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东坡三章》

合集下载

林清玄经典散文word

林清玄经典散文word

林清玄经典散文word【篇一:林清玄经典散文word】1973 年开始创作散文。

1979 年起连续 7 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秀奖和报导文学优等奖、台湾报纸副刊专栏金鼎奖等。

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

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桃花心木》(选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 3 课)《在梦的远方》《在云上》《心田上的百合花》《菠萝蜜》《用岁月在莲上写诗》等。

林清玄,台湾高雄人,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

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侠安、晴轩、远亭等。

1953 年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

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

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

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旧金山的渔人码头,有一处海狮聚集的地方,游客只能远距离地观赏,码头上贴着布告:“此处码头属美国海军所有,喂食、丢掷或恐吓海狮,移送法办。

”美国在保护野生动物这方面,确实是先进国家,连“恐吓”动物都会被法办哩!出神观看海狮的时候,一群小孩子吱吱喳喳地走到码头,由两位年轻的女老师带领,原来是幼稚园的老师带小朋友来看海狮,户外教学。

在码头边的大人纷纷把最佳的观赏位子让出来给小朋友——在礼让和疼惜老弱妇孺这方面,美国也是先进国家。

我听到幼稚园的老师对小朋友说:“你们有没有看到右边那只海狮脖子上有一个圈?” “有!” “那不是它的项链,而是它的伤痕,这只海狮小时候在海里玩,看到一个项圈,它就钻进去玩,没想到钻进去就拿不出来,小海狮一直在长大,项圈愈来愈紧,就陷进肉里,流血、痛苦,就在它快被勒死前被发现了,把线圈剪断才救了它。

”小朋友听得入神,脸上都露出十分痛苦的表情。

“所以,你们以后千万不要乱丢东西到海里,可能会害死一只海狮。

东坡三章

东坡三章

东坡三章作者:聂还贵来源:《小品文选刊》2017年第06期春景一日,苏东坡闲步郊外。

时值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早春,路边杏花褪却了残红,露出毛涩涩的青杏。

紫燕巧尾如剪,裁出杨柳岸满眼嫩枝细叶。

沿着曲溪绿水,迎面是一户院墙围合的人家。

一阵女子的笑声从墙里飞出,打在他身上,俨然沾衣欲湿的杏花雨。

东坡脱口而吟:“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好奇心驱动着,东坡隔着院墙,抑或是猫着腰透过门缝,与里面的佳人作了诗意的对话。

可惜这对话效果差强人意,东坡无奈留下一声千年感慨:“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

”东坡究竟说了什么?里面又是作出怎样的回应?原本火辣辣的欢笑,缘何骤然熄灭?沉鱼落雁,这恐怕只能是一桩千古谜案了。

淡月失梅花一日,苏东坡正与黄庭坚在书房切磋诗艺,翩翩然走进了苏小妹。

一番寒暄之后,苏小妹落座一笑说,二位堪称当今文豪。

苏东坡和黄庭坚一脸谦虚道:不敢,不敢。

苏小妹收起笑容,调整一下坐姿说,我今日来特地带了一联,请两位分别为之各添加一个动词,如何?苏东坡与黄庭坚彼此相视一眼,遂一同点头道:愿闻其详,愿闻其详。

苏小妹起身,风摆杨柳般边走边吟:清风细柳,淡月梅花。

苏东坡听罢,击掌而赞:妙联!妙联!黄庭坚听了,暗自一叹:陷阱!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今日倘若不慎,必栽无疑。

遂装聋作哑,沉默不语。

苏东坡侧脸而瞥,见黄庭坚一派沉思状,便大声抢答,我这里有了:上联加一“摇”字:清风摇细柳;下联加一“映”字:“淡月映梅花”,如何!说罢,得意之色,流于嘴角,溢于眉間。

孰料黄庭坚无声,苏小妹不语,东坡便有几分尴尬,颇似窗外那株烈日下的紫竹,叶子打卷,幽幽然蔫在了一边。

苏小妹清风淡月地走到黄庭坚面前,抱手作揖,笑道,黄兄请。

黄庭坚连忙起身还礼:山谷愚陋,才学疏浅,还请小妹赐教。

苏小妹略作沉吟,遂三笑道,那就容我班门弄斧了:这上联可添一“扶”字,下联可添一“失”字,合起来便是:“清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琴酒溪云世间多少遗憾事,都付一声无奈中。

