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子传 四 戒上

合集下载

道教戒律全集三十九《中极三百大戒》

道教戒律全集三十九《中极三百大戒》

道教戒律全集三十九《中极三百大戒》道教戒律全集三十九《中极三百大戒》文章来源:道教之音整理中极三百大戒第一戒者,不得杀害一切众生物命。

第二戒者,不得啖食众生血肉。

第三戒者,不得饮酒。

第四戒者,不得啖五辛。

第五戒者,不得绮语两舌不信。

第六戒者,不得恶门骂詈。

第七戒者,不得以未得妄言为得,未证妄言为证。

第八戒者,不得窥窥妇女稍生淫念。

第九戒者,不得窃盗人物。

第十戒者,不得妄取人一钱以上物。

第十一戒者,不得图谋一切人物。

第十二戒者,不得横求人物。

第十三戒者,不得恚怒师长。

第十四戒者,不得背师恩爱。

第十五戒者,不得嫉贤妒能。

第十六成者,不得不忠其上。

第十七戒者,不得罔略其下。

第十八戒者,不得欺罔老幼。

第十九戒者,不得欺诳同学。

第二十戒者,不得嫉妒同学。

第二十一戒者,不得轻谩弟子。

第二十二戒者,不得嗔恚弟子。

第二十三戒者,不得视弟子偏颇。

第二十四戒者,不得溺爱弟子。

第二十五戒者,不得说人过恶。

第二十六戒者,不得轻慢老人。

第二十七戒者,不得富厚忘师。

第二十八戒者,不得口是心非内怀阴恶。

第二十九戒者,不得贪利入己无厌,第三十戒者,不得多积财物不思散施。

第三十一戒者,不得私畜刀杖兵器。

第三十二戒者,不得身带刀杖兵器。

第三十三戒者,不得豢养六畜。

第三十四戒者,不得鞭打六畜。

第三十五戒者,不得有心践踏虫蚁。

第三十六戒者,不得观玩钓弋以为娱乐。

第三十七戒者,不得上树探巢破卵。

第三十八戒者,不得羡慕富贵希图逸乐。

第三十九戒者,不得用金银器食饮。

第四十戒者,不得营谋身后厚葬体骨。

第四十一戒者,不得以食物投水火中。

第四十二戒者,不得烧败成功现物。

第四十三戒者,不得埋藏器物。

第四十四戒者,不得贪著滋味。

第四十五戒者,不得以粗物易人好物。

第四十六成者,不得訾毁人物为恶。

第四十七戒者,不得自誉己物为好。

第四十八戒者,不得妄作书与人。

第四十九戒者,不得投书谮人。

第五十戒者,不得以书字器物投埋秽处。

第五十一戒者,不得求知军国事务。

第五十二戒者,不得占卜军国事务吉凶。

老子四章原文高中

老子四章原文高中

老子四章原文高中哎,说起来《老子》这本书啊,那可是咱们中华文化的瑰宝,里面藏着不少智慧呢。

特别是高中那会儿学的那“老子四章”,简直是字字珠玑,让人越读越有味儿。

今儿个,咱们就用大白话,聊聊这四章里的精髓,看看能不能让这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生活中也闪闪发光。

首先啊,老子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话听起来玄乎,其实说白了,就是有些东西啊,它本身就很深奥,不是咱们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

就像爱情、梦想这些玩意儿,你能说清它们具体是个啥吗?不能吧!所以,咱们得学会用心去体会,去感受那份“道”的奥妙。

接着往下看,“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这话多接地气啊!就像咱们平时说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好事儿坏事儿总是那么个相互转换的理儿。

学习上遇到难题了,别灰心,说不定这正是你进步的机会呢;工作上一帆风顺了,也别飘,小心乐极生悲。

这世界啊,就是这么个阴阳平衡、对立统一的理儿。

再来说说那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哎呀妈呀,这话简直就是人生导师级别的金句啊!水啊,它多温柔啊,滋养万物却从不争强好胜。

咱们做人啊,也得学学水的这份智慧,多帮助别人,少计较得失。

这样一来,不仅人缘好了,心情也跟着舒畅了,何乐而不为呢?最后啊,老子还提到了“知足者富”。

这句话真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

现在的人啊,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永远不知足。

可咱们得想想啊,人这一辈子能有多少东西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呢?钱再多也买不来健康和快乐啊!所以嘛,学会知足常乐才是硬道理。

