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3种群ppt课件

合集下载

农业生态学-生物种群

农业生态学-生物种群
绝对密度(absolute density)和相对密度(relative density)。 ➢ 绝对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空间中的生物个体数量。 ➢ 相对密度是指单位栖息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密度是种群内部调节的基础,它部分地决定着种群的能流、 资源可利用性、种群内部压力大小及种群分布和生产力。
小麦进化史上的第一次飞跃
二粒系小麦
与节节草杂交
小麦进化史上的第二次飞跃
普通小麦
山羊草
节节草
玉米的进化
玉米的原始祖先大刍草:植株细小,丛生,雌 雄同花,花器着生在植株茎梢,果穗及籽粒小 且易脱落。
选择“芽变”变异个体:从植株中部结出果穗
雌雄同株异位的玉米: 野生玉米果穗穗轴长只有2.4cm,
到公元十六世纪初,玉米果穗已经增 加到13cm。
➢ 数量特征
出生率(natality):单位时间内种群新出生的个体数, 是种群内个体数量增长的重要因素。
可分为生理出生率和生态出生率: ➢ 生理出生率是指种群在理想条件下(无任何生态因子限制,
只受生理状况影响)的最高出生率——理论常数。 ➢ 生态出生率是指在—定的环境条件下种群的实际出生率。
➢ 数量特征
实验种群(实验条件下人工饲养的小白鼠)
二、种群的特征
➢ 空间特征
种群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分布方式。
均匀分布(uniform distribution)
统计方差 = 0
随机分布 (random distribution )
统计方差 = 平均数
聚群分布(aggregated distribution )
出生率的大小主要受3方面因素影响: 性成熟的时间
每次产生后代的数量 每年产生后代的次数

《农业生态学》第3章-生物种群

《农业生态学》第3章-生物种群

动物分布的原因是: ◆局部生境差异 ◆气候的节律性变化 ◆配偶和生殖的结果 ◆社会关系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大小(size)和密度(density)
一个种群全体数目的多少叫种群大小。 单位面积内某个生物种的个体总数叫种群密度.
密度的作用是种群内部自动调节的基础。有生 态密度和粗密度,且生态密度常大于粗密度。
2.出生率(natality)和死亡率(mortality)
出生率 是指种群在以生产、孵化、分裂或出芽等方
式下,产生新个体的能力,是种群内个体数量增长的 重要因素,出生率是种群增加固有能力的表述。常用 单位时间内产生新个体的数量表示。出生率分为:
度周期性变化。如候鸟飞来时密度较高,飞走后密度为
零。蚊子密度夏天高,冬天低……
外来干扰——如农田中洒农药后害虫因大量死亡而
密度很快下降……
天敌数量的变化——如猫增多导致鼠密度下降;青
蛙增多导致害虫减少……
偶然因素——如流行病、水灾、旱灾……
在任何一个地素的影响而发 生很大变化。在实际应用中,密度是生物种 群重要的参数之一,是种群内部自动调节的 基础,它部分地决定着种群的能流、资源的 可利用性、种群内部生理压力的大小以及种 群的散布和种群的生产力。
产中的应用。
第一节 种群的概念与特征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tion
种群的概念 种群的基本特征
一、种群的概念
种群(population)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
定特定空间与时间的同一物种(或有机体)的 集合体。
种群由同种个体组成,但不等于个体的简单聚 合,从个体到种群是一个质的飞跃 通过种内个体间的相互作用,种群成为一个具 有独立特征、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在生态系统中,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形式也 是生物群落和种间关系的基本组成单位 从进化论的观点来看,种群还是一个演化单位 种群生态的研究是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基础

农业生态学-第3章-生物种群

农业生态学-第3章-生物种群
ion Growth
几何级数指数增长 种群的指数增长 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
根据环境对种群的作用以及种群世代的重叠状 况,种群增长一般有3种典型类型: 几何级数增长 指数型增长 逻辑斯谛(S)增长
一、几何级数指数增长(geometric growth)
种群的几何级数增长是指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生长, 不受食物、空间等条件的限制,种群的寿命只有1年, 且一年只有一个繁殖季节,同时种群无年龄结构, 是个体彼此隔离的一种增长方式。 亲代与子代世代 分离,种群增长不连续。
在任何一个地方,种群的密度 都随季节、 气候条件、食物储量和其它因素的影响而发 生很大变化。在实际应用中,密度是生物种 群重要的参数之一,是种群内部自动调节的 基础,它部分地决定着种群的能流、资源的 可利用性、种群内部生理压力的大小以及种 群的散布和种群的生产力。
2.出生率(natality)和死亡率(mortality)
二、种群的基本特征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tion
种群的基本特征 是指各类生物种群在正常
的生长发育条件下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即种 群的共性,而个别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所 产生的特殊适应特征,不包括在此范围内。
种群的基本特征包括种群的: 空间特征 数量特征 遗传特征 邻接效应
种群的空间分布通常可分为:
均匀型 随机型
成群型
成群随机型
成群均匀型
1.均匀型分布(Uniform Distribution)
也称规则分布(regular dispersal), 即种群内各个体在空间呈等距离 分布。 5 当有机体能够占据的空间比其所 4 需要的大时,则在其分布上所受 3 到的阻碍较小,这样使种群中的 2 个体呈均匀分布。在小范围内的 均匀分布主要是因为种群内的个 1 0 体间的竞争。 0 自然界中罕见,人工栽培的森林 和作物群落常为此类型。