林清玄散文句子加赏析

林清玄散文句子加赏析

林清玄散文句子加赏析1. 林清玄散文段落加赏析野姜花在通化市场散步,拥挤的人潮中突然飞出来一股清气,使人心情为之一爽;循香而往,发现有一位卖花的老人正在推销他从山上采来的野姜花,每一把有五枝花,一把十块钱. 老人说他的家住在山坡上,他每天出去种作的时候,总要经过横生着野姜花的坡地,从来不觉得野姜花有什么珍贵.只觉得这种花有一种特别的香.今年秋天,他种田累了,依在村旁午睡,睡醒后发现满腹的香气,清新的空气格外香甜.老人想:这种长在野地里的香花,说不定有人喜欢,于是他剪了一百把野姜花到通化街来卖,总在一小时内就卖光了,老人说:“台北爱花的人真不少,卖花比种田好赚哩!” 我买了十把野姜花,想到这位可爱的老人,也记起买野花的人可能是爱花的,可能其中也深埋着一种甜蜜的回忆;就像听一首老歌,那歌已经远去了,声音则留下来,每一次听老歌,我就想起当年那些同唱一首老歌的朋友,他们的星云四散,使那些老歌更显得韵味深长. 第一次认识野姜花的可爱,是许多年前的经验,我们在木栅醉梦溪散步,一位少女告诉我:“野姜花的花像极了停在绿树上的小白蛱蝶,而野姜花的叶则像船一样,随时准备出航向远方.”然后我们相偕坐在桥上,把摘来的野姜花一瓣瓣飘下溪里,真像蝴蝶翩翩;将叶子掷向溪里,平平随溪水流去,也真像一条绿色的小舟.女孩并且告诉我:“有淡褐色眼珠的男人都注定要流浪的.”然后我们轻轻的告别,从未再相见. 如今,岁月像蝴蝶飞过、像小舟流去,我也度过了很长的一段流浪岁月,仅剩野姜花的兴谢在每年的秋天让人神伤.后来我住在木栅山上,就在屋后不远处有一个荒废的小屋,春天里月桃花像一串晶白的珍珠垂在各处,秋风一吹,野姜花的白色精灵则迎风飞展.我常在那颓落的墙脚独坐,一坐便是一个下午,感觉到秋天的心情可以用两句诗来形容:“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记忆如花一样,温暖的记忆则像花香,在寒冷的夜空也会放散. 我把买来的野姜花用一个巨大的陶罐放起来,小屋里就被香气缠绕,出门的时候,香气像远远的拖着一条尾巴,走远了,还跟随着.我想到,即使像买花这样的小事,也有许多珍贵的经验. 有一次赶火车要去见远方的友人,在火车站前被一位卖水仙花的小孩拦住,硬要叫人买花,我买了一大束水仙花,没想到那束水仙花成为最好的礼物,朋友每回来信都提起那束水仙,说:“没想到你这么有心!” 又有一次要去看一位女长辈,这位老妇年轻时曾有过美丽辉煌的时光,我走进巷子时突然灵机一动,折回花店买了一束玫瑰,一共九朵.我说:“青春长久.”竟把她激动得眼中含泪,她说:“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没有人送我玫瑰了,没想到,真是没想到还有人送我玫瑰.”说完她就轻轻啜泣起来,我几乎在这种心情中看岁月蹑足如猫步,无声悄然走过,隔了两星期我去看她,那些玫瑰犹未谢尽,原来她把玫瑰连着花瓶冰在冰箱里,想要捉住青春的最后,看得让人心疼. 每天上班的时候,我会路过复兴甫路,就在复兴南路和南京东路的快车道上,时常有一些卖玉兰花的人,有小孩、有少女,也有中年妇人,他们将四朵玉兰花串成一串,车子经过时就敲着你的车窗说:“先生,买一串香的玉兰花.”使得我每天买一串玉兰花成为习惯,我喜欢那样的感觉——有人敲车窗卖给你一串花,而后天涯相错,好像走过一条乡村的道路,沿路都是花香鸟语.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东部的东澳乡旅行,所有走苏花公路的车子都要在那里错车.有一位长着一对大眼睛的山地小男孩卖着他从山上采回来的野百合,那些开在深山里的百合花显得特别小巧,还放散着淡淡的香气.我买了所有的野百合,坐在沿海的窗口,看着远方海的湛蓝及眼前百合的洁白,突然兴起一种想法,这些百合开在深山里是很孤独的,唯其有人欣赏它的美和它的香才增显了它存在的意义,再好的花开在山里,如果没有被人望见就谢去,便减损了它的美. 因此,我总是感谢那些卖花的人,他们和我原来都是不相识的,因为有了花魂,我们竟可以在任何时地有了灵犀一点,小小的一把花想起来自有它的魁力. 当我们在随意行路的时候,遇到卖花的人,也许花很少的钱买一把花,有时候留着自己欣赏,有时候送给朋友,不论怎么样处理,总会值回花价的吧!林清玄散文【野姜花】赏析林清玄的散文【野姜花】作于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十一日. 作者笔下的野姜花是可爱美丽的,其原因归纳起来有三:①外形特点:花像停在绿树上的轻盈小白蛱蝶,叶子像准备出航的船.②气味特点:不仅特别香,而且清新.③野姜花勾连着过往的岁月,浸渍着甜蜜的回忆. 这篇散文的题目虽然是【野姜花】,但是其表达的主旨却是花的故事所展现的对温馨、浪漫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善”的人性的感悟,对“美”的人情的褒扬.前三段就已经通过野姜花将这一主题进行了阐述.后边所写到的水仙花、玉兰花和野百合的故事不仅不会对主题造成冲击,反而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与前文写到的“野姜花”相互映衬,凸显了文章的主题. “他们和我原来都是不相识的,因为有了花魂,我们竟可以在任何时地有了灵犀一点”.这里的“花魂”代表着“善”的人性、“美”的人情,寄托着人们对温馨。

