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中考必考题。考题往往提供典型事实,判断发生变化的类型;或将物质的用途与所体现的性质相结合综合考查。为帮助同学们掌握这部分知识,特做如下梳理:

一、基本概念

1.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辨析:从宏观看,要抓住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从微观看,构成物质的粒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变化时没有新物质生成,或构成物质的粒子没有变化,就是物理变化,否则就是化学变化,而伴随变化产生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只能作为判断的辅助依据,而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标准。

如一些同学错误地认为冰融化成水是化学变化,原因是固态冰和液态水是两种物质。同学们应该注意,一种物质的三种状态就其本质而言,仍属同一种物质。绿色的碱式碳酸铜粉末在加热条件下逐渐变为黑色粉末,试管口有水珠生成,同时从试管中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其中一定含有二氧化碳。显然碱式碳酸铜已转变为其他三种物质,这一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我们不妨记住物理变化的四种常见形式:状态的改变(固、液、气);形态的改变(如矿石的粉碎);某些能量形式的改变(如电灯通电后发光、放热,电能转变成光能和热能);位移的改变(物体从甲地转移到乙地)。熟悉了物理变化,就不难判断化学变化。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比较

2.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挥发性、延展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主要包括:可燃性、稳定性、活泼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毒性等。

3.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区别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组不同的概念,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是物质的基本特征,是变化的内因(即变化的依据),而变化只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在描述上是不同的,描述物质的性质时有“可以——不可以”、“能——不能”、“ 容易——不易”等字词。如:镁能燃烧,就是镁的化学性质。如叙述中有“已经”、“了”等过去时或“在”等现在时的用语时,则往往是叙述物质的某种变化.如“木炭在空去中燃烧”为化学变化.

二、误区扫描

1.物质变色,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吗?

答:不一定。

物质变色有两类情况,如无色的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

理变化;白色CuSO

4粉末遇水变成蓝色CuSO

4

.5H

2

O,属于化学变化。

2.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答:不一定。

爆炸也可分为两类:如爆鸣气(H

2和O

2

的混合物)爆炸生成水,属于化学变化;蒸汽锅炉

爆炸、汽车轮胎爆炸,因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3.液化、凝固、熔化、汽化、溶解、升华都是物理变化吗?

答:不一定。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称之为液化,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称之为凝固,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称之为熔化,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称为汽化。物质在发生这些形态变化时并没有生成新物质,只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所以是物理变化。

固态液态气态

溶解可能既存在物理变化又存在化学变化,如CO

2

溶于水是物理变化,但溶于水的同时,

有少量的CO

2与水发生反应,生成了H

2

CO

3

.

升华是指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如干冰的升华等。

4.观察到有气体放出,则一定是发生了化学变化吗?

答:不一定。

放出气体常常是化学变化的一个特征,但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如“雪碧”饮料开盖时冒出气泡是由于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降低而造成的。

5.有发光、放热的现象产生,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吗?

答:不一定。

发光、放热现象虽然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化学变化,但有这一现象的并不一定就是化学变化。如电灯发光、放热是物理变化。

6.吸附作用一定是物理变化吗?

吸附作用是固体将气体或液体中某些物质吸附在它表面的作用。变化时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所以是物理变化。木炭和活性炭都具有吸附性,但活性炭吸附性强,是常用的吸附剂。

7.燃烧、生锈、物质的腐败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答:一定是。

物质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生锈是金属与空气里的氧气、水等物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物质的腐败变质也是复杂的氧化反应。所以都是化学变化。

三、典型例题

例1.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瓷碗破碎

B. 水的蒸发

C. 灯泡发光

D. 纸张燃烧

例2. 下列成语所描述的过程,从化学的角度理解正确的是()

A. 真金不怕火炼;金的化学性质稳定

B. 釜底抽薪:木柴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

C. 铁杵磨成针:主要发生了化学变化

D. 百炼成钢: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初三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带习题与复习资料

讲义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一. 学前准背 1.常见化学元素和符号 2.常见元素化合价 化合价用+1、+2、+3、-1、-2……表示,标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正上方,口诀如下:“一价钾钠氢氯银,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 “一至五价都有氮,铜汞二价最常见” 二. 知识点梳理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 3类: ①物质状态的改变(气液固三态变化): 水的沸腾、水的凝结、衣柜里放的樟脑丸一段时间后不翼而飞、病人输氧时钢瓶中液氧气化。 ②物质外形的变化: 气球爆炸,轮胎爆炸,砂石粉碎、小麦磨成面粉 ③电、磁、声: 电磁现象、电热现象、灯泡发光、振动发声都属于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 蚀、酒的酿造、牛奶变质、矿石冶炼成金属、钢铁生锈、食物腐败、照相底片曝光等等。(3)物理变化Vs化学变化:

