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 教案教学设计word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优质教案完整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优质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详细内容包括:1. 植物的生长过程、繁殖方式、光合作用等;2. 动物的分类、生活习性、适应环境的能力;3. 天气的观测、气候的特点、人与自然的关系;4. 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和分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与变化过程,认识到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2. 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关注生物多样性,了解动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3. 使学生掌握天气与气候的基本知识,提高观察自然、适应环境的能力;4.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物质性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适应性、天气与气候的关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2.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分类、天气观测、物质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标本、动物模型、天气符号卡片、实验器材等;2. 学具:记录本、画笔、放大镜、温度计、湿度计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观察校园内的植物,讨论植物的生长过程;2. 例题讲解:光合作用的原理、动物分类方法、天气符号的认识、物质的性质;3. 随堂练习:绘制植物生长图、动物分类表、天气记录表、物质性质实验;5. 课后实践:观察身边的植物、动物、天气现象,记录并分享。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2. 动物的分类与适应;3. 天气与气候的关系;4. 常见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绘制植物的生长过程图;(2)制作动物分类表;(3)记录一周的天气情况,分析气候特点;(4)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性质。
2. 答案:(1)植物生长过程图:种子发芽、植株生长、开花结果;(2)动物分类表:哺乳动物、鸟类、昆虫、鱼类等;(3)天气记录与分析:晴、多云、阴、雨等,气候特点:四季分明、干旱、湿润等;(4)物质性质实验:金属硬度大,非金属硬度小;酸碱盐的溶解性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2. 学生拓展: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参加科学实践活动,培养科学素养;3. 延伸学习:开展植物种植、动物观察、天气研究等小组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品教案专业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品教案专业版一、教学内容1.章一:《我们身边的科学》1.1《科学在哪里》认识科学的概念,了解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2《观察和提问》学习观察方法,培养提问技巧。
2.章二:《植物的生长》2.1《植物的身体》了解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2.2《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生长条件。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认识到科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2.培养学生的观察、提问和思考能力,激发探究兴趣。
3.使学生掌握植物的基本知识,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和条件。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观察方法的掌握,植物生长过程的理解。
2.教学重点:科学概念的认识,观察、提问技巧的培养,植物基本知识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植物样本。
2.学具:笔记本、铅笔、放大镜、植物种子。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新课导入:讲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学习观察和提问的技巧。
3.实践情景引入:带领学生参观校园植物,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的生长环境。
4.例题讲解:以植物的身体为例,讲解植物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功能。
5.随堂练习:让学生观察植物样本,绘制植物身体结构图。
六、板书设计1.科学的基本概念2.观察和提问技巧3.植物的身体结构4.植物的生长过程和条件七、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植物,描述其生长环境,并分析其对生长的影响。
2.答案:描述:植物名称、生长地点、生长状况等。
分析:光照、水分、土壤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能积极参与,实践环节表现出较高的兴趣。
但在提问环节,部分学生仍较拘谨,需要进一步引导和鼓励。
2.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植物种植实验,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植物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观察方法的掌握,植物生长过程的理解。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优质教学设计(全册)(完美版)

2020年最新
三、课堂练习 活动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 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 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 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 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方法:探究观察法、动手操作法 课 型:新课 教学准备: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 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环节 一、有趣导入
执教人
学科
科学 课 题 第二课
校园的树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 )课时
知识与技能: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
三 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维 目 标
过程与方法: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 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活动过程中让 学生感受大树 是活的生命 体,让学生独 立观察思考树 的特点。
总结的时候让 学生自身总结 本节课的重要 内容。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好好观察一棵大树,自身体验 树是活的植物。 第一课 植物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5篇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5篇1.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教学重点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了解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教学准备准备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关于动植物的季节性生活规律变化的图片,录象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引入。
2、学生展示自己收集有关春季、夏季、冬季气候特征的图片。
二、自主学习1、引导学生观看本课图片,了解在一定的地区,天气现象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2、四人小组讨论。