林清玄经典散文

林清玄经典散文

林清玄经典散文林清玄经典散文林清玄,著名作家、散文家,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侠安、晴轩、远亭等,1953年出生于台湾省高雄旗山,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

下面给大家分享林清玄经典散文精选,欢迎阅读!打开心内的窗林清玄打开心内的窗,浴着光辉的母亲在公共汽车上,看见一个母亲不断疼惜呵护弱智的儿子,担心着儿子第一次坐公共汽车受到惊吓。

"宝宝乖,别怕别怕,坐车车很安全。

"——那母亲口中的宝宝,看来已经是十几岁的少年了。

乘客们都用非常崇敬的眼神看着那浴满爱的光辉的母亲。

我想到,如果人人都能用如此崇敬的眼神看自己的母亲就好了,可惜,一般人常常忽略自己的母亲也是那样充满光辉。

那对母子下车的时候,车内一片静默,司机先生也表现了平时少有的耐心,等他们完全下妥当了,才缓缓起步,开走。

乘客们都还向那对母子行注目礼,一直到他们消失于街角。

我们为什么对一个人完全无私的溶入爱里会有那样庄严的静默呢?原因是我们往往难以达到那种完全溶入的庄严境界。

完全的溶入,是无私的、无我的,无造作的,就好像灯泡的钨丝突然接通,就会点亮而散发光辉。

就以对待孩子来说吧!弱智的孩子在母亲的眼中是那么天真、无邪,那么值得爱怜,我们自己对待正常健康的孩子则是那么严苛,充满了条件,无法全心地爱怜。

但愿,我们看自己孩子的眼神也可以像那位母亲一样,完全无私、溶入,有一种庄严之美,充满爱的光辉。

阳光的香味林清玄我遇见一位年轻的农夫,在南方一个充满阳光的小镇。

那时是春末,一季稻谷刚刚收成,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地泼在温暖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苦苓树上鸟雀追逐,竹林里的笋子正纷纷绽出土地。