A.铁锅生锈B.水的蒸发C.粮食酿酒D.酒精燃烧答案:B 例题2.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燃放烟花 B. 冰雪融化 C. 灯泡发光 D. 石蜡熔化 答案:A 例题3.下列成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蜡炬成灰 B. 木已成舟 C. 铁杵成针 D. 滴水成冰 答案:A 例题4.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美酒飘香B.食物腐败C.切割玻璃D.水的沸腾答案:B 例题5.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金属导电 B. 煤气燃烧 C. 干冰升华 D. 酒精挥发 答案:B 例题6.春节中的活动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包饺子 B、看春晚 C、放烟火 D、贴窗花 答案:C 例题7.净化天然水的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蒸发B.挥发 C.过滤D.消毒答案:D 例题8.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块融化 B.蜡烛燃烧 C.黄金铸币 D.海水晒盐 答案:B 例题9.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 A.有气体逸出B.有放热和发光现象产生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这些变化有什么特点吗?它们有什么区别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探究物质变化与性质的奥秘。 二、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教师提问】老师手里有三张纸,同学们能让这三张纸做什么变化呢? 【学生实验】将纸揉成一团、将纸撕碎、将纸点燃,那么这三种变化有什么不同呢?能不能将这三种变化进行分类? 【学生回答】将纸揉成一团、将纸撕碎都没有生成新物质,而纸的燃烧生成了新物质。 【教师总结】纸撕碎这样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我们称之为物理变化。 像纸燃烧这样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我们称之为化学变化 (板书)。 【教师提问】变化中常伴随哪些现象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几个实验一起来观察一下。实验过程中,大家注意观察和比较物质在变 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所发生的现象。 【演示实验】实验1-1(1)水的沸腾 【教师提问】通过实验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试管中的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实验1-1(2)胆矾的研碎 【教师提问】通过实验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蓝色块状固体变成了蓝色粉末状固体。 【教师提问】同学们认为这两个实验是什么变化?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教师提问】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大家还能举一些物理变化的例子吗? 【小组讨论】冰雪融化、蜡烛融化、水的三态变化、铁做成锅。 【演示实验】实验1-1(3)胆矾与氢氧化钠反应 【教师提问】通过实验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蓝色溶液变成蓝色沉淀 【演示实验】实验1-1(4)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教师提问】通过实验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生成大量气泡,大理石的量减少。 【教师提问】同学们认为这两个实验是什么变化?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教师总结】化学变化通常伴随有明显的现象。比如:我们酒精燃烧的时候放热、发光,还有刚才看到的沉淀、产生气体、颜色 变化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能举出生活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吗?

初三化学上《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习题练习(含解析)

2019年初三化学上《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习题练 习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如图所示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 冰雪融化B . 燃料燃烧 C . 橙汁榨汁 D . 品红扩散 2.常温下,不宜用物理性质来区别的一组物质是() A.酒精和白醋B.铁粉和木炭粉 C.食盐和蔗糖D.氧化铜粉末和二氧化锰粉末 3.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氧气用于急救病人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生铁铸造铁锅D.铜用于制造导线 4.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A.“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元素组成上不同的物质 D.“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5.生活中许多变化都能产生热量,下列放热现象主要由物理变化引起的是() A.木炭燃烧放热B.生石灰与水混合放热 C.白炽灯泡通电发热D.苹果腐烂发热 6.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汽油挥发B.水的电解C.瓷碗破碎D.干冰升华 7.古诗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词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8.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A.石蜡受热熔化属于化学变化B.木炭燃烧属于物理变化 C.水银的熔点低属于物理性质D.金刚石的硬度大属于化学性质 9.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榨取果汁B.粉碎废纸C.切割玻璃D.燃放烟花 10.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煤气燃烧B.菜刀生锈 C.牛奶变质 D.瓷碗破碎 11.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频发生,这些自然灾害中常常伴随如下现象,其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房屋倒塌B.山体滑坡C.森林失火D.树枝折断

