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候研究概况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关节病,主要特征是慢性炎性脊柱关节病变,可导致
脊柱和骨盆关节的僵硬和疼痛。
传统中医在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并且
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取得了一些进展。
中医认为,强直性脊柱炎主要是由于肝肾不足、气血瘀滞、风寒湿三因素所致。
因此
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活血化瘀、温肾散寒、益气补肾。
常用的中药治疗方剂包括桑寄生汤、四逆散、四君子湯等。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中医药对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有着一定的疗效。
一项对100例强
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的临床观察研究发现,口服中药桑寄生汤联合针灸治疗可以显著改善
患者的疼痛和关节功能,减轻病情。
还有一些研究表明,中药杜仲对强直性脊柱炎有一定
的疗效,可以改善患者的脊柱活动度和减轻疼痛。
中医针灸治疗在强直性脊柱炎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针灸可以通过调节气血运行、疏通
经络、舒缓炎症反应等作用,改善患者的病情。
一项对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随机对照
试验研究发现,与传统药物治疗相比,针灸治疗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减少炎症反应,并且对患者的脊柱活动度也有积极影响。
中医在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并且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取得了一些进展。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关于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还比较有限,还需要更多
的临床研究和证据来支持中医在强直性脊柱炎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需要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而定,因此应该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炎性关节病,以慢性腰背部疼痛和僵硬为主要表现,患者常伴有朝晨僵硬,患病严重时可导致脊柱强直和功能障碍。
目前,虽然西医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已经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对于AS的治疗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无法获得理想的疗效。
中医治疗AS的研究也备受关注,近年来在中医治疗AS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一、中医病因病机研究中医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与肾虚、风湿、湿邪、血瘀有关。
肾虚是AS的基本病因,脊柱为先天之本,其精气主宰骨髓,如果肾气亏虚,则影响髓海之气,导致脊柱的木弱、精气亏虚,从而引发AS的发生。
而AS的病机主要是肾脏气虚阳不化,浊邪内生,郁于脑以生风,郁于胸膜以生痰。
治疗上应该益肾填精,祛风散寒。
二、中药治疗研究针对以上的病因病机认识,一些中医学者对AS的治疗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中药治疗AS的方案。
比如可以采用荆芥穿心褚、红花、土三七、当归、川芎、独脚金、羌活等中药进行治疗。
这些中药可以祛风、活血、温经、理气,从而改善AS患者的症状。
一些临床研究结果也显示,中药治疗可以有效缓解AS患者的疼痛和僵硬症状。
除了中药治疗,针灸作为中医治疗AS的重要手段之一也备受关注。
有研究表明,针灸可以有效改善AS患者的腰腿疼痛、朝晨僵硬等症状,并且对AS的炎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据临床观察,针灸可以改善AS患者的血液循环,增强机体的抗炎免疫功能,缓解AS的症状。
针灸治疗AS的疗效得到了一定的证实,成为中医治疗AS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中医康复训练研究除了药物和针灸治疗,中医康复训练也是治疗AS的重要手段之一。
