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喜看稻菽千重浪:真理论
《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 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 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 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 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 淡泊名利,一介农夫, 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 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 袁隆平 !
——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
袁隆平,江西省德安县人,1930年9月7日生 于北京,现居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 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 术研究中心主任。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后, 到湖南省安江农校任教。在长达十几年的教学 生涯中,袁隆平一面教学,一面从事生产实践、 进行水稻育种研究。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 究获我国迄今唯一特等发明奖。他先后荣获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 “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多项国际奖项。
1992年针对杂交稻是“三不稻”的贬斥 文章,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 优质。
表现了袁隆平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在一次电视台举办的活动中,袁隆平说到自 己的梦。
表现了袁隆平是一位有理想,有不息奋斗精 神的科学家。
1、袁隆平是一位扎根农田,挥洒汗水, 专注敬业,严谨认真的实践者; 2、袁隆平是一位不迷信权威,不动摇, 不退却,极具韧性的研究者; 3、袁隆平是一位勇于担当,坚持实事求 是,不计个人风险的捍卫者; 4、袁隆平是一位心怀天下,情系世界, 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追梦者。
这篇通讯选自2001年2月22日 《科技日报》。标题采用了正副标题 的形式,正标题,“喜看稻菽千重浪” 出自毛泽东七律《到韶山》,突出了 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 得者袁隆平的成就。副标题交待了这 篇人物通讯的主人公——袁隆平。
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王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喜看稻菽千重浪四个部分主要内容

喜看稻菽千重浪四个部分主要内容
喜看稻菽千重浪四个部分主要内容是:1.他发现真理的途径。
2.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
3.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
4.引领“绿色革命”是心愿。
《喜看稻菽千重浪》通过对袁隆平的具体事例描写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
同时文章也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
杰出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志向高远,开拓奉献,品格高尚,富有创新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袁隆平对这蔸奇特的稻禾精心照顾,收获时对其种子进行了观察分析,根据遗传学的分离定律,断定这株去年发现的稻禾,是“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袁隆平经过反复计算,发现了真理,认定:只要探索出“天然杂交稻”的生长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从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
《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

1996年,获日本经济新闻社“日经亚 洲奖”(技术开发); 1997年,在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 获“杰出先驱科学家”称号; 1998年,获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事 务局的“越光国际水稻奖”; 1999年,国际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 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2000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1年,获菲律宾拉蒙·麦格赛赛基 金会“拉蒙·麦格赛赛奖”(公共服 务),拉蒙·麦格赛赛奖被视为亚洲 的诺贝尔奖,菲律宾总统阿罗约颁 奖;
2007年,获得“影响世界华人终身 成就奖”,成为继著名物理学家杨 振宁之后,第二位“影响世界华人 终身成就奖”得主。 2008年,获中国著名科学家奖; 2014年,凭借“两系法杂交水稻技 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捧回国家科技 进步特等奖,这是袁隆平第二次登 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领奖台。 2018年,获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 学奖” 2019年,获“共和国国家勋章” ……
一、认识人物:袁隆平的获奖经历
1981年,获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1982 年 , 在 菲 律 宾 召 开 的 国 际 水 稻 会 议 上,被国际同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1985 , 获 世 界 知 识 产 权 组 织 颁 发 的 创 造 与发明奖章(杰出发明家)金奖 ; 1987 , 获 联 合 国 教 科 文 组 织 颁 发 的 “ 科 学奖”; 1988 , 获 英 国 Rank 基 金 会 的 农 学 与 营 养 奖; 1993 年 , 获 美 国 菲 因 斯 坦 基 金 会 “ 世 界 饥饿研究荣誉奖”; 1995 年 , 获 联 合 国 粮 农 组 织 颁 发 的 “ 粮 食安全保障荣誉奖”;
• 人物通讯是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一般有一个或几个 中心人物。写好人物通讯的关键是抓住人物的特点,揭示出具有鲜明 个性特征的人物的情怀和思想境界。要求写作中既见事,又见人,通 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21张

活动四:研读探究 图文展第二部分主要探究袁隆平的人格魅力。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吗》中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 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你认为袁隆平是“中国 的脊梁”吗?请联系文本说说理由。
示例:是“中国的脊染”理由是: ①志向高远,开拓奉献,品格高尚 ②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③具有杰出的才华、创新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言之有理即可)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 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 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 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 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
