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中课标要求(必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高中课标要求(必修)

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目的态度)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能力重点要求)

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更高要求)

了解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文学知识和鉴赏能力)

二、教材编排体例(必修)

人教版必修教材共两个现当代散文单元。

必修1:写人记事散文单元(品文--品人)

必修2:写景状物散文单元。(赏景--体情--品言)。重点是在精美景物中体会浓厚情味和深邃意蕴,从优美的语言中品味美景及作者的独特情感。

两个散文单元,内容各有侧重,目标各有不同。不同的鉴赏方法,为选修课学习作准备

三、单元编写意图

本单元散文都是写景状物的名篇佳作。

《荷塘月色》以精彩的写景状物闻名,作者用精美的语言创造出优美的意境。

《故都的秋》也写景状物,但更有感染力的是文中浓郁的情味,作者的襟怀、志趣、性格洋溢在字里行间。

《囚绿记》因为篇幅较短,写景状物很有特点,表达情意含蓄蕴藉而第一次进入高中新课本。

此单元属阅读鉴赏的审美感悟,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情与景的关系。三篇文章共同的特点写景精美,情味浓厚:对故都的眷恋、对荷塘美景的感受是中国文人骨子里美而雅的审美追求的体现。这种体现或含蓄、或直率,但都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语言美:尽管各类散文都讲究语言美,但写景状物散文对语言美的要求更高,这些散文将语言美发挥到了很高的境界。

四、单元教学要点

1.赏析美景。理清写景状物的线索,赏析富有特征的景物和写景状物多种艺术手法。

2.品评深情。理清作者起伏、隐现的情感线索。体会作者的个人性情和独特感悟。

3.品味语言。熟读背诵、圈点批注、揣摩语言,是赏析的切入口。重视品味语言是回归

语文教学的正道。

4.提升审美。写景状物散文始终贯穿着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审美趣味等,接受美的熏

陶,激发美的追求。

五、关于审美能力

《课程标准》注重语文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三种能力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其重要的一环。

写景状物散文都是描写审美物象、表达审美情感、体现审美趣味的。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读课文,品味美景、美情,获得充分的美的享受,并对这种美进行富有创见的评价。审美能力就是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故都的秋》

➢郁达夫《故都的秋》为写秋的上乘精品。因为他不只重在描述秋景秋物,而且刻意传染秋色秋味,摹写秋的深邃意境,笔墨里融进了太多只属于他个人的独特的审美

感受。

➢如何确定教学内容?逐层下移分析视角: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秋景—秋情)

➢这是一篇郁达夫的抒情散文。(独特感受)

➢这是一篇郁达夫以个性化语言表达自己独特情感的抒情散文。(表达方式与表现风格)

学情分析

➢有人对中学生调查对《故都的秋》的阅读感受,结果表明,很多学生不喜欢这篇文章。虽然有一些学生凭直觉感觉不错,但说不清好在哪里。一些学生认为写得很一般,甚至不好。更多的学生感觉很茫然。

➢主要原因,一是时代的隔膜,一是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审美情趣、表现形式与中学生的情感经验有很多的差距。基于上面的文体及学情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品味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眷恋、挚爱。进而了解郁达夫散文创作的主要特色。----强烈的主观色彩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力,体会情与景、形与神相辅相成的关系。

➢品味语言,消除时代隔阂,体会作者独特的人生感受。

教学步骤

(一)激发兴趣。展示咏秋、叹秋、赞秋诗句。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伤感)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悲苦)

轻寒可人天(惬意)

我言秋日胜春朝(昂扬)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畅快)

问题设计:

➢有人说,秋是四季中意蕴最丰富的季节。古今中外的墨客文人无不把自己的满心欢喜一腔离情寄托在秋色中。那么郁达夫笔下的秋又是如何的?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同学带着问题细读文章。

➢设计意图:引导回忆所学过的关于描写秋天的相关诗文,让学生初步体味,面对同一个事物,不同作家,不同人生体验所激发出的个性化的感受。认识经典散文,以情驭景,景随情移的强烈的主观色彩。

(二)品读课文,概括要点。

1.请用文中语言概括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特点。思考文中为何多次提到南国之秋。

➢北国之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Ø南国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的润,天的颜色显得淡: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Ø第2、12段写南国之秋,从写法上是对比,从结构上看,是首尾呼应。这个环节可以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由浅入深的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思考交流。

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2.为了体现故都秋的特点,作者主要抓住了哪些意象,构成了几幅画面?请用简练的文字加以概括。

➢秋晨小院--- 破屋、浓茶、小院、漏光、歌声、

碧天、秋草、蓝朵、残垣(意象—诗化)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果奇景---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发言,用诗句形式点化画面。以便使学生更好地领略画面的意境美。

3.在这些画面中。作者通过哪些修饰性的词语来突出景物的特点?从遣词造句中品出了作者怎样的姿态和情趣?

➢可通过师生共同品读五幅画面来解决。

➢比如,欣赏第一幅画面,可以先请学生来朗读。然后让学生抓住写景状物中修饰性的词语体会这里的景与物的特点。还要通过推敲字句进一步让学生领会作者独特的感受和情味。

(三)课外探究

➢为什么郁达夫会有这样的审美感受?可以让学生课外查找资料,借助郁达夫的经历和相关文章做进一步的探究。

➢相关作品:

《一个人在途上》

《北平的四季》)

《荷塘月色》

如何确定教学重点?

➢学生在写景状物方面最需要了解什么?

➢学生在阅读此类文章时最需要学习什么?

➢《荷塘月色》最令人赞赏,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什么?

➢在写什么和怎么写方面,课文哪几个段落处理得最好?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于写景抒情散文有一定了解。对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也有所领会。但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们认识问题较肤浅,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粗读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和培养之中。尤其是对作者在写景状物中流露出的思想情绪还不太容易理解。

➢所以教师在引导阅读时,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领他们进入审美意境,培养他们纯正的文学审美感受和灵敏的语感。

教学目标

➢欣赏文中描绘的荷塘月色是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法,并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揣摩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重点学习通感的修辞手法。

➢探究作者情感,培养多元解读的审美价值观。

教学步骤

(一)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1. 配乐朗诵,渲染气氛;

2. 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要求学生把自己放进去读。不要齐读。因为朗读是对文本再创造的过程,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此文的话语方式很像是自言自语,让学生把自己放进去读,意在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理解不同,情感、节奏就不同。(二)仔细品读,把握情感。

挑自己喜欢的文段朗读,交流。如以第三段做切入口,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