康复训练可以通过气功、太极拳等方式,强化AS患者的肌肉力量和柔韧性,改善AS的症状。
一些研究表明,中医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改善AS患者的体力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中医治疗AS的研究进展给予了AS患者一些新的希望。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以脊柱和骨关节的慢性炎症为特点。
传统中医具有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的特点,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也有其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下面是关于强直性脊柱炎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的讨论。
一、中医治疗理论: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理论基础主要是辨证论治,即根据病人的病情、体质和症状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中医认为强直性脊柱炎属于“脊椎松脱”和“瘀血痹阻”两大类疾病。
“脊椎松脱”主要针对脊柱的功能障碍和松弛,而“瘀血痹阻”则侧重于炎症和痛苦的缓解。
二、中药治疗: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主要采用中药治疗。
目前研究发现,许多中药能够抑制病情的进展和改善患者的症状。
当归、川芎、红花等中药可以舒展血管、活血通络,减轻病人的疼痛感。
五灵脂、苍耳子等中药也具有抑制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可以缓解强直性脊柱炎病人免疫过度反应带来的炎症。
三、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的传统疗法,其应用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也有积极效果。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改善病人的疼痛感和脊柱活动度,并且对炎症的控制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对于脊柱的炎症反应较明显的病人,针灸可以通过调节肌肉和关节的神经反射,减轻炎症的程度和范围。
四、中医推拿疗法:中医推拿疗法是一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也有一定作用。
推拿可以通过按摩和刺激患者的穴位,促进气血的流通和病变部位的新陈代谢,从而改善病人的症状和减轻疼痛感。
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进展相对较少,但已经有一些研究结果表明中医治疗对于缓解病情和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有一定的作用。
受制于中医治疗方法的个体化和依赖患者的自觉配合,中医治疗在临床中的推广和运用还需进一步完善和研究。
强直性脊柱炎证候研究概况与展望

步 。娄 多峰 老 中医 将 本病 按 阜 、 晚期 分 治 t 期 邪 实 兼 中、 早
正虚 , 中晚 期 以 正 虚为 主兼 邪 气 存 在 尹 玉茹 。分 为 聪 匿期 与 括 动期 , 匿 期 以腰 部 酸 楚 疼 痛 t 硬 不 适 为 主 要 表 现 t 动 隐 僵 活 期 以腰 骶 部 疼 痛剧 烈 , 以俯 仰 立 坐 . 处 灼 热 为 主 。 丽 萍 “ 难 痛 候
速 方 面 的报 导 并 不 多 如棣 玲 、 田倪 民 指 出 1 例 A 中均 l 7 S
有 初 时 艇 腺 酸 软 . 耐 久 劳 , 寒 怕 冷 的感 觉 , 余 症 状 出 瑗 不 背 其 频率按高低排刊依 次为: 忆力差 , 差多梦 , 记 眠 头晕 目眩 ; 屎 夜 次 数多 , 便颇 颧, 后条 沥; 小 尿 咳嗽 、 闷 ; 短 , 悸 ; 力 碱 胸 气 心 听 退 , 鸣 、 疼 ; 复 发 作 的 跟 部 症 状 ; 性 病 例 有不 同 程 度 的 耳 耳 反 女
认 为车 病 属“ 痹 畴 , 疗 上 有 独 到 的优 势 , 对辨 证 规 律 骨 范 治 而
的 研 究 为 治疗 的 关键 , 将 近 1 兹 来 有 关 证 候 研 究 文 献 综 述 0年
如下 。
1 关 于 证 候 的 时 相 性 与 动 态 演 变 规 律 的 研 究
1 1 分 期研 究 如舒 尚义 。将 车 病 病 程 分 为早 、 晚 , , . 。 中、 期 根 据 证 侯 特 点 叉 分 为 急 性 发作 期 和 缓 解 期 , 性 发 作 期 又 分 为 急
