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内阅读专项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2019年部编版本语文小学四年级上册的课内阅读专项及参考答案

2019年部编版本语文小学四年级上册的课内阅读专项及参考答案

课内阅读专项第一元:一、文直通。

《潮》片段午后一点左右,向来隆隆的响声,忧如雷。

人来人往,有人告我,潮来了!我着脚往望去,江面是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化。

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水天相接的地方出了一条白,人又沸起来。

那条白很快地向我移来,逐(),(),横江面。

再近些,只白浪翻,形成一堵()的水。

浪潮越来越近,好像千万匹白色(),()地奔而来;那声音忧如(),忧如大地都被震得起来。

1.段是依照()序来写的。

A.由及近B.由近及2.段从()、()。

两方面来描述大潮来的情形,令人感觉身其2.境。

在段落中的括号内填写合适的。

4.段中分把浪潮比作()、()和()。

画的句子写的好?什么?二、文直通。

《走月亮》片段啊,我和阿走月亮⋯⋯有,阿我月亮的故事,古老的;有,却什么也不,可是静静的走着,走着。

阿温暖的手拉着我,我嗅得阿身上的气味。

走月光的溪岸,走石拱;走月影的果园,走庄稼地和菜地 ,,啊,在我仰起看阿的候,我突然看,美的月亮着那些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多美的夜晚啊,我和阿走月亮!在括号里填写合适的。

()()的月亮的夜晚()()系文内容写出你“走月亮”的理解。

文中显然是“我和阿走月亮”,什么作者写“我突然看,美的月亮着那些的小星星,忧如也在天上走着,走着,,”?写出你文章最后一句的理解。

第二元:三、课文直通车。

《蝙蝠和雷达》节选蝙蝠是在夜里翱翔的,还能够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向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一根极细的电线,它()能灵巧地避开。

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实验。

在一间房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好多绳子,绳子上系着好多铃铛。

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房子里飞。

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遇到。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实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房子里飞。

(2019新版)部编版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四年级语文上册阅读题18篇(附答案)1

(2019新版)部编版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四年级语文上册阅读题18篇(附答案)1

目录索引1. 我要启程了 (2)2. 弯弯的小路 (3)3. 最美的名字 (4)4. 塞翁失马 (5)5. 自信 (6)6. 爱书如命的人 (7)7. 家乡的小河 (8)8. 洪水 (9)9. 一朵不结果的桃花 (10)10.一罐果酱 (11)11.病房里的故事 (12)12.第一趟班车 (14)13.一只鸭子 (15)14.母亲的目光 (16)15.父爱的高度 (17)16.童年的馒头 (18)17.姚明 (19)18.小草 (20)参考答案第一篇:我要启程了(10分)我要启程了。

妈妈,你却哭了。

我要启程了。

昨天黄昏时我告诉你,说天边飞过一队大雁,你默默凝视着我,为什么目光里竟闪过一丝黯然?今天早上,我把自己在雁阵里的位置指给你看,你却哭了,问:“为什么不能晚点儿......比如说明天......”心永远属于你,妈妈,但翅膀不属于巢。

我要启程了,因为我是雁。

我要启程了。

小木屋里昏暗的油灯,整整亮了一夜,你坐在我的床头,就像守护我小时偶的那只摇篮。

一定是想起了那些雨很疯狂的夜晚,想起了你怕雷声的小雏雁是怎样颤颤地依偎在你的身边......一定是想起了你曾注入他的一切,生命、青春和勇敢,想起了他给你带来的一切,幸福、未来和尊严......一定是想起了那条路,那条你没能飞完的路,又要有一双更有力的翅膀,铺向金秋的蓝天......是的,一定是想起了这一切,因为妈妈哭了。

我要启程了。

是怕打湿了我的双翼吗?你转过身,悄悄擦去泪珠,又最后叮嘱我,别忘了回家的路......放心吧!妈妈。

无论我要飞多高多远,无论这飞翔里有多少风暴,多少艰难,只要有你的祝愿,就没有什么能把我的翅膀折断,我也就一定为你衔回绿色,衔回绿色的春天。

我要启程了。

再见,妈妈。

再见了,我的巢......1.“我要启程了”是指:(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要启程了。

(完整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四年级语文上册阅读题18篇(附答案)2(2019最新版)

(完整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四年级语文上册阅读题18篇(附答案)2(2019最新版)

