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春必温病”与“春必病温”辨析

合集下载

论伤寒春变温病夏变热病

论伤寒春变温病夏变热病

论伤寒春变温病夏变热病《内经》曰∶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又曰∶热病者,伤寒之类也。

此之言热病,乃冬令严寒,人触冒之,感而即病之谓,而非夏时暑病为热病之比。

夏时热病,今夏至后,天令暑热炎蒸之邪,感伤于人,与冬时伤寒之热病,大不侔也。

冬寒之热病,自表而入,夏暑之热病,自内而发。

病不同时,故治法亦异。

辛温发表与寒凉清解,有不可同日语矣。

自王叔和序《伤寒论》而曰∶中而即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夏至变为暑病。

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

斯言出,而后世医者,俱以春时之温病,由冬伤之寒而变;夏月之暑病,亦由冬伤之寒而变。

是温病、热病,皆因冬时受寒,而至春、夏以变焉者也。

其言不大谬乎?经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者,盖以冬时不藏精,触冒寒邪,则春时必有温病之症,非以春时之温病,必自冬寒而变也。

又云∶夏至后病热为暑。

此本天令大热之气,即时感受而成,岂有寒毒藏于肌肤之中,至春不发,历过春三月,伏藏至夏至后,而又变为热,有是理乎?叔和又云∶三月、四月,其时阳气尚微,为寒所折,病热则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

夫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之寒,此暴时之寒气也,与冬令严寒伏藏之寒不同。

既曰春变为温,夏变为热,由冬时之寒传变而来,又云阳气已盛,为寒所折,则其变病为温、为热,其冬令之寒乎?抑时行之寒乎?立言为矛盾矣。

夫风寒伤人,未发病已前,不能预知其客于某经络、某脏腑,及其发病已后,而后能审其为何因何感也。

若谓冬时受寒,而必逆决为春之必变为温病也,夏之必变为热病也,则凿而不可稽矣。

大约冬伤于寒而即病者,曰伤寒;冬不藏精而春病者,曰温病;夏伤于暑而病热者,曰热病。

此三证本各以其时受病,而非寒变为温、变为热之谓也。

黄帝内经四季调神大论

黄帝内经四季调神大论

《黄帝内经》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天阳气上升,渐渐向外发散,所以生育万物,显示出应有之姿容。

这就叫“发陈”。

这一时节之中,天气温,地气发,天地相应,温发相和,故万物滋荣。

相较于秋日早卧早起、冬日早卧迟起的要求,春天的养生法则中,最重要之处在于要“夜卧早起”。

“广步于庭”,是说春天人们应多走走,在公园里散步,把冬日在身体里积蓄的潜能发散出来。

庭”,古时指屋外面,院子里面的空间,在这样的地方“广步”,是提醒我们春季要避免风寒。

春寒料峭,吹到身上,还是会伤害到我们宝贵的阳气。

俗话常说“春要晤”,就是同样的道理。

“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古人认为,这段时间里,多给周围人一些鼓励、帮助的话,不光是对对方,对自己也会带来一年好运的好兆头。

所以古时的处罚之刑,不会放在春天,一定是秋后。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如果不遵守春季养生方法,会伤害到肝的功能。

这是因为,春属木,人体五脏之中,肝也属木,不按照春季养生方法行动,肝气得不到良好的滋养,本该属火、充满温煦的夏,就会因为没有足够的“奉长”之资,反为“寒变”。

中医认为,春应于肝。

从饮食上:唐代孙思邈《千金方》中曾指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春季肝旺之时,要少食酸性食物,否则会使肝火更旺,伤及脾胃。

此时可以多食一些性味甘平的食品补益脾胃。

如:大米、小米、糯米、高粱、苡米、豇豆、扁豆、黄豆、甘蓝、菠菜、春笋、香椿叶、胡萝卜、芋头、红薯、土豆、南瓜、黑木耳、香菇、桂圆、栗子、大枣、山药等;此外,要多吃大葱、生姜、大蒜、韭菜、洋葱等温性食物,能起到祛阴散寒的作用。