月经 不 调 , 9 男 性病 例 有 遗 精 早泄 , 约 0 少数 约 1 的 病例 有 0 家族 史 。而 稼 成 林 0 的分 析 无 疑 更 为 完 生 , 他指 出 2 0 . t例 A S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治疗的研究概况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治疗的研究概况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炎症性关节病,
主要累及脊柱、骶髂关节和外周关节,临床上表现为脊柱僵硬、疼痛,关节功能受限等症状。
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主要依据中医理论进行,通过调整患者的气血、痰湿、肝肾等
方面的不平衡,来减轻患者的炎症反应、改善症状和预防疾病进展。
下面是该领域的研究
概况:
1.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主要手段之一。
研究发现,中药能够改善患者的
炎症反应指标、减轻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常用的中药包括当归、鸡血藤、白芍、枸杞子等,临床试验发现这些中药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3. 推拿治疗:
推拿也是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常用方法之一。
推拿可以通过调理患者的气血运行,放松肌肉,改善脊柱活动度和缓解疼痛。
研究发现,推拿治疗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的症状和
体征,提高生活质量。
推拿还可以调整患者的情绪状态,改善睡眠质量。
4. 其他治疗方法:
除了上述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治疗方法也被研究并应用于强直性
脊柱炎的治疗中。
艾灸、拔罐等疗法也有一定的疗效。
中医还注重调整患者的生活习惯和
饮食,避免寒冷刺激、注意保持适当的运动强度、不吃辛辣刺激食物等。
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方法多样,疗效也得到了一定的证实。
目前中医治疗强直性
脊柱炎的研究仍相对有限,大多数研究都是小规模的临床试验,还需要更多的大规模、多
中心的研究来验证中医治疗的疗效,并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治疗的研究概况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治疗的研究概况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特点是脊柱和骨盆关节的炎症引起的脊柱和骨盆关节僵硬和畸形。
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治疗和中医辨证施治等方面。
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主要围绕中药的药效成分、用药方法和疗效评价展开。
研究发现,中药中一些成分具有抗炎、止痛和改善免疫功能的作用,如雷公藤、独活、白芷和川芎等。
一些中药还可以改善微循环,减轻组织缺氧,改善骨质疏松等病理变化。
研究表明,中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可以显著减轻疼痛、改善关节功能,但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
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主要探讨针灸对炎症和免疫反应的调节作用。
研究发现,针刺可以通过调节体内的神经递质和免疫介质的变化,抑制炎症细胞的活性,改善炎症反应。
针灸还可以促进局部和全身的血液循环,增强代谢和营养供应,帮助恢复关节功能。
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可以显著减轻疼痛、改善关节功能,但具体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和验证。
4. 中医辨证施治中医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核心思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辨证施治的原则,个体化地进行治疗。
研究发现,中医辨证施治可以根据病情的不同,进行补气养血、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等治疗,以促进气血通畅,调和阴阳,舒筋活络。
研究表明,中医辨证施治能够减轻疼痛、改善关节功能,但具体疗效还需进一步验证和研究。
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在临床实践中已取得一定的疗效。
