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柳传志、张瑞敏、任正非的企业管理感悟
柳传志的管理思想总结

柳传志的管理思想总结柳传志是联想集团的创始人和前任首席执行官,在其领导下,联想成为中国最大的电脑制造商之一,被广泛认可为中国企业家的典范。
他的管理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关键要点。
首先是审时度势。
柳传志非常重视对市场趋势和竞争环境的把握。
他对全球市场的变化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并积极调整联想的发展策略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他曾在1998年就提出了“中国是联想的根,世界是我们的花园”的战略口号,明确了联想在中国市场的优势和全球化发展的计划。
这一战略的正确性得到了充分验证,联想在中国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逐渐扩张到全球市场。
其次是以人为本。
柳传志非常重视员工的培养和发展。
他认为,优秀的员工是组织成功的关键。
因此,他在人才选拔上非常慎重,注重挖掘和培养人才,为员工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待遇。
他还注重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崇“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他曾经说过:“一个领导者,一定要有一个比他自己还能做、比他自己还更优秀的团队。
”第三是创新。
柳传志一直强调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他鼓励员工勇于创新,积极推动科技研发和产品创新,不断引领市场的潮流。
他希望联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创新型企业,提倡“以创新驱动,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
他认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企业的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是团队合作。
柳传志非常重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团队的力量要远远大于单个个人的能力。
他鼓励员工之间的密切合作和互相支持,倡导集体智慧的发挥。
他曾经说过:“成功不是临时的,而且需要很多人的努力。
”他推崇“团队协作”的管理方式,认为只有团队的力量和智慧才能够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最后是责任感和诚信。
柳传志非常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和诚信经营。
他认为,企业必须承担起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
他主张诚信经营,坚持道德和商业的统一。
他希望联想成为一个突破传统的企业,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他曾经说过:“一个企业必须有责任心,对顾客、对员工、对环境、对社会进行认真的对待。
创业柳传志张瑞敏任正非的企业管理感悟.doc

[创业]柳传志、张瑞敏、任正非的企业管理感悟1柳传志、张瑞敏、任正非的企业管理感悟1-1900:09------------------柳传志、张瑞敏、任正非的企业管理感悟文章来源\《IT经理世界》----有人说,让现阶段的中国企业家谈管理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因为当前大多数的中国企业还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斗争,还在寻找企业生存的夹缝,寻找发展壮大必需的资源。
无疑,此时的企业家可能还没有那么多的闲暇时光来“纸上谈兵”。
----因此,很难期待哪一个中国企业家会有一套系统完整的管理理论,但是他们对自身管理实践的总结、对企业经营的感悟,往往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带着某种智性的闪光,会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这也说明真正的管理是简单的,是明了的,是有着某种文化悟性的。
----虽然能够找到的不是很多,但是这些点滴的管理感悟,却折射出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每一次进步。
柳传志:管理房屋论----柳传志对管理的总结,语言简洁明了,但却切中问题的要害,发人深剩----“你先给他一块布裁鞋垫儿,裁好了再给他一块布去学做西服,这样才能让人感觉到他的真实才干。
”这些再简单不过的大白话,却道出了企业人才培养的真谛。
----“领军人物好比是阿拉伯数字中的1,有了这个1,带上一个0,它就是10,两个0就是100,三个0是1000。
”如此概括企业管理核心人才的特质,要比各种管理理论对领导者素质的描述更形象直观。
----企业界耳熟能详的“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是柳传志经营联想多年的经验结晶。
而今他又有新论:管理就像房屋的结构。
屋顶是价值链的直接相关部分——怎么生产、销售、如何研发等等。
这一部分是运行层面,包括研发策略、销售策略、降低成本策略等诸多方面。
这个层面在不同行业是完全不同的,如麦当劳快餐与联想电脑在相关方面肯定不一样。
