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计划,华南理工大学13数学学院各系本科课程学分及所需必修选修大全
华南理工大学全日制本科生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实施办法

华南理工大学全日制本科生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实施办法华南理工大学从1999年开始实行本科综合培养计划。
综合培养计划包括专业教学计划、附修专业教学计划、人文素质教育计划和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四部分。
各教学环节互有联系,学生除了完成本专业教学要求外,还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特长与兴趣,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和创新能力培养活动。
一、关于综合培养计划中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学分规定(一)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包括人文素质课程和人文素质活动。
人文素质教育学分由必修学分和选修学分组成。
其中,“人文素质课程”、“公益劳动”、“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活动”为必修,“校园文化活动”及“各类文体活动和竞赛”为选修。
人文素质教育学分达不到要求,不予毕业。
学分具体规定如下:(1)人文素质教育必修学分(2)人文素质教育选修学分(四年累计不少于2学分)说明:①“公益劳动”要求学生参与志愿者等社区活动不得少于1周(志愿服务活动按服务30小时达到1个学分计算)并记入实践课成绩,成绩在第七学期统一按二级制(通过、不通过)记载。
②“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活动”由思想政治学院和校团委组织教学。
③“校园文化活动”是指由校团委、校学生会等校级学生组织及各院团委、学生会组织的大型文艺演出、美术书法展览、诗歌朗诵、文学征文等,凡有作品或参加表演的可获得学分。
由主办单位具体确定每次活动可得学分数,不可高于0.5学分/次,并由活动主办单位负责考核。
④“各类文体活动和竞赛”由主办单位具体确定每次活动可得学分数,不可高于0.5学分/次,并由主办单位负责考核。
(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一定的创新能力培养活动,四年累计不少于4学分。
累计学分达不到4学分的,不予毕业。
创新能力培养活动内容及学分规定如下:1.科研活动学生在校期间参与课外科研实践项目,并顺利结题,根据科研投入的时间,按照一学期2学分、一学年4学分的标准计算,可获得相应的创新学分。
华南理工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

智能科学与技术Intellig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专业代码:080907T学制: 4年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系统地掌握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在智能科学与工程领域具有较强的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工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宽口径复合型高质量以及具有计算机、自动化、电子等交叉学科基础的人才,能在企业、事业、科研部门、教育单位和行政部门等单位从事智能系统、智能信息处理、智能行为决策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开发设计、工程应用、决策管理和教学等工作。
目标1:(扎实的基础知识)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外语综合应用、管理的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科学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现代信号处理、经典控制理论与应用、计算机控制、智能控制导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人工智能、机器人学导论、模式识别、图像处理、脑机接口与认知科学导论等,为将所学基础知识应用到本专业工程实践中去做好准备。
目标2:(解决问题能力)能够较好的掌握智能系统、智能信息处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本专业领域1~2个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的前沿和发展趋势,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具有本专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决策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
能将智能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控制技术有机结合应用于工程实践,具有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目标3:(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目标4:(工程系统认知能力)掌握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系统设计、集成、开发及工程应用的基本技能与实践方法,了解相关的工程应用技术。
目标5:(专业的社会影响评价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看待和认识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经济结构所产生的潜在影响。
华南理工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辅修双专业双学位培养计划

附件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辅修专业
专业英文名称: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所属学科类别:工学
2.毕业学分要求:25学分
3.收费标准:115元/学分
备注:开课时间是指秋季(学年第一学期)或春季(学年第二学期)。
主管教学副院长签字(盖学院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专业
专业英文名称: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所属学科类别:工学
2.毕业学分要求:50学分
3.收费标准:115元/学分
备注:1.开课时间是指秋季(学年第一学期)或春季(学年第二学期)。
2.如没有实践环节可不填。
主管教学副院长签字(盖学院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学士学位
专业英文名称: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所属学科类别:工学
2.培养目标:(150字左右)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适应计算机技术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研究能力或工程能力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到工业企业、研究部门、计算机软件、硬件产业和开发机构、政府部门等各类企事业单位承担计算机研究或工程开发等工作,也可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3.毕业学分要求:60学分
4.收费标准:115元/学分
5.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备注:开课时间是指秋季(学年第一学期)或春季(学年第二学期)。
主管教学副院长签字(盖学院章):。
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关于制订成人高等学历教育2022级专业培养计划的实施意见培养计划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是教学实施和教学管理的基本依据。
为了使我校成人高等教育更加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现对制订2022级专业培养计划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适应广东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变化的需求,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成人高等教育质量观、终身教育思想和先进教育理念;突出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动手能力、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贯彻成人高等教育“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树立华南理工大学教育品牌。
二、基本原则1.充分体现“确保基础,突出主干,注重技能,适应发展”的原则。
课程设置符合国家教育部的规定,注重“知识、素质、能力”三个方面内容的有机结合,保证成人学生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课程设置与职业需求的结合,尽可能结合行业岗位考证或职业资格认证进行设置,以便更好地提升成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2.课程体系和内容设置整体优化原则。
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加大课程重组和整合力度,构建专业基础课平台。
专业基础课以模块化进行设置,既要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先进性,又要体现成人教育的实用性、针对性;相同专业培养计划课程设置要注意专科与本科之间的衔接、延续性,防止简单重复叠加。
3.专业培养要求和个性发展需求相统一原则。
制定培养计划既要保证专业培养要求,也要考虑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在保证培养要求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尽可能增加选修课,提供给学生根据自身需求选课修读的机会,以利于解决目前成人学生供学矛盾的问题,推进学分制的实施。
选修课要符合培养要求和专业方向,既要保证各培养层次的要求,也要为学生提供发展个人能力的机会。
硕士培养方案-华南理工大学

