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动点问题经典例题

合集下载

2020中考数学复习压轴题《动点问题》专题提升练习%28六大动点必考相关问题%29(无答案)

2020中考数学复习压轴题《动点问题》专题提升练习%28六大动点必考相关问题%29(无答案)

2020中考数学复习压轴题《动点问题》专题提升练习(六大动点必考相关问题)题型一动点与函数图像关系1. 如图,菱形ABCD 的边长是4厘米,∠B=60°,动点P 以1厘米秒的速度自A 点出发沿AB 方向运动至B 点停止,动点Q 以2厘米/秒的速度自B 点出发沿折线BCD 运动至D 点停止.若点P 、Q 同时出发运动了t 秒,记△BPQ 的面积为S 厘米2,下面图象中能表示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的是( )A .B .C .D .2. 如图,已知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 ,P 是BC 边上一动点(与B 、C 不重合),连结AP ,作PE⊥AP 交∠BCD 的外角平分线于E .设BP=x ,△PCE 面积为y ,则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是( )A .y=2x+1B .21y x 2x 2=-C .21y 2x x 2=-D .y=2x3. 如图,已知A 、B 是反比例函数y =k x (k >0,x >0)图象上的两点,BC∥x 轴,交y 轴于点C .动点P 从坐标原点O 出发,沿O →A →B →C 匀速运动,终点为C.过点P作PM⊥x轴,PN⊥y轴,垂足分别为M、N.设四边形OMPN的面积为S,点P运动的时间为t,则S关于t的函数图象大致为().题型二动点与图形面积问题1. 如图,在△ABC中,∠C=90°,M是AB的中点,动点P从点A出发,沿AC 方向匀速运动到终点C,动点Q从点C出发,沿CB方向匀速运动到终点B.已知P,Q两点同时出发,并同时到达终点.连结MP,MQ,PQ.在整个运动过程中,△MPQ的面积大小变化情况是( )A.一直增大B.一直减小C.先减小后增大D.先增大后减小2. 如图1,在矩形ABCD中,动点E从点B出发,沿BADC方向运动至点C处停止,设点E运动的路程为x,△BCE的面积为y,如果y关于x的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则当x=7时,点E应运动到( )A.点C处 B.点D处 C.点B处 D.点A处3. 已知Rt△OAB,∠OAB=90°,∠ABO=30°,斜边OB=4,将Rt△OAB绕点O顺时针旋转60°,如题图1,连接BC.(1)填空:∠OBC=_______°;(2)如图1,连接AC,作OP⊥AC,垂足为P,求OP的长度;(3)如图2,点M,N同时从点O出发,在△OCB边上运动,M沿O→C→B路径匀速运动,N沿O→B→C路径匀速运动,当两点相遇时运动停止,已知点M的运动速度为1.5单位/秒,点N的运动速度为1单位/秒,设运动时间为x秒,△OMN的面积为y,求当x为何值时y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多少?题型三动点与等腰三角形问题1. 如图1,在△ABC中,∠ACB=90°,AC=4cm,BC=3cm.如果点P由点B出发沿BA方向向点A匀速运动,同时点Q由点A出发沿AC方向向点C匀速运动,它们的速度均为1cm/s.连结PQ,设运动时间为t(s)(0<t<4),解答下列问题:(1)设△APQ的面积为S,当t为何值时,S取得最大值?S的最大值是多少?(2)如图2,连结PC,将△PQC沿QC翻折,得到四边形PQP′C,当四边形PQP′C为菱形时,求t的值;(3)当t为何值时,△APQ是等腰三角形?图1 图22. 如图,已知抛物线与轴交于、两点,与轴交于点,且,设抛物线的顶点为.(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在抛物线对称轴的右侧的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使得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符合条件的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已知:如图,抛物线经过、、三点.求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若过点的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于点,请求出的面积的值;写出二次函数值大于一次函数值的的取值范围;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使得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指出一共有几个满足条件的点,并求出其中一个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这样的点,请说明理由.题型四动点与线段最值问题1.点P为抛物线上直线AM下方一动点,E为线段AM上一动点,且PE//Y轴,当点P的坐标为多少时,线段PE的长度有最大值?2. 如图1,矩形ABCD中,AB=4, AD=3, M是边CD上一点,将△ADM沿直线AM对折,得到△ANM.(1) 当AN平分∠MAB时,求DM的长;(2) 连结BN,当DM=1时,求△ABN的面积;(3) 当射线BN交线段CD于点F时,求DF的最大值.图1 备用图3. 如图,顶点为A(, 1)的抛物线经过坐标原点O,与x轴交于点B.(1) 求抛物线对应的二次函数的表达式;(2) 过B作OA的平行线交y轴于点C,交抛物线于点D,求证: △OCD≌△OAB;(3) 在x轴上找一点P,使得△PCD的周长最小,求出点P的坐标.题型五动点与切线问题1. 如图1,抛物线y=-x2+mx+n的图象经过点A(2, 3),对称轴为直线x=1,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点A,交x轴于点P,交抛物线于另一点B,点A、 B位于点P的同侧.(1) 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 若PA∶PB=3∶1,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3) 在(2)的条件下,当k>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C,使得☉C同时与x轴和直线AP相切,如果存在,请求出点C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 如图1,在Rt△ABC中,∠ACB=90°, cosB=, BC=3, P是射线AB上的一个动点,以P为圆心、PA为半径的☉P与射线AC的另一个交点为D,直线PD交直线BC于点E.(1) 当PA=1时,求CE的长;(2) 如果点P在边AB上,当☉P与以C为圆心、CE为半径的☉C内切时,求☉P 的半径;(3) 设线段BE的中点为Q,射线PQ与☉P相交于点F,点P在运动过程中,当PE∥CF时,求AP的长.题型六动点与辅助圆问题1. 如图,B是线段AC的中点,过点C的直线l与AC成50°的角,在直线l上取一点P,使得∠APB=30°,则满足条件的点P的个数是()A.1个 B.2个 C.3个 D.无数个2. 如图,矩形CDEF是由矩形ABCG(AB<BC)绕点C顺时针旋转90°而得,∠APE的顶点在线段BD上移动,则能够使∠APE为直角的点P的个数是_______.。

中考数学几何题(典型动点问题)

中考数学几何题(典型动点问题)

OECB DAα lO CBA(第3题图)动点问题一1、直线364y x =-+与坐标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动点P Q 、同时从O 点出发,同时到达A 点,运动停止.点Q 沿线段OA 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P 沿路线O →B →A 运动. (1)直接写出A B 、两点的坐标;(2)设点Q 的运动时间为t 秒,OPQ △的面积为S ,求出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当485S =时,求出点P 的坐标,并直接写出以点O P Q 、、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M 的坐标.2、如图,在梯形ABCD 中,3545AD BC AD DC AB B ====︒∥,,,.动点M 从B 点出发沿线段BC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 运动;动点N 同时从C 点出发沿线段CD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D 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 (1)求BC 的长.(2)当MN AB ∥时,求t 的值.(3)试探究:t 为何值时,MNC △为等腰三角形.C(第2题图)3、如上图,在Rt ABC △中,9060ACB B ∠=∠=°,°,2BC =.点O 是AC 的中点,过点O 的直线l 从与AC 重合的位置开始,绕点O 作逆时针旋转,交AB 边于点D .过点C 作CE AB ∥交直线l 于点E ,设直线l 的旋转角为α.(1)①当α= 度时,四边形EDBC 是等腰梯形,此时AD 的长为 ;②当α= 度时,四边形EDBC 是直角梯形,此时AD 的长为 ; (2)当90α=°时,判断四边形EDBC 是否为菱形,并说明理由.4、(09天津)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纸片OAB ,其中9024AOB OA OB ∠===°,,.如图,将该纸片放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折叠该纸片,折痕与边OB 交于点C ,与边AB 交于点D .(Ⅰ)若折叠后使点B 与点A 重合,求点C 的坐标;(Ⅱ)若折叠后点B 落在边OA 上的点为B ',设OB x '=,OC y =,试写出y 关于 的函数解析式,并确定y 的取值范围;(Ⅲ)若折叠后点B 落在边OA 上的点为B ',且B D OB '∥,求此时点C 的坐标.5、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己知ΔAOB 是等边三角形,点A 的坐标是(0,4),点B 在第一象限,点P 是x 轴上的一个动点,连结AP ,并把ΔAOP 绕着点A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使边AO 与AB 重合.得到ΔABD. (1)求直线AB 的解析式;(2)当点P 运动到点(3,0)时,求此时DP 的长及点D 的坐标;(3)是否存在点P ,使ΔOPD 的面积等于43,若存在,求出点P 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P。