第二部分是围墙,这主要是管理的流程部分,如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等。
在这一部分由于有科学规律可寻,好的企业之间虽略有差距却大致相同。
任正非创业经历启示和感悟

任正非创业经历启示和感悟任正非是中国著名商人,华为公司创始人之一,他创业的经历激励了无数年轻人去追逐他的脚步。
任正非创业之路充满曲折,但他的坚持和未来愿景使得华为如今成为了全球知名企业,为中国的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此,我将就任正非创业经历的启示和感悟进行阐述。
一、创新是成功的关键任正非的成功源于他不断的创新精神,他在创业初期就专注于创新。
为了提高公司的竞争力,任正非要求华为员工必须始终保持创新意识,开拓进取。
任正非的创新意识不仅体现在华为技术上,更进一步通过不断创新改善华为的管理方式,用科学管理的方式来提升公司的效率,让华为在管理上创造了先例。
他注重人才培养,引进最优秀的技术研发人才,优先发展以人才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这些都为华为的快速成长奠定了基础。
二、顽强拼搏是成功的保证任正非说过:“拼搏是一种信仰,只有真正信仰自己的骨气和能力,才敢狂风暴雨中无所畏惧。
” 任正非从华为创业到现在,始终保持着鲜明的个性和坚定的信念,他的顽强拼搏精神传递了一种不畏强权的态度和抗压能力,意志坚定而果敢,对于他所承担的使命有着牢不可破的信心。
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教会我们在创业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三、专注细节才能保证品质任正非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过:“品质就是一种生命力的体现,从事与科技领域的行业,你一定要有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这是你的根本所在。
” 任正非一直对产品品质和品牌形象非常重视。
在任正非的带领下,华为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供应链管理和售后服务体系,每一个细节上的问题任正非都亲自让相关人员去抓。
这种精益求精、精益求精,才是任正非成功的保障。
这启示我们,创业者必须保持专注,在产品质量上不断追求完美,不断优化产品,同时也不断给品牌注入更多的生命力。
四、坚定信念是成功的导航任正非曾说:“我们华为的哲学是永远不放弃,从小事做起,一定要做到最好。
” 任正非的成功,往往是建立在抗风险和坚定信念的基础上。
在华为走上快速发展道路之前,华为也经历了许多不可预测的困难和挑战,但是他从未动摇过坚持下去的信念,一直用坚定的信念去推动企业的发展。
柳传志读后感

柳传志读后感柳传志是中国著名的企业家,他的一生经历饱经风雨,创立了中国最成功的电子信息企业之一——联想集团。
柳传志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成功经验和智慧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和思考。
读完柳传志的传记,我深受启发,对他的一生和成功之路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柳传志的一生可谓是坎坷不平,他在创业之初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困难,但他从未放弃,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和信念。
他曾说过,“只要坚持,总会有一天成功。
”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也让我明白了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毅力。
柳传志的成功之路也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信心,让我明白了只要不放弃,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柳传志的创业经历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成功背后的艰辛和付出。
他在创业之初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明白了成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
在成功的道路上,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有坚持不懈、不畏艰难,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柳传志的成功之路也让我明白了只有不断地克服困难和挑战,才能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柳传志的成功经验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他在创业之初所坚持的“做大做强”的信念,以及在企业发展中所坚持的“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都让我深受启发。
柳传志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追求卓越,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也只有把用户的需求放在首位,才能真正赢得市场和用户的认可。
