原始的“阴阳”观念。 战国末期,以邹衍为首的阴阳五行家,把阴阳和五行观念 揉到一起,倡导阴阳五行说 总之,五行说、八卦说、阴阳说、包含着最朴素的原始的 哲学思想。
阳明心学: 思想核心:致“良知” (良知即本心、即理,乃天生,不必外求) 认识论: 强调自我主动,鼓励奋发立志 •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 之天理。 •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 王阳明(王守仁)是宋明理学中心学的集 大成者 • 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 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 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 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 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 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 一、生生不已、大化流行的宇宙观 • 中国哲学中的宇宙,是一个无限的宇宙, 创进的宇宙,普遍联系的宇宙,它包举万 有,统摄万象,无限丰富,无比充实。 东南西北、上下四方之空间为“宇”,古今 旦暮、往古来今之时间为“宙” ;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流已经有数千年了。

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相信很多人都很了解吧。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的精神1、“人文”精神。

炎黄时代已有其萌芽,以后孔子继承了商周的人文精神,又有创造性发展。

其特征是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有理想的人。

因而古代的人文精神特别重视礼仪,提倡德治,追求社会的和睦相处,并最终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世界。

这些人文精神培育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坚忍不拔、敬老养老、救济孤残、勤俭治家治国等传统美德。

2、“自然”精神。

古代各个学派都从不同的方面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

《老子》一书提出的“道法自然”,是中国传文化中“自然”精神的出发点,强调要如实认识自然,不要附加人的主观想象。

而《庄子》一书则强调人们应当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提出了保护生态平衡的卓越思想。

3、“奇偶”精神。

我们的祖先在劳动实践中创立了“阴”和“阳”这个哲学概念。

当人们用这两个概念来解释自然和人事变化的时候,又在数字方面归纳出“奇”“偶”概念。

例如从“无音”、“五色”“五味”中的“五”看事物的构成与变化。

唐代后,中医又受“八卦”说的影响。

奇与偶的离合,成为古代思维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

于是相生相克、安危、动静、盈缺、尊卑、知行等相对的概念便应运而生。

孔子的“中庸”说、老子的“抑损举补”理论等,都是这种“奇偶”变化的理论说明。

宋儒所说的“一分为二”,也是奇偶的结合。

观察“一”,要看到它自身的“二”;最后又归结为“一”,这时人们对于某事物才有了真切的认识。

4、“会通”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内个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结果,同时也吸收了外国的优秀文化,这种不断吸纳并完善的特质,就是“会通”精神。

例如,西汉时期,儒、法走向了结合。

以后,儒、道又走向了兼容,并吸取了佛学的精华。

这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可以看得十分清楚。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16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16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特征)
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
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 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 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 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
化社会 十二、中国文化是兵文化(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
国的兵》) 十三、中国文化是孝文化(钱穆、谢幼伟) 十四、中国文化是隐士文化(蒋星煜《中国隐士与
中国文化》)
梁济(1858年—1918年),名济,字巨川,以字行。 广西临桂人。 祖先系蒙古族,巨川八岁时随母从山西返回北京,
嫡母刘氏寒灯授业。光绪十一年,举顺天乡试。清 末任内阁中书(四品)官职,十余年不迁。1906年 调京师巡警厅任教养局总办委员。民国之后,曾在 民政部供职。1918年9月27日,写《敬告世人书》, 11月8日,60岁生日前夕投积水潭(北京静业湖) 自尽,有遗书万余言。死后溥仪谥其号贞端。
徐志摩评述道:“梁济的自杀是一种特殊价 值,梁济是为了自己的理想——‘随你叫它什 么吧:天理、义、理想或是康德的范畴—— 也就是孟子所说甚于生的那一点’而献出自 己的生命,因此这一行为具有不可磨灭的精 神价值。”
梁漱溟兄弟编印遗著《桂林梁先生遗书》六 种。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 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 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 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 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
第四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关于中国文化特征的基本观点
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一、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流变国古代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哲学萌芽于殷周,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范》就提出五行学说,以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作为构成世界最基本的事物。

殷周时期的《周易》,就有了原始的“阴阳”观念,《易经》从人们生活经常接触的自然界中选取了天(乾)、地(坤)、雷(震)、山(艮)、火(离)、水(坎)、泽(兑)、风(巽)八种东西作为说明世界上其他更多东西的根源,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同时,它又以上述八卦来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体现了朴素辩证法思想。

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在此基础上,中国哲学在其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出现了许多的哲学家和哲学流派,他们各自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面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不同基因,至今仍然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以下四个时期的哲学思想:先秦哲学、两汉经学、佛教哲学、宋明理学。

1、先秦哲学先秦哲学主要指先秦至汉初这一时期的哲学。

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环境下,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儒、墨、道三家。