应少吃黄瓜、冬瓜、绿豆芽等寒性食品,它们会阻碍春天体内阳气的生发。

忌吃羊肉、狗肉、鹌鹑、荞麦、炒花生、炒瓜子、海鱼、虾及辛辣物等。

从情志上:肝气喜条达,故不宜抑郁而宜疏泄。

冬天受寒春天温病的原因;瘟疫是自然

冬天受寒春天温病的原因;瘟疫是自然

冬天受寒春天温病的原因;瘟疫是自然界的温病展开全文黄帝内经“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现在我们就来拓展分析讲解一下,方便大家理解这句话,单纯理解这句话自然不够,学到的中医知识都应该能指导我们养护身体更健康~~冬天被寒所伤,春天发生温病,这里其实很多人存在这样一个疑问~有些人觉得,一般冷着了,寒气入侵~当场就该感冒生病了啊~比如现在很多人体内总是有寒气相伴的,也每天该怎么浪还是怎么浪~回到黄帝内经这句话,这里存在两种情况~冬天本来是人体收藏的时候,人体需要在这个季节藏精~~被寒气伤了没法正常运行~然后到了春天,遇到有温热病邪入侵的时候~身体因为过去藏精受影响,藏精不足啊,也没有用闲小豆调补~那么身体正气能量就不足啊,和病邪战斗就打不赢了,那就投降吧~然后就妥妥的生病了~这类情况属于人体状态尚好的时候~春天运气好没遇到温热病邪或者遇到的温热病邪战斗力弱的~但是存在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自然界和人体存在一样的规律~自然界也存在自我调整自愈的能力~~于自然界而言,冬天收藏的时候某些地域也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存在伤害和失衡~~到了春天阳气生发的时候就会自动去调整恢复平衡~表现出来就是:某些时候,春天瘟疫流行~~~这就是根本原因,对于人类来说瘟疫是灾难,对于自然界而言,可以理解为自然界的温病~~~其本质是自我调整的时候,阳气和病邪战斗的时候战火蔓延开影响到了人类~~~这和寒气入侵人体,人体正气会和病邪战斗,产生发烧、发热这些症状是一回事~所以时不时的发生或大或小的瘟疫的时候,那是自然界发生了温病~~于自然界而言,死了多少人或者动物~~于人体而言,生了一场温病,耗损了多少气血,死亡了多少细胞~~~人体基础不好的,冬天藏精不足的~~~那么到了春天遇到了自然界的温热病邪,就特别容易生病了~~另外一种情况,人体本来正气不足,防御力不够好~~冬天人体的特性本身是收藏的~冬天环境中寒气重,人体容易被寒气入侵~~~人体留守防御的阳气搞不定这些入侵的寒气~~身体阳气大部队却是收藏了也懒得和病邪战斗,或者是直接战斗无力了~~~那就让寒留在体内吧~到了春天的时候,人体运行规律是,阳气要生发了~这时候发现体内还有存留的寒邪~~人体自然就要办它了~然后身体各种症状就表现出现了~~也就是在春天发病了~~~有些人是直接无力发病了,所以一年四季都没有啥病痛,直到某天扛不住了,就是病来如山倒,容易得大病~~~有些人则是一年四季,经常都这里有点不舒服,哪里有点不舒服,就没有多少日子舒舒坦坦的~~这类人是属于身体还能战斗,还在辛苦的对抗身体病邪,只不过比较吃力而已~~这种情况如果闲小豆用起来,给身体脏腑提供了足够的能量,身体恢复能力就会很快提升起来~~痛快的就把曾经吃力都办不妥的病邪给办妥了~而前面一种无力抗争的那种人呢,平时表现也是精神状态差的,比如容易累只类的~~这类人用了闲小豆,给脏腑提供了能量之后,就会启动人体的自愈,开始清楚体内的病邪了~~然后就会表现出一些各种生病的症状,但是呢,整个人整体的精神状态是比之前更好的~~这种就属于调理过程的排病反应~属于变好的征兆~~~总的来说,对于黄帝内经“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这一句,大家结合自然界来理解更好理解一些,人体本来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四季也按照自然规律运转~也存在调整的动态平衡~~那么作为每个人,就应该了解清楚这些情况,力求和自然界保持和谐相处的状态,该避免病邪伤害的就要避免~~该调补提升自己身体防御能力就需要及时去调补~~维持身体健康,进入良性循环,进入自然健康状态~~OK,今晚就讲这些~。

