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力学 》授课计划
建筑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建筑力学》课程教学大纲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建筑力学》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本专业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续课程打基础。
《建筑力学》的任务是:教授学生掌握物体受力分析与静力平衡问题的求解方法;杆件及结构内力与变形的分析方法;关于构件的强度、刚度与稳定性的计算及构件应力、应变的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对常见结构、构件进行受力分析、内力与变形计算的能力,并初步具备对结构的实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1、教学内容建筑力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主要内容。
2、教学要求了解建筑力学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了解建筑力学各部分的内容、了解建筑力学的学习方法。
第一篇、静力学第二章刚体静力分析基础1、教学内容2—1 力与力偶1)力的概念和性质2)力对点之矩3)力偶的概念和性质2—2 约束与约束反力1)约束与约束反力的概念2)工程中常见的约束与约束反力2—3 受力分析与受力图2、教学要求(1)理解力、力对点的矩、平面力偶的概念及静力学的四个公理,合力矩定理、刚体的概念;掌握平面力偶系合成的计算。
(2)了解约束的概念及荷载的分类;了解作用在构件上荷载的计算方法;掌握常见工程中的约束类型及其约束反力的确定;第三章平面力系1、教学内容3—1 平面力系向一点的简化1)力的平移定理2)平面力系向一点的简化3)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主矢与主矩的计算4)平面力系向一点简化结果的进一步分析3—2 平衡方程及其应用1)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2)平面力系的几种特殊情形3)静定与超静定问题4)物体系的平衡问题2、教学要求(1)了解力的平移定理的内容;掌握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的概念及计算,掌握合力的投影定理;(2)理解平面一般力系的概念;了解平面一般力系向一点简化和简化结果分析。
(3)掌握平面一般力系、平面汇交力系、平面平行力系及平面力偶系的平衡方程及其应用,重点掌握常见物体支座反力的求法。
《建筑力学》课程教案

《建筑力学》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掌握静力平衡、材料力学性能、弹性与塑性变形、应力与应变等基本内容;(3)能够运用建筑力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问题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途径,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3)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计算机软件、网络资源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建筑力学的兴趣和热情,认识学习建筑力学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环境的责任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建筑力学概述(1)建筑力学的定义、任务和分支;(2)物体受力的基本概念;(3)力学的基本定律。
2. 静力平衡(1)力的合成与分解;(2)平衡条件的应用;(3)物体在力作用下的稳定问题。
3. 材料力学性能(1)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2)拉伸、压缩、弯曲、剪切等基本受力状态下的应力与应变;(3)材料的强度与刚度设计。
4. 弹性与塑性变形(1)弹性变形与塑性变形的概念;(2)弹性模量与塑性模量的计算;(3)弹性与塑性变形在工程中的应用。
5. 应力与应变(1)应力与应变的定义及计算方法;(2)应力集中与应力分布;(3)应变硬化与应变软化现象。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建筑力学的原理和方法;2. 问题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3. 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工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4.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计算机软件、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评价: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表现等;2. 考试成绩评价:包括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际问题分析考试两部分;3. 综合实践评价:考察学生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建筑力学》教案

《建筑力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建筑力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熟悉建筑力学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力的概念、作用点和力臂、力的分解和合成、力的矩、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等。
2. 建筑力学的基本原理:平衡条件、静力平衡、动力平衡、简化原理、超静定结构等。
3. 建筑力学的计算方法:截面力、截面矩、剪力、弯矩、剪力墙、梁、柱、板的受力分析等。
4. 建筑力学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互动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 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增强学生对建筑力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3. 布置适量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安排1. 课时:总共4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进度安排:第1-8课时: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第9-16课时:基本计算方法第17-24课时:应用实例分析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练习题的正确率等,占总评的40%。
2. 期中考试:测试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计算方法,占总评的30%。
3. 课程设计:分析一个建筑项目的力学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占总评的30%。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建筑力学》,作者:X2. 课件: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课件,包括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
3. 模型:建筑力学相关模型,如梁、柱、板等。
4. 练习题库: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和案例分析题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建筑项目,引入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课堂讲授:讲解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建筑项目中的力学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互动讨论:分组讨论,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建筑力学优秀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建筑力学授课班级:XX级XX班授课教师:XX授课时间:XX年XX月XX日教学目标:1. 理解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 掌握建筑力学的基本计算方法;3. 培养学生运用建筑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 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 建筑力学的基本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复杂结构的受力分析;2. 建筑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力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二、新课讲授1. 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a. 介绍建筑力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任务;b. 讲解建筑力学的基本原理,如牛顿运动定律、静力学平衡方程等;c. 结合实例分析建筑力学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2. 建筑力学的基本计算方法:a. 讲解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如受力图、节点法、截面法等;b. 介绍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如应力、应变、弹性模量等;c. 结合实例分析建筑力学计算方法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讨论与交流1. 学生分享课堂练习心得,讨论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2. 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和纪律表现。
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2.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质量;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建筑力学》课程教学大纲-精品.pdf

