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免疫调节教学设计第1课时
2.4 免疫调节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2.4 免疫调节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2.4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第4节免疫调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
分2课时学习:第1课时,免疫系统及免疫的类型;第2课时,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免疫学的应用。
教材将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对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揭示了机体内各个系统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说明了生命现象内在联系之间的普遍性。
另外,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将其放在必修模块对于全体高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二)教学对象分析免疫调节内容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就已经涉及,艾滋病、过敏反应以及免疫学的应用的相关知识,学生已经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有所了解。
教师的任务是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作科学的了解,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三)教学目标(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通过探讨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4)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5)培养从报刊杂志、互联网中直接获取资料或数据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为本课的;教学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为本课的。
落实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1、“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理解水平的内容,其中的“三道防线”的组成学生初中就已经涉及,所以学生通过自学就可以达到学习目的。
2、本节的重点是第三道防线,即特异性免疫所起的作用。
3、首先通过资料分析活动,即以艾滋病为例,说明人体内主要的免疫细胞——T细胞在免疫中的重要作用,进而说明第三道防线的重要性,提出问题:第三道防线是怎样起作用的?然后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学习来解决之前的问题。
教学设计21:2.4 免疫调节(Ⅰ)

免疫调节(Ⅰ)一、教学目标1. 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 概述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3.概述体液免疫的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1.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2.体液免疫的过程。
三教学流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课程导入问题: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病菌,通常情况下我们并没有患病,是因为什么呢?有一个男孩他生活的环境却和我们不一样,他的名字叫戴维,大家都叫他“泡泡男孩”。
播放“泡泡男孩”的图片并提出问题:(1)“泡泡男孩”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2)他为什么要生活在那样一个环境中呢?倾听、讨论、回答。
导入本节课题。
环节二:讲授新课一、免疫系统的组成1.阅读教材免疫系统组成资料。
让学生根据资料,尝试用连线和简单的文字,构建出免疫系统组成的概念图。
2.共同归纳免疫系统的组成。
(1)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2)免疫细胞(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2.免疫系统的功能分析、讨论、回答。
通过分析探究实验,总结免疫系统的组成,训练实验分析能力。
二、免疫类型问题:免疫系统是如何发挥免疫防卫功能的呢?情境:用多媒体呈现flash(皮肤的保护作用、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溶菌酶的作用、吞噬细胞的作用),由学生总结归纳出人体免疫防卫功能是由三道防线组成。
设计意图:回忆初中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归纳。
三、第三道防线组成(特异性免疫)1.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
2.课件展示淋巴细胞起源图解,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后回答问题,弄清淋巴细胞的起源。
(1)淋巴细胞起源于哪种器官?骨髓(2)由何细胞分化、发育而来?造血干细胞(3)在什么器官完成分化?分化的结果是?造血干细胞在胸腺发育分化为T细胞,在骨髓发育为B 细胞。
【资料分析】艾滋病死因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1.让学生阅读分析,回答讨论题,关注艾滋病死因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得到结论:第三道防线在抵抗外来病原体和抑制肿瘤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设计22:2.4 免疫调节(Ⅰ)

免疫调节(Ⅰ)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能力方面(1)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和提高小组合作的意识。
(2)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习惯。
情感方面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自尊自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2.教学难点体液免疫和的过程。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课前准备1.查找相关资料,布置学生的预习作业。
2.《免疫调节》的课件五、授课内容知识点一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器官主要有()()()()()2.免疫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
淋巴细胞是由骨髓中的()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
其中一小部分造血干细胞随血流进入胸腺,并在胸腺内发育成淋巴细胞。
称为()淋巴细胞,简称()细胞。
另一部分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淋巴细胞。
称为()淋巴细胞,简称()细胞。
3.免疫活性物质免疫活性物质,如()()()等。
淋巴因子大多是通过加强各种有关细胞的作用来发挥免疫效应的。
知识点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人体的三道防线)1.有关抗原和抗体(1)抗原概念:能引起机体产生( )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包括细菌,病毒,花粉,癌变细胞等。
