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日出 赏析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1课《日出》名师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1课《日出》名师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1课《日出》名师教案内容预览:第1课《日出》名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下观察日出所产生的不同感受。
2.学习文章运用衬托、对比来表现日出的壮观和瑰丽的写法。
3.引导学生用心灵感悟自然之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作者如何借助衬托、对比等写法,表现壮观和瑰丽的日出。
难点:文章细述两次未见的日出,并引述海涅、屠格涅夫关于日出的描写,对后文描写日出起了什么作用。
三、教学时数3课时。
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带学生去观察天空,并完成200字左右的描写性小作文。
观察前指导:①用心灵去亲近自然。
不同的人观察同一景物会有不同的体1.朗读指导:注意重音与节奏。
如:不如攀上/奇峰陡壁,或是站在/大海岩头,面对着/弥漫的/云天,在一瞬时间内,观察那/伟大诞生的景象,看火、热、生命、光明怎样一起/来到人间。
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
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所有暗影/立刻都被它照明了。
一眨眼,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窗玻璃/红了,机舱座里每一个酣睡者的面孔/红了。
(重音:“.” ;停顿:“/”)2.讨论:作者的描写跟刚才你们的描述是不是完全一样?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关于日出、特别是色彩方面的新词句有哪些呢?引导学生注意本文细致的观察和描写,以及采用修辞产生的效果等。
(1)细致写出日出过程中随着时间推移天空呈现的色彩变化。
如:清冷的淡蓝色黑沉沉红带红海暗红色的光黑色无边磁蓝色墨蓝色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更红更亮的小片晶光耀眼整个世界大放光明(2)采用比喻产生的表达效果。
如:我们一言不语地观看,那绯红的小球在天边升起,一片冬意朦胧的光照扩展开了,群山像是伏在一片白浪的海中,只有山尖分明突出,使人以为是站在一座小山丘上。
八年级语文日出北师大版

日出刘白羽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把握、学习作者抓住色彩、形状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的写作手法。
3、理解本文的象征意义和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日出景象的描绘所表达的独特感受和看法。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从中学习层层烘托、步歩蓄势的手法来突出高空日出的奇景。
教学难点:学习《日出》的象征意义。
预习环节预习内容及方法指导1、简单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2、自读课文,标出自己认为难读难懂的字词句,理解重点字词的意义,小组内部交流、互助。
本课生字词较多,重点字词如下:精辟(pì)炽热(chì)晨曦(xī)窒息(zhì)天穹(qióng)衣襟(jīn)俯瞰(kàn)无羁(jī)矗立(chù)迸射(bèng)酣睡(hān)黛色(dài)3、再读课文,标出带有表现事物色彩的句子,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总结文中用到的修辞手法,理解各种修辞在文章里的作用。
认识这些修辞手法并不困难,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这些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体会作者的情感,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理解,交流认识,完善自己的阐述内容。
4、在自我理解、交流认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尽可能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目标和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又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和主题的理解。
在这个环节,要安排小组内部加强对朗读能力较差的同学的帮助和鼓励,在小组之间展开竞赛,尽快让学生熟读成诵。
5、布置学生在课下搜集有关资料,了解更多有关文学常识,开拓视野。
展示环节教学过程1、检查对本文重点字词和重要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
字词:炽()热晨xī()zhì()息俯kàn()无jī()酣()睡造句:用上四个表现事物色彩的词语写一段话,描写秋天的景色。
古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作家:徐霞客海涅屠格涅夫2、朗读文中描写日出景观的重点句子,赏析这些句子的作用和特点,小组总结内容进行班内交流,比较学习。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课《日出》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日出》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对日出的描绘和赞美之情。
2.学习作者观察自然、感悟生活的态度和方法。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过日出?能否用语言描述一下你看到的日出?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描绘日出的文章,感受作者对日出的独特情感。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交流对文章的理解。
三、课堂讲解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2.教师逐段讲解文章,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a.分析文章开头,了解作者为何要写日出。
b.分析文章中对日出的描绘,感受作者的情感。
c.分析文章结尾,理解作者对日出的感悟。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写作手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文章的主旨。
2.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文章中的写作手法,如对比、排比、拟人等。
2.分析这些写作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三、写作训练1.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尝试写作描绘日出的文章。
2.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并指导。
2.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所学,修改自己的作文,提高写作水平。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文章的主旨和写作手法。
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四、写作训练1.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尝试写作描绘日出的文章。
2.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并指导。
2.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所学,修改自己的作文,提高写作水平。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文章的主旨和修辞手法。
《日出》文本的重新解读