1 、露珠我喜欢露珠,我赞美它。

夏日的清晨,我来到野外散步。

在万道霞光中,一个美妙的,崭新的世界便(显现呈现出现)在我的眼前。

看!那无边的绿叶上,闪动着无数颗晶莹的露珠,一颗、两颗、十颗、百颗……啊!像夜空中璀璨的繁星,像碧波上撒满了宝石,又像千百万闪光的眼睛。

啊!露珠!这就是极普通又为人们所喜爱的露珠。

露珠的身体很小,生命也很短暂,但它却是不平凡的。

当夜幕笼罩的时候它像慈母用乳汁(教育哺育培育)儿女一样地滋润着禾苗每当黎明到来的时候它又最早睁开那不知疲倦的眼睛它白天隐身于空气中,夜晚无声地辛勤工作。

它不像暴雨那样挟带风雷闪电以(夸耀显耀炫耀)它的威力,更不像冰雹那样对一切(残酷残忍残暴)无情。

它把短暂的一生,献给树木、庄稼……而对它们却无所苛求。

它多么像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的花朵,多么像我们敬爱的老师,伏在桌边灯下夜以继日地工作,把全部心血洒在我们的心田……我爱露珠,它比珍珠更珍贵,比宝石更晶莹,比群星更璀璨。

我赞美它。

露珠精神将永远在我心头闪动。

1、联系上下文,在文中括号处选择恰当的词语,依次写在横线上。

2、把文章第三自然段中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3、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

⑴它白天隐身于空气中。

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 又为人们所喜爱。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露珠精神将永远在我心头闪动”中“露珠精神”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2 、夏夜这是一个迷人的海滨的夏夜。

夕阳西下,天空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

大海也被霞光染成了红色,它比天空的景色更壮观。

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闪烁着,滚动着,使人赞叹。

夜幕降临,天空的霞光渐渐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了浅红,当一切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高而远的天空中便出现了夜明星。

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挂在高空的明灯.夜色加浓,各处的灯火,也陆续亮了起来,尤其是山坡上那一片片灯光,它们从半空中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像一串流动的珍珠.我踏着软绵绵的沙滩,望着这夏夜的景色,心里有说不出的愉快和兴奋。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附答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附答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复习题(1-4单元)一、按课文内容填空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现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2.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3.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4.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5、大体上,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

(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一)古诗阅读1.默写古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这首诗是(宋)朝诗人(苏轼)所写。

(2)诗中“缘”是(因为)的意思。

(3)表示立足点和角度,所得出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可以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来表示。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诗告诉我们(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样一个道理。

2.默写《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这首诗是宋朝爱国诗人(陆游)所写。

“疑”在诗中的意思是(以为,怀疑)。

最新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课后习题及全套参考答案(2019年新版)

最新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课后习题及全套参考答案(2019年新版)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一课《观潮》一、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你的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选择印象最深和同学交流。

答: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观察描写钱塘江大潮。

“潮来前”的景象:江面上很平静,观潮人的心情急切。

闷雷滚动、一条白线“潮来时”的景象:潮的声大,潮头有数丈之高,声如“山崩地裂”,形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横贯江面。

给人的印象就是如巨雷般的大潮像千军万马席地而卷,在呐喊、嘶鸣中奔来。

狂潮拍石,如同几里岸边同时金钟齐鸣。

“潮头过后”的景象:潮头汹涌,漫天卷地,余威犹在,恢复平静,水位上涨。

我印象最深的是“潮来时”的景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二、读下面这首诗,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浪淘沙唐·刘禹锡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第二课《走月亮》一、阿妈牵着我“我”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你的头脑中浮出了怎样的画面?课文中还有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同学交流。

提示:山草、野花、月光倒映在溪水里,随着溪水流动着,就像是“流着山草、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这里用了暗喻的手法,把阿妈比作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也就是“我”在天上走着。

这样写形象生动,写出阿妈对我的种种启示和引导,让读者更具体地了解我和阿妈走月亮的含义。

新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作文习作

新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作文习作

新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作文习作1.课内阅读《观潮》。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仿佛闷雷转动。

立时熙熙攘攘,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仍是海不扬波,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愈来愈大,只见东边水天一线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们又沸腾起来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腾,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愈来愈近,如同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大荡地飞驰而来;那声音仿佛山崩地裂,仿佛大地都被震得抖动起来。

(1)这段话是依据A.由远及近)。

______次序来写的。

(由B近.及远(2)这段话从________、________双方面来描绘大潮来时的情景,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3)这段中分别把浪潮比作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这篇课文的结尾与《观潮》的开头异曲同工,赞叹了钱塘江的大潮是________。

【答案】(1)A(2)形状;声音(3)白线;水墙;战马(4)天下奇景【分析】【剖析】(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仿佛闷雷转动,这是从远处县描绘。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次写到了近处,因此判断是从远到近来描绘。

(2)是从形状和声音来描绘。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腾,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愈来愈近,如同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大荡地飞驰而来;那声音仿佛山崩地裂,仿佛大地都被震得抖动起来。

这段话主假如介绍把浪潮比做什。

(4)作者直截了当就写了钱塘江是天下奇景,既然结尾和开头互相照顾,那么结尾相同也是写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景。