3、秋天气候的特征。
4、其他季节的气候特征。
5、小组汇报。
6、师生小结。
7、在不同季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8、小组讨论后汇报。
9、教师小结。
三、课后作业1、观察小动物。
2、观察植物。
3、把自己观察到的动物或植物,记下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2.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
2、植物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3、植物变化是生命体特征之一。
过程与方法:能用测量方法比较叶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关注周围植物变化,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变化记录表。
【教学重点】观察记录描述植物变化。
【教学难点】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变化记录表。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一把尺子,4张不同大小叶片,记录表。
教师准备:一些树木四季变化图片,带花苞菊花,狗尾草。
【教学过程】一、怎样观察植物变化我们知道,春暖花开季节,许多植物很快地进入生长期,发芽、长大、开花结果。
秋天里,从开学到现在,好几个星期过去了,校园里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可结合第2课课外作业及学生精彩发现激发学生探究欲。
)讨论:我们可以观察植物哪些变化?我们怎样观察?首先得测量树干是否变粗了,我们得在树干同一高度连续测量三次,取接近值(三年级孩子尚未接触过平均值数学解法);过一个阶段再同样测量进行记录。
(2022教科)科学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文档

(2022教科)科学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目录:水1.水到哪里去了空气2.水沸腾了1.感受空气3.水结冰了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4.冰融化了3.压缩空气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4.空气有质量吗6.加快溶解5.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7.混合与分离6.我们来做“热气球”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7.风的成因8.空气和我们的生活天气1.我们关心天气2.认识气温计3.测量气温4.测量降水量5.观测风6.观察云7.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科版三年级上册11.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课题水到哪里去了单元1学科科学年级3学习目标科学知识1、常温下,水会蒸发到空气里去2、蒸发是水的一种形态3、水和水蒸气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科学探索:1、通过现象观察,分析、猜测水到哪里去了2、通过活动体验,研讨影响水蒸发因素3、通过模拟实验,感受水蒸发特点,研讨水和水蒸气的区别科学态度细致观察生活、尝试解释生活现象重点1、常温下,水会蒸发到空气里去2、蒸发是水的一种形态3、水和水蒸气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难点1、通过现象观察,分析、猜测水到哪里去了2、通过活动体验,研讨影响水蒸发因素3、通过模拟实验,感受水蒸发特点,研讨水和水蒸气的区别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展示图片,聚焦问题:我们已经知道水是一种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水还可能有其他的形态吗?学生猜测回答单刀直入,激发兴趣讲授新课一、探究11、试着解释下面的现象,你认为水到哪里去了?(展示图片)2、水变成什么物质跑到空气里去了?教师点拨: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3、教师小结蒸发是水从液体变成气体的现象。
(展示示意图)4、活动体验(1)请做以下这些活动,体验湿手变干的时间是否一样?①手心向下,手背向上②对一只手吹气③甩动一只手(2)活动手册活动体验探究手心向下,手背向上对一只手吹气甩动一只手学生试着去解释交流:跑到空气里去了。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优秀教案(通用8篇)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优秀教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优秀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优秀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会配置吹泡泡的溶液;学会提问题并分析问题,从众多的问题中筛选出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2、比较问题研究的可行性,找出问题的核心。
3、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问,善于选择问题,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探究的行为。
教学准备:吹泡泡游戏需要用的配料:洗洁精、甘油、肥皂、肥皂粉、水、吸管、量筒、铁丝、乒乓球、尺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
提问题也是有诀窍的,如我们可以在仔细观察各种现象中提出问题,也可以在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还可以对一些已有的结论提出怀疑。
在提出更多的问题后,我们当然要想办法寻找问题可能的原因,因为这是科学探究的必经过程。
那么如何在众多的问题中选择出适合我们小学生研究的问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引入课题(板书)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
二、玩游戏提问题通过玩吹泡泡的游戏,要求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出新问题。
1、配制不同比例的溶液。
2、用吸管吹,注意用气要均匀。
3、用细铁丝弯成各种形状的框制造泡泡。
(框框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
4、想怎么吹就怎么吹,吹的花样越多越好。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把它们记录下来:1、为什么有的泡泡大有的泡泡小?2、怎样才能把泡泡吹的大一些?3、怎样才能把小泡泡吹到大泡泡里?……三、如何寻找问题的答案启发学生思考:为了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你会怎么做?介绍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的方法。
1、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为了加深理解和保持记忆,我们可以自己制作信息卡。
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的信息卡,指导学生分析信息卡包括哪些内容和怎样呈现。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是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是小学科学课程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教案将以全册内容为基础,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介绍和分析。
通过合理的教学安排和丰富的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科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第一单元《生物世界》主要介绍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植物和动物,观察它们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类思维。
同时,可以开展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第二单元《物质的状态和变化》重点介绍了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转变。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展示真实的物质变化过程,如水的沸腾、冰的熔化等,引发学生对物质变化的思考。
组织学生参与实验,观察各种物质状态变化时的现象,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加深他们对物质状态和变化的理解。
