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教案
幼儿园认识五味的教案

幼儿园认识五味的教案幼儿园认识五味的教案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五种基本味道的名称:甜、酸、苦、咸、鲜。
2. 让幼儿能够区分不同味道并表达出自己口感的感受。
3. 引导幼儿学会懂得五味调和的饮食习惯,营造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1. 让幼儿认知五种基本味道。
2. 引导幼儿善于发现舌尖的滋味。
3. 通过参观、品尝等形式引导幼儿体验并区分不同的口感。
教学难点:1. 将五种味道的名称与口感的表达相互联系,让幼儿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口感的感受。
2. 培养幼儿的口感记忆,让幼儿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发现不同的味道。
教学准备:1. 制作五味图表或五味口感样本,供幼儿观察、品尝,以辅助幼儿认知五种基本味道。
2. 牛奶、饼干、橙子、薯片等口感鲜明的食物,供幼儿体验五种不同口感。
3. 玩具盘子、勺子、杯子等,为幼儿进行假想游戏提供支持。
4.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视频,让幼儿更直观地感知五种不同的味道。
教学过程:一、热身1. 教师带领幼儿反复念诵五种基本味道的名称。
2. 让幼儿手拿制作的五味图表或口感样本,并请他们尝试记忆和区分不同的口感。
3. 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让幼儿更好地理解五种味道。
二、主体1. 导入:引导幼儿描述自己经历过的“最美好的一口食物”,帮助幼儿回忆并表达出自己对食物口感的感受。
2. 介绍五种基本味道,并辅助幼儿进行体验。
3. 酸味:教师将橙子切开,让幼儿品尝其淡淡的酸味,并进一步提问引导幼儿描述味道的感受。
4. 甜味:教师拿出一杯牛奶和一块饼干,帮助幼儿品尝含有甜味的食物,并让他们思考这种口感受到的是什么感觉。
5. 苦味:教师制造一些结根为主题的游戏或科普,帮助幼儿体验苦味,并引导幼儿思考它在日常饮食中的重要性。
6. 咸味:教师拿出一些薯片或观察它们的味道,并帮助幼儿区分咸味和它在生活中的体现。
7. 鲜味:教师让幼儿品尝水果或蔬菜,引导他们尝试体验鲜味。
并帮助幼儿学会搭配鲜味的合理饮食习惯。
汪曾祺 五味 教案

汪曾祺五味教案教案标题:《汪曾祺五味》教案目标:1. 了解并理解汪曾祺的短篇小说《五味》的主题和情节。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思维。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相关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汪曾祺,是否读过他的作品,以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
阅读与理解:1. 分发《五味》的文本给学生,并要求他们默读。
2. 分组讨论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主题的猜测。
3. 整个班级分享各小组的猜测和理解,进行讨论和解释。
文学分析:1. 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故事结构。
2. 指导学生发现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例如五味的味道和人物的内心感受之间的联系。
3.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通过故事传达的主题和观点。
写作练习:1. 要求学生根据故事中的情节和主题,写一篇读后感或是对故事的评价。
2.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提供相关的论据和例子来支持他们的观点。
3. 学生可以交换作文,并进行互相评价和讨论。
总结与评价:1. 回顾故事的主题和情节,确保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分析。
2. 评价学生的写作练习,提供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技巧和思维能力。
3.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分析其他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批判思维。
教学资源:1. 《五味》的文本材料2. 图片或视频资源3. 笔记本电脑或投影仪评估方式:1. 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主题的理解程度2. 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3. 学生的写作表达和思维能力教案扩展: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汪曾祺的作品,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文学展览或文学讲座,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
3. 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写一篇自己的短篇小说,或是根据《五味》的故事情节进行改编。
五味教案

贵州人喜欢吃带有强烈生鱼腥味的鱼腥草。
四川人腌咸菜还坚持用自贡产的井盐。
江苏高邮很多人家都有个臭坛子。
酸菜白肉火锅
辽宁
羊肉酸菜汤下杂面
北京
酸 笋
福建、广西
酸 饭
延庆
甜
炒蟮糊
无锡
夹沙肉
四川
芋头扣肉
广西
番薯糖水
广东
苦
苣荬菜
北方
则尔根
贵州
辣
牛肉粉
越南
涮涮辣
云南佧佤族
麻辣烫
四川
咸
咸鱼
浙东
讨论
总结
课外阅读
完成作业
三思生活滋味有生活
布置预习
课堂讲解
解题
范读课文、正音并解释词语
提问
师生共同交流
提问
提问
教师归纳
提问
归纳
归纳
讲读
引导
归纳
引导
总结本文写作特点
总结、扩展
布置作业
了解作家作品
理解
默读课文,参照“练习”一,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
朗读
思考交流
学生回答
讨论思考
背诵课文第四段、讨论
鉴赏景物特色及语言技巧
背诵课文第五段,讨论
(2)我们吃辣是在昆明练出来的,曾跟几个贵州同学在一起用青辣椒在火上烧烧,蘸盐水下酒,平生所吃辣椒可谓多矣,什么朝天椒、野山椒,都不在话下。
把饮食口味与人生的回忆紧密连在一起:如此艰苦的条件虚假,仍然自得齐了,真是殊胜意气,挥斥方遒!