每天晚上睡觉前想想自己拥有的美好事物吧:家人的关爱、朋友的陪伴、健康的身体……这不都是咱们的财富吗?总而言之啊,《老子》这四章虽然简短却富含深意啊!它们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所以啊朋友们没事的时候不妨多翻翻这本书感受一下那份跨越千年的智慧吧!。

《老子》四章原文翻译

《老子》四章原文翻译

《老子》四章原文翻译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值得我们去学习。

这是整理的《老子》四章原文翻译,欢迎大家前来查阅。

[原文]道冲①,而用之有弗盈也②。

渊呵③!似万物之宗④。

锉其兑⑤,解其纷⑥,和其光⑦,同其尘⑧。

湛呵⑨!似或存⑩。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⑾。

[译文]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

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

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解释]①冲:通盅(chong),器物虚空,比方空虚。

②有弗盈:有,通又。

盈:满,引申为尽。

③渊:深远。

呵(a):语助词,表示停顿。

④宗:祖宗,祖先。

⑤锉其兑:锉(cuo):消磨,折去。

兑(rui):通锐,锐利、锐利。

锉其锐:消磨掉它的锐气。

⑥解其纷:消解掉它的纠纷。

⑦和其光:调和隐蔽它的光芒。

⑧同其尘:把自己混同于尘俗。

以上四个“其”字,都是说的道本身的属性。

⑨湛(zhan):沉没,引申为隐约的意思。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古书中“浮沉”的“沉”多写作“湛”。

“湛”、“沉”古代读音相同。

这里用来形容“道”隐没于冥暗之中,不见形迹。

⑩似或存:似乎存在。

连同上文“湛呵”,形容“道”若无若存。

参见第十四章“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等句,理解其意。

⑾象:似。

[评析]在本章里,老子通过形容和比方,给“道”具体作以描述。

原来老子认为“道”是不可以名状的,实际上“道可道,非常道”就是“道”的一种写状,这里又接着描写“道”的形象。

老子说,道是空虚无形的,但它所能发挥的作用却是无法限量的,是无穷无尽而且永远不会枯竭。

它是万事万物的宗主,支配着一切事物,是宇宙天地存在和进展变化必须依赖的力量。

在这里,老子自问:“道”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呢?他没有作出正面回答,而是说它存在于天帝现相之前。

既然在天帝产生以前,那么天帝也就无疑是由“道”产生出来的。

由此,讨论者们得出结论,认为老子确实提出了无神论的思想。

太上老子传 十 唐宋时代对老子的尊崇

太上老子传  十 唐宋时代对老子的尊崇

唐宋時代對老子的尊崇大唐得了天下,自唐高祖李淵至哀帝李祝,先後二十位皇帝,享祚二百九十年,在整個唐朝時代裏,太上老子被尊爲聖祖,而太上老子的顯化,以及受到朝廷及王公大臣的尊重和推崇,堪稱自老子的晦迹人間後,泱泱乎成爲歷代之所未有。

迨至宋朝,宋真宗皇帝,仰慕太上道風,經出動聖駕躬臨渦水之濱,恭謁太上出生聖地——太清宮,以表欽崇。

諸多事迹,擇要敬敘如后:唐朝初得天下,土地遼廓,尚未完全平定,這時絳州曲沃縣,有一位名叫吉善行的人,此人忠厚老誠,從不說謊,適逢地方有賊兵來侵,善行逃難到了晉州臨汾縣,該縣有個羊角山,逃難之人衆多,編組自衛,這天輪由善行登山瞭望,察看賊兵行蹤,這時倐見北面山坡上,有一人,乘白馬來,狀甚奇異,善行迎向前去,與之相遇。