先秦的儒家也往往被称之为原始儒家,发端于孔子,其代表人物还有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从原始儒家的的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孟子》、《荀子》、《礼记》等可以把握原始儒家的思想。

儒家的开山鼻祖是孔子,孔子儒学思想产生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其时,“天下无道”(《论语.季氏》),周礼已崩溃。

为了恢复周礼,实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学说。

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很多,最基本的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即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凡是人都有仁性,天生的恻隐心,能对别人的痛苦与欢乐产生共鸣;仁是一种宽容忠恕的精神,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仁还是一种效、忠的品质,能做到在家庭、家族内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社会生活中“忠君爱国”。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是什么?自20世纪初就不断有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譬如辜鸿铭认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就是孔子说的“礼”;梁漱溟认为是“调和持中”;冯友兰认为是“极高明而道中庸”;杜国庠认为是“实事求是”,张岱年则认为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概括和说法,如把“忠恕之道”、“和合”、“天人合一”等看作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

可见,在这个问题上,还有很大的意见分歧。

在这里,本文试图从四个方面概括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

道德修养与外在事功相统一的内圣外王之道。

“内圣外王”一词最早是在《庄子·天下篇》中提出来的。

内圣就是一套道德修养功夫,外王就是要让人的这套功夫发挥作用,用来治国平天下。

《大学》开篇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对内圣外王之道的最好解说。

内圣外王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政治理想,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追求。

它把个人的道德修养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中国文化中道德与政治的统一。

这是中国传统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

传统的和谐思想主要体现了一种中正、中和、均衡、和合、协调的特征。

但是,和谐不是消灭矛盾差别,而是在承认有矛盾有差别基础上的和谐,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是多样性的统一。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

中国传统的贵和尚中、和而不同思想,表现在中国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

譬如,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社会的和谐和人际关系的和谐等等。

当然,这种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毕竟是传统的和谐思想,它产生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里,它所强调的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这种和谐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和谐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阴阳互补、动静互根的辩证思维。

中国传统哲学具有丰富的辩证思维特征,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习惯于用整体的、对立统一的思维视角来认识世界。

中国哲学的特点

中国哲学的特点

中国哲学的特点中国哲学的特点中国哲学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式,更融入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思维方式、学术意义、思想内容及历史影响等四个方面,探讨中国哲学的特点。

一、思维方式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含蓄性。

首先,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注重把握事物的整体性,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统一,不同于西方哲学的一分为二的思维模式。

阳明心学提倡“知行合一”,认为人应保持身心协调、统一一致。

其次,中国哲学相信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存。

孔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便是对此的体现。

最后,中国哲学强调深意难诉,重视蕴含在语言之外的含义。

诸如象征、比喻这些文化手段被广泛运用,不仅仅是为了简化问题,而是为了通过可贵的隐喻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思想。

二、学术意义中国哲学在学术研究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哲学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人类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东亚的文化传统中,中国哲学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西方哲学传播的过程中,中国哲学也于1920年代成为了西方哲学中的一种趋势。

1950年代以来,中国哲学被引进到国际哲学界,成为世界哲学研究重要的一部分。

在此基础上,中国哲学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成为独立且逐渐成熟的学科。

三、思想内容中国哲学的思想内容具有深厚的人文主义特征。

首先,中国哲学始终将人文视为核心思想。

从孔子的“仁”的思想和老子的“道”的思想,到现代的新儒家和德行社会主义,都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

其次,中国哲学所关注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中国哲学倡导的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个人的精神追求。

最后,中国哲学所强调的是内在的自由和个性。

对此,黄宗羲曾说:“天地所以能够长久者,以其无为而自然。

故曰:‘天下无为,而无不为。

’”中国哲学当中的个人价值和自由精神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价值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
2009年03月24日 08:23:15 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传统哲学是相对于中国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而言的。

学术界一般把公元前11世纪的殷周时期,也就是传说周文王推演《周易》的时期到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哲学称为传统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在整个中国文化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

黑格尔把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并称为世界三哲学。

今天,人们关注中国传统哲学,是期望能从中得到新的启示。

发展脉络
现在一般把中国传统哲学划分为七个阶段,即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乾嘉朴学。

先秦子学。

先秦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思想异常活跃,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形成了众多思想流派,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

先秦哲学探讨的重点侧重于政治、伦理、道德、人生等问题。

可以说,先秦子学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础,掀起了中国哲学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两汉经学。

汉代统治者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后,终于在汉武帝时期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从此,儒家思想始定于一尊,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和主流思想。