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知识链接】 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的科学。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1课时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2.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3.学习对实验现象观察和分析的方法。 物理变化 1.阅读课本第6页实验1-1(1)“水的沸腾”。 ①介绍实验1-1(1)有关仪器名称,拿出仪器让学生说一说。老师做演示实 验。 ②实验前观察水的颜色是 ,状态是 。然后将水加热至沸腾看到 试管内的现象是 ,试管口的现象是 ,玻璃片上的现象 是 。 ③实验1-1(1)中水由液态变成了 态,最后又变成了 态。 ④完成第7页的表格(1)中的填空。 2.阅读课本第7页的实验1-1(2),完成下列填空: ①教学生认识实验1-1(2)中的研钵和研杵,让学生知道该实验的操作过程 叫研磨。 ②实验1-1(2)中,反应前胆矾的颜色是 色,形状是 状,经研磨后胆矾的颜 色是 色,形状是 状。 ③完成第7页表格(2)中的填空。 1.在实验1-1(1)和1-1(2)中,反应前后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2.这两个反应是不是物理变化?为什么? 3.得出结论:什么叫物理变化? 实验 序号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有无新物质生成 (1) (2)

1.下列变化中,是物理变化的有哪些?。 A.铁铸成锅 B.葡萄酿成酒 C.木头制成桌椅 D.汽油挥发 E.气球爆炸 F.灯泡发光 G.花香四溢 H.蜡炬成灰I.滴水成冰J.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多选)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牛奶变酸 B.灯泡通电 C.酒精挥发 D.蜡烛燃烧 3.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木炭燃烧 B.食物腐烂 C.矿石粉碎 D.火药爆炸 4.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化学变化 1.阅读实验1-1(3),按照书本要求做实验。做实验的过程中,认真观察,完成下面的填空: ①胆矾溶于水形成溶液是变化,澄清溶液是色,氢氧化钠溶液是色的,滴加 氢氧化钠溶液后,看到的现象是生成,该沉淀是氢氧化铜。在1-1(3)这个 实验中,变化后新的物质生成。 ②完成第7页表格(3)中的填空。 2.阅读实验1-1(4),然后做演示实验完成下列填空: ①向盛有大理石的试管中加入盐酸时,试管中的现象是,把生成 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时,烧杯内的现象是。 ②完成第7页表格(4)中的填空。 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发生的现象变化后产生的物质有无新物质生成 实验 序号 (3) (4) 3.得出结论: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 4.化学反应现象: 化学反应中,常表现为颜色改变﹑﹑等,而且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发光等。 1.变化中有颜色改变、放出气体就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吗? 2.发光、放热的反应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发光、放热、变色、有气体、有沉淀不能作为判断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例如:灯泡发光、无色的气态氧气变为淡蓝色液态氧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最根本的区别:看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1.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的有,化学变化的有。 A.玻璃破碎 B.蜡烛燃烧 C.酒精挥发 D.钢铁生锈 E.冰雪融化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2015真题)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2015真题) 1.(2015安徽)下列生产、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B.水的净化C.燃料燃烧。D.风力发电 2、(2015北京)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天然气用作燃料。 C.液氮用作冷冻剂 D.银用于制作导线 A B.C.D。 8、(2014连云港)下列成语或俗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 是 ( ) A.滴水成冰 B.百炼成钢。 C.木已成舟 D.聚沙成塔 9、(2014?江西)下列属于物质物理性质的是______ A.可燃性B.导电性。C.酸碱性D.还原性 10、(2014?济宁)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下列几种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不一致的是() A.氮气性质稳定保护气 B.酒精可燃性消毒剂。 C.食醋酸性除水垢 D.干冰升华吸热人工降雨 11、(2014?达州)下列现象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A.绿色植物光合作用B.铜丝导电。 C.固体氢氧化钠露置在空气中质量增加D.着火点40℃左右的白磷保存在水中12、在下列概念中,一定属于描述物质化学变化规律的是() A.汽化B.液化C.爆炸D.缓慢氧化。 13、化学变化的结果是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把反应物看成是“旧物质”,下面对“新物质”和“旧物质”的理解,正确的是() A. 新物质是指世界上没有的物质 B. 新物质不会再变成其它物质