问道《黄帝内经》启示录28: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问道《黄帝内经》启示录28: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问道《黄帝内经》启示录28:冬伤于寒,春必温病问道《黄帝内经》启示录28: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有无相生阴阳变,宇宙轮回自浑圆。

大极无外小无内,九盈九墟九重天。

一世一界一精灵,若隐若现恍惚间。

银河经脉太阳系,三山五岳水相连。

高山流水四季歌,清浊升降自循环。

心门顿开见天道,九宫八卦定星盘。

十二时辰十二律,昼夜阴阳风水转。

五脏五情五声调,五色五气通五官。

全科治学天人合,调节阴阳法自然。

五行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道不变。

五脏肝心脾肺肾,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情喜怒悲忧恐,五气风热湿燥寒。

内外表里气相通,阴阳失衡五色乱。

损有余以补不足,天道公平自增减。

时令异常归正常,物极必反去又还。

参配天地知参数,顺时应变合天算。

物欲横流供给侧,意乱情迷需求端。

得利大喜伤心脏,失意暴怒又伤肝。

忧思伤脾悲伤肺,惊恐伤肾魂魄散。

阴阳失衡生百病,形神分离命难全。

宇宙生态大系统,大象无形玄又玄。

天阳地阴生万物,自均自衡双循环。

分科治学天人离,劳心治人拜金钱。

偏执狂妄割韭菜,丛林法则食物链。

阴气过盛阳气衰,形体消弱内生寒。

阳气过盛阴气衰,精神萎靡心烦乱。

先天禀赋各有别,后天养生自修炼。

鹬蚌相争身外物,心神清静人康健。

所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在没有太阳系地球村的人类社会以前,宇宙生态系统就是循环运动的自然存在。

万物兴亡,都是宇宙生态系统循环运动的衍生现象。

太阳系地球村及其人类社会生态系统,也同样是宇宙生态系统的衍生物。

人类个体生命系统,则是社会生态系统的子系统。

宇宙生态系统的循环运动,就是整体阴阳平衡与局部阴阳失衡的自行调节过程,也是气候循环的季节变化过程。

大千世界,取象比类。

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清浊升降循环往复。

无形之气,产生有形之象。

有形之象,又复归无形之气。

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相互转化。

宇宙生态系统局部阴阳失衡,就会产生气候异常的虚邪贼风。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就是宇宙生态系统扶正祛邪的自行康复。

邪不压正,气候异常恢复正常,就是非常道又归于常道。

刘景源教授温病学讲稿

刘景源教授温病学讲稿

刘景源教授温病学讲稿温病学讲稿刘景源,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1943年生,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人。

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教于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古典医著教研室、温病教研室,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近四十年,曾讲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温病学》、《中医内科学》等课程,在温病学领域造诣尤深。

曾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首席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经典课程示范教学项目《温病学》主讲教授,教学光盘已在国内外发行,受到广泛好评。

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中医药交流与合作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专家、《中国临床医生》杂志顾问。

曾应邀到美国、法国、捷克、日本等10余个国家与国内多个省、市讲学及主持国际中医、针灸专业人员水平考试,进行学术交流。

历年来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4部。

《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任应秋内经研习拓导讲稿》《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李今庸金匮要略讲稿》《凌耀星内经讲稿》《印会河中医学基础理论讲稿》《程士德中医学基础讲稿》《王绵之方剂学讲稿》《王洪图内经讲稿》《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刘景源温病学讲稿》《郝万山伤寒论讲稿》《连建伟金匮要略方论讲稿》上篇总论第一章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温病学》在中医学领域里是一个很重要的学科,它涉及的范围很广,对临床各科都有实用价值。

从《温病学》的性质来说,它应该是临床课程,但是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讲基础理论知识,所以历来就把它列为从基础向临床过渡的桥梁课程,可以说是临床基础课程。