柳传志的成功经验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也让我明白了只有坚持不懈地追求卓越,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柳传志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成功之路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他的成功经验和智慧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明白了成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毅力。
柳传志的一生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成功背后的艰辛和付出,也让我明白了只有不断地克服困难和挑战,才能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柳传志的成功经验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也让我明白了只有坚持不懈地追求卓越,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学习任正非管理理念后的感想

学习任正非管理理念后的感想这几天通过学习任正非的先进管理理念,结合我自己的情况做了一些考虑,考虑后觉得自己的思想认识在这之前一直都很狭隘,一心想着只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了就可以了〔甚至可能自己的本职工作都做得不够好),每天按部就班把领导下达的工作做完,放弃对管理的加强学习,对本部们的员工不闻不问,机械式的安排工作等等;认真想想假如一直保持这样的工作方式,可能会导致自己在某个时期一直落后,停而不前,永远跟不上公司、部门和时代的步伐。
通过学习考虑我想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自己对管理的认知和对管理程度的学习。
1、首先要加强对各类管理工作的学习。
2、重点加强自己对管理文化和程度的学习锻炼,一直以来都只是注重专业技术的学习和培训,通过学习任正非的先进管理理念,不断的用先进管理思想来充实自己的思想,通过学习身边的上级领导和其它部门领导的优秀管理方法并结合自己的想法、特点来不断的改变自己对管理的见解,并能在比拟和学习中不断的得到进步。
3、在管理中我还要继续学习创新的工作思维方式,当我还在班组干技术员时,假如工作中遇到处理不好的缺陷,总会想方设法的通过各种方法、手段,打破陈规用创新的处理思维来完成,如今走到管理岗位也应该一如既往的发挥和应用好这种创新的管理理念。
每当在承受和完成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时,不应该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更不应该按照亘古不变的常规来完成,而应该在开场工作前事先加以考虑,得出更多、更快捷、更有效的解决方法,在按时完成任务的同时,应该把工作任务通过考虑,制定创新的工作方法快速、高质量的来完成。
在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的同时还应当要有自己的思维在内,不应当每一件事都找上级领导来问该怎么做、要怎么做!而应该是自己通过总结规整,可以把每一项工作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得出结论,然后把不同的思路聚集起来让领导来选择最正确的工作方法。
这样不仅在管理上得到了进步在创新管理的思维方式中也可以得到更快的进步。
柳传志传记读后感

成功企业家—柳传志传记 读后感
——***
说联想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柳传志是成功的传奇人物,一点不过! 以20万元起家,经过短短20年发展 成为旗下拥有5家企业的控股公司, 旗下公司每年的总营业额过千亿元! 我想与大家分享的量是柳传志对 企业管理的独特理解和心得,经过细 细品读、会使我们受益无穷!!
管理三要素
柳传志认为自己能够成大事的第二原因是他掌握了以“建班子, 定战略,带队伍”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三要素”。 建班子的主要内容是:“一把手是有战斗力的班子的核心, 第一把手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应该如何进行自身修养?第一把手 应该如何选择班子的其他成员,其他成员不合标准怎么办?班子 的成员如何进行考核?没有一个意志统一的、有战斗力的班子, 什么定战略,带队伍都做不出来。宗派是形成团结班子的绝症, 要杜绝一切可能产生宗派的因素。” 定战略的主要内容是:1、确定长远目标;2、决定大致分几 个阶段;3、当前最近的目标是什么;4、选什么道路到达;5、 行进中要不要调整方向。 带队伍的主要内容是:“兵会打仗吗?兵有积极性吗?要让 他们学会炸碉堡。事业部体制、舰队模式是不是能调动人的积极 性?规章制度定得是不是合理?另外包括激励方式、培训发现人 材、企业文化等等
柳传志经典语录
人不应该只做靠别人给你传递动力的一个齿轮,应当是一台发动机,哪怕是非常 小创业信念:执著追求,甘于奉献
“民营”就是四自,即“自筹资金,自 由组合,自负盈亏、自我审查” 。
柳传志读后感

柳传志读后感柳传志是中国知名企业家,联想集团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一生经历充满传奇色彩。
柳传志的传记《柳传志传》讲述了他的创业故事和人生感悟,让人深受启发。
通过阅读这本传记,我对柳传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他的人生哲学有了更多的思考。
柳传志是一个充满坚韧和毅力的人。
在他创业初期,遭遇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