特点:1)异物性:一般为()物质,包括细菌,病毒,花粉,癌变细胞等2)大分子性:相对分子量通常大于100003)()性:抗原物质表面具有某些特定化学集团,既抗原决定簇。
(2)抗体概念:机体受抗原刺激后,由浆细胞产生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本质:()蛋白分布:主要在血清中,其次在组织液中和外分泌液中也有。
机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体液免疫的过程(重点,难点)六、教学反思。
免疫调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说明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第4节免疫调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容。
分2课时学习:第1课时,免疫系统及免疫的类型;第2课时,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免疫学的应用。
教材将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对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揭示了机体各个系统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说明了生命现象在联系之间的普遍性。
另外,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将其放在必修模块对于全体高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二)教学对象分析教师的任务是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作科学的了解,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三)对教学目标的阐述1.知识与技能目标:(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讨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了解艾滋病的病因和预防,认识到艾滋病患者是HIV的受害者,需要得到我们的关爱。
(2)倡导关爱健康、珍爱生命的生活理念。
(四)教学重点(1)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2)特异性免疫的分类和过程及区别;(3)免疫系统失调引起的疾病。
(五)教学难点特异性免疫的分类和过程及区别。
(六)、教具准备幻灯片(七)、教学过程与设计1.导入新课师: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对维持环境的稳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并不能直接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也不能直接清除体出现的衰老、破损或异常的细胞。
对付病原体和体出现的异常细胞,要靠什么调节呢?学生:免疫调节。
板书:第4节免疫调节2.交流与讨论PPT展示HIV病毒师:HIV病毒引起什么疾病?生:AIDS。
免疫调节(第1课时)教学设计

免疫调节(第1课时)教学设计-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免疫调节(第1课时)一、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通过探讨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2.能力目标:以图解、问题串、和讨论的方式学习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艾滋病的病因和预防,认识到艾滋病患者是HIV的受害者,需要得到我们的关爱。
(2)倡导关爱健康、珍爱生命的生活理念。
二、教学重点:(1)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2)通过探讨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三、教学难点:探讨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对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并不能直接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也不能直接清除体内出现的衰老、破损或异常的细胞。
对付病原体和体内出现的异常细胞,要靠什么调节呢?学生:免疫调节。
播放视频1:温家宝总理看望阜阳艾滋病孤儿和患者。
教师:这是中国防治艾滋病历程中又一个历史镜头——在第21个世界艾滋病日到来之际,温总理专程前往阜阳,与艾滋病患者握手、交谈。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艾滋病也许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艾滋病正在对人类的生命和尊严发出前所未有的威胁与挑战,而我们又对它了解多少呢?学生:根据艾滋病资料的搜集情况,从以下几方面交流讨论:(1) 艾滋病的发现、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的主要病症及其危害。
(2) 目前全球及我国艾滋病的发展现状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
(3) 艾滋病传播有哪些途径(4) 我们应如何对待艾滋病病人面对艾滋病,我们能够做些什么2(5) 你知道世界艾滋病日吗历年的主题是什么?开展世界艾滋病运动有什么意义引导学生深入讨论:艾滋病的病因是什么艾滋病的死因是什么为什么艾滋病病人最后往往是患不同的疾病而死亡为什么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揭示艾滋病与人体免疫系统的关系,引入对“免疫系统的组成”的学习。
教学设计20:2.4 免疫调节(Ⅰ)

免疫调节(Ⅰ)一、教材分析教材将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对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另外,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将其放在必修模块对于全体高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二、学情分析免疫调节内容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就已经涉及,艾滋病、过敏反应、器官移植等免疫学相关信息学生已经通过报刊杂志、网络等传播媒体有所了解。
教师的任务是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让学生对免疫系统及其作用有较细致理解,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和责任心。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3)通过探讨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问题情境分析,培养学生从科学事实推理、比较、分析和判断得出正确结论的科学思维能力。
(2)学会构建概念图(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了解免疫系统的重要性,倡导关爱健康、珍爱生命的生活理念。
四、教学重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五、教法和学法学案导学法、PPT、话剧表演、合作讨论六、教学过程程序: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引入新课以手机细菌培养实验引入,展示我们生活环境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病菌,通常情况下我们并没有患病,是因为什么呢?引入课题:免疫调节过渡:免疫调节通过免疫系统实现,故先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
学生通过实验现象讨论交流,学生明确是免疫调节。
用手机细菌实验引入,用实例说明免疫系统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兴趣。
1.免疫系统的组成出示图片:完整的人体免疫系统图PPT图片:人体内的免疫器官分布。