(3)北京人说的臭豆腐指臭豆腐乳。过去是小贩沿街叫卖的: “臭豆腐,酱豆腐,王致和的臭豆腐。” 臭豆腐就贴饼子,熬一锅虾米皮白菜汤,好饭!现在王致和的臭豆腐用很大的玻璃方瓶装,很不方便,一瓶100块,得很长时间才能吃完,而且卖得很贵,成了奢侈品。我很希望这种包装能改进,一器装5块足矣。
五味教学设计

五味教学设计五味教学设计是一种通过口味体验来提高学生对于食物的认知和理解的教学方法。
通过引入不同的食物口味,帮助学生认识不同的味觉刺激,培养他们的味觉开发和品味能力。
下面是一份关于五味教学设计的示例:教学目标:1. 了解五种基本味觉:甜、咸、酸、苦、鲜。
2. 学会运用五味搭配,制作简单的美食。
3. 提高学生对食物的关注和审美能力。
教学准备:1. 不同味道的食物材料:例如,糖、盐、柠檬、苦瓜、鲜味食材(例如鸡肉或虾)等。
2. 适当的厨具和烹饪工具。
3. 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材料,用于味觉和食物相关的知识介绍。
4. 手绘或准备好的五味图表或海报。
教学过程:引入:1. 向学生介绍五种基本味觉:甜、咸、酸、苦、鲜,让他们观察和感受这些味道。
2. 展示一些包含不同味道的食物,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味道,并让他们品尝这些食物进行验证。
知识讲解:1. 对每种味觉进行详细介绍,例如甜食对身体的正面影响、咸食对健康的影响、酸食的特点、苦食的功效等。
2. 通过视频、图片和实例的形式,介绍每种味觉所代表的食物和在不同文化中的应用。
实践活动:1. 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味道。
2. 给每个小组提供相关的食材,并要求他们设计一道以该味道为主题的小食品,鼓励他们创新和发挥想象力。
3. 学生在指导老师的监督下,参与制作和品尝食物,感受各种味觉刺激。
总结和展示:1. 学生对于每种味觉的感受和学习心得进行小组分享。
2. 将学生制作的小食品整理展示,让学生互相品尝,并交流自己的味觉感受和对食物的理解。
3. 引导学生思考,对于不同味觉的组合,如何产生更好的味道和平衡。
评价:1. 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对食物的理解和创新程度,进行评估。
2. 学生互相评价其他小组制作的食品,给出建议和意见。
延伸活动:1. 学生根据自己对五味及食物的理解,设计一份个人特色的饮食计划。
2. 组织学生参观餐厅或市场,在实践中进一步了解和体验不同味觉的应用。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通过亲身的口味体验,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五种基本味觉。
《五味》教案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祖国四方美食的同时,领略祖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对美食随笔取材的把握。
教学难点
品味汪曾祺散文语言平淡质朴又幽默风趣的特点。
教学方法
赏析法、讨论法、朗读法
教学资源准备
导学案
教学情境创设
更新、补充、删节的内容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知识点或技能点)
课题名称
五味
授课课时
第一、二课时
授课形式
新授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使用“圈点与摘记”的方法,摘录文章的精彩段落,加深多课文的理解;
2.了解饮食文化随笔的行文特点,感受课文所散发的生活之美,文化之美;
3.了解汪曾祺散文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的特点,品味课文清新质朴而又风趣活泼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提问:说说对《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印象深刻的事情。
谈谈这篇散文的主题。
介绍汪曾祺散文特点
引导学生爱快速浏览课文的基础上,整理文章写作思路,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
1.作者明明写了六种味道,为什么取名叫五味?