[全]中考数学丨动点经典例题

[全]中考数学丨动点经典例题

中考数学动点经典例题
建立动点问题函数解析式
应用勾股定理建立函数解析式
应用比例式建立函数解析式
应用求图形面积的方法建立函数关系式
专题二
函数中因动点产生的相似三角形
函数中因动点产生的相似三角形问题一般有三个解题途径①求相似三角形的第三个顶点时,先要分析已知三角形的边和角的特点,进而得出已知三角形是否为特殊三角形。

根据未知三角形中已知边与已知三角形的可能对应边分类讨论。

②或利用已知三角形中对应角,在未知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三角函数、对称、旋转等知识来推导边的大小。

③若两个三角形的各边均未给出,则应先设所求点的坐标进而用函数解析式来表示各边的长度,之后利用相似来列方程求解。

专题三中考动点题目练习。

九年级中考数学动点问题压轴题专题训练(含答案)

九年级中考数学动点问题压轴题专题训练(含答案)

九年级中考数学动点问题压轴题专题训练1. 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ABC各顶点的坐标分别为O(0,0),A(3,33),B(9,53),C(14,0).动点P与Q同时从O点出发,运动时间为t秒,点P沿OC方向以1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点C运动,点Q沿折线OA-AB-BC运动,在OA,AB,BC上运动的速度分别为3,3,52(单位长度/秒).当P,Q中的一点到达C点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1)求AB所在直线的函数表达式.(2)如图2,当点Q在AB上运动时,求△CPQ的面积S关于t的函数表达式及S 的最大值.(3)在P,Q的运动过程中,若线段PQ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四边形OABC的顶点,求相应的t值.图1 图22. 如图,抛物线y=-x2+bx+c与x轴交于A,B两点(A在B的左侧),与y轴交于点N,过A点的直线l:y=kx+n与y轴交于点C,与抛物线y=-x2+bx+c的另一个交点为D,已知A(-1,0),D(5,-6),P点为抛物线y=-x2+bx+c上一动点(不与A,D重合).(1)求抛物线和直线l的解析式;(2)当点P在直线l上方的抛物线上时,过P点作PE∥x轴交直线l于点E,作PF∥y轴交直线l于点F,求PE+PF的最大值;(3)设M为直线l上的点,探究是否存在点M,使得以点N,C,M,P为顶点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若存在,求出点M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ax2+bx+c经过A(-2, -4 )、O(0, 0)、B(2, 0)三点.(1)求抛物线y=ax2+bx+c的解析式;(2)若点M是该抛物线对称轴上的一点,求AM+OM的最小值.4. 设直线l1:y=k1x+b1与l2:y=k2x+b2,若l1⊥l2,垂足为H,则称直线l1与l2是点H的直角线.(1)已知直线①122y x =-+;②2y x =+;③22y x =+;④24y x =+和点C (0,2),则直线_______和_______是点C 的直角线(填序号即可);(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角梯形OABC 的顶点A (3,0)、B (2,7)、C (0,7),P 为线段OC 上一点,设过B 、P 两点的直线为l 1,过A 、P 两点的直线为l 2,若l 1与l 2是点P 的直角线,求直线l 1与l 2的解析式.5. 如图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抛物线y=ax 2-2ax -8a 与x 轴相交于A ,B 两点(点A 在点B 的左侧),与y 轴交于点C (0,-4).(1)点A 的坐标为 ,点B 的坐标为 ,线段AC 的长为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2)点P 是线段BC 下方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如果在x 轴上存在点Q ,使得以点B ,C ,P ,Q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求点Q 的坐标.①6. 如图,已知抛物线211(1)444by x b x =-++(b 是实数且b >2)与x 轴的正半轴分别交于点A 、B (点A 位于点B 是左侧),与y 轴的正半轴交于点C .(1)点B 的坐标为______,点C 的坐标为__________(用含b 的代数式表示); (2)请你探索在第一象限内是否存在点P ,使得四边形PCOB 的面积等于2b ,且△PBC 是以点P 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如果存在,求出点P 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请你进一步探索在第一象限内是否存在点Q ,使得△QCO 、△QOA 和△QAB 中的任意两个三角形均相似(全等可看作相似的特殊情况)?如果存在,求出点Q 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7. 如图,已知A 、B 是线段MN 上的两点,4=MN ,1=MA ,1>MB .以A 为中心顺时针旋转点M ,以B 为中心逆时针旋转点N ,使M 、N 两点重合成一点C ,构成△ABC ,设x AB =. (1)求x 的取值范围;(2)若△ABC 为直角三角形,求x 的值; (3)探究:△ABC 的最大面积?8. 如图,已知抛物线y=-x2+bx+c经过A(0, 1)、B(4, 3)两点.(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求tan∠ABO的值;(3)过点B作BC⊥x轴,垂足为C,在对称轴的左侧且平行于y轴的直线交线段AB于点N,交抛物线于点M,若四边形MNCB为平行四边形,求点M的坐标.9.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反比例函数与二次函数y=k(x2+x-1)的图象交于点A(1,k)和点B(-1,-k).(1)当k=-2时,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要使反比例函数与二次函数都是y随x增大而增大,求k应满足的条件以及x的取值范围;(3)设二次函数的图象的顶点为Q,当△ABQ是以AB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时,求k的值.10. 如图,已知抛物线y=ax2+bx+4(a≠0)的对称轴为直线x=3,抛物线与x轴相交于A,B两点,与y轴相交于点C,已知B点的坐标为(8,0).(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点M为线段BC上方抛物线上的一点,点N为线段BC上的一点,若MN∥y 轴,求MN的最大值;(3)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Q,使△ACQ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符合条件的Q点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1. 如图,直线y=2x+6与反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交于点A(m,8),与x轴交于点B,平行于x轴的直线y=n(0<n<6)交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于点M,交AB于点N,连接BM.(1)求m的值和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观察图象,直接写出当x>0时不等式2x+6-kx>0的解集;(3)直线y=n沿y轴方向平移,当n为何值时,△BMN的面积最大?最大值是多少?12.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顶点为M的抛物线y=ax2+bx(a>0)经过点A和x轴正半轴上的点B,AO=BO=2,∠AOB=120°.(1)求这条抛物线的表达式;(2)连结OM,求∠AOM的大小;(3)如果点C在x轴上,且△ABC与△AOM相似,求点C的坐标.13. 在直角梯形OABC中,CB//OA,∠COA=90°,CB=3,OA=6,BA=35.分别以OA、OC边所在直线为x轴、y轴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1)求点B的坐标;(2)已知D、E分别为线段OC、OB上的点,OD=5,OE=2EB,直线DE交x轴于点F.求直线DE的解析式;(3)点M是(2)中直线DE上的一个动点,在x轴上方的平面内是否存在另一点N,使以O、D、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菱形?若存在,请求出点N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4. 如图,已知一次函数y =-x +7与正比例函数43y x 的图象交于点A ,且与x 轴交于点B .(1)求点A 和点B 的坐标;(2)过点A 作AC ⊥y 轴于点C ,过点B 作直线l //y 轴.