指出图片中的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包括骨髓、胸腺和脾脏等。
PPT图片:免疫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
让学生认识各种免疫细胞,并结合“细胞的分裂和分化”来说明它们的起源及分化过程。
2.4免疫调节(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4节免疫调节(第1课时)教学设计广州市第七十六中学生物科余岳萍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从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层次来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②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以及免疫学应用。
2.能力目标:①通过对体液免疫流程图的学习,培养学生图文转换能力。
②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互帮互助、合作学习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免疫学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通过了解艾滋病和免疫系统的关系让学生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②让学生关注免疫学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体液免疫的过程。
2.教学难点:体液免疫的过程。
三、教材分析“免疫调节”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二章第4节的内容。
是调节人和动物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机制之一,是本章的前三节所介绍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有机补充,三者一起构成了人和动物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神经——体液——免疫网络调节机制。
与前三节一样本节内容知识量大,而且过程复杂。
四、学情分析本校为F组生源,学生生物学基础普遍较差,初中生物知识遗忘率较高。
但学生通过必修3第一章的学习,已掌握了:神经——体液——免疫网络调节是人和动物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对“艾滋病”的知识也有所了解,对“疫苗”有亲身体验。
这些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基础。
五、教学方法采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教学。
免疫调节的内容复杂,名词概念多,又是一个微观的过程,从学生身边的免疫实例入手,学习的趣味性。
在教学中利用演示、讲解、小组讨论、学生展示等方法,利用多媒体图片、视频、卡通动画等方式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对于“体液免疫”过程,从易到难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学习。
学生通过阅读、比较、讨论、思考,亲身体验等过程内化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七、板书设计第4节 免疫调节一、 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器官:免疫系统 2、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淋巴细胞(B 细胞、T 细胞) 3、免疫活性物质: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
2.4免疫调节教学设计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第1课时)本节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3必修稳态与环境》(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4节《免疫调节》的第一课时。
在课程标准中对本节内容有如下说明: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一、指导思想:1、课程理念:根据国家课程标准,落实课程的四条基本理念,即提升生物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重点落实两个理念,即提升学生的生物素养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三道防线,重点是第三道防线的两种作用方式、三种免疫细胞协同作用机制,艾滋病的死因与免疫系统的受损关系。
(2)培养学生水平:注重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准确看待强化麻疹疫苗接种问题,提升分析、判断水平;教学中出示相关配套的图片,培养学生识图、析图水平;采用图解法梳理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对比法梳理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培养学生获得信息和分析、概括、表达水平。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引导学生理解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的过程中所涉及的三道防线的防御机制,逐步形成生命活动平衡协调的观点。
3、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学过人体三道防线的具体内容,知道一些诸如淋巴结、淋巴细胞、抗体、计划免疫、艾滋病等生物学术语,但因为上海学生是在八年级第一学期学习该内容的,所以对于以上知识点的理解可能会有些模糊。
本节课在重温免疫系统的组成和三道防线的防卫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学习第三道防线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理解免疫细胞在维持人体稳态中所发挥的协同作用,解释艾滋病的死因。
4、设计思路:(1)理清脉络,构建出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框架。
本节课重点是“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难点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按照“人体免疫系统的器官、细胞、活性物质等‘三维度’组成——三道防线——第三道防线中的两种免疫作用方式”的教学思路,层层深入,由表及里,协助学生构建出比较完整的防御体系的知识框架,学会使用免疫学的原理解释免疫疾病的致病机理,形成“全面系统”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1节
《通过激素调节》第1课时教案设计。
艾滋病发展的严艾滋病病人最后往往是患
析讨论人体需要通过哪些途径来抵御病原体的攻击。
体,吸入的气体中含有病原体,周围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病原体,但在一般情况下
潜
于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抗体,所以可从体液免疫开始讨论。
抗体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果觉得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和分析有困难,教师也可以带着学生一起进行分
生归纳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从分
图2-4-1
生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抗原决定簇后,将抗体传递给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B细胞,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