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 《桃花源记》同步训练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课后练习题(附答案)[基础知识训练]1.《桃花源记》作者,(朝代)著名诗人。

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①渔人甚异.之()②具.答之()③复前行,欲穷.其林()④欣然规.往()⑤诣.太守()⑥未果.,寻病终()4.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1率妻子..古义:今义:..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今义: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今义: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②俨然..: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②林尽水源: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7.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1 2 38.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A 比喻B 夸张C 借代D 对比9.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10.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探究拓展训练]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第9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度部编委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9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度部编委语文八年级下册

9.《桃花源记》同步练习一、基础积累1.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1)_ ,鸡犬相闻。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_。

(3)此中人语云:“。

’(4)置身于青草碧透、花瓣纷飞的美景中,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想到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名句“_ ,”。

(5)《桃花源记》描绘的小农社会,体现老老少少生活安康、心情舒畅的语句是“,”。

(6)《桃花源记》中交代村中人来到世外桃源原因的句子是“,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

2.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陶渊明,一名潜,字,自号“”,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_著名诗人。

他长于诗文辞赋,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

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_》《》《_饮酒_》《五柳先生传》等。

3.根据解释写词语。

(1)缘溪行(): 沿着,顺着(2)芳草鲜美(): 新鲜美好(3)落英缤纷(): 繁多的样子(4)欲穷其林():尽(5)仿佛若有光():_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6)才通人():_仅仅、只(7)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9)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10)鸡犬相闻(): 可以互相听到(11)悉如外人():_金,都(12)黄发垂髫():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13)具答之(): 详细_(14)咸来问讯(): 全,都(15)遂与外人间隔():_于是、就(16)皆叹惋(): 感叹惋惜(1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邀请(18)此中人语云(): 告诉(19)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值得,不必(20)既出,得其船(): 已经(21)便扶向路():_沿着、顺着_ ():先前的(22)及郡下,诣太守(): 到():_拜访(23)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派遣(24)欣然规往(): 打算,计划(25)未果,寻病终(): 没有实现(): 随即,不久(26)后遂无问津者(): 询问渡口。

文中是“访求、探求”的意思4.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9《桃花源记》(课后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9《桃花源记》(课后解析)

9《桃花源记》(课后解析)一、提示按照“发现桃花源一访问桃花源一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这一行文思路讲述故事,背诵课文。

二、参考答案:(示例)桃花林的景色:清澈的溪水蜿蜓流动;两岸茂密的桃花林,似红云,似晚霞;地面上青草葱绿,香气袭人。

红花绿草,潺潺流水。

感受:此处景物,宁静和谐,把人带入一个纯美空灵的境界,引起读者对桃花源深深的向往。

桃花源中的景象:(略)感受:这恰似一首话静闲适的田野抒情诗,又如一幅祥和古朴的田园风景画。

解析:一定要根据课文合埋想家,个可且要翻峰坏文。

二、参考答案:1.“具言”的内容;秦至魏晋间改朝换代,社会动乱,生灵涂炭的情况。

“叹惋”的原因:外界的人们在改朝换代的战争中遭受了深重的灾难。

2.”如此”包含的内容:渔人发现桃花源和在桃花源中的见闻。

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文章内容会变得重复,读来令人乏妹。

解析:此题较为简单,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找到语句所在的段落,结合上下文描摩作答。

四、参考答案:1.为:作为/对,向。

2.舍:离开/房屋。

3.乃:于是/竟然。

4.寻找/随即,不久。

解析:此题是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注意结合语境解释。

五、参考答案:1.鲜美:这里指新鲜美好。

在现代汉语中,“鲜美”多指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2.交通:这里指(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在现代汉语中,“交通“仅指运输事业。

3.妻子:这里指妻子儿女。

在现代汉语中,“子“是词尾,无义,“妻子“指的就是男子(婚后)的配偶。

绝境;这里指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在现代汉语中,“绝境”一般指没有出路的境地。

4.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在现代汉语中,“无论”是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解析:注意古今异义词,在具体的语境中解词。

六、参考答案:“世外桃源“吸引人的地方:①美: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②幸福:和平安定,没有战乱,安居乐业,丰衣足食,民风淳朴。

社会理想:要创造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剂、自食其力、和平宁静的理想社会。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同步练习(解析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同步练习(解析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同步练习(解析版)第9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解析版)一、积累与运用:1.文学常识填空:《桃花源记》选自《》。

作者,字,又名潜,世称。

浔阳柴桑人。

末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答案】陶渊明集陶渊明元亮靖节先生东晋【解析】学生应该识记重要的作家作品等常识,对其身世及写作特点的了解,有利于理解作品,也能感受其情怀,对提高文学素养大有帮助。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huò()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黄发垂髫.()便要.还家()诣太守()【答案】豁yǎn qiānmò tiáo yāo yì【解析】要准确掌握重要词语的书写及读音,尤其注意通假字的读音。

