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7课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部编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的内容和深层含义。
掌握诗歌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对鲁迅的崇敬之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诗歌的内容理解与情感体验。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诗歌情感的表达和朗读技巧。
教学准备:诗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的文本。
多媒体课件,包括鲁迅的生平介绍、诗歌朗读示范等。
学生讨论用的小组讨论纸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情境创设:教师播放一段有关鲁迅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鲁迅是谁吗?他有哪些著名的作品?他为什么被尊称为“民族的脊梁”?教师简单介绍鲁迅的生平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 激发兴趣:展示鲁迅的名言,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引导学生思考其意义。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 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检查朗读:请几位学生朗读诗歌,教师及时纠正发音和语调。
3. 整体感知:教师提问:这首诗歌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初步理解。
三、细读诗歌,理解内容1. 逐句解析:教师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的含义。
2. 讨论交流:分小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句子,每组选择一个句子进行深入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3. 教师点拨: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进一步解释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学习修辞,感受语言魅力1. 修辞手法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27课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部编版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有的人》是诗人藏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诗人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
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由此他写下了这一首哲理诗。
这首诗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哲理,诗中提炼了几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形象,在对比中深化主题,从而抒发纪念鲁迅先生的感受,颂扬鲁迅先生“俯手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
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
在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学生尽管是第一次接触鲁迅,但在有了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基础上,他们对鲁迅先生的感人事迹和精神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加上我之前让学生上网去搜集关于鲁迅的资料,他们应该不难理解本诗赞颂像鲁迅这样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甘为人民和革命献身的伟大精神。
只是本班学生朗读的基础不是很好,在诵读中体味诗歌感情上也许存在一定难度。
三、教法设计本篇课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诗人在诗歌中的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应该让学生在阅读和诵读中加以体会,为此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1.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前一种人”和“后一种人”的表现及结局不同,理解这两种人分别是什么样的人,进而赞颂哪些人,贬斥哪些人。
引导他们去自主探究、和同学交流课文内容,感受自学成功的喜悦。
2.诵读法:在理解了诗歌的基础上,诗歌要用感情去读。
通过诵读,学生在大脑中能产生意象的联想,从而加深对诗歌的体验。
为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多方位去读,多形式去读,同时教师也要指导朗读和范读,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诗意和诗情。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通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7课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部编版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2、采取多种对比朗读的形式,让学生熟读成诵。
三、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介绍写作背景2、精读品悟,学生自由读诗,回顾:整首诗分为几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汇报交流:诗歌分为三部分。
第1节是第一部分,写了有两种人;第2、3、4节是第四部分,写两种人对人民的态度;第5、6、7节是第三部分,写两种人的结果。
全诗以总分结构呈现。
3.欣赏视频诗朗诵,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体会现代诗的优美韵律。
4、学习诗歌第一部分(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思考问题:这一节写了哪两种人?如何理解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含义?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有的人虽生如死,那是行尸走肉;有的人虽死犹生,那是因为他们的精神永存。
第一个“活”指肉体活着,第二个“活”指精神活着;第一个“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个“死”躯体的死亡。
运用了鲜明的对比。
(2)指导朗读:要铿锵有力,态度鲜明。
3.学习诗歌的二、三部分。
出示自读提示,明确学习目的:(1).读课文,找出两种人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有什么不同?人民又是怎样对待他们的?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来,与同桌合作读一读。
(2).交流讨论:诗歌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写作目的是什么?(3).你从这首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跟伙伴们说一说。
汇报交流:(1)指名读出写第一种人对待人民态度的诗句。
在这几行诗中哪一个字集中代表了这一类人的形象?(板书:骑)你看到了一副怎样的嘴脸?那你就读出来吧。
是的,不仅如此,他们还……他们还……对于这样的人,我们怎样对他?(痛恨、蔑视、讽刺)2、学习诗歌第一部分(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思考问题:这一节写了哪两种人?如何理解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含义?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有的人虽生如死,那是行尸走肉;有的人虽死犹生,那是因为他们的精神永存。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3.了解诗歌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4.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1.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2.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毛主席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