动点P 从点O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沿O —C —A 的路线向点A 运动;同时直线l 从点B 出发,以相同速度向左平移,在平移过程中,直线l 交x 轴于点R ,交线段BA 或线段AO 于点Q .当点P 到达点A 时,点P 和直线l 都停止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设动点P 运动的时间为t 秒.①当t 为何值时,以A 、P 、R 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为8?②是否存在以A 、P 、Q 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5. 如图,二次函数y =a (x 2-2mx -3m 2)(其中a 、m 是常数,且a >0,m >0)的图像与x 轴分别交于A 、B (点A 位于点B 的左侧),与y 轴交于点C (0,-3),点D 在二次函数的图像上,CD //AB ,联结AD .过点A 作射线AE 交二次函数的图像于点E ,AB 平分∠DAE . (1)用含m 的式子表示a ;(2)求证:AD为定值;AE(3)设该二次函数的图像的顶点为F.探索:在x轴的负半轴上是否存在点G,联结GF,以线段GF、AD、AE的长度为三边长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如果存在,只要找出一个满足要求的点G即可,并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该点的横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6. 如图,二次函数y=-x2+4x+5的图象的顶点为D,对称轴是直线l,一次函数y=x+1的图象与x轴交于点A,且与直线DA关于l的对称直线交于点B.(1)点D的坐标是.(2)直线l与直线AB交于点C,N是线段DC上一点(不与点D,C重合),点N 的纵坐标为n.过点N作直线与线段DA,DB分别交于点P,Q,使得△DPQ与△DAB 相似.①当n=时,求DP的长;②若对于每一个确定的n的值,有且只有一个△DPQ与△DAB相似,请直接写出n的取值范围.17. 已知直线y =3x -3分别与x 轴、y 轴交于点A ,B ,抛物线y =ax 2+2x +c 经过点A ,B .(1)求该抛物线的表达式,并写出该抛物线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2)记该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l ,点B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为C ,若点D 在y 轴的正半轴上,且四边形ABCD 为梯形. ①求点D 的坐标;②将此抛物线向右平移,平移后抛物线的顶点为P ,其对称轴与直线y =3x -3交于点E ,若73tan =∠DPE ,求四边形BDEP 的面积.18.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二次函数y =-x 2+2x +8的图象与一次函数y =-x +b 的图象交于A 、B 两点,点A 在x 轴上,点B 的纵坐标为-7.点P是二次函数图象上A 、B 两点之间的一个动点(不与点A 、B 重合),设点P 的横坐标为m ,过点P 作x 轴的垂线交AB 于点C ,作PD ⊥AB 于点D . (1)求b 及sin ∠ACP 的值;(2)用含m 的代数式表示线段PD 的长;(3)连接PB ,线段PC 把△PDB 分成两个三角形,是否存在适合的m 值,使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比为1∶2?如果存在,直接写出m 的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9. 如图,抛物线233384y x x =--+与x 轴交于A 、B 两点(点A 在点B 的左侧),与y 轴交于点C . (1)求点A 、B 的坐标;(2)设D 为已知抛物线的对称轴上的任意一点,当△ACD 的面积等于△ACB 的面积时,求点D 的坐标;(3)若直线l 过点E (4, 0),M 为直线l 上的动点,当以A 、B 、M 为顶点所作的直角三角形有且只有....三个时,求直线l 的解析式.20. 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定点A(-1, 0)、B(4, 0),抛物线y=ax2+bx-2(a≠0)过点A、B,顶点为C,点P(m, n)(n<0)为抛物线上一点.(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和顶点C的坐标;(2)当∠APB为钝角时,求m的取值范围;(3)若m>32,当∠APB为直角时,将该抛物线向左或向右平移t(0<t<52)个单位,点C、P平移后对应的点分别记为C′、P′,是否存在t,使得顺次首尾连接A、B、P′、C′所构成的多边形的周长最短?若存在,求t的值并说明抛物线平移的方向;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021中考数学压轴专题训练之动点问题-答案一、解答题(本大题共20道小题)1. 【答案】【思维教练】(1)设一次函数解析式,将已知点A、B的坐标值代入求解即可;(2)S△CPQ=12·CP·Q y,CP=14-t,点Q在AB上,Q y即为当x=t时的y值,代入化简得出S与t的函数关系式,化为顶点式得出最值;(3)垂直平分线过顶点需以时间为临界点分情况讨论,当Q在OA上时,过点C;当Q在AB上时,过点A;当Q在BC上时,过点C和点B,再列方程并求解.解图1解:(1)把A(3,33),B(9,53)代入y =kx +b ,得⎩⎪⎨⎪⎧3k +b =33,9k +b =53,解得⎩⎨⎧k =33,b =23, ∴y =33x +23;(3分) (2)在△PQC 中,PC =14-t ,∵OA =32+(33)2=6且Q 在OA 上速度为3单位长度/s , AB =62+(23)2=43且Q 点在AB 上的速度为3单位长度/s , ∴Q 在OA 上时的横坐标为t ,Q 在AB 上时的横坐标为32t , PC 边上的高线长为33t +2 3.(6分)所以S =12(14-t )(32t +23)=-34t 2+532t +143(2≤t ≤6).当t =5时,S 有最大值为8134.(7分)解图2(3)①当0<t ≤2时,线段PQ 的中垂线经过点C(如解图1). 可得方程(332t )2+(14-32t )2=(14-t )2. 解得t 1=74,t 2=0(舍去),此时t =74.(8分)解图3②当2<t ≤6时,线段PQ 的中垂线经过点A(如解图2). 可得方程(33)2+(t -3)2=[3(t -2)]2.解得t 1=3+572,∵t 2=3-572(舍去),此时t =3+572. ③当6<t ≤10时,(1)线段PQ 的中垂线经过点C(如解图3). 可得方程14-t =25-52t ,解得t =223.(10分)解图4(2)线段PQ 的中垂线经过点B(如解图4). 可得方程(53)2+(t -9)2=[52(t -6)]2. 解得t 1=38+2027,t 2=38-2027(舍去).此时t =38+2027.(11分)综上所述,t 的值为74,3+572,223,38+2027.(12分)【难点突破】解决本题的关键点在于对PQ 的垂直平分线过四边形顶点的情况进行分类讨论,在不同阶段列方程求解.2. 【答案】[分析] (1)将点A,D的坐标分别代入直线表达式、抛物线的表达式,即可求解;(2)设出P点坐标,用参数表示PE,PF的长,利用二次函数求最值的方法.求解;(3)分NC是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或NC是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两种情况,分别求解即可.解:(1)将点A,D的坐标代入y=kx+n得:解得:故直线l的表达式为y=-x-1.将点A,D的坐标代入抛物线表达式,得解得故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x2+3x+4.(2)∵直线l的表达式为y=-x-1,∴C(0,-1),则直线l与x轴的夹角为45°,即∠OAC=45°,∵PE∥x轴,∴∠PEF=∠OAC=45°.又∵PF∥y轴,∴∠EPF=90°,∴∠EFP=45°.则PE=PF.设点P坐标为(x,-x2+3x+4),则点F(x,-x-1),∴PE+PF=2PF=2(-x2+3x+4+x+1)=-2(x-2)2+18,∵-2<0,∴当x=2时,PE+PF有最大值,其最大值为18.(3)由题意知N(0,4),C(0,-1),∴NC=5,①当NC是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时,有NC∥PM,NC=PM.设点P 坐标为(x ,-x 2+3x +4),则点M 的坐标为(x ,-x -1), ∴|y M -y P |=5,即|-x 2+3x +4+x +1|=5, 解得x=2±或x=0或x=4(舍去x=0),则点M 坐标为(2+,-3-)或(2-,-3+)或(4,-5);②当NC 是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时,线段NC 与PM 互相平分. 由题意,NC 的中点坐标为0,,设点P 坐标为(m ,-m 2+3m +4), 则点M (n',-n'-1), ∴0==,解得:n'=0或-4(舍去n'=0), 故点M (-4,3).综上所述,存在点M ,使得以N ,C ,M ,P 为顶点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点M 的坐标分别为: (2+,-3-),(2-,-3+),(4,-5),(-4,3).3. 