他坚信只要自己努力,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正是因为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他最终成功地创建了联想集团,成为了中国乃至全球知名的企业家。
柳传志的创业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只要有毅力,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成功。
柳传志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他有着扎实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
在他的传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勤奋学习的人,他在工作之余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他深知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柳传志的创业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柳传志的成功并不是孤立的,他有着优秀的领导才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他的传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善于团队合作的人,他懂得如何凝聚团队的力量,如何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如何发挥每个人的潜能。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优秀的团队,他才能够成功地创建了联想集团。
柳传志的创业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团队的力量才是无穷无尽的。
柳传志的成功并不是止步于商业上的成功,他还有着丰富的人生感悟。
在他的传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一个有着宽广胸怀和高尚情操的人,他不仅关注自己的事业,还关注社会的发展,关注员工的福祉。
他深知一个企业的成功离不开社会的支持,离不开员工的辛勤付出。
柳传志的创业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企业的成功离不开社会的支持,离不开员工的辛勤付出。
通过阅读柳传志的传记,我对柳传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他的人生哲学有了更多的思考。
柳传志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他有着坚韧不拔的精神、扎实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优秀的领导才能和团队合作精神、宽广胸怀和高尚情操。
我从柳传志身上学到的3件事

我从柳传志身上学到的3件事作者:李翔来源:《山东国资》 2020年第7期李翔这篇文章中,我并不想去讲柳传志在商业上的成就,在过去40年经济中他所扮演的符号角色、他的标志性地位等,这些历史会给出评价。
我只是想从自己的角度,谈一下在多年的交往中,我作为一个后辈,从他身上学到的一些事。
第一件事:守时。
有的CEO不允许别人迟到,但自己事务繁忙,经常让人等。
但柳传志不同,他要求别人守时,自己也从来不迟到,说几点就几点。
我专门问过他这件事。
柳传志讲,这个习惯是受到父亲的影响。
我后来听说,某年底柳传志答应参加一个会,在会上做一个演讲。
会是早上开,前一天晚上北京开始下大雪。
他住在西边,开会是在东边,柳传志担心早上交通拥堵,于是,前一天晚上就直接住到了会场附近的酒店。
我自己也亲身经历了一次,那次是在美国参加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的活动。
下午出发去开会之前,我在柳传志房间对他做采访。
正聊着,柳总抬手一看表,脸色一变,说:“咱们快走,要迟到了。
”然后拿上外套就是一路小跑,一边跑还一边埋怨我:“要迟到了,都赖你!”第二件事:关于利益。
这要说回联想的历史。
1984年,中科院计算所拿出20万元,以及一间20平方米大小、原本用来做传达室的房子,支持中科院计算所工作人员柳传志等人创办了联想。
到了1993年,也就是联想集团在香港上市的前一年,柳传志决定找时任中科院院长周光召谈一谈股权问题。
柳传志的态度很简单,像联想这样的公司,要想越做越好,员工必须有股权。
“如果当时周院长说了,不能给你们股份,不能给你们分红权,你会怎么办?不管面对的是哪位领导,我肯定不干,而且会很坚决。
公司的东西我一分不会拿,立刻就走。
我不做那个窝囊事。
这就是我的性格。
”用他的话说就是,不能当坏人,也就是去私拿公司的利益,但是也不能不照顾员工的利益。
柳传志碰到了一位好领导,周院长认同了他跟联想团队提出的方案。
如果没有院长的开明,以及在此过程中政府的支持,后来联想到底能做多大,倒是可以打上一个问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业]柳传志、张瑞敏、任正非的企业管理感悟柳传志、张瑞敏、任正非的企业管理感悟
1-1900:09
------------------
柳传志、张瑞敏、任正非的企业管理感悟
文章来源\《IT经理世界》
----有人说,让现阶段的中国企业家谈管理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因为当前大多数的中国企业还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斗争,还在寻找企业生存的夹缝,寻找发展壮大必需的资源。
无疑,此时的企业家可能还没有那么多的闲暇时光来“纸上谈兵”。