此人是一位鬚髮皆白的老者,上下素衣,戴鳥冠,乘白馬,此馬四蹄皆赤,至爲希有,左右有年約十三、四歲的童子二人侍立,一人執巾,一人執紅拂子,神光射人。

老者告善行道:「爲我傳言告知大唐天子,要想以聖道治理天下,社稷延長,應當在長安城東建築一個道廟名叫安化宮,設置道像,天下就會太平了!」老者言訖,乃騰空而去。

善行見狀,無限驚奇,過了兩個多月,忽然有一天夜晚,聞扣門之聲,善行開門,有一素不相識之人告曰:「明天請到與白衣老人相遇之處,老人有話問你。

」次日,善行至,老者乘馬如前,着白衣,戴金冠,謂善行曰:「吾前先告訴你的話,還記得嗎?」善行答道:「老人家,我還記得。

」老人曰:「很好!很好!你可以快去奏明天子吧,不必再等待了。

」善行稟道:「您老人家沒有文字書信給我,作爲憑據,教我如何敢奏?」老人曰:「莫怕!前程自有。

」善行道:「去見天子,不是一件小事,我不知道到了京城,人家能如何相信我說的話。

」老人曰:「你到京城,遇到有一位以石龜進獻的人,那時人家就會相信你了。

」言訖,老者轉瞬不見。

善行次日即整裝出發,到了晉州,找到他做官的朋友名叫史賀若的人,史在州府中工作,善行言明此事,請他幫忙,史君便帶著善行,晉見秦王,具言神人顯現及所言一切,秦王差都督杜昂率同善行回到羊角山老人顯現之處,設奠祭拜,拜祭間,倐見老人現於高空紫雲之中,容貌服裝,一如善行所言,老人舉著馬鞭詰問杜昂說道:「你是何人?」杜昂恭恭敬敬應道:「秦王使者杜昂,奉命來此拜供。