第三单元《水的重要性和利用》介绍了水的重要性以及水的利用。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调查学生家庭的用水情况,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有限性,培养他们节约用水的意识。
同时,可以开展节约用水的实践活动,如制作节水器具、观察水质净化等,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水资源的认识。
第四单元《物体的形状和结构》主要介绍了物体的形状和结构对物体性能的影响。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了解它们的特点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工程设计活动,让他们尝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培养他们的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单元《光的传播和阻挡》重点介绍了光的传播和阻挡。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展示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引发学生对光的传播规律的思考。
可以让学生观察光的衍射、折射等现象,并进行小实验,增加学生对光传播规律的实际体验,加深他们对光学知识的理解。
第六单元《声音的传播和变化》介绍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变化。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全册教案

教案课题: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阅读教学教材: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全册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3.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理解并运用教材中的科学知识。
2.能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思考问题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难点:1.能够独立进行实验和观察,并能够理解并解释实验现象。
2.能够通过对教材的正确阅读,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导入前课知识,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2.具体教师提问回顾上一节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30分钟)1.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讲解,重点解释教材中的科学概念和实验原理。
2.引导学生读教材,理解教材内容并作出合理解释。
3.进行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4.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引导学生理解实验原理。
三、练习(20分钟)1.配合教材,布置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科学知识。
2.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检查,及时纠正和指导学生的错误。
四、总结(10分钟)1.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
2.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相应的作业,对教学内容进行巩固和复习。
2.强调作业的重要性,并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教材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学习了重要的科学知识,通过实验操作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讲清楚每一个实验操作的步骤,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
在练习环节中,重点检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教学结束后,要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的科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水沸腾了教案教学设计2、水沸腾了〈〉(【学习内容】新教科版三年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水沸腾了》【学习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1.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
2.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3.探究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1.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2.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时要抓住沸腾时的主要特点及发生沸腾现象的顺序来进行观察。
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描述看到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等。
【学习难点】教学仪器的组装,使用仪器时的讲解示范,学生使用仪器时教师的指导。
【学习准备】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时钟、湿抹布。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习流程】一、聚焦1、同学们,你在家里烧过开水吗(出示书中的第一幅烧水的图片或是几幅翻滚的火锅的图片)?请你说说水烧开时有什么现象发生?。
家里的锅是不透明的,现在,我们就把这个现象搬到实验室里,来研究一下(出示图中烧水的实验装置)。
这样,我们会看得2、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杯子里的水加热,会出现什么情况?二、探索1.说一说或画一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请同学们回答(这里我采用让学生说一说的方式):讲解:当水加热到有大量的气泡冒出水面时就是水沸腾的现象(板书:《水沸腾》)。
那么水沸腾有哪些秘密呢?我们就来实验一下。
2.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观察和记录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1).识实验器材和使用方法1).介绍:三角架、石棉网、烧杯2).讲解酒精灯的使用方法:A、使用酒精灯时,先要检查灯芯,如果灯芯顶端不平或已烧焦,需要剪去少使其平整,然后检查灯里有无酒精,灯里酒精的体积应大于酒精灯容积的1/4,少于2/3。
在使用酒精灯时,应注意,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烧另一盏酒精灯,而应用燃着的火柴或木条来引燃;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最好要盖两次,不可用嘴去吹灭,否则可能将火焰沿灯颈压入灯内,引起着火或爆炸。
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B.给物质加热酒精灯灯焰分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在给物质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因为外焰温度最高。
3).温度计的使用方法A.手拿着温度计的上端,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B.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C.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教师要边讲解边示范,也可以用微课的形式或是视频播放来进行讲解。
)4).安全教育使用酒精灯和温度计时要注意安全教育。
用课件出示书中的提示:A.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酒精灯。
B.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其他酒精灯。
C.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
D.加热后的烧杯、三脚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很烫的,不要用手触摸。
1.实验一:水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1).出示:(活动手册表格)1、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时间0 分钟 2 分钟 4 分钟 6 分钟8 分钟温度计的示数水的变化2).先进行猜测,然后每组在实验时填写一份活动手册里的记录单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4).学生汇报5).师生总结水在没加温时是常温,当水温上升到100 摄氏度时开始沸腾,继续加温则水的温度保持在100 摄氏度不变。