生态学3 种群生态学(2)课件

生态学3 种群生态学(2)课件

t
指数 增长
环境 阻力
逻辑斯 谛增长
S型曲线与J型曲线的比较:根本差异在于(1-N/K),即 环境阻力
(4)逻辑斯諦方程的意义: 该模型具有数学上的简单性和明显的现实性,
具有以下意义:
1)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2)是渔业、牧业、林业等领域确定最大持续产量
的主要模型; 3)模型中r和k以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
生态适应能力强 繁殖能力强 传播能力强
•与当地物种的竞争 •直接攻击当地物种—捕食 、寄生传播疾病等
•与当地物种杂交 •由于防治而带来的危害
欧洲的穴兔于1859年由英国引入澳大利亚西南部, 由于环境适宜和没有天敌,迅速向北扩展,经过16 年,澳大利亚东岸发现有穴兔,即16年中其向东推进 了l 770 km。由于穴兔种群数量很大,与牛羊竞争 牧场,成为一大危害。人们采用许多方法,耗资巨 大,都未能有效控制。最后引入了粘液瘤病毒,才 将危害制止。
一、种群的概念及特征 二、种群的动态 密度和分布 种群统计学 种群增长模型 种群数量变动及调节
第二节 种群生活史 第三节 种内与种间关系
(三)种群增长模型
科学研究的方法,可以是先搜集资料,然后试图解说资 料,归纳出原理的归纳法;也可以是先从假设开始,然 后搜集资料来证实假设的合理性的演绎法。
个体大、出生率低、生长慢、成熟晚的生物,最易出现这种 情况。
例如,二次世界大战捕鲸船吨位上升,鲸捕获量节节上升,其结果 导致蓝鳁鲸种群衰落,并濒临灭绝;继而长须鲸日渐减少。目前就 连小型的具有相当“智力”的白鲸、海豚和鼠海豚等也难逃厄运。
种群衰落和灭亡的速度在近代大大加快了,究其原 因:
人类的过度捕杀; 野生生物的栖息地被破坏,剥夺了物种生存的条件; 达到最低种群密度,过低的数量因近亲繁殖而使种群的

《农业生态学》课件

《农业生态学》课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为农业生态系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通过遥感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实现精准农业和智能农业的 发展。
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前景
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负 荷,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农业生态系统的全球视野与国际合作
3
营养结构
包括食物链、生物量金字塔、能量流动等。
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
物质循环
包括碳、氮、磷等元素的循环。
能量流动
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等能量转化过程。
土壤保持与改良
保持土壤肥力,防止水土流失。
生物多样性保护
保护农作物和野生生物的多样性。
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
自我调节能力
01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能够维持内部平衡。
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利用
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改良作物品种,提高抗逆性和产量,同时促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农业
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 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的农业发展方式。
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
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土壤、水、气候等要素 的可持续维护,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可持续供 给。
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历程
起源
农业生态学起源于古代农耕文明,人们开始意识到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农业生态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 学科。
现状
现代农业生态学注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与环境科学、地理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相互 渗透,为解决全球性的农业和环境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

《种群》PPT[优秀课件资料]

《种群》PPT[优秀课件资料]
认识生物种群



菇蕨

企类


不是同一种生物,它们的形态、结构并不相同。
物种:一群生物,它们的形态、结构相似, 并能相互交配而生育子孙后代 .
这些生物是同一种生物吗?为什么?
20:43:36
看下面几张图片,有什么共同点?
20:43:36
一、种群(population)
(一)概念: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 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因为人们为了获得蛋、奶等禽畜副产品而选择 控制的效果
②性别比例在防治农业虫害的应用。
通过性引诱剂大规模诱杀,破坏农作物害虫种群 正常的性别,来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20:43:37
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时,你就该努力。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我TM竟然以为我竭尽全力了。能力是练出来的,潜能是逼出来的,习惯是养成的,我的 成功是一步步走出来的。不要因为希望去坚持,要坚持的看到希望。最怕自己平庸碌碌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20:43:36
二、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2、出生率
3、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年)内,平均 每千个个体中死亡的个体数。
死亡个体数
死亡率=
×1000‰
种群个体总数
例:一个拥有1000只麻雀的种群在一年 内死亡了800只麻雀,那么这个生物种群
在这一年中的死亡率是 800 ‰ 。
20:43:36
如:一口池塘中全部的鲫鱼
20:43:36
讨论:
1、所有的桃花是一个种群吗?为什么? 2、一个菜市场中所有的鲤鱼是一个种群吗? 为什么? 3、一个池塘中所有的蝌蚪是一个种群吗? 为什么?
20:43:36
注意:种群的特点
①一定空间: 小则如田地、池塘,大则如草原、海洋。 ②同种生物(同一物种): 有大小、年龄、雌雄,它们都属于同一个 物种,能相互交配繁育后代。 ③个体的总和