2.作者写每种味道,用了哪些材料,试举例说明。
1.作者写的五味不仅是饮食中的五味,更是人生中的五味,举例说明作者是怎样在平淡的叙述镇南关表现生活气息的?
2.为什么汪老笔下的“臭味”能写得盖过其它味道,请举例说明。
提问: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相关段落,朗读并评点语言特色。
评讲练习
回答预设:
父亲多才多艺、父亲给自己写情书出主意、对儿子带“反革命”儿子回家的态度等。
文章叙写了两代父子之间相处,反映了汪氏家庭民主和谐的父子关系。
烹饪文学作品欣赏3.4五味 教案

五味【教学目标】1. 通过反复阅读,提炼文章要点,领会“五味”内涵。
2.学习文章并列式叙述的写法及详略得当的处理技巧。
3.学习品味汪曾祺独特的语言特色,感受汪式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阅读,提炼文章要点,领会“五味”内涵。
2. 学习文章并列式叙述的写法及详略得当的处理技巧。
【教学难点】学习品味汪曾祺独特的语言特色,感受汪式语言的魅力。
【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作者笔下“五味”的内涵。
2.小组讨论法、头脑风暴法品味“五味”。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
在我们国人看来,吃饭就是上帝,吃实在是头等大事,马虎不得。
所以吃文化中国最发达。
由于中国地广人多,各民族聚居,风俗不—,所以口味各异。
中国人的口味之杂,堪称世界之最。
在中国民间,素有“五味”之说,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汪曾祺的文章,一起去感受一下国人的口味百态吧!二、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县人。
从小受传统文化精神熏陶。
1930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名家学习写作。
他是跨越几个时代的作家,也是在小说、散文、戏剧文学与艺术研究上都有建树的作家。
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诗和散文。
1948年出版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第二个作品集《羊舍的夜晚》,1978年发表小说《骑兵列传》,1980年发表小说《受戒》,受到普遍赞誉,随后一发不可收。
现已出版《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汪曾祺自选集》以及多卷本《汪曾祺文集》等十几个作品集。
他的小说被视为诗化小说,其中《大淖记事》获全国短篇小说奖。
他还写散文、评论和剧本。
他与人合作改编、加工的《沙家浜》深受观众的喜爱。
汪曾祺的文章充溢着“中国味儿”。
他说:“我是一个中国人”,“中国人必然会接受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影响”。
儒、道、佛三家,“比较起来,我还是接受儒家的思想多一些”;不过,“我不是从道理上,而是从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
酸甜苦辣咸教案

酸甜苦辣咸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五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酸甜苦辣咸五味的基本特点和食物代表;3.培养学生的味觉和嗅觉感知能力;4.培养学生的口味调节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五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五味是指酸、甜、苦、辣、咸五种基本味道。
每种味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代表食物。
•酸味:酸味是一种刺激性味道,能够刺激唾液分泌,增加食欲。
代表食物有柠檬、醋、酸奶等。
•甜味:甜味是一种愉悦性味道,能够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使人感到愉悦和满足。
代表食物有糖果、水果、蜂蜜等。
•苦味:苦味是一种较为刺激性的味道,能够刺激胃液分泌,促进消化。
代表食物有咖啡、茶叶、苦瓜等。
•辣味:辣味是一种刺激性味道,能够刺激唾液分泌,增加食欲。
代表食物有辣椒、花椒、姜等。
•咸味:咸味是一种刺激性味道,能够刺激口腔黏膜,增加食欲。
代表食物有盐、酱油、咸菜等。
2. 酸甜苦辣咸五味的基本特点和食物代表酸味酸味是一种刺激性味道,能够刺激唾液分泌,增加食欲。
代表食物有柠檬、醋、酸奶等。
甜味甜味是一种愉悦性味道,能够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使人感到愉悦和满足。
代表食物有糖果、水果、蜂蜜等。
苦味苦味是一种较为刺激性的味道,能够刺激胃液分泌,促进消化。
代表食物有咖啡、茶叶、苦瓜等。