由于疾病本身的复杂性和中医药治疗的个体差异,目前对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疗效和机制尚待进一步探索和验证。
需要进一步开展相关的基础性、临床性和机制性研究,并结合现代医学的方法和技术,不断提高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和可靠性。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候分布研究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候分布研究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影响脊柱和骶髂关节的疾病,其特点是慢性疼痛、僵硬和关节功能障碍。
中医认为,强直性脊柱炎是由外感风寒湿邪和内因情志不畅所致,病变主要发生在肾经和肝经。
首先,强直性脊柱炎属于寒湿痹证,患者可表现为身体寒冷、肌肉僵硬、关节疼痛、行动不便等症状。
根据中医理论,这一证候主要由风寒湿邪所致,风寒湿邪侵入人体,堵塞经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相应的症状。
其次,强直性脊柱炎也属于肝肾不足证,患者可表现为精神疲乏、视力模糊、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症状。
根据中医理论,这一证候主要由情志不畅所致,长期的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等会消耗肝肾精气,导致肝肾不足,引起相应的症状。
研究发现,在强直性脊柱炎中,寒湿痹证和肝肾不足证均有出现,其中寒湿痹证发生率较高。
寒湿痹证主要由于气血运行不畅,而且寒湿邪气进入人体后易于寄生关节,形成寒邪、湿邪、痹邪三者相合的致病因素。
肝肾不足证主要由于情志不畅导致肝肾精气消耗而致。
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主要是通过调整气血运行、祛风散寒、益肾壮阳等方面来治疗病情。
同时还需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时间的精神紧张和焦虑等,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治疗的研究概况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治疗的研究概况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脊柱和骨盆关节,具有强直性、骨质病变、关节破坏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目前AS的西医治疗主要以非甾体抗炎药、免疫调节药物和生物制剂等药物为主,但长期使用这些药物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因此,研究AS的中医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AS的中医学治疗主要包括中药、针灸及其他手段。
中药治疗:AS的中医治疗主要采用中药辅助治疗,以调理气血、活血化瘀、温通经络为主要手段。
根据不同的病情和病程,中药方子会有所不同。
例如,按摩方是一种常用的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方子。
该方主要成分为白芷、乳香、没药、血竭、薄荷、槟榔、防风、川芎等。
该方具有活血化瘀、祛风通络、止痛消肿的功效。
针灸治疗:AS的针灸治疗主要采用穴位注射和穴位刺激两种手段。
穴位注射是将中药直接注射到穴位和病变部位,以达到疏通经络、通脉活血、清热解毒的效果。
穴位刺激是通过针刺穴位,刺激穴位,调节人体内环境,以达到治疗AS的效果。
例如,足三里是一种常用的穴位治疗AS的穴位,通过刺激足三里穴位,可以增加机体抗炎作用,缓解疼痛。
其他手段:AS的中医治疗还包括拔罐、艾灸、热疗等其他手段。
拔罐可以通过疏通经络、促进循环,达到消肿止痛的效果。
艾灸可以通过热力刺激来促进气血运行,温暖筋骨,达到缓解疼痛、舒筋活络的功效。
热疗可以通过加热治疗部位来活血化瘀,促进病理组织的修复和改善。
总体来说,中医治疗AS的效果需要长期积累,并不能像西医一样迅速见效。
AS的中医治疗需要多种治疗手段综合运用,根据不同的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虽然中医治疗AS的疗效需要进一步得到科学验证,但它具有由于减少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优势,将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痰瘀 痹 阻 ;肾督 亏虚 ,经脉 失 养 。王 为 兰 ¨ 教 授
何天有 ¨ 教授 临床 上将 AS分 为
1 . 1 分型 辨 证