2.实验二: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水沸腾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出示:(活动手册表格)2、水沸腾时的活动记录水沸腾水沸腾时水沸腾时时的温度水中的现像水面的现象1).先进行猜测,然后每组在实验时填写一份活动手册里的记录单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3).学生汇报4).师生总结水沸腾的温度是100 摄氏度;水中有很多气泡上升;气泡在水面破裂逬出水花,水面的水会不停翻滚;水面上会有大量的水气飞向空中。
四、.讲解1.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正常大气压下为100℃)温度计100 摄氏度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2.水变成水蒸气后的体积有没有变化呢?教师演示:将套有排空气体的塑料袋的漏斗放在沸腾的水面下,观察袋子的变化。
(水蒸气将袋子鼓起)1).说明了什么呢?2).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大。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呢?(师生共同总结)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3《水结冰了》教案教学设计3.水结冰了【教材简析】通过前面2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本节课要研究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以及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水的这种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即水是怎样结成冰的。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冬天湖面的冰和冬天房檐下冰的图片,初步体验冰和水的不同,引出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的问题。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观察发现水结冰过程中试管里水温的变化过程,以及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 0℃时,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等。
学生还认识到随着温度的变化,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由水的液态——水变成了水的固态——冰。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仔细观察还会发现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液化成小水珠或凝结成霜。
了解碎冰中加入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达到预期的效果。
拓展板块,通过让学生讨论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使学生认识到水结冰这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
再让学生想办法能把试管里的冰取出来,初步体会环境温度高起来时,冰可以融化成水。
再提出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引导学生尝试寻找冰融化成水的温度条件等。
【学情分析】不少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水在一定的温度下能结成冰。
甚至有的学生就已经知道了环境温度在很低的情况下,水能结成冰。
但是,从什么温度开始结冰,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学生的体验不多。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科学探究目标1.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2.观察、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科学态度目标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
2.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在自然环境中,水与冰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发现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难点: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各种冰的图片、热水、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热水、水银温度计、各种冰的图片]1.出示一杯热水并测量水的温度提问:如果我十分钟后再测这杯水的温度,温度会如何变化?(预设:温度会下降一些。
)2. 出示几张各种冰的图片。
提问: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预设:会和室内温度一样。
如果继续下降会怎样呢?水会结冰。
)3.揭示课题:水结冰了(板书)二、探索: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1. 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组织学生讨论本课的实验方法。
提问:说一说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今天在教室里,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2.学生相互合作,测量水结冰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同时体会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在活动中,教师要提醒学生:(1).做两次标记:第一次是试管中倒入清水后(为了便于观察,可以在清水中滴一滴食用色素);第二次是试管中的水完全结冰后;两次用不同颜色橡皮筋标记;(2).温度计插入试管塞的小孔中,保持在中间的位置不能动,不要碰到试管壁;(3).仔细观察水结冰的变化过程,需要把试管经常拿出来观察是否开始结冰,当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
(4).冰块尽可能碎一些,再加入一部分食盐(食盐多一些,降温速度快一些),有利于降低烧杯内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5).因为需要拿出来看,碎冰可能会使橡皮筋移动,所以需要直尺重新确定一下标记位置是否正确。
3. 出示活动手册第9页,明确实验要求,并记录观察比较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结冰后的试管、碎冰内加食盐的烧杯、碎冰内不加食盐的烧杯、直尺、水银温度计]1.学生反馈交流: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小结: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 0℃时。
2.提问: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
3. 冰还是水吗?引发学生去思考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
4.为什么烧杯外壁有小水珠或一层白白的?它是冰吗?和试管里的冰一样吗?它是哪里哪里来的?和哪些现象类似?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凝结成霜。
不是冰,不一样。
(当外界温度较高时,也会只是液化成小水珠。
)5.在碎冰里加入了食盐,有什么作用?碎冰中加入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拓展:固态的冰能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结冰的水、试管、烧杯、清水]1.提问: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好处:可以看到美丽的冰雕,吃到冰淇淋。
不便:路滑给人们行走带来了不便。
2.出示装有冰的试管。
提问:我们有什么办法能把冰取出来?比一比谁的方法更科学?你为什么这么想?3.提问: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学生猜测。
引导学生课外自主探究【板书设计】3.水结冰了水(液态)凝固(0℃或0℃以下)冰(固态)【活动手册使用说明】1. 学生活动手册上的内容是让学生比较水与冰的相同和不同。
需要在学生通过观察冰和水之后,再研讨归纳后填写。
2. 维恩图的填写,要将水和冰的不同点写在两侧的空白处,相同点写在交叉的空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