C. 新物质和旧物质的性质及用途不可能完全相同。 D. 新物质的元素组成与旧物质的元素组成肯定不同 14、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中只含有物理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5、(2015?黑龙江)下列实验中,可验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金属刻划B.闻气味C.石墨导电D.鲜花变色。 16、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干冰易升华 B. 浓盐酸易挥发 C. 氢气可燃烧。 D. 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 17、下列说法你认为错误的是() A.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是同一个概念 B.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的特征就是一定会有沉淀生成。 D.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反映了物质的性质 18、下列变化过程中既发生了物理变化,有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 用木炭消除冰箱中的异味 B. 用白磷作原料制造烟雾。 C. 用木材作原料作家具 D. 用空气作为原料制取氧气 19、用于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A.发出耀眼的白光B.放出大量热C.镁带变短D.生成白色粉末。 20、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体现的性质是() A.可燃性B.挥发性。C.不稳定性D.还原性 21、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有关物质性质和用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烧碱显碱性——可以中和酸性土壤。 B氮气性质比较稳定——可充人食品包装袋中防腐 C铜片能导电——可作电极 D干冰升华吸收热量——可用于人工降雨 22、日常中的下列做法,可用物质的化学性质解释的是①用汽油洗掉衣服上的油污②用纯碱除去面团因发酵产生的酸味③用大理石作装饰材料④家中熬骨汤时,加入少量食醋可以增加汤中的钙质[ ]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3、对下列现象的叙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氧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B.通常状况下,水加热到100℃也不分解 C.高锰酸钾(俗名灰锰氧)被加热后可以放出氧气 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物是水 24、阅读下列短文,将符合题意的编号填入题后的横线上:①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②易挥发;③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④酒精易燃烧;⑤因此,常被用做酒精灯和内燃机中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⑥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⑦且边汽化边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1)酒精的物理性质有______; (2)酒精的化学性质有______; (3)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有______; (4)酒精发生的化学变化有______; (5)文中描述酒精用途的是______.

2010中考化学试题汇编考点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

第一单元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考点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选择题 1.(10福建省晋江5.)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钛合金制人造骨 B.盐酸除铁锈 C.液氧用于火箭发射 D.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2.(10福建南安1.)下列各项产业群项目中,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A.化学纤维的合成与加工B.钨的冶炼与加工 C.软件的开发与应用D.橡胶的合成与加 3.(10,娄底1)我们生活在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下列生活中的常见变化中,只有物理变化的是 A.纸张燃烧B.冰雪融化C.食物腐烂D.铁钉生锈 4.(10陕西)9.下列现象和做法,仅涉及物理变化的是【D】 A.绿色植物B.世博会开幕C.电解水探究D.相互划刻光合作用燃放烟花水的组成比较硬度 5.(10揭阳)1.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东方之冠”(如右图)的主体 结构是用国产Q460钢制成的。下列有关Q460钢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 是 A.强度高B.能导电C.耐腐蚀D.抗震性好 6.(10肇庆市)4.下列物质质量增加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是() A.铜片在空气中加热B.敞放的固体烧碱C.露天堆放的生石灰D.干燥木材吸水7.(10南昌市)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海水晒烟B.活性炭吸附冰箱内的异味C.燃放烟花D.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8.(10南京市)5.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蜡烛燃烧B.花生霉变 C.瓷碗破碎D.火药爆炸 9.(2010·辽宁鞍山,1)下列典故中,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A.司马光砸缸B.凿壁偷光C.火烧赤壁D.铁杵磨成针 10.(2010·辽宁鞍山,4)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常用来比喻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其中也包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对诗句中涉及的化学知识分析不正确的是A.诗句中涉及了化学变化B.“丝”含有的物质是纤维素 C.“泪”是指液态石蜡D.“灰”是指蜡烛燃烧产生的CO2等气体和炭粒 11.(2010·辽宁鞍山,1)我们生活在绚丽多彩的物质世界里,下列色彩是由化学变化呈现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_知识点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知识点详解 一、基本概念 1.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辨析:从宏观看,要抓住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从微观看,构成物质的粒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变化时没有新物质生成,或构成物质 的粒子没有变化,就是物理变化,否则就是化学变化,而伴随变化产生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只能作为判断的辅助依据,而不能作为判 断化学变化的标准。 如一些同学错误地认为冰融化成水是化学变化,原因是固态冰和液态水是两种物质。同学们应该注意,一种物质的三种状态就其本质而言,仍属同一种物质。绿色的 碱式碳酸铜粉末在加热条件下逐渐变为黑色粉末,试管口有水珠生成,同时从试管中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其中一定含有二氧化碳。显然碱式碳酸铜 已转变为其他三种物质,这一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我们不妨记住物理变化的四种常见形式:状态的改变(固、液、气);形态的改变(如矿石的粉碎);某些能量形式的改变(如电灯通电后发光、放热,电能转变成光能和热能);位移的改变(物体从甲地转移到乙地)。熟悉了物理变化,就不难判断化学变化。 2.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挥发性、延展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主要包括:可燃性、稳定性、活泼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毒性等。 3.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区别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组不同的概念,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是物质的基本特征,是变化的内因(即变化的依据),而变化只是一个 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在描述上是不同的,描述物质的性质时有“可以——不可以”、“能——不能”、“ 容易——不易”等字词。如:镁能燃烧,就是镁的化学性质。 二、误区扫描 1.若物质变化前后均为同一元素组成,这种变化肯定是物理变化吗? 答:不一定。 物质变化前后均为同一种元素的变化有两种可能:如物质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变为金刚石,金刚石和石墨虽均由碳元素组成,但由于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性质,这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习题(含答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含答案) 一、单选题 1.某固体物质受热后变成该物质的气体,这种变化属于() A. 一定是化学变化 B. 一定是物理变化 C. 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D. 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2.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 释正确的是() A. “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 “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 凡是变化过程中有明显现象产生,说明此变化过程中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D. “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组成或结构上不同的物质 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人民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打赢了一 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阻击战。在日常防疫中,75%的酒精可有效灭活新型冠状病毒,下列对酒精性质的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易挥发 B. 具有可燃性 C. 熔点?114℃、沸点78℃ D. 具有特殊香味 4.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A. 发出强白光 B. 放出大量的热 C. 镁条减少 D. 有白色固体生成 5.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干冰降雨 B. 水分蒸发 C. 煤的分解 D. 药品研碎 6.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在古代就有许多发明和创造。下列叙述中不涉及到化学变化的 是 A. 制作石器 B. 烧制陶瓷 C. 粮食酿酒 D. 使用火药 7.物质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还原性 B. 状态 C. 硬度 D. 导电性 8.胆矾是一种蓝色晶体,胆矾受热时容易分解而成为白色的硫酸铜,工业上精炼铜、 镀铜等都要应用胆矾,上述对胆矾的描述中,没有涉及的是() A. 物理性质 B. 化学性质 C. 制法 D. 用途 9.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 金刚石切玻璃 B. 氢气冶炼金属 C. 天然气作燃料 D. 稀硫酸除铁锈 10.下列物质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B. 金属铜能导电 C. 纯净的氮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D.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11.太和板面是安徽北部地区著名的汉族小吃,也是面食代表之一。下列制作板面过程 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擀面 B. 切条 C. 扯面 D. 煮面 12.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 铜用于制作导线 B. 氮气用于食品防腐 C. 天然气用作燃料 D. 氧气用于气焊 13.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常常见到下列一些变化,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白菜腐烂 B. 煤气燃烧 C. 轮胎爆炸 D. 牛奶变酸