太上老子传 四 戒上

太上老子传  四 戒上

戒上老君西遊將之天竺以道德二經授關令尹喜喜受經畢又請持身奉經之法老君於是復授喜要戒普令一切咸持度世於是說頌三章樂法以爲妻(妻者梄也)愛經如珠玉持戒制六情念道遣所欲淡泊正氣庭蕭然神靜默天魔並敬護世世受大福鬱鬱國家盛濟濟經道興天人同其願縹渺入大乘因心立福田靡靡法輪升七祖升天堂我身白日騰大道調玄虛有念無不啓練質入仙真遂成金剛體超度三界難地獄五苦解悉歸太上經靜念稽首禮於是尹喜聞說頌已稽首而立請受戒言老君曰第一戒殺第二戒盜第三戒媱第四戒妄語第五戒酒是爲五戒若清信男清信女奉持五戒畢命不犯是爲清信男清信女老君曰戒殺者一切衆生含氣以上翔飛蠕動之類皆不得殺老君曰戒盜者一錢以上有主無主非已之物皆不妄取老君曰戒媱者非夫婦若出家人不妻不娶若男若女皆不得犯老君曰戒妄語者若不聞不見非心所了而向人說皆爲妄語老君曰戒酒者非身病非法禮皆不得飲老君曰是五戒者持身之本持法之根善男子善女人願樂善法受持終身不犯是爲清信得經得法永成道真於是尹喜聞受既已再拜而問何故有五老君曰五者攝一切惡猶天有五星以攝萬靈地有五行以攝群生人有五臟以攝神明戒者防也防其失也失而不防則三塗盈逸天人虛空是故五也尹喜曰大哉戒乎何故失耶老君曰本得無失既失而得亦無所失尹喜曰敢問其本老君曰今當爲爾具說其本尹喜再拜恭立而聽老君曰五戒者天地並始萬物並有持之者吉失之者凶過去成道莫不由之故其神二十五也經文五千是其義也老君曰五戒者在天爲五緯(歲星、太白星、熒惑星、辰星、鎮星)天道失戒則見災祥在地有五獄(泰山、衡山、華山、恒山、嵩山)地道失戒則百穀不成在數爲五行(東方木、數九,南方火、數三,西方金、數七,北方水、數五,中央土、數十二)在治爲五帝(東方太皥、南方炎帝、西方少皥、北方顓頊、中央黃帝)五帝失戒則祚夭身亡在人爲五臟(肝木、心火、肺金、腎水、脾土)五臟失戒則性發狂老君曰是五者戒於此(人)而順於彼(理)故殺戒者東方也受生之氣尚於長養而人犯殺則肝受其害盜戒者北方也太陰之精主於閉藏而人爲盜則腎受其殃媱戒者西方也少陰之質男女貞固而人好淫則肺受其沴酒戒者南方火也太陽之氣物以之成而人好酒則心受其毒妄語戒者中央土德信而人妄語則脾受其辱五德相資不可虧缺老君曰此五失一則命不成是故不殺者乃至無有殺心不盜乃至無有邪取不媱乃至無有邪念不酒乃至無有勢力不妄語乃至無有漏泄如是可謂成也老君曰戒中媱酒能生五惡戒者戒惡也惡世之中男女讙媱罹於骨肉上慢下暴毀蔑天德沉酗爭訟禍命辱身妄詐欺誑罔有所由六親相盜非但於他殺害衆生利養身口如此等輩見生受業永墜諸苦備加五惡無有休限如有出者當在邊夷短命傷殘夫婦醜惡及不貞廉貧窮凍露在處不安如有財畜爲人所奪言說不信人所不親意慮昏塞衆所慢輕老君曰清信男清信女奉持戒行見世安樂無有憂惱衆所恭敬見者懽喜常蒙利養一切歸仰其智深微處在清靜四大完堅故能修集衆法以成道真尹喜再拜曰敢問受持之法老君曰若男子女子聞法生信歸身三寶即時稽顙歸身大道歸神大道歸命大道男子女人捨世邪法奉持正戒盡身盡命終不毀犯於是讃誦恭心而受老君曰若復男子女人受正戒已追求經法先當受戒一一堅淨然後授與旦敹恭心不怠時節月修十直年用三齋誦經萬遍白日登晨若爲人敷說宣通妙義大利衆生乃拔三塗一切諸苦以是功德能斷宿命無量諸根得昇上清無復退墮老君曰清信男清信女在家出家受持經法願樂神仙日夜誦讀求諸妙義去諸喧雜調心制性柔顔善氣勸諸男女遠離五惡受持五戒供養三寶(太上經戒真師)取令成就不擇甘苦若具持大戒苦行精懃佈施忍辱捨身救物若復離世獨往幽梄專想至寂衆難不驚必至無爲尹喜曰奉經有犯乎老子曰十有三者也尹喜曰何謂也老子曰爾諦聽也十有三者六塵六識皆由於心是故淫貪疾恚欺盜妄詐綺言兩舌諂利持權溷集破法非清信也天網不失生死無地如此等人非有智分染洿至法毀廉善根不爲善人之所知識備衆生身種於媱慾無所憎避常懷怖畏若在地獄五痛無間如此受身備諸苦惡物所懷惡無有救治生死輪轉無聞無見皆由一念中生至無數念其對無窮(太上老君戒經終)老子傳授戒經之後,繼以大道密授關尹子,尹子諦聆之餘,一一記錄如後:老子曰:「夫大道守其三品(神、氣、精)爲則,以一爲度(三品合一),以正爲德,子能知一萬事畢,閉塞情欲入奧室,鍊金食炁爲第一,子能知之守勿失。

太上老子传 八 西域弘道

太上老子传 八 西域弘道

西域弘道老子偕無上真人尹喜,前往西域各國弘道,初到罽賓國,暫住於近郊山谷之中,該國之主,名煩陀力士,其前生曾爲東極一個古老的國家名叫清和國國王,當時每遇老君弘化經歷,即遙拜發願說:「惟願慈尊,濟度弟子,於當來世,常與弟子爲師,與當來世,得爲高真!」清和國王,奉道清修,死後生天,做了妙梵天王,其後天福享盡,降生人世,尚以餘福,做了現在的一個羌胡小國之主,無奈既生人間,忘其宿命,殺害無度,頻出狩獵,以殘殺生靈爲樂,使老子慈悲不忍,決定此次前來西域,先把他度化。