【评论】这篇文章内容比较简单简单理解,全部的题目都离不开文章,从里面都能够找到答案。

2.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登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日叶子长大,就变为嫩绿的。

(2021年整理)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四年级语文上册阅读题18篇(附答案)2(2019最新版)

(2021年整理)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四年级语文上册阅读题18篇(附答案)2(2019最新版)

(完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四年级语文上册阅读题18篇(附答案)2(2019最新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四年级语文上册阅读题18篇(附答案)2(2019最新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四年级语文上册阅读题18篇(附答案)2(2019最新版)的全部内容。

1、露珠我喜欢露珠,我赞美它.夏日的清晨,我来到野外散步。

在万道霞光中,一个美妙的,崭新的世界便(显现呈现出现)在我的眼前.看!那无边的绿叶上,闪动着无数颗晶莹的露珠,一颗、两颗、十颗、百颗……啊!像夜空中璀璨的繁星,像碧波上撒满了宝石,又像千百万闪光的眼睛.啊!露珠!这就是极普通又为人们所喜爱的露珠.露珠的身体很小,生命也很短暂,但它却是不平凡的。

当夜幕笼罩的时候它像慈母用乳汁(教育哺育培育)儿女一样地滋润着禾苗每当黎明到来的时候它又最早睁开那不知疲倦的眼睛它白天隐身于空气中,夜晚无声地辛勤工作。

它不像暴雨那样挟带风雷闪电以(夸耀显耀炫耀)它的威力,更不像冰雹那样对一切(残酷残忍残暴)无情。

它把短暂的一生,献给树木、庄稼……而对它们却无所苛求。

它多么像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的花朵,多么像我们敬爱的老师,伏在桌边灯下夜以继日地工作,把全部心血洒在我们的心田……我爱露珠,它比珍珠更珍贵,比宝石更晶莹,比群星更璀璨.我赞美它.露珠精神将永远在我心头闪动.1、联系上下文,在文中括号处选择恰当的词语,依次写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2、把文章第三自然段中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小学语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课内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

小学语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课内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理解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观潮》节选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

顿时(),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们又()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好像大地都被震得()起来。

1.按原文填空。

2.这段话是按照()顺序来写的。

(A、由远及近B、由近及远)。

3.这段话从()、()两方面来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4.这段中分别把浪潮比作()、()和()。

5.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得好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走月亮》节选啊,我和阿妈走月亮……村道已经修补过,坑坑洼洼的地方,已经填上碎石和新土。

就要收庄稼了,收庄稼前,要把道路修一修,补一补,这是村里的风俗。

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一声,银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

是雪梨,还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

月光下,在坡头上那片果园里,这些好吃的果子挂满枝头。

沟水汩汩,很满意地响着。

是啊,旁边就是它浇灌过的稻田。

哦,阿妈,这不就是我们家的地吗?春天,我们种油菜,种蚕豆。

我在豆田里找兔草。

我把蒲公英吹得飞啊,飞……收了豆,栽上水稻,看,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

哦,阿妈,我们到田埂上去吧!你不是说学校放假了,阿爸就要回来了吗?我们采哪一塘新谷招待阿爸呢?1.“走月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2.我知道月亮的美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三个);与月亮有关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三个);与月亮有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两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内阅读专项第一单元:一、课文直通车。

《观潮》片段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们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这段话是按照()顺序来写的。

A.由远及近B.由近及远2.这段话从()、()。

两方面来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使人感到身临其境。

3.在段落中的括号内填写恰当的词语。

4.这段话中分别把浪潮比作()、()和()。

5.画线的句子写的好吗?为什么?二、课文直通车。

《走月亮》片段啊,我和阿妈走月亮……有时,阿妈给我讲月亮的故事,讲古老的传说;有时,却什么也不讲,只是静静的走着,走着。

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我嗅得见阿妈身上的气息。

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啊,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多美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1.在括号里填写合适的词。

()()的月亮的夜晚()()2.联系课文内容写出你对“走月亮”的理解。

3.文中明明是“我和阿妈走月亮”,为什么作者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4. 写出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第二单元:三、课文直通车。

《蝙蝠和雷达》节选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一根极细的电线,它()能灵巧地避开。

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实验。

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实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1.从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灵活—()敏捷—()清晰—()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下面选项中能体现蝙蝠习性的是()。

A.夜里飞行B.眼睛特别敏锐C.捕捉飞蛾和蚊子D.避开障碍物4.为了弄清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科学家做了()次试验,试验得出的结论是:第三单元四、课文直通车。

《爬山虎的脚》片段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

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1.给下面句子中的“一”选择正确的答案。

A.数量一 B.一律,没有例外 C.满、全 D表示最少(1)叶尖一顺儿朝下()(2)不留一点儿空隙()(3)一阵风拂过()(4)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2.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3.作者通过(),发现了爬山虎的脚生长的()、()和()。