辣味辣味是一种刺激性味道,能够刺激唾液分泌,增加食欲。
代表食物有辣椒、花椒、姜等。
咸味咸味是一种刺激性味道,能够刺激口腔黏膜,增加食欲。
代表食物有盐、酱油、咸菜等。
3. 培养学生的味觉和嗅觉感知能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五味,可以进行以下活动:1.品尝不同味道的食物,让学生感受不同的味道;2.闻不同食物的气味,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气味;3.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不同味道和气味的感受。
4. 培养学生的口味调节能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调节口味,可以进行以下活动:1.让学生尝试调制不同味道的饮料或食物;2.让学生尝试在食物中添加不同的调味料,调节口味;3.让学生尝试在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口味的食物。
《酸、甜、苦、辣、咸》语言活动教案

《酸、甜、苦、辣、咸》语言活动教案一、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五味(酸、甜、苦、辣、咸)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五种味道的词汇进行口语表达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味觉体验的关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活动准备1. 教具:五种味道的实物(如柠檬、糖果、苦瓜、辣椒、盐等),五种味道的图片,味道卡片。
2. 环境布置:五种味道的标识牌,相关背景图片。
三、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五种味道的实物,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并简要介绍五味的概念。
2. 学习五味:教师分别展示五种味道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特点和感受。
3. 味道卡片游戏:教师分发味道卡片,学生轮流抽取卡片,用“我喜欢吃……(味道)的……”的句式进行口语表达。
4.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五味体验,分享彼此的感受。
5. 情景剧:学生分组表演与五味相关的情景剧,如“酸甜苦辣的一天”、“辣味风波”等,其他学生担任评委,评选出最佳表演奖。
四、活动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活动过程,总结五种味道的特点和自己的感受。
2. 学生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感悟。
3. 教师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味觉体验的建议。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尝试品尝不同的食物,记录下自己的味觉体验,并与家人分享。
2. 家长协助学生完成作业,并在作业本上签字确认。
六、活动延伸1. 开展“五味美食节”:邀请家长参与,学生与家长共同制作含有五味的美食,分享制作过程和品尝心得。
七、评价方式1. 学生自评:学生在课后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填写自我评价表。
2. 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选出表现优秀的同学。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给予评价和建议。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总结活动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有何改进空间。
2. 学生反馈:教师收集学生对活动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重点 对美食随笔取材的把握。
教学难点 品味汪曾祺散文语言平淡质朴又幽默风趣的特点。
教学方法 赏析法、讨论法、朗读法
教学资源 准备
导学案
教学情境 创设
更新、补 充、删节的
内容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知识 点或技能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新课导入
二、整体感知 课文
从汪曾祺《多年 提问: 说说对《多年父子成兄 父子成兄弟》 导 弟》中印象深刻的事情。 入
美
味,举例说明作者是怎样在平 1. ①我家曾有老保姆,正定乡下人,六十多岁了,
淡的叙述镇南关表现生活气
她还有个婆婆,八十几了。她有一次要回乡探亲,
息的?