《建筑力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建筑类专业)一、课程的性质与要求建筑力学是研究结构受力及构件承载能力的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它包含静力学、材料力学及结构力学三部分内容.根据大专建筑类专业教育标准和培养方案提出的目标及对本课程的要求,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具有对一般结构作受力分析的能力;对构件作强度、刚度、稳定性核算的能力;了解材料的主要力学性能并有测试强度指标的初步能力。
为今后直接应用于设计、施工实践和学习结构课程打下必要的力学基础。
二、课题和课时分配表序号课题名称课时课时分配讲授实验实训、习题课参观、现场教学测验1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2 22 静力平衡 2 23 支座反力 2 24 材料力学概论 1 15 轴向拉伸和压缩7 5 26 剪切 2 27 扭转 4 2 28 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2 29 梁的弯曲12 10 210 应力状态 2 211 强度理论 2 212 组合变形 4 2 213 压杆稳定 4 2 214 动荷载 2 215 结构力学概论 2 216 结构的几何组成 4 2 217 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8 818 结构位移计算 6 6 219 力法8 6 220 位移法8 621 力矩分配法 6 622 影响线 4 423 极限荷载 2 224 合计96 80 6 10三、课程内容第一部分建筑力学(上)课题一绪论建筑力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建筑力学的内容简介、建筑力学的学习方法。
课题二静力平衡力和平衡的概念;静力学基本公理,力的可传性原理;三力平衡汇交定理;力系的分类及特征。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几何法及平衡的几何条件。
力在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投影与分力的区别,合力投影定理;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解析法及平衡的解析条件。
平衡方程及其应用。
力对点之矩;合力矩定理。
力偶;力偶矩、力偶的性质;平面力偶系的合成和平衡条件。
课题三支座反力支座的类型,各种支反力的求解方法。
课题四材料力学概论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材料力学的研究对象---杆件,性质和任务,强度、刚度、稳定性的概念变形固体的概念及其基本假定;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课题五轴向拉伸和压缩轴向拉伸和压缩的概念,轴力和轴力图;内力、截面法;应力、正应力、剪应力。
建筑力学课程设计

建筑力学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建筑力学是建筑工程中的核心学科之一,它涉及建筑物的受力、变形、破坏机理和力学性能等方面。
本课程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建筑力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建筑物受力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框架,为后续学习和实践打下基础。
二、课程设计目标1.理解建筑物的力学基础知识,并能将其应用于建筑物力学分析中。
2.掌握建筑物的受力分析方法与计算。
3.能够识别建筑物受力分析和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并能有效解决。
三、课程设计内容1. 建筑物结构类型及其受力特点通过介绍建筑物的结构类型和受力特点,帮助学生了解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及其力学本质。
2. 建筑物荷载与受力分析介绍建筑物的荷载分类及其荷载计算方法,方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计算建筑物受力情况。
3. 木结构和钢结构建筑对于木结构和钢结构建筑,介绍其结构特点和力学行为,并进行相应的受力计算和分析。
4. 混凝土结构建筑介绍混凝土结构建筑的结构特点和力学行为,并进行相应的受力计算和分析。
5. 建筑物稳定性分析介绍建筑物稳定性问题及其分析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建筑物的稳定性分析。
6. 结构优化设计介绍建筑物结构优化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对建筑物进行优化设计,提高结构的性能。
四、课程设计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讲授课程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建筑物力学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实际操作:通过分组或单独完成课程设计任务,帮助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Case study:通过分析建筑物事故案例,教授学生如何正确识别和解决建筑物受力分析和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五、课程设计评价1.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检查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理解和运用能力。
2.作业评估:通过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六、总结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介绍建筑物的结构类型及受力特点、荷载与受力分析、建筑物结构的优化设计等内容,帮助学生学习建筑力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并能够完成受力分析和设计的任务,为探索和实践建筑工程奠定坚实基础。
《建筑力学》课程教案