【答案】(1)212y x x =-+。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中考动点问题专项练习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中考动点问题专项练习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中考动点问题专项练习例题1. 抛物线223y x x =-++与x 轴相交于A 、B 两点(点A 在B 的左侧),与y轴相交于点C ,顶点为D .⑴ 直接写出A 、B 、C 三点的坐标和抛物线的对称轴;⑵ 连接BC ,与抛物线的对称轴交于点E ,点P 为线段BC 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 作PF DE ∥交抛物线于点F ,设点P 的横坐标为;① 用含m 的代数式表示线段PF 的长,并求出当m 为何值时,四边形PEDF 为平行四边形?② 设BCF ∆的面积为S ,求S 与m 的函数关系式. 【答案】⑴()10A -,,()30B ,,()03C ,.抛物线的对称轴是:1x =.⑵①设直线BC 的函数关系式为:y kx b =+. 把()()3003B C ,,,分别代入得:303.k b b +=⎧⎨=⎩,解得:13k b =-=,. 所以直线BC 的函数关系式为:3y x =-+. 当1x =时,132y =-+=,∴()12E ,. 当x m =时,3y m =-+, ∴()3P m m -+,.在223y x x =-++中,当1x =时,4y =. ∴()14D ,当x m =时,223y m m =-++∴()223F m m m -++,.∴线段422DE =-=,线段()222333PF m m m m m =-++--+=-+. ∵PF DE ∥∴当PF ED =时,四边形PEDF 为平行四边形. 由232m m -+=解得:1221m m ==,.(不合题意,舍去). 因此,当2m =时,四边形PEDF 为平行四边形.②设直线PF 与x 轴交于点M ,由()30B ,,()00O ,,可得:3OB OM MB =+=. ∵BPF CPE S S S ∆∆=+.即()11112222S PF BM PF OM PF BM OM PF OB =⋅+⋅=⋅+=⋅.∴()()221393303222S m m m m m =⨯-+=-+≤≤.例题2. 如图,已知抛物线(1)2)0y a x a =-+≠经过点(2)A -,0,抛物线的顶点为D ,过O 作射线OM AD ∥.过顶点D 平行于x 轴的直线交射线OM 于点C ,B 在x 轴正半轴上,连结BC .(1)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 (2)若动点P 从点O 出发,以每秒1个长度单位的速度沿射线OM 运动,设点P 运动的时间为()t s .问当t 为何值时,四边形DAOP 分别为平行四边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3)若OC OB =,动点P 和动点Q 分别从点O 和点B 同时出发,分别以每秒1个长度单位和2个长度单位的速度沿OC 和BO 运动,当其中一个点停止运动时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它们的运动的时间为t ()s ,连接PQ ,当t 为何值时,四边形BCPQ 的面积最小?并求出最小值及此时PQ 的长.【答案】(1)∵抛物线2(1))0y a x a =-+≠经过点()20A -,,∴09a =+a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2y =+(2)∵D 为抛物线的顶点∴(1D 过D 作DN OB ⊥于N ,则DN =,3AN =,∴6AD ==∴60DAO ∠=︒∵OM AD ∥①当AD OP =时,四边形DAOP 是平行四边形 ∴6OP =∴()6t s =②当DP OM ⊥时,四边形DAOP 是直角梯形 过O 作OH AD ⊥于H ,2AO =,则1AH =(如果没求出60DAO ∠=°可由Rt Rt OHA DNA △∽△求1AH =) ∴5OP DH ==,()5t s =③当PD OA =时,四边形DAOP 是等腰梯形 ∴2624OP AD AH =-=-=∴()4t s =综上所述:当6t =、5、4时,对应四边形分别是平行四边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3)由(2)及已知,60OC OB COB OCB =∠=,,°△是等边三角形 则62OB OC AD OP t BQ t =====,,,∴()6203OQ t t =-<< 过P 作PE OQ ⊥于E,则PE =∴113322263(62)BCPQ t S t -=⨯⨯⨯-⨯=233633228t ⎛⎫-+⎪⎝⎭ 当32t =时,BCPQ S 的面积最小值为6338 ∴此时33324OQ OP OE ==,=,∴39334443PE QE ===- ∴222233933442PE QE PQ ⎛⎫⎛⎫+=+= ⎪ ⎪ ⎪⎝⎭⎝⎭=例题3. 已知⊙O 的半径为3,⊙P 与⊙O 相切于点A ,经过点A 的直线与⊙O 、⊙P 分别交于点B 、C ,cos ∠BAO =13.设⊙P 的半径为x ,线段OC 的长为y .(1)求AB 的长;(2)如图1,当⊙P 与⊙O 外切时,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3)当∠OCA =∠OPC 时,求⊙P 的半径.图1 【答案】(1)如图2,作OE ⊥AB ,垂足为E ,由垂径定理,得AB =2AE .在Rt △AOE 中,cos ∠BAO =13AE AO =,AO =3,所以AE =1.所以AB =2.(2)如图2,作CH ⊥AP ,垂足为H . 由△OAB ∽△P AC ,得AO AP AB AC =.所以32x AC =.所以23AC x =. 在Rt △ACH 中,由cos ∠CAH =13,得1322AH AC CH==. 所以1239AH AC x ==,224239CH AC x ==. 在Rt △OCH 中,由OC 2=OH 2+CH 2,得222422()(3)99y x x =++. 整理,得23649813y x x =++.定义域为x >0.图2 图3(3)①如图3,当⊙P 与⊙O 外切时,如果∠OCA =∠OPC ,那么△OCA ∽△OPC .因此OA OCOC OP =.所以2OC OA OP =⋅. 解方程236493(3)813x x x ++=+,得154x =.此时⊙P 的半径为154.②如图4,图5,当⊙P 与⊙O 内切时,同样的△OAB ∽△P AC ,23AC x =. 如图5,图6,如果∠OCA =∠OPC ,那么△ACO ∽△APC .所以AO ACAC AP =.因此2AC AO AP =⋅. 解方程22()33x x =,得274x =.此时⊙P 的半径为274.图4 图5 图6例题4. 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点A的坐标为(0,4),点B 的坐标为(4,0),点C的坐标为(-4,0),点P在射线AB上运动,连结CP与y轴交于点D,连结BD.过P、D、B三点作⊙Q,与y轴的另一个交点为E,延长DQ交⊙Q于F,连结EF、BF.(1)求直线AB的函数解析式;(2)当点P在线段AB(不包括A、B两点)上时.①求证:∠BDE=∠ADP;②设DE=x,DF=y,请求出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3)请你探究:点P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以B、D、F为顶点的直角三角形,满足两条直角边之比为2∶1?如果存在,求出此时点P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图1【答案】(1)直线AB的函数解析式为y=-x+4.(2)①如图2,∠BDE=∠CDE=∠ADP;②如图3,∠ADP=∠DEP+∠DPE,如图4,∠BDE=∠DBP+∠A,因为∠DEP=∠DBP,所以∠DPE=∠A=45°.所以∠DFE=∠DPE=45°.因此△D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于是得到2y x=.图2 图3 图4(3)①如图5,当BD∶BF=2∶1时,P(2,2).思路如下:由△DMB∽△BNF,知122BN DM==.设OD=2m,FN=m,由DE=EF,可得2m+2=4-m.解得23m=.因此4(0,)3D.再由直线CD与直线AB求得交点P(2,2).②如图6,当BD∶BF=1∶2时,P(8,-4).思路同上.图5 图6例题5. 在Rt △ABC 中,∠C =90°,AC =6,53sin =B ,⊙B 的半径长为1,⊙B 交边CB 于点P ,点O 是边AB 上的动点.(1)如图1,将⊙B 绕点P 旋转180°得到⊙M ,请判断⊙M 与直线AB 的位置关系;(2)如图2,在(1)的条件下,当△OMP 是等腰三角形时,求OA 的长; (3)如图3,点N 是边BC 上的动点,如果以NB 为半径的⊙N 和以OA 为半径的⊙O 外切,设NB =y ,OA =x ,求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及定义域.图1 图2 图3【答案】(1) 在Rt △ABC 中,AC =6,53sin =B ,所以AB =10,BC =8.过点M 作MD ⊥AB ,垂足为D .在Rt △BMD 中,BM =2,3sin 5MD B BM==,所以65MD =.因此MD >MP ,⊙M 与直线AB 相离. 