细心地聆听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真是人间非常幸福的感觉。

农夫和我坐在稻埕①旁边,稻子已经铺平摊开在场上。

由于阳光的照射,稻谷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也染上了一种强悍的铜色。

我在农夫家做客。

刚刚是我们一起把稻子倒出来,用犁耙推平的——也不是推平,是推成小山堆一般,一条棱线接着一条棱线,这样可以让“山脉”两边的稻谷同时接受阳光的照射。

[林清玄散文集]林清玄最好看的散文

[林清玄散文集]林清玄最好看的散文

[林清玄散文集]林清玄最好看的散文林清玄最好看的散文篇1:林清玄经典散文摘抄林清玄,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

1953年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

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

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

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1、柠檬花盛开时节,我走过柠檬园,花的浓郁的芬芳总是熏得我迷离。

一切花中,柠檬花是最香甜的,有稠稠的蜜意;但是一切果里,柠檬果又是最酸涩的,其酸胜醋。

这种迷离之感,使我忍不住会附身细细地端详柠檬花,看着一花五叶的纯白中,生起嫩嫩的黄,有的还描着细细的紫色滚边,让花的香甜流入我的胸腹。

2、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

昙花的美教我如何说呢是无花堪比伦的,她吐出了美丽的网,绊住我们的眼睛,使我们一秒也不舍得移开。

她的香,如果用别的香来比拟,对昙花都是一种侮辱,二十坪大的花园,全被充溢,香还密密地流出。

3、你也知道流水和月亮的道理吗水不停地流逝,却没有真正地消失;月圆了又缺,却一点也没有消长。

从变化的观点来看,天地每一眨眼都在变;自不变的观点看来,万物与我都是无限的。

在变与不变之间,有情就有伤感,有情就有失落,有情就有悲怀,这些都是由变化所生。

但是,眼睛如果大到如月如天,伤感、失落、悲怀,不就是海边的贝壳吗贝壳已死,却留下了形状、颜色与美丽。

这有些像禅师所说的:“心热如火,眼冷似灰”,对人生的一切,我的心永远热情、贴近、注视、感受,但是要化为文字,似乎有一双冷静观照的眼睛,后退、飞远、平淡地回来看这一切。

4、我们在现实的人生里,凝视、倾听、沉思,这使我们看、听、停,再前进,游行在一个浮面的层次。

往往在我们闭上眼睛,形色隐没时,才看见了。

当言词沉寂,在辞穷句冥时,才听见了。

当我们把思想倾空,不思不念时,才清晰了。

有情在无情中,分离在相遇之时,不凡在平凡之内,呀!哪一条河流不是在重山阻隔中找到出路呢如果理想之情是河流,它就会自由的在山谷中寻路;如果心与心相呼应,就会像挂在树梢的剑,被有缘的人找到。

林清玄逝世:我来人间一趟,想要把你照亮

林清玄逝世:我来人间一趟,想要把你照亮

2019年1月23日,著名作家林清玄过世,终年65岁。

消息一经传出,令无数人震惊、悼念。

提起林清玄这个名字,我们第一时间会想到他那既美好又充满禅意的文字,他的散文,曾让几代人手不释卷、痴迷不已,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生活哲理和人生态度,更是启迪了千万人。

1月22日上午,他还发了一条微博:“在穿过林间的时候,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

”年少成名,青年历经世事多变,中年清修得道,老年觉悟万物。

正如林清玄所说: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

林清玄的心,从未停止过飞翔。

一个人要开心,就要不断超越原来的自我1953年,林清玄生于中国台湾南部乡村。

“我的人生几乎是从最底层出发的。

我生长在一个几乎没有文化和文明的地方,而且家庭十分贫困。

”然而,正如王尔德所说:我们生活在泥沼之中,但是有人依然仰望星空。

林清玄逝世:我来人间一趟,想要把你照亮P eak of figure巅峰人物本栏目冠名:东莞鸿企机械有限公司上学时期,他遇到一位老师,那位老师对他说:“我用我的生命向你保证,你将来一定会成功。