----因此,很难期待哪一个中国企业家会有一套系统完整的管理理论,但是他们对自身管理实践的总结、对企业经营的感悟,往往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带着某种智性的闪光,会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这也说明真正的管理是简单的,是明了的,是有着某种文化悟性的。
----虽然能够找到的不是很多,但是这些点滴的管理感悟,却折射出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每一次进步。
柳传志:管理房屋论
----柳传志对管理的总结,语言简洁明了,但却切中问题的要害,发人深剩----“你先给他一块布裁鞋垫儿,裁好了再给他一块布去学做西服,这样才能让人感觉到他的真实才干。
”这些再简单不过的大白话,却道出了企业人才培养的真谛。
----“领军人物好比是阿拉伯数字中的1,有了这个1,带上一个0,它就是10,两个0就是100,三个0是1000。
”如此概括企业管理核心人才的特质,要比各种管理理论对领导者素质的描述更形象直观。
----企业界耳熟能详的“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是柳传志经营联想多年的经验结晶。
而今他又有新论:管理就像房屋的结构。
屋顶是价值链的直接相关部分——怎么生产、销售、如何研发等等。
这一部分是运行层面,包括研发策略、销售策略、降低成本策略等诸多方面。
这个层面在不同行业是完全不同的,如麦当劳快餐与联想电脑在相关方面肯定不一样。
第二部分是围墙,这主要是管理的流程部分,如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等。
在这一部分由于有科学规律可寻,好的企业之间虽略有差距却大致相同。
第三部分是地基,也就是企业机制和企业文化层面,包括现代法人治理结构、企业诚信形象的建立、内部激励机制等。
这一部分,好的企业即便是表现方式不同,本质也是一样的。
张瑞敏:在高速发展中保持平衡
----海尔像一辆高速公路上疾驶的汽车,每到一个急转弯处,总会有人掉下来。
张瑞敏为这辆车掌握平衡。
把一个集体小厂带到如今的规模,张对于管理有着深刻的体悟。
----海尔“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OEC管理法,要求今天的事情今天一定要做完,今天的事情比昨天要有提高,这样每天都能有所提高。
这种管理制度几乎是将“效率”强制性地植入企业文化中。
----“赛马不相马”是海尔的用人之道,张瑞敏推崇“等距离管理”,一切以业绩和公司制度为准绳。
在海尔,一个管理干部如果连续四五次排在末位,通常他自己就会要求下来。
张瑞敏认为这种用人机制看似严酷,实际上是最大的仁慈。
否则,迁就了一个人,将会毁掉整个海尔。
----在企业战略方面,张瑞敏认为中国企业应该有三只眼。
很多国有企业往往是专用第一只眼,盯住政府就可以了,没钱就找政府要,产品卖不出去了也要找政府。
在市场经济发展比较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应该还有两只眼,第二只眼要盯住内
部员工,使员工满意度最大化,能够做出最好的产品;第三只眼要盯住外部、盯住用户、盯住市场,使用户满意度最大化。
----在市场营销上他讲“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潮;技术研发他提“要做正确的事,而不是正确地做事”;多元化时张瑞敏讲“东方亮了,再亮西方”;国际化上他主张“先难后易”。
在企业快速发展的每个阶段,张瑞敏的管理感悟为海尔指明了方向。
任正非:持续不断的危机意识
----“为了使华为成为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我们将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
通过无依赖的市场压力传递,使内部机制永远处于激活状态。
”这是《华为基本法》中对核心价值观的描述。
如此决绝地将自己“逼”至绝境,可以看出任正非的“偏执”。
如今的企业竞争信条是“惟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从《华为的冬天》、《北国之春》等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任正非持续不断的危机意识,他时刻提醒华为的员工,“萎缩、破产一定会到来,在国内企业界,敢于这样把自己往绝境上“逼”的企业家凤毛麟角,更多的人喜欢向员工描绘美好的“远景”,希望能够藉此激发员工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任正非曾经以“狼”来形容企业个性,狼有敏锐的嗅觉,习惯团队作战,能够发现机会并且死死咬住,不会轻易放弃。
在塑造华为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任正非表现出极强的个性,在《华为基本法》中有这样的条款:“高层重大决策从贤不从众,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在华为内部,任正非一直强调要建立“以流程型和时效型为主导的管理体系”,并且不惜巨资请IBM等国际知名公司来为华为构建企业管理的流程体系。
他也曾经提醒自己的员工:“华为经过的太平时间太长了,在和平时期升的官太多了,这也许会构成我们的灾难。
泰坦尼克号也是在一片欢呼声中出的海。
”
----我们只选择了柳传志、张瑞敏和任正非三人的“管理经”,并不说明别的企业家没有管理
心得。
管理本身是一个辛苦的实践过程,建立一个卓越企业需要企业家付出艰苦的努力。
我
们相信,有更多的企业家在不断寻求更为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他们默默无闻的工作是推
动中国企业管理变革的中坚力量。
(贺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