3.下列各句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B.中无/杂树,芳草/鲜美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答案】B【解析】中/无杂树,芳草/鲜美4.下列各句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D.寻向所志,遂迷。

【答案】 C【解析】“要”同“邀”,邀请。

5.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A.芳草鲜美..:古义:。

今义:。

B.仿佛..若有光:古义:。

今义:。

C.率妻子..邑人:古义:。

今义:。

D.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

今义:。

【答案】A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B.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今义:似乎,好像。

C.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D. 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

【解析】要善于积累古今异义的词语,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用法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B.①便舍.船,从口入。

②屋舍.俨然。

C.①寻.向所志。

②寻.病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 《桃花源记》 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 中学语文试卷测试题921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 《桃花源记》 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 中学语文试卷测试题921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中学语文试卷测试题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

作者,又名,字,世称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朝代)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是传世名篇。

二、文言实、虚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以注释为主)【一般词语】[缘][芳][落英][纷][异][穷] [复][仿佛][才][平旷][俨然][属][阡陌][悉、咸][黄发垂髫][怡然][乃][具][问讯][叹惋]【一词多义】[志] ①(寻向所志)②(处处志之)[为]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②((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向所志)②(寻病终)[闻]①(村中闻有此人)②(具言所闻)[舍]①(便舍船)②(屋舍俨然)[作] ①(其中往来种作)②(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鲜美] 古:今:[交通] 古:今:[妻子] 古:今:[绝境] 古:今:[如此] 古:今:[不足] 古:今:[无论] 古:今:【通假字】通“ ”,意思。

三、翻译1 复前行,欲穷其林。

2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5 不足为外人道也。

6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四、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内容要点(一)文章层次结构内容归纳:文章线索: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第二部分(第2、3段):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2段: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描写了桃源的和。

第3段:写桃花源人邀请渔人做客及渔人辞去的过程。

所见:(环境良好)(生活安定)所闻:、(与世隔绝之久)所历:、(民风淳朴)第三部分(第4、5段): 写渔人,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的情形。

(为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色彩,含蓄地表明这个桃花源是虚构的)(二)内容要点归纳原文语句回答: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有什么作用?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8.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9.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10.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11.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那些内容?12.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述一下这个“世外桃源”的美妙。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9《桃花源记》课时练习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9《桃花源记》课时练习试题(含答案)

9.《桃花源记》课时练年级:八年级册次:下册单元:第三单元一、语基达标训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俨.然(yǎn)阡.陌(xiān)豁.然开朗(huó)B.垂髫.(tiáo)平旷.(kuàng)怡.然自乐(yí)C.邑.人(yì)遂.迷(suí)便要.还家(yāo)D.郡.下(jùn)问津.(jīng)诣.太守(yì)2.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芳草鲜美,落英缤纷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C.不足为外人道也D.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D.处处志.之志:标记4.下列句中不含通假现象的一项是()A.入则无法家拂士。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D.问所从来,具答之。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然①屋舍俨然.②然.而不胜者B. 绝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C. 为①不足为.外人道也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 遂①遂.与外人间隔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6.下列句中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处处志之B. 渔人甚异之C.林尽水源D.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二、语用能力提升7.下面两个画线的句子各有一处语病,请你按照要求进行修改。

我爱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当读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句子的时候,①我仿佛觉得周围的空气里充满弥漫着桃花的芬芳,耳畔似乎萦绕着老人孩子的欢声笑语,②我心中产生了到“桃花源”一游。

(1)第①句话应该如何修改?答:(2)第②句话成分残缺,请将修改后的正确句子写在下面。

答:8.根据理解填空⑴《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色彩绚丽,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

第9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度部编委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9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度部编委语文八年级下册

9.《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后附答案)一、基础积累与运用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叹wǎn( ) 黄发垂tiáo( ) huò( )然开朗俨然( ) 间隔( ) 此中人语云( ) 便要还家( ) 诣太守( ) 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缘溪行(2)渔人甚异之(3)欲穷其林(4)屋舍俨然(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6)具答之_(7)咸来问讯_(8)乃不知有汉_(9)余人各复延至其家_(10)便扶向路_(11)及郡下_(12)诣太守_(13)欣然规往_(14)寻病终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4.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无论魏晋D.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5.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B.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C.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D.遂与外人间隔后遂无问津者6.解释下列加点字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

(1)舍便舍船屋舍俨然(2)闻鸡犬相闻村中闻有此人(3)出不复出焉皆出酒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5)寻寻向所志寻病终7.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