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十三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首诗歌。
要求:(1)注意读音;(2)注意节奏。
2.指七名学生分节读,教师随机点拨:“当牛马、石头、不朽、摔垮、抬举”等字音。
3.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朗诵的节奏和爱憎的情感。
4.同桌互读,要求学生对同桌的朗读进行简单的评价。
5.指名读,师生评价。
三、自主感悟,诵读悟情。
1.同学们,自由读第一节,你能读出疑问?(1)自由读第一节。
(2)质疑和预设:为什么有的人活着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为什么“有的人”反复出现?……相机理解“死”与“活”。
(3)引导学生带着疑问来读书。
哪种人虽生犹死,哪种人虽死犹生?请同学们读二、五节。
2.学习二、五节。
出示: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27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27*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2.了解诗歌中的对比手法,并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多角度、多层次地朗读,在读中悟诗情,悟诗意,悟写法。
3.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4.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美的情操,明白为人民服务的人在人民心中“永生”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读懂诗歌内容,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难点了解诗歌中的对比手法,并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了解背景1.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带给大家一句名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你们知道这是谁写的吗?(鲁迅)2.对于鲁迅,你对他都有哪些了解呢?3.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有83年了。
83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流逝更加光彩夺目。
鲁迅先生身上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让他得到了这么多人这么持久的爱戴呢?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中同学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这节课,我们再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4.介绍写作背景。
课件出示: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
当时,全国各地人民第一次公开隆重地开展了各种纪念活动,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人民的纪念活动,瞻仰了鲁迅故居,“对着这遗迹,回忆鲁迅的一生,”心里感慨万分,便于11月1日写了这首诗。
此诗自发表以来,一直受到读者喜爱,广为流传。
指名读背景介绍。
二、初识文本,指导朗读(一)看视频,听课文录音,谈体会。
1.看视频,听朗读录音。
课件出示:听完录音,思考:你觉得朗读得怎么样?你从朗读中听出了什么?2.学生小组内交流听后感受。
(二)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1.教师强调:诗歌重朗读,要读出节奏、重音、语气、语调、情感等。
第27课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读写“俯、垮、不朽、情愿”等字词。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3.能找出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
(二)过程与方法:1.在读的过程中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2.在品味赏析中体味爱憎分明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
2.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中提到的两类人,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去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才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
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
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臧克家,现代著名诗人。
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
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以后又相继出版了《泥淖集》,《呜咽的云烟》,《泥土的歌》,《春风集》,《欢呼集》及《臧克家诗选》等诗集。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音读。
(一)师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学生边听边完成下列要求:1.给每个诗节标上序号。
2.在听的过程中,解决字词。
(二)自由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教师重点指导下列字词的书写:俯、垮、不朽、情愿四、品读诗歌,理解内容——意读。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巴金亲自抬棺,在后来的回忆录里,巴金谈了他的感受:“我仍然有这样一种感觉,他不会死,他怎么会死呢?他那抽着烟含笑谈话的姿态永远不会在我眼前消去……”,鲁迅的朋友斯姆特莱也这样说:“鲁迅之死,不仅给我个人带来悲痛,也是民族的悲剧,他并非无目的而活,也不投身于掠取财富、权利和地位……”(一)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这两段话的文字:1.“他不会死,他怎么会死呢?他那抽着烟含笑谈话的姿态永远不会在我眼前消去……”2.“他并非无目的而活,也不投身掠取财富、权利和地位……”(二)就上面的问题,深入理解课文前半部分。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范文(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范文(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范文第【1】篇〗一、课前解析关注朗读这首现代诗对比强烈、形象鲜明、语言朴素、节奏明快,有着很强烈的情感倾向和浓浓的时代色彩。
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效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涵,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
关注词句诗句中部分词句生动形象,朗读时通过关键字词想象画面,如“骑”“烂”“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等词句。
关注情感这首诗是著名诗人臧克家1949年在北京参加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时所作,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献身的美好品质和高贵精神。
在教学中,重点指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三、教学重点1.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了解背景1.导入: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带给大家一句名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你们知道这是谁写的吗?学生齐说:鲁迅2.对于鲁迅,你对他都有哪些了解呢?学生讨论交流3.教师引导: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有83年了。
