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时段较长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
过程与方法理清线索:西晋兴亡(少数民族内迁)→东晋十六国的对峙(淝水之战)→南朝经济的开发。
通过对淝水之战胜负双方情况的分析,掌握比较、综合、概括的方法,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敌的精神,同时也要汲取骄傲自满带来的教训。
通过江南开发的史实,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经济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淝水之战、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难点:本课头绪纷繁和时段较长的历史过程、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设计思路本课知识头绪纷繁,历史时段较长,注意理清线索。
充分利用新课标教材上的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有趣栏目,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媒体投影教学结构和过程导入新课复习提问:1.“三国”指的是哪三个政权?定都在哪里?建立者分别是谁?各是哪一年建立的?2.“三国”中,哪一国实力最强?哪一国实力最弱?(魏国实力最强,蜀国实力最弱。
)过渡讲解、置疑:263年魏国先灭了蜀。
265年,司马炎夺取帝位,改魏为晋,西晋建立。
280年,西晋灭掉吴,重新统一了全国,所以常有人说:“三国尽归司马氏”。
但是,西晋统一的时间很短,不久就灭亡了。
从此,中国又进入了分裂割据的历史时期。
这段历史的发展线索如何?民族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社会经济出现哪些新的景象?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各族1.西晋的统一司马懿出身名门望族,青少年时期就有人夸赞他是“非常之器”。
曹操忌他智谋过人,未加以重用。
曹丕称帝以后司马懿成了朝廷重臣。
丕死,他与曹魏宗室曹真受命辅佐魏明帝曹睿。
《江南地区的开发》解析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一、知识梳理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淝水之战关于“淝水之战”的教学处理,应该突出趣味性,尽可能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想象战争波澜壮阔、瞬息万变的场面,领会战争指挥者的斗智斗勇,还可以充分利用地图帮助学生建立关于战役的空间概念。
同时,还应引导学生领会东晋将士在强敌压境、众寡悬殊的形势下,不畏强暴、奋勇抗争的精神;并注意引导学生探讨前秦失败的原因,认识到前秦军内部的民族矛盾是导致其失败的主要因素,进而懂得民族团结对于稳定政治的重大意义。
2.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核心内容,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加以学习和掌握。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搞清楚江南开发的条件和原因、主要表现和重点区域、深远影响等问题。
江南开发问题之所以成为教学的难点,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内容高度概括了这个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现象,而不是讲述具体的历史事件,趣味性不强,不太适应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
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中提供的一些古籍记载的资料,将江南开发前后的社会经济生活特点进行比较,加以阐释,尽可能让学生能有直观的印象,同时加强对学生探究问题的辅导,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化解他们学习中的困难。
在讲课的过程中,要讲清楚北方战乱,导致了人口的大量南迁,人口的南迁为南方的开发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从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三、学法指导1.讲成语故事法组织学生搜集有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风声鹤唳”等成语故事,引起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如“草木皆兵”这个成语故事,它源自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
前秦苻坚领兵进攻东晋,进抵淝水流域,登寿春城了望,见晋军阵容严整,又远望八公山,把山上的草木都当成晋军,不由得心虚胆怯。
接着提出问题:你知道淝水之战是怎么回事吗?你想知道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吗?你知道我国古代的江南地区是怎样开发起来的吗?让学生一下子激起学习的兴趣。
2.小组合作学习法在本节课中,教师可设置一些讨论性的问题,如在课堂教学的最后,安排学生讨论以下三个问题:(1)历史上的这次人口南迁在南方留下了哪些痕迹?(2)这次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3)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当今的开发活动可以从中获得哪些启示和借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团结合作,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共同完成。
七年级历史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

七年级历史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
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
使学生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
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本课教学内容所含时段相对较长,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也相应较多。
因此,有必要先搞清楚本课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
本课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从3世纪中叶到6世纪后期三百多年历史的简要脉络;一是各个时期内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
简要脉络大约由三个时期构成:第一个时期是西晋兴亡,讲述的主要事件是司马氏代魏和西晋的皇族纷争,连带简述了少数民族的内迁。
第二个时期是东晋十六国的对峙,在简略说明朝代的兴替之外,对十六国政权仅仅涉及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而着重讲述淝水之战。
第三个时期是南朝,突出了江南经济的开发问题。
“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江南地区的开发”还是本课的难点。
关于“淝水之战”的教学处理,应该突出趣味性,尽可能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想象战争波澜壮阔、瞬息万变的场面,领会战争指挥者的斗智斗勇,还可以充分利用地图帮助学生建立关于战役的空间概念。
同时,还应引导学生领会东晋将士在强敌压境、众寡悬殊的形势下,不畏强暴、奋勇抗争的精神;并注意引导学生探讨前秦失败的原因,认识到前秦军内部的民族矛盾是导致其失败的主要因素,进而懂得民族团结对于稳定政治的重大意义。
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影响
对北方:前秦的统治土崩瓦解,北方地区重新 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相关成语
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 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从前秦方 面看:
①前秦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氐 族人不多。
②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农业方面:
2、以种植水稻为主,开始使用绿肥, 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推广 到江南。 3、长江中下游一带,福建、广东一定程 度上也得到开发.