3.种群生态学 PPT课件

3.种群生态学 PPT课件
生态出生率:在一定时期内种群在特定条下 实际繁殖的个体数量
影响动物出生率的主要因素
性成熟的速度 每次产仔数量 每年生殖次数
植物的性成熟速度、结实 率、每次产种量、每年生 殖次数等差异很大
例:“二度梅”;箭竹 云南大理农民杨春海研究
开发出的‘二度梅’性状 稳定,一年开两季花
箭竹(Fargesia spathacea Franch. )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存活数 250 178 107 76 36 17 9 6 4 2 0
种群增长率 r 和内禀增长率rm
增长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比例。 种群实际增长率r又称为自然增长率
内禀增长率(innate rate of increase): 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不受限制、 同种或其他个体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 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 光照和食物等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最大 瞬时增长率
生态死亡率:一定条件下的实际死亡率。个 体可能死于饥饿、疾病、竞争、被捕食、被 寄生、恶劣气候、意外事故等等
出生率和死亡率 常用1000个个体中的出生
数或死亡数来表示;也可以按特定年龄来统 计出生率或死亡率。
年龄结构(age structure)
年龄结构: 种群内各个年龄级个体数目与种 群总个体数的比例关系
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 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及种群与其栖息地 环境中诸多因子的相互作用。种群动态是 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种群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定量地研究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迁 入迁出率
了解影响种群波动的因素及种群存在、 发生规律
了解种群波动所围绕的平均密度及种群 衰落、灭绝的原因

农业生态学-第3章-生物种群

农业生态学-第3章-生物种群

Nt=Nt-1×λ或Nt =N0×λt
式中:N0为初始种群大小; Nt为时间t时的种群大小; λ是种群的周期增长率。
二、种群的指数增长(exponential growth)
在无限环境条件下,除了种群的离散增长外, 生物可以连续进行繁殖,没有特定的繁殖期, 子代与亲代繁殖时间交错世代重叠,种群的 增长呈连续状态。
第三章 生物种群
Population of organisms
第一节 种群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种群的增长模型
种群的数量波动与调节 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本 章 提 要
●概念与术语 种群 (Population) 出生率 (Natality) 死亡率 (Mortality) 年龄结构 (Age Structure) 迁移 (Migration) 扩散 (Dispersal) 密度调节 (Rregulation of Density)
(四)邻接效应(abutting effect)
当种群的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所 出现的相互影响,称为邻接效应。 邻接效应常表现在密度对形态、产量和死亡 率的影响等方面,如作物在一定条件 ( 管理 合适、充分生长条件 ) 下,尽管各地块密度 不同,株数有别,而最后总产量却很接近. 密度对死亡率有直接影响,固着生长的生物 (包括植物)不能以扩散的方式逃离竞争,因 此竞争中的失败者死去,这种竞争的结果使 较少量的较大个体存活下来。
在任何一个地方,种群的密度 都随季节、 气候条件、食物储量和其它因素的影响而发 生很大变化。在实际应用中,密度是生物种 群重要的参数之一,是种群内部自动调节的 基础,它部分地决定着种群的能流、资源的 可利用性、种群内部生理压力的大小以及种 群的散布和种群的生产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培养大草履虫
草 履 虫 数 单独培养双小核草履虫 量
混合培养大草履虫 混合培养双小核草履虫
0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培养时间 / d
• 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
种群大小:18亿亩耕地的红线
植物竞争与轮作制度
重楼
三七
Thank End
2020 农业生态学3种群ppt课件
• 00 • -• -0 • +• +• +0 • ++ • ++
种间关系
中立:两个种群彼此不受影响,和平共存。 竞争:直接或间接的抑制性影响。 偏害:一种群受抑制,另一种群无利、无害。 寄生:一种群个体生活于另一种群个体中。 捕食:一种被另一种所取食。 偏利共生:一种有利,另一种无害也无利(共栖)。 原始合作:两种都有利,但可分开。 专性互利共生:两种都有利,不可分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