临行前称了二斤白糖,说她婆婆就爱喝个白糖水。
分析:既写了食物的滋味, 也写了生活的滋味; 既
有温情,也有生活的无奈和辛酸。
②我们吃辣是在昆明练出来的, 曾跟几个贵州同学
1. “五”是个虚数,在这里指多种味道。 “五味”
是个约定俗成的说法,有文化韵味。
2. 作者写每种味道, 用了哪些 2. 六种味道的取材见附表
材料,试举例说明。
提炼:菜肴、小吃、风俗、人和事等。
活动二:如何体 1. 作者写的五味不仅是饮食 现 饮 食 文 化 之 中的五味,更是人生中的五
自读、讨论、明确 : 回答预设:
谈谈这篇散文的主题。 介绍汪曾祺散 文特点,引入本 介绍汪曾祺散文特点 文。
1. 理清文章思 路;
2. 归纳主题思 想和写作特
引导学生爱快速浏览课文的 基础上,整理文章写作思路, 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
回答预设: 父亲多才多艺、 父亲给自己写情书出主意、 对儿子 带“反革命”儿子回家的态度等。 文章叙写了两代父子之间相处, 反映了汪氏家庭民 主和谐的父子关系。 汪曾祺散文平淡闲适, 流露出一种乐观精神, 受明 代小品文影响很深。 取材于日常小事, 但能反映中 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 快速浏览课文 讨论,明确。 回答预设: 文章结构:第一部分( 1-7 ) 介绍酸味。第二部分
信息技术
色。
(8-11 )介绍甜味。第三部分( 11-17 )介绍苦味。
第三部分( 18-20 )介绍辣味。第五部分( 21-22 )
介绍咸味。
第六部分( 23-29 )介绍臭味。
文章主题:作者借助人们熟知的酸、甜、苦、辣、
咸、臭等六味, 饶有兴趣地介绍了全国各地食物的
味道,为我们呈现了一幕幕栩栩如生的民俗画卷,
味道 甜
菜名 苣荬菜
则尔根
产地 北方 贵州
味道 苦
菜名 牛肉粉 涮涮辣 麻辣烫
菜名 咸菜
咸鱼
菜名 臭豆腐 苋菜秸子 臭豆腐乳
产地 越南 云南 四川
产地 浙江 浙江
产地 湖南长沙 江苏、湖南 北京
味道 辣
味道 咸
味道 臭
课外作业
(一)课后练习题 1、2、3 (二)继续完成一点通学案课后检测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实际上课时间
班第
周(
月
日,星期
)第
课
各种味道选材
菜名 酸菜 酸菜白肉火锅 羊肉酸菜汤下杂面 酸笋 酸饭
菜名 炒鳝糊 夹沙肉 芋头扣肉
番薯糖水
产地 雁北 辽宁 北京 福建、广西 延庆
味 酸
产地 无锡 四川 广西 广东
提问: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相关 段落,朗读并评点语言特色。
完 成 课 后 检 测 评讲练习 单阅读理解第 一题
臭味,竟然比中国的臭豆腐差远了, 足见作者的风 趣。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来这种臭堪称世界之最了。 有生活气息:做臭菜的情景、小贩沿街叫卖情景。 做臭菜情景的描写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引起 读者联想,勾起了强烈的食欲。 朗读、评点 回答预设: 第一, 取材于生活中的琐细小事, 写得 有滋有味, 妙趣横生。 比如对五味的爱好, 山西人 爱吃酸, 四川人爱吃辣, 广东人爱吃甜, 这些我们 都知道,但到了作者笔下,就化为写作的素材。 第二,语言朴实平淡,雅致而含蓄。 第三,本文民俗文化内涵丰富。 文中作者饶有兴趣 地介绍了全国各地食物的味道, 地域不同, 民俗不 同,食物的味道也不同。 完成练习,参与讨论
课题名称
五味
授课课时
第一、二课时
授课形式
新授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学会使用“圈点与摘记”的方法,摘录文章的精彩段落,加深多课文的理解; 2. 了解饮食文化随笔的行文特点,感受课文所散发的生活之美,文化之美; 3. 了解汪曾祺散文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的特点,品味课文清新质朴而又风趣活泼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使用“圈点和摘记”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祖国四方美食的同时,领略祖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一起用青辣椒在火上烧烧,蘸盐水下酒。
分析:把饮食口味与人生的回忆紧密连在一起: 如
此艰苦的条件下,仍然自得其乐,真是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2. 为什么汪老笔下的“臭味” 2. 有趣 有味 有生活气息
能写得盖过其它味道, 请举例 有趣:登不上大雅之堂的臭豆腐竟然引发了最高领
说明。
导人的最高指示,实在令人捧腹。
揭示了我国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饱含生活的满足
感和对民生的关怀。
写作特色: 1. 取材于生活中的琐细小事, 写得有滋
有味,妙趣横生。 2. 语言涵丰富。
三、研读段落, 活动一:研究文 1. 作者明明写了六种味道, 为 讨论明确:
深入文本
章的取材
什么取名叫五味?
一个同志听从老婆嘱咐,千方百计带了一点臭豆
腐,却引起一车厢人的强烈抗议,这该有多臭呀!
这些事例看似信手拈来,却又妙趣横生。
有味:我在美国吃过最臭的“气死” (干酪),洋人
多闻之掩鼻, 对我说起来实在没有什么, 比臭豆腐
差远了。
干酪—— cheese,翻译成“气死”,气死美国人的
四、课堂检测
活动三:评点课 文片段,说说语 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