這一天,王又出獵至山,突見五色光炁,上貫紅日,山林鬱秀,大異往常,山間尋找,在祥光之下,得遇老子。

王見老子,白髮蒼蒼,神采煥發,下馬問道:「公是何人?」老子應道:「吾是修道之士。

」王曰:「道是何物?爲我解說。

」老子曰:「道者元炁虛無,混沌自然,無表無裏,無有高下,天地從之而生,萬物資之而形,不得而名,強名曰道。

」王曰:「吾自建國以來,不聞有如此之事,公從何處來,爲何居住此處?」老子見王頑獷難化,不達謙遜禮儀,乃直言告曰:「吾是萬氣之靈根,神以之道元,在天爲衆聖所尊,在地爲萬國師尊,天上天下,皆吾百官,回神無極,造化方圓,分布日月,星宿虛玄,步天量地,制作經文,天地萬物,係命道君,有形之類,皆從道生,吾生於無形,長於無名,降爲帝師,隨世教化,如今是從東方的周朝國土到此!」王曰:「不知你在周朝國土,以何法教人?」老子曰:「吾在中華,常以道法開化。

」王曰:「何謂道法?」老子曰:「道法者,乃太上靈寶,生於天地之先,大無不包,小無不納,天不得此,無以耀明,地不得此,無以表形,神不得此,無以入冥,人不得此,無以生成,是以萬物芸芸,以道爲根,蛇得之爲龍,禽得之爲鳳。

獸得之爲麟,凡人得之爲以,人能修之,逍遙太空,改易五內,變化形容,役使鬼神,隱顯無常,此乃上以之道也。

」王曰:「所說靈寶者,固爲希有,然我智力淺薄,不任此事,不知今於我國,宜以何法設教?」老子曰:「觀王風俗,人懷悖戾,更相殺戮,虐及含靈,邪淫貪慾,日造惡業,自取沉淪,王欲生得全壽,死無殃考,宜修浮屠之法。

《老子》四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老子》四章
知人论世
老子,即老 聃,姓李名耳,字伯 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春 秋末期人,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 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
表人物,与庄子并称“ 老 庄 ”。在道
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 在唐 朝 ,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道德天尊“”中国哲学之父“
5.联珠又叫顶真,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 五章),又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 联珠使语气连贯,结构严密,更好地反映事物的有机联系。
创 作 背 景 :《(老子)四章》
老子生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 ,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 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 守藏史,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老子 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 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干言,即《 道德经》。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 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
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
为万经之王。
文学特色:
音韵之美: 《道德经》句式整齐,大致押韵,为诗歌体之经
文。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记。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音 韵之美。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 相倾"(二章)、"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三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四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五十八章)。这些词句,不仅 押韵,而且平仄相扣,有音韵美,也有旋律美。朗诵 经文,是一种美的享受,在音韵之美中体味深刻的哲 理。

老子四个境界的管理层级思想

老子四个境界的管理层级思想

老子“四个境界”的管理层级思想理想的领导者的境界就在于,要让下属感觉不到他的重要性,感觉不到他的存在的状态。

文=王贵国在古今中外的管理史实资料中,能够将管理的行为与一个人思想境界及这个人的境界层次联系起来分析的人,最早也是思路最清晰的人,非老子莫属了。

在老子的管理思想中,他将人的管理行为的表象折射为管理思想的四个不同层级的境界。

在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中,老子是这样划分管理的四个层级的:“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太上,是指最好的意思,不知有之,就是人民根本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也就是说在一个企业里,最高境界的管理是有老板在和没有老板在都一样运作,员工们感觉不到老板的存在,因为这种状况一般都出现在企业的有序治理下,各级的授权、授力、授心做得很好,责权利非常清晰,各级主管以及每一个员工都能自主管理,人人都是领导,这时就不用管理。

老板可以去云游,也可以去垂钓,也可以去交友谈天,这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这也就是《易经》乾卦的第七爻,上九,见群龙无首,吉。

在一般的常识里,群龙无首是不好的事,但是,在《易经》的帝王学中,群龙无首是管理学中最高的领导艺术境界。

其实,这种境界在韦尔奇的管理思想中也有描述,韦尔奇主张的是要领导而不要管理。

只是韦尔奇未将这一思想阐述得像《易经》那么深刻和富有哲学境界。

韦尔奇说,一个高效的企业应该没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

韦尔奇的意思也就是说整个公司里的管理者都是龙。

将每个人都提升为龙,这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一样,每个人都是有理想有觉悟的人。