区域:
3、影响:
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 移奠定基础。
十六国 西晋
北朝
东晋
南朝
420年
刘裕
宋 齐 梁 陈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并思考:
(1)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 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山,耕种水田,不 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 (2)“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 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 《 宋 书 》
263年,魏国灭蜀。 266年,司马炎改魏为晋, 西晋建立。 280年,西晋灭吴。
西晋是一个短命的王朝,是什么 导致了它的灭亡呢?
1、西晋的统治集团腐朽:奢侈腐化的 风气非常盛行,惠帝弱智。 2、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 位的内乱:八王之乱
3、民族矛盾激化,西晋的统治阶级压 迫内迁的少数民族,最终少数民族推 翻西晋统治。
五胡的内迁:
从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北方 和西南的少数民族内迁 这一时期民族迁移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北方民族迁往中原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背景:三国以前,江南许多地区非常 落后
江南 地区 的开 发 原因:地理条件优越;南方少战乱; 北方人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技术。 表现:开垦大量荒地,兴建许多水利 工程,种植水稻,小麦推广到江南。 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
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 托尔斯泰
第 19 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西晋的统一
一是魏灭蜀
二是废魏帝建西晋(265年)
三是西晋灭吴(280年)
时间:东汉末年以来 内迁 的各 族 内迁的主要民族:匈奴、鲜卑、 羯、氐、羌等。 影响: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意义:促进了北方 民族大融合和江南 地区的开发。
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
晋武帝司马炎
公元263年,魏国灭掉了蜀国。公 元266年,司马炎篡夺了皇位,建 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2.前秦政权的强大
4世纪后期,氐 族人建立前秦政权。 前秦王符坚重视人 才,励精图治,统一了 黄河流域。
符 坚
背景:东晋的建立;前秦的建立 和发展 淝水 之战 概况:383年,前秦苻坚进攻东晋, 结果大败
3.淝水之战
时间:公元383年 结果:前秦战败,东晋以少胜多。
三、合作探究
1、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如何结束的?
晋惠帝
西晋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 无力治国。西晋皇族纷纷起兵争夺 皇位,混战十几年,耗竭了西晋国 力。史称“八王之乱”。
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
公元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 装灭亡了西晋。第二年,皇族司马 睿重建晋朝,定都建康,史称“东 晋”。
为什麽西晋的统一只有很短的时间? 1、西晋的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在位的皇帝智 力低下。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9、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最主要的因素是 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 B.南方自然条件较好 C.北方农民大量南迁 D.南方相对安定
10、江南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时期是 A.春秋战国 B.三国、两晋 C.三国、两晋到南朝 D.春秋战国、魏晋
7、西晋灭吴,统一南北的时间是 A.263年 B.265年 C.280年 D.316年 8、西晋最后被哪个少数民族所灭 A.羯族B.鲜卑族 C.匈奴族 D.氐族
4、根据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给第二组添一个适当的词() ①破釜沉舟—巨鹿之战②草木皆兵— 官渡之战B.长平之战C.淝水之战D.赤壁之战 5、下列王朝中,不属于六朝的是() A.东吴 B.西晋C.东晋 D.陈 6、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不包括() 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成良田 B.江南种植水稻,稻田使用绿肥 C.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 D.福建、广东等地还未得到开发
保持安定的环境;引进人才;引进技术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声
唳
思考 1、这次战役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役相似?
类似的战役有:城濮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1、民族成分复杂,军心离散:其他民族不满前秦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以摆脱氐族贵族的控制,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军队能够打胜仗。 2、前秦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长途跋涉
苻坚拥有80多万兵力,为什么却不能胜利?