记 首
喜
届 国
看
家 最
稻
高 科
菽
技 奖
千
获 得
重
者 袁
浪
隆
平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毛泽东《七律·到韶山》
离别后多少梦境在诅咒岁月的流逝,我的故乡啊与你一别已过了 三十二年。 红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而敌人却高高举起霸主的皮鞭。 因为太多的壮志才会有牺牲,但我敢令天地翻覆换一副新颜。 再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
喜看稻菽千重浪
正题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 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 的赞叹。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交待了这篇人物通讯的主人公——袁隆平
任务一:人物初印象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课题喜看稻菽千重浪课型课时教材分析《喜看稻菽千重浪》选自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词是“劳动”,通过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从不同角度彰显劳动的伟大意义。
深入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要求学生学会分析通讯的报道角度,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
抓住典型事件、把握人物精神;根据《高中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论述。
比如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等相关知识。
《喜看稻菽千重浪》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是选自2001年2月22日的《科技日报》的一则通讯。
《喜看稻菽千重浪》这篇人物通讯以四个部分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袁隆平的事迹。
结构清晰,语言通俗易懂,易于学生掌握。
在《喜看稻菽千重浪》中,文章通过语言、行动、肖像、心理、细节等的描写,将人物形象刻画得生动形象,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形象、生动。
学情分析语言简洁,阅读难度较小。
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相关的新闻知识。
对于袁隆平这一人物形象印象深刻。
多有了解。
但是对于新闻通讯的视角展开叙述方式还需要探索;教学目标1.把握通讯这一文体的相关特点;2.提炼与概括讲述袁隆平的相关事迹,感悟其人物品质;核心目标:3.通过对比阅读,展现通讯文本中文学性的一面;拓展目标:4.结合相关网络资源,阅读更多相关的人物通讯作品;教学重点提炼与概括讲述袁隆平的相关事迹,感悟其人物品质;教学难点通过对比阅读,展现通讯文本中文学性的一面;教学方法对比阅读法、检索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以及梳理文章内容: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的主人公,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名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这样一个不平凡的人,在他几十年的峥嵘岁月中,值得记录的事迹应该是很多的。
教材喜看稻菽千重浪 课件分析——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动作、神情与心理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袁隆平发现高产稻穗的惊喜之情 。
2、如何写作人物通讯 1.选取具体、典型的事例 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热爱并献身于农科 研事业) ②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株”。(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 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解放思想,破除迷信, 敢于创新) ④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 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⑤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 ⑥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矢志为中国和世 界人民作贡献)
饥馑:饥饿,饥荒。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顾。 力排众议:敢于排除别人的异议,有力坚持自己的观点。
亦步亦趋:老师走学生也走,老师跑学生也跑。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 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
不敢越雷池一步:原意是要坚守原地,不要越过雷池到京城去。后比喻做事 谨慎或保守,不敢超越原来的规定或限度。
副标题: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0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设 立,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负责,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 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 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 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 技术工作者。
2.袁隆平语录
《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D.德发布“全球冲突晴雨表”,中国东海成战争“热点”
- 《喜看稻菽千重浪》
热爱并献身于农业科 研事业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解放思想,挑战权威, 敢于创新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做贡 献
- 《喜看稻菽千重浪》
高考知识点链接 5分钟
用简明语言概括下面一则新闻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德国海德堡大学国际冲突研究所周二公布最新一年“全球冲突晴雨表”报告。在“冲突晴雨表”分布图
上,北美和欧洲大部分国家被涂上了代表“和平”的白色;中国则是黄色,表示为“危机地区”;俄罗斯 和印度则是橙色,表示面临“地区冲突”;中东、非洲、中美洲部分国家还涂上了“红色”,代表“战争 ”。 研究人员担心,2014年许多危机可能在某个时候升级,甚至发展成战争。除了美国对叙利亚可能发 动战争外,中国东海上有关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争端也是一个“热点”。
- 《喜看稻菽千重浪》
①生动性。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多 借用文学手段,如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和比喻、拟人等修辞 手法。在报道真实的人和事的过程中,善于再现情景,给人以立体 感、现场感。一般多采用第三人称叙述为主。
②完整性。通讯应相对完整、具体的报道人物或者事件。它要 求详尽、具体的报道事件的经过,演绎人物的命运,充分展开情节, 甚至描写细节和场面。这些既是生动性的表现,也是内容完整性、 具体化的要求。