计算数学[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基本信息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的硕士生应具有比较扎实宽广的数学基础,了解本学科的学科进展和发展动向;培养学生关注信息科学与计算数学的交叉渗透研究,以问题驱动为指导思想,强调学生的数学和计算机基础。
该专业以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图像图像处理、科学计算及应用为研究方向,培养具有数学思维能力,掌握计算机高级实际应用技能,并获得理论与应用研究训练的高级专业人才。
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撰写外文学术论文。
毕业生适合从事与大规模计算、数据分析、图象处理、软件开发有关的教学、科研和开发工作,如移动、电信、银行、证券、软件开发等。
二、研究方向
1. 科学计算及其应用
2. 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
3. 图形图象处理
三、学习年限
学制:3年,在校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5年
四、学分与课程学习基本要求
最低总学分:34,必修课学分最低值:22,选修课学分最低值:12
五、学位论文
硕士生应在第四学期末制定出论文工作计划、撰写开题报告。
在申请学位论文送审之前,必须在有ISBN/ISSN/CN号的刊物上公开发表(或录用)1篇论文,或公开发表1篇被三大索引收录的会议论文。
完成学位(毕业)论文后,按照《华南理工大学学位条例》和《华南理工大学关于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有关规定》组织答辩。
六、培养方式。
华南理工大学—学年度第学期课程表.doc

华南理工大学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课程表其它:制表日期:2014年12月华南理工大学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课程表其它:制表日期:2014年12月华南理工大学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课程表其它:制表日期:2014年12月华南理工大学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课程表其它:建筑专题调研(肖毅强、林哲负责) *为任选课 &为建筑学历史建筑保护方向限选制表日期:2014年12月华南理工大学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课程表系: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年级:2011 人数:50人执行时间:2015年3月2日其它: *为任选课制表日期:2014年12月华南理工大学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课程表其它:景观专题调研(翁奕城负责) &为限选课 *为任选课制表日期:2014年12月华南理工大学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课程表系:建筑学专业:建筑学年级:2012 人数:81人执行时间:2015年3月2日其它:19—21周传统建筑调查测绘(肖旻、郑力鹏负责) *为任选课制表日期:2014年12月华南理工大学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课程表其它: *为任选课制表日期:2014年12月华南理工大学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课程表其它:19—21周传统园林调查测绘(邢君、翁奕城负责) &为限选课 *为任选课制表日期:2014年12月华南理工大学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课程表其它:建筑认识(假期安排)(杜宏武、苏平负责),建筑画表现(二)(杜宏武、苏平负责),美术写生(二)(美术组负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著导读、实践教学环节与课内教学并行,由授课老师根据实际上课情况安排。
制表日期:2014年12月华南理工大学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课程表其它:建筑认识(假期安排)(杜宏武、苏平负责),建筑画表现(二)(杜宏武、苏平负责),美术写生(二)(美术组负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著导读、实践教学环节与课内教学并行,由授课老师根据实际上课情况安排。
华南理工大学本科城市规划专业课程