(宋 齐 梁 陈)
刘裕
420年
原因表现影响
2、淝水之战的战争双方是() A.西晋 前秦 B.东晋 北魏 C.西晋 北魏 D.东晋 前秦 3、淝水之战同下列历史上几次战役相似的有() ①围魏救赵②巨鹿之战③官渡之战④赤壁之战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完成全国短暂统一的政权是() A.北魏 B.西晋C.东晋 D.前秦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知识梳理 新人教版

江南地区的开发知识点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1. 建立:曹丕死后,大臣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大权。
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汉最先被魏国灭亡。
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皇位,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2. 统一:280年,西晋军队灭掉了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
3. 衰亡(1)原因:西晋统一以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
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
西晋的皇族纷纷起兵争夺皇位,战争不断,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2)灭亡:内迁各族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
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相关链接:八王之乱。
西晋时期统治集团内部历时16年的战乱。
战乱参与者主更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越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闯王司马颞、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
诸王为争夺统治权,展开极其凶残的内乱,史称八王之乱。
16年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害者众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统治集团的力量消耗殆尽,隐藏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迅速爆发。
4. 少数民族的内迁(1)开始时间:东汉末年。
(2)内迁的主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
相关链接:“五胡”是指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
五族内迁后,内迁各族受汉族统治者的压迫,加剧了各族间的矛盾。
同时,在各族人民共同反抗压迫的斗争中,他们共患难、共命运,促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大融合。
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同汉族以及其他兄弟民族都是构成中华民族的成员,不能称他们为“异族”或“外族”,他们对祖国北方的生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影响:到西晋初年,人数达到几百万,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知识点二:淝水之战1. 东晋的建立: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
2. 前秦统一北方(1)建立和发展: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
前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课件 新人教版 (2)

2、原因:(1)自然条件:江南地区雨量充 沛,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 优越条件。(2)人力条件:三国开始,为躲 避北方的战乱,特别是西晋的“八王之乱”, 大量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 和先进的农业技术。人民勤劳。(3)社会条 件:三国以来,南方地区战乱较少,社会比 较安定,为发展经济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统治阶级也重视经济发展。 3、意义:为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 础。
第三个时期 南北朝
440 开 始 420 年 东 晋 灭 亡 , 南 朝
年 前 后 北 朝 开 始
中原人南迁 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表现和意义)
知识点梳理
一、三个时期 (一)第一个时期:三国的结束和西晋的兴 亡 1、三国结束(286年),西晋代魏(266年司 马炎,都洛阳) 2、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 3、西晋腐朽,欺压少数民族。八王之乱耗尽 了西晋国力 4、316年内迁匈奴人灭亡西晋
3、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
为我国经济重心逐渐 南移奠定了基础
课堂训练
1.西晋的建立者是 (C )
A.司马懿 B.司马昭 C.司马炎 D.司马睿 2. 三国结束的先后顺序是 ( B) A 魏、蜀、吴 C 吴、蜀、魏 B 蜀、魏、吴 D 蜀、吴、魏
3、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 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其中, 被称为“五胡”的是 A ( )
一、三国的结束和西晋的兴亡
三国结束,西晋代魏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
西晋腐朽与八王之乱 西晋灭亡
二、南方的东晋和北方十六国共存 1.东晋建立。南方东晋与北方十六国共存 2.前秦统一北方 3.淝水之战
三、南北朝(南朝和北朝)
1.南朝的政权更迭
2.北朝的变化(第20课学习)
四、人力的南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武帝为巩固统治,大封皇族为 王,并让他们到各地掌握实权。 晋惠帝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 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 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 --《资治通鉴》 互混战十几年,史称“八王之乱”。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 少数民族不断内迁。
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 公元 316 年内迁匈奴 氐、羌,历史上称为“五胡”。
八王 之 乱
少 数 民 族 内 迁 西 晋 灭 亡
东 晋 的 建 立
前 秦 统 一 北 方
淝 水 之 战
南 朝 政 权 的 更 迭
( 原 因 表 现 影 响 )
江 南 地 区 的 开 发
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农 业: 兴修水利,广种水稻
牛耕施肥,推广小麦 织锦 制瓷 矿冶
手工业:
造船技术有很大提高
商 业: 建康(南京)成为大都会
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
为我国经济重心逐渐 南移奠定了基础
课堂小结
第一个时期 西晋兴亡 第二个时期 东晋十六国 第三个时期 南朝
西 晋 代 魏 和 三 国 结 束
影响
相关成语
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自然条件: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 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人口条件:大量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 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社会条件:三国以来,南方地区战乱较少, 社会秩序比较安定,为发展经济提供了良 好的社会环境。 民众: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国局面结束和西晋兴亡的概况 2.掌握前秦和东晋之间的淝水之战 3.知道南朝的政权更迭情况
4.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西晋代魏
三国结束
八王之乱 少数民族内迁 西晋灭亡
司马炎
魏
280年
263 年 266 年
魏
西晋
吴
完成统一
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 西晋
(二)东晋和十六国
1.东晋的建立 2.前秦统一北方
3.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
时间:公元383年
淝 水 之 战
时间 公元383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前秦和东晋
以少胜多 东晋胜利
对南方:使江南地区免遭战争摧残,为江南经 济持续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 对北方:前秦的统治土崩瓦解,北方地区重新 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