83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流逝更加光彩夺目。
鲁迅先生身上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让他得到了这么多人这么持久的爱戴呢?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中同学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7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部编版

27*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语文要素阅读: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人文主题感受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教学重难点1.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课前准备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预习要求自学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完成本课“预习卡”的内容。
教学过程一、初步体会1.导入:鲁迅逝世9周年时,他的侄女周晔写下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鲁迅逝世13周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了一首诗。
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齐读课题。
2.学生自读诗歌。
3.检查朗读,把诗歌读正确、读流利。
4.同桌合作,分工读诗,说说分工的理由。
5.同桌朗读,交流理由。
教师相机点拨:“有的人”指的两种人。
一种是压迫人民,作威作福的人。
一种是像鲁迅那样为人民着想,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人。
二、以读促情,走近人物 1.反复朗读,感受诗歌语言。
(1)对比朗读,体会对比的表达特点。
学生分组对比朗读。
发现诗歌《有的人》写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每小节前两句写“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后两句写“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采用对比,为了歌颂像鲁迅先生那样“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2)分组朗读,体会反复表达的特点。
要点:主要是词语和句子的反复。
通过反复,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两种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情感,从而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2.理解诗歌中运用鲁迅经典文章的语句。
①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体会: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②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要点: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
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3.朗读,品味诗歌语言,感受鲁迅的形象,体会表达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教材简析:
《有的人》这首诗是著名诗人臧克家1949年在北京参加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时所作。
诗歌对比强烈,形象鲜明,语言朴素,节奏明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朗读诗歌,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写作手法,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
2、能力与方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了解为多数人活着的人将永生的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
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2、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好处。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学生学法: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国近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一生以笔为武器
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他总是具有高尚的品格,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得多.他是谁呢?(出示鲁迅图片)对于鲁迅你们了解多少呢?(学生回答)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不幸病逝,他临终遗言:“赶快收敛、埋掉。
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
”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亲自参加纪念活动,睹物思人,于是写下这首诗歌。
2、(出示课题)本文课题与其他课题有何不同?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
3、交流:如何读好诗歌?
4、配乐齐读。
三、深入诗歌
1、这首诗歌一共分为几节?可以分为几部分?(学生思考回答)
2、齐读第一节,你发现了什么?
“有的人”:第一种:剥削人民的人
第二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活”:前面的“活”是指人活着,后面的“活”指精神活着。
“死”:前面的“死”指精神死了,后面的“死”指人死亡。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体现前者虽生犹死,后者虽死犹生,第一节是全诗的总纲,也是总起部分。
3、齐读第二部分(2--4)你读懂了什么?
4、齐读第三部分(5--7)这部分又写什么?
小结:
诗的每一个小结都运用对比手法,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是正反两方面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
四、再次深入,体会对比
找出两种人相呼应的句子
①、第二小节和第五小节相呼应
“骑”体现了剥削人民的人的骄横。
“摔垮”体现了人民把敌人打垮后的痛快。
PPT出示鲁迅《自嘲》,体现鲁迅先生爱憎分明。
②、第三小节和第六小节相呼应
分角色朗读,PPT出示《野草·题辞》体现鲁迅为革命奉献。
③、第四小节和第七小节相呼应
④、配乐再次朗读
五、总结
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者“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赞扬鲁迅精神。
六、拓展布置作业
1、教师朗诵泰戈尔《某人》
2、学生学写诗歌
板书设计: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虽生犹死
虽死犹生对比
做有价值的人
教学反思:
这首诗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虽然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的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作威作福的人,热情歌颂了鲁迅为人民服务的可贵精神。
这是一首诗歌,对比是这首诗歌的主要写法。
因此教学中进行男女生对比读,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方法,以读代教,读中感悟。
美中不足的是没有让学生听范读,情感渲染还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