流露出作者()的之情。

4.如果划线的句子去掉“漾起波纹”,好不好?五、课文直通车。

《蟋蟀的住宅》片段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

它用前足()土,还用钳子()掉较大的土块。

它用强有力的后足()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到后面,倾斜地()开。

工作做得很快。

蟋蟀钻到土底下,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

不大一会儿,它又进去,用钳子和耙继续工作。

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住宅的重要部分快完成了。

洞已经挖了有两寸深,够宽敞的了。

余下的是长时间的整修,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

这个洞可以随天气的变冷和它身体的增长而加深加阔。

即使在冬天,只要气候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的门口,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

1.“蟋蟀盖房子”实际上指的是()。

2.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写的动词是()。

A.扒搬踏推铺B.推搬踏扒铺C.扒踏推搬铺3.这几段主要写了。

4.“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A.蟋蟀不辞劳苦、非常勤劳。

B.“我”是个非常热爱研究昆虫的科学家。

C.“我”不太喜欢蟋蟀,看久了就不耐烦了。

5.蟋蟀的生活栖息地,本来是小小的、简朴的,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生动?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第四单元:六、课文直通车。

《盘古开天地》片段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1.这段话用到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运用其中的一种写句话。

仿写:2.文中围绕一个“变”字展开,表现了盘古的神力。

请展开想象描述。

3.你还读过哪些像《盘古开天地》这样的神话故事呢?把故事名称写下来。

七、课文直通车。

精卫填海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卫精,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本文选自《》。

2.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3.解释句子加点字以及句子的意思。

(1)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卫精(2)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4.人们通常在什么情况下赞扬精卫填海的精神?第五单元八、课文直通车。

《风筝》片段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在芦塘里拔几根细苇,再找来几张纸,我们便做起风筝来。

做一个蝴蝶样的吧。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

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我们去放风筝。

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

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1.“我”的童年最喜欢做的事情是和。

2.我们给做好的风筝起名叫。

3.为什么我们会在上面留下自己的名字呢?九、课文直通车。

《麻雀》片段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

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

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

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猎狗愣住了,它可能没料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2.这段话主要描写了什么?3.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A写出了老麻雀飞下来时快疾的样子。

B写出了老麻雀一心想拯救幼儿的急切心情。

C写出了老麻雀的果断勇敢坚定的形象。

4.“一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力量?第六单元十、课文直通车。

《牛和鹅》片段就在这时候,池里划来了一只小船,捉鱼的金奎叔从船里跳上岸。

金奎叔是个结实的汉子,他伸出胳臂来比我的腿还粗。

他飞快地走了过来,一把握住了鹅的长脖子。

鹅用脚爪划他,用嘴啄他,可是金奎叔的力气是那么大,他轻轻地把鹅提了起来。

老雄鹅害怕了,好不容易挣脱束缚,张开翅膀,连飞带跳“啪啪啪”地落到了池中。

这一下,别的鹅也怕了,纷纷张开翅膀,跳进池里,逃命了。

金奎叔给我穿上鞋,拾起书包,用大手摸摸我的头说:“鹅有什么可怕的!会把你吓成这样。

”我说:“鹅,因为鹅把我们看得比他小呀!”金奎叔说:“让它这样看好了!可是,它要是凭这点来欺负人,那咱们可不答应,就得掐住它的脖子,把它扔到池里去。

记着,下次可别再怕它们了。

”我记着金奎叔的话,以后一直不怕鹅了。

有什么可怕的!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怕它干吗?果然,我不怕它,它便不敢咬我,碰到了只是“吭吭”叫几声,扇几扇翅膀,就摇摇摆摆走开了。

看到牛,我也不再无缘无故欺负它了,尽管它把我们看得比它大。

直到现在,我还记着金奎叔的话。

1.根据选文填一填。

(1)“我”怕鹅的原因是。

(2)“我”听了金奎叔的话之后,再也不怕,也不欺负。

2.读一读画线的句子,我们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老雄鹅此时的表现?3.从金奎叔的话中你得到什么启发?第七单元十一、课文直通车。

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1.古时描写战争的著名诗句很多,如()朝()写过: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A.宋、岳飞B.元、戚继光2.这首写战争的诗,不写()而写(),表现了边塞战士在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下,过着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

A.激烈的战争场景、将士们开怀痛饮B.悠扬的民族音乐、优美的大漠风景3.这首诗写的事情是()A.边疆的将士奋勇杀敌,伤亡惨重B.边疆的将士在开怀痛饮,尽情酣醉4.假如你当时就在即将出征前的现场,你会有什么感慨?十二、课文直通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片段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沈阳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

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1. 文中的“那位同学”名字叫。

2.下面的句子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人物的?(1)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