在群龙阶段的企业里,每个人都懂得自己做自己的事,老板在与老板不在企业的氛围与运作状况不会有两个样,而是一切照旧。

因为,群龙阶段企业已是一个有文化,有个性,享有高度自治的团体,在这个团体里面,人人都自觉是领袖,做领袖的人不以领袖自居,做士兵的不会觉到自己是士兵而被动劳动,每个人都在尽伦尽职,就像天与地,日月与星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自然的运动旋转,春夏秋冬,冬去春来,一切井然有序,不需要谁的命令推动,地球自然就在那样转动,这就到了无我忘我的境界,整个公司忘记了领导人是谁,也不知道领导人是谁的时候,这个企业家的领导艺术、管理艺术也就达到了最高的境界,这时的企业也算是达到了最高的企业层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戒上
老君西遊將之天竺以道德二經授關令尹喜喜受經畢又請持身奉經之法老君於是復授喜要戒普令一切咸持度世於是說頌三章
樂法以爲妻(妻者梄也)愛經如珠玉持戒制六情念道遣所欲淡泊正氣庭蕭然神靜默
天魔並敬護世世受大福鬱鬱國家盛濟濟經道興天人同其願縹渺入大乘因心立福田靡靡法輪升七祖升天堂我身白日騰
大道調玄虛有念無不啓練質入仙真遂成金剛體超度三界難地獄五苦解悉歸太上經靜念稽首禮
於是尹喜聞說頌已稽首而立請受戒言
老君曰第一戒殺第二戒盜第三戒媱第四戒妄語第五戒酒是爲五戒
若清信男清信女奉持五戒畢命不犯是爲清信男清信女
老君曰戒殺者一切衆生含氣以上翔飛蠕動之類皆不得殺
老君曰戒盜者一錢以上有主無主非已之物皆不妄取
老君曰戒媱者非夫婦若出家人不妻不娶若男若女皆不得犯
老君曰戒妄語者若不聞不見非心所了而向人說皆爲妄語
老君曰戒酒者非身病非法禮皆不得飲
老君曰是五戒者持身之本持法之根善男子善女人願樂善法受持終身不犯是爲清信得經得法永成道真
於是尹喜聞受既已再拜而問何故有五
老君曰五者攝一切惡猶天有五星以攝萬靈地有五行以攝群生人有五臟以攝神明戒者防也防其失也失而不防則三塗盈逸天人虛空是故五也尹喜曰大哉戒乎何故失耶
老君曰本得無失既失而得亦無所失
尹喜曰敢問其本
老君曰今當爲爾具說其本
尹喜再拜恭立而聽
老君曰五戒者天地並始萬物並有持之者吉失之者凶過去成道莫不由之故其神二十五也經文五千是其義也
老君曰五戒者在天爲五緯(歲星、太白星、熒惑星、辰星、鎮星)天道失戒則見災祥在地有五獄(泰山、衡山、華山、恒山、嵩山)地道失戒則百穀不成在數爲五行(東方木、數九,南方火、數三,西方金、數七,北方水、數五,中央土、數十二)在治爲五帝(東方太皥、南方炎帝、西方少皥、北方顓頊、中央黃帝)五帝失戒則祚夭身亡在人爲五臟(肝木、心火、肺金、腎水、脾土)五臟失戒則性發狂
老君曰是五者戒於此(人)而順於彼(理)故殺戒者東方也受生之氣尚於長養而人犯殺則肝受其害盜戒者北方也太陰之精主於閉藏而人爲盜則腎受其殃媱戒者西方也少陰之質男女貞固而人好淫則肺受其沴酒戒者南方火也太陽之氣物以之成而人好酒則心受其毒妄語戒者中央土德信而人妄語則脾受其辱五德相資不可虧缺
老君曰此五失一則命不成是故不殺者乃至無有殺心不盜乃至無有邪取不媱乃至無有邪念不酒乃至無有勢力不妄語乃至無有漏泄如是可謂成也老君曰戒中媱酒能生五惡戒者戒惡也惡世之中男女讙媱罹於骨肉上慢下暴毀蔑天德沉酗爭訟禍命辱身妄詐欺誑罔有所由六親相盜非但於他殺害衆生利養身口如此等輩見生受業永墜諸苦備加五惡無有休限如有出者當在邊夷短命傷殘夫婦醜惡及不貞廉貧窮凍露在處不安如有財畜爲人所奪言說不信人所不親意慮昏塞衆所慢輕
老君曰清信男清信女奉持戒行見世安樂無有憂惱衆所恭敬見者懽喜
常蒙利養一切歸仰其智深微處在清靜四大完堅故能修集衆法以成道真尹喜再拜曰敢問受持之法
老君曰若男子女子聞法生信歸身三寶即時稽顙歸身大道歸神大道歸命大道男子女人捨世邪法奉持正戒盡身盡命終不毀犯於是讃誦恭心而受老君曰若復男子女人受正戒已追求經法先當受戒一一堅淨然後授與旦敹恭心不怠時節月修十直年用三齋誦經萬遍白日登晨若爲人敷說宣通妙義大利衆生乃拔三塗一切諸苦以是功德能斷宿命無量諸根得昇上清無復退墮
老君曰清信男清信女在家出家受持經法願樂神仙日夜誦讀求諸妙義去諸喧雜調心制性柔顔善氣勸諸男女遠離五惡受持五戒供養三寶(太上經戒真師)取令成就不擇甘苦若具持大戒苦行精懃佈施忍辱捨身救物若復離世獨往幽梄專想至寂衆難不驚必至無爲
尹喜曰奉經有犯乎
老子曰十有三者也
尹喜曰何謂也
老子曰爾諦聽也十有三者六塵六識皆由於心是故淫貪疾恚欺盜妄詐綺言兩舌諂利持權溷集破法非清信也天網不失生死無地如此等人非有智分染洿至法毀廉善根不爲善人之所知識備衆生身種於媱慾無所憎避常懷怖畏若在地獄五痛無間如此受身備諸苦惡物所懷惡無有救治生死輪轉無聞無見皆由一念中生至無數念其對無窮
(太上老君戒經終)
老子傳授戒經之後,繼以大道密授關尹子,尹子諦聆之餘,一一記錄如後:
老子曰:「夫大道守其三品(神、氣、精)爲則,以一爲度(三品合一),以正爲德,子能知一萬事畢,閉塞情欲入奧室,鍊金食炁爲第一,子能知之守勿失。