初中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练习题及解析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化学研究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提示: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熟悉和掌握教材上讲过的内容和知识。 答案: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 2.提出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理论的是() A.门捷列夫 B.道尔顿 C.拉瓦锡 D.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 思路解析:门捷列夫提出的是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道尔顿是原子学说的奠基人;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的组成;阿伏加德罗提出了分子概念和原子、分子的区别。该题的题干是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故选D。 答案:D 3.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 提示:本题考查学生对阅读教材、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把握能力和记忆能力。 答案: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能表现出来4.物理性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 5.解释下列物理性质: (1)熔点: (2)沸点: (3)压强: (4)密度: 思路解析:理解和掌握教材中有关物理性质的意义。

答案:(1)物质的熔化温度(2)液体沸腾时的温度(3)物质在单位体积上所受到的压力 (4)物质的单位体积的质量 6.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通常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提示: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答案:有其他物质生成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7.化学变化还伴随着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这种变化通常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思路解析:理解化学变化要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以及能量变化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现象。 答案:能量吸热放热发光 8.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都是____________(颜色)______________(气味)_________________的体(状态)。将一根木条在空气中点燃,伸入氧气瓶中,你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将一根木条在空气中点燃,伸入氧气瓶中,你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氧气和二氧化碳是重要的、常见的物质,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它们的性质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答案:无色无味气木条燃烧更剧烈燃烧的木条熄灭 9.下列成就不属于化学学科的研究领域的是() A.研究生命的起源、进化 B.合成新药物 C.超导体材料的研制 D.开发氢能源 思路解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物质。化学不仅要研究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物质及其变化,还要根据需要研究和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B、C、D均属于新物质、新材料的开发和研制,体现了化学在材料、能源、环境和生命科学等研究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A是属于生物学研究的范畴,因此应选择A。 答案:A 10.(1)石蜡是______________色______________状态,密度______________ (大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测试题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011-01 1.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A 化学变化—— B ) 矿石粉碎火药爆炸轮胎爆炸金属生锈熔化沸腾汽油挥发食物腐烂电灯通电后发光发热镁条失去光泽用高梁酿酒可燃物燃烧湿衣服晾干铜抽成铜丝白糖熬成糖块油脂和火碱熬成肥皂泥土压成砖坯冰化成水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空气被液化燃放烟花爆竹海水晒盐 2.判断下列性质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物理性质—— A 化学性质—— B ) 酒精易挥发汽油可燃水可变成冰食盐有咸味空气无色无味银能导电钠很软常压下水的沸点为100 ℃铁的熔点为1535 ℃木头能浮于水上氧气可以支持燃烧铜绿受热可分解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以粮食为原料可酿酒食物放置时间长了易变质 3.(2007浙江)下列各图所示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灯泡通电发光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C.湿衣晾干D.食盐水的蒸发 4.(2007浙江)下列物质变化过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衢江大桥人行道边的铁扶手生锈了 B.甲同学将一大块橡皮切成两半,分一半给乙同学 C.春天,校园内的桂花树发芽了 D.往碳酸钠溶液中加入澄清石灰水,产生沉淀 5.(2005海南)实验室用双氧水(H2O2)制取氧气时,常加入少量的MnO2,MnO2在反应中起()A.催化作用B.吸附作用C.干燥作用D.还原作用 6.(2007年烟台)淀粉酶可以将人体不能直接吸收的淀粉转变成易吸收的小分子物质。下图是淀粉酶对淀粉作用过程的示意图。对该过程的表述错误的是() A.酶起催化作用B.是物理变化 C.是化学变化D.酶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 7.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侯氏制碱法”用空气、水、食盐生产纯碱和化肥 B.夜幕降临,珠江两岸霓虹灯通电后发出美丽的亮光 C.青铜受热融化后浇铸成各种形状的工艺品 D.自来水通过蒸馏变成可饮用的瓶装蒸馏水 8.(2007年河北省)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金刚石制作刀具B.水作溶剂 C.用16%的食盐水选种D.氧气供给呼吸 9.( 2006年无锡市)古代“山顶洞人”从事的生产活动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采集野果B.钻木取火C.狩猎捕鱼D.缝制衣服 10.( 2006年无锡市)下列物质的用途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稀有气体用于霓虹灯B.金属铝制易拉罐 C.碳酸氢钠用于焙制糕点D.铜线用于制电缆 11.(2006年安徽省)下列能量的转化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水力发电B.煤燃烧发电C.太阳能热水器提供热水D.电取暖器取暖 12.(2007长寿区)下列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初中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专题训练