图4(2)①如图4,MO ≥MD >MP ,因此不存在MO =MP 的情况.②如图5,当PM =PO 时,又因为PB =PO ,因此△BOM 是直角三角形.在Rt △BOM 中,BM =2,4cos 5BO B BM==,所以85BO =.此时425OA =.③如图6,当OM =OP 时,设底边MP 对应的高为OE .在Rt △BOE 中,BE =32,4cos 5BE B BO==,所以158BO =.此时658OA =.图5 图6(3)如图7,过点N 作NF ⊥AB ,垂足为F .联结ON . 当两圆外切时,半径和等于圆心距,所以ON =x +y .在Rt △BNF 中,BN =y ,3sin 5B =,4cos 5B =,所以35NF y =,45BF y =.在Rt △ONF 中,4105OF AB AO BF x y =--=--,由勾股定理得ON 2=OF 2+NF 2. 于是得到22243()(10)()55x y x y y +=--+.整理,得2505040x y x -=+.定义域为0<x <5.图7 图8例题6. 如图1,甲、乙两人分别从A 、B 两点同时出发,点O 为坐标原点.甲沿AO 方向、乙沿BO 方向均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行走,t 小时后,甲到达M 点,乙到达N 点.(1)请说明甲、乙两人到达点O 前,MN 与AB 不可能平行;(2)当t 为何值时,△OMN ∽△OBA ?(3)甲、乙两人之间的距离为MN 的长.设s =MN 2,求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甲、乙两人之间距离的最小值. 图1【答案】 (1)当M 、N 都在O 右侧时,24122OM t t OA-==-,642163ON t t OB-==-,所以OM ON OAOB≠.因此MN 与AB 不平行.(2)①如图2,当M 、N 都在O 右侧时,∠OMN >∠B ,不可能△OMN ∽△OBA .②如图3,当M 在O 左侧、N 在O 右侧时,∠MON >∠BOA ,不可能△OMN ∽△OBA .③如图4,当M 、N 都在O 左侧时,如果△OMN ∽△OBA ,那么ON OA OMOB=.所以462426t t -=-.解得t =2.图2 图3 图4(3)①如图2,24OM t =-,12OH t =-,2)MH t =-.(64)(12)52NH ON OH t t t =-=---=-.②如图3,42OM t =-,21OH t =-,1)MH t =-.(64)(21)52NH ON OH t t t =+=-+-=-.③如图4,42OM t =-,21OH t =-,1)MH t =-.(21)(46)52NH OH ON t t t =-=---=-.综合①、②、③,s 222MN MH NH ==+22221)(52)16322816(1)12t t t t t ⎤=-+-=-+=-+⎦. 所以当t =1时,甲、乙两人的最小距离为12千米.例题7. 已知点 (1,3)在函数ky x=(0x >)的图像上,矩形ABCD 的边BC 在x 轴上,E 是对角线BD 的中点,函数ky x=(0x >)的图像经过A 、E 两点,若45ABD ∠=︒,求E 点的坐标.【解析】点(1,3)在函数k y x=的图像上,3k =.又E 也在函数k y x =的图像上,故设E 点的坐标为(m ,3m). 过E 点作EF x ⊥轴于F ,则3EF m=. 又E 是对角线BD 的中点,62AB CD EF m===. 故A 点的纵坐标为6m ,代入3y x =中,得A 点坐标为 (2m ,6m). 因此22m mBF OF OB m =-=-=.由45ABD ∠=︒,得45EBF ∠=︒,BF EF =. 即有32m m=.解得m =而0m >,故m =则E 点坐标为【答案】例题8. 如图,11POA ∆、212PA A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点1P 、2P 在函数4y x=(0x >)的图像上,斜边1OA 、12A A 、都在x 轴上,求点2A 的坐标.【解析】分别过点1P 、2P 做x 轴的垂线,根据题意易得1PC OC =,21P D A D =,14PC OC ⋅=,24P D OD ⋅=,得2OA =,所以2A(0).【答案】2A(0).例题9. 如图所示,()()111222P x y P x y ,,,,……,()n n n P x y ,在函数()90y x x=>的图象上,11OP A ∆,212P A A ∆,323P A A ∆,…,1n n n P A A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1121n n OA A A A A -,,…,都在x 轴上,则12n y y y +++=…______________.【解析】由已知易得()133P ,,则13y =,点2P 横坐标为26y +, 那么可得()2269y y +=,解得23y =,同理点3P横坐标为3y,那么可得()339y y =,解得3y =依此类推,n P的纵坐标为n y =∴1233n y y y +++=+++……【答案】例题10. 如图,P 是函数12y x=(0x >)图象上一点,直线1y x =-+交x 轴于点A ,交y 轴于点B ,PM Ox ⊥轴于M ,交AB 于E ,PN Oy ⊥轴于N ,交AB 于F.求AF BE ⋅的值.【解析】设点P (x ,y ),过点E 、F 分别作x 轴的垂线,21AF BE xy ⋅==. 【答案】1例题11. 已知:在矩形AOBC 中,4OB =,3OA =.分别以OB OA ,所在直线为x 轴和y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F 是边BC 上的一个动点(不与BC ,重合),过F 点的反比例函数(0)ky k x=>的图象与AC 边交于点E .(1)求证:AOE △与BOF △的面积相等; (2)记OEF ECF S S S =-△△,求当k 为何值时,S 有最大值,最大值为多少?(3)请探索:是否存在这样的点F ,使得将CEF △沿EF 对折后,C 点恰好落在OB 上?若存在,求出点F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证明:设11()E x y ,,22()F x y ,,AOE △与FOB △的面积分别为1S ,2S ,由题意得11k y x =,22k y x =. ∴1111122S x y k ==,2221122S x y k ==.∴12S S =,即AOE △与FOB △的面积相等.(2)由题意知:E F ,两点坐标分别为33k E ⎛⎫ ⎪⎝⎭,,44k F ⎛⎫ ⎪⎝⎭,, ∴11121222EOF AOE BOF ECF ECF ECF AOBC S S S S S k k S k S =---=---=--△△△△△△矩形∴2112S k k =-+. 当161212k =-=⎛⎫⨯- ⎪⎝⎭时,S 有最大值.131412S -==⎛⎫⨯- ⎪⎝⎭最大值.(3)解:设存在这样的点F ,将沿EF 对折后,C 点恰好落在OB 边上的M 点,过点E 作EN OB ⊥,垂足为N .由题意得:3EN AO ==,143EM EC k ==-,134MF CF k ==-,∵90EMN FMB FMB MFB ∠+∠=∠+∠= ∴EMN MFB ∠=∠.又∵90ENM MBF ∠=∠=, ∴ENM MBF △∽△. ∴EN EM MB MF= ∴11414312311331412k k MB k k ⎛⎫-- ⎪⎝⎭==⎛⎫-- ⎪⎝⎭ ∴94MB =.222MB BF MF +=,解得218k =.∴21432k BF ==∴存在符合条件的点F ,它的坐标为21432⎛⎫⎪⎝⎭,.例题12. 如图,点()1A m m +,,()31B m m +-,都在反比例函数ky x=的图象上. (1)求m k ,的值;(2)如果M 为x 轴上一点,N 为y 轴上一点, 以点A B M N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试求直线MN 的函数表达式.【解析】(1)由题意可知,()()()131m m m m +=+-.解,得3m =.∴()()3462A B ,,,;∴4312k =⨯=.(2)存在两种情况,如图:①当M 点在x 轴的正半轴上,N 点在y 轴的正半轴上时,设1M 点坐标为()10x ,,1N 点坐标为()10y ,. ∵ 四边形11AN M B 为平行四边形,∴线段11N M 可看作由线段AB 向左平移3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得到的(也可看作向下平移2个单位,再向左平移3个单位得到的).由(1)知A 坐标为(3,4),B 坐标为(6,2),∴1N 点坐标为042(,-),即102N (,); 1M 点坐标为(6-3,0),即1M (3,0).设直线11M N 的函数表达式为12y k x =+,把30x y ==,代入,解得123k =-. ∴ 直线11M N 的函数表达式为223y x =-+.②当M 点在x 轴的负半轴上,N 点在y 轴的负半轴上时,设2M 点坐标为20x (,),2N 点坐标为20y (,).∵11221122AB N M AB M N AB N M AB M N ∥,∥,=,=,∴1221122N M M N N M M N ∥,=. ∴线段22M N 与线段11N M 关于原点O 成中心对称. ∴2M 点坐标为(-3,0),2N 点坐标为(0,-2).设直线22M N 的函数表达式为22y k x =-,把30x y =-=,代入,解得223k =-,∴ 直线M 2N 2的函数表达式为223y x =--.所以,直线MN 的函数表达式为223y x =-+或223y x =--.【答案】(1)3m =,12k =;(2)223y x =-+或223y x =--。