四、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课程 代码
课程名称
军训 106002
105001 公益劳动
132146 小建筑测绘
132147 建筑画表现(一)
132228 建筑认识
132174 美术写生
132148 建筑画表现(二)
132243 城市认识
132235 城市规划设计(三64
4.0 5.0
130244 画法几何及阴影透视 64
4.0
4.0
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系 通
列课程
选 96
6.0
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 课 96
6.0
合计
748
53.0 15 14 10 6 1 1 1 1 1
注: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要求至少在校内通选课中修读 6 学分,另在建筑学院视觉艺术类和人文经管类专业领域
3.0 3.0 3.0 3.0
132240 建筑力学(一)
必 32
2.0
2.0
132241 建筑力学(二)
必 32
2.0
2.0
132156 建筑结构概论
必 48
3.0
3.0
132239 计算机辅助设计
必 64 32
3.0
4.0
132032 建筑设计(一)
必 128
5.0
8.0
132033 建筑设计(二)
教 学
专业领域课
必修
68.5
选修
0.0
必修
31.5
选修
10.0
必修
141.0
合计
选修
22.0
163.0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周)
45.0
毕业生学分要求
比例(%) 学时
华南理工大学全日制本科生通选课学分要求说明

关于华南理工大学全日制本科生通选课学分要求说明一、2006级、2007级通选课学分要求1.北校区各学院学生通选课学分要求按《关于修订2005级本科综合培养计划的通知》(华南工教〔2005〕031号)执行,即:(1)理工科专业学生至少修读10个学分的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2)经济管理类学生至少修读6个学分的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不应包含其中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和4个学分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通选课程;(3)文、法、体、艺类专业学生至少修读6个学分的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外语类学生不能选修语言文化类课程)和4个学分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通选课程;(4)各专业学生应修够6个学分的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系列课程。
2.南校区各学院学生通选课学分要求按《2005级本科综合培养计划(二)》执行。
二、2008级、2009级、2010级、2011级通选课学分要求南、北校区各学院学生通选课学分要求按《关于修订2008级本科综合培养计划的通知》(华南工教〔2008〕026号)执行,即:(1)理工科专业学生至少修读10个学分的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2)经济管理类学生至少修读6个学分的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不应包含其中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和4个学分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通选课程;(3)文、法、体、艺类专业学生至少修读4个学分的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不应包括本学院开设的通选课程)和6个学分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通选课程;(4)艺术类和体育类专业必须修读2.5个学分、其他专业必须修读6个学分的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系列课程。
备注: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包括人文科学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
三、2012级通识教育课学分要求南、北校区各学院学生通识教育课学分要求按《华南理工大学关于修订2012级本科综合培养计划的指导性意见》(华南工教[2011]81号)执行,即:(1)理工科专业学生至少修读6个学分的人文科学领域、4个学分社会科学领域课程,其中学生必须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内各选1门2学分的核心课程;(2)经济管理类学生至少修读6个学分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课程和4个学分科学技术课程,其中学生必须在科学技术领域内选1门2学分的核心课程;(3)文、法、体、艺类专业学生至少修读4个学分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课程和6个学分的科学技术课程,其中学生必须在科学技术领域内选1门2学分的核心课程;四、学生不能修读本学院的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除在本学院跨学科修读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类创新班(本硕连读)
Mathematics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专业代码:070101 学制:3+1年
培养目标:
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硕连读创新班培养德才兼备,数学及应用数学领域拔尖的创新型人才。
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硕连读创新班毕业生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宽广的数学理论知识,得到严格的数学思维训练,掌握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了解数学科学发展的趋势,有很强的运用数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潜在能力。
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硕连读创新班的毕业生大部分要攻读数学专业的研究生,也可以攻读与数学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如:经济、金融、管理等。
使之具备进一步从事数学及应用数学各个领域的高水平科学研究的能力。
目标1:(扎实的基础知识)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宽广的数学理论知识、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外语综合应用,掌握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了解数学科学发展的趋势。
目标2:(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理论与实际问题等的潜在能力。
目标3:(系统认知和创新能力)掌握数学与应用数学逻辑推理能力、计算能力以及数学应用的基本技能与实践方法。
了解相关的数学应用技术。
目标4:(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目标5:(专业的社会影响评价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看待和认识自动化科学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经济结构所产生的潜在影响。
目标6:(全球意识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良好的全球竞争意识,具有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目标7:(终身学习能力)具有适应发展的能力以及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较强的自学能力。
专业特色:
本专业强调数学和应用数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训练,进行数学建模、计算机和数学软件方面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具有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具有很好的空间想象力、逻辑推理力、抽象思维力等基本能力以及理论分析能力;具有很强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较广泛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可塑性和很强的发展潜力。
培养要求:
知识架构:
A1 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的基本知识;
A2 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入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