初中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专题训练 【相关知识要点】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3.化学变化: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4.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 5.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等。 【解题思路方法】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辨析方法 例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分离液态空气 B.高粱酿酒 C.轮胎爆炸 D.金属导电 解题思路抓住“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的本质特征进行逐项分析。 解高粱酿酒生成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分离液态空气是物质的状态变化,轮胎爆炸是因为轮胎承受不了过大的内部压力而发生的破碎,金属导电是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均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所以,答案为:B。 说明本题易错选C,原因是没有弄清爆炸的实质。爆炸可分以下三类:①化学变化引起的爆炸,如火药爆炸、瓦斯爆炸等;②物理变化引起的爆炸,如轮胎爆炸、气球爆炸、锅炉爆炸等;③核反应引起的爆炸,如氢弹、原子弹的爆炸。 例2 以下现象,一定能作为化学变化的依据的是()。 A.褪色 B.发光发热 C.潮解 D. 风化 解题思路抓住能表明一定有新物质生成的现象才能作为化学变化的依据。 解褪色和发光发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例如: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被木炭吸附而褪色,电灯在通电时发光发热,均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潮解是指某些固体物质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在固体表面形成溶液的现象,由于固体本身的成分并没有改变,应属于物理变化。风化的本质是结晶水合物的分解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所以,答案为:D。 例3 下列各种制备方法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A.工业制氧气;实验室制氧气 B.工业制氢气;实验室制氢气 C.工业以CO2制干冰;实验室以水制冰 D.工业开采金刚石;实验室以石墨制金刚石 解题思路通常情况下,自然界大量存在的物质(如:水、氧气、氮气、某些矿石等),工业上均用物理变化的方法制取;自然界不存在或存在很少、难以提取的物质,工业上常用化学变化的方法制取;而在实验室里,常用气体的制取一般采用化学变化的方法。 解 A.工业制氧气采用蒸馏液态空气的方法,由于氧气本来就是空气中存在的物质,把它分离出来的方法属于物理变化;实验室制氧气常用KClO3、KMnO4或H2O2分解的化学变化方法。B.工业制氢气常用碳与水蒸气反应的方法,实验室制氢气常用锌粒与稀硫酸反应的方法,均是化学变化。C. 工业以CO2制干冰和实验室以水制冰都只发生了物质的状态变化,均是物理变化。D.工业开采金刚石是物理变化方法;实验室以石墨制金刚石,由于反应物石墨中的碳原子经过重新组合而生成了新物质金刚石,属于化学变化。所以,答案为:A、D。 说明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生成了新物质,“新物质”是指原物质中的原子经过重新组合而生成的物质,如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就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2.物质变化和物质性质的辨析方法 例4 在以下叙述中:①镁带在空气中可以燃烧;②镁带在空气中燃烧;③石蜡受热熔化;④石蜡受热易熔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____;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_____。 解题思路根据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①中所叙镁的性质,只能在②中的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④中所叙石蜡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在③中的物理变化中就能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 解答案为:③;②;④;①。 说明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而物质的变化是物质所进行着的一个过程,两者在文字叙述上是不同的。描述物质性质时,一般用“能”、“易”、“可以”、“具有”等词。 3.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方法 例5 下列记录的普通蜡烛燃烧的实验现象与事实不相符合的是()。 A.普通蜡烛是手感滑腻的固体 B.普通蜡烛放入水中会下沉 C.蜡烛燃烧的火焰可以分为三层 D.熄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可以被点燃 解题思路根据自己亲历的对普通蜡烛燃烧实验现象的观察,可知普通蜡烛放入水中不会下沉。熄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可以被点燃。 解答案为:B。 例6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时,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发出耀眼的白光 B.产生大量的白烟 C.放出大量的热 D.生成固体氧化镁 解题思路现象一般是指人的感觉器官能直接感觉到的事物的表面状态,在化学实验中常伴随的是颜色的变化或气泡的产生,或沉淀的生成等,至于气体沉淀等生成物是什么,单凭现象是不能确定的。本题中,“生成固体氧化镁”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导学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知道二者的区别,,并能正确加以辨别 2.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3.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4.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学习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与判断。 