- 《喜看稻菽千重浪》
课后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喜看稻菽千重浪》(精品课件、公开课)剖析

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体现了他勇于实践,敢于
探索的精神。③1964 年袁隆平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体现
了他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的精神。④1992 年袁隆平 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体现了他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的精神。⑤1993 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 体现了他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⑥1986 年以来,袁隆平 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 作出了突出贡献。体现了他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的精
科学的“异想天开”变成了现实。从袁隆平的人生轨迹里,我们
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去探究:他的人生目标复杂吗?他的经历复 杂吗?他面对的阻碍和压力都来自哪里?又是如何解决的?成 就是由一个个成功铺就的,袁隆平是怎样面对成功和荣誉的? 言之成理即可。
记叙与议论、抒情有机结合
[文本提炼] 文章以记叙为主,适当地插入了议论和抒情,表达了对袁隆 平的崇敬之情,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隆平“是真理的捍卫者,是事实的追随者”。主要围绕“三不 稻”和“玉米稻”这两个情节来写的。
第四部分“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这一部分是通
过一个梦提出的战略设想和两个心愿来说明袁隆平的理想的。
要点一:筛选整合信息 1.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 平哪些方面的品质? ①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 ②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 ③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 ④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 工作方法 学术品格 道德操守 理想志向
位考生决不能掉以轻心。
1.记叙与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这种“结合”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记叙完后直接抒情, 以激发读者的共鸣。比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在叙述完第
一个故事后,作者直接抒发了对志愿军战士无比崇敬的心情:“朋 友们,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 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 自豪吗?”一种是寓抒情于记叙之中,也就是说,在记叙的字里 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情感,使叙事、写人、状物,带上鲜明的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 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 含着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内容,都 同谬误有着原则的区别,都不能被 推翻。 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 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 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 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绝对的、 无条件的。
B
c
2.真理的价值
A.指导实践 B.释疑解惑 C.修身养性
3.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
第一,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辨证 统一为前提的。 第二,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 而真理又必然具有价值性 第三,真理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 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坚持两者的统一,必须在实践中既弘扬科学精 神,也弘扬人文精神。
薛安泰 教授
1.真理的内涵
认识活动完成时必然含有成果,这种成果可以 分为两类:真理和谬误。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 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而谬误则是人 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歪曲反映。
2.真理的特性 ①主观性和客观性
真理和谬误都是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认 识,因而都具有主观性。真理和谬误的 本质区别不在于主观性,而在于是否具 有客观性。 真理=主观性+客观性 谬误=主观性+X 可见,判断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不在 于看它有没有主观性,而取决于客观性。 所以,马克思主义经常把真理称之为客 观真理。
2+b2≠c2 a
③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真理和谬误之间既对立又统一。 (1)它们之间的对立:它们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认识, 各有自己的质的规定性,因此他们之间存在着确定的 界限;以真理为指导的实践活动和以谬误为指导的实 践活动产生的效果完全不同。 (2)它们之间的统一: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真 理和谬误同属于人类的认识,共存于人类整个认识过 程中;它们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真理转 化为谬误主要是指真理有其适用的领域和范围,如果 把它运用到实际所能运用的领域或范围以外去,真理 便会转化为谬误,谬误转化为真理主要是指在人类认 识活动中,谬误往往是人们获得真理的一个必经环节, 人们通过分析和克服谬误,去发现和发展真理。
a
C
b
a2+b2=c2
A
B
真理的相对性是真理的相对性指主体 在一定条件下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在 广度、深度等方面的有限性。从认识 的广度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对 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部分、 某一方面、某一片断的正确认识,而 不是对全部事物的正确反映。 B
a
b
C
c
A C
a
b
c
A
2+b2=c2 a
④人为什么•C.思维方法
1.价值的内涵和特性
价值是标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需要和满足需要 的关系的哲学范畴。哲学的价值范畴同经济学的价 值范畴是有区别的。真善美就是一种价值判断。 价值的特性: 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 第二,价值具有主观性 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第四,价值具有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