将 AS 概 括 分为 隐匿 型和 明显 型 , 各 型又分 活 动期 、 缓 解期 和稳 定期 。 其 中活 动期 又有 湿热 、 阴虚 内热 、 阳虚 内热 等不 同 ;缓解 期 和稳定 期 的 中医辨 证在 肾 虚督瘀 前 提下 又 可分 为 以下 8 个 证 型 :肾 阳偏虚 , 督脉 瘀滞 ;肾阴 偏虚 ,督 脉瘀 滞 ;肾 阴 阳两 虚 ,督 脉瘀 滞 ;肝 肾 阴虚 ,督 脉 瘀滞 ;脾 肾 阳虚 ,督 脉瘀 滞 ;气 血两 虚 ,督 脉瘀滞 ;肝郁 肾虚 ,督 脉瘀 滞 ; 脾 湿 肾虚 ,督 脉 阻 滞 。杨仓 良等 ¨ 参 阅相 关 书籍
寒 湿痹 阻 型 、 瘀 血 阻络 型 和肝 肾不足 型 。刘 晓玲 J
将 AS分为 湿热 痹 阻型 、 寒热 错杂 型 和肝 肾亏 虚型 。
赵 和平 将 本 病 分 为寒 湿 痹 阻 、湿 热 痹 阻 和痰 瘀 交 阻 3型 进 行 治 疗 。 高 立 群 将 AS分 为 3型 : 寒凝 督脉 ,夹 湿 阻络 型 ;湿 热郁 阻 ,督 脉不利 型 ; 肝 肾不 足 ,督 脉 失 养型 。曹 贻训 将 本 病 分 为 风
1 . 2 分期辨证
方坚 ¨ 教 授 根 据 多 年 临 床 经 验
学院 ,甘肃
将 本病 按早 期 和 中 、晚期 分 期论 治 。早期 多责 之 邪 实 ,分为 湿热 痹 阻型 和寒湿 痹 阻型 2型 。 中 、晚 期
通讯作者 :娄玉钤
E — m a i l : l 1 3 7 0 3 8 6 5 9 5 1 @1 6 3 . c o m
强 直性 脊 柱 炎 ( a n k y l o s i n g s p o n d y l i t i s , AS)是
一
壅滞 型 、瘀 血 阻络型 、。 肾虚失 养 型 ,或 相兼 而存 。 王 丽敏 认 为 ,将 AS分 为风寒 湿 阻 、风 湿热郁 、 痰 瘀互 结 、肾督 空 虚 4型 ,临证 加减效 果 较好 。冯
寒 湿 痹 型 、湿 热瘀 滞 型 和肝 肾亏损 型 。张颖 对
AS进 行 辨 证分 型治 疗 ,分 为 寒 湿痹 阻证 、瘀 血 阻
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 ,将 A S 按毒邪的偏重不 同
为7 个 证 型 :风毒 痹 阻型 、寒毒 痹 阻型 、湿 毒痹 阻 型 、热毒 痹 阻型 、痰 毒痹 阻 型 、瘀 毒痹 阻 型 、肾虚
中医 治疗 AS的特 色是 辨 证 论 治 ,而 目前 AS中医
证候研究缺乏统一的、规范的证候标准 ,现代医家
多依据 个 人 经验 对 AS进 行辨 证 分 型 ,条 目众 多 , 较 为 混 乱 ,给 AS的辨证 论 治带 来诸 多 不便 。今查
阅近 年来 有关 AS中医证 候 的文 献并 总结 如下 。
【 摘 要 】 中医证候研究对强直性脊柱炎 的治疗具有重要 的价值 和意 义。文章从证候辨证 、证候 分 布规律 、证候与体质 、证候与统计学 、证候与客观指标等方 面 ,对 近年来有关强直性 脊柱 炎中医证候 的研
究 进 行 总结 。
【 关键词 】 脊柱炎 , 强 盲. 眭;中医证候 ;文献综述
毒 恋型 。
络证 、肝 肾阴虚证 、肾虚督空证。赵治友等 根
据 多年 临床 经验 将 AS辨 证 分 为寒 湿痹 阻 型 、湿热
作者 单位 :1 . 河 南 中医学 院 ,河 南 病 医院 河 南风 湿病研 究所 , 河南
兰州 7 3 0 0 0 0
郑州 4 5 0 0 0 8 ;2 . 河南 风湿 郑州 4 5 0 0 4 5 ;3 . 甘肃 中 医
虚 ,寒 湿痹 阻 ;肾督 亏虚 ,湿 热痹 阻 ;肾督 亏 虚 ,
腰 背 部僵 硬疼 痛 、 夜 间痛甚 ,以及 后期 的 “ 竹节 样 ”
改变 及 “ 龟背 ” 畸形 等 , 可将 其归 属 中医学 “ 骨 痹” “ 肾 痹” “ 腰 痛” “ 龟背风” “ 竹 节 风” “ 大偻 ”等范 畴 。
归纳并 结合 以往老 中医治疗 该病 的经 验认 为 ,肾虚 督 亏证 、湿热 痹 阻证 、寒 湿痹 阻证 、瘀 血痹 阻证 、 肝 肾不 足证 是 AS的基 本证 候 。其 中证 候 的兼挟 主 要有 :肾虚 寒湿 证 、肾 虚湿热 证 、肾虚夹瘀 证 、湿 热 夹瘀 证 、寒 湿 夹瘀 证 等 。袁 作武 等 ¨ 。 根 据 儿童 的生 理病 理 特 点将 儿 童 A S辨 证 分 为湿 热 痹 阻型 、 热 毒炽盛 型 、 肾阴虚 内热型和 肾虚瘀 阻型 。 周乃玉 “ 教 授 根 据 疾 病 感 邪 性 质 的不 同将 AS分 为 肾督 亏
‘ 7 4‘
风湿病 与关节 炎 2 0 1 3年 第 2卷第 1 1期 R h e u ma t i s m a n dA r t h r i t i s 2 0 1 3, V o 1 . 2 , No . 1 1
・
综
述 ・
强 直 性 脊柱 炎 中 医证候 研 究概 况
陈永前 ,娄 玉钤 ,李 静雅 ,杨 亚飞
兴华 依 据 中医 理 论 对 AS的 临床 表 现进 行 分 析
种 慢性 、进 行性 炎性 疾 病 ,主要 侵犯骶 髂 关节 、 附着 于骨 的部 位 ,常引起 纤维 性 和骨性 强 直 。历代 中医 文献 中并 没有强 直性 脊柱 炎 这一病 名 ,根 据其
脊柱 骨 突 、脊柱 旁软 组织 、外 周关 节及 肌腱 、韧 带
风 湿病 与关节炎 2 0 1 3年 第 2卷 第 1 1 期 R h e u ma t i s m a n d Ar t h r i t i s 2 0 1 3, V o 1 . 2 , No .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