学习难点:性质和变化的区别 自主学习: 1.日常生活中水的常见状态有、、三种。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水加热会变为水蒸气、在冰箱中的水会变成冰;铁钉被锤子打弯、钉子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纸张既容易被撕碎也易燃烧等现象。你能否再举一些类似的变化实例呢?并把这些例子进行归类。 合作探究: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阅读P6~P7 课文内容及有关插图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仔细观察教师演示的几个实验,并将实验现象纪录如下表: (1)以上四个变化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2)试归纳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并把你在课前预习中列举的例子进行正确分类,说出你的分类依据。 (3)在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一些明显的现象,请回顾刚才所做实验总结在化学变化中伴随着哪些现象?是不是具备上述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请举例说明。 2.实验探究: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没有联系? 实验步骤:(1)点燃一支蜡烛并固定在桌面上。(2)仔细观察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现象。 问题思考:(1)蜡烛燃烧属于什么变化?该变化中是否伴随其他变化?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间有何联系? 3.归纳小结:结合你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理解,然后从以下方面比较物理变化与化学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_知识点详解

课题1物质得变化与性质 物质得性质与变化就是中考必考题。考题往往提供典型事实,判断发生变化得类型;或将物质得用途与所体现得性质相结合综合考查、为帮助同学们掌握这部分知识,特做如下梳理: 一、基本概念 1。物质得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她物质得变化、 (2)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她物质得变化。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得辨析:从宏观瞧,要抓住变化时就是否有其她物质生成;从微观瞧, 构成物质得粒子就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变化时没有新物质生成,或构成物质得粒子没有变化,就就是物理变化,否则就就是化学变化,而伴随变化产生得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只能作为判断得辅助依据,而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得标准。 如一些同学错误地认为冰融化成水就是化学变化,原因就是固态冰与液态水就是两种物质。同学们应该注意,一种物质得三种状态就其本质而言,仍属同一种物质。绿色得碱式碳酸铜粉末在加热条件下逐渐变为黑色粉末,试管口有水珠生成,同时从试管中导出得气体使澄清 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其中一定含有二氧化碳。显然碱式碳酸铜已转变为其她三种物质,这一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我们不妨记住物理变化得四种常见形式:状态得改变(固、液、气);形态得改变(如矿石得粉碎);某些能量形式得改变(如电灯通电后发光、放热,电能转变成光能与热能);位移得改变(物体从甲地转移到乙地)。熟悉了物理变化,就不难判断化学变化、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得比较 2。物质得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得性质、如:物质得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挥发性、延展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得性质。主要包括:可燃性、稳定性、活泼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毒性等。 3、物质得性质与变化得区别 物质得性质与变化就是两组不同得概念,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性质就是物质固有得属性,就是物质得基本特征,就是变化得内因(即变化得依据),而变化只就是一个过程,就是性质得具体体现,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物质得变化与性质在描述上就是不同得,描述物质得性质时有“可以——不可以"、“能—-不能”、“容易—-不易"等字词、如:镁能燃烧,就就是镁得化学性质。如叙述中有“已经”、“了”等过去时或“在”等现在时得用语时,则往往就是叙述物质得某种变化.如“木炭在空去中燃烧”为化学变化. 二、误区扫描 1.物质变色,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吗? 答:不一定。 物质变色有两类情况,如无色得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 理变化;白色CuSO 4粉末遇水变成蓝色CuSO 4 .5H 2 O,属于化学变化、 2、爆炸一定就是化学变化吗?答:不一定。 爆炸也可分为两类:如爆鸣气(H 2与O 2 得混合物)爆炸生成水,属于化学变化;蒸汽锅炉爆 炸、汽车轮胎爆炸,因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3。液化、凝固、熔化、汽化、溶解、升华都就是物理变化吗? 答:不一定。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得现象称之为液化,由液态变成固态得现象称之为凝固,由固态变成液态得现象称之为熔化,由液态变成气态得现象称为汽化、物质在发生这些形态变化时并没有生成新物质,只就是构成物质得粒子之间得距离发生了变化。所以就是物理变化、 固态液态气态 溶解可能既存在物理变化又存在化学变化,如CO 2 溶于水就是物理变化,但溶于水得同时, 有少量得CO 2与水发生反应,生成了H 2 CO 3 、 升华就是指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得过程,属于物理变化,如干冰得升华等。4。观察到有气体放出,则一定就是发生了化学变化吗? 答:不一定。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习题