中考数学动点问题(难)

中考数学动点问题(难)

因动点产生的三角形问题例1已知Rt △ABC 在直角坐标系内的位置如图所示,反比例函数(0)ky k x=?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与BC 边交于点D (4,m ),与AB 边交于点E (2,n ),△BDE 的面积为2. (1)求m 与n 的数量关系; (2)当tan ∠A =12时,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和直线AB 的表达式; (3)设直线AB 与y 轴交于点F ,点P 在射线FD 上,在(2)的条件下,如果△AEO 与△EFP 相似,求点P 的坐标.例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O 为原点,点A 的坐标为(1,0),点C 的坐标为(0,4),直线CM //x 轴(如图所示).点B 与点A 关于原点对称,直线y =x +b (b 为常数)经过点B ,且与直线CM 相交于点D ,联结OD .(1)求b 的值和点D 的坐标;(2)设点P 在x 轴的正半轴上,若△POD 是等腰三角形,求点P 的坐标; (3)在(2)的条件下,如果以PD 为半径的圆与圆O 外切,求圆O 的半径.例3 如图,直线434+-=x y 和x 轴、y 轴的交点分别为B 、C ,点A 的坐标是(-2,0). (1)试说明△ABC 是等腰三角形;(2)动点M 从A 出发沿x 轴向点B 运动,同时动点N 从点B 出发沿线段BC 向点C 运动,运动的速度均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当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终点时,他们都停止运动.设M 运动t 秒时,△MON 的面积为S .①求S 与t 的函数关系式;②设点M 在线段OB 上运动时,是否存在S =4的情形?若存在,求出对应的t 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③在运动过程中,当△MON 为直角三角形时,求t 的值.练习1.如图,已知一次函数y=-x+7与正比例函数43y x=的图象交于点A,且与x轴交于点B.(1)求点A和点B的坐标;(2)过点A作AC⊥y轴于点C,过点B作直线l//y轴.动点P从点O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沿O—C—A的路线向点A运动;同时直线l从点B出发,以相同速度向左平移,在平移过程中,直线l 交x轴于点R,交线段BA或线段AO于点Q.当点P到达点A时,点P和直线l都停止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设动点P运动的时间为t秒.①当t为何值时,以A、P、R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为8?②是否存在以A、P、Q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如图,在直角坐标平面内有点A(6, 0),B(0, 8),C(-4, 0),点M、N分别为线段AC和射线AB上的动点,点M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自C向A方向作匀速运动,点N以5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自A向B方向作匀速运动,MN交OB于点P.(1)求证:MN∶NP为定值;(2)若△BNP与△MNA相似,求CM的长;(3)若△BNP是等腰三角形,求CM的长.3.如图,已知正方形OABC 的边长为2,顶点A 、C 分别在x 、y 轴的正半轴上,M 是BC 的中点.P (0,m )是线段OC 上一动点(C 点除外),直线PM 交AB 的延长线于点D . (1)求点D 的坐标(用含m 的代数式表示); (2)当△APD 是等腰三角形时,求m 的值;(3)设过P 、M 、B 三点的抛物线与x 轴正半轴交于点E ,过点O 作直线ME 的垂线,垂足为H .当点P从O 向C 运动时,点H 也随之运动.请直接写出点H 所经过的路长(不必写解答过程).4.如图,抛物线213442y x x =--与x 轴交于A 、B 两点(点B 在点A 的右侧),与y 轴交于点C ,连结BC ,以BC 为一边,点O 为对称中心作菱形BDEC ,点P 是x 轴上的一个动点,设点P 的坐标为(m , 0),过点P作x 轴的垂线l 交抛物线于点Q .(1)求点A 、B 、C 的坐标;(2)当点P 在线段OB 上运动时,直线l 分别交BD 、BC 于点M 、N .试探究m 为何值时,四边形CQMD 是平行四边形,此时,请判断四边形CQBM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3)当点P 在线段EB 上运动时,是否存在点Q ,使△BDQ 为直角三角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Q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因动点产生的四边形问题例1 几何图形中的四边形存在性问题1、在Rt△ABC中,∠C=90°,AC = 3,AB = 5.点P从点C出发沿CA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A匀速运动,到达点A后立刻以原来的速度沿AC返回;点Q从点A出发沿AB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B匀速运动.伴随着P、Q的运动,DE保持垂直平分PQ,且交PQ于点D,交折线QB-BC-CP于点E.点P、Q同时出发,当点Q到达点B时停止运动,点P也随之停止.设点P、Q运动的时间是t秒(t>0).(1)当t = 2时,AP =,点Q到AC的距离是;(2)在点P从C向A运动的过程中,求△APQ的面积S与t的函数关系式;(不必写出t的取值范围)(3)在点E从B向C运动的过程中,四边形QBED能否成为直角梯形?若能,求t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4)当DE经过点C 时,请直接..写出t的值.2、如图梯形ABCD中AD∥BC,AD=CD,DE⊥BC于点E,且DE=1,AD=4, ∠B=45°.(1)直接写出BC的长;(2)直线AB以每秒0.5个单位的速度向右平移,交AD于点Q,则当直线AB的移动时间为多少秒,形成的四边形ABQP恰好为菱形?(结果精确到0.01秒);(3)AB移动的方向、速度如同第(2)题,移动时间为t秒,AB扫过梯形ABCD的面积S(用t的代数式表示,直接写出答案即可)3、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BC=6cm.射线AG∥BC,点E从点A出发沿射线AG以1cm/s的速度运动,同时点F从点B出发沿射线BC以2cm/s的速度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1)连接EF,当EF经过AC边的中点D时,求证:△ADE≌△CDF;(2)填空:①当t为s时,四边形ACFE是菱形;②当t为s时,以A、F、C、E为顶点的四边形是直角梯形.4、已知:如图,▱ABCD中,AD=3cm,CD=1cm,∠B=45°,点P从点A出发,沿AD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3cm/s;点Q从点C出发,沿CD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1cm/s,连接并延长QP交BA的延长线于点M,过M 作MN⊥BC,垂足是N,设运动时间为t(s)(0<t<1)。

中考动点问题专项训练(含详细解析)

中考动点问题专项训练(含详细解析)