从临床的角度来说,曾经有人主张把《温病学》的内容归入内科学中,这种做法应该说不太合适。

为什么?因为温病涉及到很多发热性疾病,而发热性疾病不只见于内科,如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都可以见到,所以必须把它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提出来。

温病学说与伤寒学说不一样,它形成的年代较晚。

治疗春温病辨证施治好

治疗春温病辨证施治好

治疗春温病辨证施治好作者:吴金莲来源:《家庭医学》2015年第04期春温病,泛指多发生在春季或冬春之交的传染病,包括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禽流感、非典、病毒性感冒、肠伤寒、流感、病毒性肺炎等各种感染性疾病,属于中医“温病”的范畴。

今年冬季、早春气温偏高,致使各种微生物、细菌、病毒的生长繁殖加快,所以今年春天可能是一个各种传染病的高发期,大家要引起高度重视,早日做好预防疾病发生的准备。

早在两千多年前,祖国医学就有了关于“春温病”的记载。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春温病的最早记载。

古代医书根椐发病的症状和病情的进展对春温病进行了分类,其中最主要的是根椐热邪在人体卫、气、营、血部位的不同,把春温病分为四个阶段,即热在气分型春温,指疾病的初期,病情不严重,一般会出现身热心烦、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随着病情加重,进入热结肠腑型春温,出现潮热便秘,腹满痛,口干舌燥,苔厚脉沉;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病邪会进入营血,即热入营血型春温,身热更加严重,心烦躁扰,身上出现隐隐斑点,舌质红,脉细数;如果失治或是误治,病情会进一步发展,到了热盛动血型春温,出现高热,烦躁不安,神昏谵语,身上斑点透露,甚或吐血衄血,舌质红绛,脉弦无力。

热盛动血型春温是春温病的晚期,增加了治愈的困难,甚或留下后遗症等。

除了上述一般分型外,古代大多数医书根椐邪热在不同脏腑中所表现出的症状,把春温分为八大类或十大类。

根椐笔者四十多年的临床经验,对春温病的晚期治疗,除了运用祖国医学知识外,现代医学也应介入。

对春温病病情危重者,单用中医药的方法治愈较为困难,采用现代医学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能够促进病情尽快好转。

所以,这里主要对春温病早、中期出现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做一些简单介绍。

热入胆腑型这是春温病的早期表现,身热,心烦,干呕,胸胁不舒,口苦而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这时治宜苦寒泄热,宣郁祛邪,常用方剂有黄芩汤(黄芩、白芍、淡豆豉、玄参、栀子、竹茹、柴胡、蝉蜕、甘草)。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75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75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75《生气通天论》(第四段,第四小段,四时之邪伤五脏,可以表现为本季或下一季节发病)下面,【原文】因于露风,乃生寒热。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 露风,暴露于风邪,感受风邪,衣服穿的不好而受了风邪,因于露风。

当然也有人解释露风是感受雾露和风邪,把那个露,不是作暴露的露,而是作为雨露之露,我们教材上好像是用的暴露的露,感受风邪,露风,泛指一切外感病的致病因素。

露作触冒讲,暴露的露。

由于受到风邪的侵袭,而发生寒热,恶寒发热的病证,也就是外感病。

换句话说,这个露风可以理解为是泛指外邪而言。

风寒暑湿燥火,都可以称为这里所说的露风,概指那些个外淫、邪气而言。

外邪侵入人体,最主要的症状是出现发热恶寒,表证。

一开始主要的症状是发热恶寒的症状。

所以说“因于露风,乃生寒热”。

那不是后世的话,叫“有一分寒热便有一分表证”吗?它这个从《内经》理论来的嘛。

就是这么发展下来的。

至于感受外邪,为什么要发热恶寒,这从我们理论上来讲,或者分析病机来说,这是有的。

为什么恶寒?因为外邪伤人的时候,首先伤人卫气,使得卫气不能发挥温煦作用,所以就恶寒。

卫气是位于表的,外邪侵入人体首先伤人卫气。

使得卫气“温分肉,肺腠理”的作用,失常了。

不能温煦皮肤分肉所以就恶寒。

为什么发热呢?外邪侵袭之后,一般的都要使腠理密闭,腠理密闭的时候,卫气就不能够正常的向外宣散,就郁于内。

卫气不能正常运行、宣散了,卫气不宣了,所以就郁于内,郁于内就会为热。

不能正常散出去了。

我们在讲卫气运行的时候,不是有一个“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薰于肓膜,散于胸腹”吗?各处都有卫气的温煦,那么当外邪的侵袭,腠理密闭,卫气不能散出去了,不能散出去就为热。