”这句话对林清玄是莫大的鼓舞,他宛如有了指路明灯,开始一步步实现他的作家梦。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他开始坚持每天写500字,中学写1000字,高中写2000字,大学写3000字,一直笔耕不辍。

恶劣的生活环境,周围人的不理解,都不曾让他打消写作的念头。

十七岁时,林清玄开始陆续发表作品,被一部分读者视为“天才”。

也是在那一年,林清玄决定离开家乡。

因为身上没钱,离家后的生活一度过得很苦。

他在餐馆当过服务生,做过码头工人,摆过地摊,还在洗衣店烫过衣服,甚至还杀过猪。

杀完猪回到家,洗完手,就继续写作,变成作家。

对此,林清玄的体悟是:“原来如意或不如意,并不是决定于人生的际遇,而是取决于思想的瞬间。

”“一个人要过得很开心,第一个非常重要的态度就是,你要不断有超越的心,不断地超越你原来的自我。

东坡志林选读

东坡志林选读

余自海康适合浦,连日大雨,桥梁大坏,水无津涯。

自兴廉村净行院下乘小舟至官寨,闻自此西皆涨水,无复桥船,或劝乘蜑并海即白石。

是日六月晦,无月,碇宿大海中。

天水相接,星河满天,起坐四顾太息:“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复厄于此乎?”稚子过在旁鼾睡,呼不应。

所撰《书》、《易》、《论语》皆以自随,而世未有别本。

抚之而叹曰:“天未欲使从是也,吾辈必济。

”已而果然。

七月四日合浦记,时元符三年也。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记游松江吾昔自杭移高密,与杨元素同舟,而陈令举、张子野皆从余过李公择于湖,遂与刘孝叔俱至松江。

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上。

子野年八十五,以歌词闻于天下,作《定风波令》,其略云:“见说贤人聚吴分,试问,也应傍有老人星。

”坐客懽甚,有醉倒者,此乐未尝忘也。

今七年耳,子野、孝叔、令举皆为异物,而松江桥亭,今岁七月九日海风架潮,平地丈余,荡尽无复孑遗矣。

追思曩时,真一梦耳。

元丰四年十二月十二日,黄州临皐亭夜坐书。

◎记游松风亭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鈎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皷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甚么时也不妨熟歇。

◎录赵贫子语赵贫子谓人曰:“子神不全。

”其人不服,曰:“吾僚友万乘,蝼蚁三军,糠粃富贵而昼夜生死,何谓神不全乎?”贫子笑曰:“是血气所扶,名义所激,非神之功也。

”明日问其人曰:“子父母在乎?”曰:“亡久矣。

”“尝梦见乎?”曰:“多矣。

”“梦中知其亡乎?抑以为存也?”曰:“皆有之。

”贫子曰:“父母之存亡,不待计议而知者也。

昼日问子,则不思而对;夜梦见之,则以亡为存。

死生之于梦觉有间矣,物之眩子而难知者,甚于父母之存亡。

阅读课2林清玄散文四篇

阅读课2林清玄散文四篇

普洱二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阅读课2(2023·9)班级:姓名:要求:阅读文本,勾画批注并笔记积累好词好句,完成文后题目。

林清玄散文四篇低头看得破在佛寺里,凡人也常有能体会的智慧。

像我在寺里看到比丘和比丘尼穿的鞋子,就不时地纳闷起来,那鞋其实是不实用的。

一只僧鞋前后一共有六个破洞,那不是为了美观,似乎也不是为了凉爽。

因为,假如是为了凉爽,大部分的出家人穿鞋,里面都穿了厚的布袜,何况一到冬天就难以保暖了。

假如是为了美观,也不然,一来出家只求洁净,不讲美观;二来僧鞋的黑、灰、土三色都不是顶美的颜色。

有了,大概是为了省布,节俭守戒是出家人的本分。

也不是,因为僧鞋虽有六洞,制作上的布料和连着的布是一样的,而且反而费工。

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僧鞋要破六个洞呢?我遇到了一位法师,光是一只僧鞋的道理,他说了一个下午。