中考动点问题专项训练(含详细解析)中考动点问题专项训练(含详细解析)⼀、解答题1. 如图,在矩形中,,,点从点出发沿向点匀速运动,速度是;同时,点从点出发沿⽅向,在射线上匀速运动,速度是,过点作交于点,连接,,交于点.设运动时间为,解答下列问题:(1)当为何值时,四边形是平⾏四边形;(2)设的⾯积为,求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是否存在某⼀时刻,使得的⾯积为矩形⾯积的;(4)是否存在某⼀时刻,使得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2. 已知:如图,在中,,,,点从点出发,沿向点匀速运动,速度为;过点作,交于点,同时,点从点出发,沿向点匀速运动,速度为;当⼀个点停⽌运动时,另⼀个点也停⽌运动,连接.设运动时间为,解答下列问题:(1)当为何值时,四边形为平⾏四边形?(2)设四边形的⾯积为,试确定与的函数关系式;若存在,请说明理由,若存在,求出的(3)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某⼀时刻,使四边形值,并求出此时的距离.3. 已知:和矩形如图①摆放(点与点重合),点,,在同⼀条直线上,,,.如图②,从图①的位置出发,沿⽅向匀速运动,速度为;与交于点.同时,点从点出发,沿⽅向匀速运动,速度为.过作,垂⾜为,交于,连接,,当点停⽌运动时,也停⽌运动.设运动时间为,解答下列问题:(1)当为何值时,?(2)设五边形的⾯积为,求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若存在,求出的值;若不存在,请(3)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某⼀时刻,使五边形矩形说明理由;(4)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某⼀时刻,使点在的垂直平分线上?若存在,求出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 如图,在中,,,点从点出发,在线段上以每秒的速度向点匀速运动.与此同时,点从点出发,在线段上以每秒的速度向点匀速运动.过点作,交于点,连接,.当点到达中点时,点与同时停⽌运动.设运动时间为秒().(1)当为何值时,.(2)设的⾯积为,求出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是否存在某⼀时刻,使?若存在,求出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5. 如图,在矩形中,,,点从点出发沿向点匀速运动,速度是,过点作交于点,同时,点从点出发沿⽅向,在射线上匀速运动,速度是,连接,,与交于点,设运动时间为.(1)当为何值时,四边形是平⾏四边形;(2)设的⾯积为,求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是否存在某⼀时刻,使得的⾯积为矩形⾯积的;(4)是否存在某⼀时刻,使得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6. 已知:如图①,在中,,,,点由出发沿⽅向向点匀速运动,速度为;点由出发沿⽅向向点匀速运动,速度为;连接.若设运动的时间为(),解答下列问题:(1)当为何值时,?(2)设的⾯积为,求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是否存在某⼀时刻,使线段恰好把的周长和⾯积同时平分?若存在,求出此时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4)如图②,连接,并把沿翻折,得到四边形,那么是否存在某⼀时刻,使四边形为菱形?若存在,求出此时菱形的边长;若不存在,说明理由.7. 已知:如图,是边长为的等边三⾓形,动点,同时从,两点出发,分别沿,⽅向匀速移动,它们的速度都是,当点到达点时,,两点停⽌运动,设点的运动时间(),解答下列各问题:(1)经过秒时,求的⾯积.(2)当为何值时,是直⾓三⾓形?(3)是否存在某⼀时刻,使四边形的⾯积是⾯积的三分之⼆?如果存在,求出的值;不存在请说明理由.8. 已知:如图,在平⾏四边形中,,,,点从点出发,沿⽅向匀速运动,速度为;点从点出发,沿⽅向匀速运动,速度为,连接并延长交的延长线于点,过作,垂⾜是,设运动时间为.(1)当为何值时,四边形是平⾏四边形?(2)证明:在,运动的过程中,总有;(3)是否存在某⼀时刻,使四边形的⾯积是平⾏四边形⾯积的⼀半?若存在,求出相应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9. 如图,在梯形中,,,,,.点从点出发沿折线⽅向向点匀速运动,速度为;点从点出发,沿⽅向向点匀速运动,速度为,,同时出发,且其中任意⼀点到达终点,另⼀点也随之停⽌运动,设点,运动的时间是.(1)当点在上运动时,如图(1),,是否存在某⼀时刻,使四边形是平⾏四边形?若存在,求出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当点在上运动时,如图(2),设的⾯积为,试求出与的函数关系式;(3)是否存在某⼀时刻,使的⾯积是梯形的⾯积的?若存在,求出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在(2)的条件下,设的长为,试确定与之间的关系式.10. 已知:如图,在矩形中,,,点从点出发,沿边向点以的速度移动,与此同时,点从点出发沿边向点以的速度移动.如果、两点在分别到达、两点后就停⽌移动,回答下列问题:(1)运动开始后多少时间,的⾯积等于 ?(2)设运动开始后第时,五边形的⾯积为,写出与之间的函数表达式,并指出⾃变量的取值范围;(3)为何值时,最⼩?求出的最⼩值.11. 已知:如图①,在平⾏四边形中,,..沿的⽅向匀速平移得到,速度为;同时,点从点出发,沿⽅向匀速运动,速度为,当停⽌平移时,点也停⽌运动.如图②,设运动时间为.解答下列问题:(1)当为何值时, ?(2)设的⾯积为,求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若存在,求出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是否存在某⼀时刻,使四边形(4)是否存在某⼀时刻,使 ?若存在,求出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2. 在直⾓梯形中,,是直⾓,,,点从点出发,以每秒的速度沿⽅向运动,点从点出发以每秒的速度沿线段⽅向向点运动,已知动点,同时出发,当点运动到点时,,运动停⽌,设运动时间为.(1)求长;(2)当四边形为平⾏四边形时,求的值;(3)在点,点的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某⼀时刻,使得的⾯积为平⽅厘⽶?若存在,请求出所有满⾜条件的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第⼀部分1. (1)当时,四边形是平⾏四边形,此时,四边形是平⾏四边形,则,即,解得,,即当时,四边形是平⾏四边形.(2),,,,,即,解得,,,则,四边形即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3)存在.矩形⾯积为:,由题意得,,解得,或.当或时,的⾯积为矩形⾯积的.(4)存在这样的使得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当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时,,由勾股定理得,,解得,(舍去),,答:时,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2. (1),,,,,当时,四边形是平⾏四边形,,即,解得,,答:当时,四边形为平⾏四边形.(2)过点作,垂⾜为,,,,,即,解得,,,,,,,即,解得,,四边形(3)存在,若四边形,则,,,解得,(舍去),,则为时,四边形,当时,,,作于,则,,,则. 3. (1)若,则.所以,即,解得:.(2)由可得,,⼜,所以,所以,即,所以.,(3)假使存在,使五边形矩形,即,则矩形整理得,解得,(舍去)..答:存在,使得五边形矩形(4)存在.易证,所以,即,所以,则,.作于点,则四边形为矩形,所以,,故:,若在的垂直平分线上,则,所以,所以,即:,整理得:,解得,(舍去).综上,存在使点在的垂直平分线上的,此时.4. (1)过点作于点,,,,,,,,,,,解得,当为时,.(2)过点作于点,交于点.如图所⽰,,,,,,,,由,可得,即,,,四边形是矩形,,,().(3)存在.由题意:,解得或.秒或秒时,.5. (1),,根据题意得:时,四边形是平⾏四边形,即,解得:;,(2)四边形因为,所以,所以,所以,则,则,,,则四边形即;,(3)矩形由题意得:,解得:或;(4)在中,,在中,,当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时,,即,则,解得:或(舍去).则.6. (1)在中,.由题意知:,.若,则....(2)过点作于.,..,(3)不存在某⼀时刻,使线段恰好把的周长和⾯积同时平分.若把周长平分,则..解得:.若把⾯积平分,则..时⽅程不成⽴,不存在这⼀时刻,使线段把的周长和⾯积同时平分.(4)存在这样的时刻,使得四边形为菱形.过点作于,于.若四边形是菱形,那么.于,.于,......,解得.当时,四边形是菱形,此时,.在中,由勾股定理,得菱形边长为.7. (1)过点作,垂⾜为.由题意可知.为等边三⾓形,且边长为,,.().(2)①当时,由题意可知,..,,即.②当时,此时.,,即.当,时,是直⾓三⾓形.(3)不存在.由题意可知,,..,四边形的⾯积是⾯积的三分之⼆,.即.化简得..此⽅程⽆解.所以不存在某⼀时刻,使四边形的⾯积是⾯积的三分之⼆.8. (1)如图,连接,,四边形是平⾏四边形,,,解得,当时,四边形是平⾏四边形.(2)四边形是平⾏四边形,,,,,,,,,即在,运动的过程中,总有.(3)如图,过点作于,,,,,,,在中,由勾股定理得:,,,为等腰直⾓三⾓形,,.四边形是平⾏四边形,,,,设四边形的⾯积为,假设存在某⼀时刻,四边形的⾯积是平⾏四边形的⾯积的⼀半,,整理得:,解得:,(舍),当时,四边形的⾯积是平⾏四边形⾯积的⼀半.9. (1)不存在,理由如下:因为,,,所以,所以,设点,运动的时间是,,,使四边形是平⾏四边形,有,所以,解得:,此时点与点重合,不能构成平⾏四边形.(2)如图②,由题意可求:,,过点作,所以,可求,所以.(3)如图3,过点作,由,,可求:,所以梯形的⾯积为:,当时,,此时,的⾯积为:,由题意得:,解得:(舍去);当时,由(2)知,的⾯积为:,由题意:,解得:或(舍去),所以当时,的⾯积是梯形的⾯积的.(4)如图②,由(2)知:,,过点作,因为,所以,,可求:,,由勾股定理可求:,当时,,解得:,所以.10. (1)运动开始后第时,的⾯积等于.根据题意,得即所以或时,的⾯积等于.(2)运动开始后第时,矩形(3).所以当时,最⼩,的最⼩值是.11. (1)在中,由勾股定理得:.由平移性质可得.因为,所以.所以,即.解得.(2)如图,作于点,于点.由,可得.则由勾股定理易求.因为,,所以.所以.所以.即.求得:,.因为,所以到的距离.所以,是⾯积.(3)因为,所以.,若四边形则.即:,整理得:.解得..答:当时,四边形(4)若,则.因为,所以.所以.所以.所以,即:.,所以.故.整理得.解得(舍),.答:当时,.12. (1)如图 1,过点作于点,则四边形是矩形,,,,,.(2)当四边形为平⾏四边形时,点在上,点在上,如图 2,由题意得:,,,解得.(3)①当点在线段上时,即时,如图 3,,解得.②当点在线段时,即时,如图 4,,,,化简得:,,⽅程⽆实数解;③当点在线段上时,若点在点的右侧,即时,则有,,解得(舍去),若点和点重合,则⾯积为,不合题意.若点在的左侧,即时,则有,,解得,综上,满⾜条件的的值存在,分别为或.。