《日出》文本的重新解读日出,是一幅自然界非常壮丽、恢弘的景象。
它代表着新的开始和希望的到来。
在这幅作品中,我尝试从多个视角对《日出》进行重新解读,以期能够更加准确地捕捉到其中蕴含的美与力量。
首先,我们可以从色彩的角度重新审视这幅作品。
日出的时刻,太阳初升,天空中洒下了一片金黄色的光芒。
这种颜色象征着温暖、活力和希望,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而太阳的光芒则照亮了整个大地,将黑暗逐渐驱散。
这种明亮的色彩给人带来一种充满力量和勇气的感觉,仿佛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够迎难而上,追求自己的目标。
其次,从画面的构图与细节出发,我们可以发现《日出》呈现了自然界的秩序与律动。
整幅画面中,太阳位于画面的中心,犹如宇宙的焦点,而天空、山脉和海洋则构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每一处细节都被精心描绘,山脉峰峦起伏,海洋波涛汹涌,仿佛在展示自然界的力量和美。
这种构图让人感到平衡和稳定,让我们想起自然界的律动和规律,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在宇宙中微小的存在。
最后,我们将注意力转移到人物形象上,可以发现作品中有一个人物仰望着日出。
这个人物或许代表着人类对美和希望的追求。
他站在山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投射出一种宁静与虔诚的姿态。
他的存在提醒着我们,尽管自然界的力量和美景令人叹为观止,但人类仍然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存,保护和珍爱大自然,而不是剥夺它们。
总而言之,通过重新解读《日出》,我们得以领略自然的壮丽与力量,感受到人类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这幅作品以其细腻的绘画技巧和深刻的主题,向我们展示了美与希望的象征,鼓励我们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追求自己的理想。
愿每一次日出都能带给我们新的开始和无尽的希望。
《日出》赏析

《日出》赏析
《日出》是一首由太阳诞生的诗歌。
它洋溢着深沉的信念和对生命的敬畏,表达了诗人对宇宙和人类的喜悦和宏伟。
这首诗被誉为现代英国文学的杰作之一,也是作者艾兹拉·庞德在其创作生涯中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对这首诗的结构、语言和意识形态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谈论这首词的结构。
整首诗在形式上是一个长篇句子,采用了单一的韵脚和节奏。
此外,庞德使用了并列结构和重复来突出诗歌的主题和思想。
例如,“And I am alive, I am alive, I breathe.”“ I, too, am a rare / Pattern.”这些重复的短语和句子传递了诗歌的自信和力量,并使得诗歌更加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最后,我们来谈谈这首词所表达的意识形态。
《日出》中抒发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意识形态。
庞德通过诗歌来表达他对于自然、人类、生命、宇宙等事物的感悟和思考。
他认为自然和人类是相辅相成的,强调人与自然的合一。
同时,他也传递了对生命和宇宙的敬畏和赞美。
诗人用自己深刻的思想和感悟,向我们展现出了一种宇宙和人类完美融合的状态。
在总体上,《日出》是一首语言优美、结构紧凑、意义深远的诗歌。
诗人用自己的眼睛、体会和思想来描绘太阳的诞生和自然与人类的合一,传达了他对宇宙和生命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在这首诗歌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作者对宇宙的深刻感悟,还能感受到他的竭诚之心和对艺术的热爱。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首诗歌已经成为了艾兹拉·庞德创作生涯的一座里程碑。
《日出》赏析

《日出》赏析
这是一幅沙漠上日出的风景画。
朝霞在黑暗的夜幕上洒上了黎明的彩色斑点。
当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时,彩光四射的辉耀宣告了新的一天的来到。
轻柔滚动着的定音鼓声象征着黎明的躁动;明亮的短笛送来了第一声鸟啼;破晓的光芒给大峡谷染上了一层金色的霞辉。
英国管奏出该章的主题。
这支深沉飘逸的旋律慢慢向其他各声部扩散,并交替重复、由弱渐强,最后,乐队全奏引出高潮:一轮红日跃然升腾于科罗拉多河的上空,给大地带来了一片光明;大峡谷迎来了自己光圆永久的新的一天……。
乐曲以定音鼓上轻微的滚奏开始,这种朦胧的音响描绘出了黎明前的黑暗。
接着,小提琴上持续音和单簧管上的上升音型的加入为音乐带来了生机——它唤来了短笛悦耳的鸟鸣般的音响。
这是乐章主题动机的最初表露,经过长笛充实后,形成了由独奏英国管奏出的完整的日出主题。
这个主题在长笛和英国管上不断重复的同时,其形貌也不断变化,暗示出在不同的光线下大峡谷所呈现出的种种色彩与英姿。
而当这个主题最终发展为弦乐器优美抒情的咏唱时,仿佛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放射出万道金光,音乐顿时变得宽广明亮。
结束部分是整个乐章的高潮,先前两个主题在打击乐器和铜管乐器支撑下相继再现,展现出一幅用明亮艳丽的色调描画出来的大峡谷的风景画——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大峡谷的岩壁和谷底的科罗拉多河显得璀璨耀眼,熠熠生辉。
《日出》郭沫若赏析