(1)芳草鲜美古义:今义:(2)豁然开朗古义:今义:(3)阡陌交通古义: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统称(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①妻子古义: 今义:已婚男子的配偶②绝境:古义: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5)遂与外人间隔古义:今义: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6)无论魏晋古义: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二、课内阅读与巩固8.下面图画是一位同学依《桃花源记》所作,其中画面内容明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处是()A.①--缘溪行,忘路之远近B.②--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C.③--林尽水源,便得一山D.④--土地平旷,屋舍俨然9.文章已经说了渔人“不复得路”,在结尾再写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是否多余?为什么?10.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欲穷其林太守即遣人随其往B.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C.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遂与外人间隔后遂无问津者三、课外阅读与鉴赏(一)课外阅读明日,宿旦子冈。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09《桃花源记》(课后解析)含答案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09《桃花源记》(课后解析)含答案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09《桃花源记》(课后解析)一、提示按照“发现桃花源一访问桃花源一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这一行文思路讲述故事,背诵课文。

二、参考答案:(示例)桃花林的景色:清澈的溪水蜿蜓流动;两岸茂密的桃花林,似红云,似晚霞;地面上青草葱绿,香气袭人。

红花绿草,潺潺流水。

感受:此处景物,宁静和谐,把人带入一个纯美空灵的境界,引起读者对桃花源深深的向往。

桃花源中的景象:(略)感受:这恰似一首话静闲适的田野抒情诗,又如一幅祥和古朴的田园风景画。

解析:一定要根据课文合埋想家,个可且要翻峰坏文。

二、参考答案:1.“具言”的内容;秦至魏晋间改朝换代,社会动乱,生灵涂炭的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同步练习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

作者______,又名______,字______,世称______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______(朝代)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是传世名篇。

二、文言实、虚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以注释为主)【一般词语】[缘][芳][落英][纷][异][穷][复][仿佛][才][平旷][俨然][属][阡陌][悉、咸] [黄发垂髫][怡然][乃][具][问讯][叹惋]【一词多义】[志]①(寻向所志)②(处处志之)[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②((不足为外人道也)[寻]①(寻向所志)②(寻病终)[闻]①(村中闻有此人)②(具言所闻)[舍]①(便舍船)②(屋舍俨然)[作]①(其中往来种作)②(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鲜美]古:今:[交通] 古:今:[妻子]古:今:[绝境]古:今:[如此]古:今:[不足]古:今:[无论]古:今:【通假字】通“”,意思。

三、翻译1复前行,欲穷其林。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5不足为外人道也。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四、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内容要点(一)文章层次结构内容归纳:文章线索: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2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描写了桃源的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

第3段:写桃花源人邀请渔人做客及渔人辞去的过程。

所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环境良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安定)所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世隔绝之久)所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民风淳朴)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__________,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的情形。

(为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色彩,含蓄地表明这个桃花源是虚构的)(二)内容要点归纳原文语句回答: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有什么作用?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4.“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5.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8.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9.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10.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11.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那些内容?12.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述一下这个“世外桃源”的美妙。

五、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态度)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真题链接(2018年山东省威海市中考题)(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述,不复得路。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渔人甚异.之②父异.焉,借旁近与之B.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②属.予作文以记之C.①此中人语.云②卒中往往语.D.①便扶向.路,处处志之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9.如何辩证地看待作者虚构出的理想社会?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重庆市B卷中考题)(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⑴阡陌交通()⑵便要还家()⑶便扶向路()⑷处处志之()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⑵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12.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

[链接材料]至治之极①甘②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八十章注:①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极了。

②甘:美味,以为甜美。

答案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饮酒》。

二、文言实、虚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以注释为主)[缘]沿着,顺着。

芳]香花。

[落英]落花。

[缤纷]繁多样子。

[异]感到诧异。

[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复]再。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才]仅。

[平旷]平坦开阔。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

[悉、咸]全,都。

[黄发垂髫]指老人小孩。

[怡然]形容喜悦。

[乃]竟然。

[具]详细。

[问讯]打听消息。

[叹惋]感叹惊讶。

[志]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为]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寻]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

(寻病终)[闻]①听说。

(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

(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

(便舍船)②(shè)房舍。

(屋舍俨然)[作]①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②做。

(设酒杀鸡作食)[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如此]古:像这样。

今:这样。

[不足]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满。

【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一)文章层次结构内容归纳:文章线索: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2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描写了桃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风尚。

第3段:写桃花源人邀请渔人做客及渔人辞去的过程。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生活安定)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第三部分(第45段):渔人离开桃花源,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为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色彩,含蓄地表明这个桃花源是虚构的)(【成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

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

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