他说,僧鞋的破六个洞是要出家人“低头看得破”。

低头是谦诚有礼,看得破是要看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要看破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以及参破六道轮回,勘破贪、嗔、痴、慢、疑、邪、见六大烦恼。

甚至也要看破人生的短暂,人身的渺小。

从积极的意义来说,这六个破洞是“六法戒”,就是不淫、不盗、不杀、不妄语、不饮酒、不非时食;是“六正行”,就是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以及是“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小小一只僧鞋就是天地无边广大了,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出家人。

出家人不穿皮制品,因为非杀生不足以取皮革,出家人也不穿丝制品,因为一双丝鞋,可能需要牺牲一千条蚕的性命呢!就是穿棉布鞋,规矩不少,智慧无量。

最后我请了一双僧鞋回家,穿的时候我总是想:要低得下头,要看得破!木鱼之眼谈到警醒,在大雄宝殿、大智殿、大悲殿都有巨大的木鱼,摆在佛案的左侧,它巨大厚重,一人不能举动,诵经时木鱼声穿插其间。

我常觉得在法器里,木鱼是比较沉着的,单调的,不像钟鼓磬钹的声音那样清明动人,但为什么木鱼那么重要?关键全在它的眼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清玄:《东坡三章》
林清玄《东坡三章》
东坡三
林清玄
安之
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有一个方外知己佛印禅师。

有一天两个人在杭州同游,东坡看到一座峻峭的山峰,就问佛印禅师:“这是什么山?”
佛印说:“这是飞来峰。


苏东坡说:“既然飞来了,何不飞去?”
佛印说:“一动不如一静。


东坡又问:“为什么要静呢?”
佛印说:“既来之,则安之。


后来两人走到了天竺寺,苏东坡看到寺内的观音菩萨手里拿着念珠,就问佛印说:“观音菩萨既然是佛,为什么还拿念珠,到底是什么意思?”
佛印说:“拿念珠也不过是为了念佛号。


东坡又问:“念什么佛号?”
佛印说:“也只是念观世音菩萨的佛号。


东坡又问:“他自己是观音,为什么要念自己的佛号呢?”
佛印回答道:“那是因为求人不如求己呀!”
这个简短的禅宗公案,给我们一些深刻的生活哲学,就是“一动不如一静”、“既来之则安之”、“求人不如求己”,这三个从生活里来的智慧,其实是一贯的、相通的,它是说:只有在宁静平安的心境里,人才会生出更清澈的智慧,不至于因生活的奔波在红尘里迷失。

如何才能求到宁静平安的心境呢?
答案是“求人不如求己”。

我们求人的地方愈少,依赖人的地方愈少,我们就更能看清人间世相,维持一种平安欢喜的心情。

观世音菩萨念自己的佛号得大自在,我们如果每天多一分反观自照,我们就会多一分自在;而一个自在的人,就会像古代的禅师触机都是智慧,那是由于他心有所安,包容广大,万事万物自然都有一个智慧的定位了。

瓦砾与无上法
苏东坡有一次过济南龙山镇,那里的监税官宋宝国拿出一册王氏所写的《华严经解相》给他看,并对苏东坡说:“这位王公修道已到了极致了。


苏东坡就问宋宝国说:“《华严经》一共有八十卷,王氏怎么只解了一卷呢?”
宝国说:“王氏对我说,只有这一卷是佛语奥妙,其余的都只是菩萨所说的话,没有什么可观。


东坡听了,心里觉得非常奇怪,就说:“我从大藏经里取几句佛陀说的话,再取几句菩萨的话放在里面,你能分辨出其中哪些是佛说或菩萨说的吗?”
“我不能分辨。

”宋宝国说。

“不仅你不能分辨,王氏也不能分辨。

我从前住在岐下,听说沂阳的猪肉味道最美,就派人去买一头猪回来,派去的人买好猪那天喝醉了,他买的猪也跑了,他只好随便买一头来给我。

我不知道他带给我的不是沂阳的猪,结果我就用那头猪来请客,告诉大家那是好不容易从沂阳带来的猪,所有的客人吃了都大大叫好,认为是别地猪肉不能相比的美味,后来我派去的人承认沂阳猪跑掉了,所有的客人听了都感到非常惭愧。