【活用实例】物质的下列性质不属于物理性质的 是 ( ) A.铁能在潮湿空气中生锈 B.硫磺是淡黄色固体 C.石墨耐高温,熔点高 D.水在4℃密度最大为1 g/mL 【活用实例】下列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 是 ( ) A.在天然物质中,金刚石的硬度最大. B.40C时,水的密度最大,为1 g/cm3 . C.酒精能够燃烧. D.氧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 5.下列变化与氧气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A.碳酸钠晶体在干燥的空气里变成粉末 B.铁在潮湿的空气里生锈 C.露置在空气中的石灰水变质 D.常压下,氧气在约-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 6.下列叙述中,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 A.纯水为无色无味的液体

B.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C.铜绿受热时会发生分解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 7.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开创“飞秒(10-15s)化学”新领域的科学家,使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原子运动成为可能。你认为该技术不能观察到的是 ( ) A.原子中原子核的内部结构 B.化学反应中原子的运动 C.化学反应中生成物分子的形成 D.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分子的分解 9.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有关问题 ①1773年和1774年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发现一种新的气体,②后经拉瓦锡确认,它是空气的组成部分,③这就是我们现已熟知的氧气。④氧气是无颜色无气味的气体,⑤它能供给呼吸,支持燃烧,⑥但氧气能腐蚀钢铁等金属,使它们生锈,⑦少量氧气能微溶于水。 叙述氧气物理性质的是、两句; 述氧气化学性质的是、两句。 10.1860年英国化学家戴维用通电分解法首先从苏打中制得一种金属,并将其命名为“钠”。他对钠作了如下实验:用小刀切下一小块金属钠,切面呈银白

初三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练习题

初三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练习题 为了帮大家提高地理成绩,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初三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练习题,希望大家可以用心去看,去学习。【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是指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如水的三态变化,铝压成铝箔、抽成铝线等。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生成其他物质,同时还发生能量变化。化学变化常伴有放热、发光、放出气体、生成沉淀、颜色改变等现象。 3.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如蜡烛燃烧过程中伴随着蜡的熔化等物理变化。【例题1】以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电灯通电后发亮 B.从海水中得到食盐 C.食物腐败 D.电热棒工作时发热 【解析】因为化学变化常伴有放热、发光、放出气体、生成沉淀、颜色改变等现象,这些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是否有化学变化,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生成其他物质。在A、B、D的变化前后都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因此它们都属于物理变化。而C的食物腐败是由于食物与空气等发生了反应,变成了其他的物质而不能食用,因此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C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区别 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判断 直接或由仪器间接观察 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可判断 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根据物质的化学变化判断其化学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如受热是否易分解)等 【例题2】阅读以下信息:铝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具有金属光泽,质地较软,很容易制成薄片;铝的密度较小(2.7 g/m3),有良好的导电性和传热性;铝在空气中容易与氧气作用,生成致密的保护层氧化铝;铝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 根据上述信息,请你回答以下问题。 (1)铝的物理性质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铝的化学性质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三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初三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二、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引言] 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板书]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1-1] 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1-2] 首先展示胆矾晶体蓝色块状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 [提问] 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板书] 一、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1. 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