从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指导思想,用了大约近400年时间。

此外,在汉代,佛教开始传入中国,这是外来文化第一次与中国本土文化接触。

汉代的主要哲学家有董仲舒、王充等。

魏晋玄学。

魏晋时期,一反两汉时期繁琐的经学及神学目的论,尊崇老子、庄
子及《周易》,号称“三玄”。

这一时期,在思想上和思维方式上出现了一次大的解放。

魏晋玄学讨论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一是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二是本与末、有与无、动与静、一与多的关系;三是语言和思想的关系;四是肉体和精神的关系。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王弼、裴(危页)、欧阳建、郭象、范缜等。

魏晋时期,道教、佛教思想也在兴起,儒释道三教首次处于三足鼎立、势均力敌阶段。

隋唐佛学。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碰撞与融合,至隋唐时期出现了繁盛的局面,形成了众多的佛教流派。

在隋唐佛教诸宗派中,禅宗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典范。

隋唐佛学探讨的中心议题之一是佛性问题,也就是心性论问题,内容包括人的心理活动、感觉经验、道德观、社会观、认识论以及宗教实践等。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糅合了释、道两家思想而创立的一种新的哲学形态。

这是儒家思想发展的第二次重大转折。

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700年的指导思想。

宋明理学主要有程朱(程颢、程颐、朱熹)理学、陆王(陆九渊、王阳明)心学和张王(张载、王夫之)气学三大流派。

宋明理学探讨的内容和范围十分广泛,如宇宙论、本体论、人生论、心性论、知行观、修养论、境界论等。

明清实学。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大都反对宋明理学,把理学看作是虚学。

明清实学反对空谈心性,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思想解放,因而具有早期启蒙思想的性质。

实学思潮遍及当时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主要代表人物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

乾嘉朴学。

清王朝建立后,开始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人们不敢再谈论政治,因而转向了训诂考据。

朴学以考据为主要治学方法,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罗列,少理论发挥,也称乾嘉汉学、乾嘉考据学。

乾嘉朴学最突出的学术贡献就是对传
统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等进行了系统整理,并使之获得了空前发展。

基本内容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自20世纪初,就不断有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譬如辜鸿铭认为是孔子说的“礼”,梁漱溟认为是“调和持中”,冯友兰认为是“极高明而道中庸”,杜国庠认为是“实事求是”,张岱年则认为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概括和说法,如把“忠恕之道”、“和合”、“天人合一”等看作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

可见,在这个问题上还有较大的意见分歧。

我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概括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

道德修养与外在事功相统一的内圣外王之道。

“内圣外王”一词,最早是在《庄子·天下篇》中提出来的。

内圣,就是一套道德修养功夫;外王,就是要让人的这套功夫发挥作用,用来治国平天下。

《大学》开篇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对内圣外王之道的最好解说。

内圣外王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政治理想,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追求。

它把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社会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中国文化中道德与政治的统一。

这是中国传统哲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

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

传统的和谐思想主要体现了一种中正、中和、均衡、和合、协调的特征。

但是,和谐不是消灭矛盾差别,而是在承认有矛盾有差别基础上的和谐,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是多样性的统一。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

中国传统的贵和尚中、和而不同思想,表现在中国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

譬如,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社会的和谐和人际关系的和谐等等。

当然,这种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毕竟是传统的和谐思想,它产生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里,强调的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这种和谐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和谐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

阴阳互补、动静互根的辩证思维。

中国传统哲学具有丰富的辩证思维特征。

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习惯于用整体的、对立统一的思维视角来认识世界,具体说有五大思维模式。

一是整体思维。

就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观点来看待世界及其一切事物。

二是阴阳思维。

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个方面构成的,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基础。

三是象数思维。

就是借助具体的象数认识体悟外界事物,是在经验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类比、模拟、联想等方式,阐述事物的深刻道理。

四是中庸思维。

就是主张做事不偏不倚,不走极端;处理问题要执两用中,考虑问题周全。

五是实用理性思维。

主张为人处事讲实用,务实性、功利性强。

民惟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国家,自古以来就重视以民为本。

早在殷商时期,就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成为早期民本论的代表。

从此以后,重民思想就一直没有中断过。

可以说,从先秦一直到汉代的陆贾、贾谊、王符、仲长统,到隋唐的王通、韩愈、柳宗元,到宋元的李觏、张载、范仲淹,到明清之际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都对民本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其中,黄宗羲的民本思想达到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最高峰,它已经超越了儒家重民、爱民、为民请命的局限,触及到了民主、民治、民主监督等新层面。

中国传统哲学究竟有哪些价值可以为现代所用,值得认真研究。

但有一点需要指出,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并非指死的过去的东西,而是指活的现在的东西,是指对后世有价值、有影响、有益的东西。

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审美情趣和行为习惯。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当更加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合理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这一重要思想宝库,既提高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认同度,又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王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