“从前买猪的事情使我悟到:如果人一念清净,墙壁瓦砾都说无上法,是没有什么分别的,即使像买猪肉、娼妓唱歌这种卑微的事也能令人开悟。

像王氏所说,佛语奥妙,菩萨不能相比,这就像吃猪肉的客人一样,不是痴人说梦吗?”
宋宝国听了大表赞同说:“是呀!是呀!”
苏东坡用猪肉的比喻来破除对佛法的谬见,虽然有点过度,却颇有深意,就是一念清净的人见什么都是清净,心中有佛,所见皆是佛法;心中无佛,即使是佛亲口所说,我们也不能领会它的奥妙。

有智慧的人,瓦砾对他都是无上法;没有智慧的人,无上法对他也是瓦砾。

愚痴的人觉得黄金最珍贵,聪明的人知道石头有时比黄金珍贵,智者金石同一观。

苏东坡体会到这个道理,曾经写过两首有智慧的诗,后来成为中国名诗,一首是:
溪声便是广长舌,
色岂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
他日如何举似人。

另一首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惜缘
苏东坡的朋友柳子玉,山水草木妙绝一时。

子玉的儿子名唤子文,在京师得到一幅画,拿来给苏东坡题诗。

苏东坡一看,原来这幅画大有来历。

传说,唐朝开元年间,房琯与道士邢和璞出游,经过夏口村,进入一座废弃的佛寺,两人坐在松树下谈天。

邢和璞叫人挖地,挖出了一个古瓮,瓮中有一幅娄师德送给永禅师的画。

邢和璞就问房琯:“你想起这件事了吗?”
房琯惆怅地忆起自己的前生原来是永禅师。

原来柳子玉本来有埋在瓮中那画的临本。

而子文所求到的那幅正是真迹。

要给这幅画题诗的时候,苏东坡突然想起天佑六年三月十九日的一个梦,那时他从杭州回京,夜宿吴松江上。

他梦到方外的朋友仲舒禅师带一把琴来看他,弹起来声音非常奇特。

苏东坡仔细看那把琴只有十三弦,破损得很厉害,不禁叹惜不已。

仲舒说:“虽然破损了,还是可以修理呀!”
东坡说:“可惜只有十三弦,又能奈何?”
仲舒没有回答,只吟了一首诗:
度数形名本偶然,破琴只有十三弦;
此生若遇邢和璞,方信秦筝是响泉。

苏东坡隐隐约约感觉到,仲舒的意思是自己乃邢和璞所转世,但也不确定,就醒了。

第二天,苏东坡白天睡觉又做同一个梦,仲舒禅师又诵了同一首诗。

他惊醒过来的时候,正好仲舒来访,感觉到那么真实,仿佛不是梦境,以这个梦问仲舒,仲舒说:“我不知道呀!”
苏东坡于是在画上题了一首诗:
破琴虽未修,中有琴意足;
谁云十三弦,音节如佩玉。

新琴空高张,丝声不附木;
宛然七弦筝,动与世好逐。

陋矣房次律,因循堕流俗;
悬知董庭兰,不识无弦曲。

这首诗的意思是,高挂起来的新琴,琴声都还没有进到木头里去,可惜世人却偏爱这种新声音的追逐。

旧的破琴虽然只有十三弦,其音节却像玉佩铮琮,琴意与情意都非常丰沛。

可怜世上的人都像房琯一样,轮回在流俗里面,不能知道无弦琴的曲调了。

苏东坡的感喟真是令人神伤,我们生活在这世界上,都是由因缘和成的,我们固然不能知悉前世有埋画、破琴的因缘,但也不能不爱惜今生今世的因缘,唯有惜缘的人才能在无弦的琴里,也能听到佩玉一样美丽的音声!
附记:近读明朝徐长孺所辑的《东坡喜集》,一些是坊间东坡传记及诗文集所没有的故事,非常有趣,随手剪裁,翻译了三则,名为“东坡三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