《建筑力学》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背景《建筑力学》是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力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课程目标(1)掌握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2)能够运用力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绪论介绍建筑力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2. 力学基础(1)力学的基本概念:力、变形、应力、应变、弹性模量、泊松比等;(2)静力学基本定律:牛顿三定律、受力分析、平衡条件等;(3)流动力学基本定律:流体静力学、流体动力学等。
3. 材料力学(1)拉伸与压缩:应力、应变、弹性模量、泊松比、屈服强度、极限强度等;(2)弯曲:弯曲应力、弯曲应变、抗弯强度、挠度、剪力、弯矩等;(3)扭转:扭转应力、扭转应变、抗扭强度等。
4. 结构力学(1)梁式结构:梁的弯曲、剪力、弯矩、挠度等;(2)拱式结构:拱的受力分析、压力分布、拱的稳定性等;(3)刚架结构:刚架的受力分析、内力、位移、稳定性等。
5. 弹性力学(1)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平衡方程、本构关系;(2)平面应力问题:应力、应变、应力分量、应变分量等;(3)空间应力问题:应力、应变、应力分量、应变分量等。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系统地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理论;(2)案例分析:分析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上机实习:运用软件进行力学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力学现象和问题;(2)板书:清晰地表达力学原理和公式;(3)软件:运用ANSYS、SAP2000等软件进行力学分析。
四、教学评价1. 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实验报告等;(2)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力学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3)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建筑力学课教案范文模板

教学对象:建筑专业一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了解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掌握建筑力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如静力学、动力学和材料力学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增强学生对建筑结构的认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教学重点:1.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受力分析。
2. 杆件的内力计算和受力图绘制。
3. 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教学难点:1. 杆件受力状态分析及内力计算。
2. 材料力学中的复杂问题求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建筑力学在建筑行业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初中物理中关于力的基本概念。
二、讲授新课1. 静力学基本概念及受力分析- 静力学的研究对象- 静力学的基本假设- 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2. 杆件的内力计算和受力图绘制- 杆件的分类及受力特点- 内力的计算方法- 受力图的绘制3. 材料力学基本理论和方法- 材料的力学性能- 材料力学的基本假设- 材料力学的基本分析方法三、课堂练习1. 教师给出几个简单的力学问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难题。
3.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关键知识点。
2. 学生回顾课堂所学,巩固知识。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建筑力学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正确性和完成度。
3. 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建筑力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 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体系统受力图习题课
4
会画物体系统的受力图
P46,1-4
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
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及计算
第三周
力矩、力偶
4
会求力矩、力偶矩的大小,会判断方向
P46,5-7
平面力偶系的合成及平衡条件
一般力系的简化
合力矩定理
第四周
一般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应用
4
掌握三个平衡方程
第五周
静定及超静定、平衡方程应用习题课
4
会求支座约束反力
P47,10-11,15-16
第六周
平面图形几何性质概述,形心、静矩
4
会求组合图形的形心、静矩
P68,1-2
P69,5-8
极惯性矩、惯性矩、惯性积、惯性半径概念
组合图形惯性矩计算
平行移轴公式
第七周
平面体系自由度和约束概念
4
掌握二元体、两刚片、三刚片原则
P80,图1-8
几何不变体系成规则
4
会计算梁的挠度及刚度
P164,10-11
梁的挠度及转角计算
梁的内力图、正应力计算习题课
第十六周
平面力系的合成与平衡计算复习课
4
解决问题
第十七周
梁的内力计算复习课
4
解决问题
第十八周
答疑课
4
解决问题
本课程任课教师(签名):xx课程负责人(签名)
几何组成分析
几何组成分析习题
第八周
轴向拉伸、压缩概念,轴向杆件内力
4
会计算轴力,画轴力图
P122,1-3
P123,5、8
轴向杆件应力及变形
材料的拉伸和压缩、强度计算及校核
第九周
变形计算、强度校核习题课
4
会计算剪切应力
剪切与挤压的概念
剪切与挤压的实用计算
第十周
扭转的概念
4
掌握扭转概念
P124,11
圆轴扭转时横截面的内力
xxxx学院
应用建筑力学课程下学期授课计划
系部名称:土木工程系 专业年级:建项1501、建项1502 计划制定时间:2019.2.27
授课序号
授课内容及内容提要
各次所用授课时数
培养目标
课外作业 考 试
(测验)
范 围
第一周
绪论及力的基本概念
4
掌握静力学四大公理
P17,2-3
静力学基本公理
约束的概念、受力图
第十一周
圆轴扭转横截面应力
4
会计算扭矩
P124,12-13
圆轴扭转强度计算
圆轴扭转变形与刚度计算
矩形截面杆扭转
第十二周
梁的弯曲内力
4
会求梁的剪力和弯矩
P162,1-4
梁的内力图
第十三周
梁的内力图习题课
4
会画梁的剪力图弯矩图
P163,5
第十四周
梁的正应力
4
会计算梁的正应力
梁的正应力计算
第十五周
梁的挠度及转角、梁的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