」又曰:「至真上帝,莫不由金丹而得道,履九幽而入杳冥,上下虛無,因神明而俱昇。


老子曰:「鍊金食炁之道,天地之精華,陰陽之根本,二氣之謂也。

陽龍陰虎,木液金精,二氣交會合而成者,謂之外丹。

含和鍊藏,吐故納新,上入泥丸,下注丹田,循環不息,朝于絳宮,採於五石,以哺百神,此內丹也。

含和鍊炁,修道之士,得內丹者,可以延年。

得外丹者,可以昇天。

三一九思者,內修之要也。

九丹金液者,外丹之極也。

合而修者,道成決矣。

食炁訣曰:「食炁固精,受明玄經,生道要妙,出幽入冥,上固雲門,下固靈根,知者甚易,行之甚難!夫形動德散,氣越道叛,精消魂損,目動魄亂,是以聖人靜形固炁,畜精受視,則道德虛凝,魂魄固守,形一神萬,道乃成就。

常以半夜之後,偃臥握固,鼻吸清氣,口徐吐之,復守三一,入室九思,神定氣安,仙道近矣。

」老子曰:「三一之道,神仙所重,世莫得聞,子其秘之,兩眉之間,却入一寸,爲明堂,二寸爲洞房,三寸爲泥丸,是爲上丹田宮也。

中有赤子,字元先,名帝鄉。

心中爲絳宮,中丹田也,中有真人,字子丹,名光堅。

臍却入三寸,爲命門,下丹田宮也,中有嬰兒,字元陽,名玄谷。

皆長三寸,同服赤幘、赤衣、赤履,此三一也。

下一—座金牀玉几,常以金爐玉匕,攪精華以哺上一、中一,當畫夜存之也(即無觸無傷)。

子能長生,三一當明,子能守一,一亦守子,炁變爲精,精變爲神,神變爲嬰兒,嬰兒上爲真人,然後爲赤子,此真一也。


老子曰:「僞道養形,真道養神,真神通道,能存能亡,神能飛形,亦能移山,形爲灰土,其何識焉。

耳目聲色,爲子留愆,鼻口所喜,香味是寃,身爲惱本,痛癢寒溫,意爲形思,愁毒憂惱,弗疾去之,則志氣日耗,壽命不延,其來久矣!子當先損諸欲,莫令意逸,閑居靜處,精思齋室,丹經萬卷,不如守一。