春温

春温
论》:“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外因:时令之邪引发(新感引发)、 另有“伏邪自发”
病机传变:
热郁胸膈 热灼胸膈 发于气分(少阳) 热盛阳明 热结肠腑 兼阴液亏虚 兼气液两虚 兼小肠热盛 肾 阴 耗 损 阴 虚 风 动
热灼营阴
深入血分 气营两燔 内陷手足厥阴 热盛动风
出血、斑疹、 昏痉、正气外脱
诊断要点


概述
1、定义:感受春季温热病 邪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以 初起即见里热证为主要特点, 发生于春季。
2、沿革:
《内经》提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伤寒补亡论》指出春温也有新感者:“冬伤 于寒,至春而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 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及春有非 节之气中人为疫者,亦谓之温”。 《医经溯洄集》提出本病的治则是“清里热” 叶天士提出:春温属伏气温病,“藏于少阴, 发于少阳”,也有“外邪先受,引动在里伏热 ”。
热灼营阴
深入血分 气营两燔 内陷手足厥阴 热盛动风
出血、斑疹、 昏痉、正气外脱
风热病邪 冬春,其他季节也见
肺卫表热证:发热, 里热证:高热, 恶寒,咳嗽,口微渴,烦渴,小便黄赤 舌边尖红,脉浮数, 舌红苔黄,脉弦数 多伤肺胃之阴 辛凉解表 易伤肝肾之阴 苦寒清里
后期表现 初起治法
热郁胸膈 热灼胸膈 发于气分(少阳) 热盛阳明 热结肠腑
兼阴液亏虚 兼气液两虚 兼小肠热盛
肾 阴 耗 损 阴 虚 风 动
1、诊断依据: 发病季节——春季
《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
典型症状——初起即有里热见证
有发于气分和发于营分之别 病变过程中易发生昏痉、动血,后期多见肝肾阴虚。
2、鉴别诊断:风温、感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清光绪十年京口文成堂摹刻宋本《黄帝内 经》中,《素问·生气通天论》和《素问·阴阳应 象大论》篇对“冬伤于寒”一处论述非常近似,无 论是“春必温病”还是“春必病温”,后世皆以“温
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学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 术
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 探
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

病”论之,而“春必病温”历来被大部分学者认为 咳嗽。”
是温病伏邪学说的渊薮,以致一些书籍、教材出现
通 过 对 两 段 原 文 前 后 比 照,发 现《 素 问· 生
错引现象。对于此两段极为近似的内容,颇有疑惑 气通天论》论述的前提是“因于露风,乃生寒热。”
化生六气,六气依从火的盛衰而发生变化[7]。而《素 厥等营血分的危重表现。
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则 2 小结
更偏于内伤致病,以因果关系分析“病温”一词,
对于《黄帝内经》原文应当前后贯通,深悟
为因病而生火。
细 读,灵 活 应 用,既 不 能 僵 化 原 文,也 不 可 粗 略
从《黄帝内经》两篇原文论述可推测,“冬伤 推断,两处描述极似,详察略有不同,因此,对于
刻写、存贮、阅读等多有不便,按常理不应有此赘 家观点,洞泄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食物下咽后未及
述现象。借此两处疑惑,细读原文,略有所感,以 消化而旋即泻出[6],不排除有呕吐等症;其病机
京口文成堂摹刻宋本《黄帝内经》为底本,发现此 为湿胜,而脾脏损伤轻。再者,此段末“四时之气,
两段论述各有侧重,试述如下。
以是冬季感受寒邪,又可以是冬季感受一切可能 不能拘于外感病的传变特点,除了透邪外出治法
的外邪(风寒燥火湿等)或(和)七情内伤,而 外,应侧重以清热解毒治疗“火热伤阴”,更要注
其趣深……”为何在如此重要典籍中内容有所“重 病发为洞泄。《灵枢·邪气脏腑病形》[3]云:“洞者,
复”?《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历来诸多观点,但 食不化,下嗌还出。”《说文解字》[4] :“洞,急流
不能否认的是主体内容的形成应该不晚于战国秦 也。”旁证泻出速度之快;《医宗金鉴·第四十一
汉时代[2],而当时所处年代书写载体主要为竹简, 卷·诸泻总括》[5] :“洞者,直倾下也。”综合各
更 伤 五 脏。” 也 提 示 此 处 为 外 感 四 时 六 淫 邪 气 致
1 两处原文分析
病为主。
《素问·生气通天论》[3]原文节选:“因于露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天有四时五行,
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 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一句为外感邪气,
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 后句“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再论情
热,以火热证候明显,两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各 素颇多,如体质强弱、气候变化、饮食习惯、情志
自细微不同。
因 素 等,且 病 机 多 变,临 床 表 现 繁 多,若 至 春 发