《日出》郭沫若赏析
《日出》是郭沫若的一部经典作品,它以鲜明的色彩、细腻的笔触和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日出画卷。
首先,从文本的层面来看,《日出》以日出的景象为背景,通过描述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情景,赋予了日出以象征意义。
这种象征意义在诗中得到了深入的挖掘,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日出的象征意义。
其次,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日出》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诗中的语言优美、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时,诗中所描绘的日出景象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美好的画面之中。
此外,《日出》还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界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这种情感也深深地感染了读者。
再次,从文化角度来看,《日出》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观。
在诗中,作者通过对日出的描述,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
这种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根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日出》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更是一部具有文化内涵的作品。
最后,从社会意义的角度来看,《日出》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类的关爱。
在诗中,作者通过描述日出的景象,呼吁人们关注自然界的规律和生命的价值,珍惜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这
种社会责任感和人类关怀精神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日出》这部作品的重要价值之一。
总之,《日出》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作品,它以优美的语言、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文化价值,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艺术享受和文化启示。
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 日出素材

...... 1 日出《日出》不仅是一篇艺术美文,更是一篇心灵美文。
《日出》中一轮清新、鲜艳的朝气蓬勃的太阳,象征着新中国、新社会、新生活,更象征着富有伟大理想和青春活力的中国人民的心灵。
文章波澜壮阔,卒章显志:“我在体会着‘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这一句诗那最优美、最深刻的含义。
”这句话显然是从毛主席一次讲话演化而来。
1957年11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会见中国留学生和实习生时讲过一段极其生动、形象而鼓舞人心的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
”刘白羽从莫斯科起程,迎着早晨的太阳向东飞行,由自然的太阳想到生活中的太阳,亿万人民心目中的太阳,想到那位伟人的诗一般的至理名言,水到渠成,妙不可言。
一切景语皆情语。
刘白羽描绘自然中的太阳,意在烘托、颂扬人民心目中的太阳(并非专指青年),《日出》之后,他在《新版〈红玛瑙集〉后记》记下这样两段话: “赫尔岑说道:‘我们生逢两个世界的交替之际’,但如果说他们那个时代还只是黎明前的暗夜,我们却是旭日东升的早晨,如果说慰藉他们的还只是对未来的想象,而鼓舞我们的却是把奇异的幻想变成美丽的现实。
如果说自然界的太阳高悬苍穹之上,而生活中的太阳却从人民心中升起,没有亮堂堂的心胸又怎么能创造出亮堂堂的社会。
”从这两段文字看出,刘白羽是把自然与人生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加以思考的。
《日出》写了两个太阳,一个天空中的太阳,一个人生的太阳,两个太阳都美,但作者最爱的却并非前者,而是后者,没有看到日出时盼望看日出,但是真正看了自然界的日出,却“靠在软椅上睡熟了”。
而且那瞬间的激动与兴奋很快被忘却,而进入“一种庄严的思索”——对人生的太阳,对心目中的太阳的思索,文章跌宕起伏,一浪高过一浪,汹涌澎湃,推向雄豪博大的崇高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出
刘白羽的散文《日出》,作为经典范文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可能有数十年了,当初上学的时候,大家可能都浑浑噩噩,听过读过考过就完了,慢慢淡忘了。
其实,拾回这篇美文重新看看的话,还是很有意思的。
“意思”在哪里呢,就是你每读一遍,好象总能发现新的字句上的错误地方。
开首第一句:“登高山看日出,这是从幼小时就对我有魅力的一件事”,读着总觉得拗口别扭。
“面对着弥漫的云天”,“弥漫”前缺失主语,擅改为:“面对着云雾弥漫的天空”。
“善于观察大自然风貌的屠格涅夫对于俄罗斯原野上的日出,却作过精辟的描绘”,“描绘”怎么跟“精辟”搭配呢?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看日出的机会,曾经好几次降临到我的头上,而且眼看就要实现了。
”“机会”如何“实现”呢?
“然后,沿着椰林密布的道路,乘三小时汽车”,“道路”之上“椰林密布”,还能行车吗?
“这是出名的看日出的胜地。
”已经“有名”了,还要“胜地”,教材每年印,多赚不少稿费。
“到了印度最南端的科摩林海角。
这是出名的看日出的胜地。
因为从这里到南极,就是一望无际的、碧绿的海洋,中间再没有一片陆地。
”没有“大陆”,但总有岛屿吧,“岛屿”算不算“陆地”呢?
“可是,听了一夜海涛”,似可改为“听了一夜涛声”。
“而是从国外向祖国飞航的飞机飞临的万仞高空上。
”这句子很奇妙,我搜索来阅读的网页上,这句句子的前半句几乎是乱码,被作者的许多“飞”字飞昏掉了。
减掉一些字:“而是从国外飞回祖国的万仞高空上”,好象已经说明白了。
“原来的红海上簇拥出一堆堆墨蓝色云霞。
”印象中的“云霞”是或黄或红,“墨蓝色云霞”,总感觉怪异。
文章最后隆重拈出了主题:“我深切感到这个光彩夺目的黎明,正是新中国瑰丽的景象”,不能忽视的还有落款的时间:1958。
1958:大跃进。
之前的1957:反右,55万,几欲把中国的文化精英一网打尽。
之后的1959-1961:三年大饥荒,数千万饿殍。
把这些赞美为“瑰丽”,作为“错误”,就太大了,大到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