「——常以虛爲身,以無爲心,無身之身,無心之心,可謂守神,守神玄通,是謂道同。

其猶高山大澤,非欲鳥獸蟲魚,而鳥獸蟲魚歸之,人能虛空無爲,非欲爲道,道自歸之矣。


老子垂訓及此,便傳授尹喜太陽金真九煉之法,叫做九室存思,即是:第一無邪思。

第二正身思。

第三致政思。

第四大正思。

第五極正思。

第六身正思。

第七正真思。

第八洞玄思。

第九大洞思。

老子曰:「入此九室(境界),行此九思,即與太陽合形,同臻於道矣。


尹喜再拜稽首,謝過老子傳授玄旨,次日託病辭官,奉邀老子一起回到家中,又再拜請益。

老子曰:「子欲修身養性行道紀形,結炁成神,終始無窮者,莫先乎靜,故天靜以爲定,神靜以爲變,人靜以爲生,將靜之時,返聽內觀,心不妄念,口不妄言,形不妄動,無色之色爲之見,無聲之聲爲之聞,無味之味爲之甘,不言之言爲之教,神景爲之降,福德爲之臻,和氣爲之應矣。

子欲靜神,先沐浴齋戒二十五日,然後精煉己身,魂魄和平,乃可入室,入室之後,或丹蛇來着子身,或王母來降,或道身應現,此身中之神試子耳!但勿驚怖,有問勿對,有所傷犯亦勿爲懼,但安心定意,其物自去,經二十五日、四十五日、六十日、八十五日、一百五日、一百二十五日、一百五十日、一百八十日,並有神來,皆是試子,但安心勿對,不能爲害,若生怖懼,爲試不過,則失道矣,戒之戒之!一百八十日後,室內自明,安危存亡之事,無不預知,身中宮府,一一顯見,二百八十日後,衆病皆除,一年之後,瘢痕皆滅,千日之後,形神俱妙,爲真人矣。

」老子傳道及此,顧謂關尹子曰:「吾將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了!你今後好好的修道吧!」
尹喜聞言,垂淚問道:「師尊到那裏去?不管師尊入火入淵,入地上天,灰身沒命,弟子願追隨師尊。


老子曰:「吾逝乎天地之表,戲乎玄冥之間,四維八極,上下無邊,子欲隨吾,豈可
得乎?得道的人,目能洞視,耳能洞聽,變化莫測,隱現莫定,尚未能隨吾遠遊,子雖骨相合道,法當成真,然受道日淺,未能通神,安得變化,隨吾聖身。

」尹喜再拜問曰:「通神變化之道,可得聞乎?」
老子曰:「有生之炁,有形之狀,盡幻化也。

造化之所始,陰陽之所變者,謂之生,謂之死。

窮數達變,因形移易者,謂之化,謂之幻。

造物者,其巧妙,其功深,故難窮難終。

有形者,其功顯,其功淺,故隨起隨滅!知幻化之不異生死也,始可與變化之道。

子能精修此道,體入自然,斯可與子行化諸國耳。


尹喜感恩老子的度化,當老子臨行之前,叩問前途,老子說:「吾將來要去關西的流沙異域,度化各國,吾去後你好好修道,要知生道入腹,則神明皆存,你能除垢止念,靜心守一,千日清齋,鍊形入妙,到那個時候,可前往蜀都青羊肆找我,相會之後,我們可以結伴遊歷。


尹喜點頭遵命。

老子重復又以「除垢止念,靜心守一」,八字真言再三吩咐尹喜,一心一意,虔誠修煉,言訖,聳身空中,坐雲端之上,面放五明,身現金光,調照十方,冉冉昇空而去。

尹喜見老子神化莫測,道高法隆,信道修道證道之心,油然沛至,更加堅定不移,不久到了終南之陰,結草爲樓(該樓在鳳翔終南山○盩屋縣神龍鄉聞仙里),修煉千日,大道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