至于发病,《素问·金匮真言论》[3]云:“夫
为 温 病 ,则 热 变 最 速 ,更 要 详 审 病 因 病 机 。 以 伏
术 探 讨
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 志内伤,“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喜怒不节,
更伤五脏。”
寒暑过度,生乃不固。”说明此段的论述重点既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3]原文节选:“天 外感更有内伤。又如此段“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 完谷不化名飧泄[5]。其病机更侧重脾虚,以脾脏
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此处 明确说明冬感寒邪,至春发病与否的关键在于“藏 精”。肾为寒水之脏,主藏精,此处“伤寒”既可

气温病代表病种——春温为例,初起即见里热证, 或 发 于 气 分 ,或 发 于 营 分 ,临 床 更 多 可 见 表 证 缺 如,以火热炽盛症候为主。因此,在治疗过程中,
于寒,春必温病”的病因为外感,病机为郁而化火, 温病伏寒化温的伏邪学说,不可局限于外感病的
在病变过程中,火热也可导致其他“六气”的化生, 治疗思路。就“冬伤于寒”一词理解,即可外感
引发更为复杂的病机出现,而“冬伤于寒,春必病 寒邪,亦有伤于肾脏之意,“冬伤于寒”至春发
温”的病因既有外感又有七情内伤,病机为内伤火 病的根本原因是“冬不藏精”,其发病的影响因
江西中医药 2019 年 3 月第 3 期总第 50 卷第 435 期


《黄帝内经》“春必温病”与“春必病温”辨析
★ 部环宇(陕西中医药大学 陕西 咸阳 712046)
摘要:通过对《素问·生气通天论》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冬伤于寒”两段经文的细读,认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侧重于外感火化;“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侧重于内伤杂病而导致的火热病,临床诊病应活看外感内伤,详辨病机。 关键词:黄帝内经;外感;内伤;温病 中图分类号:R221 文献标识码:A
之处。明嘉靖二十九年顾从德影宋刻二十四卷《素 也就是说,病因为外感六淫侵入人体,导致疾病
问》版本中,两处皆刻以“温病”二字。古人行 的发生。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文讲究微言大义,如王冰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 为例,此句论述的内容是,至春感受风邪,被风邪
问》[1]序中所言:“然而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 所伤,木旺乘土,导致邪气留连,此邪气即是湿气,
邪,至春发为温病,重点在外感。王冰注:“冬寒且 小便黄赤,舌红等症气分证为主,还可因六气皆从
凝,春阳气发,寒不为释,阳拂于中,寒拂相特,故 火化,兼见风、寒、燥、湿、痰、瘀等。“春必病温”
为温病”[1]。细考“温病”一词,可理解为因果关 以火为重,更侧重内伤,临床除了以热象偏盛,病
系,因火热而致病,即六气郁而化火,而火化亦可 机亦可复杂多变,病变过程易出现动风、动血、痉
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 的损伤为主。
·13·

JIANGX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以两篇中春病为例可知,《素问·生气通天 主要临床表现,“春必温病”侧重为外感病因,即
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主要是因为外感寒 外感寒邪,郁而化火,临床可见发热,口渴,心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