中考热点问题”双动点问题”的处理方法复习总结(模型解析+例题精讲+真题反馈)

中考热点问题”双动点问题”的处理方法复习总结(模型解析+例题精讲+真题反馈)

中考热点问题"双动点问题"的处理方法总结动点问题是中考数学必考的重难点问题,大多数同学都是“谈动色变”,选择直接放弃的更是大有人在。

解决动点问题,大家一定不要被其“动”所吓倒,我们要充分发挥空间想象能力,“动"中求“静",化“动”为“静",利用已知条件和所学知识点,寻找和所求相关的不变量和确定关系,这样,题目就化难为易了。

动点问题一般分为点动、线动和面动这三种类型,本节我们主要学习两类较难的动点问题。

一.不关联双动点问题对于不关联的双动点问题,我们采用“控制变量法",我们先控制其中一个点不动,分析另一个点运动轨迹,之后再让这个点运动起来,这样我们可以使问题更直观,思路更清晰。

我们先来看一道例题:例1.如图,RTAABC中,AC=3,AB=4,D、E分别是AB、AC上的两个动点,将AADE 沿着DE翻折,A点落在A'处,求A'C的最小值。

【简答】首先,我们固定D点不动,使E点动起来,随着E点的运动,X'始终在以D为圆心,DA为半径的圆上运动(如图1),图1只有当C、A'、D三点共线时,A z C是最短的(如图2);图2然后我们让D点也动起来,随着D点的运动,圆D的半径会发生变化,圆的半径越大,离C点就越近,因此,当D与B重合时,圆离C点的距离最近,再,移动E点,使得A,落在BC上,此时C、A,、D三定共线(如图3),CA'最小为5-4=1.图3二.多动点联动问题对于多个点运动并且是联动的这类问题,我们采用相对运动法,可以让这多个点静止,让原本的定点动起来,这样减少了动点的个数,使得问题简单化。

(原则是:让数量少的点动,让数量多的点休息)如下面这道天津中考题的最后一问。

例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AOBC是矩形,点0的坐标为(0,0),点A 的坐标为(5,0),点B的坐标为(0,3).以点A为中心,顺时针旋转矩形AOBC,得到矩形ADEF,点0,B,C的对应点分别为D,E, F.(1)如图①,当点D落在BC边上时,求点D的坐标.(2)如图②,当点D落在线段BE上时,连接AB,AD与BC交于点H.①求证:AADB义AAOB;②求点H的坐标.(3)记K为矩形AOBC对角线的交点,S^jAKDE的面积,求S的取值范围(直接写出结果即可).【简答】(1)VA(5.0), B (0.3).・.・OA=5,OB=3,..•四边形AOBC是矩形.AAC OB=3,OA BC-5,ZOBC=ZC-90°.•.•矩形ADEF是由矩形AOBC旋转得到,/.AD=AO=5.在RtAAlK中,CD V a D2+AC2 4..•.BD=BC-CD 1.AD(h3).(2)®由四边形ADEF是短形,得到ZADE=90°.•・•点D在线段BE上,:.ZADB90°,由(1)可知,AD-AO.又AB AB.ZAOB=90%ARtAADBSSRlAAOB②如图b中.由八ADB^AAOB.得到ZBAD-ZBAO.又在矩形AOBC中,OA〃BC,/.ZCBA=ZOAB,.\ZBAD=ZCBA..\BH=AH.设AH=BH=m.则HC BC-BH5-m.在RtAAHC中,VAIP-HC^AC^.ABH y..・.H(—,3).<3)要求△KDE面积的取值范围.我们只要考虑K、D,E三个点的运动情况即可.由于D、E西个点都在运动.3KDE面积的取值范围不好确定.例3.直线1外有一点D,点D到直线的距离为3,让腰长为2的等腰直角三角板ABC在直线]上滑动,则AD+CD的最小值为.【简答】由于运动是相对的,可以看做D点在直线r上运动,作点a关于直线r的对称点A'.可知当A\D、C三点共线时AD+CD 最小,最小值为A,C的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数学)动点问题经典例题
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

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

那么我们怎样建立这种函数解析式呢?下面结合中考试题举例分析。

Part 1
应用勾股定理建立函数解析式
Part 2
应用比例式建立函数解析式
Part 3
应用求图形面积的方法建立函数关系式
专题二函数中因动点产生的相似三角形
函数中因动点产生的相似三角形问题一般有三个解题途径:
①求相似三角形的第三个顶点时,先要分析已知三角形的边和角的特点,进而得出已知三角形是否为特殊三角形。

根据未知三角形中已知边与已知三角形的可能对应边分类讨论。

②或利用已知三角形中对应角,在未知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三角函数、对称、旋转等知识来推导边的大小。

③若两个三角形的各边均未给出,则应先设所求点的坐标进而用函数解析式来表示各边的长度,之后利用相似来列方程求解。

专题三中考动点题目练习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